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什么意思_急人之难教案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4 0
  1. 中班教案
  2. 蜀道难教案设计
  3.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
  4. 杜甫《石壕吏》原创教学设计
  5. 语文教案
  6.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篇一:《社戏》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

 二、教学目标

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什么意思_急人之难教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的方法,能根据***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的主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 请多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 导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二 作者介绍及题解。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八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要了解课文的基本脉络,体会作者对劳动人发的真挚感情。

 第二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象,由此自然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2、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让学生细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段,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2)看社戏前的波折。3)夜航看社戏途中。4)赵庄看社戏。5)看社戏后归航偷豆。6)六一公公送豆。

 3、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提出突破口问题: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文章应该着重写看戏的经过,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戏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题了?

 1)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

 学生默读看社戏片断,教师归纳:晚上看戏的人不多,演的戏也并不能吊起我们这群孩子的胃口,所以好不容易看到的社戏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精彩。

 2)看戏前,“我”经历了哪些波折?

 个别生朗读5~9节,大家圈划能体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教师总结:“我”的心情经历了急得要哭——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高兴——轻松舒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描绘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也写出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胆大心细。

 3)分析第10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

 动词“点”、“磕”、“驾”等的使用,显现了农村孩子驾船技术的熟练,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兴致和活力。

 4)夜航看社戏途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从人的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夜色,由远而近,表现了“我”兴奋愉悦、急切期待的心情。

 5)看戏归来途中,“我们”偷豆吃,当时觉得豆很好吃,回来后再吃豆,却又觉得不好吃,为什么?

 学生分角色朗读看戏归途中偷豆吃片断,教师总结:豆未必好吃,然而在“偷豆”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读书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和乐趣,更感受到了农村小伙伴的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6)回答突破口问题: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文章应该着重写看戏的经过,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戏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题了?

 教师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7)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教师总结:“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品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这篇文章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先找找看,这篇文章塑造了哪些鲜活的人物?

 明确:双喜(聪明能干、胆大心细)。***(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家的罗汉豆,***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5、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第二大题和第三大题。

 6、教学后记: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要了解作者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篇二:社戏公开课教案

 《社戏》公开课教案——七年级教学设计奉献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憨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培养同学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同学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端正同学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难点

 片段精读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

 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

 二、破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括了哪些问题?

 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如自身来写,会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三、默读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

 A散文B***C诗歌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第111页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四、教学内容

 1、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憨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形象,如双喜,***,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洁童心的突出表示。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示得最为突出。

 2、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溢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小朋友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烘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示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小朋友在浪花蹿”。

 发作业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同学自身打等级。规范作业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五、小结

 安排课外作业: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篇三:《社戏》公开课教案

 《社戏》教案

 教材分析

 1.主题思想

 2.文中的景物描写

 3.人物形象的塑造

 重难点分析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巧设问题法。即一连串设问或质疑,把学生兴奋点一步步推入***。 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其中最难忘的是那些事?

 (2)作品为什么详写双喜等人帮我力争看社戏的机会?

 (3)在叙述看社戏一事时,为什么详写往返途中观赏美丽的水乡夜景和“偷”豆吃豆等情节,而略写戏台上发生的情节?

 2.分工合作法

 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分小组对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设想

 第一个课时,了解作者信息,扫清文字障碍,熟悉写作背景,理清***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 课堂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社戏》中看出来。

 二、 作者介绍

 三、理解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及中心。

 ***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感知交流

 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 (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中班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朗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朗诵、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品读、背诵。

教学用具:

 多 媒 体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行 停 投 拔 顾?苦闷悲愤

 路 冰塞黄河 雪满太行?道路阻隔(应题?行路难?)

