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卖履的香是什么香,分香卖履的典故白话文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5 0
  1. 成语典故
  2.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3.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
  4. 曹操一生雄才大略,临终之前留下什么遗令,还留下了什么成语?
  5.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说其无分香卖履之意暗示什么?

导语: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成语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旧病复发

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手下员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分香卖履的香是什么香,分香卖履的典故白话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旧病复发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释读以:根据;貌:外貌;取:衡量。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百发百中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半夜鸡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后生可畏

出处《论语·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释义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梁上君子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食不甘味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

释读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或身体不好,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感恩图报

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当务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读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曰:‘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汉书·儿宽传》:“儿(ni)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释义用法

常林、儿(倪)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用典形式

带经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带经人宋·曾巩:“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带经锄北周·庾信:“无机抱瓮汲,有道带经锄。”宋·刘筠:“时陪折俎宴,顿异带经锄。”清·王士禛:“逃名东海上,时复带经锄。”

倪生经锄宋·苏轼:“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家学经锄清·钱谦益:“家学经锄世所欲,会稽竹箭比南金。”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分香卖履

典出《三国志·魏主传》。

三国时的曹操是当时的一代枭雄。他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三十余年,才削平群雄,统一了北方,进爵为魏王。

曹操晚年,患有严重的头疼病,且经常发作。他头疼病发作的时候,头痛得像要裂开来一样。虽经宫中太医无数次诊疗,但毫不见效。后来他把名医华佗请来诊治,华佗认为曹操的病灶在大脑,需打开脑壳,取出病灶,才能治愈。曹操认为华佗想谋害他,竟下令将华佗杀死。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疼病无人能医,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临终之前,他把曹洪、司马懿等召到病床前,嘱咐将长子曹丕立为继承者,又把自己的侍妾都叫来,吩咐近侍把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她们,并嘱咐她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勤习女红,学会做丝鞋的本领,以便将来生活困难的时候,可以卖了自给自足,维持起码的生计。”

诸侍妾都泪流满面,哭着答应。

曹操又留下遗言,把众多侍妾全部迁往铜雀台居住,让她们每天在台中设祭。他又怕自己死后有人盗掘他的坟墓,吩咐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处疑冢。曹操一一嘱咐完毕,长叹一声,气绝而死。

后来,“分香卖履”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临死前对妻儿的留恋、关爱。

红叶题诗

唐寅绘《红叶题诗图》

典出《云溪友议》。

唐朝宣宗时,年轻书生卢渥到京城参加考试后,带着一个仆人外出游玩。他俩偶然经过后宫外面的一条小河时,卢渥突然发现小河中有一片漂浮的红叶,叶上隐隐有字,顿时发生了兴趣,马上让仆人把那片红叶捞了上来。

仆人把红叶交给卢渥,卢渥一看,红叶上题着一首五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读完诗,心中暗想:

“这红叶一定是宫中一位很有才气的宫女题诗后顺水漂出来的。这些年纪轻轻的宫女一定很寂寞!”!"

他回到客栈,把红叶珍藏在衣箱里。不久,发榜了,卢握渥高中进士,随即被派到范阳去做地方官。

过了一段时间,唐宣宗看到后宫宫女太多,决定放出一部分宫女嫁人。卢渥也获准到长安挑选一个宫女做自己的妻子。他赶到长安,挑选了一个文静而秀丽的宫女回到范阳。他虽然很喜欢她,但又不免想到那个在红叶上题诗的宫女。

回到范阳后的当天,卢渥就和那宫女成了亲。洞房花烛之夜,卢渥又情不自禁地拿出那片红叶,想对妻子讲述红叶上的诗以极当时捞到红叶时的情况。不料他妻子一见到红叶,万分惊异,吟道: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一听,上前握住妻子的手,说:

“你就是那个题诗的宫女,真是太巧了!”

“当时我偶然在红叶上题了首诗,放在河中,没有想到被郎君捡到,还一直珍藏着,这真是太巧了!”

