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漂杵指什么动物,血流漂杵是什么战役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0 0
  1. 形容停战的成语有哪些
  2. 血流漂是什么意思
  3. 血流漂杵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4. 武王伐纣是什么性质战役
  5. 先下战书,打不过挂免战牌,主将单挑决胜负,古代打仗真这么玩?

抗战片经典台词

 抗战片经典台词。相信大家对抗日战争片并不陌生,我们的国家拍了很多抗战片,抗战片里面的经典台词也令我们记忆犹新。那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详细的了解下抗战片经典台词的相关内容。

抗战片经典台词1

血流漂杵指什么动物,血流漂杵是什么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血色湘西》中瞿先生骂小日本的经典台词:

 什么叫先进,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平蛮攘夷!什么叫推行王化!我来告诉你吧!我怏怏中华,自古以礼仪立邦,以德化服人。何曾暴戾欺人,何曾以强凌弱!你刚才讲过,你们日本曾在千年以前就向我中华来学习,因为我们比你们先进,比你们优秀,可那时候,我们先进优秀之中华,来扫除你们这些垃圾,来消灭你们这些废物了吗!没有。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你日本蕞尔之邦,蛮夷之地,才得以有了文字,有了衣冠,才有了礼数,才学得了三分人样!这才是我中华推行的王化。再说说平蛮攘夷,是,我中华兴兵动武也在所难免,可那也是蛮夷跳梁,先扰我疆土,一如今日,你们日本侵我家园,杀我同胞,我中华奋起抗争,这才是真正的平蛮攘夷,这才是为真正的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王化是什么,德化也,何谓德,道义二字,可惜啊,可惜你们学不会,三分人样还没学出来,七分兽 性却根深蒂固!

 圣人之言怎么到了你们日本人的口里,就变成了烧杀抢掠,野蛮凶残的遮羞布。铁蹄之下,我中华大地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啊。以你们这般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也配谈先进,也配谈优秀,也配谈平满攘夷。也配谈推行王化吗?不!你们根本就不配做人!你们什么也不是!

 瞿先生的这席话,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酷、无人道的侵略本质,也就激怒了那个日军指挥官,所以最终瞿先生被他了。

  2、《中国兄弟连》中唐庄老大爷骂小日本的经典台词:

 我华夏也曾有过汉唐盛世,***时我华夏国民是如何与尔等交往的,何时失了礼数!尔等的衣物茶书,哪一样没有我华夏风俗的印记,你我是交好的友邦啊!看尔等今日仗着西洋人的法度利器,竟把厚德友邦当成了牛羊一般地宰割啊!

 如此作为非但毁了千年情谊,也寒了我华夏百姓的心哪!我华夏百姓数以亿万计,你杀得过来吗!日本国不过是弹丸之地,竟与邻邦结下了如此的仇恨。日后,你们的子孙,如何再去结交天下众生!谁还——信得过你们哪。后生,记着太爷的.话:今日我唐庄虽遭灭族之祸,不过是举庄一死,尔等的作为却为后人留下了永世难洗的罪过!我华夏有发达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以我华夏以德报怨的本性,未必会和你日本国寻仇。但是你记住了!如果尔等子孙仍旧不改这禽兽不如的作为,天!会灭了你这帮畜 生!剧中唐庄老大爷殉难尽节前的一番大义之言最有民族气节,最有见地,中日本是友好邻邦,日本侵略者的行径只会令友邦寒心,令后代难交国心,以德报怨的中华民族会与诚恳忏悔的友邦重修旧好。

抗战片经典台词2

  抗战的经典语录

 1、硝烟袅袅战场上,朱德带领战士们与敌人激烈抗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

 2、炮火轰鸣,硝烟弥漫,遮云蔽日,惨不忍睹;绝地反击,放手一搏。

 3、两方交战,必有死亡。本可以和平友好地相处,却因为***之间的矛盾导致双方成为敌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花样的年华,火样的青春,就这样被战火拖曳到前线,拖至不归之路。

