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市民文学,市民文学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10 0
  1.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是什么?
  2. 外国文学史包括什么内容
  3. ‘民族文学’和‘浪漫主义’的名词解释?
  4.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5. 关于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

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特征如下:

一是具有对社会热点话题、焦点话题,社会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的关注;二是正面或反面描写“传统文化中的人性”;三是借鉴外国流行***表现手法和***媒介互动。

通俗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常见形态,是由文人所创造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旨在满足读者的愉悦性消费的商品性文学。最常见的文类是***。

西方市民文学,市民文学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

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是什么?

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的一个文学派别。

民族主义文学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文学流派或风格。这种文学通常试图表现和推广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以此来加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民族主义文学的出现与民族主义运动密切相关,经常被用于推动民族独立、解放或者复兴等政治目标。这种文学形式既可以是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类型,也可以是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作品。

在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解放与平等,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源泉。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中国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外国文学史包括什么内容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是研究和总结国外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状况、经验的学科。 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内容包括古代欧洲文学,主要有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学,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漫长的1200多年的欧洲文学,主要作家有但丁等人。

外国文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这时期的资产阶级进步文学,鲜明地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作家有莎士比亚等人,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这种文学,首先在法国君主专制的***下形成,后来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

主要代表作家有莫里哀等人,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倾向和浓郁战斗气息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在这种思潮下涌现了歌德等一批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只流行了三四十年,但它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代表作家有拜伦等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民族文学’和‘浪漫主义’的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分为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大部分。

编辑本段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古希腊文学

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其文学分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公元前12——8世纪 这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它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散见于古希腊各种文献中。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思想表达形式。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杜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内容,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与中国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发展得比较完善,它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正常反映,在今天,希腊神话仍显示出永久的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和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具体内容见专节) 赫西奥德是荷马史诗之后,于公元前8世纪末7 世纪初出现的叙事诗人,写作教诲诗《工作与时日》,是流传下来最早的长诗。另一成就是写作长诗《神谱》,收集古代神话传说。现今流传下的古希腊神话,宇宙起源,神的谱系,多出自这首长诗。 2、第二阶段:公元前8——6 世纪 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期,文学成就包括抒情诗、散文、寓言。抒情诗是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诗歌形式,没有氏族庇护的人们,摆脱了氏族重视集体情感的意识和传统的束缚,个人的遭遇引起了种种复杂的情感,抒发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立自主情绪的抒情诗日益发展起来。抒情诗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著名的独唱诗人是萨福(公元前610—?)和阿拉克瑞翁(公元前550—465),合唱抒情诗人是品达(公元前522—442)。 女诗人萨福以写***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她的诗体被后世诗人模仿,称为“萨福体”。阿拉克瑞翁的诗歌颂爱情和醇酒,后世诗人模仿他的诗体,称“阿拉克瑞翁诗体”。品达的诗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训,诗风庄重,词藻华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把他的诗看作“崇高的颂歌”的典范,密尔顿、歌德等人都曾模仿他的风格。 萨福 对后世西方作家有很大影响。拜伦到希腊游历,凭吊萨福。画家也以她为题材进行创作。法国画家阿尔玛的作品《萨福和阿尔凯奥斯》(1881),乐师正在为萨福弹竖琴,激起诗人创作的想象。 《伊索寓言》相传由公元前6 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与奴隶的思想感情和哲学观点。作者在保留寓言中的动物本性特征的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语言和思想,几乎每则寓言都要阐明一种道理或观点,发人深省。它的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生动恰当,对后来的寓言作家拉封丹、克雷洛夫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早在明代,伊索寓言就传入我国。我国读者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来说明问题。如《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狼来了》等。 3、第三阶段:公元前6——4世纪 奴隶制城邦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这时期的文学主要指雅典文学,文学成就包括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等,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希腊文学在雅典全盛时期达到了高峰,涌现出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著名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具体内容见专节) 文艺理论:在古希腊,文艺理论和美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时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的代表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4、第四阶段:公元前4世纪末——2世纪中叶 奴隶制衰微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代表剧作家是米南德(公元前342—292),写作家庭喜剧。 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灭亡,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结束。