 难 长风破浪 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李杜诗篇万口传?。可见,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诗,那你还能背出他的诗句吗?用?我喜欢李白的的句式告诉大家吧。

 二、介绍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少有大志,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一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借乐府诗题?行路难?写下此诗。(幻灯片一:李白的个人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二:本课学习目标)

 三、朗读《行路难》,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饮佳酿,如品甘泉。朗读 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的结合。要善于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范读,正音。

 斗(dǒu)十千 冰塞(s?)川

 3.学生朗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含的诗人跌宕的情感。

四、通过旁注,理解诗意。

 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更有图画的美丽。下面我们在译读中,感受图画美。

 1.结合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要求:把旁注解释美化,有诗意,有文***,有押韵,有想象。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互动。

 展示第一幅图(幻灯片三:李白饮酒画面)

 教师示范: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酒香醉人。

 学生: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玉盘,菜香诱人。

 积累:樽,盛酒的器具。

 清酒,名贵的酒。

 珍羞,美味佳肴。

 羞,同?馐?,味美的佳肴。

 直,同?值?,价值。

 展示第二幅图(幻灯片四:李白拔剑踌躇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佳肴美酒难以下咽;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心中茫然不知所措。

 积累:箸,筷子。

 茫然,心里无着落。

 展示第三幅图(幻灯片五:冰封黄河、雪满太行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我想远渡波涛滚滚的黄河,正值冰封雪冻;我想登上巍峨耸立的太行,恰逢大雪封山。

 展示第四幅图(幻灯片六:吕尚、伊尹的故事)

 指导学生译读:闲来无事可学吕尚溪边垂钓;酣甜梦中可仿伊尹绕日而行。

 简单介绍吕尚、伊尹的故事。

 展示第五幅图(幻灯片七:崎岖的道路)

 指导学生译读:

 观察画面后,教师示范:行路难呀!行路难!人生岔路何其多?我李白的通途又在何方?

 展示第六幅图(幻灯片八:扬帆起航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一定会来临,我会高挂云帆,渡过苍茫的大海

 积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志向。

 济,渡过。

 五、通过我们的描绘,我们会发现李白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不仅如此,诗中更有情感美。下面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世界,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请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

 1.李白看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举动?

 3.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4.他联想到什么人?

 5.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和呐喊?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完成板书:

 1.看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

 透过诗句,我们感受到什么?酒宴的丰盛、欢乐的场景、朋友的深情。

 2.举动:停、投、拔、顾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为何有如此的反常举动?透过诗句你感受到李白怎样的情怀?

 李白内心的苦闷心情表露无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

 3.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

 4.联想:姜子牙、伊尹。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由二人,李白想到了什么?李白对自己实现政治理想并没有失去信心,他看到了希望。

 5.感慨和呐喊: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让诗人情急意切,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决不肯向困难低头。尽管前进路上路障重重,总有一天,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发出怎样的呐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创造了一幅雄浑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幅诗人大展宏图的壮丽景象。读这两句诗,要读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倔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六、完成背诵检查。提示,联想情境,完成背诵。

 七、小结《行路难》特点。(幻灯片九:诗歌的写作的特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象征,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作比。

 4.用词形象,生动可感。

 八、写作练习及作业。

 1.李白,我想对你说?

 2.用《行路难》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说一段话。

 3.学习这首诗后,请就?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说说你的看法。

 三道题任选一题,写作,然后交流。

 整理后,完成作业。

  九、师生共勉。

 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挫折我们应有李白的胸怀。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精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蜀道难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来自多方大人无微的疼爱,而他们自身却又缺乏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在近阶段,由于气温变化大,因呼吸道感染生病的幼儿也比较多。社会《谁病了》贴近幼儿生活,通过了解身边同伴为何不来上学的事例,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身边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引导幼儿懂得关心他人,并能用实际行动来关心、帮助他人。

 活动目标:

 1、发现身边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并能用实际行动关心、帮助他人。

 2、学习关心、帮助他人的技巧。

 3、体验帮助他人后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近来请***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问清请***的原因及是否愿意接受帮助。

 2、制作礼物所需要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以点名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谁没有上幼儿园。

 二、讨论:

 他们为什么不能上幼儿园?怎么才能知道他们不上幼儿园的真实原因呢?

