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的意思,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8 0
  1. 书山揽胜‖魏晋风流之“阮籍三哭”
  2. 歧路 素材
  3. 杨朱哀歧成语典故
  4. 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多大误解?
  5. 丝帛的造句丝帛的造句是什么
  6. “见歧路泣之而还” 出自哪里

琴韵箫声中的墨子悲丝   文 / 蓝文青

近一段时间常常听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张目前唯一一张夫妻琴箫合奏的碟子——《箫声琴韵》,而其中很喜欢的是那首——墨子悲丝。

旧日的启蒙书籍——《蒙求》里面就有“墨子悲丝,杨朱泣岐。”这是出自阮藉的句子“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颜氏家训》中“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后汉书》“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知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毅元帅也有五绝:“亡羊惧岐路,染丝悲墨子。我亦厌淡红,恶其乱朱紫。”很显然,这是一个被应用的非常普通的典故,同时,也是一个很早就列入儿童教育的典故。

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的意思,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典故——墨子悲丝——的原文很短:“墨子出行,见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题意是:墨子出行,见洁白的丝帛被染成黄或黑而失去本色,由此悲叹人们受社会旧俗恶习污染下,而不能保持自身的洁白,因此而悲痛,由此,边产生的很多哲思。

在旧日的蒙痒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里,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纯洁而变成形形,从而希望孩子们要抱持一颗赤子之心。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大操之一。

而第一次听,是“虞山派”吴景略先生演奏的《墨子悲丝》,当时,就喜欢上这首古琴曲,“虞山派”的传统是向来是“清微淡远”,很有道家思想的大袖磅礴,捕风捉影,幻化无穷,抱缺守一等的意境,而当时,吴老先生用老庄的道家,晕染这首描写墨家思想的曲子,用道家勘探墨家的风情,令人别开生面地窥见古琴之中的琴道哲学

但,现在雨果这张CD之中,是由这对夫妻来演奏,他们恩爱之情塑造的是一种空灵洁净的感受,但,这种空灵洁净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呢?少了吴景略先生的飘逸淡远,多了柔情万千,是夫妻二人抱守古琴文化的遗世独立?还是抒发他们洁身自好的心怀?

曲,在房间里CD上回旋;音,在演奏者和听曲人心中荡漾;是什么让我们从两千年之前开始感慨社会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如此深刻?是什么让那曾经是启蒙的故事消失在而今的教育之中呢?

前几天与一位从事高中教育的教师朋友交流,谈到如今的所谓素质教育,说道大部分孩子,连辛亥革命的常识都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是什么呢?恐怕这个“墨子悲丝”连四个字都从来没见过吧。

记得,是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谁感叹过:“数祖忘典”,是谁在天天说让孩子自己去看那些书,恐怕真的都已经忘记了,每个人都要有人启蒙,去引导,才能去读书的。韩愈说过的最著名的教育理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那个启蒙的人,是否知道“墨子悲丝”,是否真的担当着这份其实关乎民族存亡的责任?

小小的一个东瀛岛国,对自己“拿来”的文化怀着崇敬的心情,连一把小小的“唐刀”也作为供奉;大洋彼岸一个建国不过二百多年的国家,对自己的历史却是精心编制,在他们创立的全世界常用的杜威图书分类法中给自己留下了超越世界文化的分类编目;而,我们这个拥有所谓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这个唯一血脉传承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的幸存者,还剩下多少是人能看懂《二十五史》?能了解还剩下的那些百家言论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问过一个男孩子,知道墨子么?“知道,墨子剑法无敌”“看的是黄易吧?”“不,没看书,看古天乐的《寻秦记》”我倒是觉得他应该看看黄易的书,纵然黄易在书中卖弄了不少他的历史哲学知识,但,至少可以知道很多***和典故。

《墨子悲丝》是一首很长的曲子,我在这首曲子之中慢慢胡思乱想很多,琴韵箫声里的,曲子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时过境迁,墨子却在什么地方呢?品品看,还是吴景略先生的《墨子悲丝》更有境界,因为,听他的琴,悟得了身外身,脱离了万丈红尘,我从没这么多想法。

