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苍苍上一句,郁郁苍苍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1 0
  1. 万物复苏的文言文形式
  2. 《望岳》杜甫翻译和赏析是什么?
  3.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是什么
  4.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的全诗是什么?
  5. 钱塘江观潮的诗句苏轼

《绝句》的第一句以下可参考:

杜甫的《绝句 》(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郁郁苍苍上一句,郁郁苍苍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绝句》(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呢?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万物复苏的文言文形式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二首》。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原诗:

《绝句二首》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4、花欲燃:花红似火。

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ng>

扩展资料: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突出初春的阳光,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诗人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百度百科——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望岳》杜甫翻译和赏析是什么?

1. 文言文《春首四时苏万汇者》的意思

占据四时之首,使万物复苏的,就是春。?

关于四季的诗句:

首四时、苏万汇者,春也。气暖则襟韵舒,日迟则烟气媚。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田畯举趾于南亩,游人联辔于东郊。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矣。

溽(rù)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须得清泉万派,茂树千章,古洞含风,阴涯积雪,空中楼阁,西面青山,镜里亭台,湘帘竹簟(diàn),藤枕石床:栩栩然,蝶欤(yú)周欤,吾不得而知也。

秋风起,天气凉。秋雨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香,家家农人去来忙。红叶村,芦花港,处处听得秋虫响。

冬虽隆寒逼人,而梅白松青,装点春色;又感六花飞絮,满地琼瑶。兽炭生红,蚁酒凝绿;狐裘貂帽,银烛留宾;在尾兔毫,彩笺觅句:亦佳事也。至如骏马猎平原,孤舟钓浅濑:豪华寂寞,各自有致。

2. 类似万物复苏四字词语

郁郁苍苍、郁郁芊芊、郁郁葱葱、生气勃勃、生机勃勃

一、郁郁苍苍 [ yù yù cāng cāng ]

解释:犹言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出自: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一章:左后方也有一座郁郁苍苍的高山。

二、郁郁芊芊 [ yù yù qiān qiān ]

解释:犹言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出自:春秋.列子《列子·力命》:“美哉国乎!郁郁芊芊。”

翻译:美丽的国家啊!草木苍翠茂盛。

三、郁郁葱葱 [ yù yù cōng cōng ]

解释: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出自:叶圣陶《游泳》:远处是几个农村,丛树和屋舍密集重叠,大有郁郁葱葱的气象。

四、生气勃勃 [ shēng qì bó bó ]

解释: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出自:徐迟《特写选·序言》:“生活中最主要的仍然是那些向上的,生气勃勃、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带有极大想象的东西。”

五、生机勃勃 [ shēng jī bó bó ]

解释: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出自:张天民《创业》:“油田一片生机勃勃,繁忙兴旺的景象。”

3. 有没有经典的改编文言文

至春,万物复苏生机。至夏,万物越发蓬勃。至秋,万物随风飘零。至冬,万物隐若尘世。四季之变化遵于常理,归属于天道。而人道则不然。其至春,百姓以其志而行之。至夏,亦是如此。至秋,仍是如此。至冬,还是如此。而其志随其性,其处,其神变化而变化。变化之道无人知晓,神鬼亦难测也。

吾儿时居于乡间,自幼不善于学亦不善于动,此之为生性赖惰也。吾读书于堂中时,起初学子们嘲之于吾,令吾甚恼。因吾天生有异,其首如荒脊之地,其手如猿人之爪,其貌如野人之形。无奈何也,此之天意所为也。相处几日,吾之别号甚多也,其之源多出于同龄学子之手。别号虽多,但大多为贬义,此之为辱吾之用乎。吾无之举动,乃忍于堂中。日久则变其无济于事。随日之久,吾与学子们相处甚好。学子们皆与吾为友,其别号也改之甚好。数年以后,吾之地位在众人之心中同于常人也,为此吾甚为欣喜。

因吾好赖,不善其学。多数师留之题令吾归家作之,吾皆一律不作。待明日晨间,与同学到市中同抄。有时师察觉其题之***。吾闻之,速归认罪。因此,师之怒因其而减弱三分,不会强加难为与吾。日后,吾按日常之举而为之,从未有改过之心也。

