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枕无忧成语故事以及道理解析_高枕无忧成语故事以及道理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0 0
  1. 有关成语高枕无忧的问题
  2. 高枕无忧什么意思?高枕无忧典故介绍
  3. 为什么说高枕无忧,请不要说什么科学证明高枕有忧,老祖宗发明这个词肯定有他的道理,我想知道这个道理。
  4. 古代为什么说高枕无忧
  5. 高枕无忧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6. 高枕无忧下一个是什么成语故事
  7. 高枕无忧成语的解释

高枕无忧造句

 1、年轻时的努力,是为了老年时可以高枕无忧。

 2、那个奸臣以为眼中钉已经拔除,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地为所欲为了。

高枕无忧成语故事以及道理解析_高枕无忧成语故事以及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国家仍处多事之秋,大家仍须戒慎行事,不可有高枕无忧的想法。

 4、只要我们未雨绸缪,做好防台工作,就是台风来了,也可以高枕无忧。

 5、不要以为考上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知道这才是努力奋发的开始。

 6、引发登革热的病媒蚊很顽强,就是喷洒了药剂,也并不表示就能高枕无忧。

 7、我们就将计就计,让对方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再设法趁虚而入,杀他个片甲不留。

 8、公司内忧外患不断,新当权派却沉迷于夺权的胜利之中,满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真是令人焦急。

高枕无忧的意思

 高枕无忧(拼音:gāozhěn wúyō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高枕无忧”的本义是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高枕:把枕头垫高);比喻身心安逸,无所忧虑;也用来形容思想麻痹,放松警惕;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

高枕无忧近义词

 无忧无虑、高枕而卧、麻痹大意、安枕无忧、万事大吉、安枕而卧

高枕无忧反义词

 杞人忧天、居安思危、辗转反侧、朝不保夕、朝不虑夕、危在旦夕、寝食不安、转辗反侧、提心吊胆、碾转反侧、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大敌当前

高枕无忧成语故事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依仗父亲留下的资产广招人才,门下有上千食客。有一个叫冯谖(xuān)的人家里很穷,也想到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才能?”他说:“没有。”孟尝君笑了笑,还是接受了他。

 孟尝君身边的人有点儿看不起冯谖,只给他准备了粗茶淡饭。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冯谖靠在柱子上弹着佩剑唱:“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这里都没有鱼吃!”孟尝君就通知手下给他换上了好菜。没过多久,冯谖又弹起剑来唱:“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这里出门都没有车坐!”孟尝君于是又吩咐手下给他准备好车。

 一段时间后,冯谖再次唱开了:“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里都没办法养家!”孟尝君打听到冯谖还有个老母亲,就派人去给她送了吃的和用的。从此以后,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有一次,孟尝君想找一个人帮他去封地薛邑收账,冯谖自告奋勇地去了。临走之前,他问孟尝君:“收的账用来买什么?”孟尝君回答:“看看家里缺什么就买回来。”到了薛邑后,冯谖看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就把借据全部烧掉,告诉薛邑的百姓不用还钱了。

 百姓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赐,高兴地直呼“万岁”。冯谖回去后,孟尝君问他:“你把账收回来了吗?用它买了什么?”他说:“我看你什么都不缺,就给你买了一个‘义’字回来。”孟尝君很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冯谖于是把薛邑的事说给他听。孟尝君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没有再说什么。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解除官职,回到了薛邑。还没走到,他就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孟尝君转过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的‘义’字,我今天才看到啊!”冯谖说:兔子应该有三个洞窟来藏身,才能不怕猎人的捕杀。现在你只有薛邑这一个洞窟,还是很危险的,就让我再给你凿两个洞窟吧!”

 于是孟尝君给了冯谖五十辆车和五百金,让他去梁国。冯谖对梁惠王说:“如果梁国能请到孟尝君来帮忙,肯定能国富兵强。”梁惠王赶紧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去聘请孟尝君。冯谖提醒孟尝君,千万不要答应。

 梁国使者来请了三次后,齐王果然开始担忧起来,就派人带了重礼向孟尝君道歉说:“我被那些只知道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才解除了你的官职。希望你能顾念先王的情分,回来吧!”冯谖又让孟尝君向齐王请求,把先王传下来的祭器放在薛邑,并重建宗庙,以确保薛邑的安全。齐王全都照做了。等宗庙建好后,冯谖才对孟尝君说:“这下三个洞窟都成了,你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啦!”