“这是我们的缘分呀!”卢渥说。

两人四目相对,无比激动兴奋。第二天,卢渥的亲友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有人让卢渥妻子当场题诗一首验看笔迹,结果笔迹一模一样。

后来,“红叶题诗”这一典故,用来描写情思、闺怨,也用来描写良缘巧合。

乐昌破镜

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政事混乱。陈后主不务政事,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太子舍人徐德言,娶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姿色绝佳,世间罕有。徐德言知道陈王朝不会长久,社会不可避免,也深为妻子的命运担忧,于是对妻子说:

“以你的美貌,国亡后你一定会被权贵之家占有,我们夫妻情分难以保留。如果我们之间情缘未了,就应该有机会相见,见面时须有一信物。”

于是,徐德言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夫妇各执一半,约定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将破镜拿到都市去卖,只要一方看到破镜,就设法寻找。

果然,陈被隋灭后,徐德言夫妇离散,其妻被越公杨素征入府巾,宠爱有加。徐德言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京城,正月十五日到集市之上,就有一仆人高价出卖破镜。德言将仆人领至他的住处,讲述缘由,将自己所藏半面破镜合于一处,并在上面题诗一首。

仆人将镜拿回,陈氏见诗后伤心不已,悲泣不食。杨素弄清事情原委,也有些感慨,于是召来德言,将陈氏归还给他,夫妻二人终于团圆,返回江南,共度余生。

后来,“乐昌破镜”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夫妻离散或分离后又团圆。

许由洗耳扇面

典出汉·蔡邕《河间杂歌·箕山操》。

帝尧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年,中原连遭水灾,帝尧为此而感到忧心如焚。他感到自己无力治理天下,便想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有才能的贤德之士。于是,他向自己的老师尹寿请教,请尹寿举荐贤人。

尹寿向帝尧举荐了许由等人,于是,帝尧派人四处去寻找他们,可过了好长时间,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帝尧终于打听到许由隐居在箕山,就派使者带着玉玺来到箕山找到许由,对他说:“我们大王听说你的贤名,我拿来帝王的玉玺,要把天下禅让给你,请你不要推辞。”

许由听了,长长叹了口气说:“一个人立下了志向,就会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我志不在天下,而在山水之中。饿了,就上山***些果子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河水喝。我这样悠然自得,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修身养性,真是其乐无穷。哪里想求得什么官职呢?现在你们大王竟想把天下禅让给我,我怎么会接受呢?”

使者听了,知道许由这样的隐士是决不肯接受禅让的,就回人向帝尧禀告。帝尧听了,也只得算了,以后再另择贤人禅让。

而许由等使者走后,独自翻过后山,不觉来到山下的颍水边上,自言自语地说:“水清如此,而我偏要受这股浊气,听这种浊话,我的两耳,不免污浊了。不如用这清水来洗它一洗吧!”

于是,许由走近水边,俯身用清水来灌洗两耳。

后来,“许由洗耳”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名利之外。

一笑千金

典出《贾氏说林》。

汉武帝与宠妃丽娟一起赏花。

花园中,蔷薇花蓓蕾初绽,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似乎是在羞涩、多情地笑着。

“你看,花在笑呢!”汉武帝说。

丽娟问汉武帝:“花笑,固然是好看的。但难道能比美人的笑还要好看吗?"汉武帝说:“花的笑容、当然胜过美人的笑容。”

丽娟听了,开玩笑地说:“那么,这花的笑容,也是可以用钱来买的吗?”

“当然可以。”汉武帝轻松地答道。

丽娟听了汉武帝的话,立即让侍者取来黄金一百斤,作为买笑的钱,让汉武帝高兴了一天。

后来,“一笑千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美女之笑,或用以比喻买笑追欢。

东施效颦

西施有心痛病,总是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

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都避得远远的。后来人们用“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

典源出处

汉·刘向《说苑·善说》:“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立于流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号令,呼谁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悦)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然作色而不言。庄辛迁延沓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极芘,翠盖而(xi)犀尾,班丽袿(gui)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yi)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抃草滥予,昌枑(hu)泽予,昌州州,谌(kan)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chan)秦逾,渗惿(ti)随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揄(yu)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珪,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今君何以逾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遇僇(lu)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释义用法

鄂君子皙为楚王母弟,年少貌美,划船的越人见其美,作歌夸赞他,鄂君子皙对他们表示亲近,“举绣被而覆之”。后用此典指美男;也用来指以色事人的男宠等。

用典形式

绣被唐·李商隐:“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宋·刘骘:“霓裳犹未解,绣被已成堆。”明·陈子龙:“何堪绣被焚香夜,面面衡湘带晓风。”

鄂舟清·黄景仁:“记鄂舟雨夜,同眠绣被;彭城佛寺,相赠槟榔。”

同绣被清·郑燮:“南堂夫人赐金兕,北堂相公同绣被。”