 4、在这月明风清的日子里,战争的炮火响彻云霄

 5、这次轰炸,共炸死无辜平民1742人,炸伤1873人,炸毁及烧毁的房屋财产难以计算。

 6、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7、旌旗猎猎,战鼓雷鸣,虎狼之师;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

 8、可怜卢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9、眼见时鲜血染红了战袍,耳听见战鼓鸣鸣、呐喊声声,那沉闷的鼓点正是在后方家人盼战士归来的心啊!刀剑声在耳边远去。

 10、他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攻战,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抗日战争经典语录大全

 1、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2、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3、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4、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5、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6、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抗战名将宋哲元

 7、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爱国将领 冯玉祥

 8、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

 9、放胆白山驱日寇;忍悲黑水灭夷蛮-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

 10、南山峨峨,生者百岁;天风浪浪,饮之太和-朱德

形容停战的成语有哪些

骁勇善战

拼音:[ xiāo yǒng shàn zhàn ]

含义:勇猛,善于战斗。

出处: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历史书《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例句:

1、武警官兵在抗洪第一线个个~,不甘示弱。

2、这支队伍本来就骁勇善战,如今又有了新装备,简直是如虎添翼。

3、我军骁勇善战,瓦窑堡一役,直杀得敌人血流漂杵。

4、大刀王五的部下是个个骁勇善战,所以打起仗来,所向披靡!

5、这场战役,我军骁勇善战,把敌人杀得全军覆没。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有勇有谋?

拼音:[ yǒu yǒng yǒu móu ]

含义:勇:勇气;谋:计谋。既有胆量又有计谋。

出处:晋代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悬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

2、大智大勇

拼音:[ dà zhì dà yǒng ]

含义: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例句:武警战士以他们的~,终于把逃犯缉拿归案。

血流漂是什么意思

1、鸣金收兵míng jīn shōu bīng:用敲钲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鸣金,敲钲,古代作战收兵信号。

2、按兵束甲àn bīng shù jiǎ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指解除武装,停战言降。

3、鞬櫜干戈jiān gāo gàn gē :鞬櫜:古代盛盔甲、弓箭的口袋,引申为收藏;干戈:兵器,武器。把武器收藏于袋中。比喻刀枪入库,停战休兵,天下太平。

4、韬戈卷甲tāo gē juàn jiǎ :韬戈:收藏兵器;卷甲:卷束铠甲。指休兵停战。

5、按甲休兵:àn jiǎ xiū bīng: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作谓语;指停战休整。

造句:

曹操望着自己军队被杀得血流漂杵,尸积如山,只好鸣金收兵,徐图东山再起。

托塔天王李靖见两将俱败,不能取胜,便急忙鸣金收兵.

以色列的目标不仅仅是挫败然后鸣金收兵.

沙斯战役还没有到可以鸣金收兵的时刻.

一名边防安全部队卫兵在香提路径参加鸣金收兵仪式,此处坐落着最多的外国大使馆。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两者合并的目的除了估值上好看一些之外,还在于鸣金收兵,较少消耗,提升一下利润率,把烧出去的钱弄回来一些,或至少能少烧一些。

“埃索达”将在月底鸣金收兵,想要获得独特的“埃索达”主题卡牌背面图案的玩家们也要抓紧时间了。

国庆黄金周总结:朋友脸上贴金,祝福惜字如金;度***一掷千金,应酬烈火真金;购物沙里淘金,好运点石成金;长***岁月流金,到点鸣金收兵!

