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灭虢是什么意思,***途灭虢发生在哪一年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6 0
  1. 假虞灭虢是什么意思?
  2. 假途灭虢词语解释
  3. 假途灭虢怎么读
  4. 智旬息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5. 周瑜的假途灭虢之计是什么

是一个历史典故,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

故事中,晋国国君晋文公借道虞国的名义前往消灭虢国,在成功消灭虢国后,晋文公在践土上召集各诸侯国进行盟誓的仪式。这个典故后来被概括为成语“***途灭虢”,用来形容以欺骗、借机取得他人财物或权力的行为。强调了人们在实现自己目标时,会***取不正当的手段或利用他人的信任和善意。

***虞灭虢是什么意思?

春秋五霸,称霸会盟,战国名将,闪亮登场!看经典诵读《千字文》如何讲述史诗级历史!

假途灭虢是什么意思,假途灭虢发生在哪一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天《千字文》说的是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法律,韩非惨死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美名和肖像永远流传在千古史册之中。

***途灭虢,践土会盟。***途灭虢,***,是借的意思。途,是道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国向虞国借道灭了虢国之后,又灭了虞国。 “***途灭虢”作为经典战例,被收入《三十六计》一书中。

春秋初期,晋国传到晋献公时,他积极扩军,想拓展疆土。当晋献公决定南下攻打在现在河南的一个小国虢国时,虞国紧挨着虢国的北方的国境,是进攻虢国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两个国联合起来抗击晋国,于是***取了各个击破的计策,先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再伺机灭掉虞国。于是晋献公派人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打虢国。 虞公贪图小利,又被花言巧语所迷惑 ,于是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打虢国的先锋。当年夏天,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使晋国控制了虢虞两国之间的要道。时隔三年,晋国又故计重施向虞国借道。虞国大臣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国与虞国地理相连,利害息息相关,虢国灭亡,虞国也一定会灭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晋国借道虞国很快灭掉虢国,暂时驻扎虢国进行休整。晋军乘虞国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虏虞公,虞国灭亡。

践土会盟。 大家都熟知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的标志是召开会盟,其余诸侯都承认其领导地位,就像联合国秘书长一样,才能宣告称霸。 例如齐桓公召开的葵丘会盟,而践土会盟就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并出兵勤王助周襄王回国后,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在河南省境内的践土这个地方,举行了诸侯会盟,正式称霸。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何遵约法,何,是西汉功臣 萧何,他和韩信、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他们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 萧何对历代律法都有研究,他遵循简约的原则,在刘邦入主咸阳后,和百姓“约法三章”的基础上,保留好的法律,删改秦朝复杂严苛的律法,制定了汉律九章,所以称为“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韩,就是指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弊,是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刑,是刑法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韩非子因为想实施非常复杂的刑法而自寻死亡。 韩非子和秦国宰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但韩非子不喜欢儒家仁义治国的思想,他更喜欢君王驾驭臣子的学问和以法治国。

他本来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公子,而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韩非子多次向韩王上书,都不被***纳。韩非子悲愤之下写下《孤愤》、《说难》等文章,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非常赞赏,如获至宝,于是下令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紧急时刻,韩王立即派韩非子出使秦国,秦始皇非常喜欢韩非子,与他彻夜长谈, 秦国的法令大多都是依照韩非子的理论所制定,精密而繁杂。 还没等到秦始皇重用韩非子,李斯等人就因为嫉妒而陷害韩非子,秦始皇听信李斯等人的话,将韩非子下狱。狱中,李斯送来毒药,韩非子服毒身亡,秦始皇在他入狱的时候就已经后悔了,但是已经迟了,中国最后一位法家与世长辞。这就是“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用兵打仗最为高明。 白起是秦国一代名将,人称“战神” ,十六岁从军,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没有一场打败的。 其中有名的是“长平之战” ,秦军攻赵,赵国派出廉颇为将,进行防守。秦国久攻不下,于是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不怕只守不攻的廉颇,于是赵王派出“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国也换上了白起为将。白起面对鲁莽高傲的对手,后退诱敌,分割围歼,最终大败赵国,坑杀四十五万赵军,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白起先后攻下六国七十余座城池,歼灭六国军队六十五万人。因为杀伐太重,提起白起,六国无人不胆寒。

白起去世后,秦国又升起了一颗新星,那就是 王翦 。他曾经率军攻破赵国国都邯郸,消灭燕、赵,最后灭楚, 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廉颇是赵国名将,有勇有谋,经常出奇制胜,攻无不胜,战无不克,近乎百战百胜,在赵军中威望很高,秦国军队也很畏惧他。 最能体现廉颇军事才能的是邯郸保卫战。 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赵国,赵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邯郸保卫战,廉颇组织防御,一直等到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楚国春申君前来营救,最终解除了邯郸的危险