奉绣被南朝梁·吴均:“愿言奉绣被,来就越人宿。”

妒鄂君唐·温庭筠:“博山香重欲成云,锦段机丝妒鄂君。”

咏鄂君唐·皮日休:“连钱锦暗麝氛氲,荆思多才咏鄂君。”

鄂君船唐·陆龟蒙:“回看帝子渚,稍背鄂君船。“明·徐:“隔岸数声湘女瑟,中流千里鄂君船。”

越鄂裘宋·刘筠:“夕劲淮阳桂,晨凄越鄂裘。”

翠被君宋·苏轼:“我游清颍尾,想见翠被君。”

舟中鄂君唐·韩翃:“春风落日谁相见,青翰舟中有鄂君。”

绣被留欢金·元好问:“绣被留欢香未减,锦书封泪红犹湿。”

绣被掩口宋·吴迈远:“幽芳远客悲如何,绣被掩口越人歌。”

鄂君绣被宋·钱惟演:“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熏炉冷自香。”清·钱谦益:“鄂君绣被歌谁和,且试灯前一局棋。”

越人翠被唐·顾况:“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成语典故

半夜里我觉得有点不舒服,到天明吃粥出了汗,服了当归汤。我在军中实行依法办事是对的,至于小小发怒,大的过失,不应当学。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能遵守古代丧葬的制度。我有头痛病,很早就戴上了头巾。我死后,穿的礼服就象活着时穿的一样,别忘了。

文武百官应当来殿中哭吊的,只要哭十五声。安葬以后,便脱掉丧服;那些驻防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们都要各守职责。入硷时穿当时所穿的衣服,埋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冈上,跟西门豹的祠堂靠近,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勤苦,把他们安置在铜雀台,好好地对待他们。在铜雀台的正堂上安放一个六尺长的床,挂上灵幔。

早晚供上肉干、干饭之类的祭物,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就向着灵帐歌舞。你们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的西陵墓田。我遗下的熏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要用香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做,可以学着编织丝带子和漱鞋子卖。我一生历次做官所得的绶带,都放到库里。我遗留下来的衣物、皮衣,可放到另一个库里,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

原文:

三国·曹操《曹操遗令》

“吾夜半觉(醒来),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头巾)。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以礼哭丧);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

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扩展资料

文章简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遗令就是曹操的遗嘱。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率大军从汉中返回洛阳,当月二十三日去世。此遗令主要是曹操去世前对自己后事的安排。

人物背景: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我整理的实用成语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鹏程万里

 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

 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2、兵不血刃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了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3、梁上君子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4、 暗无天日

 清朝康熙年间,盱眙县知县朱宏祥被提升为闽浙总督。他到广东不到半载,就使广东全省利兴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广东以前,这里的往来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凶手,一个个都成了无头冤案。譬如:朱肇运主仆两命尽丧;吴学伊主仆3命尽丧;谢俊卿男女5命尽丧。这些人的死,都是凶手将他们的肚子剖开,将石头放进他们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据说,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认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诉他上述凶杀案是老龙舡户干的。

 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5、当务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6、分香卖履

 典出《三国志·魏主传》。

 三国时的曹操是当时的一代枭雄。他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三十余年,才削平群雄,统一了北方,进爵为魏王。

 曹操晚年,患有严重的头疼病,且经常发作。他头疼病发作的时候,头痛得像要裂开来一样。虽经宫中太医无数次诊疗,但毫不见效。后来他把名医华佗请来诊治,华佗认为曹操的病灶在大脑,需打开脑壳,取出病灶,才能治愈。曹操认为华佗想谋害他,竟下令将华佗杀死。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疼病无人能医,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临终之前,他把曹洪、司马懿等召到病床前,嘱咐将长子曹丕立为继承者,又把自己的侍妾都叫来,吩咐近侍把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她们,并嘱咐她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勤习女红,学会做丝鞋的本领,以便将来生活困难的时候,可以卖了自给自足,维持起码的生计。”

 诸侍妾都泪流满面,哭着答应。

 曹操又留下遗言,把众多侍妾全部迁往铜雀台居住,让她们每天在台中设祭。他又怕自己死后有人盗掘他的坟墓,吩咐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处疑冢。曹操一一嘱咐完毕,长叹一声,气绝而死。