至考试时,大多试题皆是吾用其之慧眼抄录别人之作而作毕也。吾之师却从无察觉也,令吾甚傲。

随年岁之久,吾之性随其变化。便对学子中一女有感。因吾好赖从未追求于其。平日只是默默关注矣。有时能与之坐下交谈是吾最欢快之时也。可惜,好久不长也。至小学毕时,彼此将相离于两地。或而她并无意于吾乎,而吾却早已深情于其乎。哀哉,痛哉。吾未能对其彰显心意。

至中学时,吾发誓一心向学,不为情之所动,不为乐之所诱。虽吾之表面常现色感,但吾之心未有色觉。不出三年,吾之学业甚好于同门学子。随境地之变,吾之性又为之而变化。吾对琴,棋,书,画中的画产生博爱。便决定置身其中,研究其内涵。为此,吾不仅要发奋于学习,也需努力于画中。因吾之字迹甚为潦草,同门学子与老师皆嘲于吾。吾未感难过,不以理睬,仍努力其中。至中学毕,画技终有所成,但此之为皮毛也,仍须继续一段数年的磨练方可成就大事。

***中,吾无意于网络中查觉她的存在,甚为欣喜。为此吾与其聊天大述童年往事,令其追忆于吾。可从其应付的言辞中看的她无意于吾。吾深感悲凉,只好放弃。因有三章,一者:吾尚未成年,且未有事业,仍只有一腔抱负却还未实现。故不配于其之花容月貌,神***飞扬。二者:吾天生好赖亦不知其是否已有心意人乎。故不配于其知书达理,多愁善感。三者:吾与其分别有三年之久,本情意就贫瘠,而彼此相隔千里之外。故亦不配于其哉。但吾仍会视其为好友,与之畅谈往事。若其不愿于吾交谈,吾必不打扰。如今已对情无趣乎,只有看未来缘分了,如若她有意于吾了,吾就不会放弃。若没有也罢,若未来连一个心意人都未曾发觉也罢了,一切顺从天意。可吾的抱负不会因此罢了,也不会顺从天意。哪怕逆天而行,吾亦要为之。如若志向不能实现也罢了,估计那是吾已年过半百。只要付出了,吾就未曾怕过没有回报。若真是这样的局面,最好的安慰就是下辈子在为志向拼。终归一句话:谋事在人,成败在天。

梦想在此刻萌芽,

情意在此刻绽放。

今昔一日,送君千里。

4. 课文春的盼春中哪些词表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春华秋实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山如笑 春光灿烂 春风和气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红情绿意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鸟语花香 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 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暗香疏影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 出水芙蓉 摧兰折玉 繁花似锦 凡桃俗李 纷纷扬扬 纷红骇绿 风吹雨打 风花雪月 浮花浪蕊 孤标傲世 桂馥兰香 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 红衰翠减 鸟语花香。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是什么

《望岳》杜甫翻译: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2.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3.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4.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5.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6.决眦(zì):眦:眼眶。眼眶(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7.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8.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的全诗是什么?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翻译: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常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作品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籍代表,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蜀相

钱塘江观潮的诗句苏轼

作品原文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品出处

出自《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

词句注释

1.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3.徐:缓缓地。

4.兴:起。

5.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6.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7.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8.少焉:一会儿。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

11."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12.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3.遗世:离开尘世。

14.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5.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16.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17.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8.渺渺:悠远的样子。

19.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0.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21.怨:哀怨。慕:眷恋。

22.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3.缕:细丝。

24.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5.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26.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8.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2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0.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1.缪(liáo):通"缭",盘绕。

32.郁:茂盛的样子。

33.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4."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5.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6.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37.横槊(shuò):横执长矛。槊,长矛。

38.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39.扁(piān)舟:小舟。

40.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

41.寄:寓托。蜉蝣(fú yóu):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2.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3.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4.长终:至于永远。

45.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46.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7.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斯,指水。

48.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49.卒:最终。消长:增减。

50.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1.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52.适: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53.肴核:菜肴、果品。

54.枕藉:相互靠着。

作品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 ,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品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名家点评

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宋代俞文豹《吹剑四录》:碑记文字铺叙易,形容难,扰之传神,面目易摹写,容止气象难描摹。……《赤壁赋》:"清风徐来,……水落石出。"此类如伸殊所谓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

宋代唐庚《唐子西文录》: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衡耳。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赤壁赋》卓绝近于雄风。

