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晦略,韬光慧略和韬光晦略的区别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5-31 0
  1.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是什么意思
  2.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什么?
  3. 韬晦的意思韬晦的意思是什么
  4. 韬光养晦正确解释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称之为韬晦之计、韬光养晦、韬光晦迹等。这种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不露相,露相非***”的意思接近。在人生之路,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可谓明智之举。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他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便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忌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至魏国被召为附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当孙膑来到魏国,庞涓就利用手中权力,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己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但他心计周密,明知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颠,整日在街上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了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韬晦待机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所准备,不如突然出击,致敌人于死地。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也指时机,是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水桥上时,迎面走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 张良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禁想:“这老匹夫看似和蔼,却如此不讲理。若不是看你年高体弱,本想一拳将你打下桥去。”转而一想:“看他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还是给他拣了来吧。”张良按捺住火气,下得桥下把鞋子拣来。 老者又说:“小子,给我穿上。” “唉,也罢,做好事做到底,给他穿上。”张良单跪着地,给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谁知老者一声谢也未说,仰天大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复返道“孺子可教也”,与张良约定五天后清晨重见。 张良感到很惊异,五天后,第一遍鸡叫时,他便起身来到桥边。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责张良:“你与老人约会,还来晚了,五天后再来吧。”如此这般竟连续三次,张良一无所获。 这天,又到了与老人约定的时间,张良一夜未睡,半夜里就来到桥边。他站了一会儿,见老人跚跚而来,张良的坚忍与真诚受到老人的赞扬。老人拿出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书可成大事;用此书可兴邦定国,成就大业。”说完,飘然而去。 张良惊奇异常,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辅佐刘邦夺秦天下,争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计·***痴不癫》中曰:“***作不知而实知;***作不为而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意思是***装不知而实际非常清楚;***装不愿做,实际却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乌江亭》:“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中,杜牧感慨项羽逞一时之英雄,惜一时之名,不能忍辱负重,包羞忍辱,而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早年还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没有着落,贫困潦倒,常为人讥笑。 一天,当他在街上走时,迎面过来几个少年无赖。韩信见了,急忙撤身而走,不愿与之正面冲突。 这时,几个无赖也发现了韩信,见他要走,其中一个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你这个胆小鬼,见了我想跑,想往哪儿跑?” 他一眼又看见韩信腰下的佩剑:“哦,你小子还佩剑,你配佩剑吗?”说着动手要解韩信的剑。韩信往后一跳,挣脱了无赖的纠缠,想照旧走自己的路。 不料,被无赖一把抓住,“我说,你虽说人高马大,却是一个草包。咦,生气了吗?你的嘴角抖什么?如果你是条汉子,就拔剑来刺我,咱们比划比划。如果你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听了,血一下涌上了头,他盯着那张无赖之极的脸想了很久,很想拔剑出来,与他决斗,凭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们的,但韩信的心里又在琢磨:“这几个家伙虽不怀好意,与之决斗却无太大意义。唉,也罢,我就是从他胯下爬过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吗?” 想到此,韩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而是忍辱负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不足轻重的决斗上,虽然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仍能自强自新,终于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大显身手。他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投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强兵百万,指挥若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汉***四百余年的基业立了汗马功劳,终于成就大业,名垂千古。而那位无赖却连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胜孰败,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包羞忍辱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应变术,在这种情况,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如果是已经有救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便不能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应该着眼未来,不做无谓的牺牲。不逞一时之勇而毁掉自己的美好未来,小不忍则乱大谋。珍惜生命,珍视自己才是上策。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是什么意思

韬光隐晦

[ tāo guāng yǐn huì ]?

韬光晦略,韬光慧略和韬光晦略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造句

1 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2 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做个糊涂的精明人,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示弱巧妙地隐藏自己实力,得意不要忘形。抓小放大,难得小事糊涂有前途。

3 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耳。

4 我看你还是退休回家,韬光养晦算了。

5 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6 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7 他离开政界后,便韬光养晦,蛰伏多时,最近又有重新参政之意。

8 青春年华,就要意气风发。神***飞扬,时刻整装待发。韬光养晦,总会厚积薄发。功成名就,祝你英姿勃发。国际青年日,祝你一帆风顺,向成功进发。

9 对你我一定坚持韬光养晦,凡事宽宏大量。

10 饿了吃月饼,大开口味;累了看月亮,韬光养晦

11 “做人一定要低调,老人家说得好,韬光养晦,办好自己的事才是正道”。

12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3 世上没几个少年会想到韬光养晦,躲在别人的风光后面,至少我就做不到。如果我能做到,那我的命运就不至如此。我应与世上无数贵族少女一样,懵懂的等着出嫁,幸福的获得家人的祝福。

14?韬光养晦的九黎蛮山,偃旗息鼓的三苗部族,一朝东风起,尽破万里关。

15 小明是左右互搏、韬光养晦、在家里生闷气瞎折腾。

16?韬光养晦下的不露锋芒,怨念憎恨里的赫赫威名。

17 但是楚瑜是不会罢休的,此刻必须要韬光养晦!

