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俊瀛 深圳_深圳文峻教育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7 0
  1. 有关山或海的对联
  2. 严厉的教育用四字成语
  3.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怎么样
  4. 以港督名字命名的教育机构名称
  5. 余生请多指教分集剧情
  6.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和文理教育有什么异同啊?

教育学研究生在就业压力以及竞争力方面要好于本科生。具体的教育学考研各个方向就业情况如下:

一、教育学原理(专业代码040101)

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基本问题、比如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与功能问题、教育体制创新问题、受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制建设问题等等。其中既有教育学原理传统的理论领域,也有近年来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新开拓的领域。

文俊瀛 深圳_深圳文峻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业前景与方向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原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

1、普通高校

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中小学校

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

3、出版社、报社

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4、***单位

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

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代码040102)

它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等专业。教学论与课程论适合本科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选择,可以帮助你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多一些教学方面的理论,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论方向

着重对教学方面的研究,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课程论方向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

3、小学教育方向

一是培养这个方向的理论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二是培养小学教师与小学教育教研员。有些学校会特别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或者语文课程与教学,旨在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情况。

4、脑认知与教学方向(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等)

脑认知与教学方向研究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脑与数学学习、脑与科学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认知与学习评价、教师认知与专业发展。这一学科在国内是新型学科,在国外这个专业很有前景,中国目前还很缺乏这个专业的人才,如有心理学或者生物学专业基础的学生学习这一新型专业比较得心应手。

三、教育史(专业代码040103)

主要是梳理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从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一般分为中国教育史方向、外国教育史方向、比较教育史方向。如果考生有史学专业基础报考这个专业比较好。教育史是一门纯理论研究,但并不是说教育史只和过去打交道,也有学者专门研究现代教育史,与现实关联较大。

1、中国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国教育史

2、外国教育史方向:研究外国教育史

3、比较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外比较史

就业前景:

教育史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学一些其他方面的技术,向教师、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岗位发展。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去中、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机关、教育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各级教育出版社任编辑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文字等工作。

四、比较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4)

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在探讨其各自的经济、政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民族特点和其他的具体条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佳作用。一般依据进行比较的对象,分为以下一些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制度、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理论与思潮、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同时还有就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上的研究,即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

就业前景:

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前不同国家、民主和地区的教育;在探讨其各自的政治、经济、哲学和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共同点、发现规律及其总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上作的认识。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为我们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因此比较教育学有比较多的出国机会,就业层次比较高(但是这也要看自身的学术修养,修养达到了才行),整体来说,就业前景较好。

就业方向:

该专业主要培养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学科教学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实验教育科研单位、中学等普通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社会经济部门。

五、学前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5)

专门研究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规律的学问,也研究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与管理、幼儿教师的教育和发展、幼儿教材的制定、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等。在幼儿这个层面,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来研究教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研究针对学前儿童发展特点设置适合他们的课程与游戏)。

六、高等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6)

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高等教育里分科较细致,但是,通过名字一看就可以理解,其研究重点是什么。其中,***学科有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高等院校治理与发展、高校人力***管理与培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高等教育、高校外事管理、高等教育政策分析、高校教师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学等等。

就业前景与方向:

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1、普通高校,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中小学校,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

3、特殊教育机构,这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

4、出版社、报社,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5、***单位,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

6、新技术教育领域,这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包括去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以及去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做教育技术人员及网络教育。

七、成人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7 )

成人教育学主要研究领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组织建设、成人学习理论与方法、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与发展、职业适应与职场学习、企业培训师培训和比较成人教育等。

就业前景

(一)应用性强,时代需求大,前景广阔

在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等发展十分迅速,各类成人学校急需高层次的成人教育研究和管理人才。因此,本学科属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前景看好的一门学科

(二)就业不单做老师

教育方面的职业一度被认为是讲授的职业,往往在小学、中学或者大学里。现在其范围已被大大拓展,在许多专业领域得以发展,据了解,教育学类专业就业率近年在95%左右,学教育的人无论身处何种职位、在何种工作环境下,他们了解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他们都可对人们在社会、个人和智力的发展方面施加重大影响。

就业方向:

除了到各类学校做教师以外,许多毕业生还可以到出版社、电视台、杂志社、企业人力***等领域就业,职业包括指导咨询、图书管理员、媒体专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等。教育类的研究生最普遍的就业方向自然在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教学、教务、行政岗位上,也可以进入各种私人或民营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中从事教育咨询、辅导培训和教务教管之类的工作,有些报刊杂志和出版社的教育版面也很需要一些精通教育学原理的优秀人才。

八、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8)

所谓职业教育,指通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非专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以使他们现在或将来能顺利获得职业的活动。而对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进行的研究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一般集中两个方向的研究,职业教育原理和职业教育课程论。

就业前景:

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问题、充分开发人力***的学问。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教育在国家和个人发展中处于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问题成为千家万户关心的话题,作为技能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未来也将更有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除了到各类学校做教师以外,许多毕业生还可以到出版社、电视台、杂志社、企业人力***等领域就业,职业包括指导咨询、图书管理员、媒体专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等。教育类的研究生最普遍的就业方向自然在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教学、教务、行政岗位上,也可以进入各种私人或民营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中从事教育咨询、辅导培训和教务教管之类的工作,有些报刊杂志和出版社的教育版面也很需要一些精通教育学原理的优秀人才。

九、特殊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9 )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般教育理论基础,掌握特殊儿童(有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及超常儿童)教育和康复训练理论和技术,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理论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这个专业就业情况很不错,它是专门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地方,一直以来,社会上这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由于是面对特殊的儿童,教育一般比较辛苦工资待遇普遍较高,毕业学生一般会成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师、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和康复机构的专门人才、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或在中等特殊学校以及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教育科研单位、特殊儿童的康复中心以及编辑出版业(如中国盲文出版社)任职。另外,电视台播出手语新闻,也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渠道。由于本专业存在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就业形势一直不错。