宋代苏籀《栾城遗言》:子瞻诸文皆有奇气。至《赤壁赋》,髣髴屈原宋玉之作,汉唐诸公皆莫及也。

宋代方夔《读赤壁赋》:万舸浮江互荡磨,一番蛟鳄战盘涡。中天日月悲分影,对局英雄付逝波。形胜空传二赤壁,文章谁肯百东坡。荆州风景今何似,秋夜时闻窈窕歌。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太史公《伯夷传》,苏东坡《赤壁赋》,文章绝唱也。其机轴略同《伯夷传》,以求仁得仁又何怨之语设问,谓夫子称其不怨,而《***薇》之诗,犹若未免怨何也?盖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遍观古今操行不轨者多富乐。公正发愤者,毎遇祸,是以不免于怨也。虽然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其重在此,其轻在彼,况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伯夷颜子得夫子而名益彰,则所得亦已多矣。又何怨之有?《赤壁赋》因客吹箫而有怨慕之声,以此漫问,谓举酒相属,凌万顷之茫,可谓至乐,而箫声乃若哀怨何也?盖此乃周郎破曹公之地,以曹公之雄豪亦终归于安在,况吾与子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宜其托遗响而悲也。虽然自其变者而观之,虽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长江而哀吾生哉!矧江风山月用之无尽,此天下之至乐。于是洗盏更酌,而向之感慨,风休冰释矣。东坡步骤太史公者也。

宋代谢枋得《文章规范》: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

宋代周密《浩然斋雅谈》:《赤壁赋》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此葢用《庄子》句法:"自其异者而眂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而眂之,万物皆一也。"又用《楞严经》意,佛告波斯匿王言:"汝今自伤髪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汝面虽皱, 而此见精性未尝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生灭,不变者元无生灭。"东坡《赤壁赋》,多用《史记》语,如杯盘狼藉,归而谋诸妇,皆《滑稽传》;正襟危坐,《曰者传》;举网得鱼,《龟策传》; ***视之,不见其处,则如《神女赋》。所谓以文为戏者。

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或疑《前赤壁赋》所用客字。予曰:"与'泛舟'及'举酒属'之者,众客也;其后'吹洞箫'而酬答者,一人耳。此固易见,复何疑哉!"

元代方回《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前后赤壁赋,悲歌惨江风。江山元不改,在公神游中。

明代归有光《文章指南》: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于举业虽不甚切,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苏子瞻《赤壁赋》之趣,脱自是篇。

明代茅坤: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代高濓《遵生八笺》:李太白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造物之无尽藏也。"东坡之意盖自太白诗句得来,夫风月不用钱买,而取之无禁,太白诗之所言信矣。然而能知清风明月为可乐者能有几人,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人即能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纒,欲乐之有不能者。有闲居无事,遇此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又无人禁而不知此乐者,是自生障碍也。

明代郑之惠《苏长公合作》:东坡在儋耳与客论食品书,纸末云:"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前、后《赤壁赋》,亦足以一笑也。"观此有所谓曹大家辈诸赋尚得争衡,独此二赋,一洗万古,不能仿佛其一语,良然。骚赋祖于屈宋,穷工肆极,若长卿者,可为兼之。予云宏丽,盖于《高唐》;《长门》凄婉,不下《九章》;又有赋事赋物,如《芜城》。《赤壁》、《恨别》两赋,亦皆原本屈宋,第语稍浮露;若文通高华,子瞻飘洒,各自擅场。世之耳食者,闻宋无赋,诋两《赤壁》不值一钱,则屈三闾不应有《卜居》、《渔父》;且文何定体,即三闾又从何处得来?邵宝曰:"'风、月'二字是一篇张本。"

明代曹安《谰言长语》:古人之文老杜、二苏多不知道,叹老嗟卑,如《七歌》及《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等可见。

明代杨慎《三苏文范》:钟惺曰:"《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赅彼。"文征明曰:"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尝见墨迹寄傅钦之者云:'多事畏人,幸无轻出。'盖有所讳也。"

清代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游赤壁,受用现今元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萧鸣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东坡全集》:因赤壁而思曹、周,亦是意中情景。此却从饮酒乐甚,说到正襟危坐,则因乐而悲。及说水月共适,则客喜而笑,又因悲而喜,一悲一喜,触绪纷来。写景机其工练,言情极其深至。江山不朽,此文应与俱寿。才如子瞻,眉山草木为枯,赤壁声色数倍矣。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欲写受用现前无边风月,却借吹洞箫者发出一段悲感,然后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行歌笑傲,愤世嫉邪。《唐宋八大家类选》:出入仙佛,赋一变矣。