看来还是归一吧。

书山揽胜‖魏晋风流之“阮籍三哭”

成语: 泣歧悲染

拼音: qì qí bē rǎn

解释: 泣歧:见歧路哭,因可以向南也可以向北;悲染:见染丝而悲伤,因可以染成**或黑色。形容悲叹人们易受外界世俗影响而迷失方向。

出处: “杨子泣歧路,墨子悲杂丝。”

1、这样的探险我自孩提时就憧憬向往不已的。

2、为眼下的生活购物,不要为憧憬的生活购物。

3、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却憧憬完美的爱。

4、未知的明天,充满了,但我不敢有过分的憧憬。

5、我知道。我只是憧憬一下。也没什么损害。

歧路 素材

吾酷爱“魏晋风流”。

记得上大学时,无论哪种版本的文学史,我都要最先看“魏晋南北朝”这部分文学史的介绍。游国恩、袁行霈、郭玉衡,把介绍“魏晋风流”这部分反复阅读。

最喜袁行霈版本的介绍。这个版本对“魏晋风流”的解释为“魏晋风度”,并且用“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这样的词语来概括“魏晋风度”的核心精神,清峻的诗歌、高逸的精神、璀璨的思想、狷介的人格,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以阮籍为首,围绕阮籍,史书上留下了很多他的处事随性,放浪形骸,不拘礼法、才华横溢又落拓不羁的故事,比如,他不说话,用眼睛做道具的“青白眼”;他的“礼法难道是为我辈设的?”振聋发聩的蔑视礼法的反问;他的为避皇帝亲的伶仃大醉;他的喝烈酒复弹琴又复长啸,得意时忽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可谓"我今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率性自然,……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阮籍之哭”。

常言,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唐人房玄龄所著的《晋书?阮籍传》却留下了阮籍著名的三哭。

这三哭分别是阮籍哭母,阮籍哭兵家女,阮籍穷途之哭。读书之时,觉得阮籍此人真是率性自然,想哭就哭,想止就止,没事乱转悠,任由马车跑,找不到路也哭。时序变迁,人到中年,今日再来体悟阮籍之哭,却发现年少时所认为阮籍的率性自然,貌似洒脱,实则另有深意,阮籍癫狂大哭的背后,都是深不见底的痛苦。

阮籍样貌清俊,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自小不仅天赋异禀,而且异常勤奋,好学不倦,饱读诗书,八岁能写文章,且精通音律,终日弹琴长啸。他成长的早期,受父辈及家族、社会影响,所受的教育是正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教育,他曾经也是胸藏丘壑,心怀抱负的,是想人生有所作为的,所以,他“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登高临远,察形观势,胸怀山川,想有一番大事业。但是,他所生活的魏晋正始时期,是曹魏与司马氏党锢之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贵族穷奢极欲,百姓水深火热,阮籍一直期盼一个明主,一方青天,但是生不逢时,时代不给他这样的机会,他一踏入政坛,就发现官场之黑暗***,政客之贪婪凶残,远非自己所能想象的,一个时期,他一直处于做官辞官,做官,辞官的怪圈之中,最终,现实让他绝了“入世”之心,作了“苟活性命于乱世”之想,他的思想逐渐的转入“老庄”思想之中,出现了“猖狂”的举动,怪异的行为,放浪形骸,“醉生梦死”……

阮籍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和叔父辛苦将他拉扯大,所以,阮籍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对母亲非常孝顺,“性至孝”,阮籍曾说过,“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这样的阮籍,母亲就是自己头顶的一片天,是自己生活的支撑和动力。母亲去世,对于阮籍这样的孝子来说,定十分悲苦,悲恸,但他初闻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正与人下棋,对方要求停止下棋,阮籍不肯,硬要留下把一盘棋下完才罢休。等到下完棋,饮酒二斗,长号一声,吐血数升,等到母亲下葬时,他喝酒吃肉后才向母亲遗体告别,并且又是号哭,又是痛苦吐血,以至于自己形销骨立,几近丧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昔父已去,已为孤儿;今母又去,何以为靠?纵泪飞如雨,血吐数升,形销骨立,奄奄一息,何日再见?其谆谆教诲之情,何日再闻?舐犊养育之恩,何以为报?人们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那就哭吧,呕出心血,呕出郁积,呕出块垒,哭个痛痛快快,哭个酣畅淋漓,哪怕哭个一命呜呼!

