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之将至意思_老之将至矣一一全句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2 0
  1. 不知老之将至的上一句是什么,不知老之将至的前两句
  2. <<兰亭集序>>的全文翻译
  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
  4. 刘备酒后哪三句话犯了忌讳又暴露野心险招杀身之祸?
  5.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水流潺潺,两岸棕色的泥土湿湿黏黏的,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微风徐徐,树枝惬意的摇摆,远处灰云打底。 抬头一瞥,正前方的远处是白云微蓝天空

还有谁,在这美丽的密林里,想着你。

在此时,所有的过往真的云淡风轻,而我只想在这一刻在李健的歌声里想一些美妙的德行。想人生到底意义在哪里?像风吹黄昏里的老人,老将来矣,而他在寻找些什么?谁又在寻找什么?

老之将至意思_老之将至矣一一全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低头思谁?抬头匆忙,这一生如果像此刻,椅树而晃,看千帆过,看万花落,看人生流淌,静静聆听她人窃窃私语,也是恰似神的温柔。

? 老之将来,我心有戚戚焉。

? 我怎能忍看心细纹横生,怎能忍看你没有这么温柔的夜晚,怎能忍看你没有幻想和健康。

做一个温柔的年轻人,做一个人温柔的中年人,做一个人温柔的老年人。像柳枝曼妙 ,像燕子轻盈。

像李健的歌声一样温柔。

还会为了爱而泪流。

不想,那就不要想。

简单执着温柔而单一,将一切看淡却又不轻易说放弃。

爱自己,讨好自己,才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

?

不知老之将至的上一句是什么,不知老之将至的前两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兰亭集序>>的全文翻译

1、“不知老之将至”的上一句是:“快然自足”,诗句来自于宋代林正大的《括一丛花》

2、林正大(约1200年前后在世),宋代词人。字敬之,号随庵,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前后在世。开禧中(1206年)为严州学官。其好以前人诗文,檃栝其意,制为杂曲,因此被称为宋代最为“专业”的檃栝词人。传世作品有《风雅遗音》二卷,共计四十一首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

一、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的诗文有所感慨。

二、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作者

东晋王羲之

ng>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二、赏析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三、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集序文章)

刘备酒后哪三句话犯了忌讳又暴露野心险招杀身之祸?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知识点总结

一、通***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趋”,意为“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意为“像”)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①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

4.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5.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

3.所以游目骋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

4.所以兴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

6.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

7.况修短随化

(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

8.死生亦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9.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10.足以极视听之娱

(动词活用为名词 耳目)

四、一词多义

1.修

①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

②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③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一

①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②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④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3.次

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③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

④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⑤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⑥陈胜、吴广次当行

(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4.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②***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④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5.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③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⑥修守战之具(整治)

6.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注定)

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④期(jī)年之后(周、满)

⑤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五、文言虚词

1.为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作为,当作)

②已为陈迹(动词,成为)

2.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表定语后置)

②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结构助词,的)

⑤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⑥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⑦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

⑧夫人之相与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⑨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3.虽

①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②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连词)

②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③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所

①或因寄所托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②当其欣于所遇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③及其所之既倦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7.所以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表方法,以此用来……的)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不能喻之于怀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

④当其欣于所遇

2.定语后置:

①虽无管弦之盛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省略句

1.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2.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3.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刘备客居荆州,由于同宗的关系,荆州牧刘表待之甚厚。

不过这个待之甚厚,应该也只是表面文章。刘备毕竟换过那么多东家,又素有大志,刘表对他也怀有戒心。

除了刘表本人,荆州的蔡氏家族尤其视刘备为眼中钉。蔡家掌握荆州军权,而刘备武略过人,所以,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备对蔡氏家族起到制衡的作用;并且刘备还是大公子刘琦的支持者,而蔡家更偏向二公子刘琮。

先前曹操大军征讨乌桓,许都空虚,刘备建议刘表发兵,但刘表没有答应,等曹操平定北方回师之后,刘表又很后悔,因为他感觉下一步挨收拾的就是他自己。

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思,刘表把刘备请来喝酒,倾诉烦恼。这场酒席可不得了,虽然不像鸿门宴那么惊险,但刘备在这场酒席上说了三句话,一句比一句劲爆。

