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兮,若冰之将释,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0 0
  1. 涣然冰释的意思
  2.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什么意思?
  3. 涣然冰释是什么意思?
  4.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5.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6. 《老子》有这么一句话“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是什么意思?
  7.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什么意思?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为“显德”,能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不盈”。本章主旨是通过描述有道之士豫、犹、俨、涣、敦、旷、混等人格特征,说明其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处。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涣兮,若冰之将释,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时善于体道的人,给我们的印象是细微精妙,玄远通达,渊深得难以被人测识。有道之士,则是世俗人看不透,难以测识的。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强 ,勉强;容,描绘、形容。正因为有道之士一般人难以测识,所以只得勉强加以形容,给他加以描述。

豫焉若冬涉川 :豫,原是指大象,大象,性好疑虑。豫焉,引由为迟疑慎重的意思。若冬涉川,就好像冬天过河,在冰上走,不敢无所顾忌,一定得如履薄冰,小心慎重。意思是做人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趟水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 :犹,简本及帛书乙本作“猷”。犹,原是指一种小狗,性警觉。犹兮,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怕四邻知道。意思是做事要警觉戒备啊,就像害怕四邻的议论一样。

俨兮其若容 :俨兮,形容人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容”,河上本、景龙本、傅奕本、竹简本及帛书本均作“客”,据上下文意,当为“客”之误。意思是处世拘谨严肃,就像在别人家做宾客一样。

涣兮若冰之将释 :帛书本作“涣呵其若凌泽”。“凌”、“冰”同义。意思是,待人和蔼可亲,就像冰块将融化一样。

敦兮其若朴 :《河上公注》:“敦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也。”意思是敦厚质朴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形容人敦厚老实的样子。

旷兮其若谷 :《河上公注》:“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形容人心胸空旷开阔,像深山的幽谷。“虚怀若谷”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混兮其若浊 :浑朴纯厚啊,像江河的浑水,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

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这是说有道之士的能静下来的静定工夫和精神状况。能静也能动,能动也能静,动静达到自然的精神状况。

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盈,满。蔽,遮住,遮掩。蔽不新成,是“不蔽新成”的倒装,意为掩盖不了新的成就。所以这句意思是说只有不自满,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蔽不新成”,有的版本作“敝而不成”,有的作“弊而复成”。

延伸

老子在本章对有道之士的描写,使我们想起庄子在《大宗师》对于“***”的描写。古时候的“***”,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

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他们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们的容颜淡漠安闲,他们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一样,顺其自然而无伪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这都是庄子在《大宗师》描写古人修养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把庄子和这一章比较的话,是非常有意思的。

陈鼓应教授对老子的有道之士和庄子的“***”比较说:“老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凝静敦朴、谨严审慎的一面,庄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干高迈凌越、舒畅自适的一面……老子的描写,素朴简直,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直接表现:庄子则运用狼漫主义的笔法,甚至于发挥文学式的幻想,将一种特出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来。"

大家学完老子以后,如果有兴趣,将来在读庄子的话,可以进行一个比较。老庄虽然都是道家,但是他们个性气质精神风貌大有不同。

总结:上一章对道的基本特征性做了描写,本章紧接前章描写有道之士的修养状态。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有道之士,也是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对于有道之士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形态主要从七个方面作了一番描述,写出了有道者慎重、警觉、谦恭、和蔼、敦厚、旷达、质朴的容态和心境。

涣然冰释的意思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善为士者》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写作背景

传说《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二者不能等同。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什么意思?

