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成年的词语,成年古代怎么形容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2 0
  1. 古人十五岁成年叫什么?
  2. 十八岁正是成年,古代女子十八岁叫什么?
  3. 古代女子成年叫什么
  4. 古代男子成年称为什么
  5. 古时多少岁算成年?
  6. 古人是怎么形容年龄的?
  7. 男子成年古代叫什么
  8. 成年后用文言文

1. 18岁的女生用古文怎么说

18岁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古代表成年的词语,成年古代怎么形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龄,盘发结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礼比男子要早好几岁,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这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当然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个婴儿。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代年岁的别称。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百度百科-待字闺中

百度百科-待年

2. 用来形容女子的文言文

形容美女的诗句. 1.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出自杜甫《佳人》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鬓,***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出自李延年诗.衍生出一个很著名的形容美女的词语——倾城倾国 3.“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形容恰到好处,不能稍做变化,否则就不够完美.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宋玉)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曹植)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第六十八回) 周代《诗经.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已将桃花作为女子的象征; 唐代李白《长相思》中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应是最早以直白的手法将花与美人相提并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李白(杨贵妃)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同上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同上 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其一》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林黛玉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何思澄《南苑逢美人》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3. 18岁的女生用古文怎么说

18岁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龄,盘发结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礼比男子要早好几岁,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

这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56663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当然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

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个婴儿。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代年岁的别称。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百度百科-待字闺中 百度百科-待年。

4. 少年、中年和成年在古文中用什么词来表示

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5. 求古文中形容美女最经典的句子

白居易《长恨歌》: “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芙蓉如面柳如眉”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对凤姐的描述: 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 ***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对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载,眉如笔画,眼如桃瓣,晴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对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又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美女妖且闲,***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洛神赋) 古诗十九首》中的“纤纤出素手”、“皓腕卷轻纱”、“珠环约素腕”、“纤纤擢素手”、“素腕参差举”,都是盛赞了女子的“素”、“皓”,即“白”的特点。

再有,“肌肤若冰雪”,“肤若堆雪”,“肤如凝脂”,“皓齿”等等一大批词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未已。所谓***,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清平调1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2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装。

清平调3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阑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美女妖且闲,***桑岐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摘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所谓美女,应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 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英英妙舞腰肢软。

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

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 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 额鹅黄.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 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最是那回眸一笑,万般风情绕眉梢。

香腮染赤,耳坠明珠直摇曳。 云鬓浸墨,头插凤钗要飞翔。

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 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爱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 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 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

古人十五岁成年叫什么?

