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是什么意思_成败利钝的意思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2 0
  1.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2. 成败为寇是不是成语?
  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什么意思

逆睹的词语解释是:亦作'逆睹'。预知;预见。

逆睹的词语解释是:亦作'逆睹'。预知;预见。结构是:逆(半包围结构)睹(左右结构)。注音是:ㄋ一_ㄉㄨˇ。拼音是:nìdǔ。

逆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是什么意思_成败利钝的意思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见“逆_”。

二、国语词典

事先知道。

三、网络解释

逆睹预知;预见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_也。”明徐渭《策》:“辟如舟人已逆睹安流之在前,县水激湍,祗寻丈耳;致死命於寻丈,则坐享其安流,人孰不竭力以为之哉!”明王琼《双溪杂记》:“后来之变故无形,非愚臣之所能逆_。”吴中弼《上海罢市救亡史》:“利害得失,尚难逆睹。”

关于逆睹的诗句

非臣逆睹非臣逆睹世事何如难逆睹

关于逆睹的成语

目睹耳闻先睹为快拨云睹日睹著知微耳闻眼睹重睹天日睹微知著睹景伤情

关于逆睹的词语

睹物兴悲睹著知微睹始知终耳闻眼睹目睹耳闻睹物怀人拨云睹日以快先睹重睹天日睹景伤情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逆睹的详细信息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1. 诸葛亮认错文言文译文

诸葛亮认错译文诸葛亮曾经有一次亲自核对登记册,主簿杨顒见了直入他的办公室,进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制,上下级之间工作上不可互相干扰。

请允许我为您用治家之道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主人,派男仆从事耕作,女仆生火烧饭,雄鸡管早晨报时,看家防盗,牛担负重载,马奔驰远途。

这样,一家的各种工作都没有荒废,所要求的都能得到满足,他从容无忧,呼喝无虑。忽然有一天他尽想亲自去做所有的活儿,不再交付任务;劳累自己的体力,为做那些琐碎的事情。

累得精疲神乏,到头来一事无成。……现在您治理国政,竟亲自核对登记册,整天忙得满头大汗,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听了,表示认错和感谢他。

后来顒去世,诸葛亮流了三天眼泪。勤训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能高出的了。

所以邵雍说:“一天的安排能否完成就在于早晨了,一年的打算能否实现就在于春季了,一生的***能否执行就在于勤劳了。”(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但意思却很深远啦!然而,人们的一般情理是讨厌劳动,喜欢安逸:(吃)甜美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荒废岁月,虚度年华。

(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务农,就不能深耕田土、管理好庄稼;(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做工,就不能按日计算做出成效;(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经商,就不能利用机会赚钱;(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用坚定的意志尽力而为:(这样的人)白白地在天地当中生活和生存,只是一只蠹虫罢了!大自然的造化,就在于每天变化更新才不会陈旧。所以,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坏,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的确不能让它们经久不动啊!人们的脑力和体力又为什么唯独不是这样呢?(如果)经常动脑筋,思维就活跃;(如果)只图安逸,就容易忘记,这就是事物的情理。

大禹的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尚且爱惜点滴光阴;陶侃的思想品德如此高尚,还珍惜比寸阴更短的时光;更何况圣贤们还不如那些人呢!韩信将兵译文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

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南辕北辙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黠鼠译文苏某(作者)夜晚坐着时,(听到)有老鼠在咬东西磨牙齿。(就)拍打床铺想让它停止,一停下来它又药起来。

就叫童仆拿蜡烛去看看,有个袋子是空的。叽里旮旯,(那)声音是在袋子中。

(童仆)说:“这老鼠被封在袋子里出不去了。”(便)打开袋子来看,寂静无声什么也没有,移动蜡烛寻找,里面有一只死老鼠。

童仆惊讶地说:“它刚刚还在磨牙,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有鬼吗?”(将袋子)倒过来倒出老鼠,(老鼠)掉到地上就跑,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来不及动手(抓它的)。不忘贫贱苦译文 刘宋武帝在富贵之后,下命把他幼年贫穷微贱时所用耕田农具收藏起来,以展示给子孙。

文帝抵达故宫,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深感惭愧。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当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田种地,大禹也曾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么能够知道先帝崇高的仁德和耕种的艰难呢!” 牧童指瑕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没去做官的读书人,爱好收藏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指着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角斗,画错了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代的唐朝人说:“耕地应当去问 *** ,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刘廷式娶盲女译文刘廷式本出身农家。邻居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订了婚约。

后来两家分别好几年,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因为得病双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顿。

刘廷式让人。

2. 翻译文言文《诸葛孔明》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种去施暴政。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即使死去,也不会埋怨被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

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邦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如果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军心。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谋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

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

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这事的人不信***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