 三、查出那几位小朋友的电话号码,请幼儿打电话,了解小朋友不上幼儿园的原因。

 四、引导幼儿分小组讨论:

 怎么关心生病在家的小朋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小组确定“关心”方案。

 五、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做有关“关心”方案的准备工作。如:制作礼物、准备安慰的话等。

 幼儿可能出现的“关心”方案:准备好礼物,到他家去看望他;经常打电话安慰他、关心他;写一封信或画一张爱心卡给他,让大人带过去或派代表送过去等。

 六、幼儿制***心卡,并请老师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活动延伸:

 1、教师和保育员分别带领1——2个小组实施“关心”方案。

 2、大家一起交流帮助他人的经过和体验。

 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学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让每个小朋友都来参与爱心讨论,发挥幼儿自主精神。

 把爱心深入到实际行动中,***动手制***心卡,说说关爱他人的话。

 活动反思:

 社会活动《谁病了》活动目标是让孩子发现身边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并能用实际行动关心、帮助他人,体验帮助他人后的快乐情绪。

 活动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找一找今天我们班谁没有来上学,他(她)为什么没有来上学?孩子们讨论得很激烈,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沈屹亭小朋友说:“有急事。” 很多小朋友说:“生病了。” 也有个别小朋友说:“她回老家去了。”王涛小朋友说:“她在睡懒觉!”最后通过打电话了解到这个孩子因感冒没来上学。在教师的发动下,让孩子们给生病的小朋友说一句话,让每个小朋友都来参与爱心讨论,激发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下面是小朋友对生病同伴关心的话语。

 “治好病再来读书。”

 “祝福她好运,病快点好!”

 “你在家里休息,我们在幼儿园等你。”

 “给她带礼物,去看望她。”

 “你在家休息吧!”

 “叫她在家里***,我们在幼儿园等你。”

 “祝福她生日快乐!祝福她早日健康!”

 教师看到孩子们讨论得这么热烈,又生成了一个话题,继续让孩子们再深入讨论发言,把爱心、关爱延伸到家人和老师。

 教师:如果你家人生病了,你怎么做?怎么说?

 “我妈妈生病了,我买给她一个蛋糕。”

 “我爸爸生病了,我给他买水果。”

 “我爷爷生病了,我买一只苹果给他吃。”

 “我妈妈生病了,我买瓜子给她吃。

 “我妈妈生病了,我给她买香蕉。”

 教师对孩子的发言进行适当地引导:

 如果妈妈或爸爸生病了,我们除了给他们买东西,是不是要做个乖孩子,听大人的话……如果老师身体不好,嗓子疼,那你们要怎么做呢?……

 活动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着,看到孩子们讨论得这么投入,我想我设计的这个爱心活动应该是成功的吧!

中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分析

 1、 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利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2、 能力目标: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3、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4、 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根据6的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教法

 ***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按照心理学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课一开始进行复习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

 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下,***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可爱的动物群和插入声音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得数是6的加法。这是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发现数量关系,学习5+1和1+5,初步引导通过组成计算得数;然后出示4+2和2+4两个算式,让幼儿摆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最后直接出示算式3+3=让幼儿利用组成计算得数。 本课的难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引导幼儿填空,找出另一个加数,再过渡到利用6的组成想出另一个加数。

 本课通过和实物的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是6的加法;最后通过提高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中班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内容来源绘本《我也要搭车》,活动重点定位在“约定”上,主要让幼儿在有趣的绘本故事中学会遵守和别人的约定,做一个遵守约定的人。本次活动预设了三个环节,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让幼儿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围绕狮子爷爷和兔子、刺猬、长颈鹿、松鼠们之间的“约定”展开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约定”的含义。另外,中班孩子的社会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因此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幼儿初步的责任意识。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约定”的含义,感受遵守约定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小朋友有关于约定的经验。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内容--激发兴趣。

 1、知道什么是约定吗?(约定就是和别人说好要去做的一件事情。既然有了约定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对,要遵守约定说到做到。)我要和你们做个约定:学本领的时候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小脑筋动起来,说话前先举手。行么?

 2、那如果没有遵守约定的话会有什么麻烦呢?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约定的故事。

 二、观察理解故事--了解约定的含义

 (一)和狮子爷爷的约定:

 森林里可热闹啦,小动物们听说狮子爷爷做了一辆公共汽车,都好奇极了。老远老远就听见了车轮咕噜咕噜的声音。(播放ppt+音乐)

 1、狮子爷爷开着自己做的公共汽车遇到了谁?它们之间说了什么?(我要和你做个约定,你上车后不能在车上蹦蹦跳跳。)为什么狮子爷爷要和小兔做这样的约定呢?