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通常划分为3个阶段: 1、 共和国时期的文学(公元前3世纪至前1世纪)是古代罗马文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 要的文学成就是戏剧、散文和诗歌。戏剧直接移植希腊戏剧形式。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2世纪间,罗马出现著名喜剧家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7)和泰伦提乌斯(约前186——前161)。他们的喜剧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同时揉入罗马生活。普劳图斯还吸收罗马民间戏剧的因素,为罗马化喜剧的形成做出贡献。普劳图斯流传后世的作品有2l部,著名的作品有《孪生兄弟》、《一坛黄金》、《吹牛的军人》等。他的喜剧对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家产生过影响。 卢克莱修(约前93——约前50)的哲理长诗《物性论》;卡图卢斯(约前84——前54)的优美抒情诗颇负盛名。 西塞罗(前106——前43)的演说词达到古希腊以来雄辩术的高峰,成为拉丁语散文的典范。 2、奥古斯都时期的文学(公元前1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初期)是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文学主要是诗歌。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是著名的三大诗人。 维吉尔(前70——前19)的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史诗《埃涅阿斯纪》(或译《伊尼德》)。《埃涅阿斯纪》描写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沦陷后率众到意大利建立国家的故事,歌颂罗马国家的历史,颂扬奥古斯都的功绩。《埃涅阿斯纪》学习、模仿荷马史诗,这是欧洲第一部文人史诗,对后来欧洲的史诗产生重要影响。 贺拉斯(前65——前8)是杰出诗人,也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他的《歌集》主要是抒情诗。他的文艺论著《诗艺》继承文艺模仿自然的传统观点,强调形式完美,主张遵从古典,提出寓教于乐的创见。奥维德(前43—18)的代表作是《变形记》,它取材于古代神话,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欧洲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题材。 3、帝国时期文学(公元1世纪——公元476年) ,古罗马文学走向衰落的时期。塞内加(约前4—65)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悲剧作家,他的悲剧取材于希腊神话,常常影射现实生活,多以恐怖、流血、鬼魂、巫术场面增强悲剧气氛。他的悲剧对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产生很大影响。

荷马史诗

1、形成 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记》),相传为荷马所作。 历代口头传达的特洛伊战争故事为荷马史诗提供了素材,是荷马史诗内容的基本来源。行吟诗人在故事吟唱中形成的程式,如重复出现的诗句、固定的短语和基本主题,为史诗形成提供了可资运用的初步诗歌形式。行吟诗人的传唱程式既有记忆因素,又有即兴创作因素,这些初步形成的诗歌在传唱中是不断变动的,这就为史诗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2、内容与意义 《伊里亚特》、《奥德赛》都是写特洛伊战争的。《伊里亚特》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战争最后50天的战况,《奥德赛》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从特洛伊得胜回国飘流海上的经历。 荷马史诗反映了社会和人生。可以看出,它描写的是从迈锡尼时代到荷马时代的几百年历史。《伊里亚特》展现丁迈锡尼时代晚期希腊的军事、政治图景。还描写了古希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奥德赛》写的是人对自然力的抗争,歌颂人的智慧,还描写了当时的家庭生活和道德观念。 3、特点 荷马史诗的情节集中,结构巧妙。《伊里亚特》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50天中发生的事情,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而展开,其它***都与阿喀琉斯的愤怒有关,在50天的事情中史诗的叙述有详有略,重点描写的只有10天。《奥得赛》的情节集中描写主人公10年漂泊的最后40天,他以往的经历通过主人公在阿尔西诺斯宫中的讲述来表现。史诗的情节贯穿人和神两条线索。神话的因素在史诗情节中具有制造或解决冲突、推进情节变化发展的作用。 荷马史诗在叙事方面风格多样。《伊里亚特》描写的是战争生活,风格雄健、悲壮。《奥德赛》描写航海和家庭生活,风格绮丽、温和。《伊里亚特》以第三人称顺叙,《奥德塞》以第三和第一人称交错倒叙。《伊里亚特》抒情成分少,《奥德赛》抒情成分多。 荷马史诗是口述文学,在既定的程式下即席创作。这些程式已具备诗的初步形式,有固定的句法,押韵。荷马史诗的比喻和属性形容词运用独具特色。荷马的比喻中对比喻物描写往往超出它与被比喻物的共性范围。在描述人或物时,史诗经常使用表明人或物特殊性质的形容词或修饰语,如“飞毛腿阿喀琉斯”、“像葡萄一样深色的大海”等。这些艺术手法为后世史诗所模仿。 荷马史诗对欧洲文化影响很大。在古希腊,荷马史诗是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大部分都是从史诗中猎取题材。后世的文学家如埃斯库罗斯、维吉尔、但丁、弥尔顿、歌德等或从史诗中寻找素材,或从中获取灵感,或模仿史诗的形式。荷马史诗成为欧洲文学中优秀的典范。

