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拼音_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4 0
  1. 《周书》卷五 帝纪第五
  2.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原文及译文
  3. 言必有中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更迭相当频繁的时期,西魏恭帝三年,实际掌握西魏***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史称北周。

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据说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北史·周本纪》)。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人说:“成吾志者,此儿也”。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十二岁时被封为辅城郡公。后来孝闵帝即位,他又拜为大将军,出镇同州。明帝即位,宇文邕“迁柱国,授蒲州刺史,入为大司空,行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见亲爱,参议朝廷大事”。宇文邕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如果有事问他,他总能说到点子上,所以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说:“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资治通鉴·陈纪》)。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就把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不过短短四年之久,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拼音_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宇文邕即位之初政局十分不稳,北周内部,宇文护掌握实权多年,党羽众多,武帝只能忍耐;北周外部,那时的北周远远不如当时的北齐,而且同时在南方还有一个刚刚兴起的陈国。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君主,他又要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内忧外患呢?

? 表面上,武帝懦弱怕事,宇文护仍旧掌握着实权。公元563年,也就是宇文邕登基后的第三年,此时权倾朝野的宇文护发动了对北齐的战争,但结果却遭到北齐的疯狂反击,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此后的九年,宇文护仍旧是北周实际上的***者,宇文邕只能忍辱负重,悄声蛰伏,等待时机

? 公元572年,武帝决心铲除宇文护。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宇文邕和他一起去见太后,说太后最近经常喝酒希望宇文护劝诫太后,并让他对着太后宣读《酒诰》,宇文护不知道是计,就答应了,正在读的时候,宇文邕用玉珪猛击他头部,在宦官何泉和卫公宇文直的帮助下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剪除其党羽。

蛰伏十二年,宇文邕有自己的一套励精图治的方法,在消除内忧之后,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 ? ? ?武帝灭佛

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国传布兴旺起来,有人上书警告最为佞佛的梁武帝说,天下户口几乎被寺庙占去了一半。北朝佛教的影响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北齐佛风更炽,境内佛寺四万多所,僧众二百万。僧侣不仅干涉政治而且干涉经济,寺院经济日益发展,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互相争夺土地和人民,大量的壮劳力投入佛门,国家因此而失去兵源。佛教对当时社会的冲击,不亚于洪水猛兽。公元574年,宇文邕召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共同讨论佛、道,二教的优劣。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因一次农民起义,让他下定决心,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国家纳税服役,此举使北周的的国力大大增强。

? ? ? ?两次伐齐

575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因病还师长安。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围晋阳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577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

直到这个时候周武帝才开始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他要超越父辈的梦想,不仅要统一北方,还要北平突厥、南定江南,建立南北统一的强大中国。此时,如果从东汉末年算起中国分裂已达三百六十一年,漫漫长夜,世人总也盼不到光明的曙光,而现在,这一历史重任,明显的要落在北周武帝的肩上。北周武帝只需完成最后一步,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就将比肩秦皇汉武。然而,人世间总有太多的遗憾,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率军北伐突厥,没想到刚到半路身体不适,被迫返回京城,但这竟成了他政治生涯的谢幕。此时这位胸怀宏愿的年轻皇帝,只有默默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周书.武帝纪》记载:“宣政元年六月丁酉,帝疾甚,还京。其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谥曰武皇帝,庙称高祖。已末,葬于孝陵。”

北周武帝已经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而上苍却没有给他统一天下的时间,直到临终他仍在注视着一张军事地图,那上面是整个华夏,在这片土地上,后来者隋文帝杨坚,遵循着北周武帝制定的北定突厥,剑指江南的战略方针,在北周武帝病逝十年之后,完成了统一大业。北周武帝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也是少数民族领袖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书中也说他是一个非常勤勉节俭的帝王,“克己励精,听览不怠……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时不与我,是北周武帝最大的遗憾。

《周书》卷五 帝纪第五

翻译:像仲由这样,只怕会不得善终啊!