 小结:狮子爷爷知道兔子喜欢蹦蹦跳跳,在车上蹦蹦跳跳的话会有危险,所以狮子爷爷和兔子之间做了这样的约定。

 2、狮子爷爷接着又遇到了谁?小刺猬也想搭车,狮子爷爷同意了吗?它们之间会有什么约定?(我要和你做个约定,你上车后不能刺伤乘客们。)

 小结:小刺猬答应了和狮子爷爷的约定高高兴兴的上车了。

中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汽车是现在社会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孩子们对于汽车很感兴趣同时也充满了好奇,因此我们在中班第二学期开展《汽车》这一主题活动,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最初,我们开展《马路上的汽车》这一活动,带孩子们一起到马路上看看各种各样的汽车,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然后为进一步开展主题活动做准备。

  一、活动目标

 1.观察马路上的汽车,感知发现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汽车,培养幼儿对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观察了解红绿灯、交通标志与汽车行驶的关系,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积极与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1.场地准备: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供幼儿观察马路上的汽车。规划参观路线。

 2.照相机、投影仪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1.参观前的准备

 (1)参观行走时要注意什么?

 (2)参观的主要内容(汽车、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

 孩子们,你们知道马路上有什么吗?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一看吧。

 (二)带领孩子们到马路边观察

 1.马路上的车

 (1)引导幼儿说说来往车辆的名称、主要特征(颜色、大小等)、用途

 这是什么车?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用?

 (2)数数马路上的汽车和汽车的轮子

 2.马路上的交通信号灯

 (1)引导观察交通信号灯

 红绿灯是怎么样的?和人行道上的灯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观察交通信号灯与汽车、行人间的关系

 3.马路上的交通标志

 请幼儿找找马路上的标志,猜猜他们表示的含义。

 (三)我看到的汽车

 1.结合照片幼儿说说自己在马路上的发现。

 你在马路上看到了什么车?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车?它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本领?

 你觉得汽车有什么用?

 你在马路上找到了什么标志?它是什么意思?

 马路上有这么多车,平时我们过马路要注意什么?

 2.教师小结。

 (四)游戏:十字路口

 1.介绍游戏规则:交警一名,其他人模仿马路上的人,按照信号灯的变化行走。

 2.游戏1——2次。

 活动延伸:

 将活动中的车辆、交通标志照片放入区域中,供幼儿进一步观察,尝试绘画各种各样的汽车,进一步对汽车的外形进行感知,同时收集和了解马路上标志的作用。

中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游中的所见所闻,愿意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2、愿意参加绘画活动,对绘画活动感兴趣。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快乐的春游经历。

 1.出示春天美丽景色,幼儿观看,感受春天的美。

 2.提问:

 (1)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春游了吗?

 (2)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美?

 (3)看了什么最开心?

 3.小结:是呀,春天的景色万紫千红,就是美,我们把这美丽景色画下来,做永久的纪念。

 二、引发绘画兴趣,教师示范。

 1.春游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呀?

 2.我们怎么把这么有趣的、美好的东西画出来呢?

 3.请个别幼儿讨论。

 4.请个别幼儿来谈谈自己该如何画。

 5.教师重点教授幼儿画条纹的背景色。

 6.教师示范画条纹背景。

 5.小结: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棒,说得都很好,构思也很棒,下面就要看小朋友们怎么画出来了,就看你们的啦。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导幼儿发挥想象,不要受到限制,自己想怎么画就大胆的画。

 3.涂色的时候提醒幼儿注意卫生,袖子撩起来,注意画面的整洁。

 四、评价幼儿作品。

 1.展示幼儿作品。

 2.请幼儿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3.教师讲评幼儿的个别作品。

  教学反思:

 对于春游来说,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活动,他们一听到要去春游了,就兴奋起来。一大早就背上自己的小书包,里面装上了很多小零食。这对于大班小朋友来说是最后一次在幼儿园里进行春游了,因此通过本次的写生画,在春游途中把美好的场景给写生下来,给自己留下美好的瞬间。我们在春游中背着书包并带上写生板去那里边玩边写生。孩子们写生的是在春游中所看到的场景。有的孩子写生春游中大家一起互相分享零食,有的写生的是看到其他班级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有的写生的是孩子们在爬山的场景等。