古希腊戏剧

1、悲剧 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民间歌舞。史诗和抒情诗促进了悲剧的形成和发展。荷马史诗不仅为悲剧提供素材来源,它的表现形式对于悲剧也有借鉴作用。史诗中***用长短短格六音步诗行写成的大段对话,为悲剧对话提供了典范。悲剧对话的短长格六音步诗行形式是诗人从抒情诗引入悲剧的。悲剧的合唱歌***用抒情诗中合唱琴歌的形式。 悲剧绝大多数的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由于作家在处理这些素材时熔铸丁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悲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一系列重大问题。希腊悲剧最主要的冲突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主人公由于某个错误判断导致苦难和厄运。悲剧的基本艺术成分是戏剧成分(包括摹仿表演和人物对话)和合唱队。合唱队最初是悲剧的重要部分,用以表达作者态度,指点剧情,分场分幕 ,后来渐渐与剧情脱离。剧本台词用短长格六音步诗行写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一生创作的悲剧据说有70部之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7部:《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复仇神》、《奠酒人》。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国热情。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最著名的作品,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而受到宙斯惩罚的神话。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因盗火给人间被钉在高加索的峭壁上。他宁愿忍受苦难,坚决不向宙斯屈服。普罗米修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预知宙斯的统治终将被推翻,但拒绝说出这一秘密。最后,普罗米修斯在宙斯的雷电中消失。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为人类生存幸福而献身的勇士形象,他和宙斯的冲突是人类的生存和毁灭两种力量的冲突。在剧中宙斯虽然没有出场,但作为冲突的一方却无处不在,他的忘恩负义、专横残暴,表现出非正义的毁灭力量的肆虐。剧中一方面重视个人意志,一方面表现了命运观念。普罗米修斯认为自己和宙斯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支配,他也曾希望与宙斯和好。悲剧风格崇高,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 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悲剧发展做 出重要贡献。他首次把演员由1人增加到2人,削减合唱队的作用,使对话成为悲剧主要成分,这就使悲剧能够表现冲突,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在悲剧表演上,埃斯库罗斯首先***用布景、鲜艳的服装等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备;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 的作品现在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7部。一般把他的7部作品分为3类: A、以底比斯神话为题材的3部:《俄狄浦斯王》,《俄浦斯在科洛诺斯》,《安提戈涅》,描写俄狄浦斯的悲惨命运和他女儿安提戈涅的故事。 B、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3部:《埃阿斯》,《菲洛克忒提斯》,《埃勒克特拉》,都是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中人物的故事。 C、 取材赫拉克勒斯传说的《特拉基斯少女》,描写赫拉克勒斯的妻子黛奥妮拉听信妖言,谋杀丈夫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精神,同时也认为神和命运具有支配一切的威力。他试图调和人和神的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合理的人生。因此,他肯定人对命运的抗争,而最终人的行为在神的意志面前依然无能为力。 《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是一位被城邦人民称之为救星的君主,是“最伟大的人”,可是命运却注定他要杀父娶母。他不甘心服从命运的安排,企图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结果却是徒劳。命运是一种不合理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俄狄浦斯的每一个行动产生的都是与他意愿相反的结果。主人公以自己的毁灭,显示人格的崇高和抗争的价值。 《俄狄浦斯王》情节线索单纯,人物行动集中。追查凶手前的一系列往事,都围绕主人公的行动***用回溯式的叙述交代出来。同时回溯也推动着主人公行动的进展,加剧了冲突。俄狄浦斯在追查凶手的行动中一步步了解事实真相,最后,他和命运的冲突以他的悲剧结局得到解决。《俄狄浦斯王》精湛的结构艺术。堪称古希腊悲剧典范。 索福克勒斯使古希腊悲剧进一步完善,他放弃悲剧三部曲形式,而在一部剧中描写复杂的戏剧冲突。他的悲剧注意整一性和内在联系,情节、结构统一、完整。他在戏剧演出中首先把演员从两人增加到3人。演员的表演成为悲剧中心,把合唱队在剧中作用进一步削减。索福克勒斯按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原则,塑造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对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评价极高,称之为“最完美的悲剧。” 欧里庇得斯 欧里庇得斯(前480——前406) 的悲剧流传下来的有《阿尔克提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伊菲格涅亚在奥利斯》、《安德洛玛克》等17部。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之一。悲剧写伊阿宋取回金羊毛,娶美狄亚为妻,不久,背叛誓言,另娶国王的女儿。美狄亚求告不成,决心报复,用浸过毒药的新衣毒死国王和新娘,杀死自己为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美狄亚的报复行为是对不合理现实的反抗。弃妇的恨和母亲的爱构成她心中猛烈的冲突,最后恨的冲动战胜爱的感情,她在颤栗中杀死自己的孩子。美狄亚的形象表达了欧里庇得斯对妇女处境的同情和关注。她的家庭悲剧是当时雅典社会矛盾的反映。 欧里庇得斯的一些悲剧取材于神话传说,描写的却是世俗生活。在他的悲剧中神、英雄和普通人一样。农民、奴隶也在他的剧中出现。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心理刻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剧中人物的各种心理状态在他笔下得到真实生动的描写。欧里庇得斯生前不受社会的欢迎,也不受***欢迎。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近代欧洲的很多作家都对他的作品表现了极大兴趣,从他的作品中吸收有益经验。 2、喜剧 喜剧根据亚理斯多德的说法,起源于下等表演。这是一种祭祀狄奥尼索斯的歌舞为题材,用诙谐、戏谑、揶揄、机智的大众化通俗语言制造笑料的表演形式。雅典时期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题材取自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倾向性和讽刺性。古希腊最早的喜剧诗人是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 一生共写了44部作品,留存下来的只有11部,主要有:《阿卡奈人》、《蛙》、《骑士》、《和平》、《鸟》、《云》、《蜂》。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触及当时的社会问题。他的思想代表了雅典自由农民的意识形态。阿里斯托芬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憎恨战争,憎恨利用民主制煽动战争的政客,也憎恨诡辩学派哲学家。《阿卡奈人》是阿里斯托芬的早期代表作品,剧中描写雅典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他的和谈倡议被雅典公民大会拒绝后,使个人单独和斯巴达人媾和。《阿卡奈人》演出时正值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剧中指出,战争只对政治煽动家和工商奴隶主有利。诗人呼吁希腊各城邦相互友好,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这部喜剧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严肃的主题。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喜剧***用虚构、夸张和怪诞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却是严肃的,现实的。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人物性格类型化。喜剧语言运用的是民间口语,朴实,生动,诙谐,既有粗俗的成分,也有优美的诗句。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受到观众的欢迎、称赞。他被称为“喜剧之父”。

