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由径,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从新开始什么意思,行不由径,功不唐捐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5-31 0
  1. 虽无问西东 但功不唐捐
  2. 功不唐捐出处是哪里?
  3. 功不唐捐是什么意思(探究功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1,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一定会成功,但我们所做的努力绝对不会是白用功。唐捐:落空,虚耗,虚掷。

2,这句话出自于胡适之先生于1932年所作的《致毕业生》,胡适之先生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写于1932年6月27日夜,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扩展资料:

行不由径,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从新开始什么意思,行不由径,功不唐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胡适之先生在文中提到,“功不唐捐”这个词是由佛经中福不唐捐启发而来的。功不唐捐,佛家语,指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唐"意为“白白的,徒然的”。所以“功不唐捐”,可以解释为“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报的。”而里面的“福不唐捐”,后人逐渐写成了“功不唐捐”,也把***里比较单纯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扩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奋进努力的“功”。

相关***:

《维摩诘所说经》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功德皆悉具足。

《妙法莲华经***菩萨普门品》***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菩萨名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功不唐捐

虽无问西东 但功不唐捐

今天看文章学到一个词,“功不唐(作白,空的意思)捐”,意思就是努力不会白费的。

这当然不是个新词,它还是60年前胡适的演讲稿里的词,那篇文章是胡适对报业和记者们的演讲,鼓励他们要依托报纸这个阵地,大胆改革,要引领社会的文学思想变革,还举了自己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动新文化中新文学改革的例子,说明只要有志青年努力去做,所有的“功”一定能“捐”得其所。

这当然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想要办成什么事,一定要努力去做。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做行动上的矮子。如果是短期内可以看到效果的事情还好,如果是需要耗费极大精力和时间的大工程,我们往往就忘了这个道理,很难坚持下去。或者必须要有一个人时时在我们耳边大声喊着:要努力做,一定能成功的!仿佛这样,我们才有信心去做。

其实,我们并不是不能努力,而是不确定付出的努力最后能不能换来等值或者超值的回报。这种想法我们不置可否,我们普通人做事一定希望有所回报,毕竟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经不起没有结果的浪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一种境界,我觉得这种境界的产生就是因为心里存了“功不唐捐”的想法,因为坚信自己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所以不在乎当前的得失。

胡适说,他的朋友们都评价他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希望,我们都能学着去做这样的“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抱定功不唐捐的信心,只要我们决心努力去做什么事,就一定能做到!

功不唐捐出处是哪里?

“功不唐捐”原文出自《法华经》。意思是:你付出的努力和功德,从来不会白白地付出,终于有一天,会回到你身上来。通俗地说,所谓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头发现自己无意中做了件大事。

第一次听说“功不唐捐”是看《胡适传》,胡适先生给人题字,除了喜欢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另一个就是“功不唐捐”。当时看了这句话印象并不深刻,可是看了《无问西东》,“功不唐捐”这四个字就和“无问西东”连在一起,久久不能自拔。

是啊,“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影片中四个主人公讲了四个看似不同的故事,但是四个故事又在讲述着同一个真理,那就是努力去做,为了心中的那一缕善念,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缕真情!四种不同时空,四种不同考验,四种不同命运,交织在一起就是一种立世之道!

无问西东 只问内心

影片开头讲述张果果的故事,高昂的医疗费用,职场的勾心斗角,帮助人时的迷茫与彷徨,救助过程的曲折婉转,甚至对堵车情形的描述,好像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张果果好像就是我身边的张三或者李四,放弃帮助还是继续帮助、选择告发还是选择遵循内心,张果果好像都在帮助你我在做人生的选择题,面对新生婴儿,他问出了你我的困惑——“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有勇气前来”。他也用他的行动,他的内心独白帮我们选出了答案——“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他得到了,四胞胎家人送给他的那一份礼物,那一份用胎毛做成的毛笔,虽然不是很贵重,但是那是对爱的一份回报,又显得那么地弥足珍贵。

无问西东 只求有爱

时光倒流,我们看到了王敏佳,也看到了那个离我们并不算遥远的年代,明亮的青春与那个已经开始混乱和变异的时代相比,觉得理想是那么的脆弱,“爱”是那么的奢侈,每个人都在挣扎。

许伯常在挣扎,他挣扎在该用一种什么方式报答,刘淑芬供养他上了大学,他无以回报,他是曾经爱过刘淑芬的,但是他变了,他不再爱刘淑芬,所以他挣扎;刘淑芬在挣扎,寒窑苦读时执手相望,功成名就时却想抛弃发妻,她不明白,两个人那么美好的时光,那么珍重的誓言,怎么说变就变了?李想在挣扎,他太想去支边了,明明只要站出来就可以证明好友的清白,然而他没能勇敢站出来为敏佳作证,他为了梦想放弃了自己的好友。

王敏佳也在挣扎,她由于生病错过了向***献花的机会,为了帮助自己的老师冒险写了一封信,那只是想给自己的老师出口气,可是为什么都变了,变得那么猝不及防,自己亲爱的同事,自己最信任的朋友,为什么一下子就变得面目狰狞?

爱在哪里?善又在哪里?