 后来,孟尝君果然在齐国做了几十年宰相,没有遭遇到什么大的祸患。而这一切,都和冯谖的机智谋划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关成语高枕无忧的问题

高枕无忧的道理:

人们常说“高枕无忧”,高枕,即垫高枕头睡觉;忧,忧虑。意思是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也比喻放松警惕。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张仪列传》(亦见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以前民间流传“高枕无忧”说,民众便以为这是科学的睡眠知识。其实,这是个误区。从医学角度来说,高枕不会无忧,反而添忧。从大量的临床病例证明,过高的枕头会损害颈部、脊梁等部位。枕头太高,如侧卧时,颈部两侧肌肉不平衡,一例牵拉疲劳,会引起颈部酸痛不适。如仰面躺卧时由于气管的弯曲,可影响睡眠后的气体交换,呼气、吸气的阻力都加大,加上颈部弯曲后势必对胸腔的压力增加,心肺相对受压,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障碍,会影响休息和健康。

因此,什么才是适度的寝具,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问题。对此有研究的学者认为,枕头的高度很有讲究,一般来说以3~5厘米左右为宜,这样会使人的颈椎、胸椎、腰椎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枕头的最佳高度应该是比平躺时略高。同时枕芯可以用荞麦皮、小米、绿豆等,也可以在里面放点儿菊花,但一定要注意防虫。因此高枕无忧二词只能用于文学语言中,而不适于医学。

高枕无忧什么意思?高枕无忧典故介绍

词语:高枕无忧

注音:gāo zhěn wú yōu

释义: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事例:孔明已死,我等皆~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成语高枕无忧: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当然属于贬义的含义。

为什么说高枕无忧,请不要说什么科学证明高枕有忧,老祖宗发明这个词肯定有他的道理,我想知道这个道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打算集结30万大军进攻东吴,做殊死决战。孙权还打算再次联手刘备抗曹,不过当时曹操并没有完全消灭马超势力,所以诸葛亮提议只要联合马超一起行动,便能化解曹操的攻势。曹操后方失火绝不可能坐视不管,而刘备也能顺道拉拢马超。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高枕无忧”,就和此次***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发生在马超起兵之前,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张昭、刘备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曹操)即时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肥张辽,准备粮草,以为供给。早有细作报知孙权。权聚众将商议。张昭曰:“可差人往鲁子敬处,教急发书到荆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子敬有恩于玄德,其言必从;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若玄德来相助。江南可无患矣。”权从其言,即遣人谕鲁肃,使求救于玄德。肃领命,随即修书使人送玄德,玄德看了书中之意,留使者于馆舍,差人往南郡请孔明。

孔明到荆州,玄德将鲁肃书与孔明看毕,孔明曰:“也不消动江南之兵,也不必动荆州之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便回书与鲁肃,教高枕无忧,若但有北兵侵犯,皇叔自有退兵之策。使者去了。玄德问曰:“今操起三十万大军,会合淝之众,一拥而来,先生有何妙计,可以退之?”孔明曰:“操平生所虑者,乃西凉之兵也。今操杀马腾,其子马超现统西凉之众,必切齿操贼。主公可作一书,往结马超,使超兴兵入关,则操又何暇下江南乎?”玄德大喜,即时作书,遣一心腹人,径往西凉州投下。

按照***的情节发展,曹操***纳陈群的建议,兴兵三十万,准备向东吴发动进攻。孙权召集文武商议对策时,谋士张昭提出建议,派人到荆州与刘备救助,共同对付曹操。当刘备收到鲁肃派人送来的信件之后,又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认为,曹操了马超之父马腾,只要说服马超在西凉起兵,曹操后院失火,势必亲自平叛,东吴的危机便立即得到化解。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高枕无忧”,意为头枕在枕头上面,舒服的睡安心觉。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张仪列传》中的“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中提到的曹操兴兵入侵东吴的故事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按照***的时间顺序,这一年为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在这一年间,曹操并没有召集大军准备进攻东吴。因此,***中提到的张昭献策、鲁肃派人送信及诸葛亮写信给马超这三个故事也就没有发生过。

这段故事中唯一的真实之处是马超的起兵。据《三国志·武帝纪》载:“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亦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是岁,曹公西征。”