编辑本段中世纪文学

社会状况

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它是指欧洲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之间的历史阶段,大约是5世纪至15世纪,即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迄于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倾覆。 中世纪的历史、文化与***教息息相关。在中世纪开始的时候,***教已经确立了它的地位。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教会组织得到巨***展。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日耳曼民族的君主们没有能力管理被他们夺到的国家,***教教会担负起许多社会职责,在蛮族带来的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建立并维持了秩序。教会在未开化的日耳曼民族中传播***教文化,引导野蛮的民族走向文明。

思想特征

第一,***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3、艺术特征: 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文学概况

中世纪的文学是从希腊罗马古典文学到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世纪文学非常丰富,它所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A、***教文学 ***教文学是指以***教教会的文人学 者为创作主体,以宣扬***教教义为创作目的的文学。中世纪欧洲,***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欧洲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很早就产生了***教文学。 中世纪***教文学的内容是宣传、阐释***教教义。它的基本倾向是宣扬来世思想,倡导禁欲主义,歌颂***教美德。后期作品吸收了一些异教或世俗的因素。寓意、梦幻、象征是常用的手法,适于表现***的崇高,天国的神秘。 中世纪***教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文学是传播教义的重要媒介。它所传播的***教观念渗透在西方文化之中,影响了当时及后世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教精神也植根于西方文学之中,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艾略特,***教观念充溢于他们的作品。***教文学的表现形式既影响当时的世俗文学,也为后世西方文学不断借鉴和套用。 B、英雄史诗 中世纪欧洲各国都存在着本民族口头传述的文学,这是各民族文学形成、发展的基础。在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几个世纪中,各民族口述文学的几种体式日益丰满、完善,形成了记述本民族英雄人物神奇事迹的长篇叙事诗——英雄史诗。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英雄叙事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熙德》没有神话幻想的成份,也没有极度夸张的情节,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 《尼伯龙根之歌》取材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和勃艮第人斗争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史诗反映13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C、骑士文学 骑士叙事诗(或称骑士***)是骑士文学的主要类型。骑士叙事诗的内容主要描写骑士或为博得贵妇人欢心、或为骑士荣誉、或为保卫***教而与妖魔、怪兽、魔法师、异***进行斗争的故事。骑士之恋和骑士冒险经历相结合形成骑士叙事诗的基本特点。大多数骑士叙事诗情节离奇,格调玄虚,缺乏现实生活基础。这类作品着意表现骑士对英雄气概、个人荣誉、典雅风度和侠义品格的追求,反映了封建贵族的生活理想。 骑士文学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影响。骑士文学中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丰富想象被后世作家,尤其浪漫主义作家所吸收借鉴。骑士叙事作品的故事结构形式、人物描写的手法对欧洲长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D、市民文学 市民文学兴起于12世纪,是市民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的反映。市民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揭露教会僧侣的愚蠢、暴虐,歌颂市民的机智、狡黠,具有反对封建、批判教会的色彩,也有一些作品讽刺丁上层市民的贪婪与自私。 《列那狐***》产生、形成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共27篇,3万多行。狮王诺勃勒代表最高封建统治者,伊桑格兰狼和勃仑熊代表封建贵族,鸡、兔、鸟代表下层民众,列那狐代表市民阶级。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是故事中的主要情节线索。故事中充满对愚昧无知的封建君主、横暴的贵族以及教会僧侣的讽刺。主人公列那狐机警绝伦,诡计多端,凭着智力和谎言捉弄国王和贵族,同时也欺压山羊、公鸡等弱小的动物。体现了市民阶级的特点。 市民文学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戏剧。最著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 中世纪文学并不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片空白,欧洲各民族在民间文学基础上都出现过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中世纪文学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和欧洲近代文学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中世纪文学的成就,很难想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文学繁荣。