涣然冰释的解释

像冰冻遇热似的一下子消融。多喻疑团、困难等很快消除。语出《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涣然的解释?离散;消散他的疑虑涣然冰释详细解释.离散貌。《荀子·议兵》:“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汉书·刑法志》:“事小敌脃,则媮可用也;事钜敌坚,则涣然离矣。” 颜师古 注:“涣然,散貌。” 明

冰释的解释像冰一样融化,比喻怀疑、嫌隙等完全消除疑团冰释详细解释.原谓冰溶化消失。后用以喻指涣散或离散。《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

涣然冰释是什么意思?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的译文:

谨慎迟疑啊,像冬天涉水过河;畏惧顾虑啊,像提防四周围攻;恭敬端凝啊,像做宾客;融和疏脱啊,像河冰消融;敦厚补素啊,像未雕琢之木。

这几句词选自《老子·第十五章》。

注释

豫:一种野兽的名称,它性多疑,在此指迟疑谨慎的意思。

川:小河。

犹:一种野兽。

涣:疏散。

朴:未经雕琢的木头。

赏析

此段文字老子形象生动地叙述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他认为:只有像“豫”一样不敢妄动,才能做到与世无争;只有像“犹”一样谨慎戒备,不敢妄为,才不败事。立身为人应庄重拘谨。对于物质的欲望淡然漠之,不加注意。此外,还要做到心灵与头脑的无知无识,这样面对外界事物才会不思不想,不忧不虑,如此内心则空寂,外表则旷达。头脑无知则单纯、无心机,质朴无文,敦厚自然,就像未雕饰的原木一样。当然,这段话不仅是老子的自我表白,也是他对世人的规劝和希望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涣然冰释的意思是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矛盾、风波完全消除,也可比喻疑团解除。

解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春秋《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译文:流散的样子就像冰块融化一样完全消除。

造句:误解和偏见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涣然冰释。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

扩展资料:

涣然冰释的近义词:烟消云散

拼音:yān xiāo yún sàn

解释: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出自:宋朝朱熹《朱子全书·治道二·祯异》:“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

译文:让这一天的时间里,像烟云消散一样,尧舜天日,天空广阔清明。

示例: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烟消云散。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事物或情绪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这两句意思是:谁能够在浑浊的河水中静止下来,然后慢慢地自我澄清呢?谁能够使静止不动的东西运动起来,然后慢慢地显露生机呢?

形容在生活中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都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更好的到达。因此我们遇到好的事情应该慢慢的享受,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度过。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

原句: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善为士者》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名人学者对这句话的解读

1.曾仕强先生解读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够做到浊的时候,什么事都不做,就安安静静地慢慢等它变清?谁能够在动的时候,不要阻止它,自己先安静下来,用感应的力量,让它也慢慢静下来,然后徐徐地生出你所要的东西来?这个“安”跟“静”,是我们必须要去修养的东西。

道理很简单,你回家肚子饿得要命,可是太太在厨房里面还没做好饭,你就要先静下来闭目养神,太太知道你回来,自然会加快。干嘛跑到厨房咄咄逼人?讲些“肚子饿得不得了”的废话,这只会让她越来越慌张,还可能因为慌张把本来煮好的汤,打翻了。你还吃什么东西。

2.傅佩荣先生解读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这两句话兼顾了静与动。一个人能够动,未必能够静下来。但一个人如果静下来的话代表什么?他也有活动的能力。重要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什么时候行动。

一般人认为老子喜欢强调安静、顺从、柔弱、不争的一面,而容易忽略老子也有在安定中重新振作发动,使一切继续产生的这一面。

3.南环瑾先生的解读。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够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道家有一套经过确实验证的方法与功夫。譬如,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由浊到静,由静到清。人的学问修养、身心状况,如何才能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呢?在混浊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地步。以后世佛道合流的话来说,就是“圆同太虚,纤尘不染”,不但一点尘埃都没有,即便连“金屑”,黄金的粉末也都找不着,务必使之纯清绝点。

《老子》有这么一句话“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十五章》

 作者:李耳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得经?第十五章》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⒀浊:动态。

 ⒁安:静态。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道得经?第十五章》翻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得经?第十五章》解读: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

 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什么意思?

意思: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善为士者》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形容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十五章

原文: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 ?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