 我们这次就让幼儿围绕着人物的动态进行写生,通过不同角度来观察人物在春游活动的那个状态,还要关注人物的不同角度,有的幼儿从侧面面观察到人物的状态,因此要写生出侧面的状态,有的孩子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写生出整个春游的面貌来。

中班教案 篇6

  一、 活动目标

 1. 能运用折、画、贴的方法制作小丑。

 2. 能大胆想像,积极动手参加美工活动。

  二、 活动准备

 1. 幼儿收集的各种铝箔包装的饮料盒,人手一个。

 2. 质地稍硬的彩色长条、圆形、圆锥形纸片若干、彩笔、糨糊。

 3. 成品小丑一个。

  三、 活动过程

 1. 探讨小丑的制作方法。

 提问:这是什么?仔细看看小丑是怎么做成的?

 在圆形纸上画出鼻子、眼睛、嘴巴,贴上圆锥形的帽子,做成小丑的头,贴在纸盒的上部;将长形纸条一前一后折成楼梯状,分别贴在纸盒上,做成小丑的四肢。

 2. 幼儿制造。

 重点指导幼儿折叠长形纸条,尽量折得均匀、整齐。

 粘贴时要注意头与身体的比例,手臂、腿的位置要对称,长短要尽量一致。

 3. 幼儿与同伴互相欣赏作品,并用自己做的小丑摆出各种造型。

 四、 活动建议

 1.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能力,分别提供剪好的圆形、圆锥形和画有圆形、圆锥形的纸,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

 2. 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创造性地画出各种各样的小丑的脸。

 3. 在表演区布置木偶舞台,幼儿可以用自己的小丑在台上表演。

 4. 可***用分组教学形式进行。

中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感受空气带给人们的感觉。

 2、做做小实验,感知空气的压力,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充气的气球一个,未充气的气球皮若干。

 玻璃杯4个,厚卡纸若干,清水一盆。

 塑料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气球吃什么

 出示充了气的气球与未充气的气球。

 观察两种气球有什么不同?

 讲故事

 老师有一个气球宝宝的故事,想不想知道气球宝宝怎么了?

 问:你们知道气球吃什么吗?是什么让气球变得圆鼓鼓的?(空气)

 那么怎样才能让气球吃到空气呢?(住里面吹气)

 感受空气

 陈老师这里有很多饿了肚子的气球,请小朋友们给它吹气,让它吃饱肚子然后把气球里的气放出来,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凉凉的,痒痒的)

 你们感受到空气了吗,空气离我们远不远?(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空气的本领非常大,气球吃进空气,能变得圆鼓鼓的,非常好玩,要是没有空气的气球就像没有吃饭的小朋友的肚子一样,扁扁的,很难看。

 而且它还有很多很大的本领,你们想知道它还能做什么吗?

 二、倒不出来的水

 比较不同

 ⑴出示一张纸放在空中,然后落下,问:这张纸有没有力气?(没有)

 ⑵出示一杯用纸托住的水,它有没有力气?(有)

 为什么这张纸可以托住一杯水?是它有魔法吗?看看老师是怎么让这张纸托住这杯水的。

 示范实验

 出示玻璃杯与纸,幼儿仔细观察,边讲解边示范步骤:给杯子倒满水,杯口用卡纸盖好, 然后用一只手压住卡纸,另一只手把杯子倒过来,数三下,然后把托着纸的手放掉会发生什么事?

 神奇的空气

 刚才的实验神奇吗?你知道为什么一张纸可以托住一杯水吗?是谁在帮忙?谁这么有力量?

 教师再操作边分析原因:因为杯子里装满了水,卡纸把水杯口盖住以后就像一扇门把空气关到了门外面。把杯子倒过来以后,水宝宝碰到了卡纸就想把卡纸挤破,从杯子里跑出来,这时,杯子外面许许多多的空气宝宝就来帮助卡纸把纸托起来,你们说,是水宝宝力量大还是空气宝宝力量更大一点呢?