不过,与历史的真实相比,***中还有一个细节是作者的虚构,那边是马超之父马腾的被杀时间。***提到,马超起兵是因为父亲马腾被曹操所杀。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马腾被杀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也就是关中之战的第二年。这也就是说马超起兵与马腾之死毫无关系。

既然马超起兵时父亲马腾尚在,为何马超会不顾父亲的死活而对曹操对抗呢?事情还要从曹操所做的一件事情开始。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结合《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来看,历史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

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司隶校尉钟繇主张对以征讨汉中张鲁的名义进入关中地区,与韩遂、马超为首的割据势力进行讨伐,曹操随即在内部广泛征求意见。遭到数位大臣的反对。曹操最后做出的决定是:***纳钟繇的建议,让其率部三千进入关中,同时,曹操又安排了征西护军夏侯渊取道河东郡,对钟繇进行策应。当钟繇、夏侯渊等人进入关中地区之后,韩遂、马超等割据势力看穿了曹操的企图,联合起兵,与曹操公开对抗,引发了关中之战。

作为马超而言,尽管父亲马腾及部分家族成员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中,但如果不予抵抗,不但自己的地盘会被曹操所控制,自己手中的这股割据势力也必将被曹操所控制和瓦解。在地盘及父亲的生死之间,马超最终选择了前者。这也导致了叛乱爆发一年后马腾的被杀。

古代为什么说高枕无忧

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战国策·魏策一》

楼主,你不要太激动了哦。。古代的时候高枕无忧乃褒义词,因为在汉代以前的时候枕头都是木枕、铜枕、玉枕。战国时期的枕头,在统治阶级的大多用的是玉枕,方且硬,方是显示正直大气,硬是为了少睡懒觉,而且古代的枕头,因为统治阶层的享受和,随时可用,比现在的枕头要高一点,你如果了解了历史的话,就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的**里面,比如皇帝的卧室,就是很高一个的,因为可以不用平躺,而且还是为了可以俯瞰下面的官员,,舒适,至于孟尝君的典故,是出自《战国策》,我想楼主还不了解此书吧。“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高枕而卧,国必无忧。成语乃是后人自创而已。孟尝君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故事。。古代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个成语能看完吗?

高枕无忧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这是出自一篇古代典故。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

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解析:

一、无忧无虑

解释: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出自: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动植物

二、枕戈待旦

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出自:现代鲁迅《准风月谈·冲》:“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明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百度百科-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下一个是什么成语故事

注音一式 ㄍㄠ ㄓㄣˇ ㄨˊ ㄧㄡ 汉语拼音 gāo zhěn wú yōu 同义词 高枕不虞 高枕无事 高枕无虞 高枕勿忧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旧五代史?卷一三三?周书?世袭传二?高季兴传:「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三国演义?第五回:「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 唐·韩愈《与风翔刑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 宋·杨亿《论灵州事宜》:「度令分守边郡,贼迁可以计日成擒,朝廷可以高枕无事矣。」 唐˙陆贽˙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蕃畜牧,辟田畴,天子唯务择人而任之,则高枕无虞矣。」 《四游记·玉帝起来赛宝通明会》:「比丘曰:『娘亲高枕勿忧。自古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释义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安卧闲适而无忧虑。亦作「高枕不虞」、「高枕无事」、「高枕无虞」、「高枕勿忧」。 例句 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现在大家有好的吃,有好的穿,过著高枕无忧的生活。 张先生新请来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助手,从此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千万不要因为这次的成功,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往后,可是有着更严峻的挑战等着你呢!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劝告、指责等场合 相似词 高枕而卧,无忧无虑,高枕为乐,安然无事,安若泰山,安如磐石,后顾无忧,逍遥自在,***自得,高枕安卧,高枕而眠,内顾无忧 相反词 枕戈待旦,危在旦夕 相关词 狡兔三窟

高枕无忧成语的解释

词目

高枕无忧

发音

gāo zhěn wú yōu

释义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高枕无忧的故事

示例

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近义词

无忧无虑 麻痹大意

反义词

枕戈待旦

相关

百度“高枕无忧” 谷歌“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

[gāo

zhěn

yōu]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敦煌变文集·山远公话》:“但贱奴若得道安论文;如渴得浆;如寒得火;请相公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