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毛泰岱的意思,泰什么鸿毛的成语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8 0
  1. 一根羽毛两个人一个三是什么意思?
  2. 和鸿毛有关的成语
  3. 形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成语

鸿毛泰山的解释

汉 司马 迁 《报任 少卿 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 泰山 ,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后即以“鸿毛泰山” 比喻 人死的 价值 轻重悬殊。 章炳麟 《<敢死论>跋语》 :“若必选择死所,而谓鸿毛 泰山 ,轻重有异,则虽值当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亦作“ 鸿毛泰岱 ”。 郭沫若 《战声集·<归国杂吟>之三》 :“四十六年馀一死,鸿毛 泰岱 早 安排 。”

词语分解

鸿毛的解释 鸿雁 的毛,比喻极轻详细解释鸿雁之毛。常用以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战国策·楚策四》:“是以国权轻於鸿毛,而积祸重於 丘山 。” 唐 韩愈 《贞女峡》诗:“漂船摆石万瓦裂, 咫尺 性命轻鸿毛。” 宋 葛 泰山的解释 ∶东岳, 中国 五岳 之首,中国名山,海拔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 在此 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 墨迹 ,为旅游胜地 ∶古人把泰山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 敬仰 的人或重大、宝贵的事物有眼不识泰山 ∶

鸿毛泰岱的意思,泰什么鸿毛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根羽毛两个人一个三是什么意思

鸿毛泰山。红色的羽毛,简称红毛,谐音"鸿毛",2个人抬着3,谐音"泰山",因此答案是鸿毛泰山。

解释: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示例:因为这对她是无比重要的荣辱关头,错过这一刻,也许就死不成;就是死成了,~之间,评价大不相同。 ◎高阳《清官册》第二章

例句

(1) 生死关头,犹如泰山鸿毛,是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大考验。

(2) 普通一兵张思德,服务人民殉炭窑,***因之作演讲,泰山鸿毛寓意深。

(3) 人生自古谁无死,泰山鸿毛有重轻。

(4) 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造 句 网。

(5) 人之死有泰山鸿毛之分,那么树呢?树之死本身无所谓轻重之分,只是一适应于人,便有了。

和鸿毛有关的成语

一根羽毛两个人一个三是鸿毛泰山的意思

详细解释

1.?解释: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2.?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示例:若必选择死所,而谓~,轻重有异,则虽值当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 ◎章炳麟《敢死论跋语》

4.?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人死的价值轻重悬殊

近义词:鸿毛泰岱

反义词:不相上下

1,生死关头,犹如泰山鸿毛,是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大考验。

2,普通一兵张思德,服务人民殉炭窑,***因之作演讲,泰山鸿毛寓意深。

3,人生自古谁无死,泰山鸿毛有重轻。

4,倘若用司马迁的“泰山鸿毛论”来衡量,显然,只能列入“鸿毛”之类,实在令人可悲可叹。

5,区区一个奥运又何足道哉,跟民族复兴发展的大计相比真是泰山鸿毛.

形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成语

带鸿毛的成语有9个:

1、鸿毛泰山

hóng máo tài shān

解释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2、泰山鸿毛

tài shān hóng máo

解释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3、轻若鸿毛

qīng ruò hóng máo

解释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4、轻如鸿毛

qīng rú hóng máo

解释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5、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

解释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主峰海拔1524米;鸿毛:大雁的毛.形容意义重大或比大雁的毛还轻,指双重价值.

6、死轻鸿毛

sǐ qīng hóng máo

解释鸿毛:大雁的毛.比喻死得微不足道,毫无意义.

7、鸿毛泰岱

hóng máo tai dài

解释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8、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jǔ rú hóng máo,qǔ rú shí yí

解释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9、轻于鸿毛

qīng yú hóng máo

解释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形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成语如下:

鸿毛泰山

解释: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示例:若必选择死所,而谓~,轻重有异,则虽值当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 ----章炳麟《敢死论跋语》

近义词:鸿毛泰岱

语法:作宾语、定语;比喻人死的价值轻重悬殊

典故: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回到长安。病危中的父亲向他讲述了想写一部史书的志愿,可惜未能实现,希望司马迁完成这个任务。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他广泛阅读宫廷中的藏书和档案,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开始了《史记》的著作工作。

公年前99年,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获罪下狱。由于家里穷,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自赎,结果受到了腐刑(残害的酷刑)。受刑后,司马迁的心情非常痛苦,一度想死去。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还没有完成,强忍痛苦,坚强的活下去。出狱后,他担任中书令,怀着满腔悲愤,坚持写作,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历史巨作《史记》。

司马迁在给老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的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死的原因不一样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