十、040110 教育技术学(专业代码040101)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就业前景与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高、中等学校,各级电教中心、电视台、网络中心、广告公司以及信息产业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开发等工作。

1、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

2、高等学校

3、机关

4、民营及私营企业

5、部队

6、国有企业

7、其他事业单位

8、科研设计单位

9、金融单位

10、三资企业

十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代码120403/047101)

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别是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此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方法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教育、经济和管理有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从事教育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产业、***部门和各种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市场开发、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如复旦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学位基础课:高等教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财政学

学位专业课: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人力***开发与教育

其它必修课:马列原著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一外语、专业英语、 学科前沿讲座(包括复旦名师讲座)、制度经济学研究、管理名著选读

专业选修课:教育投资选择、教育统计学及统计软件的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评价指标分析、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研究、高等教育评估与测量、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题研究。

一般情况下教育经济与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为120403;专业代码为047101的是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按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招考的。

有关山或海的对联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古文教育格言,一起来看一下吧。

1、先生施教,***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管子?***职》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中庸》

5、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身。《中庸》

7、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8、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中庸》

10、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中庸》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

12、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礼记?学记》

13、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

14、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15、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

16、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礼记?学记》

17、达师之教也,使***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吕氏春秋?诬徒》

18、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吕氏春秋?诬徒》

19、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人之长以补其短。故***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吕氏春秋?用众》

20、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用众》

21、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是故人莫,而大抵常乱,凡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

22、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之为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人不好义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是义与仁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

23、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人事,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24、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未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静心徐察之,其言可见矣。性而瞑之未觉,天所为也;效天所为,为之起号,故谓之民。民之为言,固犹瞑也,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矣。是正名号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穷论者无时受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25、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春秋繁露》

26、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春秋繁露》

27、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春秋繁露》

28、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言之而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可厌,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春秋繁露》

29、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新书?保傅》

30、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

31、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法言》

32、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法言》

34、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法言》

35、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

36、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於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或曰:“焉知是而习之?”曰:“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法言》

37、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或曰:“颜徒易乎?”曰: “睎之则是。”曰:“昔颜尝睎夫子矣,正考甫尝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尝睎尹吉甫矣。不欲睎则已矣,如欲睎、孰御焉?”《法言》

38、或曰:“耕不获,猎不飨,耕猎乎?”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者,圣人之徒与?”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法言》

39、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一实也。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着文者,历世希然。近世刘子政父子、扬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论衡》

40、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论衡》

41、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论衡》

42、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氏家训》

43、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颜氏家训》

44、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巳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颜氏家训》

45、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嫩,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颜氏家训》

46、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

47、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

48、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 “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闲焉。《颜氏家训》

49、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颜氏家训》

50、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

严厉的教育用四字成语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速度

解析:

天涯无尽情聚首,山海无边鹿回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好雨好山兼好客;

宜烟宜雨复宜晴。

新 水 影 摇 双 槛 碧 ;

旧 山 光 映 四 围 青 。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文峻若山,品清于水;

事稽在古,贤取诸今。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怎么样

1. 严厉用四字成语

不苟言笑_形容人很严厉的词语成语

拼音:bù gǒu yán xiào

释义: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声色俱厉

解释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恶言厉色

解释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义正辞严_形容人很严厉的词语成语

拼音:yì zhèng cí yán

释义: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疾声厉色

解释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夏日可畏

解释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出处《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严词厉色

解释说话很严厉,脸色很严肃。

出处《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一本正经_成语解释

拼音:yī běn zhèng jīng

释义: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正色立朝

解释指严正执法。

出处《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正颜厉色

解释颜:面容。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出处《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振扬武怒。”《后汉书·翟酺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疾言厉色

解释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声色俱厉_形容人很严厉的词语成语

拼音:shēng sè jù lì

释义: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2. 严厉的四字成语

除邪惩恶 惩:处罚。

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出处:鲁迅《集个集·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词严义正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词言义正 词:言词,语言。

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恶言厉色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二罪俱罚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出处: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出处:《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罚一劝百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出处:唐·韩愈《谁氏子》:“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不晚耳。”李汉注引《中说》:“牡如晦问政,子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 祸首罪魁 首:头目;魁:首领。犯罪作恶的首罪者。

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疾声厉色 疾:急速。

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疾言厉色 疾:急速。

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就地正法 正法:执行***。

在犯罪的当地执行***。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个就地正法。”

口沸目赤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出处:《韩诗外传》卷九:“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宽猛相济 宽:宽容;猛:严厉,猛烈;济: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 *** 慢,慢则纠之以猛,猛 *** 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雷动风行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雷厉风飞 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

②严厉威猛。 雷厉风行 厉:猛烈。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

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出处: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

雷令风行 犹言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色厉胆薄 色:神色。

厉:严厉、凶猛。薄:脆弱。

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赏贤罚暴 犹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深文峻法 犹言严刑峻法。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声色俱厉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碎尸万段 极言对罪大恶极者予以严厉的惩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林冲喝道:‘你这个害民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 天网恢恢 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

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作恶必受到惩罚。 出处:《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问罪之师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

夏日可畏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

3. 表示严厉的四字词语

表示严厉的四字词语:

撑眉努眼:竖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态度严厉而专横。

词严义正: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词言义正: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辞色俱厉:措辞和神色都十分严厉。

辞严气正: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辞严义正: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辞严谊正: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辞严意正: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恶言厉色: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行峻言厉:行:行为;峻:严厉。指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语都非常严厉。

