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辞和大放厥词_大放厥词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8 0
  1. 大放厥词表示什么意思?大放厥词的拼音是什么
  2. 大放厥词什么意思
  3. 大放厥词的主人公是谁?大放厥词有什么历史典故
  4. 厥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5. 很想说一句大放阙词,是什么意思
  6. 大放阙词怎么念
  7. 大放厥词成语解释

ng>大放厥词的意思解析如下:

详细释义: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议论。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

大放厥辞和大放厥词_大放厥词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放厥词读音:?dà fàng jué cí。现用来指***议论(今多含贬义)。

出处:

玉佩琼琚,大放厥词。——韩愈(唐)《祭柳子厚文》。

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郭良蕙《焦点》十。

相关例句

1、如果一个球员不被看做不是那么正统的欧洲球员,那韦德当初也不会大放厥词,索性忘了这些事儿吧。

2、4年前,韩国就大放厥词,说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觉得不过瘾,干脆说儒家尊者孔子是韩国人,到后来直接说中国以前属于大韩国的版图,俨然一副强盗嘴脸。

3、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成语故事赏析: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学,10岁以后,他的诗文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凭他的才华考取了进士。26岁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替唐王朝编辑、整理图书,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书籍。

他主张改革朝政,曾积极参加王叔***新集团的活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过了10年再贬为柳州(现在广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年47岁。

柳宗元的散文丰富而多***。他的短篇寓言简练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游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他的论说文缜密谨严,条理井然。他的诗风清朗疏淡,用功精细。

他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了《祭柳子厚文》这篇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两句来赞扬柳宗元的文***才华:“玉佩琼琚,大放厥词。”意思是说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美如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放厥词表示什么意思?大放厥词的拼音是什么

大放厥词的释义:原意指写出很 多优美的文字。现多指夸夸其谈,***议论(含贬义)。

大放厥词,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唐·韩愈《祭柳子厚文》。这则成语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后用来指***议论。其结构为动宾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语、谓语,含贬义。成语出处:“子之中弃,天脱馽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后人根据这篇文章剪裁出“大放厥词”这则成语。

成语寓意:“大放厥词”这则成语,原是韩愈赞美柳宗元的文章,意谓柳宗元文章会用词、有文***。原是褒义词,而后来转变为语感很重的贬义词,“厥词”成了“谬论”,“放”有了说、鼓吹之意。

这反映出群众对词语的认知。“大放厥词”,既然“放”,而且是“大放”,程度的加深使人们认为其后所出现的词语含有不好的意义,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感彩也在悄然改变。

成语故事:

柳子厚即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和韩愈,通常被人并称为“韩柳”,要说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之所以将韩、柳并称,多半是因为两人在唐朝古文运动中所做的巨大贡献,韩愈是领头人、倡导者,柳宗元则是积极参与者。至于私交嘛,那还得从“永贞革新”谈起。

韩愈是大宦官俱文珍的人,而柳宗元则跟王伾、王叔文走得近。在“二王”的照应下,柳宗元很快坐上了礼部员外郎的位置,和刘禹锡等七人起,协助“二王”搞永贞革新。柳宗元、刘禹锡春风得意时,韩愈却被贬到广东阳山当县令

韩愈心里不服,“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表达的就是不服气。在《永贞行》一诗中,韩愈还对柳宗元等人的升官程序提出质疑: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

大放厥词什么意思

成语

大放厥词

读音

dàfàngjuécí

释义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议论。

出处

暂无大放厥词的出处

举例

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郭良蕙《焦点》十

大放厥词的主人公是谁?大放厥词有什么历史典故

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议论。

一、成语出处

“子之中弃,天脱馽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后人根据这篇文章剪裁出“大放厥词”这则成语。

二、成语寓意

1、“大放厥词”这则成语,原是韩愈赞美柳宗元的文章,意谓柳宗元文章会用词,有文***。原是褒义词,而后来转变为语感很重的贬义词,“厥词”成了“谬论”,“放”有了说,鼓吹之意。这反映出群众对词语的认知。

