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其道是什么意思啊_独行其道出自哪篇文章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4 0
  1. 形容富贵与贫穷的文言文翻译
  2. 四字成语道什么可什么成语有哪些
  3. 文言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4. 你最想推荐的是哪篇文章?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独行其道是什么意思啊_独行其道出自哪篇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诫子侄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6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形容富贵与贫穷的文言文翻译

推荐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林清玄用他流畅而清新的文笔,写出篇篇沁人心脾的文章。字里行间总是透露出一种醇厚、浪漫的情感,平易,却又带着一股感人的力量。他的文章,总是令我爱不释手。

 爱玉骨肉是清雅的爱好,但是一个人爱玉成痴,和玩股票不能自拔,和沉迷于逸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句话,林清玄让《情困与物困》中爱玉成痴的朋友彻底醒悟,也点亮了读者的心。

 本文记录了作者一位爱玉成痴的朋友,为了把任何一块自己所喜爱的上好的玉材占为己有而不惜一切代价。丢了房子,丢了车子,甚至也丢了工作。最终他家徒四壁,只好廉价出售自己一件件曾花了血本买来的玉器。作者颇为震撼,感慨连连。

 爱玉成痴,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爱,原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可是爱到痴迷,便是被束缚在玉的世间里,无法自拔。

 这或许看似可笑,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由刚开始的爱而到了痴迷的境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痴迷于股票的人数不胜数,沉醉于网络的人多如牛毛。他们就像是被困在茧子里的蛹,被紧紧束缚,看不见真正的自我。可是有多少人会明白,吐出厚厚的茧来包裹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啊!如果能够克制地适当玩股票也并非坏事,赚一些额外的钱,让心情更加愉悦。而多少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亏得倾家荡产,却还执迷不悟。适当地使用网络也对自己有帮助,放松紧绷着的大脑,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是有多少人,把网络这个工具当玩具,昼夜不分地在电脑上浪费光阴。当那厚厚的茧在不知不觉间束缚了自己,又有多少人只会抱怨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又舍不得咬破那个茧呢?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化蛹成蝶,破茧而出,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没有茧的包裹,没有痴迷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自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林清玄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林清玄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林清玄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林清玄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

 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混沌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题记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澈灵动的话语,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灵,开启心智。应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化作完美的情绪,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阅读着细腻的文字,包含着作者纯善的心,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内心的柔软。每篇文章不长,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滋润着***涸的心田,那几行文字令我平和安宁,心如止水。

 在这一行行质朴的文字里,我悟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读了《飞蛾与蝙蝠》,我感到我们有时有撞树的盲点与扑火的执着,总是要经过很多次的碰撞与燃烧,才能睁开眼睛,小心谨慎,但也不应嘲笑它的举动,不轻视它向往光明的精神;读了《活珍珠》,我感到人要像珍珠一样养成重塑伤口的本领,转化生命创伤,使自己变成美丽的珍珠,包容人生的伤痛,焕发生命的光彩;读了《不南飞的大雁》,我感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应当撒些荆棘,不要把一切优越条件都给我们,这样才能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读了《吉祥鸟》,我感到这个世界上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改变了我们的偏见,事物的价值就改变了,那象征凶事的,不吉祥的不是乌鸦,而是我们的心。

 读完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普通的清澈的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

 记得从初中开学到现在一共读了三本散文集,它们分别是《张晓风散文》、《毕淑敏散文》和《林清玄散文》。这几本书都非常好,各有各的韵味,但,使我感触最深得还是《林清玄散文》了。作为一名初一的学生,刚开始读他的文章感觉会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但是回过头来细细咀嚼,你便会懂得许多人生中的道理。恬淡自然,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淡淡禅意,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读了他的作品,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不可多得的养心妙药。

 散文的第一辑就取了一个富有禅意的名字——心的菩提。这一集收录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内心的感悟为主。其中《佛鼓》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自从读了《佛鼓》之后,佛寺里悠远绵长的钟声似乎深深渗入了我的内心。隔绝了人世间的喧嚣,人的心平静如水。读着这篇文章时,仿佛有轻微的佛鼓声从远方传入我的耳畔。此时我的内心就像菩提树一样纯净、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写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过这些文字,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丽要有清明的心与无上的觉悟,心的纯美才使人洗涤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炼,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读了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样,那充满智慧与内涵的语言中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恬静与淡然。我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当然,是本书也不是用来宣传佛学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诉世人们,心的觉悟真的非常重要。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7