但丁

1、生平和创作 早期文学创作(流亡以前)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新生》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 创作后期(流亡期间),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愤,代表作《神曲》就是作于这一时期。 2、《神曲》 (1)主题: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2)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神曲》的进步性: 第一,《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第二,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但丁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 第四,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第五,《神曲》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 第六,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况,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 《神曲》的局限性: 第一,《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第二,《神曲》中奥德修斯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已成为了至理名言,可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 第三,在《神曲》中,但丁对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的爱情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他们,另一方面,他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将这对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了地狱接受惩戒。 第四,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国王痛加鞭斥,另一方面,他又将国王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 (3)艺术成就: ①在描绘不同的境界时,但丁***用了不同的色彩。 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③《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 ④《神曲》是用俗语写成的。

编辑本段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

从14世纪起,以但丁为先兆,西欧社会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是欧洲历史一个伟大转折时期,它延续到17世纪初,以莎士比亚的巨笔写下标志它终结的光辉一页。 文艺复兴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的到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世纪文明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是文艺复兴出现的前提和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是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有力的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体现资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形态。人文主义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推崇理性,把理性置于与宗教信仰并列的地位。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民族文学’:对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各兄弟民族文学的总称。它包含着几方面的含义: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相对汉族文学而言的。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由历代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它包含了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部分。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族文学是其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由于社会革命的兴起,"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时期的伪浪漫主义.在梳理中国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脉络的同时,注意揭示其规律性,并对它成败得失的经验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

关于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应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3、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口头诗学

其实,在没有文字可资使用的环境下,如文字发明以前的远古时期,甚或在今天仍然处于“无文字社会”的地方,诗歌大都是口头传唱的。这种诗歌,我们就叫它作口头诗歌(oral poetry);关于这种诗歌的理论,也就叫做口头诗学(oral poetics)。

“口头诗学”在西方已有长足的发展。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也是一种方***系统,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口头诗歌与其他民间口头文类或口头表演样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在口语交际还占据着信息传递基本渠道的地区,在许多“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体系中,诗歌的概念和分类,与我们所熟悉的分类系统就有相当的差别。比如,诗歌韵律的功用,有时更多地出于韵文体便于学习和记忆的特点,而并不总是出于音韵美感的考虑。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具有深意的是,对古典诗学法则的质疑,始于对口头诗歌之独特属性的强调,而且首先发动自“古典学”(classic studies)内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术界就年深月久的“荷马问题”重新做出解答的尝试,引发了对口头诗歌法则的思考。欧美的文学研究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等,都参与到口头传统研究的阵营当中,并逐步发展起整套的理论体系来。我们国内已经有所介绍的,有“口头程式理论”(又作“帕里—洛德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 or Parry-Lord Theory),“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以及对“口头性”(orality)问题的研究等。