邓昆见哪吒三头八臂,相貌异常,只吓得魂飞魄散,落荒先走,传令鸣金收兵,众将各架住兵器。

如此大胜,瞬时间让全城百姓欢呼雷动,大肆称赞王大善人的恩德与英明!第二日,鲜卑人在简短的试探之后,扔下近百具尸体,又鸣金收兵了。

血流漂杵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一个成语叫做“血流漂杵”,意思是说,流血多到能漂起木杵,形容之多。《尚书·武成》记载:“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这是写武王军队与商纣的军队会战于牧野的情景。商军没有斗志,前面的军队倒戈起义,反过头来攻击后面的部队,互相***,以致血流漂杵。“杵”,作为名词,一作“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用来在臼里捣粮食或洗衣服时捶衣服的”用具。另外,在古代,“杵”又是一种兵器。《宋史·呼延赞传》中,“作破阵刀、降魔杵”的“杵”,就是一种兵器。武王的军队和商纣的军队大战于牧野,恐怕也少不了叫做“杵”的兵器吧?因此,才有了成书于周,由孔子编删的《尚书》所记载的有关牧野大战的故事,才有了“血流漂杵”的成语。

还有一语“血流漂橹”的“橹”,即划船用的桨,是现代人常用的义项。而在古代书面用语上,它还有大盾牌之意。至于“血流漂橹”,现在很少有人这样讲,即使古人这样说过,它也没有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在我们中华文学宝库中,是没有它的地位的。就像“血流漂杵”不能写成“血流漂棒”、“血流漂舟”一样,战场上流血再多,也不宜写成“血流漂橹”。

武王伐纣是什么性质战役

注音一式 ㄒㄧㄝˇ ㄌㄧㄡˊ ㄆㄧㄠ ㄔㄨˇ 汉语拼音 xuè liú piāo chǔ (又音)xiě liú piāo chǔ 出处 《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汉?贾谊《益攘》:「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释义 杵:捣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例句 若崩厥角齐稽首,~脂如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相似词 流血漂橹,血流成河,流血浮丘,流血浮尸,伏尸百万,血流成渠,盈野,如麻,尸山血海,如毛,流血千里,喋血沙场,死伤枕藉,盈城

先下战书,打不过挂免战牌,主将单挑决胜负,古代打仗真这么玩?

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了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商议对策。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掳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从而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仍然一场又一场地上演,不过再也没有像牧野之战这样成功的了,这是由于特殊历史背景下而完成的。

打仗前先给对方下一个“战书”约架,告诉对方:“俺要在某年某月某日引兵来打你了,你好好准备一下哈!”

两军交战的时候,打不过敌方了,就挂一个对方能看得清楚的大大的“免战牌”,对方看到了,就暂时不打了,等敌方把“免战牌”撤了,再重新开战!

两军开战的时候,士兵先不用动手,双方主将先互报一下官职姓名,然后拍马抡武器“硬杠”,如果发现己方主将有点坚持不住了,就赶紧鸣金收兵;哪方主将将对方“KO”了,哪方就是获胜方,就可敲得胜高高兴兴鼓班师回巢了。

中国古代战争真是这么打的么?

大哥,如果您真是这么想的,说明您和我一样,从小受《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这样的演义***和评书影响太深,被 ***家和评书***们 给忽悠了!

那真实的战争到底是咋打的呢?

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战国时虽然孔子“以礼治国”的儒家思想还没有盛行,但为了保持本国的“大国体面”,让国人看到本国的君子之风,打仗前确实有一套规矩。

在给对方下的战书里要通知对方的开战时间和地点,而且打仗的地点不是想安排哪儿就是哪儿,而是必须安排在两国的交界处, 然后再派一位使臣恭敬地将战书送给对方

对方看到战书内容,无论再怎么生气,本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国际惯例”,也要好好款待对方来使,讲究的甚至要搞一个载歌载舞的宴会来招待对方。

易中天 先生讲过一个有点 搞笑 的战书:

尊敬国君,我国准备派人和贵国的勇士搞一场竞技比赛,请按约定的时间让他们来参加吧!”

对方回应:“尊敬的国君,我们会按时赴约的,请贵国的勇士吃饱饭,带上鼓槌来参加吧!”

看到了吧!用词谦逊,行文客气,还要顾及对方士兵有没有吃饱,多善解人意啊!