2、“大放厥词”,既然是“放”,而且是“大放”,程度的加深使人们认为其后所出现的词语含有不好的意义,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感彩也在悄然改变。

三、例句

1、话说自打这些人现身以来就没有正眼看过自己,如今更是在这里大放厥词,难道真的把我当作透明的?没有任何预兆的,李鹤凡突然动了,就像是一阵清风扶过。

2、在事实面前,有的人还在那里大放厥词。

3、在未清楚事情真象之前,凭着一孔之见大放厥词,常会臆测错误的。

4、大家都不要听信他的话,他只是大放厥词罢了。

5、大家都不相信他了,他还在大放厥词。

6、此刻,那胖子正红光满面的在大放厥词,他口若悬河的给记者们讲述着警员们神速反应,机智勇敢,一举全歼所有银行劫匪的光辉事迹。

厥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成语大放厥词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大放厥词的意思是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议论。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那么,成语大放厥词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大放厥前出自何处?大放厥词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大放厥词的主人公是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成语大放厥词出自何处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大放厥词的历史典故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学,10岁以后,他的诗文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凭他的才华考取了进士。26岁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替唐王朝编辑、整理图书,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书籍。他主张改革朝政,曾积极参加王叔***新集团的活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过了10年再贬为柳州(现在广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年47岁。 > 柳宗元的散文丰富而多***。他的短篇寓言简练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游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他的论说文缜密谨严,条理井然。他的诗风清朗疏淡,用功精细。他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了《祭柳子厚文》这篇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两句来赞扬柳宗元的文***才华:“玉佩琼琚,大放厥词。”意思是说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美如晶莹净洁的玉石。 > “大放厥词”原是用来赞美柳宗元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字,发展到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色彩有了变化,常用来讽刺人***议论。

很想说一句大放阙词,是什么意思

厥词的意思——华丽的词藻。

成语大放厥词?

拼音dà fàng jué cí

解释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议论。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举例造句: 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郭良蕙《焦点》十

拼音代码 dfjc

近义词***议论、说长道短

反义词缄口结舌、默默无言

用法作主语、谓语;指***议论

英文spout a stream of empty rhetoric

故事 唐朝时期,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但文学成就很高。散文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他死后,韩愈写《祭柳子厚文》称赞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厥词出处

出自《祭柳子厚文》,是唐朝文学家韩愈为祭奠亡友柳子厚(柳宗元)写的祭文。

作者在这篇祭文中极力称赞柳宗元文词之美,对他才高而不用于世的遭遇表示不平,并允其所托。字字句句殷勤恳切,宛如面谈。

作品原文

祭柳子厚文

[ 唐 ] 韩愈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嗟嗟子厚,而至然耶!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

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馽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刺天。

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念子永归,无复来期。设祭棺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尚飨!

作品注释

柳子厚:柳宗元。子厚,柳宗元的字。

清酌庶羞:清酒与多种佳肴。《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宙之礼……酒曰清酌。”《仪礼·公食大夫礼》:“上大夫庶羞二十。”“羞”同“馐”。

嗟嗟:悲叹声。

然:如此。

莫不然:谓人谁无死。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李刚己说:“起四句反复嗟叹,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吴闽生说:“此数语在公亦率意为之,而流俗相沿,几成祭文恶调,后有作者,切忌再袭。”

觉:睡醒。《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利害:利益和危害。

校(jiào):计较。

惟:思。追惟,追思。

牺尊:古代酒器。尊,同“樽”。《庄子·天地篇》说:“百年之木,破为牺樽,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青黄,涂在酒器上的色彩。