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二《赤壁》俱是夜游。此篇十二易韵,以江风山月作骨,前面步步点出,一泛舟间,胜游已毕,坡翁忽借对境感慨之意,现前指点,发出许多大议论。然以江山无穷,音生有尽,尚论古人遗迹,欷歔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从吹箫和歌声中引入,则文境奇。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叠而出,则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则文势奇。迨至以水、月为喻,发出正论,则《南华》、《楞严》之妙理,可以包络天地,伭同造化,尤非文人梦想所能到也。

清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抒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二赋皆志游也。记序之体,出以韵语,故曰赋焉。其托物也不私,其感兴也不脱,纯乎化机。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尝书寄傅钦之而曰"多难畏事,幸毋轻出"者,畏宵不之捃摭无已,又或作蛰龙故事耳,乃文征明谓以曹孟德气势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转以寄傅钦之之语为证,谓为实有所讥刺,可谓乌焉成马矣。

清代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方苞曰:"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色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调适而曹遂也。"吴汝纶曰:"此所谓文章天成偶然得之者。是知奇妙之作,通于造化,非人力也。"胸襟既高,识解亦文绝非常,不得如方氏之说谓所见无绝殊也。

清代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以文体论,似赤壁记也,然记不用韵,而赋方用韵,此盖以记而为赋者也。故文带叙带赋,忽用韵,忽不用韵,古赋如《风赋》,如《色赋》,皆此类也。以文法讲,纯得吹箫一段生波,下乃发出如许妙理。会尝参神学佛,故号"东坡居士";其笔墨之飘洒,成趣之活波,又似于仙,故世号"坡仙"。此文前乐、中悲、后乐,有似王右军《兰亭序》;其藉客发慨,不必实有其言,亦知昌黎之《进学解》,乃巧为譬忌也。《辑注评》:"风只作线索,悲、乐作转,抉引曹孟德为赤壁设色,服应点缀,抒轴亦工,篇中凡十二用韵。"

近代贺培新《文编》:东坡天仙化人,其于文章驱使惟心,无不如志,最为流俗所慕爱。学者纷纷摹拟,徒滋流弊,不知公文天马行空,绝去羁绊,固无轨辙之可寻也。即如此篇,初何尝为古今赋家体格所拘,而纵意所如,自抒怀抱,空旷高邀,夐不可攀,包复敢有学步者哉!

作者简介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1. 关于观潮的诗句苏轼

关于观潮的诗句苏轼 1.关于观潮的诗句

杭州观潮 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满江红 次韵耶律舜中樟亭观潮 张翥

望入西泠,乍一线、涛头涌白。疑海上、鳌翻山动,鹏搏风积。银汉迢遥槎有信,秋光浩荡云无迹。快醉挥、吟笔倒琼瑰,冯夷宅。沙草远,迷烟碛。云树老,*宫壁。叹潮生嘲落,几时休息。事往空遗亡国恨,鸟飞不尽吴天碧。正销凝、何处夕阳楼,人横笛。

观潮 陆游

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头汹汹雷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

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七绝·观潮 ***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孟浩然

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

回瞻魏阙路,无复子牟心。

送刘寺丞赴余姚 苏轼

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雪雾。

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従佛祖

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2.描写“观潮”的诗句有哪些

1. 《观潮》

宋代

作者: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 《杭州观潮》

唐代

作者: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3. 《十七日观潮》

宋代

作者: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4. 《瑞鹧鸪·观潮》

宋代

作者: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5.《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

宋代

作者: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6.《念奴娇(次韵楼友观潮)》

宋代

作者:史浩

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长天一色。风拭菱花光照眼,谁许红尘轻积。转盼冯夷,奔云起电,两岸惊涛拍。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

客有步屟江干,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素壁淋浪翻醉墨,飘洒神仙踪迹。好待波匀。横飞小艇,快引香碧。烟消月出,不眠拼了通夕。

7.《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代

作者: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8.

