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哪三个,春秋笔法三个特点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1 0
  1. 什么叫春秋笔法,为什么称南方周末的一些文章为春秋笔法?
  2. 春秋笔法通俗易懂的解释
  3.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最富有中国本土精神的理论范畴,包括写什么(笔),不写什么(削),怎么写(“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写作目的是什么(“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有人说好比是故意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能否看穿幕后的真相,了解作者的内心,就看自己的眼光了。

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春秋笔法哪三个,春秋笔法三个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秋笔法”立于经学,成于史学,彰显于文学的发展轨迹,并对其由经及史、由史及文嬗变中的文学文化现象加以阐述。认为《春秋》“五例”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其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与法度,其审美价值表现为微婉隐晦的修辞原则与方法。

《公羊传》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子的这种“春秋笔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孔子并非史官却作一部史书流传后世,确实是有着“微言大义”的心思,他的目的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许多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春秋开场就写了郑国的一件大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这是讲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却不受母亲喜欢。其母武姜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郑庄公隐忍了二十年,终于消灭了弟弟。

在这句话里,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其一,讲到“段”时,没有用共(公)叔段的全称,也没有用弟字。这是因为老弟没当好老弟,不尊重兄长,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评。

其二,用了“克”这个字,是因为郑伯跟段是兄弟争国,段割据一城,如同另一个国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其三,称郑庄公为郑伯。死后出于尊重,往往把伯称呼为公,但这里没有。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反而先放纵段的野心,然后精心安排设计,用很多年的韬光养晦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上。

乍一看这就是个历史故事,可仔细琢磨,孔老夫子把这兄弟俩给一顿贬。

这里面就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后人也继承了下来。

这也算是春秋笔法的一种。把事情模糊化,给人推理空间,隐晦表达事情真相。

其实春秋笔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着孔子的创新,很多史料得以传承,不少文学作品也变得有滋有味。

注者谨识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无奈。换成大白话就是:真话不全说,***话全不说。但这至少坚持了不说***话。

什么叫春秋笔法,为什么称南方周末的一些文章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春秋,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笔法: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的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笔法”获“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宝演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面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彩,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的特点

1、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2、以符合礼法作为标准。

3、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一面。

春秋笔法通俗易懂的解释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这个写法虽然不是《南方周末》开的先河,但绝对是在南方系的手上发扬光大的。当年南方系开始崛起之前,中国大陆的主流是新华社的通稿模式,新华体的特点有点类似于五六十年代的老**,主旋律、开门见山、义正言辞。

这种写法往往通过一个人物侧写的白描或者一个消息人士的“透露”入手,好像一个悬疑**的发端,先在观众的眼前晃过一个瞬间消失黑影子,之后就用一束手电筒的光点去不断追踪它。

但是捕风捉影的事情未免不太可靠,但是南方系强就强在,它有自己的消息人士,总是可以利用这块阵地放出风来,这保证了它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另外一方面就在于它的后续动作,不同于推理***的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单线程追踪,春秋笔法***用的是多个视角的展示,这种多视角往往是不同层次的。

它不仅由表及里,深入分析一个***的深层次原因,而且会向你展现这个***在一盘大棋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同样站在历史观的角度,向你剖析这个***,或者某类人和你熟悉,但却不知道他们之间关系的***和人之间是一种怎样微妙的联系。

春秋笔法的用处: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通俗易懂的解释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简言之,就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的看法,即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请点击输入描述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

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

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取讳而不言的态度。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出自:

东周春秋末期-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翻译: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

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

百度百科-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