18 他韬光养晦,雄才大略,只为了复兴越国一统天下;他侠骨柔情,纵横沙场,为了忠君报国继承兄志,别无选择。

19 还是韬光养晦,如袁世凯般做一个窃国大盗、抑或是抓住历史的机遇当一个艰难的改革者?百炼成钢,知耻后勇,只有以血淬剑,才能再造中华。

20 一定要看破系统真面目,韬光养晦。

释义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出处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近义词

闭门不出 [ bì mén bù chū ]

关起门来不外出,指杜绝与外界交往。

韬光用晦 [ tāo guāng yòng huì ]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反义词

霸气外露 [ bà qì wài lù ]

多用来比喻锐气和才华等全都显露在外面,显得不成熟,骄傲,甚至盛气凌人。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什么?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意思是指刻意隐藏自己的才能,使其不外露,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韬光养晦是汉语词语之一,可以作谓语,其意思是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该词语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例句

1、这些年来他们韬光养晦,在各地暗暗发展自己的势力。

2、背地里,看破系统真面目,韬光养晦,时刻准备着与最后的敌人——武侠系统一战。

3、韬光养晦之后,才能厚积薄发,成就一番事业。

4、文帝杨坚在位时,以宋缺的雄材大略,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还得韬光养晦,潜心修隐,免招***猜忌。

韬晦的意思韬晦的意思是什么

韬光养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韬光养晦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出处

晋·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韬光养晦”

成语故事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于长庆中期被封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身为王公的李忱却不得不离京出走,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李忱的母亲邂逅了当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宪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杀了,留下这一对母子,既不能母凭子贵,也不能子凭母贵。

820年二月,李恒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4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在这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他只能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先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侄儿们猜忌、排斥、挤压的命运。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

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应该说,李忱当时作出的这一抉择,当属明智之举。而流放底层,阅尽人世沧桑,也为他将来成大业提供了一个机会。[4]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然隐居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但他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心中之志。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宿愿。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在一次与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的才能通过一副对联表露出来。

一日,李忱与黄蘖和尚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出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就像那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是为唐宣宗。时年37岁。

成语寓意

“韬光养晦”启示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提倡坚忍、谦逊与亲民。要在行动和谋略上,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外在表现得低下、委屈、无能,使人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感觉,放弃对自己的戒心。

依靠这种“骗人”的***象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而自己则暗中准备,积极“备战”,再瞄准时机,出奇制胜。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做个真正的智者,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韬光养晦正确解释

韬晦的词语解释是:韬晦tāohuì。(1)韬,韬光;晦,晦迹。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藏不露。(2)阴暗无光;阴晦。

韬晦的词语解释是:韬晦tāohuì。(1)韬,韬光;晦,晦迹。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藏不露。(2)阴暗无光;阴晦。拼音是:tāohuì。结构是:韬(左右结构)晦(左右结构)。注音是:ㄊㄠㄏㄨㄟ_。

韬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指光芒收敛。引《梁书·张充传》:“顷日路长,愁霖_晦,凉暑未平,想无亏摄。”清郑燮《夜光木歌》:“白日_晦,宵暗晶明。”⒉借指才能行迹隐藏不露。引《旧唐书·宣宗纪》:“常梦乘龙升天,言之於郑后,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_言。’_大和、会昌朝,愈事_晦。_居游处,未尝有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既归,益自_晦,读书不出,一跛_执炊而已。”邹韬奋《经历》八:“在那篇说教里特别提到我的名字,说我好得不得了,除学识是怎样怎样的精研通达外,性情又是怎样怎样的谦逊韬晦。”

二、国语词典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三、网络解释

韬晦韬晦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tāohuì,释义借指才能行迹隐藏不露等。语出《梁书·张充传》:“顷日路长,愁霖韬晦,凉暑未平,想无亏摄。”

关于韬晦的诗句

尔今韬晦竟不免老来自合深韬晦达增务韬晦

关于韬晦的成语

韬晦待时韬光韫玉韬光晦迹六韬三略韬神晦迹韬光用晦韬光隐晦韬戈偃武韬声匿迹韬晦之计

关于韬晦的词语

养晦韬光韬声匿迹韬神晦迹韬光晦迹韬光隐晦韬晦待时韬晦之计韬光用晦韬光韫玉风雨如晦

关于韬晦的造句

1、中国是左右互搏、韬光养晦“韬晦待时”、在家里生闷气瞎折腾、言行不一、欲做还休,混一天是一天!

2、并邀同左将军刘备,共预密盟,备因谊关宗室,不能不允,但因操势方强,应从缓图,不可欲速,一面恐操生疑,就寓宅后园种菜,韬晦待时。

3、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韬晦之计涂脂抹粉文过饰非

4、他如此韬晦深藏,真是忧危之极,而居然说在此中悟出“至乐”。

5、定是信王的韬晦之计,想不到信王早有东山之志,咱们倒小瞧他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韬晦的详细信息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成语出处:晋·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韬光养晦”。

成语寓意:“韬光养晦”启示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提倡坚忍、谦逊与亲民。要在行动和谋略上,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外在表现得低下、委屈、无能,使人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感觉,放弃对自己的戒心。

依靠这种“骗人”的***象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而自己则暗中准备,积极“备战”,再瞄准时机,出奇制胜。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做个真正的智者,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清·俞万春《荡寇志》:“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