《沁园春·观潮》

清代

作者:吴伟业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剪,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9.《浪淘沙(观潮作)》

宋代

作者:曾觌

一线海门来。雪喷云开。昆山移玉下瑶台。卷地西风吹不断,直到蓬莱。

鼓噪春雷。鼍舞蛟回。歌楼鼓吹夕阳催。今古清愁流不尽,都一樽罍。

10.《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唐代

作者:孟浩然

八月观潮罢,

三江越海浔;

回瞻魏阙路,

空复子牟心;

观潮

拼音:guān cháo

出处: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3.求 跟观潮有关的诗句

杭州观潮

唐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观浙江涛

唐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4.与观潮有关的诗词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1009),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又说自号“逍遥子”。

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是扬州(今属江苏)人 柳永《望海潮》赏析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二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

5.关于观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1、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2、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 3、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释文珦《钱塘江潮》 4、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宋昱《樟亭观潮》 5、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

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张以宁《浙江亭沙涨十里》 6、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廊《忆钱塘》 7、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李觏《忆钱塘江》 8、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二十万人争一瞬,群龙腾跃怒潮来。

——赵朴初《钱塘江观潮》。

6.描写“观潮”的诗句有哪些

1. 《观潮》 宋代 作者: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 《杭州观潮》 唐代 作者: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3. 《十七日观潮》 宋代 作者: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4. 《瑞鹧鸪·观潮》 宋代 作者: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5.《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 宋代 作者: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

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

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

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眼但惊嗟。

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6.《念奴娇(次韵楼友观潮)》 宋代 作者:史浩 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长天一色。风拭菱花光照眼,谁许红尘轻积。

转盼冯夷,奔云起电,两岸惊涛拍。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

客有步屟江干,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素壁淋浪翻醉墨,飘洒神仙踪迹。

好待波匀。横飞小艇,快引香碧。

烟消月出,不眠拼了通夕。 7.《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代 作者: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8. 《沁园春·观潮》 清代 作者:吴伟业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

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剪,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

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9.《浪淘沙(观潮作)》 宋代 作者:曾觌 一线海门来。雪喷云开。

昆山移玉下瑶台。卷地西风吹不断,直到蓬莱。

羯鼓噪春雷。鼍舞蛟回。

歌楼鼓吹夕阳催。今古清愁流不尽,都一樽罍。

10.《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唐代 作者:孟浩然 八月观潮罢, 三江越海浔; 回瞻魏阙路, 空复子牟心; 观潮 拼音:guān cháo 出处: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7.关于潮水的诗句

八月十五日看潮宋·苏 轼定知玉免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更西流.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驽身潮低.观潮 送刘监至江上作宋·陆 游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映青山行.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绍圣二年八月十八观潮浙江亭宋·米 芾怒势豪声迸海门,舟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钱塘江潮唐·罗 隐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翻覆向平流.狂抛巨浸疑倾底,猛过西陵似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 尾问阳侯.绍圣二年八月十八观潮浙江亭宋·米 芾怒势豪声迸海门,舟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浪 淘 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观潮明·徐 渭鱼鳞金甲屯牙帐,翻身却指潮头上.秋风吹雪下江门,万里琼花卷阵浪.传道吴王渡越时,三千强弩射潮低.今朝筵上看传令,暂放胥涛掣水犀.潮唐·白居易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十七日观潮宋·陈师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潮头初出海门山,千里平沙转面间.犹有江神怜北客,欲将奇观破衰颜.七绝 观 潮(1957年9月)现代·***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以下是词南歌子 八月十八日观潮宋·苏 轼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海.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宋·辛弃疾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干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满江红 中秋夜潮宋·史达祖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拿攫***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众儿曹,心应折.瑞鹧鸪*观 潮宋·苏 轼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谒金门*吴山观潮宋·周 密天水碧,染就一江春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望海潮 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宋·赵 鼎:双峰还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凛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满江红*钱塘观潮清·朱彝尊罗刹江空,设险有海门双阙.日未午,樟亭一望,树多於发.乍见云涛银屋涌,俄顷地轴轰雷发.算阴阳呼吸本天然,分吴越.遗庙古,馀霜雪;残碑在,无年月.迓扬波重水,后先奇绝.齐向属镂锋下死,英魂毅魄难消歇.趁高秋、白马素车来,同弭节.蝶 恋 花*近代·王国维: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终古越山 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虞 美 人*近代·王国维: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断.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白马素车夜潮来.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