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_焚书坑儒的真相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7 0
  1.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真相?
  2.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真相是什么?
  3. 历史上焚书坑儒的真相
  4.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5. 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为何说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6. 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背后的真相吗?他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历史真相:秦始皇为什么烧书埋儒?埋书埋儒生的原因是什么?以下书面材料由校易搜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秦始皇三十四年,齐岳博士反对当时实行的县制,要求按照古代的制度把他的子女分开。李斯首相驳斥了这种说法,并主张禁止人们以过去为现在,禁止私立学校诽谤***事务。秦始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季芹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记录,并限期交出和焚烧不属于博士博物馆的私人所有的诗歌和书籍;敢于谈论诗和书的执行,从古至今;私立学校是被禁止的,那些想学习法律的人应该以官员为老师。这是在烧书。焚书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的秦都咸阳杀死了460多名术士,这就是所谓的坑儒。

埋书埋儒的原因: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_焚书坑儒的真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这是秦朝建立专制政治制度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客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话来批评当前的政治。

然而,历史学家们仍然对坑害儒学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观点:

第一,历史上没有埋书埋儒,这纯粹是后人的虚构。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民国时期出现的古代怀疑论者。近几十年出土的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古代怀疑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是有些人被困住了,但他们只是炼金术士或术士。秦始皇烧毁了诗歌、书籍、医书、占卜等。不包括在燃烧中。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提到坑儒一词。司马迁和汉武帝的年龄差不多。根据最新的计算,司马迁距离焚书坑儒只有120年。120年时间跨度的概念是什么?这相当于今天从2012年到1896年。司马迁从十多岁开始游遍中国。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谈死了,司马迁已经接替他的父亲的位置,作为汉太史陵。如果司马迁从20岁开始,那么从埋书到埋儒的时间跨度只有65年。也就是说,这相当于在2011年向前推进65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司马迁的学识和地位,不可能搞清楚埋书埋儒这样的大事。

3.在关于郡制的争论中,李斯总理指责儒生不合时宜地提出了按照古代制度实行分封制的主张。

其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了古代圣王的治国理念,而秦始皇认为他比黄三、德美五帝更胜一筹,所以他应该用自己的治国理念来取代古代圣王的治国理念。第二个是诗经,因为在诗经中,历代的国王经常被赞美,而始皇帝不愿意有六国遗风的一方来赞美六国的始国王。然而,最重要的是炼金术士的陶静。这部经不是现在老子的道德经。这部佛经只留下了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从心里传下来的。人的心只有危险,但道的心只有轻微;只有精华是独一无二的,它才被允许持有爵。荀子·解蔽篇也有类似的引文,说:陶静说:人心危矣。陶的心是渺小的。其中一些是危险的,但只有绅士以后才能知道。

出于所有这些原因,秦始皇做了一些埋葬书籍和埋葬儒教的事情。然而,秦始皇并没有为难儒学的意思。诚然,当时的秦朝一直主张法家,以法家治国。这460人是被秦始皇的,因为秦始皇痛恨他们像鲁生一样欺骗或诽谤秦始皇,而不是惩罚他们学习儒家思想。秦朝并不打算与儒家对立,但至多是与持不同政见者对立。

几千年来,人们围绕秦始皇编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讲述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历史真相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所以我希望相关学者能为我们解答更多的历史真相。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真相?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秦朝的皇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

1.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真相是什么?

秦朝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在统一之后没有使用西周时期***取的分封制,而是重新***取了全新的郡县制,但是有很多原来六国的谋士进谏称要继续实行分封制。

秦始皇考虑到防止六国势力谋反,就要将这些六国的史书全部烧毁,让六国的后代对六国没有任何印象,这样就会永远地效忠于秦朝。

焚书坑儒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历史上焚书坑儒的真相

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是因为术士的原因。

秦朝曾经发生朝中术士胆大包天***朝廷下发的科研经费的***。其次这些术士对秦始皇进行了蒙骗,当时的秦始皇想要寻找长生不老药,术士没有找到,反而是带着家眷选择了逃跑,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秦始皇身为皇帝,肯定是接受不了自己被骗的。更为可恨的是,术士借着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机会,骗取了秦朝巨额的金钱,可是金钱到手之后,术士根本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反而是大肆挥霍了起来。