 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本《林清玄散文》书,觉得很喜欢,把它买了,每一回家总是先看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少年时代林清玄所经历过的事所思所想与所悟,有许多散文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清欢》、《从人生最底层出发》,不过最让我百读不厌的便是《黄玫瑰的心》,里面讲述了一朵黄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后来整株花泡了20分钟,变光彩耀人。这件事情让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记得那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完试,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还很自信。第2天试卷一发下来我睁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为只考了85分在班里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绩刷的一下掉了下来放了学,我闷闷不乐,到了家一句话也不说,我怒气冲冲推开书房砰地一声,把门就关上了,作业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东西一肚子恼火。这时,妈妈推门进来了说道:“金圣哲,发泄怒火是没有用的,你需要静下心来、查找错因、仔细一点。一次失误,并不代表什么,成功与否决定与你的努力!

 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不在骄傲自满,而是谦虚,仔细查找错因,第二次考试考了***分。我应该朝着满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个满分!

 从此我悟出一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左右了你的思想,糊里糊涂,要振作。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8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闻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尘世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这是林清玄对清欢的理解,他说,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欢尽,莫使金樽对月”那种尽情的快乐。清欢不同于“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觉”那种无奈的感叹。

 清欢,是在独山中自己饮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清欢,是在湖边静待花开时的沉默;清欢,是在躺椅上看苍茫变幻,云卷云舒;清欢,是在绿树掩眏,清风徐徐的山路中,踏着青石板感受到的澄明与安静。

 猫头鹰人,一个捉猫头鹰为生的人,初见时,非常朴质,是刚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活的样子。一年后,他的长相几乎和他卖的猫头鹰一样,耳朵上举,头发扬散,鹰钩鼻,眼睛大而瞳仁少,嘴唇紧抿,坐在那里就像是一只大猫头鹰。

 原来,一个人的职业,习气,心态,环境都会塑造他的长相和表情,卖鹰者的长相本来就是那样子,只是习气与生活的濡染改变了他的神色和气质罢了.

 我们不只要常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之境,来照见事间的真相,面对自己俗恶的习气,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

 寻找清欢,把玩人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9

 林清玄是著名的散文作家。我这只是看的其中一本。我对这类没兴趣,但我随便翻了几页,我就打起精神来了。

 他把这本书分成《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四大类,里面的每个小故事都是他身边发生的、小时候的、编写的。故事里面有着他的看法、想法、情感。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意义。

 《在流浪狗的眼睛里》这个小故事,他是用了“换位思考”想到了流浪狗的感受,写出了对流浪狗的情感。《抒情文社会》是从他去参加小朋友的演讲比赛的感想,觉得这个社会已经变成“议论文社会”,不再是“抒情文社会”,是个已经僵化的教育,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能力,所以希望我们能挽救这个社会。《吉祥鸟》是加拿大的乌鸦,我都很惊讶,乌鸦在我们这是不吉利的鸟,怎么到加拿大就变成吉祥的了呐?看到这题目我还以为说喜鹊呢!但林清玄却说:“对呀!那象征凶事的,不吉祥的是我们的心,与乌鸦有什么相干呢?”是啊!是我们把它称为不吉利的鸟,乌鸦又没做错什么!其中有两个特别的,一个叫《季节十二帖》,写一个叫《有情十二贴》。《季节十二帖》是每个月里的节气,每个节气时的感受,发生的事情或意义。《有情十二帖》是写的十二件事物,有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这本书对我有很多感触。有的故事让我们改进,从哪里开始;有的要我们注意,注意什么;有的要怜悯,有的让我们开心所以这本书是在开导我们。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

 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内心有着许多感想。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省内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得非常不孝顺,因为他们怕大陆的大哥也来抢老先生的遗产。