回霜收电:比喻改变原来冷漠严厉的态度。

疾声厉色: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疾言厉色: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口沸目赤: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苦药利病:良药苦口对病有好处。比喻严厉的劝诫或批评有利于人的进步。

雷动风行: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雷厉风飞: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

雷厉风行:厉:猛烈。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雷令风行:犹言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美疢不如恶石:疢:病;石:砭石,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美言疾病,不如用砭石去治疗疾病。比喻明知有害而一味顺从,不如严厉批评。

美疢药石:疢:病;药石:古时指药和治病的石针。比喻虚伪的逢迎不如严厉的批评。

内峻外和: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声色并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同“声色俱厉”。

声色俱厉: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死无葬身之地: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

死无葬身之所: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同“死无葬身之地”。

碎尸万段:极言对罪大恶极者予以严厉的惩罚。

问罪之师:问罪:宣布对方罪状,作为出兵的理由。讨伐犯罪者的军队。也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盱衡厉色: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悬为厉禁:悬:公开揭示。公开严厉禁止。

严惩不贷: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严词拒绝:用严厉的话加以拒绝。

严词厉色:色:脸色。说话很严厉,脸色很严肃。

严父慈母:严:严格;慈:慈爱。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严如鈇钺:鈇:铡刀;钺:古兵器;鈇钺:指刑戮之具。指揭发、指斥、抨击坏人坏事极其严厉。

严师出高徒:严:严厉,严格。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

严于鈇钺:鈇:铡刀;钺:古兵器;鈇钺:指刑戮之具。指揭发、指斥、抨击坏人坏事极其严厉。

折笄之杖:笄:簪子。折断簪子的棍棒。比喻对晚辈进行严厉的教训。

正色厉声: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正色立朝: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在朝廷上态度严肃。比喻不阿谀逢迎。

正言厉色: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正颜厉色:颜:面容。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4. 严厉的四字成语

除邪惩恶 惩:处罚。

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出处:鲁迅《集个集·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词严义正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词言义正 词:言词,语言。

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恶言厉色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二罪俱罚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出处: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出处:《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罚一劝百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出处:唐·韩愈《谁氏子》:“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不晚耳。”李汉注引《中说》:“牡如晦问政,子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 祸首罪魁 首:头目;魁:首领。犯罪作恶的首罪者。

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疾声厉色 疾:急速。

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疾言厉色 疾:急速。

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就地正法 正法:执行***。

在犯罪的当地执行***。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个就地正法。”

口沸目赤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出处:《韩诗外传》卷九:“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宽猛相济 宽:宽容;猛:严厉,猛烈;济: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和严互相补充。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 *** 慢,慢则纠之以猛,猛 *** 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雷动风行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雷厉风飞 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

②严厉威猛。 雷厉风行 厉:猛烈。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

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出处: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

雷令风行 犹言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色厉胆薄 色:神色。

厉:严厉、凶猛。薄:脆弱。

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赏贤罚暴 犹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深文峻法 犹言严刑峻法。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声色俱厉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碎尸万段 极言对罪大恶极者予以严厉的惩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林冲喝道:‘你这个害民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 天网恢恢 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

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作恶必受到惩罚。 出处:《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问罪之师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

夏日可畏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

5. 有关严厉的四字词语

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壁垒森严: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凛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俨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风仪严峻:风仪:风度和仪容。风度仪容庄重严肃。

号令如山: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九朽一罢:原指画人物的一种技法。后也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严肃认真的态度。

凛不可犯: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

6. 有关严厉的四字词语

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壁垒森严: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

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

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凛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俨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风仪严峻:风仪:风度和仪容。风度仪容庄重严肃。

号令如山: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

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九朽一罢:原指画人物的一种技法。后也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严肃认真的态度。

凛不可犯: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

7. 形容严厉的四字词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疾言厉色 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雷动风行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雷厉风飞 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

严刑峻法 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色厉胆薄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声色俱厉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恶言厉色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口沸目赤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正色厉声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以港督名字命名的教育机构名称

学前教育专业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就读这门专业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当幼儿教师,如果有***、有条件也可以选择自己创办教育培训机构,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下面小匠老师就跟大家来分享一下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之后可供选择的就业发展方向,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第一、幼儿教师

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一般毕业之后都会选择从事于教育行业,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当一名幼师也是不错的选择,工作较为稳定,而且每天都可以跟小朋友在一起,相互玩耍、嬉戏,日子也能过得很充实。

而当幼儿教师可以选择进入公立幼儿园,也可以选择进入私立幼儿园,我国私立幼儿园的师资还是非常缺乏的。

第二、报考公务员

对于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而言,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报考公务员就是不错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公务员俗称“铁饭碗”,工作稳定,而且薪资待遇水平都非常不错,有各种补贴,而且还有年终奖金,小匠老师其实也是蛮推荐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子们,毕业之后报考公务员。

第三、选择自主创业

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子们,如果毕业之后不想打工,而是想通过创业闯出一片天地,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办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如果有***、有条件可以合伙开幼儿园,如果创业成功,相信也有不错的收入。

第四、教育教学研究

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之后,除了投身于一线教学工作以外,也可以选择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比如进行教学体系创新、研发课程以及研究教学教材和设施等。

第五、可以从事专门的儿童出版物的策划或编辑工作

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如果有兴趣,也可以选择从事儿童出版物的策划以及编辑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幼儿教材以及幼儿图书的选题、策划、出版等工作内容。

第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之后,也可以选择从事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主要的是儿童心理指导,可以选择进入儿童心理咨询中心、育儿中心或者是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第七、选择自媒体类相关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们也可以选择自媒体类相关的专业,可以撰写和编辑跟儿童教育相关的文章或者拍摄***,懂得坚持下去,相信能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以上就是小匠老师推荐的7个适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们可供的就业选择,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中留言交流。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余生请多指教分集剧情