“口头程式理论”把表演语词中的“程式”(formula)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发现程式的表达是口头诗歌的核心特征。程式的形态,在不同诗歌传统中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就是它必须是被反复使用的片语。这些片语的作用,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为了构造诗行。换句话说,它是在传统中形成的、具有固定涵义(往往还具有特定的韵律格式)的现成表达式。这些表达式是代代相传的,一位合格的歌手需要学习和储备大量这种片语。程式的出现频度,在实践中往往成为判定诗歌是否具有口头起源的指数。欧洲早期诗歌手稿的判定(如荷马史诗和法国的《罗兰之歌》),在很大程度上就使用了这种手段。程式的涵义,也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字面的涵义背后,还有“传统性指涉”(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当荷马形容某位优雅的女性用“肥胖的手”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荷马“不恰当”地使用了这个片语。其实,在古希腊史诗传统中,“肥胖的手”意味着“英勇地”。这种传统性的指涉,是不容易通过阅读文本就能明白的,尤其不容易通过词典上的释义就能弄明白的。这就等于说,口头诗歌的阐释,更多地依赖于该诗歌传统所植根的那个文化土壤。而不能仅仅依据对文本本身的分析。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许多民族的诗歌传统中,都可以观察到。以蒙古史诗而论,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让“读者”感到突兀的表述。而这些表述,对于有经验的“听众”而言,则根本不是问题。也就是说,那些史诗的受众,那些置身传统中的信息接收者,当然知道怎样理解这些片语背后的传统性指涉。

口头诗歌的特点当然不会仅仅体现在语词层面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口头诗歌的诗法特点,还体现在这样一些地方:一个是“声音范型”(sound pattern)的引导作用很强。句首韵是蒙古诗歌的主要特征,歌手在表演当中,会受到句首韵韵式的引导。他在表演中的口误,很多都和这种引导作用有关。民间歌手在即兴创作时,这种特点体现得更为充分;第二个是平行式(paralleli***)的大量使用。在汉语传统中,排比、对偶等手法,是民间歌手特别喜爱的手段,这当然也是一类平行式;第三个是句式的高度“俭省”(thrift)。有学者经统计发现,荷马当属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口头诗人之一,他所娴熟运用的新句式,在数量上其实比较有限,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就是但凡他有现成的表达方法,他就绝不试图寻找所谓“新颖”的表达句式;第四个是表述的“冗余”(redundance)。也就是说不避重复,不嫌冗赘。对于书面阅读而言,这很难接受;但对于聆听而言,就不是什么不能忍受的折磨,恰恰相反,这还是长处:在时间线中顺序排列的语词,只有通过这种反复出现,才能够在听众心目中建立起各个单元之间的紧密关联。

再进一步说,口语思维与书写思维有很大的差别。(文字社会与非文字社会)文盲和非文盲对事物的认识和分类,有很大的差别。文盲的概念世界, 更多地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有关系,而不是来自于推理。文盲的思维和表述特点,大略而言,可以归结为:添加而非递进,聚合而非分析,冗赘或“复言”,保守和传统化,贴近人文生活世界,对抗的格调,设身处地和参与,动态平衡性,情境化而非抽象等等(关于这个问题的精彩讨论,见Walter Ong的专著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New York: Methuen, 1982,节译见《基于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载《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有了对这种出自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的深入分析,再去理解口头诗歌的若干属性时,就会容易一些。

口头诗学还在许多地方,发现了原本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但确实是意味深长的问题。譬如,在表述单元的设定上,就有明显的不同。以西方诗歌为例,文人作品中较多地出现“跨行连续”(enjambement)的现象,而在口头诗歌中,歌手更多地使用“诗行”作为一个表述单元,或者按照蒙古史诗歌手的说法,一个诗行较多地与“一口话”相重叠。这个诗行,不是文人概念世界中的那个整齐排列的印刷字符串,而是在表演中,与韵律、音乐、步格等紧密结合着的单元。

这就又牵涉到表演的问题。表演中的韵文文本,多数时候也会按照格律的要求,形成相对严整的韵律节拍。那些诗行,至少“听上去”相当规整。可是文字化了的文本,看上去就很不整齐了。在表演的场境中,歌手往往靠拉长元音的音调,从而在韵律上找齐。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个“看上去”很不整齐的诗句,在“听上去”却未必不整齐。字词数量和节拍之间,有一定的缓冲弹性。

从创作环节上看,大型口头诗歌的“创编”,通常都是在表演现场即兴完成的。每次表演的文本,都是一个与以往表演的相同叙事有直接关系的新文本。因而,它既是传统限定中叙事的一次次传演(a song),又是充满了新因素的“这一首歌”(the song)。每一次表演的文本,都和其他表演过的文本所或潜在的文本形成“互文”(intertexts)。

口头诗人的创作、传播、接受过程,是同一的,这就为口头诗歌,带来了另外一些新的特质。譬如,口头诗歌的创作过程,有听众的直接介入,有现场听众的反应所带来的影响。听众的情绪和对表演的反应等,都会作用于歌手的表演,从而影响到叙事的长度、细节修饰的繁简程度、语词的夸张程度等等,甚至会影响到故事的结构。听众的构成成分,也会影响到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定位。比如,在为不同族群的听众讲述故事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叙事诗的表演者会调整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的结构,以迎合不同的族群。