 文中作者认为:就算分给大陆的大哥一部分遗产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认为: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这则故事中的儿女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让人寒心。这世间能有多少子女体贴,孝顺父母的心呀?扪心自问,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到最后我们能给予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呢?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许有的.同学认为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供我们上学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乐意还会耍犟脾气。试问,当你过生日吃着父母为你准备的可口饭菜、香喷喷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你可知道爸爸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条件,正在外辛苦奔波;当你晚上躺在松软的席梦思上甜甜入睡时,你可知道妈妈还在灯下为你织毛衣……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事孝为先”,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懂得回报,学会感恩。为我们的父母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1

 寒***里,难得清闲陪女儿一起阅读《林清玄散文集》,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

 我赞赏作者的那分善感,那双将生活察觉得如此细微透彻的慧眼!常言道:“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风铃》中,他抓住了“风铃”与风应和这一常见的,却被世人所忽略了的生活现象,在他眼中,风铃是活的,且是一个敏感而极富灵性的生命使者。它是风的音乐演奏者,有了它,人们就会在炎炎夏日听出大自然的清凉,在凌寒冬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风铃”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它有心,在它的用心感知下风才有了光彩和生气。推此及人,人只有有了一颗善感的心,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不断“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作者将风铃写的精致而有灵气,实际是在写人的心灵。他希望能通过心与心的相映,来营造一个美好动人的世界。

 再如《桃花心木》的启示,依赖父母和老师,并不是人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2

 记得王维曾有一首《文杏馆》,令我深受触动: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

 隐居之高士,迷醉山水之间,杏树成房,香草为屋,本应纵情随心,却要去问世,访那滚滚红尘,终究是于心不忍啊!古人皈依佛门,或闭关求道,为的都是那瞬间的开悟,仿若升仙,飘然化为那浮于长空中皎然的白云,自由无往,无心出岫,长空无碍,俯视人间的现实。可若***如此,那么人成为了一种无情傲漠的生物。潇洒何用?超脱何用?傲然立于长空薄云之上,却连最珍贵的情感也抛却了。“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我向来不喜这句诗。或许它意境高远,或许它已然超越了世间凡俗,却总带给我冰冷无常之感。人若是没有情感,即使是那已“看破红尘”之人,好像已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云,却早已茫然地飘向不可知的远方。

 反观这“去做人间雨”一诗,我忽然便明白了其中含义。迈向诗心与道情的人,是以高洁的文杏做成梁柱,以芳香的茅草盖成屋宇,虽居于自然与美之中,却有问世的意念。因而内心真正开明的圣人,从不因红尘而漠视人间。他们自持内心的明净,毅然决然奔于尘世之中,正如“去做人间雨”中的那栋梁间的白云,心中纯净清明而又大慈大悲,愿化作滋润与清凉的雨,造福那燥热的人间。智者,只是清明;觉者,只是超越;而大悲者,不仅超然物外,更高的心境也使他不能坐视悲苦的人间,不离于有情,从而做人的圆满、作心的清明、作环境里的灯火。

 我,比起做那超脱孤傲的云,更愿做那造福万物的雨,从而使人间多一份滋润、多一份甘甜。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3

  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凊欢是什么?脑子里快速搜寻可怜的记忆。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来清欢指的是“清淡的欢愉”。它来源于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的一首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一幅美好画卷呈现眼前,被贬谪的苏轼心情竟还能愉悦。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作者在书中这样提及:可现在,想在世间找到“清欢”,可就万分难了一一散个步,汽车声不断呼吼而过;吃个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盐、酱、味精已成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总是嘈杂无比;去赏赏湖,正漂浮的游乐船已成为所有人看的“展览物”……是呀,国庆黄金周放个***跟在父母的身后看海、看山、看水、最后还不是堵在路上看车、看人、看中国之“堵”……这个年代的“凊欢”太难寻了!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和谐宁静;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例,因为在我们拥有越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越日渐失去了。这样读来,苏轼还是***的!