中弃:指中年弃世。柳宗元生于773年,卒于819年,享年四十六岁。一说,指中年弃置遭贬谪。

馽(zhí):绊住马脚。也作“絷”。

羁:马络头。孕羁,指羁绊。

玉佩:喻文章之贵。

琼琚(jū):喻音节之美。

大放厥词:即大展文才。

磨灭:消亡。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纪,唯倜傥之人称焉。”

纪:记录。

著:著述。

表表:卓异,特出。

制:制诰。韩愈元和元年(806年)冬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

自以无前:不念旧恶,即《柳子厚墓志铭》中“勇于为人”的意思。

斥:贬斥,贬谪。

群飞刺天:指小人飞黄腾达。一说指流言蜚语甚嚣尘上,传到皇帝耳中。

诸友:指刘禹锡、李程、韩愈、韩泰、韩哗等。柳宗元诀别诸友,多为刘禹锡为之分驰,见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以寄厥子:柳宗元死时,长子才四岁,次子始生。寄,寄托。

鄙:庸俗。

谓:认为。

托以死:以死后之事相托。

遗堕:遗落,忘记。

矢心:自誓。矢,同“誓”。

尚飨(xiǎng):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后世祭文末尾多用此二字。

作品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韩愈恭敬地用清酒和多种佳肴作为祭品,祭奠去世的朋友柳子厚的魂灵。

唉,子厚,竟死了!自古以来没有人不如此,我又悲叹什么呢?人活在世上,好像一场梦,其中的好坏,又计较什么呢?当人在梦中时,有欢喜有悲伤;等到人醒来以后,哪里值得追思呢?

大凡事物产生,不愿意成材,祭祀用的酒器又加上青黄的文饰,是木材的灾祸。你宦途中被斥逐,上天除去你的羁绊,你的文章如同美玉制成的玉佩,晶莹剔透,闪烁其词,极力铺陈。而那些富贵而没有才能的人,声名磨灭又有谁知道,可是你的名声却越来越高。不擅长砍削的人(砍削的时候)一定会指头流血,头上冒汗,而技术高超的工匠只能在一旁观看,收缩在袖子里面。你的文章不为当世所用,竟让我们这些无能之辈掌握大权。你一旦被斥逐,再没有复官,而朝廷里充满了碌碌之人。

唉,子厚,现在竟去世了。临终前的声音,多么清晰呀。全告诉各位朋友,希望托付幼小遗孤。看得起我你也把死后之事托付于我。大凡现在的交游,观势厚薄,我怎么能保证能承担你的托付?不是我了解你,你诚心托付于我;上有鬼神,我那里敢忘记怠慢你的嘱托呢?希望你永归,不再有来期。在棺前设祭,把心中的话说出来。

悲哀呀,请享用祭品吧!

创作背景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散文的大家。柳宗元把韩愈列为“先友”(父亲的朋友)。但两人在前期政治立场上有分歧,柳宗元为王侄、王叔文所引用,韩愈对二王却恨之入骨。柳宗元死于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当时由潮州召回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写了这篇祭文。

作品赏析

祭文有固定的首尾格式,中间是正文,一般多用四言韵语,本篇亦然。一起四句,哀痛之极,而用反复咏叹的方式出之。“自古莫不然”全文只这一个五字句,这是有意加重,若换成“自古皆然”就平庸无力了。由这一句引起下面几层,说明死生是自然规律。这本来是“人生如梦”的老生常谈,但韩愈一分疏,就化腐朽为清新了。而中间提到的“利害”、“悲乐”,又为正文第二段的根据,似叹似慰,悠然不尽。