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白话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先进第十一》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

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

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

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论语》一书有孔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

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三千,贤***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原文及译文

 ◎武帝上

 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太祖异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年十二,封辅城郡公。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世宗即位,迁柱国,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武成元年,入为大司空、治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为世宗所亲爱,朝廷大事,多其参议。性沉深有远识,非因问,终不辄言。世宗每叹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遗诏传帝位于高祖。高祖固让,百官劝进,乃从之。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冬十二月,改作露门、应门。是岁,齐常山王高演废其主殷而自立,是为孝昭帝。

 保定元年春正月戊申,诏曰:"寒暑亟周,奄及徂岁。改元命始,国之典章。朕祗承宝图,宜遵故实。可改武成三年为保定元年。嘉号既新,惠泽宜布,文武百官,各增四级。"以大冢宰、晋国公护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令五府总于天官。庚戌,祠圆丘。壬子,祠方丘。甲寅,祠感生帝于南郊。乙卯,祠太社。辛酉,突厥遣使献其方物。戊辰,诏曰:"履端开物,实资厥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故周文公以上圣之智,翼彼姬周,爰作六典,用光七百。自兹厥后,代失其绪,俾巍巍之化,历千祀而莫传;郁郁之风,终百王而永坠。我太祖文皇帝禀纯和之气,挺天纵之英,德配乾元,功侔造化,故能舍末世之弊风,蹈隆周之睿典,诞述百官,厥用允集。所谓乾坤改而重构,岂帝王洪范而已哉。朕入嗣大宝,思扬休烈。今可班斯礼于太祖庙庭。"己巳,祠太庙,班太祖所述六官焉。癸酉,吐谷浑、高昌并遣使献方物。甲戌,诏先经兵戎官年六十已上,及民七十已上,节级板授官。乙亥,亲耕籍田。丙子,大射于正武殿,赐百官各有差。

 二月己卯,遣大使巡察天下。于洮阳置洮州。甲午,朝日于东郊。乙未,突厥、宕昌并遣使献方物。丙午,省舆辇,去百戏。弘农上言九尾狐见。

 三月丙寅,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

 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庚寅,以少傅、吴公尉迟纲为大司空。丁酉,白兰遣使献犀甲、铁铠。

 五月丙午,封孝闵皇帝子康为纪国公,皇子赟为鲁国公。晋公护获玉斗以献。戊辰,突厥、龟兹并遣使献方物。

 六月乙酉,遣治御正殷不害等使于陈。

 秋七月戊申,诏曰:"亢旱历时,嘉苗殄悴。岂狱犴失理,刑罚乖衷欤?其所在见囚,殊死以下,一岁刑以上,各降本罪一等;百鞭以下,悉原免之。"更铸钱,文曰"布泉",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己酉,追封皇伯父颢为邵国公,以晋公子江陵公会为后;次伯父连为杞国公,以章武孝公子永昌公亮为后;第三伯父洛生为莒国公,以晋公子崇业公至为后;又追封武邑公震为宋国公,以世宗子实为后。并袭封。己巳,荧惑入舆鬼,犯积尸。

 九月,甲辰,南宁州遣使献滇马及蜀铠。乙巳,客星见于翼。

 冬十月甲戌,日有蚀之。戊寅,荧惑犯太微上将,合焉。

 十一月乙巳,以大将军、卫国公直为雍州牧。陈遣使来聘。进封柱国、广武公窦炽为邓国公。丁巳,狩于岐阳。是月,齐孝昭帝薨,弟长广王湛代立,是为武成帝。

 十二月壬午,至自岐阳。是岁,追封皇族祖仲为虞国公。

 二年春正月壬寅,初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灌溉。丁未,以陈主弟顼为柱国,送还江南。闰月己丑,诏柱国以下,帅都督以上,母妻授太夫人、夫人、郡君、县郡各有差。癸巳,太白入昴。己亥,柱国、大司马、凉国公贺兰祥薨。洛州民周共妖言惑众,***署将相,事发伏诛。