3. 翻译古文诸葛亮

人的品性,没有不容易看清的,(品行的)好坏善恶既然不同,人的性格与样貌就不一样。

有的人看起来温顺和蔼,但是很狡诈;有的人表面恭敬但内心虚伪;有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勇敢,但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表面上尽力(帮助你),但实际上没有尽心(帮忙)。而认知一个人(的品行)的方法有七种:第一种方法,问这个人对是非的看法,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心志(是否端正)。

第二种方法,(与这个人讨论,)使这个人穷尽所有的辞措来辩论,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应变能力。第三种方法,用计谋上的问题来询问他,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学识知识

第四种方法,告诉这个人将会发生祸乱与灾难,以此来查看这个人是否有勇气。第五种方法,用酒来使他醉倒,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性情与品质。

第六种方法,把利益摆在他的眼前,来查看这个人品行是否廉洁。第七种方法,用事情来拜托他(去帮你做),以此来查看这个人是否守信。

4. 诸葛亮 文言文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 三顾草庐文言文及翻译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6. 《诸葛亮识人术》的原文和翻译分别是什么

诸葛亮的识人术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1.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释义:是询问他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辨别,以考察他的志向和立场。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释义:是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的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释义:是就某个任务向他问寻计策,征求他的意见,藉此观察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释义:是告诉他面临的祸患和困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坚韧。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释义:是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的真实本性和自我修养。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释义:是用各种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释义:是限定时间要求他完成某些事情,以考察他是否践行承诺值得信任。

7. 古文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原文内容: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原文大意: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

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

成败为寇是不是成语?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童之遗意。

而议着谓为非让。令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令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候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tu)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梯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置、差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

如果再过儿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足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

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作品鉴赏:

《后表》所谓才弱敌强,既是诸葛亮转述当初刘备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汉的总体人才质量、军事力量跟曹操及其庞大的人才群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后实事求是的结论,它与《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义类似。

《后表》所谓夫难平者,事也,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语,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针对议者非料度必胜绝不出兵的观点而讲,是就即将二次北伐的战役而言,并不是对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长远目标丧失信心,诸葛亮所列举的曹、刘集团成败浮沉的曲折历史完全证明诸葛亮凡事如是,难可逆见乃清醒客观之言。所以《后表》并无志衰气丧的情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什么意思

『壹』 表现成败的成语 不是成王败寇

成王败寇

一,成功

旗开得胜

趾高气扬

横扫千军

席卷残云

直捣黄龙

横冲直撞

势如破竹

摧枯拉朽

问鼎天下

秋风扫落叶

二,失败

落荒而逃

落草为寇

狼奔豕突

丧家之犬

丢盔弃甲

偃旗息鼓

兵败如山倒

如鸟兽散

一败涂地

折兵损将

以上词语不知是否为楼主所需!

『贰』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出自哪里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发 音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释 义 旧指在争夺***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出 处 孙中山《***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

成王败寇

发 音 chéng wáng bài kòu

释 义 旧指在争夺***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出 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叁』 有关成败的成语

败军之将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

重蹈覆辙

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重整旗鼓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垂头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蹈袭覆辙

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覆车之轨

轨:车辙。翻车的辙迹。比喻失败的教训。

覆车之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覆车之戒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功败垂成

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好了疮疤忘了痛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后车之戒

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灰心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屡战屡败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卵与石斗

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一定失败。

落花无言

原来比喻诗的风格典雅。后比喻经受失败而无怨忿。

满盘皆输

下棋时走错一步,整个棋就输掉。比喻因受某一局部的影响而使全局归于失败。

『肆』 成王败寇一类的成语

成败论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伍』 成败的成语是

剥极必复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出处:陈其美《致黄克强书》:“剥极必复,否极必泰,循环之理,不减毫发。”

剥极将复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出处: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隋炀帝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诸作,铿然独异,剥极将复之候也。”

剥极则复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出处:《中国积弱溯源论》:“抑闻大《易》之义,剥极则复,否极则泰。吾中国今日之弱,岂犹未极耶?思之思之。”

成败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出处:《三国志·吴书·步骘》:“女配太子,受礼若吊,慷忾之趋,惟笃之物,成败得失,皆如所虑,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也。”

成败利钝 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成败论人 论:评论,衡量。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

出处:宋·苏轼《孔北海赞序》:“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成败兴废 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

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有明成败兴废,然后知秉要持权,故尚无为也。”

得失成败 指得与失,成功与失败。

出处:晋·陆机《五等诸侯论》:“五等之制,始于黄、唐:郡县之治,创自秦、汉。得失成败,备在曲谟,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否极泰回 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同“否极泰来”。

出处:明·沈***《千金记·漏贼》:“想何年甚时,否极泰回,夫荣子贵。”

否极泰来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否极阳回 犹言否极泰来。《泰》卦内阳而外阴,故称阳。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祸盈业满,否极阳回。”

否去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

出处:前蜀·韦庄《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

否往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同“否去泰来”。

出处:唐·林谔《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否往泰来,圣作惠出。”