母丧,阮籍号哭吐血,是哭母恩,哭亲情,哭生离死别,哭“子欲养而亲不在”,更是哭群丑当道,普天之下,竟找不到可以效忠的明主。

兵家之女,与自己没有任何干系,只是因为有才色,未嫁而死,阮籍就径直去奔丧,哭的泪雨滂沱,哭的淋漓尽致,把自己心里的哀伤哭完以后才回家。阮籍的泪水是为年轻美好生命的流逝而流,人生在世,所有的繁华终将憔悴,所有的美丽终将黯淡,所有的生命终将凋零,阮籍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为美好生命的失去而悲恸一场。另一方面,兵家之女,有才有貌,还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殒,而自己一直才德兼备,却一直流光空耗,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而光阴飞逝,韶华飞渡,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阮籍感同身受,号淘大哭,也许,阮籍在为兵家女痛苦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才华一生只能注定在岁月的幽炉里空焚。

阮籍平生最喜欢做的一件***,就是驾着一辆马车,车上装着一坛酒,一手拽着缰绳,一手拿着酒坛,也不去把控方向,任由马车前行,马车摇摇晃晃,坛里的酒也洒了出来,阮籍半醉半醒,仰天长啸,当路走到尽头,前方再也无路可走之时,阮籍开始放声大哭,哭完了,就驾着马车原路返回。过了几天,他又驾着马车出发了……如此,回环往复。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年少轻狂,雄姿英发的王勃言语之间对阮籍有歧视的意味,却忽视了阮籍深入骨髓的悲凉。

阮籍自己曾说“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战国时期的杨朱,走到岔路口,不知该走那条路,由此想到人生中很多选择,有些选择失误而差之千里,有些一念之差可能会导致生死,因此掩面哭泣。墨子看到白色的丝投入染缸,随它进入染缸的颜料不同,颜色随之改变,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受太多环境的影响制约,自我不能自主。

阮籍是有路的,他可以走仕途;阮籍又是无路的,他隐在竹林。竹林是暂时的净土,七贤马上风流云散。路在哪儿?在官场?不是去过东平吗?封过侯吗?在黑暗?不是有所守吗?在酒盅醉乡?“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在归途?人生忧患识字始,最是文人不自由。天下汹汹,黑云纵横,觅渡,觅渡,觅何处?何处是归途?唯有号哭,号哭……驾车出门,不管东南西北,总有无路之时,他哭;到了最后,还是要回头,他不想回头,他哭;他知道,回头等待的是黑暗,是幻灭,是绝望,但又不能不回头,只能原路返回,撕心裂肺,却又无从排遣,唯有号哭,号哭,这种伤痛,无人明了……

那日暮途穷的哭声,在八荒***之中穿越历史的夹缝,一直有遥远的回响。那回响中,有一群文人的铮铮铁骨,掷地作金石声。

杨朱哀歧成语典故

荀子·王霸篇》载“杨朱哭歧路”,学生问其哭诉之由,曰:歧路当前,错半步可致终身之悔(大意)。这个故事到了《列子》里也有记载,故事很长而且生动,并且根据故事而衍生出一个成语——歧路亡羊。这个故事到了《准南子》里大致如此,不同的是同时还扯出了墨子的故事,是说“杨子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染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但这个故事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里有了一点不同,是说哭歧路的是墨子而并非杨朱。这个说法至少鲁迅先生是认可的。鲁迅在他与后来成为他夫人的景行的书信集《两地书》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先生说走人生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分别是“歧路”和“穷途”。先生在说“歧路”的时候引用的就是墨子哭歧路的典故。但是不同的是,在歧路面前先生并没有恸哭而返,而是“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儿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来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料定他并不知道。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以,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咬它一口。”先生为中国一代文豪,又因时代环境所趋,作品多在于唤醒人们的麻木意识,他的这番对于歧路选择的议论就很好地说明了自己的革命意识取向,对于当局者和后来者均具有不少的启发意义。至于“穷途”先生则引用的晋代文坛“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晋书·阮籍传》载:“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轻迹所穷,辄恸器而返。”也正是这个阮籍在自己的《咏怀诗》中的第二十三首就咏过“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以前看过鲁迅先生一篇谈论阮籍的文章,先生说他是过着一种自己也不太认可的生活,如此观点我想借由上述两句诗的咏怀便可见一斑了。

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多大误解?