 后来,“分香卖履”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临死前对妻儿的留恋、关爱。

 7、江淹梦笔

 典出《南史·江淹传》:江淹,字文通。“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江淹,字文通,他在南朝时历仕宋、齐、梁三个朝代,曾担任侍中、光禄大夫等***。他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江淹少年时,家里很穷,十三岁那年,父亲死了,他靠上山砍柴来供养母亲。但他读书十分刻苦,二十岁时便学有所成,踏上仕途,担任宋孝武帝刘骏第十一子刘子真的授业老师。孝武帝死后,刘宋王朝内部爆发了一场争夺帝位的斗争,结果湘东王刘彧获得了胜利。刘子真被杀,江淹便转投到建平王刘景素门下。

 江淹二十多岁时便才华横溢,文名卓著,写下了《恨赋》、《别赋》等不朽名篇,很得建平王刘景素的器重。但他少年气盛,恃才傲物,引起同僚的妒忌,被诬陷入狱。

 江淹在狱中抱着一股不平之气,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诣建平王上书》,为自己申辩,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刘景素,立即将江淹释放。

 由于江淹的文章写得如此精彩,下笔如有神助,于是有人传说,江淹在二十一岁那年,曾经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见到了一个名叫郭璞的仙人,郭璞送给他一支五彩笔。从此,江淹的诗、文、赋便越写越好,每每提起笔来,文思有似潮涌,写出的文章也更加文***焕发。

 公元479年,刘宋王朝的大臣萧道成灭宋称帝,建立齐朝。萧道成深知江淹的文才,任命江淹为东武令,齐朝的许多重要文书,多由江淹执笔,显示了其不凡的写作功力。

 后来,“江淹梦笔”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文才卓著,笔力不凡。

 8、红叶题诗

 唐寅绘《红叶题诗图》

 典出《云溪友议》。

 唐朝宣宗时,年轻书生卢渥到京城参加考试后,带着一个仆人外出游玩。他俩偶然经过后宫外面的一条小河时,卢渥突然发现小河中有一片漂浮的红叶,叶上隐隐有字,顿时发生了兴趣,马上让仆人把那片红叶捞了上来。

 仆人把红叶交给卢渥,卢渥一看,红叶上题着一首五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读完诗,心中暗想:

 “这红叶一定是宫中一位很有才气的宫女题诗后顺水漂出来的。这些年纪轻轻的宫女一定很寂寞!”!"

 他回到客栈,把红叶珍藏在衣箱里。不久,发榜了,卢握渥高中进士,随即被派到范阳去做地方官。

 过了一段时间,唐宣宗看到后宫宫女太多,决定放出一部分宫女嫁人。卢渥也获准到长安挑选一个宫女做自己的妻子。他赶到长安,挑选了一个文静而秀丽的宫女回到范阳。他虽然很喜欢她,但又不免想到那个在红叶上题诗的宫女。

 回到范阳后的当天,卢渥就和那宫女成了亲。洞房花烛之夜,卢渥又情不自禁地拿出那片红叶,想对妻子讲述红叶上的诗以极当时捞到红叶时的情况。不料他妻子一见到红叶,万分惊异,吟道: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一听,上前握住妻子的手,说:

 “你就是那个题诗的宫女,真是太巧了!”

 “当时我偶然在红叶上题了首诗,放在河中,没有想到被郎君捡到,还一直珍藏着,这真是太巧了!”

 “这是我们的缘分呀!”卢渥说。

 两人四目相对,无比激动兴奋。第二天,卢渥的亲友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有人让卢渥妻子当场题诗一首验看笔迹,结果笔迹一模一样。

 后来,“红叶题诗”这一典故,用来描写情思、闺怨,也用来描写良缘巧合。

 9、乐昌破镜

 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政事混乱。陈后主不务政事,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太子舍人徐德言,娶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姿色绝佳,世间罕有。徐德言知道陈王朝不会长久,社会不可避免,也深为妻子的命运担忧,于是对妻子说:

 “以你的美貌,国亡后你一定会被权贵之家占有,我们夫妻情分难以保留。如果我们之间情缘未了,就应该有机会相见,见面时须有一信物。”

 于是,徐德言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夫妇各执一半,约定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将破镜拿到都市去卖,只要一方看到破镜,就设法寻找。

 果然,陈被隋灭后,徐德言夫妇离散,其妻被越公杨素征入府巾,宠爱有加。徐德言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京城,正月十五日到集市之上,就有一仆人高价出卖破镜。德言将仆人领至他的住处,讲述缘由,将自己所藏半面破镜合于一处,并在上面题诗一首。