李牧则是赵国镇守边关抗击匈奴的名将,李牧组织边关百姓有效地抗击匈奴,尽可能地减少百姓伤亡,等待时机成熟后,巧设奇阵,大败匈奴。之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侵犯赵国,李牧被称为“奇才”。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在我国古代,有为功臣画像,挂出表彰的传统,丹青本义是作画用的颜色,这里是流芳百世的意思。这四位将军作战高明,用兵精当,威名传扬到沙漠地区,连塞北胡人都表示敬佩,所以称“宣威沙漠”。他们的肖像被画师丹青描绘出来,名垂青史,所以称“驰誉丹青”。

***途灭虢词语解释

***虞灭虢意思: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虞灭虢,是东周初年的重大历史***,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典故。

虢国和虞国,是姬姓诸侯,他们的开国之君都是周武王的叔父,都是周武王最倚重的诸侯。

虢国初封在关中西部,负责看守西周关中西大门,而虞国在关中东部,负责看守关中东大门,西周初期这两国位置极为重要。

扩展资料:

虞国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及四周,据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记载: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的古虞国都城。

晋献公

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

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纳荀息***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百度百科-晋献公

百度百科-***虞灭虢

***途灭虢怎么读

[混战计] 第二十四计 ***途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以势(1)。困,有言不信(2)。(按语***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注释 (1)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以势:***,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2)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解析 ***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这条按语讲了一种情况,那便是说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其本身的情况就很微妙。左右邻国无不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却用不侵犯它的利益来诱骗它。在位者如果心存侥幸之时,很容易被他方力量渗透进去,进而控制它的局势,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将它消灭。 其实,此计的关键在于「***道」。善于寻找「***道」的借口,善于隐蔽「***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 探源 ***道伐虢,***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塑,***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 *** 。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 于是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先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 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地产良马和垂棘之玉壁,送给虞公。但是献公哪里舍得呢?于是苟息劝告的说:「大王放心,这些东西都只是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我们灭了虞国,一切不是都又回到了大王的手中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等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就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去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宫子奇说:「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然而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就不理会宫子奇的劝谏。 晋国以强兵姿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自然是轻易的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他们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 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也一点都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故事 前面曾讲到刘璋开门揖盗,让刘备入川,结果自己丢了老命。像刘备这样用「***道伐虢」之计取胜的战例,古代战争中还有不少。然而使用「***道」的方法,还是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 东周初期,各诸侯国都乘机扩张势力。楚文王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汉江以东小国,纷纷向楚国称臣纳贡。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仗着和楚国联姻,认为有个靠山,就不买楚国的帐,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灭蔡的时机。 蔡国和另一小国息国关系很好,蔡侯、息侯都是娶的陈国女人,经常往来。但是,有一次息候的夫人路过蔡国,蔡侯没有以上宾之礼款待他,息侯夫人回国之后,生气的大骂蔡侯,因此息侯对蔡侯产生了嫌隙。 楚文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灭蔡的时机已到。于是他派人与息侯联系,而息侯也想要借楚刀逞戒蔡侯,他便向楚文王献上一计:让楚国***意伐息,他就向蔡侯求教,蔡侯肯定会发兵救息。这样,楚、息合兵,蔡国必败。 楚文王一听,何乐而不为?他立即调兵,***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国求援的请求,马上发兵救息。可是兵到息国城下,息侯竟紧团城门,蔡侯急欲退兵,楚军已借道息国,把蔡国围困起来,终于俘虏了蔡侯。 蔡侯被俘之后,痛恨息侯的不仁,就对楚文王说:「息侯的夫人息妫是一个绝代佳人。」 他这话恰到好处的 *** 好色的楚文王。楚文王击败蔡国之后,就***借巡视之名,率兵到了息国都城。息侯亲自迎接,还设盛宴盛大的为楚王庆功。 楚文王在宴会上,趁著酒兴说:「我帮你击败了蔡国,你怎么不让夫人敬我一杯酒呀?」息侯只得放夫人息妫出来向楚文王敬酒。 楚文王一见息妫,果然天姿国色,马上魂不附体,决定一定要据为己有。第二天,他举行答谢宴会,暗中早已布置好伏兵,席间将息侯,轻而易举地灭了息国。 息侯害人害已,他主动借道给楚国,让楚国灭蔡,虽然给自己报了私仇,却不料楚君竟也顺手将自己的国家也消灭了。 FROM:city.udn/v1/city/forum/article.jsp?aid=2301544&tpno=0&no=57216&cate_no=0