晚近的研究表明,在口头诗歌和书面(文人)诗歌之间,也并不总是横亘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不少社会中,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歌手,他们置身于传统之中,又受到当代教育的某些影响,受到书面文化的某些影响,从而在叙事当中多少运用了书面文学的某些规则,其作品也多少具有书面文学的某些特质。总之,与其说口头诗歌和文人诗歌之间是两极对立的关系,倒毋宁说它们之间是从一端到另外一端的谱系关系,其间有大量的中间过渡类型。

随着口头诗学研究的深入,晚近的学术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传统的、长久被奉为典律的评判文学价值的尺度,遭到了质疑——那些总结自书面文学的诗歌美学法则,拿来说明口头文学,是否合用?究竟是谁,运用了怎样的权力(authority),出于怎样的原因,决定着哪一类的诗歌才能进入人类文学宝库的作品名录?为什么在这个名录中,几乎看不到那些同样伟大的口头艺术作品呢?

田螺姑娘

宁波民间传说人物。原出《搜神后记》: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

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险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 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 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 “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不可乏。 ”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编辑本段]传说一

从前,有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农民,靠给地主种田为生,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劳动。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

有一天,那个农民照例早上去地里劳动,回家却见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橱房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第二天回来又是这样。两天,三天……天天如此,那个农民决定要把事情弄清楚,第二天鸡叫头遍,他像以往一样,扛着锄头下田去劳动,天一亮他就匆匆赶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已炊烟袅袅,他加快脚步,要亲眼看一下究竟是谁在烧火煮饭。可是当他蹑手蹑脚,贴近门缝往里看时,家里毫无动静,走进门,只见桌上饭菜飘香,灶中火仍在烧着,水在锅里沸腾,还没来得及舀起,只是热心的烧饭人不见了。

一天又过去。那个农民又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谢端悄悄靠近篱笆墙,躲在暗处,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身上的衣裳并没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湿润。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菜煮饭。

年轻人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门,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惊奇地拿着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说道:“请问这位姑娘,您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要帮我烧饭?”姑娘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又听他盘问自己的来历,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轻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却被挡住了去路。青年农民一再追问,年轻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她就是田螺姑娘。

青年非常喜欢田螺姑娘,后来他们就结了婚。

蚂蝗精非常喜欢田螺姑娘,看到田螺姑娘和农民这么好,很妒忌,决定抢走田螺姑娘。于是***扮***先生从她瞎眼婆婆那里骗去田螺壳,有了田螺壳田螺姑娘就被蚂蝗精收到他的洞内出不来了,农民和他们伙伴为救田螺姑娘去蚂蝗精的洞中却被蚂蝗精打败,后来他们想了个办法用盐撒在蚂蝗精身上,蚂蝗精最怕就是盐了,终于痛苦的死去。

田螺姑娘和农民过着幸福的日子,一年后生了一个胖小子,转眼5、6岁在河边玩水嬉戏,后被同伴的小朋友骂是田螺精的孩子,“垛,垛,垛,哪阿母田螺壳,叮,叮,叮,哪阿母田螺精。”,他儿子听了人家的话,把他母亲的壳藏起来了,田螺姑娘就再也变不回田螺了。

[编辑本段]传说二

晋朝时,侯官县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谢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不想再给邻居添麻烦,就自己在山坡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子,独立生活了。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所以他一直没有娶妻子。邻居们很关心他,帮他说了几次媒,都没有成功。

谢端也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然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劳动。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

一天,谢端照例早上去地里劳动,回家却见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橱子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他想,一定是哪个好心的邻居帮他烧火煮饭。

没想到,第二天回来又是这样。两天,三天……天天如此,谢端心里觉得过意不去,就到邻居家去道谢。他走了许多家,邻居们都说不是他们做的,何必道谢呢?谢端心想,这一定是邻居好心肠,硬是一再致谢。邻居们笑着说:“你一定是自己娶了个妻子,把她藏在家里,为你烧火煮饭。”谢端听了心头很纳闷,想不出个头绪来,于是想探个究竟。

第二天鸡叫头遍,谢端像以往一样,扛着锄头下田去劳动,天一亮他就匆匆赶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已炊烟袅袅,他加快脚步,要亲眼看一下究竟是谁在烧火煮饭。可是当他蹑手蹑脚,贴近门缝往里看时,家里毫无动静,走进门,只见桌上饭菜飘香,灶中火仍在烧着,水在锅里沸腾,还没来得及舀起,只是热心的烧饭人不见了。