 仆人将镜拿回,陈氏见诗后伤心不已,悲泣不食。杨素弄清事情原委,也有些感慨,于是召来德言,将陈氏归还给他,夫妻二人终于团圆,返回江南,共度余生。

 后来,“乐昌破镜”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夫妻离散或分离后又团圆。

 10、许由洗耳扇面

 典出汉·蔡邕《河间杂歌·箕山操》。

 帝尧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年,中原连遭水灾,帝尧为此而感到忧心如焚。他感到自己无力治理天下,便想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有才能的贤德之士。于是,他向自己的老师尹寿请教,请尹寿举荐贤人。

 尹寿向帝尧举荐了许由等人,于是,帝尧派人四处去寻找他们,可过了好长时间,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帝尧终于打听到许由隐居在箕山,就派使者带着玉玺来到箕山找到许由,对他说:“我们大王听说你的贤名,我拿来帝王的玉玺,要把天下禅让给你,请你不要推辞。”

 许由听了,长长叹了口气说:“一个人立下了志向,就会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我志不在天下,而在山水之中。饿了,就上山***些果子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河水喝。我这样悠然自得,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修身养性,真是其乐无穷。哪里想求得什么官职呢?现在你们大王竟想把天下禅让给我,我怎么会接受呢?”

 使者听了,知道许由这样的隐士是决不肯接受禅让的,就回人向帝尧禀告。帝尧听了,也只得算了,以后再另择贤人禅让。

 而许由等使者走后,独自翻过后山,不觉来到山下的颍水边上,自言自语地说:“水清如此,而我偏要受这股浊气,听这种浊话,我的两耳,不免污浊了。不如用这清水来洗它一洗吧!”

 于是,许由走近水边,俯身用清水来灌洗两耳。

 后来,“许由洗耳”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名利之外。

 11、一笑千金

 典出《贾氏说林》。

 汉武帝与宠妃丽娟一起赏花。

 花园中,蔷薇花蓓蕾初绽,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似乎是在羞涩、多情地笑着。

 “你看,花在笑呢!”汉武帝说。

 丽娟问汉武帝:“花笑,固然是好看的。但难道能比美人的笑还要好看吗?"汉武帝说:“花的笑容、当然胜过美人的'笑容。”

 丽娟听了,开玩笑地说:“那么,这花的笑容,也是可以用钱来买的吗?”

 “当然可以。”汉武帝轻松地答道。

 丽娟听了汉武帝的话,立即让侍者取来黄金一百斤,作为买笑的钱,让汉武帝高兴了一天。

 后来,“一笑千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美女之笑,或用以比喻买笑追欢。

 12、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13、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14、井底之蛙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15、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打开了盒子,将里面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

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

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里记载,赵明诚小时候,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

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

他父亲说:

“‘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

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长大后有一年正月,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

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

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

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家去求亲。

于是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他俩是古今***共同羡慕的恩爱夫妻,神仙眷侣。

这些都可以从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里找到证据。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首先倡议打击元佑党人,因而造成了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不幸命运,并进而连累李清照。使得李清照不得不与她丈夫分离,只身离京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娘家人,夫妻之间也就产生了感情的隔阂。

另外在宋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士大夫有蓄养侍妾与歌妓的风气。

宋真宗就曾多次鼓励大臣们应当充分地蓄养歌妓来享受生活,他说:“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

宰相王曾非常节俭,真宗居然专门派人为他购买侍妾。

李清照与赵明诚特别尊崇的文坛前辈苏轼,平生并不好色,但苏轼自己却蓄养有朝云之类的一群侍妾,而且也不时的携妓吟诗作画,甚至携妓拜见佛门子弟大通禅师,自称“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赵明诚无论是在太学读书还是在官府为官,都不可能免俗。纳几个姬妾多半出于的目的,不过是逢场作戏,他的全部感情与心思还是放在李清照的身上。李清照心里非常明白的,所以也并不介意。

后来赵明诚离开青州后,先后在几个州郡做官,尤其后来做了莱州知州,已有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身边萦绕着越来越多年轻漂亮的女性。