付之度外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出处: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吉凶未卜 吉凶:吉利与不吉利,引申为祸福,成败;卜:占卜,引申为预测。无法预测是福是祸、是成是败。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圣人命我进京,怎敢抗旨?但奸臣在朝,此去吉凶未卜。”

乐极悲生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泰来否极 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坏卦。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坏事变为好事。亦作“否去泰来”、“否

泰来否往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物极必返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同“物极必反”。

以古为鉴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出处:《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按《旧唐书·魏徵传》“鉴”作“镜”。

以古为镜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人为鉴 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出处:《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以人为镜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出处:《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盈则必亏 盈:圆。亏:缺。月圆的时候就是月缺的时候。形容物极必反。

月满则亏 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月盈则食 盈:满;食:通“蚀”。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在此一举 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坐观成败 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出处:《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

坐视成败 对别人的成功或失败***取旁观态度。

出处:《晋书·王敦传》:“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岂忍坐视成败,以亏圣美。”

成败在此一举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

『陆』 成败的成语是什么

剥极则复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出处:《中国积弱溯源论》:“抑闻大《易》之义,剥极则复,否极则泰。吾中国今日之弱,岂犹未极耶?思之思之。”

成败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出处:《三国志·吴书·步骘》:“女配太子,受礼若吊,慷忾之趋,惟笃之物,成败得失,皆如所虑,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也。”

成败利钝 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成败论人 论:评论,衡量。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

出处:宋·苏轼《孔北海赞序》:“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成败兴废 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

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有明成败兴废,然后知秉要持权,故尚无为也。”

得失成败 指得与失,成功与失败。

出处:晋·陆机《五等诸侯论》:“五等之制,始于黄、唐:郡县之治,创自秦、汉。得失成败,备在曲谟,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否极泰回 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同“否极泰来”。

出处:明·沈***《千金记·漏贼》:“想何年甚时,否极泰回,夫荣子贵。”

否极泰来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否极阳回 犹言否极泰来。《泰》卦内阳而外阴,故称阳。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祸盈业满,否极阳回。”

否去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

出处:前蜀·韦庄《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

否往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同“否去泰来”。

出处:唐·林谔《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否往泰来,圣作惠出。”

付之度外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出处: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吉凶未卜 吉凶:吉利与不吉利,引申为祸福,成败;卜:占卜,引申为预测。无法预测是福是祸、是成是败。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圣人命我进京,怎敢抗旨?但奸臣在朝,此去吉凶未卜。”

乐极悲生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泰来否极 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坏卦。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坏事变为好事。亦作“否去泰来”、“否

泰来否往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物极必返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同“物极必反”。

以古为鉴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出处:《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按《旧唐书·魏徵传》“鉴”作“镜”。

以古为镜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人为鉴 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出处:《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以人为镜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出处:《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盈则必亏 盈:圆。亏:缺。月圆的时候就是月缺的时候。形容物极必反。

月满则亏 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月盈则食 盈:满;食:通“蚀”。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在此一举 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坐观成败 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出处:《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

坐视成败 对别人的成功或失败***取旁观态度。

出处:《晋书·王敦传》:“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岂忍坐视成败,以亏圣美。”

成败在此一举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

『柒』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寓言之类的成语吗

是成语,或者说是俗语!但不应是寓言。

『捌』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不是成语

来胜者为王,败者为自寇不是成语,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旧指在争夺***斗争中,胜利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贼寇。含有胜利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成语的话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或者 “成王败寇” 或者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成语: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拼音: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解释: 旧指在争夺***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出处: 孙中山《***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

举例造句: 大家都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道理。

拼音代码: czwk

近义词: 成王败寇、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用法: 作定语、分句;指成功与失败的结局不同

英文: Successful crime is called virtue.

『玖』 关于成败的成语

跛鳖千里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不败之地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百举百捷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

败寇成王失败者沦为草寇,成功的人称王称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百事无成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百无一成百:一切。形容一切的努力和作为没有一样成功,即毫无成就。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事业的成功功失败来判断是不是英雄。

败于垂成指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参见:“功败垂成”。

兵以诈立兵:兵器,指用兵。用兵打仗要用谋略来诱骗敌人而取得成功。

成败得失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成败利钝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成败论人论:评论,衡量。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

成败荣枯成功与失败,得志与失意。指人在仕途或事业上的得失荣辱。

操必胜之券操:持有;券:凭证。手里拿着兑现的凭证。比喻所办的事情有必定成功的把握。

成败兴废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

成败在此一举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垂拱仰成垂:衣服下垂;拱:拱手;仰:脸向上。指垂衣、拱手、仰首,等待成功。比喻坐享其成。

传经送宝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拾』 关于成败的成语有哪些

跛鳖千里,成王败寇,成败得失,不败之地,百举百捷

意思: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出自魏晋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释义: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鉴赏: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出师表》。

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从全文来看,此表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有为之士。

百度百科-《后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