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丧家之犬的犬为什么指孔夫子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5-31 0
  1. 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
  2. 孔子像丧家之狗的意思 急
  3. 圣人孔子为何嘲笑自己是丧家之犬?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而且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同时也在世界中广泛传播,开枝散叶。孔子在当今世界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足以见孔子的影响力之大。然而早期的孔子却四处碰壁,自己自嘲到:自己颓废的样子犹如丧家之犬。为什么会这样呢?

早年的孔子也曾心怀抱负,想步入仕途,实现自己心中的壮志凌云。于是孔子带众多***周游列国,四处向人们宣传自己的思想。然而却四处碰壁,没有人愿意任用孔子,甚至有好几次孔子都面临危险的境地,差点丢了性命。

心灰意冷的孔子,在68岁放回了鲁国,从此一心致力于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的工作。纵观孔子一生,又何尝不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呢?没人懂得自己的雄心壮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当时孔子出身的鲁国也是爆发了内乱,君不君、臣不臣。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完全不一样。于是孔子去漂泊了一生,游历了一生,走遍了列国,却始终找不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个“家”。所以,从理想抱负来说,自己的心怀抱负犹如丧家犬一样,找不到归宿。

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丧家之犬的犬为什么指孔夫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自身处境来说,孔子也确实像一条丧家犬一样,被各国君主赶来赶去。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嫌弃猜疑,甚至是羞辱孔子,好几次都想杀了孔子。

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

这件事情要说起,就要首先从孔子在郑国讲学开始,那个时候,孔子和自己的***们去郑国讲学,他因为身体状况站在东门,他的***则是在郑国四散讲学,那个时候,他的一位***听路边的行人说,东门口有一个人如丧家之犬站在那里,这位***听说之后,就去一看,原来在说自己的老师,于是他十分气愤的对孔子说了这件事情,孔子却意外的认同了路人对他的评价。但是为何孔子会这样说自己呢?那我们就应该从孔子的生平遭遇来说了。

孔子所在的家乡是没有办法传播教育的,只能够游离四方,但是在他国也并没有得志。

鲁国的国君不重用孔子,他先后到达过卫国陈国和宋国,但是都没有人愿意听他讲学,没有人认可他的观点。孔子在宋国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司马,认为孔子就是一个骗人的骗子,随便乱说话,甚至想要杀了他,孔子见状,只好离开此地。后来到了卫国,有一个女子对孔子的思想很感兴趣,多次邀请孔子前去,孔子见状,只好前去一见,但是他的***们知道之后,都纷纷离开,孔子也只好作罢。

所以说,孔子的一生,周游他国讲学的道路是十分坎坷的,几乎可以用郁郁不得志来描述,因此说,他对自己个人的评价也说了想丧家之犬,不仅仅是自己一生的描述,也是对当时政局的失望啊,一代伟人得不到认可。