而李清照虽然才华出众,气质优雅,但毕竟已近四十。

赵明诚的心思和感情不免开始慢慢转移到那些年轻漂亮的侍妾身上。李清照这般聪颖、敏感怎能感受不到。

大家可能还记得李清照曾写过《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其实赵明诚重返仕途,前往莱州就任知府时,完全可以携带家眷一同前去,而他没有带李清照一同前往,李清照想跟丈夫一起走,可丈夫并没有带她一起走。李清照这时已经感到了婚姻的危机。所以她在词的最后写到“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中她还用了两个典故:

“烟锁秦楼”:是《列仙传拾遗》上说的萧史弄玉的故事。

“武陵人远”:是个离别后有外遇的典故,是说刘义庆《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到天姥山***药遇仙女并与之_和故事。

通过了解这两个典故,可以猜测出李清照写这首词不只是送别和相思这么简单,她是担心丈夫有外遇:

“难道丈夫真如那两个***药人一样,进入深山,与仙女相会去了!丈夫与那些漂亮的侍妾乘着凤凰双宿双飞,却把自己留在这孤独冷清的房间里!”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处愁,就是不曾生育过。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古代,一个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而且最终也会丧失丈夫的关爱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

南宋人洪适撰写的金石文字著作《隶释》中。其中谈到赵明诚身后之事的时候,说到“赵君无嗣”,即赵明诚没有后代。

赵明诚是有侍妾的,但也都未有生养,可见这“不孕不育”的责任是谁?我想大家一看便知。

但在古代,医疗落后,科学观念不发达,舆论一般都会将罪责指向为者。

李清照怎能不愁,不痛苦,不难过。

后来宣和三年,赵明诚将李清照从老家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

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离开居住了十几年之久的青州,风尘仆仆,前去与赵明诚相聚。

多年难得一通音讯的等待,猜疑,使李清照这次起程前去与赵明诚重聚,不禁心事重重,有许许多多的担忧。

李清照并没有因为独自苦度五年的光阴、而今终于等到了重聚的日子而感到喜出望外。

品味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路过昌乐时所作的《蝶恋花》和初到莱州时所作的《感怀》诗,发现李清照依然没有摆脱愁苦,情绪十分低落。

这种不可明说的愁苦,在《蝶恋花》一词中表现为对闺中姊妹的思念。为何李清照在赶往和丈夫团聚的路上,想念的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想起自己的“姊妹”呢?其中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都说小别胜新婚,但李清照到了莱州,并没有与赵明诚恢复往日那般琴瑟和谐的生活,她在《感怀》诗中流落出对赵明诚整日忙于应酬,却冷落了自己的不满情绪。

到了莱州,她的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乌有先生、一个是子虚先生。那么合起来不就是子虚乌有,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何等的孤寂。

是赵明诚忽略了她,还是她不想理赵明诚,不得而知

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病逝了,这年李清照46岁。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十五车金石古籍,望着堆积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赵明诚去世时的情景时写道:“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的典故”

出自曹操的遗嘱,即《遗令》

原文是: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_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白话文就是: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现在多用来形容人死的时候也不忘记自己的妻妾。

李清照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正面意义是为了突出他们两人最终感情如一,赵明诚临终之际并无牵挂其它女人。他并没有像曹操那样将家中的财产、家业交付给其他的侍妾。而是都留给了自己。这不得不说是对她之前忧愁善感的一种释放。

反面意义却又正好说明赵明诚生前是有侍妾的。

曹操一生雄才大略,临终之前留下什么遗令,还留下了什么成语?

分香卖履的典故来源于曹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走到了人生尽头。在其弥留之际,曹操作《遗令》为遗嘱,其中写到(摘选):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到这份遗嘱将自己的妻妾财产都做了详细安排:妻妾婢女都安排在铜雀台为自己守灵祭祀,初一十五还要歌舞演奏。祭祀不要用香,可以将其分给各个夫人。平时各房无事之时,可以制作饰品和鞋子售卖为生。自己的衣服绶带能收藏起来的就收藏起来,不能收藏的就给几个儿子分了。

正因为分香卖履出自曹操的遗嘱,因此这个成语就表示临死之人对于妻儿财产的安排,也指代人之将死。例如唐朝罗隐的《邺城》诗:?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李清照说赵明诚?无分香卖履之意?,指的就是赵明诚死时并没有为妻儿安排好后路。

李清照这句话并不是赵明诚死时说的,而是赵明诚死后六年,

李清照所说的赵明诚?无分香卖履之意?,指的就是赵明诚死时并没有安排身后的妻儿财产。但是李清照这句话并不是赵明诚死时说的,而是赵明诚死后六年,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说的:?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金石录》一书,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是倾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毕生心血的一本巨著。