智旬息***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途灭虢的拼音是:jiǎ tú miè guó。

***途灭虢的意思是:***途,借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名。指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而行灭亡对方之实的策略。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途灭虢的近义词

***道灭虢: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

***途灭虢的例句

1、***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

2、童言白先到达香港,随后转道菲律宾,很快又到了澳大利亚,与早已移民的妻子、孩子会合,整个逃亡之旅可谓***途灭虢,费尽心机。

3、也在这三天中,河南后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赵倜通电宣布武装中立,电中大骂吴佩孚,说吴佩孚从陕西把冯玉祥的军队调到河南是***途灭虢之计。

4、高柔为此提醒曹操,此举有***途灭虢的嫌疑,关中各部可能因此反叛,曹操未予理睬。

周瑜的***途灭虢之计是什么

1. ***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

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2. 逍遥游的全文翻译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70)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70)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24)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

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1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出于齐国。

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

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可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此时“以”:凭借,“息”:大风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

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枪(qiāng):触、碰。“抢”也作“枪”。

榆枋:两种树名。“ 抢榆枋而止”另有版本也作“抢榆坊而止”。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

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三餐:一日的意思。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

反:返回。 (29)犹:还。

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

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

以:凭。特:独。

闻:闻名。

3. 求庄子内七篇的全部原文及翻译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

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

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

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第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

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 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原文 啮缺问于王倪①,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②。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③。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④,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⑤。

泰氏,其卧徐徐⑥,其觉于于⑦,一以己为马⑧,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⑨,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注释 ①啮(niè)缺、王倪:人名。

②蒲衣子:人名,传说中的古代贤人。 ③有虞氏:即虞舜。

泰氏:旧注指太昊(hào),即伏羲氏。 ④要(yāo):交结:这里含有笼络的意思。

⑤非人:颇费解,旧注也多迂阔。这里似指物我之分两忘,“入于非人”大意是进入到外物与自我相分的境地。

庄子认为,从根本上讲外物与自我统一为一体而无所分别,伏羲氏能无为而治,“知情信”,“德甚真”,因而从不曾进入物我两分的困境,“以己为马”、“以己为牛”也听之任之。 ⑥徐徐:宽缓安闲的样子。

⑦于于:悠游自得的样子。 ⑧一:或。

一说讲作“竟”,亦可通。 ⑨情:真实,实在。

译文 啮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啮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去到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

伏羲氏他睡卧时宽缓安适,他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原文 肩吾①见狂接舆。

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②?”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③,人孰敢不听而化诸④?”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⑤;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⑥。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⑦?正而后行⑧,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⑨,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⑩,而曾二虫之无知(11)!” 注释 ①肩吾:人名。接舆:楚国隐士陆通的字。

②日中始:庄子***托的又一寓言人物,为肩吾的老师。一说其人当为“中始”,“日”是一时间词,往昔的意思。

③以已出:用自己的意志来推行。义:仪,法。

“经式”、“仪度”这里都指法度。 ④化诸:随之变化呢。

⑤欺德:欺诳的做法。 ⑥蚉:“蚊”字的异体。

⑦治外:治理外表。庄子认为推行法度,只能治理社会的外在表象。

⑧正:指顺应本性。行:指推行教化。

⑨矰(zēng):系有丝绳用来弋射的短箭。弋(yì):用丝绳系在箭上射飞鸟。

⑩鼷(xī)鼠:小鼠。神丘:社坛。

熏凿:指用烟熏洞,用铲掘地。 (11)曾:竟。

译文 肩吾拜会隐士接舆。接舆说:“往日你的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人们谁敢不听从而随之变化呢?” 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样。

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顺应本性而后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而你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本能地顺应环境也不了解!” 原文 天根游于殷阳①,至蓼水之上②,适遭无名人而问焉③,曰:“请问为天下④。”

无名人曰:“去⑤!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⑥!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⑦,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⑧,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⑨,以处圹埌之野⑩。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11)?”又复问。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12),合气于漠(13),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注释 ①天根:虚构的人名。

4. ***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

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5. ***途灭虢文言文翻译及答案(节选自《吕氏春秋.全勋》)

白话翻译答案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

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典故简介补充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进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6. 逍遥游的全文翻译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70)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70)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2373364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24)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1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出于齐国。

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

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可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此时“以”:凭借,“息”:大风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

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枪(qiāng):触、碰。“抢”也作“枪”。

榆枋:两种树名。“ 抢榆枋而止”另有版本也作“抢榆坊而止”。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

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三餐:一日的意思。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