 所以,这张纸能托住一杯水主要是靠谁的力量啊?

 幼儿实验

 现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按照刚才老师说的方法,来试试看,你能不能也让空气宝宝听你的话把卡纸托住,把水留在杯子里。

 边讲解边操作,请两到三次,最后一次请四个人一组。

 小结:

 最后再回忆一下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杯子用卡纸小心盖住,卡纸就会把空气都关到杯子外面去了,杯子里面没有空气,倒过来的时候,空气会把纸托住掉不下来,所以,杯子里的水就不会倒出来了。

 刚才小朋友们实验做得非常棒,以后你们自己在家也可以做魔术师了,对不对。

 三、空气在这里

 感觉空气

 说了这么多,你们说空气到底在哪里?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空气在这里呢?

 (引导幼儿拿着衣服或手给自己扇扇子等等或引导幼儿捏住鼻子,能不能呼吸,呼吸的是什么?)

 游戏:捕捉空气

 ⑴老师这里有一些袋子,你能不能用这个袋子把空气抓起来?请一个幼儿动脑筋上来试试看。方法:双手抓住袋子的耳朵,用力一甩,收紧,空气就抓住了,袋子越鼓,空气越多。

 ⑵既然空气离我们这么近,那我们每个人一个塑料袋到楼下捕捉一些空气。比一比,谁捕捉的空气更多,捉得更快吧。

 ⑶结束:分袋子,排队下楼捕捉空气。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的基本特征。

 2、能用圆形的纸做成鱼的外形,并用树叶装饰出鱼身上的花纹,添画出鱼的眼睛。

 3、体验用树叶装饰小鱼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鱼”范例,圆形纸若干,蜡笔、浆糊、剪刀。

 2、海底世界背景图一副。

 3、水族馆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鱼宝宝,我们来看看这条鱼身上有些什么呀?”

 2、师:“这条鱼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呢?鱼的尾巴是是什么形状?”

 3、请个别幼儿回答。

 二、观察范例,推想制作方法。

 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这条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圆形的纸)

 2、这条鱼是怎么做成的呀?哪个小朋友来说说。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原来呀,这条小鱼是老师用圆形的纸完成的,先在纸的一边剪下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把剪下来的小三角形当做是鱼的尾巴贴在纸的另一边,这样一条小鱼的身体就完成了。再用树叶装饰出鱼鳞,就完成了。

 三、示范讲解:

 1、教师示范:先用剪刀,在圆形的纸的一边剪下一个三角形。那剪下的一片怎么办?用浆糊把它贴在纸的后面。

 2、师:“老师的小鱼完成了,那这条鱼还缺了什么呀?”

 3、出示用树叶装饰的小鱼,引导幼儿观察鱼身上的“鱼鳞”。

 师:“这条鱼宝宝有点孤单,你们愿不愿意来帮帮它,帮它找些好朋友,让它快乐起来呀?”

 四、幼儿制作,老师巡回指导。(音乐)

 师:“你们可一定要给小鱼穿上漂亮的衣服哦,完成后我们一起把***送回美丽的海底世界去吧!”

 五、欣赏、交流。

 1、请幼儿将制作好的鱼贴在海底背景图上。

 2、师幼集中欣赏、交流。

 师:“我们也变出一个水族馆了。”“你最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看看哪条鱼的花纹很特别?”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树叶装饰出了美丽的小鱼,小朋友回去以后也可以尝试用别的材料制作小鱼。”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

 《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以下是为您整理的蜀道难教案设计,供您参考!