  典源出处: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义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焉。’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 引 《淮南子》作“杨子见歧路而哭之。”

  释义用法 杨朱认为歧路往往使人迷失方向,达不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很悲哀伤感。后以此典表现对人生之路多曲折、歧途的忧虑感慨; 也用来形容离别分手。

  用典形式

 亡羊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多歧 唐·李商隐:“多岐空扰扰,幽室竟怅怅。”

 歧路 唐 ·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宋 ·范成大:“岐路东西变,羲娥日夜摧。”宋·汪元量。“人生南北歧路多,几度相逢几度别。”

 临歧 唐·李益:“古来万理皆由命,何用临歧苦涕涟。”清·顾炎武:“莫作临歧叹,行藏总自如。”

 泣歧 宋 ·文天祥:“南北*** 若泣歧,壮心万折誓东归。”

 路歧 明 ·陈子龙:“燕坐还欲出,黯然临路歧。”

 见路歧 清 ·顾炎武:“杨朱见路岐,泫然涕沾臆。”

 多歧羊 清·赵执信:“楚骚风流日凌替,吾道欲付多岐羊。”

 杨子叹 南朝宋 · 谢灵运:“既惭臧孙慨,复愧杨子叹。”

 杨公叹 清·王夫之:“乃知杨公叹,非缘道多歧。”

 杨朱泪 唐·温庭筠:“见说杨朱无限泪,岂能空为路歧分。”唐·杜甫:“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明 ·徐祯卿:“坐下杨朱泪,吟为庄舄哀。”

 杨朱泣 唐 ·卢纶:“长卿未遇杨朱泣,蔡泽无媒原宪贫。”唐·张祜:“杨朱宁谩泣,阮籍不空眠。”清·王懋忠:“临歧不作杨朱泣,渔父沧浪曲可听。”

 杨朱路 北周 ·庾信:“君登苏武桥,我见杨朱路。”

 杨歧泣 宋·刘筠:“郎潜吏隐前贤事,犹胜杨歧泣断蓬。”

 泣岐路 魏·阮籍:“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

 泣路者 唐·曹邺:“犹为泣路者,无力报天子。”

 泣路歧 晋·傅玄:“杨朱泣路歧,失道今人悲。”唐 · 张九龄:“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明 ·唐寅:“杨朱泣路歧,彷徨何所投?”

 怨多歧 宋·杨亿:“枉是荆玉,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

 嗟岐路 唐 ·韦应物:“忽此嗟岐路,还令泣素丝。”

 亡羊多歧 宋·黄庭坚:“得马折足祸,亡羊多歧悲。”

 亡羊路歧 唐·张祜:“南穷海徼北天涯,惆怅亡羊是路歧。”

 世间歧路 宋·陈与义:“乱后江山元历历,世间歧路极茫茫。”

 多泪杨朱 唐·李商隐:“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朱。”

 杨朱拭泪 唐·韦庄:“相看又见岁华新,依旧杨朱拭泪巾。”

 歧路亡羊 清·黄遵宪:“几辈守株犹待兔,何人歧路哭亡羊?”