敏佳是不幸的,但是敏佳又是***的,当她对一切都开始绝望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善良,她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我们看到了陈鹏会不顾一切地跑来,会把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送给她,让她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欺负你,侮辱你,嫉妒你,打压你,伤害你,他们想把你变成最丑的样子,可在我心里,你永远都是当年最美的模样,是爱美的小姑娘,是鲜活漂亮如同花儿一样的女孩啊。”

陈鹏给了王敏佳全部的温暖,世界再残酷,有你的地方,就有温暖。“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的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有此大爱,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 只求报国

山河破碎风飘絮,诺大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此时,我们看到了沈光耀,也看到了一群和其他一样怀揣爱国梦想的人,从战火纷飞的祖国各地来到了大后方昆明,这是一次教育的长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绝无仅有。莘莘学子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国土。他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仅凭少年热血与学子意气,踏过无数漫长的日夜。

闻一多,杨振宁,陈寅恪,赵忠尧,林徽因,梁思成,费孝通……一个又一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在西南联大汇合。就像中华大地上散落的一颗颗星辰,最终在这里聚拢,发光,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束光芒。他们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哺育了未来,撒下了火种。

沈光耀就是其中的典型,面对母亲的责难和家族的责任,他原本可以选择成为优秀的工程师、杰出的物理学家,或者其他的职业,但是看到跟自己一起捉青蛇的孩子被炸死,周围的村民死的死伤的伤,房屋全部坍塌的时候,沈光耀在大雨中想了一夜,最终决定了要放弃自己,投笔从戎。

在成为飞行员以后,他还是那个特立独行的飞行员,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晃晃”,他会在飞行的时候投放自己嘴里省出来的食量,救助那些毫无所依的孤儿,告诉我们“这世间不缺完美的人,缺少的是从心里往外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谁不畏死?何况风华正茂、家境优良的青年。但当敌人破门而入时,即便有再多的不舍,为了祖国,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下决心斩断自己的未来。当沈光耀驾着战机冲向敌舰的时候,当他用家乡话向母亲告别的时候,一句“对不起,妈妈”,让在座的人无不动容!

让人感到暖心的是,他投放的食粮救活了后来制造出***的陈鹏,他的精神激励了千百万中国人,有此影响,可以不问西东!

无问西东 但功不唐捐

一袭棉袍,一介书生。

他就是吴岭澜,平凡的就像是你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有的只是自己内心的困惑,甚至平凡到只是为了自己的学业选择而苦恼,这也恰恰是你我经常遇到的苦恼。

***的是,他碰到了几位良师,第一位是梅贻琦,他告诉吴岭澜的也是告诉我们的,“要真实,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第二位是泰戈尔,他演讲了《对自己的真诚》,其实还有他身边的巨擘如梁启超、徐志摩等,他们真诚的目光,殷殷的期待,都像一束亮光照亮青年人前行的路。

从梅贻琦的谆谆教诲,到西南联大的“***听雨”,再到陈鹏为了两弹一星奋勇献身,甚至到张果果的从始而终的善良,我终于明白一个词的含义,那就是“风骨”。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说,骨即文意,风即文辞。而辞为肤根,志实骨髓。风骨二字一开始是形容书画与文学评论,但后来,一个人的志向,精神,人格以及抱负,皆可由风骨二字概括。

每一个时代都会过去,但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风骨”留存。从先生教书育人,到学子辛勤汲取。他们将知识薪火相传,建成了照亮中国近代历史的灯塔,以精神为火芒,点亮前进的路。那样的风骨并没有消逝,而是等待着我们将它变成更有力的基石,向更伟大的某个方位,永不停歇地前进。

无问西东 ,但功不唐捐!

功不唐捐是什么意思(探究功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功不唐捐”: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报的;例句: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如同打磨璞玉一样磨练你,让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

“玉成”的“玉”是谦敬之辞,“成”指“成全、成功”,“于”是“到达……的地步”(有的地方也写作“予”,就相当于“给予”了),“玉汝于成”或“玉汝予成”就是“成全你、让你成功”的意思。“艰难困苦,玉汝于(予)成”即“艰难困苦的环境成全了你”,有点“逆境使人成功的意思”!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出自《法华经·***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礼拜***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菩萨名号。”而里面的“福不唐捐”,后人逐渐写成了“功不唐捐”,也把***里比较单纯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扩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奋进努力的“功”。

扩展资料?

玉汝于成典故:

张载(公元1020-1077年)是北宋郿县(今陕西)横渠人,是程颐、程颢的表叔,创立了关学。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

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西铭》中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功不唐捐,是指做功德不求回报,不图物质利益的行为。在佛教中,功德是指善行所产生的善果,是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而唐捐则是指捐赠、捐献,是一种物质上的行为。功不唐捐的含义是,做善事不追求回报,不图名利,不为了得到物质上的好处而行善。

功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将功德和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如果做善事能够带来物质上的好处,人们就更愿意去做。比如,捐款捐物可以获得社会声誉,可以得到***的奖励,可以减免税收等等。这种做善事为了得到物质利益的行为,与功不唐捐的精神是相悖的。

然而,功德和物质利益并不是完全无关的。在佛教中,做善事可以积累功德,而功德可以转化为福报,带来福祉和好运。这种福报虽然不是直接的物质利益,但却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财富。同时,做善事也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这种满足和喜悦也是一种非物质的利益。

如何实现功不唐捐?

要实现功不唐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放下功利心

做善事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如果我们把做善事当成一种投资,那么就失去了做善事的真正意义。要实现功不唐捐,需要放下功利心,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做善事的重要性。

尊重善因善果的法则

佛教中有一句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就是说,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带来恶果。要实现功不唐捐,需要尊重善因善果的法则,相信自己的善行会带来善果,不需要刻意追求回报。

以身作则

要实现功不唐捐,需要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说要做功不唐捐,而实际上却追求回报,那么我们的行为就失去了说服力。只有我们自己真正做到了功不唐捐,才能够鼓舞别人跟随我们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