孔子像丧家之狗的意思 急

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被人描绘成“丧家犬”,孔子也没介意,认为别人说得对。孔子去世很多年之后,“丧家犬”变成批判孔子使用最多的词汇,但是,后人批判的含义与当初的含义不尽相同。要理解孔子成为“丧家犬”的真实含义,就要从孔子身处的时代说起。孔子头上的桂冠很多,例如教育家、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等等。但是,这些桂冠都是后人加给孔子的,在孔子身前,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说的影响力确实有限,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万世之师。孔子身前所做的事情之一是努力促成和规范了一种社会上新兴职业,这种职业被后人称为“士”。用职业这个词在这里是借用一个方便理解的现代词汇,而不能完全从现代职业概念来理解“士”。今天人们对“士”的理解一般都是指知识分子、文化人,更窄一点的理解是指历史上的“儒士”。孔子的年代,“士”刚刚开始形成,而孔子对于其日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士”在刚形成的时候包括的范围较大,一般是指那些不靠具体生产活动谋生的特殊阶层,而且,这个特殊阶层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以区别当时社会上对于权贵依附性很强的“门客”。例如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后来常常被称为“谋士”;其他如舞刀弄棒者,就是“侠士”等。现在的“战士”、“护士”等也是那个时代“士”的概念比较宽泛的遗存痕迹。在“士”刚形成的年代里,这个特殊人群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士”自己不能创造谋生的财富,如果不想依附于权力,他们必须靠出卖自己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出卖的对象有的是社会,有的依然是权贵。对于孔子来说,没有一个君主养着他,他办了一个民间私立学校,靠收取学费谋生。但是,如果他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出路,不被社会接受,他的私立学校也办不下去。因此,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推广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是推销自己的学生。当今大学生的求职也很难,很少有哪个校长会像孔子一样到处推荐自己的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身价作保。如果今天某个校长也像孔子一样亲自面对用人市场,如果他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可能会轻松点,否则的话,很可能也会像孔子一样,“累累如丧家之犬”。因此,孔子听说别人用“丧家犬”来形容他,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快,反而认为别人说得很对。孔子亲自培养的儒士,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缺少市场需求的“产品”。那个年代的特殊人才,更多的是类似四大公子网罗的“门客”。门客都有一些特殊技能,有知识分子,也有所谓溜门撬锁、鸡鸣狗盗之徒。门客的主人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比较容易。而孔子的学生掌握的是一种管理社会和国家的观念以及方法,在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权贵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对此,孔子在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君子”,也就是在道德上令人放心。这种道德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从而保证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二是让掌握权力的人,接受他以“仁”为核心的观念。这两种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前一种是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后一种是培育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几百几千年后,孔子开创的产品畅销全中国,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这种风光是孔子生前不知道的。就好比松下幸之助现在已经成为成功商业的典范,但是在企业的开创阶段,毫无疑问,松下幸之助也经常“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为了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广泛的赏识者,还***用了一些现成的方法,例如,他提出“忠君”的主张。但是,“忠”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在另一种“士”的身上,这种“忠”很早就发展成了“愚忠”,这种“士”就是当时所谓的“侠士”。“士为知己者死”并不是儒士的主张,而是墨家“侠士”的创造。儒士与侠士不同,儒士掌握的是一套社会的管理方法,因此,儒士主张“道不同,不与为谋”,也就是说,“忠”是有条件的,是对那些有共同价值观念者的“忠”,这种“忠”可以保证具有丰富知识和高超智慧的儒士不会轻易犯上作乱,因为,既然“在上者”已经接受了儒家的观念,何必还要争权夺利呢?大家合力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吧。对于不接受儒家思想的统治者,儒士们宁愿“不与为谋”,而不会愚忠。“侠士”所掌握的是一些具体的技术,例如攻城术、格斗术等(**《墨攻》有所体现,但不太准确)。对于权力拥有者来说,这种技术被别人利用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即使被自己利用,万一变心,“侠士”的武功也可能对权贵造成生命威胁,“侠以武犯禁”正是这个意思。有鉴于此,中国古代最早的“科学家”们便形成了“愚忠”的思想,“士为知己者死”就是为了保证让恩主绝对放心,把最宝贵的生命都当赌注押了上去,像是发一个毒誓。这种“侠士”与“门客”也挺接近。随着以后大一统社会的形成,“侠士”的特殊技能被他人利用的可能性降低了,“侠士”的愚忠慢慢成为一种江湖社会的生存法则,结拜兄弟“不在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是这一思想的延续。江湖社会中,背叛同门是最大的罪恶,显示了只注重“知己者”而轻视“同道者”的不良传统。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重恩情、轻道义所造成的另一面是令人感动的“一诺千金”和“不辞赴汤蹈火”的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诸子百家之间,即使在“独尊儒术”后,相互影响、借鉴、融合的现象也始终存在。例如,儒家也接受了墨家重然诺、讲信用的原则。但是,由于儒家在近代成为被批判的第一对象,很多原本不属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也被简单化地归到儒家头上,比方说上面提到的“愚忠”。“愚忠”其实也是墨家的传统。这么说并不代表儒家绝对正确,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今天看来就不够正确。要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儒士、侠士在内的各种新兴的“士”的阶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状态都差不多,都面临如何吃饭的问题。因此,鲁迅说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是基本正确的。只不过那时的“流氓”不是今天“流氓”的概念,而是指“流民”,以区别那些在固定地点靠生产技能谋生的人。(参见《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所以,说孔子如丧家犬一般,某种程度上说的没错。孔子接受这种说法,也有点自我嘲笑的意思,它体现了孔子身前为自己的事业奋力打拼的客观形象。直到几百年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儒家的教育方式成为正统,儒家的思想也成为正统。这种正统的地位虽然也与权力有较为紧密的关系,但决不是简单的依附。对于儒家学说为何在几百年后才成为正统,以后再说。