一、罗富国教育学院

1、机构介绍

罗富国教育学院(Northcote College of Education)是一所曾经在香港提供专职教师专业培训的院校,于1939年创立,于1994年被合并为香港教育学院。

该学院为香港第一间专门培训教师的院校,原定名为香港师资学院,之后才以提倡设立该院的当时的香港总督罗富国命名,并以罗富国的家族徽章作为校徽。

当时校址设于香港岛薄扶林沙湾沙宣道21号,附近的一条道路也被命名为罗富国径。原校舍拆卸后,现为香港大学医学院教学大楼及明爱胡振中中学的所在地。

2、对应港督

罗富国爵士,KCMG,KStJ(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cote,1881年2月9日-1948年7月10日),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1935年至1936年出英属圭亚那总督,1937年至1941年为第20任香港总督。

罗富国在1904年加入殖民地部,长期在非洲的殖民地***机关供职,历任肯尼亚助理辅政司、北罗德西亚布政司和黄金海岸辅政司等职,在黄金海岸辅政司任内曾署任黄金海岸总督。随后在1935年至1936年间,他获调派往南美洲英属圭亚那出任总督。

罗富国在1937年10月调任香港总督,适值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为应付日军日益严峻的威胁,他任内积极整顿香港防务,其中于1939年7月颁布紧急法例实行征兵,另外又在1940年首度开征入息税,以减轻军费负担。

然而,罗富国爵士在任后期因病不适,长年不在香港,回港后不久于1941年9月称病辞职,返英疗养,避过三个月后日军挥军香港,没有沦为战俘。

罗富国爵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重新起用到东非任军方首席情报官,战后于1948年4月获英廷任命为东非议会首任议长,惟未几于同年7月病故,终年67岁。

二、般咸道官立小学

1、机构介绍

般咸道官立小学(简称般官;英语:Bonham Road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BRGPS)是香港的一间官立小学,位于般咸道9A号,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前身为李升小学下午校,于2000年1月25日迁往罗富国教育学院的旧址(也是孙中山史迹径的第一站——拔萃男书室旧址),新校定名为“般咸道官立小学”。

2、对应港督

文咸爵士,Bt,KCB(Sir Samuel George Bonham,1803年9月7日-1863年10月8日),又译般咸、般含、文翰或濮亨,英国东印度公司及殖民地官员;

1836年至1843年出任第四任海峡殖民地总督,后于1848年至1854年出任第三任香港总督,并兼任驻华全权公使及驻华商务总监等职。

三、金文泰中学

1、机构介绍

金文泰中学(英语:Clementi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位于香港北角炮台山道30号的 Band 1官立中文中学,占地约11,148平方米。

学校于1926年成立,为全香港第一所由英国殖民地***开办的中文中学,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官立中文中学。

1946年,学校兼收女生,开创香港官立中学, 首间男女同校的先例。学校多年来培育了不少名人、***及艺人,包括曾荫培先生、李明逵先生、崔琦先生、叶青霖先生及卢觅雪女士等。

2、对应港督

金文泰爵士,GCMG(外文名Sir Cecil Clementi,1875年9月1日-1947年4月5日),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1930年至1934年任海峡殖民地总督兼英国驻马来亚高级专员、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香港总督。

金文泰在1899年加入香港***,早年历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巡理府、助理辅政司、行政立法两局秘书、以及署理辅政司兼两局当然官守议员等职,出任港督前先后担任过英属圭亚那***秘书(后改名辅政司)和锡兰辅政司。

在港督任内,他成功缓和持续多时的省港大***,使香港从百业萧条的局面逐渐恢复过来;此外,他重视社会基础发展;

除了主持兴建九龙医院、玛丽医院和修筑城门水塘外,又热心推崇中国文化,设立香港首家官立中文学校和支持香港大学增设中文系,该座官立中文学校后来更改名为金文泰中学,以纪念他对中文教育的重视。

金文泰与香港华民各界关系要好,任内争取委任周寿臣爵士为行政局历来首位华人非官守议员,并准许新界乡绅设立乡议局管理地方事务,政绩颇受称誉。

百度百科——般咸道官立小学

百度百科——罗富国教育学院

百度百科——金文泰中学

百度百科——罗富国

百度百科——文咸

百度百科——金文泰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和文理教育有什么异同啊?

剧情分集介绍:

第1集

回到办公室,顾魏拿着转科申请,陷入沉思。高浠赶来劝他,认为顾魏放弃临床十分可惜,应当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顾魏不愿多谈,借着接电话的机会终止了对话。被电话那头的人缠得没办法,顾魏只能答应赴约。

第2集

因为存在偏见,林之校和林建国并不相信顾魏的医术,也不认可他提出的复查的建议。高浠劝顾魏别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顾魏坚持自己的建议。

第3集

林建国不想做胃镜,父女之间发生冲突,执意要出院。顾魏赶来劝说,被林建国责怪,表示都是因为他自己才会住院。顾魏告诉他林之校哭了,希望他能考虑家人的感受。

第4集

顾肖喜欢萧珊,得知她在咖啡馆连忙追去,还做了一个小***,千方百计想打动她。谁知突然有女孩子打来***,萧珊看到后直接离开了。

第5集

有病人家属突然闹了起来,推搡间拿起东西就要打顾魏,被林之校挡住,磕的额头流血。顾魏为她治伤,林之校趁机说,如果能因为自己受伤就为父亲做手术就好了。

第6集

顾魏回到家才发现高浠也在,顾魏母亲一直撮合两人。在医院找不到林建国,杜文峻赶紧给顾魏打电话,顾魏安排他们查监控,自己马上回去。

第7集

林之校为父亲带来补汤,一家人拌嘴说笑,缓解了手术前的紧张情绪。顾魏一个人在天台欣赏夜景,放松自己。手术中,顾魏非常认真,兑现了自己对林之校的承诺。

第8集

顾魏和林之校送球球离开医院,还给球球送了小熊玩偶和书籍。球球分别给两人送了礼物,叮嘱回去以后再打开。林之校拆开以后发现是一幅画,她催着顾魏拆开,顾魏表示要遵守对球球的诺言,不能给别人看。