“凡物之生”起,是对柳子厚的文章和遭遇兴发的无限感慨。前四句用《庄子·天地篇》的话:“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百年巨木,良材也,砍削雕镂之,作成祭器“牺尊”,又加青黄文饰,诚然精美了,而失去木之本性。这一比喻说明“多才为患害”,为的是从反面引起下面的议论。“子之中弃”四句,说明子厚虽宦途中被斥逐,而从文章的成就说,这是天的帮助,解除富贵于己的束缚,得以大写文章,是好事,言外不必哀伤。“富贵无能”四句是对上文的比较(与富贵者)和引申,表明子厚以文章自显,必然不朽。这些意思,也见于他的《柳子厚墓志铭》中。如“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说得更为明白。下面“不善为斫”四句,文章又生波澜,用比喻表明得用于世者不一定有真本领,而真正的“巧匠”却往往被闲置,引起后面八句为柳子厚之不见用抱屈。这八句分两层,都用对比的形式为子厚鸣不平。妙在全用逆笔,先写子厚之“不用”,再写飞黄腾达者多是无能之辈。特别是“一斥不复”,概括子厚的仕履;“群飞刺天”,表示庙堂上充斥无能之辈,对比异常强烈。这一节是祭文的主体。一般祭文在这里多是铺陈死者的功业和两人的交往;愈却只写柳子厚才高而不见用,但中间却充满郁塞不平之气,譬喻和正反对比杂糅在一起,苍茫不尽。

最后一段是表述自己的态度。柳宗元临死之前寄信给刘禹锡,希望在抚养幼小遗孤、载柩归葬先茔的事情上,得到朋友们的帮助,又托韩愈作墓志,见于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所述。所谓“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即指此事。时韩愈正由潮州刺史改任袁州。了解刘禹锡这段话。才能理解此文最后一段感情的沉重。“嗟嗟子厚”是承上一段来,认为子厚这样的高才,应该有用世之日,然而“今也则亡”,死者不可复生,这里有无限哀伤和感触隐于其中。“临绝之音”起,引起全段。从诸友引到自己,看出子厚对自己的信托。这段文章如果是凡手,说到这里,就可以表态了,那样平直而无波澜。韩愈却插人“凡今之交”四句从反面激起浪涛。只读这四句好像韩愈不肯接受任务似的,实际正是为了反衬下文表明子厚相知之深,托己之重,这是逆笔,要善于体会。“非我知子”四句就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犹有鬼神,宁敢遗堕”,等于指天发誓,所以前人评这四句“语意真挚,可贯金石”,“止此已足,血诚自任之语,似淡而实深,极沉郁恻怛之致”(《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三),是搔着痒处的。“念子永归”四句,和篇首及本段之首相呼应。并且总结全文,“矢心以辞”又重复表明态度,这是对死者的最大安慰

祭文应以悲哀为主,被祭的对象有功业可纪的,应铺叙功业。柳宗元在柳州政绩为群众所称道,但韩愈这篇文章却只字不提柳的惠政,只强调柳的高才被弃、自己的感慨和表示接受柳的托孤重任。这是因为刘禹锡已经告诉韩愈要为柳写墓志,而柳的生平,墓志中不可不叙,如果祭文里再叙就要重复了。所以祭文完全撇开生平,但言文章高而“一斥不复”,令人不平,写出自己对子厚的深切悼念之怀。古文家如果同时为一个人写两篇文章,每篇的角度和材料一定要避免重复。韩愈为柳宗元写的三篇文章可以作为范例。

名家点评

明代学者茅坤云:“昌黎志子厚墓,相知之宜,似不如祭文。”

南宋楼昉《崇古文诀》卷九云:“虽尊称子厚而中含不满之意。”

明末清初孙琮《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韩昌黎集》卷四云:“韩柳文章,正相伯仲,若以行谊论,则昌黎卓绝矣。故其祭子厚文,于其行谊,每多回护之辞,于其文章,则极推崇之意。参酌审处,情理兼尽。”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文集录·昌黎先生文集录》卷四祭文云:“服膺其文,悲其遇,而允其所托,勤勤恳恳,宛如面谈。”