出处:《京本通俗***·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半路修行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出处:参见“半路出家”。饱谙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出处:宋·楼钥《吴参议达观斋》诗:“吴侯晚到东海滨,饱谙世故无戚欣。”饱经沧桑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出处: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饱经风雨的,终于走到现在。”饱经世变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这位表姊,本是家乡的名美人,现在他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经如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饱经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出处:宋·陆游《书兴》诗:“占得溪山卜数椽,饱经世故气犹全。”饱经霜雪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鬓如银。”饱经忧患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场:“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饱经忧患,甚显衰老。”饱练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出处:宋·叶适《郭府君墓志铭》:“察江之言,皆饱练世故而不回挠,是足以继其父兄矣。”成年古代犹言长期以来。出处: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这灶成年古代不烧火,埋上这银子,扒上些灰儿盖着,谁知道灶窝里有银子?”成年累月成:整;累:积聚。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平白的没事还在这里成年累月的闲住着,何况来招呼姑娘呢?”待字闺中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出处:《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岂不知俺赵匡胤是个打光棍的行手,凭你什么三头六臂,伏虎降龙的手段,若遇了俺时,须叫他走了进来,爬了出去。”攻无不克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瓜熟蒂落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果熟蒂落指果实成熟,果蒂自然脱落。也比喻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出处:冰心《悼念茅公》:“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朵朵怒放的奇花,花褪残红后,结了硕大深红的果子,果熟蒂落,他们一个个地自己贡献出来。”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驾轻就熟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出处:唐·韩愈《关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卷一:“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举世无敌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出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他们认为是‘异常强大’的,‘举世无敌’的。”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老于世故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出处:唐·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出处:《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靡坚不摧指能摧毁任何坚固的东西。形容力量强大。男大当娶指男子成年后要娶亲成家。出处:老舍《骆驼祥子》:“男大当娶,女大当聘,你六十九了,白活!”男大须婚男子长大成年后总要娶亲成家。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侍郎杨杰居士》:“……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书以寄衣,衣称善。”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女长当嫁犹女大当嫁。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女长须嫁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侍郎杨杰居士》:“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女大当嫁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同“女长须嫁”。女大难留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不能留在家里。女大须嫁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同“女长须嫁”。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出处:《资志通鉴·后唐纪·庄宗同光三年》:“且群臣或从陛下岁久,身经百战,所得不过一州。”熟路轻车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同“熟路轻辙”。熟路轻辙驾轻快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熟门熟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王孝廉是熟门熟路,管门的一向认得,立时请进,并不阻挡。”所当无敌犹言所向无敌。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童叟无欺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童心未泯泯:泯灭。年岁虽大但仍有天真之心。形容成年人还有着孩子的天真。无服之殇古指未满八岁而夭折。因未成年,无丧服之礼,故称。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出处:《旧唐书·孔巢文传》:“(田)悦酒酣,自其骑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无坚不陷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同“无坚不摧”。五尺竖子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五尺之童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出处:《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出处: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羽毛丰满小鸟的羽毛已经长全。比喻已经成熟或实力已强大。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二:“而彼林木丛杂中,有羽毛丰满而栖于奥援者,令人可望而不可即。”怨女旷夫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内无怨女,外无旷无。”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徕数郡。”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女大不中留指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休疙皱,常言道:‘女大不中留。’”无敌于天下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球至于今,邈不可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出处: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十八岁正是成年,古代女子十八岁叫什么?

男子十五岁古代称为束发,女子称为及笄之年。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女子成年叫什么

古代女子到16岁叫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到了20岁叫桃李年华;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男子成年称为什么

女子成年叫及笄。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扩展资料: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语年龄段称呼: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百度百科-及笄

百度百科-笄礼

古时多少岁算成年?

古代男子成年叫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1、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学问居高者的尊称,相当今之“先生”,如孔子、孟子等。对人称呼时相当于“您”。

2、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

3、丈夫:古称成年男子,不专指女子配偶。

4、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在字后加“父”或“甫”表性别,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

5、甫:通“父”。

6、须眉:男子为须眉,因古人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以此代称。

及冠和弱冠是多少岁?

及冠和弱冠不一样。“弱冠”是满20岁的男子的称谓,“及冠”是那时举办的一种礼节。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称作及冠,即戴上表明已成人的帽子,以表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为年少,故称“弱”。举办过弱冠礼之后,就表明着这个男人已经成年了,已不是小孩子了,可以担负一些责任了,因而在古代,弱冠之礼就和女人的及笄之礼一样,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是怎么形容年龄的?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赠别》。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离开扬州,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6、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男子成年古代叫什么

弱冠、而立、不惑、待年、花甲等。

1、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而立

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er li,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3、不惑

不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ù huò,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4、待年

待年,汉语词汇。拼音:dài nián释义: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5、花甲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又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花甲”。

成年后用文言文

古代男子成年被称为弱冠,一般指20岁时候,需要行冠礼,佩戴帽子,表示成年。

古代男子成年,都会举行成人礼,将发髻梳起来。一般男子成年在古代被称为什么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01

古代男子成年叫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请点击输入描述

02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请点击输入描述

03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请点击输入描述

04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

请点击输入描述

05

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请点击输入描述

1. 成年人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20岁成年,称之为“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成年后,要为他们举行“成人礼”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这一习俗在《说文》里被称为: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因此二十岁左右也可称为“弱冠之年”。

扩展资料:

古时候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即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称为“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百度百科 - 弱冠

2. 古人成年寄语文言文

古代文言文励志经典语录集锦

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3)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5)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6)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9)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0)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 少年、中年和成年在古文中用什么词来表示

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4.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

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