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概括20字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8 0
  1. 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
  2. 秦和楚发生的历史典故
  3. 历史故事朝秦暮楚的内容
  4. 朝秦暮楚的典故及成语意思
  5. “朝秦暮楚”的来历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

老学究楚子讲成语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概括2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成语恰是中化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语言的一种凝炼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成语“朝秦暮楚”后面,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就让草根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有璀璨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因和故事的,这也是国人骄傲的地方。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数量大大减少,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为标志,由此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边秦国,东边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方楚国,北方燕国此七国为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关于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的分界划分,史学届至今没有定论,一直争论不休。《春秋》记事止于公元前479年,《左传》记事则止于公元前468年,《史记》记战国事迹始于公元前475年。后世习惯于把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元年,是基于《史记》记载战国事迹为依据。这样一来从公元前467年至公元前476年的近十年的时间的历史是相互重叠的。因此将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分界划分为公元前467年较为合理。当然仅为一家之言。

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成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四射,在文化领域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成语“朝秦暮楚”,就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早晨还倾向于秦国,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倒向楚国了。它比喻的是:一个人的态度摇摆不定,风往那边吹,就往哪边倒。

这个成语出自于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朝秦暮楚这个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发生的事。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三心二意,反复无常。

关于'“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后来衍生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草根给大家一一分享: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的第一个故事

朝秦暮楚成语背后的故事,严格意义上讲只涉及到三个国家:秦国、楚国,以及夹在秦楚两个超级国之间的韩国。

战国时期,虽然有秦、韩、赵、魏、楚、燕、齐七雄鼎立,但实力最强的只有秦、楚两国。在战国时期发生的冲突也大多在秦楚两国之间展开。而夹在秦楚两国之间的韩国,毫无疑问是秦楚争霸战的最大受害者。

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强秦、南有大楚,地理空间狭小,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当秦国和楚国两国发生战争的时候,韩国因其地理位置突出,往往成为秦楚两国利用、拉拢的对象。韩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得游离在这两国之间,就像一生株长在墙头上的蒿草,左右摇摆。早上还是秦国的附庸,晚上又投入到楚国的怀抱。

这就是朝秦暮楚这个成语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从这个成语中也体会到当时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多么的艰难,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其实,古往今来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盟友,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而选边站队,是弱小国家的生存之道。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出来的第二个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是当时最强大两个诸侯国,两国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一度对立,以至于经常发生战争。本来在战国那个年代,打仗是最为平常的事,战国之所以称为战国,战争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秦楚争霸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针对荆紫关的争夺上。

荆紫关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豫、鄂、陕三省接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史书记载,发生在荆紫关早期较有影响的战争,应该是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战国时,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当时荆紫关是秦国与楚国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属于秦国,一部分属楚国丹阳县管辖。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而荆紫关它刚好处于秦国和楚国的战争最前线,两国之间的经常在此地拉锯作战。

正常打仗,胜利方的一方不但占领了土地,还占有了土地上的老百姓。而荆紫关的老百姓,因秦楚两国的拉锯战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秦国早晨攻占了关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国又夺回了失地。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的时候,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反复,当地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就演绎成了“朝秦暮楚”的故事。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出来的第三个故事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后来也用来比喻女子对感情不专一。据传在战国时代就有这么一个女子,也与这个成语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传,战国时期,韩国在靠近秦楚边界地方有一大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如花似玉姑娘,年芳***,长得相当漂亮,远近闻名。招来了无数前来提亲的人,此大户人家经常是车水马龙,前来提亲的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但是多日过去了,姑娘就是不表态。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着急地问她道:“孩子,都这么多天了,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满意的人选啊?” 女孩子害羞地小声说:昨天早上来提亲的那个城西的秦国公子虽然长得一般,但家境殷实,富可敌国,我看着将来嫁过去衣食无忧,我很满意。母亲欣喜地说,那就定秦国公子了。

谁知姑娘接着又说道:昨天晚上来提亲的城南的楚国公子虽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人长得高大帅,文质彬彬,气度不凡,我看着也很喜欢。

姑娘此语一出,简直是惊世骇俗,引起了周围邻里的一片非议,一时间人们都觉得这位姑娘朝秦暮楚,那些本来要来提亲的人再也不敢登门了。

该大户人家的姑娘也因朝秦暮楚,三心二意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剩女!