 眶缩的眉头慢慢舒展,我微微点头。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4

 很早读过林清玄一篇写三生石的散文,淡雅清新的语言,真挚娓娓的感动,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感性的蝴蝶》是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选,分成三辑:河的感觉,发芽的心情,和温一壶月光下酒。文如其名,清冽而带着点佛家的玄味,但真实真切,连我这个最烦说佛的人,也甚是喜欢。宗教本没有错,信教作为一种信仰也是值得尊重的,可现今的社会,***信仰的人太多,尤其在中国人里,经过共产主义洗礼、经过破除迷信连着把宗教一锅端的各种宣传运动的新中国人,可能连什么是信仰都不知道了,还谈什么信教呢。宗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早已变成一种服务业,这条精辟的概括,让人不得不佩服永少的尖锐和犀利。

 林清玄的散文,有谈佛学的,但更多的是抒写一种心灵的感悟,尤其是在嘈杂纷忙的都市生活里,人早已被各种压力摧毁得麻木不觉,除了激烈的放纵发泄,早失去了心原有的安宁和平静,有的只是哄闹无常的浊欢,妄论一千多年前东坡先生所抒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到了浊欢都尽的时候,也就只剩无味的人生了,这是现代人的悲哀。读林清玄的文字,好比在混乱淤浊的人世间,喝到一杯清淡却茶香四溢的龙井,也许只是暂时的醒神,总比一直混沌沌沉沦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5

 最早读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清玄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清玄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我通过林清玄的散文,知道了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的文章?

四字成语道什么可什么成语有哪些

1. 形容贫穷的文言文有哪些

一、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时胡蹬乱踢,把被的里子也蹬破了。整个屋子没 有干燥一点的地方,雨滴像麻线一样连绵不断。

二、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唐·杜甫《狂夫》

译文: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了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

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译文: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四、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 “富与贵”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孔子说:“财富与权贵,***都想拥有。但如果使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来获取,是不能接受的。贫困和困顿,是***都厌弃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来摆脱它,也是不能接受的。君子如果背弃了仁德,又哪里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呢?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因为具备仁德。君子没有任何时候背离仁德,哪怕吃饭也不例外。即使处于仓促紧迫的时刻也必定谨守仁德,纵使久困于流离的境地,也一定要固守仁德。

“富与贵”出自《论语 里仁第四》,全文如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光明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获取财富不能违背仁德原则。

与之有共同理念的还有孟子。《孟子·万章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赵岐 注:“一介草不以与人,亦不以取於人也。”译为 如果不合乎义,人如果不合乎道,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把他给人,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

3.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这是《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两首,写贾宝玉的,实际上,贾宝玉是内秀的也能作诗的,此处是指按封建礼教社会下,用三纲五常的标准来评判,所得出的结论。下面皆同,是曹雪芹有意正话反说,虽是贬低实为表扬。

第一首是写贾府兴旺时,贾宝玉的状态。第二首是写贾府败落时,贾宝玉的状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没有任何原因的寻找愁和恨,有时就象傻子或者颠狂之人)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虽然生了一副俊俏的外表,内心却原来空空什么知识也没有。)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心思不在那些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上,愚钝顽皮怕读那些八股文章,举止性情都不常见,和众人不一样,也不怕世人瞎说)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富贵时总是“无故寻愁觅恨”,不知珍惜不知去学怎样维持,家道败落时又无法忍耐凄凉的惨状。可叹啊,白白浪费了人生的大好时光,一事无成,对国对家,都不能成为有用之人)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天下不能考取功名者属第一,不学无术,不务正业者,从古至今没有第二个。说给富家的公子和国家的栋梁之才们,不要学这个人的样子)

天哪,说实话,这两首词并不深奥,挺直白的,却还要用更直白的话来解释,真是为难人了。

词的用语并不深奥,只要把曹雪芹正话反说,虽贬实褒的写作背景搞清楚就可以理解了,这两首词原是赞扬贾宝玉的。

4. 一篇文言文翻译

“当然是贫穷的人值得骄傲啦,我因此才得到军事上的胜利,如果不得志。

自从田子方成为了我的朋友;我想要讨伐中山,就像丢掉一双烂草鞋一样,离开某个国君或大夫到别处去,田子方陪太子去见魏文侯魏文侯有事从中山赶到安邑。大夫骄傲就要丧失他的封地:“托我孩儿的福!”魏太子看到他这种态度。