 临歧涕泪 唐·高适:“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迷辙歧路 明 ·陈子龙:“处士秉方操,迷辙歧路旁。”

丝帛的造句丝帛的造句是什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一句众所周知的口头禅,主要是为了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它常被用来劝导他人,“要多接近好的事物,这样自己也会变好;少接近坏的,否则自己也容易变坏”。

很明显,言外之意就是说:“朱”是好的,“墨”是坏的。事实上,这不过是后人将自己内心好恶的情感投射到两者身上,从而对“朱”和“墨”两个字最初意图的歪曲而已。

话说,“朱与墨”作为两种颜色,何以有好坏之分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赤色和黑色均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五色“青黄赤白黑”之中,两者各占一席之地;分别对应五行文化中的南方和北方,象征火和水;在人体五脏中,分别对应心和肾。可见二者在根本上并没有高低贵贱好坏之差别。

除了作为颜色之外,“朱与墨”还与战国初期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有着深厚的关系。这两个人就是杨朱和墨翟,同为战国时期盛极一时的思想家,杨墨二人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杨朱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开创者,主张“贵己轻天下” 、“重生轻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是最重要的,人只有爱自己,才可能真正的爱别人;拔自己一根毫毛为天下的事绝对不会做,当然拔天下一根毫毛为自己的事也绝对是不能做的。总之,他主张人自身是比一切都重要的存在

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他反对战争,主张人应无差别的去爱天下人,不分贵贱高低,颇有些释迦牟尼提出的“众生平等”的意味,墨子也因此被称之为乱世中的和平使者。除此之外,墨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杨朱和墨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在当时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追捧,以致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一说,足以见两人的学说影响之大。这似乎更加深了“朱墨”二字在后世之人头脑中的观念,似乎“朱和墨”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

但其实,杨朱和墨翟不过是分别开创了两个学术流派而已,真可说是为世人操碎了心。三国魏·阮籍在《咏怀》中就提到:“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意思就是说,杨朱站在十字路口哭泣,感叹世道多歧,担心他人误入歧途;而墨子见到洁白的丝线被染成各种颜色时,悲伤于人受环境的影响是如此之深。

没想到,就是这么爱操心的两个人,却遭到了孟子的猛烈抨击。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中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而无君、无父就是破坏“忠孝”和“仁义”,不合人道,就是禽兽。

孟子还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为了维护儒家学说,孟子直接把杨朱和墨翟称之为禽兽,也真是拼了。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儒、墨、杨三家学说在当时三足鼎力的局势以及各自之间相互排斥的状态。

从这一发展脉络来看,“朱与墨”至少也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学说,并无后人牵强附会的好坏高下之分。

“见歧路泣之而还” 出自哪里

丝帛的造句有: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不过是个人的认识问题,与歧路、丝帛何干?取消长途动车高级软卧到底该谁说了算?这个问题从经济层面来解答并不难。久远时代留下的笔歌墨舞,伴随着青铜、丝帛、简牍向世人传递独有的感悟。

丝帛的造句有:梳妆台的左右挂着两幅丝帛画,左边是一幅花魁牡丹的绣画,大气典雅,不失花魁的称号;右边则是一幅傲梅映雪的丝帛。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不过是个人的认识问题,与歧路、丝帛何干?取消长途动车高级软卧到底该谁说了算?这个问题从经济层面来解答并不难。注音是:ㄙㄅㄛ_。拼音是:sībó。结构是:丝(上下结构)帛(上下结构)。

丝帛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丝与丝织物的总称。

二、引证解释

⒈丝与丝织物的总称。引《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孙诒让正义:“未织者为丝,已织者为帛。”唐冯贽《云仙杂记·白眼蜂》:“***中,春末两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丝帛之丰歉。”

三、网络解释

丝帛丝帛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丝与丝织物的总称。

关于丝帛的诗句

文皇海内多丝帛

关于丝帛的成语

名垂竹帛丝丝入扣永垂竹帛子女玉帛鱼书_帛垂名竹帛丝丝缕缕束发封帛着于竹帛鱼帛狐声

关于丝帛的词语

功垂竹帛永垂竹帛垂名竹帛束帛加璧竹帛之功鱼书_帛名垂竹帛鱼帛狐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丝帛的详细信息

请见:阮籍 咏怀·杨朱泣歧路.淮南子《淮南子·说林篇》曰:“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当某人求某人办某事,未如愿,时常会说:“别让我像昔时墨子那样,见歧路泣之而还!”两个典故都囊括了...

见歧路泣之而还!说的是其中一个典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