第一句话:

“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而削之,不可溺爱而立次也。”

刘表已经66岁了,身体不佳(身体不好还喝……),立储迫在眉睫。刘表偏爱幼子,和袁绍一个德行,但是废长立幼,不符合礼法;如果立长子刘琦,又担心蔡家作乱。

所以刘表心中纠结,问刘备的看法。

这种家事,外人一般不宜过问。不过刘备也不算外人,刘表称呼刘备都是“吾弟”,所以刘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废长立幼,并且建议刘表削弱蔡氏的势力。

那么,“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这句话倒没什么毛病,刘表肯定也懂;但是建议削弱蔡家的权力,这么直白地说出来,恐怕欠考虑,蔡家和刘表乃是姻亲,而刘备和刘表只是表面上的兄弟,以疏间亲,这是大忌啊!

更悲剧的是,蔡夫人这会儿在后面偷听,这句话让蔡夫人听到了!本来蔡家就对刘备不满,这下刘备明牌了,直接激化了矛盾。

刘备说完这句话以后,也“自觉语失”。

第二句话:

“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之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喝通了,中途上了个厕所,但是回来后,竟然哭了。刘表很不解,上个厕所咋还哭了呢?

刘备回答包含两方面,首先是髀肉复生,这个髀肉,就是大腿肉,这个感慨就和今天很多健身没坚持下来的人是一样的(没错,说得就是笑谈君),这倒没啥毛病;但后面这半句,感慨自己空度光阴,未建立功业,这其实多少暴露了野心。

另外,这话刘表听起来会很刺耳,好像在骂他一样。因为群雄争霸这几年,刘表不一直在碌碌无为、只求自保吗?不久前还放过了袭击许都的大好机会

并且刘表比刘备大快20岁了,刘备在人家面前感叹老之将至,那是不是意味着刘表行将就木了啊!

第三句话:

“备若有基本,何虑天下碌碌之辈耳!”

我的天!如果说上一句只是有暴露野心的嫌疑,那这里就是实锤了啊!

刘表提起了当年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往事,本意是安慰刘备的。刘表这么一提,刘备可能一下子回想起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所以口出狂言,只有曹操才配和他相提并论,其它诸侯,都是垃圾!包括刘表……

嗯……刘备漂泊半生,虽是皇族后裔,又有仁义之名,但除了最开始的徐州,一直没有合适的立足之本,无法积蓄力量,只要打一次败仗,基本就跌落谷底,只能不断地寄人篱下,希望能借鸡生蛋,但是他投靠过的群雄,都被曹操剿灭了。刘备做梦都想拥有一块自己的地盘,亲自操刀,好好和曹操较量较量。

所以说,这句话刘备应该一直是憋在心里,隐藏在他仁义谦逊的外表下,不小心吐露出来了……

那这句话一出口,之前努力营造的个人形象都白费了,不说偷听的蔡夫人,刘表自己脸都变色了!你骂我是碌碌之辈就算了,毕竟我本来也没啥大志向,但是话里话外,流露着想取我荆州为基业的意思啊!

说完这句话,刘备又一次“自觉语失”,也感觉出来气氛不对,就托词自己醉了,三十六计走为上。

在此之前,刘备说话都是密不透风,毫无破绽,为何今天这顿酒,竟然两次“自觉语失”?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刘备的印象啊!

首先,喝酒是一个原因。酒后话多,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这些话是刘备的真实想法,只不过刘备一直压在心理,平时以另外一副面孔示人,这种活法很累,需要一个情绪出口,借着酒劲,可能就倾诉出来了,但是刘表明显不是你应该倾诉的对象啊!

另外,也和环境有关。当初刘备跟在曹操身边,那真是踩着鸡蛋起舞,一个不留神就会掉脑袋,所以肯定是小心翼翼,而刘表是忠厚长者,给刘备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巨大,身在荆州,承平日久,便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

总之,刘备酒后吐真言,令蔡氏忌恨,也惹刘表不快,后面险遭杀身之祸。刘备终非池中之物,屡战屡败、寄人篱下,都未能动摇其志向,然而谨慎了大半辈子,竟然出现这等低级失误,实在不该!

这是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