其实春秋以前的好多战书确实是这样写的,不仅如此打仗的时候还有军鼓甚至军乐队助威。

春秋时期的战争场面其实是这样的:

1、因当时全部都是车战,没有马战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战,而是每个战士驾驶一辆战车,战车按一字排开。

2、 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3、战争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方才会正式开战。

4、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是第二个回合……以此类推……通常几个回合以后战斗就会结束,因为这种来回掉头会让战车轮子或者其他部件坏掉……

5、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6、 还有一个法则: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7、 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

要特别强调的是, 春秋时的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 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

那么当时是怎么统计一个士兵立了多大的功呢?

最开始的时候,是统计这名士兵拎回来多少脑袋来计数的,在学《古代汉语》时,有人可能会碰到一个字: “馘 (guó) ,释义为:与敌国交战时取得的敌人首级。

大规模战役,杀死的敌人不计其数,再搜集那些又沉又麻烦头颅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于是改为搜集敌人左边的耳朵以献功授爵。

所以后来这个字读音不变,但后来改成了“耳”在左侧的"聝"字来表示了,至于为什么是割左耳,可能与先秦“以左为尊”的传统礼仪有关。

其实战书除了有战争礼仪的作用之外,还有宣传和威慑劝降的作用。

比如最有名的《讨曹檄文》,在这篇由“建安七子”之一的 陈琳 写的战书里,他先把自己的主公袁本初夸得像一朵花儿一样: 袁绍是一位任用贤能,安国勘乱的英雄,现集齐了雄兵百万,替皇帝来伐曹操这个乱臣贼子!

而曹操呢?说他爷爷是个阉人,曹某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盗坟掘墓,打击贤臣,任用奸佞,军兵抢劫,民怨沸腾,纵观古今书籍所载坏到极致的大臣,哪一个也比不了曹操啊!

在檄文的最后还列了一个厉害的赏格: 能获得曹操人头的, 封为五干户侯, 赏钱五千万!

这部檄文一是宣传了己方是正义之师,是来吊民伐罪的,而且上下齐心,兵精粮足;二是宣传对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贼,早就不得民心了,不能不伐啊!

除了像《《讨曹檄文》这样起宣传作用的战书,还有威慑劝降的, 例如那篇有名的由南北朝著名文学家 丘迟 写的招降战书 《与陈伯之书》 。

梁武帝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 梁武帝 命临川王 萧宏 领兵北伐 ,南齐将军 陈伯之 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 萧宏 命记室 丘迟 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 陈伯之 陈伯之收到这封劝降信后为书信的情理所慑服, 不久就率八千之众投降。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在这篇《与陈伯之书》的招降战书中,文***斐然且浪漫非常的 丘迟 用这个16个字描写了暮春的江南景色,成为流传千古的描写江南景色的名句,能在如此紧张的大战前夕写出如此秀美的文字,关键是还是写给“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 陈伯之 ,好在他让人读完听懂了,这也算是战书中的另类典范了!

在春秋时期打仗的规矩除了要下战书,提前通知对方,还有

1、对方办丧事的时候,不能打;

2、没有合理开战理由,不能打;

3、对方遇瘟疫和各种自然灾害时,不能能打;

4、对方在集结未完全摆好阵形之前,不能打。

好了,都是这么守规矩么,也不全是,就有因为过于迂腐地遵守这些战争礼仪而吃大亏的,比如宋襄公。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 史称“泓水之战”。

宋襄公老早就排好了战阵,而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此时宋军完全可以趁敌方立足未稳,迎头痛击。

可是宋襄公却认为这么打,太不仁义了!

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他仁义了,楚军可不领他这个情,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也受了重伤,险些挂了,狼狈逃回宋国。

那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打仗开始不讲“礼”了呢?战国时期!

