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翅是什么意思,垂头塌翅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6 0
  1.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底是什么意思?桑榆、东隅分别指什么?
  2.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什么意思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什么意思?
  4. 失之桑榆,收之东榆啥意思?
  5.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两句诗具体是什么意思?
  6.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什么意思,出处在哪

白鹄翅垂眼流血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或动物因为某种原因而非常疲惫、衰弱,甚至到了生命危险的边缘。

白鹄指的是一种白色的大鸟,它的翅膀很大,飞翔时非常优美。但是当它疲劳过度时,它的翅膀就会下垂,无法再飞行。因此,白鹄翅垂就成为了形容人或动物疲惫不堪的比喻。

眼流血则是指眼睛因为过度疲劳而出现血丝,甚至流泪的情况。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人或动物的疲惫程度已经到了极点。

垂翅是什么意思,垂头塌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长期劳累、工作过度、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所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它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的情况发生。也表达了对那些为了工作或其他原因而付出巨大努力的人或动物的敬意和同情。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即一只白色的天鹅翅膀垂下,眼睛里流出了血。然而,在诗歌中,这句话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悲痛情感,或者对于社会不公、战乱等问题的控诉。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这句话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白鹄翅垂眼流血这句话表达的情感:

1、悲痛与惋惜: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场景,一只白鹄翅膀垂下,眼睛流血,这样的形象自然地引发了人们的悲痛与惋惜之情。这种情感可能源于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痛心,也可能源于对无辜生命受到伤害的同情。

2、无助与愤怒:白鹄的垂翅和流血,可能暗示着一种无助和愤怒的情感。这种无助可能来自于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也可能来自于对不公世界的愤怒。这种愤怒可能源于社会不公、战乱等问题对于无辜生命的摧残和伤害。

3、呼唤与关注:这句话所描绘的悲惨场景,可能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它像是在呼唤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美好事物,去关注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生命。这种呼唤和关注,是对人性和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呼唤。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底是什么意思?桑榆、东隅分别指什么?

这句诗出自-唐 李贺《高轩过》原作如下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冬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炯炯贯当中。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此诗是李贺少年之作,“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一句寄寓了李贺远大的抱负和对未来的展望。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语出自范晔所著《后汉书.冯异传》。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指“有所失,必有所得”的辩证关系。

冯异是东汉光武的开国大将。其为征西大将军剿灭赤眉,邓禹邓弘不听调遣,兵挫华阴。冯异弃马步行返“回豀阪”,使计大败赤眉于“黾池”。于是刘秀“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豀,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这一段文字说的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嘉奖大将军冯异时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派你们去攻打败赤眉军,将士们都很卖命,一开始,你们在回溪虽然打了败仗,但你们吃一堑长一智,及时改变策略,最后在渑池一战大胜赤眉军。虽然有失败,但也取得了胜利,所以理应论功行赏。

这是把冯异比作“大鹏鸟”,以“垂翅”喻暂时挫折,用“奋翼”比拟大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则是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先秦古人,即认为太阳升于东隅,落于桑榆。“东隅”为“早”,“桑榆”谓“晚”。刘秀此语,也有“胜利的喜悦来得太突然”之意,拐着弯儿夸奖冯异。

“东隅”,亦有“屋子东角”之意,但更多用于表示“早晨”或“东方”。

《隋书.许善心传.神雀颂》曰:“李虔僻处西土,陆机少长东隅。”这是说“东方”。

“桑榆”,则喻“日暮”或“晚年”。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云:“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乐天”即白居易。他字“乐天”,其实被贬谪后变得愁肠满腹,远没有刘禹锡乐观。刘梦得写此诗时,其与乐天皆人瘦法稀、视弱多病,但其仍不改自信满满的好心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成语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也可以说是一个事物同时包含有两面性。

太阳从东方升起,它光芒万丈,熊熊燃烧,但它也有夕阳西下的时候,血色残阳。一东一西,一升一降,一旭日一残阳,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这也是事物的辩证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和得,胜与败,取与舍,都是辩证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提醒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的发展。

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就可以让我们在胜利中预料失败,在失败中看到胜利。有时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可能会因此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反之亦然。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看待事情的二面性,要善于把握住好的一面,否则,就有可能向坏的一面转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上大有好处。它告诫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善于把不利变为有利,取得最后的胜利。

世间的万事万物一直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我们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舍得观。不要因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也切不可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丧失斗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什么意思?

雄鹰凭借着东风直冲天际,大鲲乘着海浪高高跃起。

根据查询古诗词网显示,出自司马光《之美举进士寓京师范瞎档此诗寄之》。原文:结发声华盛,无疑屈未伸。何妨久垂翅,从此欲惊人。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行当解故褐,不惜化京尘。

失之桑榆,收之东榆啥意思?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 …… …… …… …… …… …… ……

出处: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 …… …… …… …… …… ……

原文: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 …… …… …… …… …… …… ……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 …… …… …… …… …… …… ……

注释:

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

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

见征:被征召。

欻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

贡公:西***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怏怏:气愤不平。

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 …… …… …… …… …… ……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时杜甫37岁,居长安。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

…… …… …… …… …… …… …… ……

赏析: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 …… …… …… …… …… ……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两句诗具体是什么意思?

来自: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应该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什么意思,出处在哪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我们的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1、意思:雄鹰乘着东风直上天际,大鲲借着海浪顺势而起。

2、出处:《之美举进士寓京师范此诗寄之》。

3、原文:

《之美举进士寓京师范此诗寄之》

作者:宋 司马光

结发声华盛,无疑屈未伸。

何妨久垂翅,从此欲惊人。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行当解故褐,不惜化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