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格物穷理,格物穷理中的格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0 0
  1.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
  2. 穷志的意思
  3.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要详细点的
  4. "格物穷志"是什么意思?
  5.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格物穷理成语造句和典故
  6. 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格物穷理的意思是什么?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格物穷理的意思是:★「格物穷理」在《汉语大词典》第6062页 第4卷 994★「格物穷理」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格物穷理gé wù qióng lǐ(格物穷理,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劫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格物穷理gé wù qióng lǐ?补证条目 ?穷究事物的道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

格物穷理的拼音gé wù qióng lǐ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格物穷理,格物穷理中的格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格物穷理」在《汉语大词典》第6062页 第4卷 994 ★「格物穷理」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格物穷理

gé wù qióng lǐ(格物穷理,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劫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

格物穷理

gé wù qióng lǐ 补证条目 穷究事物的道理。 ? 《二程遗书》卷十五:「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

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礼记?大学》八目中首次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然由于《大学》未在其后作出训诂之意,也无任何先秦古籍可考,遂使格物致知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百家争鸣的聚讼之地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扩展资料

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

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

彼顽空虚静之徒,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而遗弃***,寂灭虚无以为常,是以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孰谓圣人穷理尽性之学,而亦有是弊哉?——《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节选

译文:我所说的致知格物,就是所谓穷尽事物的道理,而不是禁止人们去穷尽事物之理,让人们深居空坐而无所事事。***如穷究事物之理,就像之前所说那样,只注重外在的学习而忽视内心的存养,那就不对了。

糊涂的人如果真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天理,发现其本来的良知,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能变得强大起来,就能够立大本,行达道,九经之类就可以一应贯穿而没有遗漏,你还会担心他没有治理国家的实际才能吗?

那些顽固地坚持虚灵静空的佛家子弟,正是由于不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良知,所以才会抛弃***,寂灭虚无当做正常现象,自然他们就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谁说圣人穷尽天理、充分发挥人性的学说,也有这样的弊病呢?

百度百科-格物穷理

穷志的意思

守仁:即王守仁(王阳明),明朝的大思想家,学问家。他曾经为了从竹子中参悟其蕴含的作人品质,于是,搬了张椅子放在庭院中,坐在那对着竹子悟了七天也没悟出所以然,还把自己悟的发晕(大概是这样,其寓意有二,自己想去吧)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要详细点的

格物穷志’——应该是源于‘格物穷理’的。

‘格物穷理’是朱熹提出的,是‘宋明理学’的精髓。

物——世间万物,穷——知之甚详。

这四个字的关键在于‘格’和‘理’。

‘理’——在佛家的称为‘悟’,‘悟’——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愉悦之情常驻于心。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六祖慧能,其代表***是他的那首偈佛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朱熹的‘理’虽然不是‘悟’,但两者差不多。说白了,‘理’就是一把万能钥匙,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而要想达到‘穷理’的境界的途径便是‘格’。

‘格’——宋明理学的一位头脑‘程颐’提出的解释是“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但到底怎样才能算是‘格’呢。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守仁格竹’。

我个人认为‘格物穷理’便是通过世间万物的表象去发现其内在,进而得知人性,因为万物与人本是一体。

"格物穷志"是什么意思?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 宋朱熹:《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

句意:做学问,最优先的是深入探求规律;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指读书与穷理、为学环环相扣。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格物穷理成语造句和典故

‘格物穷志’——应该是源于‘格物穷理’的。

‘格物穷理’是朱熹提出的,是‘宋明理学’的精髓。

物——世间万物,穷——知之甚详。

这四个字的关键在于‘格’和‘理’。

‘理’——在佛家的称为‘悟’,‘悟’——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愉悦之情常驻于心。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六祖慧能,其代表***是他的那首偈佛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朱熹的‘理’虽然不是‘悟’,但两者差不多。说白了,‘理’就是一把万能钥匙,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而要想达到‘穷理’的境界的途径便是‘格’。

‘格’——宋明理学的一位头脑‘程颐’提出的解释是“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但到底怎样才能算是‘格’呢。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守仁格竹’。

我个人认为‘格物穷理’便是通过世间万物的表象去发现其内在,进而得知人性,因为万物与人本是一体。

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成语名称: 格物穷理 gé wù qióng lǐ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格物穷理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格物穷理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格物穷理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穷究事物的道理。

百科解释如下:

词 目 格物穷理

发 音 gé wù qióng lǐ

 释 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示 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在"格"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思想,“即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238311.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v7686128.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从中国科学的发展史来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否定,其影响好像是负面的.“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荀子说“大天命而思之,制(知)天命而用之”,就有些崴了,大体上还不错.崴就崴在他把“格物致知”简化为“大而思”,其中可能的实验研究被排除了.

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穷理”,就是要通过认识大量现象来总结一种普适的规律.朱子的理学,别的不论,但格物穷理是对格物致知正确的具体化.

但到了王阳明,他要实践一下怎么格物穷理.于是一连七天***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这个故事的由来.应该说,王阳明能这么做实验算相当不错的.后世的,孙中山,陶行知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建议楼主友看看他的评传吧.守仁公可是一个“完人”啊.有明三百余年江山,以文臣治军者,无出守仁之右.

上马为将,下马为师.

文能安邦定纬,武能保家卫国.

用在他身上最合适了.

他的诗文也是一流的.

只不过因为他在哲学上的成就.所以,掩盖了他的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