第9集

拿着票,林之校打开窗户,看到顾魏还在楼下。她打电话过去,问为什么还没走。顾魏表示,灯才刚亮。林之校说衣服还没还,顾魏表示下次再还,两人互道晚安。

第10集

看房时,林之校卖力地解说,期待顾魏能满意,但每套房顾魏都能找到缺点。林之校想早点定好房子回去练琴,看到顾魏的反应,认为他在故意折腾自己,生气走了。

第11集

吃完火锅回家后,林之校给顾魏发消息,会继续帮他找房子。顾魏回到医院,被杜文峻闻出吃了火锅。杜文峻八卦地追问,被威胁是不是想累成狗。

第12集

装完彩灯后,两人坐着看电视,顾魏不停地喝水,林之校抱着杯子发呆,都没有说话。林之校表示该回家了,起身去洗杯子,顾魏抽了纸巾准备给她,林之校在衣服上擦了擦水,出门的时候差点忘记拿包。

第13集

顾魏忙完赶紧回家,看着蹲在走廊里吃东西的林之校,他开口打招呼却吓到对方。得知今晚住在顾魏家,林之校很吃惊,催他先回家,借了充电宝给萧珊打电话。

第14集

回去的路上,邵江表示被林之校的否认伤害到了,林之校说自己已经有喜欢的人了,可惜对方好像不喜欢自己。邵江希望林之校永远保持开心。

第15集

林之校和父亲谈心,林建国认为她们考虑得太简单,出国治疗语言不通、花费太高,存在很多问题。林之校安慰母亲,李慧娟回想起林建国刚确诊时的情景,心里很害怕。

第16集

萧珊发愁顾魏和林之校的关系,顾肖认为两人是成年人,不用操心。派对结束,顾肖送走客人,萧珊坐在吧台看着他笑,说他艳福不浅。顾肖表白都没有萧珊好看,两人吻在一起。

第17集

起床后发现过敏好了,林之校到客厅,看到顾魏留下的纸条和资料。顾魏查了很多国外治疗的事,如果他们要去,会全力帮助。顾魏给杜文峻讲解方案,一直咳嗽,表示被一只小猫传染了。

第18集

顾魏牵着林之校的手一起回家,到家后,林之校在卧室傻乐。收到顾魏的信息,她拿起可乐喝了一口,翻转瓶子看到上面“我喜欢你,你呢?”的字样,一口气喝完可乐,写下“me too!!”发给顾魏。

第19集

顾魏认为情侣一根面价格不合理,点了两碗普通的面。林之校看着他们恩爱的吃面,表示想和顾魏吃一碗面,顾魏答应了。顾魏看着林之校,突然让她闭眼,以为双眼皮贴是胶带撕了下来,还让她把另一边也撕掉。

第20集

顾魏在家看电视,想到邵江对林之校的意义和他的威胁,静不下心。他给林之校打电话,显示已关机。林之校终于回来,偷偷摸摸去了顾魏家,解释是老师留堂,手机又没电。

第21集

林之校夸顾魏父母有气质,侄女小六月很可爱,顾魏说自家的基因好,要不要试一下。他和林之校在沙发上打闹,听到厨房传来声音发现饭做好了。

第22集

顾魏打电话给顾肖找萧珊,让她帮忙给林之校一个惊喜。萧珊打给林之校,说订了民宿,一起出去玩两天。林之校在楼下等萧珊,打电话没人接,顾魏开着车来了,让她上车。

第23集

顾魏表示当时那个医生就是自己,只是三年前比较胖,林之校大呼两人有缘分。顾魏问林之校会不会喜欢以前胖胖的自己,林之校表示不是肤浅的人,又问顾魏如果自己胖三十斤会不会嫌弃,顾魏说不会,却细数肥胖的坏处。

第24集

医院催顾魏尽快交资料,他还没下定决心。林之校查完资料,发现自己可能去不了德国。她给父母留了演出票,听到李慧娟说起邵江,林建国若有所思,跟去学校,看到林之校和邵江说话亲密,以为他们在恋爱。

第25集

手术完毕,顾魏向杜文峻交代病人的看护重点,要求任何异常都要告诉他。顾魏带林之校到咖啡店,让她躲在自己身后,萧珊顾肖准备了惊喜,庆祝两人将双双奔赴德国。

第26集

顾魏开车回家,林之校下楼接人。顾魏想找她说明情况,被下来的林建国打断,催着赶紧上去。李慧娟热情招待顾魏,林建国郑重地了解他的家庭情况,顾魏打起精神强颜欢笑应对他们。

第27集

家属坚持顾魏是无良医生,要为孩子讨回公道。严秉君气不过,表示顾魏是吃饱了撑的花七八个小时做手术,让他们以后不要来医院看病。他陈述着医生这个职业的不易,说得家属无话反驳。

第28集

邵江点破林之校是心疼顾魏才让他走,林之校八卦他和安菲的进展,邵江叮嘱吵架不要轻易提分手,很伤感情。林之校回家,碰上父母出门散步。

第29集

顾魏表示,自己受到的教育是要承担责任,不给别人添麻烦,但她是自己的家人。林之校告诉他,家人吵架没有当真的。顾魏问分手期间有什么感觉,林之校逗他很爽,又赶紧哄他,表示会一直陪着他。