圣人孔子为何嘲笑自己是丧家之犬?

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走散了 (于是)孔子独自站在城郭东门 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的那个人,他的额头向尧,他的后项向皋陶,他的肩膀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的流浪狗 子贡将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笑着说:“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但并不是丧家之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夫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周游列国,到处向国王宣讲自己的主张,可惜没有人***纳。来到郑国,***们都走散了,只有孔夫子自己在外城的东门。这是有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那里有个人,额头如尧,脖子如皋陶,肩膀似子产,然而从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因此狼狈的像条丧家犬”。子贡很生气,就如实把这些话告诉给了孔子。哪知道孔子却很高兴地说:那人形容的是我的相貌,这无关紧要,但他说我是丧家之犬,说的真好啊,的确是这样。

孔夫子为何承认自己是丧家之犬?

其一,孔子不知道自己家在何处?孔子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一心想把自己的满腔热情献给君主,可惜四处碰壁。在齐国,齐景公想重用孔子,可大臣们说孔子自以为是,无法驾驭,这样的人治理国家,过分繁文缛节的,几辈子都学不完,这样治理国家肯定会失败。齐景公作罢。齐国的大夫以为孔子会在齐国落根,就想着害他,于是孔子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其二,在鲁国,鲁国国君也不用孔子。鲁国权臣季桓子,重用重臣仲梁怀,仲梁怀和阳虎有别扭。阳虎想弄走仲梁怀,可惜遭到阻止。仲梁怀就把阳虎抓起来,季桓子就把阳虎送进大牢。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了章法,孔子认为不适合自己做官,就在家里研究学问,整理诗书礼乐等。

其三,孔子先后到过卫国陈国宋国,虽然四处奔波,可惜没有人愿意听。后来五十六岁的时候,鲁国国君让他做大司寇,参与国政,孔子很高兴,以为自己的抱负马上就会实现,哪知道仅仅三个月,鲁国国君不听他的意见,于是只好辞职,继续办教育。

其四,自己家不能立足,孔子在其他国家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甚至宋国的司马想干掉他,认为他是个腐儒,整天摇唇鼓舌,弄些蒙人的学问。吓得孔子屁滚尿流逃出宋国,孔子一直以为自己是商朝人的后代,宋国可是自己的老家,哪知道却有家难奔。孔子到卫国,卫国君主有个漂亮的女人叫南子,她听说孔子有学问,多次让人去请孔子,孔子最后无奈,只好拜见。可是自己的***们却误解了自己。最后逼得孔子无奈只好匆匆逃离卫国。

可见,孔子虽然有才华有政治理想,不过在乱世,也难于实现。因此只好到处去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能碰到知音,不过当时礼乐崩溃,君主们都在想尽办法去搜刮盘剥百姓,或者大肆侵占别人的土地与人民,孔子的见解就像与虎谋皮,别人说他是丧家犬,孔子自然屁颠屁颠地接受,其实心里早满含着泪花。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