这个时候,周天子成了摆设,想当天下的老大,也不用像春秋时当盟主还要找周天子承认一下,搞个仪式,接受周天子发的祭肉才算数。

战国时想打你,不用再写什么战书了,要用计谋,越狠越好,杀伤力越大越好,如秦国“万人屠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这样的事,管他什么“礼”不“礼”不礼的,最大限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是真的。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更是使出“反间计”,让赵国将主将由善于固守的廉颇换成了只会草率冒进的赵括,将孙子所说的 “兵者,诡道也” 给利用到了极致。

所以,从战国以后,打仗虽然还有像东汉末年袁绍打曹操时,也会发个战书,但这种已经不像春秋时那样还要讲个礼数什么的, 而是更多起到如《讨曹檄文》那样起到自我包装,扰乱对手军心的作用了。

这个真的没有!

《说岳全传》第15回中有:“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三国演义》中马超知其父惨遭,愤怒异常,尽起羌兵杀奔许昌,两军阵前,马超勇战三员曹将,曹操大败,伏鞍落荒而逃。马超率兵紧紧追赶,连声高喊捉拿红袍长须的曹操。惊慌中曹操只好割须弃袍,用旗角裹脖,袍袖遮面,仓皇逃命。就在马超欲掷枪刺杀曹操之际,曹洪赶到迎战马超,救了曹操。为避马超锐气,曹操高挂免战牌。

孔明讨伐曹睿,和司马懿在祁山交战,结果司马懿安营扎寨挂了个免战牌,孔明送去女人衣服都不好用,最后无计可施,只能带着三十几万大兵撤兵了。

就因为挂个“牌子”就不打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古代战争,除了比拼兵力总数和质量外,粮草是个最关键的东西, 马要吃草,将士要吃饭,每消耗一天,得损失多少补给啊!

打仗就是打钱 ,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将战争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火攻”和“水攻”,能不用人尽量不用人,能最大限度节省时间尽量越快越好。

所以,不可能因为挂个牌子就罢兵了,如果真有因对方暂时休战,自己也撤兵了,肯定是遇到天气、补给、伤病等原因,给自己找个借口退了,要不像孔明那样劳师远征却无功而返,为的是什么啊!这一来一回的经济损失算谁的啊!

当然也并不是,从来没有过挂“免战牌"的情况。

公元1400年,发动“靖南之役”的朱棣率军兵临济南城下。

可是大军攻了三个月,死伤无数,就是攻不下济南城。

正是当朱棣集结大炮狂轰了一轮济南城后, 朱棣却赫然发现城墙上摆满了他爹朱元璋的牌位, 这是济南守将铁铉的主意!

”天了撸,俺要是再***,那打的可是俺爹啊,本来强抢侄子的皇位就已经是不仁不义不忠“了,再炮轰俺爹牌位,那可就彻底成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了,铁铉你等着,老子先不跟你玩了!”

加上建文帝援军将近,朱棣只好放弃济南,绕道南下了。

这是一次典型的挂免战牌取胜的战例, 但是正是这次用父亲灵位当免战牌的举动,让朱棣对济南守将铁铉恨之入骨,称帝后复攻济南,被捕后的铁铉被凌迟处死,父母发配海南,儿子被发配戍边,妻女全被发配为奴,列入贱籍。

历史 上还真有人评书听多了,准备用“免战牌”迷惑对方逃走,结果险些“杯具”了!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十六日, 日军攻击朝鲜王国平壤城,打了一天未分胜负。

可是贪生怕死的平壤清军主帅叶志超却在下午4时在城门上悬起白旗,写信向日军求和停战,日军议受其降,令其率兵来降。

到晚上8时,叶志超偷偷开城门逃走,没想到却遭到了日军的伏击,死伤 2000 多人, 500 人被俘,叶某人狂奔500里,退回了中国。

日军乘胜推进,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此后更加猖狂,很快将战火烧向中国境内。

所以叶志超这次挂“免战牌”的举动,简直是太可笑了,损失也太惨重了! 可就是这样一位“逃跑将军”,因为是李鸿章的嫡系,后来只判了个斩监侯,安全终老了!