第30集

顾魏问杜文峻哪里能定制钻戒,表示自己求婚了。高浠问为什么这么突然,顾魏表示在一起的第一天就想好了。她遗憾那个人不是自己,顾魏真诚的祝福她能找到一个爱她的人,高浠含泪祝他幸福

第31集

林之校去临终关怀病房走了一趟,她感谢顾魏的良苦用心,明白父亲不希望看到她痛苦。顾魏安慰她,林建国很爱她,希望她能一直快乐。

第32集

林之校拆开第七封信,林建国为她留了四个字“莫忘初衷”。林之校表示自己过得很幸福,每天都很开心。顾魏发展的很好,在医院很有威严。两人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已经三岁了。顾魏表示,自己会照顾好家庭,照顾好林之校。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与文理教育的演变

1.选修制的出现

自1636年起,约200年间,美国高校仿效英国,基本上是固定课程和古典课程。之后,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弗吉尼亚大学、蒂克纳(George Ticker)在哈佛大学、韦兰(Francis Wayland)在布朗大学、塔潘(H.P.T***an)在密歇根大学都曾进行过自由选修的实验,然而,这些实验多以失败告终。

美国大学真正的选修制是南北战争之后开始推行的。哈佛大学是选修制的发祥地,而校长艾略特(C.W.Eliot)是选修制最积极的倡导者。他在上任伊始就宣称要以选修制改造哈佛大学,以选修课冲击古老的经典学科,把新兴的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引入哈佛大学。他坚信: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选择学科的自由,老式学院始终不变的、狭窄的和规定的课程必须取消。他说:“哈佛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建立、改善并推行选修制。”〔8〕他在担任校长的40年间,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1872年,哈佛取消四年级所有的规定课程,1879年和1884年分别取消了三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规定课程,1885年又大大减少了一年级的规定课程。到1894年,一年级的规定课程只剩下修辞学和现代语。到18***年,整个哈佛的规定课程只有一年级的一门修辞学。〔9〕

由于选修制的出现符合当时美国发展的现状,它在哈佛的地位被确定之后,也逐渐地被其他大学认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绝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地实施了选修制。190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有代表性的院校中,选修课占70%以上的有34所,占50-70%的有12所,不足50%的有51所。

2.集中与分配制的出现

选修制出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为美国当时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蓬勃生机,可是它依然存在着弊端,如:一些学生刚从中学毕业,不能对学什么做出成熟的抉择,只能盲目摸索,因而浪费了学习时间;一些学生避难就易,荒废学习时光;还有一些学生可能过早专业化,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广设选修课的费用也很高。劳威尔(A. L. Lowell)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弊端,并于1887年在《哈佛校友》上撰文批评选修制的过于自由和泛滥,但当时由于选修制的推行给哈佛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进步,使哈佛内外对该课程设置模式推崇备至,又由于当时的劳威尔人微言轻,其批评并没有被引起关注。

1909年劳威尔继艾略特之后任哈佛校长,上任之初他即着手课程改革。他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便于1914年在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集中与分配制。集中与分配制规定,每个哈佛本科生就读期间必须完成1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6门课程属于主修,必须“集中”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领域中,剩余的10门课程,至少有6门课程要“分配”到所学专业以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领域中去选择。实际上,对学生而言,所谓集中课程,就是专业课程;所谓分配课程,就是普通课程。学生通过前者的学习,掌握系统而牢固的专业知识;通过后者的学习,拓宽自身的知识面。〔10〕

集中与分配制的实行,使以前学生靠简单累加课程而得到学位的办法行不通了,在这一原则支配下,学生有必要把自己的大学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严密的规划,减少了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与博的矛盾。

3.名著课程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和教育进入实用主义盛行时期,很多人盲目崇拜物质文明,荒芜了理性原则,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在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趋向于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实用重于学术,强调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而知识的追求沦为实用性教育的附庸。赫钦斯(Robert M. Hutchins)目睹美国社会状况,深感忧虑,决心通过教育复归理性原则。

赫钦斯以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创设了一套“名著课程”体系,圣约翰学院是实施这一课程体系的主要阵地。该学院从1937年起接受赫钦斯和他的好友阿德勒(M. J. Adler)的建议和方案,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充分贯彻按编年史顺序研读西方名著的精神,安排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古希腊的名著,包括15位大思想家的传世之作;二年级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名著为主,共计24本(篇);三年级主要研读16、17世纪的名著(包括《美国宪法》之类的重要文献),多达27种;四年级侧重于从18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共计24种。〔11〕

“名著课程”中的名著,范围非常广,一些举世闻名的学者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人的代表作,甚至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也都包括在内,这些正体现了赫钦斯要求学生要有渊博学识的主张。但是由于“名著课程”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它在美国其他高校并没有得到推广。

4.通识教育***的出现

1943年,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詹姆士·科南特(James B. Conant)任命了分别来自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3位专家教授,并组成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目标”。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的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The Red Book)。该书反映了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1949年3月哈佛大学正式付诸实施《红书》所提出的通识教育***。按照该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按学科进行分类,每位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需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三门,分别是“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以及从物理学或生物学中选择一门课程。此外,再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各选修一门全年课程。

经过五年的尝试,1951年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按照通识教育***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系中选修6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各选一门;另外还须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3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学过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者,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考试的要求不同。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考试组的两门课程。这样一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它吸取了以前的课程制度的优点,并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12〕