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列于书首,并请好友清河县刘跂写了后序,一般人们把刘跂的后序叫着《金石录刘序》,而李清照再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和李清照在贵池(今安徽池州)接到宋高宗任命,需要上殿朝见。于是赵明诚去见皇帝,李清照在贵池安顿下来。分别的时候李清照在船上、赵明诚在岸上,赵明诚只是交代了如果遇到战乱如何安排所收藏的文物,继而匆匆上路。

七月,李清照接到书信,赵明诚病了。等李清照到了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赵明诚临终前取笔做诗,绝笔而终,并没有对李清照和家产做出安排,因此李清照开始了流浪而不幸的下半生,这才有了?殊无分香卖履之意?的感慨。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说其无分香卖履之意暗示什么?

乱世枭雄曹操临终前留下一道遗令,遗令中除了简单交代了一下自己的丧事,还花了大量言辞交代如何安置自己的小妾和歌姬婢女,并留下了一个“分香卖履”的成语典故,后世就用分香卖履比喻人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妻妾念念不忘。

曹操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早在他年轻时,他就喜欢音乐,喜欢和文人饮酒谈笑,谈到高兴处,笑得前仰后合,甚至脑袋差点扎到桌上的盘子里,弄的头巾上都沾满了汤汁,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显得举止轻佻,很不合当时的礼仪,但是现代人看到这些记载却觉得率真有趣,充满了个性。

曹操还非常好色,他的妻妾众多,史料中记载的就有十五个之多,没有记录的应该还有。他击败吕布时,关羽当时跟随刘备依附于曹操,向曹操请求攻打吕布胜利后,自己要娶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曹操也答应了他,结果击败吕布之后,曹操看到杜氏非常漂亮,自己就占为己有了,攻打张绣后,看到张绣的婶子非常漂亮,有霸占了她,导致张绣叛变,导致曹操的儿子、侄子和大将典韦都因此丧命。

曹操临终前下了一道遗令,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在遗令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军国大事,反倒是重点交代如何安置他的小妾和婢女,他在遗令中说,把自己的小妾安置在铜雀台,要好好善待她们,每到初一十五还像他活着那样演奏音乐,让小妾们在台上望望自己的陵墓,自己留下的香料分给小妾们,让他们没事时做做丝带和鞋子卖了来养活自己。

这封充满个性和真性情的遗令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分香卖履的成语,后人曾经写诗说“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作为盖世英雄,在临终时,什么功名利禄全都放下了,临终和常人一样,留下的是对妻儿的一丝眷恋担心和不舍,唯大英雄能本色,曹操被誉为奸雄,最终抛却了阴谋和算计,心里装着一个普通人的家庭温情,所以这封遗令也让后世人为之动容,也使曹操的个性显得更加生动鲜明。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一对情投意合夫妻,他们吟诗作对,把酒言欢,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岁月。可是相处久了,赵明诚也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他只适合过好日子,不能面对困难,国难当头,赵明诚几次为了自保抛弃李清照、辖区的城民让李清照大失所望。两人的关系也在艰难的岁月里生出了嫌隙,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说其无分香卖履之意,了解这个典故的就知道,这是在埋怨赵明诚没有为她打算,暗示了两人感情已经不复从前。

分香卖履说的是曹操在临终前为自己妻妾规划的事情。曹操一生中有很多女人,在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他担心自己死后,这些跟着他的女人们不知道怎么办。他给自己的夫人们的未来都做了安排,让她们可以继续过着比较好的生活。同样是临死,赵明诚却什么遗言都没有给李清照留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明诚并不在乎李清照的未来。李清照这样写也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战争来时,两人的价值观不同也显现了出来。战争之前,赵明诚家庭殷实,两人不用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整天看书喝茶,倒也其乐融融。可是,战争将他们的好日子摧毁了。赵明诚奉命守城,在敌方大兵来临之际,赵明诚不想着怎么御敌,他自己一个人悄悄跑了,这令李清照大失所望。李清照在当时做了许多诗句,里面表达了对软弱士人的不满。李清照在丈夫逃跑之后,也可能真正才了解赵明诚是个怎样的人,两人也渐行渐远。

最后,赵明诚在金陵生病,李清照赶去探望。等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了,在这之前,赵明诚还写了最后一首诗,可是他却不留给妻子只言片语,难免让人怀疑两人的关系已经很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