 蜀道难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窜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蜀道难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3)打破传统,***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

 要会诵读。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理清思路。思路是诗人的构思过程,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

 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八、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杜甫《石壕吏》原创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童第周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的事迹,病从中受到启发。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提出问题并通过论文交流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争气”的。

 2、体会课文中三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句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天,我们学习了《做风车的故事》,认识了一位科学家牛顿,知道了他是怎么样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的。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童第周。看看他又是怎么发愤学习的。

 2、简介童第周:浙江鄞县人,实验胚胎学家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曾任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员。他对生物学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

 3、质疑: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关于课文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不懂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段话讲什么。

 2、分组读课文,正音,然后指名说说每段话讲什么。

 3、再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4、默读课文,思考:“一定要争气”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学习生字

 1、字音:

 “础、差、试、授、震”这几字都是翘舌音。

 “差”本课中的读音是“cha”,“厕”正确读音“ce”,不要读成“ci”。

 2.字形。“试”不要多加一撇。

 3.词语。

 基础:事物的根本或起点。

 偏僻:距离中心地区远的。

 发愤:自己感到不满足,努力地做。

 资助: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熟练:做某种工作时间久了,精通而有经验。

 耐心:不急噪,不厌烦。

 尝试:试一试。

 刻苦钻研:不怕难,肯吃苦。

 研究:仔细、深入地探究。

 震动: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童第周,勤奋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

  一、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想这两段话主要讲什么?

 2、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

 (1)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

 (2)童第周是怎样争气的?

 (3)童第周争气的结果是什么?

 3、指名汇报。(板书)

 4、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划出那些你觉得能让你感受到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把它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5、谁想知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的?(提示:注意先把句子读出来,然后说:“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

 6、过渡:童第周是这样地努力发愤学习,他的`努力有什么结果?(板书)

 7、总结学法。

  三、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1、布置自学任务。

 2、检查自学情况。

 3、课文种有一处讲到“一定要争气” 的是在哪里提到?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四、总结

 1、过渡:童第周读中学时,学习成绩差于是他发愤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上来,在他留学时,被外国人瞧不起,于是他刻苦钻研,终于把实验做成功,还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他靠的是什么,他是怎么想的?用直线画出写他想法的句子,多读几遍,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2、指名发表意见。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2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学习童第周发愤学习,通攀科学高峰,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疑问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争气的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呢?他又是怎样为中国人争了气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定要争气》(板书:一定要争气)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要认的字圈出来,认为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师生共同总结。

 三、细读课文,重点体会

 1、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① 童第周为什么要为中国人争气?

 ② 是怎样争气的?

 2、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童第周为什么为中国人争气?谁来说一下。

 4、童第周面对这么难的实验,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谁能把童第周“暗下决心,刻苦钻研的精神”有感情的读出来。

 5、童第周为国争了光,教授是怎样说的?

 谁能把教授的话在感情的读出来。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童第周一样的人(课件:爱迪生、华罗庚……)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智商并非有过人之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光,也为祖国争了气。

 五、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这些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体会,概述全文

 1、自由读课文后,请同学讲一讲童第周是怎样为国争光的。

 2、学生讲述后互评。

 3、师评。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读要求认识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并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4、指导书写“旧、跟、败、争、术、苦”等字。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独立完成课后第二项练习:选择词语填空

 7、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要争气》一课,我们也要像童第周一样有志气,有信心,再难做的事都会做成。

 2、请同学们把自己感想写下来。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偏僻勉强发愤”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1。

 4、体会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精神。(具体表现)

 5、正确抄写词语、生字。

 教学过程:

 一、析题

 一定要争气

 二、检查预习

 词语(可以随课文处理)读准“鄞”“勉强”

 课文

 三、学习课文

 简单说说自己对童第周的了解。结合推荐有关书籍。

 学习课文第一段。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理解“一面……一面……”意思并区别“一边……一边……”

 口头造句。

 四、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童第周那两个时期的事?那几个自然段是写同一件事的?进一步学习巩固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深入研究课文第三自然段。

 1、质疑

 2、这一段是围绕那一句展开的?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地方?理解体会——朗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学习童第周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两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2、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讲到“一定要争气”。边读边标画出带有“一定要争气”这个词语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一定要争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学生读文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经过讨论,学生弄清文中两次“争气”的事情。

 (第一次是讲童第周中学时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经过刻苦努力,仅用半年时间就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得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心里想:一定要争气。) (第二次是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刻苦钻研,成功地完成了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的试验,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中国人、为祖国争了气。) 板书:基础差成绩不好

 二、迁移学习方法,继续学习课文

 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1)通过查字典理解“[再三请求]”。 (“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说明是诚心诚意的。“再三请求”表现出童第周当时求学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

