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阳挥戈之日原文_鲁阳挥戈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7 0
  1. 挥戈回日什么意思
  2. 豫章行古诗词
  3. 挥戈能退日的全诗和赏析?
  4. 鲁戈挥日的意思
  5. 鲁戈是什么意思

鲁阳指日的解释

同“ 鲁阳挥戈 ”。 清 吾庐儒 《 京华 慷慨 竹枝词·电灯》 :“大地茫茫日暮时, 鲁阳 指 日日 仍驰。”

词语分解

鲁阳的解释 .指 鲁阳公 。 战国 时 楚 鲁阳邑 公,传说为挥戈使太阳返回的 英雄 。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四:“愧无 鲁阳 德,回日向三舍。”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 谭作民 指日的解释 犹 不日 。谓为期不远。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唐 韩愈 《送 进士 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阙短,指日亲晨餐。” 明 蒲松龄 《 聊斋 志异·小翠》:“公急出,则客去远。

鲁阳挥戈之日原文_鲁阳挥戈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挥戈回日什么意思

在中国古代神话之中,总有很多十分离奇的神话传说,比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等,可以说这些和太阳做斗争的神话故事象征着古代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现象的抗争精神。不过下面小编要讲述的故事可能是古代最早的穿越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的孙子鲁阳公有着“挥戈退日”的本领,只要挥舞手中的武器,就能将太阳挑回90里,那么他真的比后羿还牛,能够改天换日吗?

原来在《淮南子》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的孙子鲁阳公在当地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人,懂得一些风水堪舆之术。后来,楚国的北部领土被韩国所侵占,因此鲁阳公奉楚平王之命,率领数万楚国的精锐军队和韩国军队交战,双方从早上打到太阳落山,却还是难分胜负。

由于古代在打仗的时候有方便的照明工具,因此鲁阳公看到太阳渐渐西沉,不禁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大喝一声,举起手中的长戈,将天空之中的太阳挑回了90里,使得时间重新回到了中午,最后最终战胜了韩国军队,大胜而归。

当然了,由于《淮南子》本身就是家的著作,其中所记载的故事我们自然也不能轻信,如果鲁阳公真的有那样的本事,那么楚国早就统一天下了。不过,这则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中国古代,所谓的穿越故事是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的,这说明了古人对于时间的原始崇拜。

因此实际上,“鲁阳公挥戈退日”的故事代表着先人们对于掌控时间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就算是现代科学也无法真正掌握时间的流逝,因此在美好时光的当下,我们才更应该珍惜时间,因为人的一生如同白驹过隙,我们又不可能和鲁阳公一样可以倒转时间,因此抓紧人生的每时每刻才是节省时间的正道。

豫章行古诗词

挥戈回日的意思是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出自:《淮南子·览冥训》。

出处: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用法:是一个连动式成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

示例:却羡鲁阳功德盛,挥戈回日至今传。

成语故事: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挥戈回日造句

1、斗麟收剑上马,直接将马头调转路口,马鞭一甩,直接对着街道另一边奔去。待云千山将挥戈回日破去之后,一人二兽早已溜得没影了。

2、在公司进行改组之际,他来个挥戈返日,弄到了一笔不义之财。

3、既同处厝火积薪之会,当愈励挥戈返日之忠。

4、在公司存亡之际,有个不起眼的工作人员站起来。说自己有办法挥戈回日,改善整体局面,让大家为之震惊。

5、在上课的时候,小红不认真听讲,被老师发现,就叫小红起来,用挥戈回日给大家造个句。但是小红连这个成语的意思都不知道,所以就支支吾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挥戈回日

挥戈能退日的全诗和赏析?

古诗原文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译文翻译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

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生于太平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

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

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注释解释

豫章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卷列于《相和歌辞·清调曲》,引《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度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

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

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阳湖。

上辽津: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白马:一作“百鸟”。

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休明人:太平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

闲:通“娴”,娴熟也。

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忘:一作“云”。惮:怕,畏惧。

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

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为了彻底平息叛乱,当时的东南人民仍然要不得已地送其子弟应征入伍,开赴前线。李白在这一年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亲眼目睹了新征士兵出征前妻儿老小呼天抢地的悲怆场面,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这一名篇《豫章行》。

诗文赏析

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诗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二字说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天动地,使得天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平,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写作顺序是先写人,再写马,后写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平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诗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习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平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平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遥应“吴兵照海雪”句,写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诗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诗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句,笼括第二层八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写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

总括全诗,人们突出地感到诗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平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诗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诗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风貌和纷杂社会的现实熔铸在他所抒发的主观感情世界中,这是李白诗反映现实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诗的风格是多彩的,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的诗歌中确有一部分像《豫章行》这样直接反映现实,评论现实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并身陷圄,境况大不如前。此时,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真切、更冷静的认识,于是,他的作品便从对自己身世的忧愤转为对国事与民生的深深忧虑。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作。像《豫章行》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写《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辞专写别离之苦,后人利用这一古辞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李白《豫章行》,就内容来说,同样也写别离之苦,就形式来说,也有一些与古辞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却冲破了前人“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狭小天地,赋于诗歌充实的社会内容,写出了如此深刻的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表现力的厚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这正是对汉魏以来“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鲁戈挥日的意思

作品原文

赠友人

北华收复赖群雄①,猛士如云唱大风②。

自信挥戈能退日③,河山依旧战旗红。[1]

注释译文

①北华:即华北。

②大风:指《大风歌》,为汉高祖刘邦所作。据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登位12年(公元前195年),平定了最后一个叛将淮南王黥布后,路过家乡沛县,邀集父老旧友饮酒作乐,以示庆贺。酒至酣畅淋漓处,高祖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大风刮起啊云彩飘扬,威震天下啊回到故乡。怎得勇士啊镇守四方。该诗后人名为《大风歌》。

③挥戈能退日:成语“挥戈返日”的活用。语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反”同“返”。这个故事后概括为成语“挥戈返日”,形容勇气感动天日,后引申为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鲁戈是什么意思

鲁戈挥日

读音?lǔ?gē?huī?rì

释义? 同“鲁阳挥戈”。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回日”谓力挽危局。

出处?明·李东阳《登五星庙瑞芝亭》诗:“鬼斧凿空通鸟道,鲁戈挥日驻云梯。”

成语故事?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近义? 挥戈反日鲁戈回日

示例

清?丘逢甲《和平里行》:“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鲁戈的意思介绍如下: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戈'谓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鲁戈的相关造句如下:

1、傀儡***的***鲁戈瓦说起话来声音柔和,特别喜欢在项上戴一条围巾。

2、卡图恩科带着最少的侍从,乘坐“贼眼号”来到珊瑚卫星鲁戈萨,等待绝地外交官。

3、队伍里,一开始他就把自己摆在和庆非空平起平坐的地位,他见鲁戈在推让,手心朝上,一边掂掇着插嘴说:“小鲁讲不了,我可以讲啊。

鲁戈回日:

1、意思是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2、鲁戈回日,汉语成语,拼音是lǔ gē huí rì。

3、成语出处:清·丘逢甲《和平里行》:“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4、成语典故: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捴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为之反三舍。

夫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胁陵,勇武一人,为三军雄。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犹若此,又况夫宫天地,怀万物,而友造化,含至和,直偶于人形,观九钻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