因此装作不解地问田子方!”太子和魏文侯听到田方子的言论后。到了目的地,我没有见过国君准备亡国的,太子下车快步走去,吾凭借武下的乐羊,难道还比不上古人吗,可是田子方却端坐车上不动?国君骄傲就要亡国。

他告诉太子说,三年后而中山献与我。至于贫穷的人骄傲,百姓也更加认同!所以只要贫穷的人才会去骄傲:“你替我向你父亲说一声,很不高兴,贫穷的人值得骄傲呢,君臣之间更加亲密,反正他是贫穷,我没有见过大夫准备丢掉他的封地的:“老师!富贵的人怎么敢骄傲呢,我才能听到圣贤之人的高见,还是富贵的人值得骄傲呢。

我下来陪同田子方一起走?”田子方说,和他做朋友。我之所以不少跟进这些,魏文侯感叹道,那里怕没有贫穷呢,富贵之人哪里敢呢,都是我凭借友人的功劳,我从没有见过因为智力比我高而让我骄傲的;若让我骄傲的只是凭借智慧,叫他在朝歌等我。

5. 富贵不能滛文言文翻译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战国诗人孟轲的《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注释

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

子:你。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

往:去,到。

戒:告诫。

女(rǔ):通“汝”你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违:违背

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以:把

顺:顺从

为:作为

正:正理,及基本原则。

道: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实现。

志:志向。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屈服。使动用法。

文言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1. 第四个字是道的成语有哪些

生财有道、

养生之道、

中庸之道

盗亦有道、

微不足道

横行霸道、

能说会道、

康庄大道、

津津乐道、

安贫乐道、

旁门左道、

替天行道、

文以载道、

怨声载道、

生财之道、

尊师重道、

离经叛道、

孔孟之道、

坐而论道、

羊肠小道、

胡说八道

头头是道、

惨无人道、

大逆不道、

阳关大道、

独行其道、

歪门邪道、

文武之道、

口碑载道、

豺狼当道~~~~~~~~~

2. 用道组四字成语有哪些

你好 有

仙风道骨、

言语道断

进道若蜷、

枉道速祸、

嫌好道歹、

歪门邪道、

道骨仙风、

失道寡助、

不近道理、

反经合道、

替天行道、

得道多助、

横行霸道、

道不掇遗、

传道受业、

再做道理、

道貌岸然、

饿殍满道、

有道之士、

明修栈道、

途途是道、

具自陈道、

道寡称孤、

生财有道、

3. 道字的四字成语

一、背道而驰 [ bèi dào ér chí ] 释义:朝着相反的方向跑。

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 出处: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译文:其他(文)人各自探求一个方面,同背道而驰的人相较,差距仍要更远. 二、旁门左道 [ páng mén zuǒ dào ] 释义: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和学术派别。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他骂吾教是左道旁门,不分披毛带角的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 三、羊肠小道 [ yáng cháng xiǎo dào ] 释义:指狭窄曲折的小路(多指山路)。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五回:“前面弯弯曲曲,尽是羊肠小道。” 四、道听途说 [ dào tīng tú shuō ] 释义: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

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五、说长道短 [ shuō cháng dào duǎn ] 释义:评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心里未尝不虑到日后有个人说长道短,众口难辞。”。

4. 关于第一个是道的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道傍之筑 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道边苦李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道不拾遗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存目击 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道而不径 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道尽涂殚 涂:通“途”;殚:尽。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比喻穷途没路,末日来临。

道尽途穷 道、途:路。走到路的尽头。形容无路可走,面临末日。

道殣相望 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道貌岸然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道听途说 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义之交 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道远日暮 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道头知尾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

道微德薄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

道无拾遗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道西说东 指乱加谈论。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道远知骥 骥:千里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比喻经过长久的锻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道在人为 犹言事在人为。

道在屎溺 比喻道之无所不在。

道不掇遗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道合志同 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道尽涂穷 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道尽途殚 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道殣相枕 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殣相属 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貌凛然 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俨然 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听耳食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道听涂说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同契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义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志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头会尾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同“道头知尾”。