 (2)根据本句的意思,判断、选择词义。 投影出示练习:判断句中“才”字的意思。 “才”字有三种解释:①刚刚;②仅仅,只有;③勉强。

 A、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①)

 B、平均成绩才45分。(②)

 C、才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③) 在上述判断带点词的连续句中,第1句“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的“才”字是“刚刚”的意思;第2句“平均成绩才45分”的“才”是“仅仅,只有”的意思;第3句“才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的“才”字是“勉强”的意思。

 (3)联系下文,理解“[发愤]”的意思。 “发愤”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自己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做。 那么,童第周是怎么发愤学习的呢?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 画出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 (一是“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二是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路灯关了,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 这两方面内容就已清楚、具体地解释、说明了“发愤”的意思。 在理解了重点词句后,再理解“一定要争气”就不难体会出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我并不比别人笨。”;三要刻苦努力,“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板书:再三请求发愤学习

 2、读4—5自然段,理解重点句。

 (1)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手术非常难做? 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两个基本方面思考:一是联系上文,童第周的老师是欧洲一位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他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二是同学们都不敢尝试。由此看出手术的难度之大。 板书:手术难做、教授没成功 同学不敢尝试

 (2)童第周是怎样做成功的?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 文中只用一句话讲述童第周成功的经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刻苦钻研;二是不怕失败;三是耐心加细心,最终以顽强的精神和熟练的技巧,使手术获得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三、全文总结,课外延伸

 学习了童第周的故事后,你是否明白了,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有志气,还要自信、努力去奋斗,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四、作业

 找出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词句,再抄下来。

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兵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课释1)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并思考: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2、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

 齐读。注意:逾 戍 妪 咽

 3、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① 结合课释,自读句子,理解大意。

 ② 同桌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

 ③ 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字义,教师补充。

 ④ 指名学生说说大意。

 ⑤ 学生积累:要注意哪些重点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4、师小结课文大意:(多媒体展示)

三、品读课文,分析中心。

 1、再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 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

 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

 2、分析文章的中心。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析。

 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生分小组对话练习,

 B、师小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在这里也达到了***。

 (4) 提问: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5)师小结: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只得也去应征。

 (6)赏析?独?字:

 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7)归纳结构。板书:

 开端(1): 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

 发展、***(2?3): 致词的内容 重大牺牲

 家中现状

 自请应役

 结局(4) 致词的结果:独与老翁别

 (8)归纳文章主题。

 a、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这篇文章的主题。

 (参考:残暴、无情、令人发指)

 b、师生小结:这首诗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对人民的冷酷无情,凶暴。这种官吏就像禽兽一般,一点人性没有,简直是丧失了天性。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和冷酷无情,并不就是对整个封建统治的揭露,但对于人们认识的封建统治的阶级本质,的确会有启发。这首诗也就是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c、归纳主题:?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课件板书: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深思明辨,展开想象。

 1、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一段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抒情独白呢,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你认为呢?(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找到依据:译练通有答案)

 2、师过渡问:老妇人的话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3、过渡:既然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官吏会逼什么,老妇怎么应答?准备表演。(教师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每一小组为6人,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学生分组准备5--10分钟)

 4、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点评,结合诗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与诗作描写不符,哪些表演逼真,与诗作描写的不相符合。以后上台的小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约10?20分钟,3?4个小组表演。

 5、向你挑战,改编故事。

 温馨提示:应该保留哪些内容?

 应该加进哪些内容?

 应该重点写什么?

 老妇人走后,留下老弱病幼的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又该怎么办?

五、当堂背诵,情感熏陶。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结构齐背课文,并感受杜甫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

 师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让硝烟远离地球,让和平永驻人间!(播放背景音乐)

 七、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好。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语言

  活动内容:

 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激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意。

 2、通过儿歌欣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活动分析:

 重点——了解教师节的有关常识,并能大胆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活动准备:

 知识——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物质——布置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利用《老师爱我》的照片展,激发幼儿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提问: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三、通过欣赏诗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1、完整欣赏诗歌。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老师都教小朋友什么本领?当你的衣服扣子掉下来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四、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句祝福老师的话。

语文教案 篇2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

  教具: 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 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 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 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XX。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XX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XX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