反:返回。 (29)犹:还。

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

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

***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左传·僖公五年》记载: 晋国 向 虞国 借路去攻打 虢国 ,在灭 虢 后的回师途中,把 虞国 也灭了。后以“***途灭虢”泛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行灭亡对方之实的计谋。《三国演义》第五六回:“ 玄德 又问如何。 孔明 曰:‘此乃***途灭 虢 之计也,虚名收 川 ,实取 荆州 。’” 明 杨慎 《滇载记》:“杀虎子而还喂其虎母,分狙栗而自诈其狙公,***途灭 虢 ,献璧吞 虞 ,金印玉书,乃为钓鱼之香饵。”

====================================================

刘备占了荆州不走,鲁肃去要了几趟,都是无功而返。刘备的意思是说,等我占了西川就还,可是我和益州的刘景升又是兄弟,我一时半会还不好意思去攻打他。

周瑜想了一招,他告诉鲁肃,让他再去一趟荆州,带个话儿给刘备,就说刘备不愿意攻打西川,东吴可以。东吴取得西川,也不要西川,愿意奉送给刘备,只要刘备把荆州交还东吴就可以了。

鲁肃一听,说这哪儿行?西川有数千里之遥,攻取也不容易。我看这招不灵。

周瑜一笑,嘴上说“子敬真长者也,真有长者风范。心里说,你真没用。你还真以为我要取西川送给他?我只是找个借口,实际上还是取荆州,只不过这样说他会不做准备。等我军路过荆州的时候,就问他要一些钱粮。到时候,刘备必然出城劳军。借机我乘势杀之,夺取了荆州。这样,一方面消了我的仇恨,同时也让你能够向主上有所交待。鲁肃很高兴,就再来荆州给刘备说了。

这招并不高明,只要稍微想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攻打西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周瑜一到西川,必然陷入其中。那时曹操发兵攻打,周瑜就回不来了,东吴也就完了。所以诸葛亮说,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不过倒瞒住了刘备。刘备不明白,就问诸葛亮,说明刘备的智商不如小儿,幸亏刘备比较忠厚,否则要找诸葛亮算帐,你这不是侮辱我的智商吗?

诸葛亮告诉刘备,此乃***途灭虢之计也。虚名牧川,实取荆州。等我们出城劳军,他们就乘势拿下我们,杀入城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知道了周瑜的心思,我们来个将计就计,到时候让周瑜不死带伤。刘备、诸葛亮很高兴。

周瑜更高兴,于是让甘宁为先锋,自已与徐盛、丁奉为第二,凌统、吕蒙为后队,水陆大兵五万,望荆州而来。周瑜在船中,还不时欢笑呢。他也不想想,自己和诸葛亮斗争多回了,有没有胜过一回。这么简单的计策,还以为人家孔明能中计。

等周瑜到了荆州城下一看,哪有迎接的人啊,连个人影都没有。周瑜让人叫门,忽听见一声梆子响,城上军兵一齐出现,都手执枪刀,正中间是赵云。赵云明知故问,说大都督突然来到我们知道,带着这么多人马,是什么用意啊。周瑜此时就应该明白了。他还解释呢,说我们是替刘备取西川啊,你不知道吗?赵云说,你取不取西川我不知道,不过你的***途灭虢之计,地球人都知道。如果你真打算取西川,你就去吧。成功之后,我们一定归还荆州。周瑜一听,不好中计了,再想跑就来不及了。关羽从江陵杀来,张飞从姊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周瑜一听,大叫一声,箭疮复裂,从马上掉下来,***途灭虢之计以失败告终。

***途就是借道,虢是春秋时诸候国名。《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道以灭虢。大夫宫之奇进谏,认为虞、虢二国,相互依存,虢亡,虞也会灭亡。虞公不听。晋灭虢后,果然又在归途中袭灭虞国。

刘备进攻西川,也是***途灭虢之计。当时刘备并没有正当的理由入川。刘备于是通过收了张松,***做内应,再加上张鲁在威胁西川,让刘璋放松警惕,把刘备迎进西川。

多少年了,刘备想得到西川,所以他一进来就不走了,还要借兵借钱。刘备表面上是帮助刘璋,实际上是想灭了刘璋。刘璋手下人黄权、王累、李恢都看明白了这一点,多次苦劝,刘璋就是不听,最终被刘备所灭。

***途灭虢,原文是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以势。困,有言不信。意思是说,位于敌我两个大国中的小国,当敌方要胁迫它屈服的时候,我一定要出兵支援,并借机把我的势力渗透进去。如果只是口头支持,是没有用的。

***途灭虢,也可以理解为,借别人的东西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就不归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