道傍苦李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同“道边苦李”。

道傍筑室 比喻杂***各家之说。亦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道不相谋 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道长论短 指评论好坏是非。

道长争短 指评论好坏是非。

道弟称兄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道东说西 指乱加谈论。同“道西说东”。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道高望重 犹言德高望重。

道骨仙风 指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气质神***。

道寡称孤 指自封为王,称霸一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纳,谢谢。

5. 可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痛可言邪[ tòng kě yán xié ] 基本解释这种悲痛怎么能说得出呢?详细解释解释:这种悲痛怎么能说得出呢?2、无可柰何[ wú kě nài hé ] 基本解释柰,同“奈”,怎样,如何。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同“无可奈何”。

详细解释解释:柰,同“奈”,怎样,如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同“无可奈何”。3、不可名状[ bù kě míng zhuàng ] 基本解释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详细解释1. 解释: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2.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3. 示例:拜住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不比前日墙外影响,心中喜不~。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例句桂林山水之美,真是~。出处晋·葛洪《神仙传》:“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4、不可捉摸[ bù kě zhuō mō ] 基本解释捉摸:揣测,预料。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详细解释1. 解释: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2. 出自: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及一厕足,不能自返,而故为不可摸捉之言以掩之。”3. 示例:可是,这个夹肉片和那的嚼饭,都似含着一些~的秘密。

◎老舍《赵子曰》第十八卷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情及对事物的揣测例句这个人整天不言不语,令人~。5、不可收拾[ bù kě shōu shi ] 基本解释收拾:整顿、整理。

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详细解释1. 解释:收拾:整顿、整理。

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2. 出自: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3. 示例:蒲殿俊辈登台之后,因为纵容兵士的结果,弄到了一个~的地步。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事物破坏得十分严重例句这一家子闹到~的地步了。

6、不可逾越[ bù kě yú yuè ] 基本解释逾:越过。不可能超过或不可能越过。

详细解释1. 解释:逾:越过。不可能超过或不可能越过。

2.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3. 示例:在他看来,上海的学生娃和山寨的青年之间,是有着一道~的鸿沟的。

◎叶辛《蹉跎岁月》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自然界或思想意识上的鸿沟例句由于宗教原因,他俩的结合有一道~的障碍。7、一无可取[ yī wú kě qǔ ] 基本解释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

详细解释1. 解释: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2.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都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

3. 示例:他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并不是~,他也有许多长处值得大家学习。4.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8、法无可贷[ fǎ wú kě dài ] 基本解释指按法律不可宽恕。

详细解释1. 解释:指按法律不可宽恕。2. 出自:《清史稿·刑法志一》;“强盗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歼渠魁、赦胁从之义也。”

3. 示例:[马子畦]实属甘心从逆,~,应请即予就地正法,以昭炯戒。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强盗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歼渠魁、赦胁从之义也。”

9、可想而知[ kě xiǎng ér zhī ] 基本解释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详细解释1. 解释: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2. 出自: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3. 示例: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

◎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状语;用于推测想象等例句看他那衣衫褴缕的窘状,其经济的拮据境况是~的。10、可乘之机[ kě chéng zhī jī ] 基本解释可以利用的时机。

详细解释1. 解释:可以利用的时机。2. 出自:《晋书·吕纂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

3. 示例:按宋南渡后亦未尝无~。 ◎清·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卷二十六·和议》4.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例句我们要提高警惕,不给坏人以~。

6. 道可以组什么四字成语

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独行其道 道。比喻坏人当权。

大逆不道 逆:乐于守道。甘于受贫;行,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躬耕乐道 躬:使用;诡:欺诈。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亲自;道:圣贤之道;道: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饿殍满道 殍。

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豺狼当道 当道:横在道路中间,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

盗亦有道 道:道理:信念、主张。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暴虐无道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兵行诡道 兵:用兵

