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啥意思,言语道断,心行处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12 0
  1. 言语道断,心行灭处是什么?
  2. 言语道断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3.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

问题一:言语道断是什么意思及发音 拼音:yán yǔ dào duàn

释义: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问题二:言语道断,以心印心,当下相契是什么意思 您好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啥意思,言语道断,心行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言语道断

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 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心印心

印是印章的印,以心印心就是说,一个人已经开悟了,他用自己开悟的经验,去检验另外一个人是开悟,还是没有开悟,这叫以心印心.

大致的意思是

言语无法表达,用自己的经验检验他人,当下很符合

问题三:请问,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是什么意思 言语道断: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

心行处灭:大概意思就是心里不妄想

问题四:妙祥法师:言语道断是什么意思 言语道断:,言语只是对于真理的形容描述,并不是真理本身。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也不是心念所能思量的。

问题五:言语道断 心行路绝是什么意思?祖师们有时为什么不肯直说呢? 刚要张嘴,已经不是,念头一动,面目全非,祖师慈悲,非是不肯,实是没有办法,只能指一指,要你自己看。

问题六:言语道断,心行灭处是什么? 5分 言语:语言文字,争辩分别;

道断:修行真如之道就被语言掩盖而断绝了;

心行处灭:用心思揣摩、用头脑思维之时,真如妙理就被六储识湮灭。

这句话是说佛教真如妙理,不能用“言语”讲,也不能用心思去揣测。

如果用语言讲的时候,这个真如妙理立即就被语言淹没了。如果用心思揣摩的时候,真如妙理也就被心思湮灭。

所以佛教禅宗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经浩如烟海,讲经说法多如牛毛,但都是指月的手指,我们不能盯着手指看,而是要顺着这个手指去看明月

问题七:言语道断是什么意思及发音 拼音:yán yǔ dào duàn

释义: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问题八:言语道断,以心印心,当下相契是什么意思 您好

言语道断

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 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心印心

印是印章的印,以心印心就是说,一个人已经开悟了,他用自己开悟的经验,去检验另外一个人是开悟,还是没有开悟,这叫以心印心.

大致的意思是

言语无法表达,用自己的经验检验他人,当下很符合

问题九:言语道断 心行路绝是什么意思?祖师们有时为什么不肯直说呢? 刚要张嘴,已经不是,念头一动,面目全非,祖师慈悲,非是不肯,实是没有办法,只能指一指,要你自己看。

问题十:请问,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是什么意思 言语道断: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

心行处灭:大概意思就是心里不妄想

言语道断,心行灭处是什么?

言语道断,汉语成语,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 的方法解决问题。

拼音是yán yǔ dào duàn

出自《缨络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离于文字分别妄想,离于一切自心妄想。无妄想及识,名为心行处灭。

达摩悟性论

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

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出离生死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

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贪为欲界、嗔为***、痴为无***,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己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

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显色,由心故显色;心不自显心,由色故显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

词目

言语道断

发音

yán yǔ dào duàn

释义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引用

《禅宗永嘉集》优毕叉颂第六 ...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 言语道断 。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 《禅宗永嘉集》事理不二第八 ...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何独 言语道断 。亦乃心行处灭也。... 《四十二章经》 第十八章 ...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 言语道断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 《全梁文》卷六 ...其变通。至如摩诃般若波罗密者,洞达无底,虚豁无边,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 ,不可以数术求,不可以意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所能... 《全梁文》卷五十四 ...论者,经典垂训,皆是教迹,至於在佛,胡书诡怪,难以理期,此则 言语道断 ,仰劳圣思,为臣下剖释,群情岂不欣赞?铭挹明旨,抱用始... 《全隋文》卷三十四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此,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历代佛祖通载》)  ◎ 那连提黎邪舍... 《全唐文》第01部 卷十一 ...来,虽迹起人间,而道笼天外,神功妙力,不可思议。寂尔无为,则 言语道断 ;湛然常在,则心行处灭。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得不大...

言语道断的解释

(1).佛教语。谓无上妙谛,非 言语 所可表达。 明 袁宏道 《与张幼于书》:“此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也。” (2).谓无处可说话。 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三月十八日 段 ***惨杀徒手***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 只使 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 人间 。” 曹靖华 《无限 沧桑 怀遗简》:“盖当年诚如 鲁迅 先生 所说‘ * 施虐,言语道断’,不得不然也。”

词语分解

言语的解释 说话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市人之言语。;;唐; 杜牧《阿房宫赋》详细解释.说话;说。《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 君子 以 慎言 语,节饮食。”《 水浒传 》第六九回:“ 史进 只不言 断的解释 断 (断) à 长形的 东西 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 断肠 。断魂。断线 风筝 。 不 继续 ,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 决定 : 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