该教育***在美国各高校掀起了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为哈佛大学闻名于世的核心课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5.核心课程的出现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哈佛大学本科生院的入学人数也急剧增加,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种族背景,传统的力图将单一的西方知识精华传递给年轻一代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同时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和***高涨,哈佛大学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数量激增,然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哈佛大学过于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忽视了本科生的教育。凡此种种,导致了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下降,哈佛大学因此受到了校内外人士的指责。

博克(Derek Bok)于1***1年被任命为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上任伊始,他就把哈佛本科学院作为改革的重点,而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则是改革的焦点。1***3年,博克任命罗素夫斯基(H. Rosovsky)为文理学院院长,并责成他调查本科生课程设置情况,提出课程改革***。罗素夫斯基组织了7个工作小组,其中包括一个研究共同基础课程的小组,该小组于1***6年提出了一项改革方案,主张在本科生教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外,建立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罗素夫斯基的亲自主持下,经反复修订,终于在1***8年以核心课程***形式呈现。罗素夫斯基认为:“从广义上讲,‘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接受知识,使他们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并认为,“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13〕

1***9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实施核心课程***。该***将基础课分成了6大类(最初为5大类,道德***与社会分析是合在一起的)、10个领域,每个学生必须从其中8个领域中各修一门课程方可毕业。哈佛大学当时实行学分制,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一门课程开设一学年,每周3学时,称为“整门课”;一门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3学时,称为“半门课”。学生修完一个“整门课”,可得3个学分,修完一个“半门课”,可得1.5个学分。该***要求学生在八个领域学习8门“整门课”,或16门“半门课”。学生选择核心课程领域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历史-A和历史-B,只能从其他8个领域中选择;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社会分析,只能从其他9项中任选8项;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科学-A,只能从其他9项中选择8项,依此类推,主要原则是本系开设的课程不能作为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因其类别与领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文学艺术类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重要的文学和艺术成就,旨在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对生活经验的艺术性的表达;历史类课程,通过让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学,使学生历史地认识当代世界某些重大的历史***及思维方法;外国文化类课程,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联系不同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外国文化,并对本国文化传统产生新的见解;道德***和社会分析类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重要的道德传统和观念,掌握一些研究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对当今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生活各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科学类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对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行为科学有概括的了解,并学会处理科学资料和掌握观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科学方法。〔14〕

1982年,“核心课程型”课程设置模式在哈佛大学全面推行。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所修32门课程中,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三类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一个广博的基础;选修课为学生在专业课和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兴趣,更广泛地接触新的领域;核心课和选修课同时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指导;专业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选修课的范围。〔15〕

核心课程在哈佛大学推出之后,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褒贬不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课程在美国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奠定了地位,许多高校纷纷建立类似的课程设置模式。迄今为止,核心课程被认为是最好的实行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美国大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1.选修制的出现

自1636年起,约200年间,美国高校仿效英国,基本上是固定课程和古典课程。之后,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弗吉尼亚大学、蒂克纳(George Ticker)在哈佛大学、韦兰(Francis Wayland)在布朗大学、塔潘(H.P.T***an)在密歇根大学都曾进行过自由选修的实验,然而,这些实验多以失败告终。

美国大学真正的选修制是南北战争之后开始推行的。哈佛大学是选修制的发祥地,而校长艾略特(C.W.Eliot)是选修制最积极的倡导者。他在上任伊始就宣称要以选修制改造哈佛大学,以选修课冲击古老的经典学科,把新兴的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引入哈佛大学。他坚信: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选择学科的自由,老式学院始终不变的、狭窄的和规定的课程必须取消。他说:“哈佛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建立、改善并推行选修制。”〔8〕他在担任校长的40年间,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1872年,哈佛取消四年级所有的规定课程,1879年和1884年分别取消了三年级和二年级的所有规定课程,1885年又大大减少了一年级的规定课程。到1894年,一年级的规定课程只剩下修辞学和现代语。到18***年,整个哈佛的规定课程只有一年级的一门修辞学。〔9〕

由于选修制的出现符合当时美国发展的现状,它在哈佛的地位被确定之后,也逐渐地被其他大学认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绝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地实施了选修制。190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有代表性的院校中,选修课占70%以上的有34所,占50-70%的有12所,不足50%的有51所。

2.集中与分配制的出现

选修制出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为美国当时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蓬勃生机,可是它依然存在着弊端,如:一些学生刚从中学毕业,不能对学什么做出成熟的抉择,只能盲目摸索,因而浪费了学习时间;一些学生避难就易,荒废学习时光;还有一些学生可能过早专业化,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广设选修课的费用也很高。劳威尔(A. L. Lowell)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弊端,并于1887年在《哈佛校友》上撰文批评选修制的过于自由和泛滥,但当时由于选修制的推行给哈佛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进步,使哈佛内外对该课程设置模式推崇备至,又由于当时的劳威尔人微言轻,其批评并没有被引起关注。

1909年劳威尔继艾略特之后任哈佛校长,上任之初他即着手课程改革。他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便于1914年在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集中与分配制。集中与分配制规定,每个哈佛本科生就读期间必须完成1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6门课程属于主修,必须“集中”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领域中,剩余的10门课程,至少有6门课程要“分配”到所学专业以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领域中去选择。实际上,对学生而言,所谓集中课程,就是专业课程;所谓分配课程,就是普通课程。学生通过前者的学习,掌握系统而牢固的专业知识;通过后者的学习,拓宽自身的知识面。〔10〕

集中与分配制的实行,使以前学生靠简单累加课程而得到学位的办法行不通了,在这一原则支配下,学生有必要把自己的大学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严密的规划,减少了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与博的矛盾。

3.名著课程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和教育进入实用主义盛行时期,很多人盲目崇拜物质文明,荒芜了理性原则,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在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趋向于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实用重于学术,强调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而知识的追求沦为实用性教育的附庸。赫钦斯(Robert M. Hutchins)目睹美国社会状况,深感忧虑,决心通过教育复归理性原则。