写到这里草根不免多句嘴,奉劝正当妙龄的美女们:人生短暂,青春无价,贵在珍惜!对待感情千万不要“朝秦暮楚”,三心二意。

“朝秦暮楚”虽然是战国那个特定时代产生的成语。草根以为这个成语对现在的我们依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启示意义。

秦和楚发生的历史典故

朝秦暮楚的意思是春秋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

朝秦暮楚的典故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共有254载的岁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比较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魏、韩、赵、楚、燕、齐,它们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经常打仗。当时,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许多说客也是这样,时而替秦国出主意,时而向楚国献计策。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的成语故事

史书上记载的“朝秦暮楚”的典故是在豫陕交界的荆紫关——“沿着丹江上行大约5公里,就到了一个名叫月亮湾的地方。在这个豫陕交界的地方,有一个两山对峙的关口。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关口内,是开阔的中原。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荆紫关的那个“关”了。荆紫关即由此得名。这个关口,是荆紫关的第二个***。一道险关要隘横亘于此,自古以来发生过多少战争,只有这青山绿水说得清。史书记载,发生在荆紫关早期较有影响的战争,应该是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战国时,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当时荆紫关是秦国与楚国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属于秦国,一部分属楚国丹阳县管辖。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秦国凭借占据荆紫关险要地势的优势,一举击败楚国。秦国获胜后,荆紫关全部归入秦国版图。之后,秦楚两国重新修好,秦国又把此地划给了楚国。

朝秦暮楚的意思

释义:春秋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

示例: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历史故事朝秦暮楚的内容

楚国申包胥哭秦庭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朝秦暮楚的典故及成语意思

两个故事:

1: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淮南的上窑镇,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是秦楚两国你争我抢的拉锯之地,本地的老百姓在秦兵楚将的滋扰之中,便逐步学会了聪明的权宜之计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的良民,把秦国的门牌翻过来.晚上楚军攻过来了,百姓们便又说自己是楚国的顺民,把楚国的门牌翻过来,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这就是至今民间还流传着的“朝秦暮楚”的故事. 2: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有一个程姓的漂亮姑娘,年芳***,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远近闻名.每日前来提亲的人多如牛毛.常常车水马龙,拥挤不堪。这天,母亲甄氏夫人问程姑娘道:“孩子,这些天了,你心里到底看中了谁啦?” 程姑娘说:“城东头的秦鹤蔷公子家境殷实,富可敌国,我想早晨到他家吃饭。城西头的楚蓝颜公子人长得帅,文质彬彬,气度不凡,我想晚上到他家睡觉,尽情享受人伦最高境界-<<周公之礼>>的幸福。” 程姑娘此语一出,惊世骇俗,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共同谴责.一时国人俱称程姑娘朝秦暮楚,从此,那些提亲的'车水马龙'没有了.程门尽显一片凄凉景象.

“朝秦暮楚”的来历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朝秦暮楚的典故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共有254载的岁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比较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魏、韩、赵、楚、燕、齐,它们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经常打仗。当时,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许多说客也是这样,时而替秦国出主意,时而向楚国献计策。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的意思

朝秦暮楚:战国时秦楚两国争霸,其他各国和游说之士根据自己的利益,一会儿助秦,一会儿助楚。后用以比喻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近义词:喜新厌旧、反复无常、朝三暮四、夜长梦多、朝令夕改。

反义词:忠贞不二、誓死不渝、海枯石烂、始终如一、始终不渝。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