明代林云铭《韩文起》卷八云:“子厚卒于官,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时公方调袁州,想归葬时,取道于袁,故得躬诣棺前致祭。开手彼此不叙官爵,以明千古性命之交,与自己骨肉无异,亲狎之至也。其大意谓人无不死,即生前之穷通得失,可以付之梦觉,不足轻重。所痛惜者,以盖世文章,竟不能供国家之用。实因前此为才名所误,以致一斥不复,反不如碌碌文徒,得以致身通显,使人皆以才为戒耳。末以生死相托之情,自矢不负。一片血泪,不忍多读。”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三碑志杂文云:“嗟惜子厚,只以其文,志墓亦此意。若此文,明云‘非我知子’,矣。”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一云:“唐之文章至二公当日,乃真相推服。柳以托韩,韩承柳托,读此见担任此事,千秋质证。公为朋旧祭文,确守古式,如上二作,亟取之以解灭裂者之惑。”

清代曾国藩《求阅斋读书录》卷八《韩昌黎集》云:“峻洁直上,语经百炼。公文如此等,乃不复可攀跻矣。”

清代王文濡《唐文评注读本》下册云:“推服之挈,痛惜之深,付托之重,一一揭出,想见韩柳交情。”

清代、民国交际吴闿生《古文范》卷三:“祭文亦四言诗之一种也。韩公为之,键幽凿险,神骇鬼眩,盖导源于《招魂》、《九歌》、《大招》,而以自发其光怪骇愕、磊研不平之气。后君子颇有摹仿之者,亦学者所宜究心也。今择其沉郁质厚者一首,以备体例,他不具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大放阙词怎么念

“大放阙词”是“大放厥词”之误。

大放厥词 dà fàngjué cí

字义:厥:其;词:也作“辞”

词义:原指极力铺陈辞藻。后指夸夸其谈,***议论。

含贬义。

大放厥词成语解释

大放厥词念法如下:dà fàng jué cí。

详细释义:

1、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议论。

近义词:大放厥辞、说长道短、***议论。

反义词:默默无言、缄口结舌。

相关例句

1、大家都不要听信他的话,他只是大放厥词罢了。

2、她大放厥词,小题大做,只不过是为了藏形匿影,掩人耳目罢了。

3、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4、同学们应友好相处,不能为一些小事情而大放厥词。

5、商学院大放厥词说不同国家的人的混合在一起强迫学生扩展视野,质疑***想。

6、《莎莫》票房大卖,国内媒体又一番报道,甚至大放厥词来吸引读者眼球,来求点击,求访问。

7、她大放厥词,小题大做,只不过是为了藏形匿影,掩人耳目罢了。

8、我去的,摸了老子还大放厥词。

9、现在最后一根纽带已经断了,英国人正在大放厥词攻击我们。

10、 凯文痛斥乔只是一个跛足呆板的畅销品,甚至大放厥词说自己“随随便便找份工作都比你站的直”。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 议论 。 成语出处: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 琼琚 , 大放厥词 。” 成语例句: 也许 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 顾虑 地在我面前 大放厥词 。 繁体写法: 大放厥词 注音: ㄉㄚˋ ㄈㄤˋ ㄐㄩㄝˊ ㄘㄧˊ 大放厥词的近义词: ***议论 ∶唠叨或漫无目的地说个不停于是国会***议论了 ∶尽情尽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长道短 评论他人的好坏是非兀谁在你面前说长道短来?《古今***》他就喜欢背着别人说长道短,搬弄是非 大放厥词的反义词: 缄口结舌 闭口不言。 明 张煌言 《上延平王书》:“乃殿下挟有为之资,值可为之势,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 默默无言 沉默不语。 前蜀 韦庄 《独吟》:“默默无言恻恻悲,闲吟独傍菊花篱。”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 成语语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talk a lot of nonsense 日语翻译: 大いに気炎 (きえん)を吐 (は)く,やだらに议论を吐く 其他翻译: <法>faire de grands discours erronés <pérorer> 写法注意: 厥,不能写作“决”或“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