一天又过去。谢端又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谢端悄悄靠近篱笆墙,躲在暗处,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身上的衣裳并没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湿润。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菜煮饭。

谢端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门,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惊奇地拿着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说道:“请问这位姑娘,您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要帮我烧饭?”姑娘没想到谢端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又听他盘问自己的来历,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轻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却被谢端挡住了去路。谢端一再追问,年轻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原来,这位姑娘是天上的水素女。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下凡帮助他。水素女又说道:“天帝派我下凡,专门为你烧火煮饭,料理家务,想让你在十年内富裕起来,成家立业,娶个好妻子,那时我再回到天上去复命。可是现在我的使命还没完成,却被你知道了天机,我的身份已经暴露,就算你保证不讲出去,也难免会被别人知道,我不能再呆在这里了,我必须回到天庭去。”谢端听完神女的一番话,感谢万分,心里很后悔,再三盛情挽留水素女。水素女主意已决,临走前,水素女对谢端说:“我走以后,你的日子会艰苦一些,但你只要干好农活,多打鱼,多砍柴,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我把田螺壳留给你,你可以用它贮藏粮食,能使米生息不尽,壳里的稻谷都不会用完。”正说话时,只见屋外狂风大作,接着下起了大雨,在雨水空蒙之中,水素女讲完最后一句话飘然离去。

感激神女的恩德,特地为她造一座神像,逢年过节都去烧香拜谢。而他自己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神女的帮助,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几年之后,他娶了妻子,并向仕途发展,中举当上县令。

谢端为了感谢水素女,立了庙,就是今天的素女祠。

[编辑本段]传说三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原野上有些微风。快乐的孩子们在小溪中嬉戏,他们把打捞上来的田螺放在草丛中,又追逐一群游鱼。离开了水的小田螺干渴难耐,它努力地朝岸边的方向挪去,太遥远了,正午的阳光灸烤着大地,一阵阵的灼热令它昏死过去……一双大手托起了它,在宽大的掌心中睁开微弱的眼睛,他正怜爱地凝视着它,徐徐放入水中,然后离去。

这是个锄归的路人。

获得生命的小田螺心怀感激,但它只是一只田螺而已,它不懂得表达但懂得铭记。因那一刻深情的凝视,从此,它不再是一只简单的田螺,它听见了自己的心,那里有一个深刻的愿望。

于是,历经千辛万苦的田螺来到了神灵的面前,它祈求,愿用所有的来生换取与恩人相守相望的缘分,尽管他们的相遇是在遥远的未来。神答应了。

水中的岁月并不安宁,大雨冲刷,干涸龟裂。小田螺一次次迁徙。它保存了一个完整的生命,静待日月,静待真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缤纷的花朵点亮了原野,依旧是一个无比炎热的午后,他踏着阳光树影而来,掬一捧清冽的溪水送入口中,他终于看见水里的田螺。他把它带回去,放在水缸里。

所有的期待,春暖花开

当他发现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原来是一只田螺时无比惊讶,她羞涩地倾诉着自己的爱恋,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这对于田螺姑娘来说太不容易了,一万年方修得人形,再有一万年才修得七情六欲,终于可以站在所爱的人面前,流下第一滴眼泪。

这是几千年来从村庄里流传下来的玫瑰色的神话,是幻想的花朵,它带领心灵飞越密密匝匝的凡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初的等待,在花开花落时,我们的一生便因等待而美好。

如果,那是一份纤尘不染的真情。

原始文化

原始文化

primitive culture

早期人类学者的词典中,原始文化指无书面语言、相对孤立、人口少、社会组织和技术比较简单以及一般说来社会文化变革进展缓慢的民族的文化。这类文化的历史和神话凭藉口头世代相传,这项任务很可能由受过特殊训练的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担任。「原始」一词在20世纪日益被用来与人类社会及其组织和产品相联系,并被人们认为是殖民精神的残馀,由此产生了人类学。曾有人认为「原始的」一词,连同其近义语野蛮、文字史前期、城镇史前期等均意味著∶与「高级的」文化相比,这种原始状态的文化处於文化发展前期。当代的人类学者则认为这种***设过於简单化,而不愿***纳。此外,早期的作家们常常使用这类词来暗示这些民族在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都处於低级状态。某些学者***用「无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词以避免否定评价的涵义。然而,由于一种文化在论述另一种文化时所表现的固有的局限性,所有这类用词是否恰当,均尚无定论。评价一部人类学词汇是否客观,其尺度应当如何,至今仍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