赫钦斯以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创设了一套“名著课程”体系,圣约翰学院是实施这一课程体系的主要阵地。该学院从1937年起接受赫钦斯和他的好友阿德勒(M. J. Adler)的建议和方案,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充分贯彻按编年史顺序研读西方名著的精神,安排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古希腊的名著,包括15位大思想家的传世之作;二年级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名著为主,共计24本(篇);三年级主要研读16、17世纪的名著(包括《美国宪法》之类的重要文献),多达27种;四年级侧重于从18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共计24种。〔11〕

“名著课程”中的名著,范围非常广,一些举世闻名的学者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人的代表作,甚至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也都包括在内,这些正体现了赫钦斯要求学生要有渊博学识的主张。但是由于“名著课程”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它在美国其他高校并没有得到推广。

4.通识教育***的出现

1943年,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詹姆士·科南特(James B. Conant)任命了分别来自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3位专家教授,并组成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目标”。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的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The Red Book)。该书反映了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1949年3月哈佛大学正式付诸实施《红书》所提出的通识教育***。按照该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按学科进行分类,每位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需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三门,分别是“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以及从物理学或生物学中选择一门课程。此外,再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各选修一门全年课程。

经过五年的尝试,1951年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按照通识教育***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系中选修6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各选一门;另外还须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3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学过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者,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考试的要求不同。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考试组的两门课程。这样一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它吸取了以前的课程制度的优点,并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12〕

该教育***在美国各高校掀起了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为哈佛大学闻名于世的核心课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5.核心课程的出现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哈佛大学本科生院的入学人数也急剧增加,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种族背景,传统的力图将单一的西方知识精华传递给年轻一代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同时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和***高涨,哈佛大学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数量激增,然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哈佛大学过于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忽视了本科生的教育。凡此种种,导致了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下降,哈佛大学因此受到了校内外人士的指责。

博克(Derek Bok)于1***1年被任命为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上任伊始,他就把哈佛本科学院作为改革的重点,而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则是改革的焦点。1***3年,博克任命罗素夫斯基(H. Rosovsky)为文理学院院长,并责成他调查本科生课程设置情况,提出课程改革***。罗素夫斯基组织了7个工作小组,其中包括一个研究共同基础课程的小组,该小组于1***6年提出了一项改革方案,主张在本科生教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外,建立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罗素夫斯基的亲自主持下,经反复修订,终于在1***8年以核心课程***形式呈现。罗素夫斯基认为:“从广义上讲,‘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接受知识,使他们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并认为,“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13〕

1***9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实施核心课程***。该***将基础课分成了6大类(最初为5大类,道德***与社会分析是合在一起的)、10个领域,每个学生必须从其中8个领域中各修一门课程方可毕业。哈佛大学当时实行学分制,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一门课程开设一学年,每周3学时,称为“整门课”;一门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3学时,称为“半门课”。学生修完一个“整门课”,可得3个学分,修完一个“半门课”,可得1.5个学分。该***要求学生在八个领域学习8门“整门课”,或16门“半门课”。学生选择核心课程领域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历史-A和历史-B,只能从其他8个领域中选择;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社会分析,只能从其他9项中任选8项;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科学-A,只能从其他9项中选择8项,依此类推,主要原则是本系开设的课程不能作为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因其类别与领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文学艺术类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一些重要的文学和艺术成就,旨在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对生活经验的艺术性的表达;历史类课程,通过让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学,使学生历史地认识当代世界某些重大的历史***及思维方法;外国文化类课程,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联系不同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外国文化,并对本国文化传统产生新的见解;道德***和社会分析类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重要的道德传统和观念,掌握一些研究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对当今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生活各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科学类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对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行为科学有概括的了解,并学会处理科学资料和掌握观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科学方法。〔14〕

1982年,“核心课程型”课程设置模式在哈佛大学全面推行。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所修32门课程中,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三类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一个广博的基础;选修课为学生在专业课和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兴趣,更广泛地接触新的领域;核心课和选修课同时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指导;专业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选修课的范围。〔15〕

核心课程在哈佛大学推出之后,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褒贬不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课程在美国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奠定了地位,许多高校纷纷建立类似的课程设置模式。迄今为止,核心课程被认为是最好的实行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

2.集中与分配制的出现

选修制出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为美国当时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蓬勃生机,可是它依然存在着弊端,如:一些学生刚从中学毕业,不能对学什么做出成熟的抉择,只能盲目摸索,因而浪费了学习时间;一些学生避难就易,荒废学习时光;还有一些学生可能过早专业化,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广设选修课的费用也很高。劳威尔(A. L. Lowell)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弊端,并于1887年在《哈佛校友》上撰文批评选修制的过于自由和泛滥,但当时由于选修制的推行给哈佛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进步,使哈佛内外对该课程设置模式推崇备至,又由于当时的劳威尔人微言轻,其批评并没有被引起关注。

1909年劳威尔继艾略特之后任哈佛校长,上任之初他即着手课程改革。他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便于1914年在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集中与分配制。集中与分配制规定,每个哈佛本科生就读期间必须完成1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6门课程属于主修,必须“集中”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领域中,剩余的10门课程,至少有6门课程要“分配”到所学专业以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领域中去选择。实际上,对学生而言,所谓集中课程,就是专业课程;所谓分配课程,就是普通课程。学生通过前者的学习,掌握系统而牢固的专业知识;通过后者的学习,拓宽自身的知识面。〔10〕

集中与分配制的实行,使以前学生靠简单累加课程而得到学位的办法行不通了,在这一原则支配下,学生有必要把自己的大学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严密的规划,减少了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与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