“武王伐纣,血流漂杵”, 这是春秋之前战争场面,杵就是木棒子,说明这就是用木棒子在群殴。

这之前的战争,包括 黄帝与蚩尤的大战 ,也是一种打群架。

到了春秋时期,以兵车战为主;到了战国以后,骑兵越来越强,但步兵依然是战争的主力。

“尔等鼠辈,还不快下马投降”, 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双方主将出来单挑,胜方整个战争胜利都的桥段出现,但这肯定不是史实。

在《三国演义》中原为张邈部将的 典韦和曹将许储 有一场单挑大战:两人打了一天一夜未分胜负。

在神亭岭大战时,孙权兄长“江东小霸王”哥哥孙策为招降他,和他大战了50个回合,从马上打到了马下,未分胜负,最后太史慈心服口服,降了孙策。

两人在葭萌关大战,张飞和马超单挑,第一次100余合,稍微歇息了下又打了百余合,此时天色已晚,两人举火把夜战,又激斗了20余回合。

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这么多的主将单挑场面,是与马蹬的发明离不开的。

马蹬在 东汉末年才出现 ,在东汉之前的战争中,由于还没有马镫,骑马打仗快速冲锋时,人骑在马上很不稳,需要一个手抱着马脖子,骑都不稳定,更何况拎一个很重的长兵器在马上对拼厮杀了。

三国时,马蹬虽然出现了,也可以在马上对拼了,而且在马上射箭取敌人性命也更方便了,但以一人之胜败决定战争走向,显然是不现实的事。

三国时代的战争,主要是大兵团作战的情况比较多,主要是步兵,骑兵作战的时代。冲锋陷阵的往往是广大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主将和重要的将领往往处于受保护的地位。

仗还没怎么打,就先把主将给折了,这不开玩笑吗?我们看到古今中外的大小战争,虽然也有主帅阵亡的情况出现,可是死得最多的是士兵吧!主帅都是处于被保护状态。

如果你说《三国演义》都单挑决胜负,也怨枉了罗贯中,不还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么?那我没明白的是,为什么只有刘关张可以三打一,其他战将不能三打一呢?都这么打,多热闹啊!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几乎战无不胜,就是改变了中国自秦以来 “论功行赏” 的军功奖励制度,而是***取“ 军士衣粮自备,作战中掠夺奴隶和财物也按军功大小,归为己有 ”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行更不可能***用“主将决斗来计胜负”的方法,若如此,打仗抢来的财务只算主将一人的?所以,只有三军用命,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但 历史 上也并不是没有单挑的情况的。

据《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郭汜刚要进攻长安城的北门,吕布就提出要和他单挑。对战时,郭汜还没和吕布过上几招,就被他一矛刺中了,好在有手下相救,才没有当场被杀掉。只可惜,吕布虽然打败了郭汜,取得了这一战的胜利,但还是没能守住长安城。

这种约好的单挑,恐怕也只有吕布这种艺高人胆大的人才能做到。

《新五代史·夏鲁奇传》中写到, 912年(后梁乾化二年),后唐将军夏鲁奇随大将周德威进攻打幽州刘守光,与桀燕骁将单廷圭、元行钦对战。夏鲁奇以一挑二,却丝毫不落下风,打得难分难解,双方将士都看呆了,纷纷放下武器驻足观看。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场所战斗,并不只是主将之间的直接较量,只是因为 夏与单、元二将 打得太精彩了,把旁边正在对打的双方将士给震住了,才会一起观看他俩的这场单挑。

清人 刘廷玑 在其所著的 《在园杂志》 中说: “桃园结义,战阵回合,不脱稗官窠臼。”

“稗官”是指“野史***家”,“窠臼”就是“套路”,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桃园结义和那些主将单挑“回合决胜负”的故事都是野史***家胡编乱造的,是不可信的。

综上所述,战争就是战争,这里没有仁义道德,只有你死我活,虽然史上名将辈出,但也不可能靠哪两个人的能力,就会直接决定战争的结果,敌人不可能根据战书来作为战场指南,更不可能因为一个“免战牌”就为战争按下“暂停键”,至于战场单挑,那就更是胡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