 二月壬寅,荧惑犯太微上相。癸丑,以久不雨,降宥罪人,京城三十里内禁酒。梁主萧詧薨。以大将军、蔡国公广为秦州总管。

 三月壬午,荧惑犯左执法。夏四月甲辰,禁屠宰,旱故也。丁巳,南阳献三足乌。湖州上言见二白鹿从三角兽而行。己未,于伏流城置和州。癸亥,诏曰:"比以寇难犹梗,***未一,文武之官立功效者,虽锡以茅土,而未给租赋;诸柱国等勋德隆重,宜有优崇,各准别制。邑户听寄食他县。

 五月庚午,以山南众瑞并集,大赦天下,百官及军人,普泛二级。南阳宛县三足乌所集,免今年役及租赋之半。壬辰,以柱国随国公杨忠为大司空,吴国公尉迟纲为陕州总管。

 六月己亥,以柱国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司马,邵国公会为蒲州总管。分山南荆州、安州、襄州、江陵为四州总管。

 秋七月己巳,封开府贺拔纬为霍国公。乙亥,太白犯舆鬼。九月戊辰朔,日有蚀之。陈遣使来聘。

 冬十月戊戌,诏曰:"树之元首,君临海内,本乎宣明教化,亭毒黔黎;岂唯尊贵其身,侈富其位。是以唐尧疏葛之衣,粗粝之食,尚临汾阳而永叹,登姑射而兴想。况无圣人之德,而嗜欲过之,何以克厌众心,处于尊位,朕甚恧焉。今巨寇未平,军戎费广,百姓空虚,与谁为足。凡是供朕衣服饮食,四时所须,爰及宫内调度,朕今手自减削。纵不得顿行古人之道,岂曰全无庶几。凡尔百司,安得不思省约,勖朕不逮者哉。"辛亥,帝御大武殿大射,公卿列将皆会。戊午,讲武于少陵原。分南宁州置恭州。

言必有中的意思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引语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评析

在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孔子这里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注释

陈、蔡:均为国名。

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评析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注释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释

间:非难、批评、挑剔。

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白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这里,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

季康子问:“***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

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

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

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评析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十一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释

厚葬:隆重地安葬。

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夫:语助词。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评析

孔子说:“予不得视犹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那样,按照礼的规定,对他予以安葬。他的学生仍隆重地埋葬了颜渊,孔子说,这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学生们做的。这仍是表明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十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评析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十三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评析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十四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十五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释

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评析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十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十七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十八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注释

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鲁:迟钝。

辟:音pì,偏,偏激,邪。

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评析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十九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注释

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空:贫困、匮乏。

货殖:做买卖。

亿:同“臆”,猜测,估计。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评析

这一章,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二十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释

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二十一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译文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二十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二十三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二十四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

曾:乃。

具臣:普通的臣子。

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评析

孔子这里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则,他告诫冉求和子路应当用周公之道去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乱,如果季氏不听,就辞职不干。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如果季氏干杀父杀君的事,冉求和子路就要加以反对。

二十五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注释

贼:害。

夫人之子:指子羔。孔子认为他没有经过很好的学习就去从政,这会害了他自己的。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译文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二十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居:平日。

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率尔:轻率、急切

摄:迫于、夹于。

比及:比,音bì。等到。

方:方向。

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如:或者

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会同:诸侯会见。

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相:赞礼人,司仪。

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作:站起来。

莫:同“暮”。

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问题一:言必有中的意思 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 [yán bì yǒu zhòng]

[解释]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自]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问题二:“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意思 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问题三:言必有重是什么意思 言必有中

yán bì yǒu zhòng

[释义] 中:关键的地方。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语出] 《论语?先进》:“子曰:‘夫子不言;言必有中。’”

问题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什么意思?大神们帮帮忙 孔子说:此人不说就是没事,要是说了那么必定会言中

问题五:有言必中是什么意思 言必有中

发音 yán bì yǒu zhòng

释义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问题六:言必有中的36字花解释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