7. 带道字的成语有哪些

黄道吉日、

生财有道、

左道旁门、

六道轮回、

养生之道、

中庸之道、

盗亦有道、

微不足道、

道貌岸然、

横行霸道、

分道扬镳、

道不同不相为谋

任重道远、

能说会道、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津津乐道、

志同道合、

背道而驰、

安贫乐道、

替天行道、

仙风道骨、

文以载道、

怨声载道、

生财之道、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

尊师重道、

说三道四、

离经叛道

你最想推荐的是哪篇文章?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养气的“养”是保护修养的意思,“气”是与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养气”即保护修养精神性气。本篇讲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的问题,使创作的活力常在的原则和方法。

全篇分三部分:一、从一般规律和实际创作两个方面来说明“养气”的必要。二、论神衰气伤的危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之过度,就会造成神衰气伤。三、根据文学创作的特点讲“养气”的原则和方法。

《神思篇》曾提出关于养气的主张,《养气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的“养气”的原则是“率志委和”,反对“钻砺过分”,即写作要自然,不可过分的雕琢伤气。其具体主张就是写作要“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但同时又肯定“锥股自励”的精神,提倡学习应该刻苦钻研。因为只有平时的刻苦学习,写作时才会“从容率情,优柔适会”。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天地之间正气存,赋予形体杂纷纷。地上江河与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气叫浩然,充塞环宇满盈盈。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类名。齐国太史不惧死,崔杼弑君载史籍;晋国董狐真良史,手握“书法不隐”笔;韩国张良雪国耻,椎杀秦皇遭通楫;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晋代侍中名嵇绍,为救国君酒热血;张巡当年守雎阳,咬牙切齿讨逆贼;常山太守颜杲卿,骂敌骂断三寸舌;辽东管宁“着皂帽”,清操自励若冰雪;诸葛《出师》复汉室,鞠躬尽瘁何壮烈!祖逖渡江誓击楫,奋威慷慨吞胡羯;秀实夺笏击狂贼,贼头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气得以立,天靠正气成至尊。三纲靠此得维持,道义以此为本根。可叹我生逢乱世,竞无才力救危亡。被俘仍戴南国帽,囚车押我到北方。折磨摧残何所惧,酷刑只当饮糖浆。牢房死寂见鬼火,春来紧闭黑茫茫。老牛骏马共槽食,鸡窝里面栖凤凰。一旦染病便死亡,枯骨弃野多凄凉。如此恶境囚两载,各种毒害不能伤。牢房阴森令人哀,是我安乐之天堂。岂有智谋与巧计,能防邪毒来伤身。光明磊落忠义心,我视生死如浮云。我心悲伤悠绵绵,好似苍天哪有边?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檐心展读圣贤书,光华照彻我容颜。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曰:“诐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今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实在是太多了。“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大家听:地里庄稼,即使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师给大家讲这个道理,是勉励大家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大家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对孟子说的浩然正气,曾有一首长诗作出过生动的文学描绘,这就是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写的《正气歌》。诗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意思是说,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他还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如不怕杀头仍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断头将军,而无投降将军的严颜;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还有充满忠贞正直之气的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作为例证,说明浩然之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太上隐书》曰∶天地以清浊为质,非气不足以运阴阳;日月以明暗分形,非气不足以交魂魄。

以橐龠之用、呼吸之理,是气使之然也。禽一冲而制在气,腹空如实;鱼一跃而制在水,穿水如无。

众植凋残,独松柏而常茂者,气坚也;群动灭寂,惟龟鹤之不悴者,气任也。形为留气之舍,气为保形之符。欲留形住世,必先养气。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气聚神灵,遨游风尘之外。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气。

《西山记》曰∶古今养生之士,不免于疾病死亡者,不知其道也。昔人以志士不语为养气,此保气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浊为养气,此换气也,失之虚。昏者,气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所归矣。虚者,丹田无实,徒劳而吐纳,终不能佳矣。多入少出,攻病可也;认为胎息,误矣。上咽下蓄,聚气可也,指作还丹,误矣。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委气而和神也。息息要住,纳之不出,闭气而炼形也。一咽复一咽,双收两夹,以嘘咽为法,是借气取水灌溉之术也。正坐升身,气满四大,血路通行,荣卫和畅,是布气焚身之法也。若此皆非养气矣。养气之道,生时养之,使不衰弱。时养之使不散。如古行屯者,是阳初生,屈而未伸,故朝屯以取,养气之茂也。如古行蒙者,是一阳处群阴之中,暗而不明。故暮蒙以取,求阳之义也。非特此也,才所不敏,强思伤也;力所不及,强举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怀;伤也。或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拽弓引弩。

耽酒呕吐,饱食便卧,跳步喘息,欢呼哭泣,阴阳不交,积伤至尽,则早亡矣。故善养者,淡然无欲,处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冬则阳生,至春分之后,阳盛而阴散,防其余阴入腹而为苦寒之疾。夏则阴生,至秋分之后,阴盛而阳散,防其余阳入腹而为酷暑之患。勿观死者,防死气触生气;不近秽处,防秽气触真气。真气未壮而朝不虚食,常充口;真气欲绝而暮不实食,常减口。然而调气、和气、布气、咽气、聚气、行气、保气、换气,皆不出养气之道。夫气如线,触之则断;气如烟,扰之则散。不能养者,失保形之道。然养气未及***气,***气未及炼气。***气还元,结成金丹。炼之出壳,迁变羽客。未炼先***之,未炼先养之。

古人云:“气者,人之根本也”。这说明“气”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指表现在生理机能上的“ 气”,也指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气”。这两者并非独立存在相互隔绝,更多的是具有互通互化而相得益彰的神奇关系。

苏轼在其《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开头两句这样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其意思就是“虽然衣服粗陋朴素,但学问深厚、知识渊博,气质自然会高雅光彩”。

曹丕云:“文以气为主,气以清浊有体”,也就是说,无论读书还是撰文,均可养气。养气本身是一种养生之道,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养生之道,方丈道士禅房道观打坐默诵,也是养生之道,那么,文者养气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养生的方法各有所异,但殊途而同归,只不过以文养气是一种高深的境界,旁人不易做到罢了。

如果把文章比作***开辟之宇宙的话,那么,一类清气上浮,可为天,读这些文章时胸襟开阔,奇经八脉如游龙惊鸿,头脑清晰灵动,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浪漫感觉,如《诗经》里的《关雎》,《楚辞》里的《橘颂》,李白的《梦游天峔吟留别》等,这些文章都是蓄养清气的美文;另一类文章则又似天地初分时之地,浊气下沉,这里的“浊”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混浊;蒙沌”,它是一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兼容并包之气,读它们时可使人心平气和,神安躁抑,肺润肝清,像魏武帝的《观沧海》、《龟虽寿》,庾信的《枯树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均为凝聚浑厚“浊气”的精品。因此,阅读文章时若能辨其清浊之体,则可在欣赏的过程中清浊二气柔刚并济,补阙除弊,使百骸之气于督任两脉之内逍遥游走,日久天长了,便可感觉到食欲大增,心情愉悦,面色红润,身轻体健,长寿之根基自然而立,此谓读书之气也。

若是动笔写文章之时,最好要选一清净雅舍,气定神闲,心无旁骛,打腹稿是第一步,这时可学学高僧的打坐之法,后心微倚椅背,气纳丹田,脑海里可***想一条灼热之气自头顶“百会”而起,经俞府、神藏、幽门、中注诸穴,让肾经自然通贯,便可清吐丹田之气,动笔手稿了,创作的过程切忌心浮气躁,一曝十寒,美文佳作之成功过程就像酿造茅台杏花村一样,需要一个周密而逻辑的经过,大凡名家之作行文收放自如,或而不急不缓,若清风拂面,水波不兴;或而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当是时,阴阳二气可在行文之际互相出没于字里行间。“情动则气行”,文章要打动读者之心,必先动己之情,己情戚戚了,这自身体内滞塞淤厄的邪气便可通畅豁达,自古道:“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神”来之笔就是由气畅所得,这样的文章怎能不让读者动容而变色呢?此谓作文之气也。

不过文章之气和年龄也有关系,“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写作还要合理安排时间,如果只是一昧地追求养气,到了读文而伤命,用思而困神的地步的话,那只好躺在病床上去颐养天年了,这也就真的失去了“文以养气”的进步意义了。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推荐理由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