在所有的术士中,以侯生和卢生为代表,进行了对秦朝骗取资金的行为。后来卢生逃之夭夭,这样的情况秦始皇才勃然大怒。为了找出这些骗取秦朝资金的人,秦始皇命人彻查此事,结果逮捕了460名罪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儒生”。

其实这时候秦始皇杀的全是术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江湖骗子。不过在被杀的术士中,肯定是存在儒生的,因此这样的情况才被汉朝的史官所痛骂。可是虽然有儒生,但是秦始皇也不可能赦免他们,毕竟他们骗取了秦朝的资金。

相关信息:

不过到了明朝时期,明朝思想家李贽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也正是有了李贽的评价,在历史上千古一帝这个词才开始出现。焚书坑儒其实只要坑儒是杀了人的,焚书根本不是将历史古籍烧毁,而是将民间的书籍焚烧了,但是在秦始皇的皇宫中,这些古籍都是有完整的保存。

现如今看来,秦始皇在秦朝时期,发布了严格的律法,让古代的封建王朝走进了法律时代,从这一点来说秦始皇也是非常厉害的。其次都说秦朝是亡于暴政,但是从现如今的史料来看,秦末时期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早有预谋的。不过秦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可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上焚书坑儒的真相

焚书其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毕竟无风不起浪,但是这个焚书并不是烧毁所有的书籍,焚书之后也没有像后世所说的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首先、来看焚书的目的,焚书的目的当时是为了统一全国的思想,虽然这对于抹杀禁锢思想的作用很大,但是对于刚刚实行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作用使相当大的,有利于更好的治理以前的六国军民,保证国家的高效运转。

其次、来看焚书的种类,对于当时焚书的种类,其实是有明确规定的。

一是:史官非秦记者,即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讥讽于秦。

二是:诗书、百家语,尤其诗书,乃是淳于越之流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烧之等于缴械。看尔等还怎么援引去。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烧的基本是史书,诗集,史书每个朝代有着不同的写法,其实意义不大,但是诗歌确实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就是所有书籍,包括烧毁的书籍,在秦朝的皇宫中是都有备份的,所以秦朝不灭,书将一直存在,这些书后来哪去了,不是秦朝自己烧了,还记得项羽先生进入咸阳吗?就是他一把大火烧毁秦宫,毁了所有。

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不交出书籍的刑罚,对于拒绝交出的人,秦国的法律是脸上刺青,之后流放去修长错,可以说在法家之道流行的秦朝,这个并不算事。

总结焚书问题,一是焚书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毕竟都有备份,还有就是焚书也远没有后世所说的那么严重,现在看来秦朝后来的王朝没有焚书,书籍还是有很多失传了。对比清朝后来修编四库全书,这些其实都没什么,毕竟如果就算这些书留下了,清朝估计也给你修订没了。

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为何说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很多人误解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篇。

在诸多论战中可知,世人对秦始皇有不少误解,许多暴君的罪状,部分确凿,不容宽贷,部分却罪证不足,颇有冤情。

例如“焚书坑儒”,“焚书”这部分没有太大争议,问题在“坑儒”。

我们今天对秦始皇的认识,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载很清楚,秦始皇坑了四百六十余人,而坑的是什么人?

《史记.儒林列传》写“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这里说坑的是术士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写“昔秦绝先王之道,杀术士,燔诗书……”这里说杀的是术士。

即使《秦始皇本纪》,也只说“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从头到尾而不出现“坑儒”一词。

把“坑儒”跟秦始皇套在一起的,是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秦始皇去世后一百多年)反对儒家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在盐铁财经大辩论时脱口而出的。(见《盐铁论》)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得先回到现场,看看秦始皇为什么要杀这些术士。

秦始皇极度缺乏安全感,他希望辛苦建立的大秦帝国绵延万世,也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沉迷于神秘主义,养了一大票号称精通神仙方术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术士或方士,包括韩终,侯公,石生,卢生,徐市(福)等,受到宠信,派他们入海,寻找仙岛,拜访神仙,求取不死之药。

这些方士,凭着一张嘴,长年乱吹胡侃,事实却是不死仙药求不到,蓬莱仙山找不着,其中卢生,侯生等人怕皇帝怪罪,怕骗术被揭穿,就私下诽谤秦始皇,说他这么贪恋权势,不值得为他求仙药。方士相继逃亡。

普通人被骗都会勃然大怒,何况秦始皇?

秦始皇怒不可遏,骂道:“卢生等人,我敬重他们,且给予重赏,现在居然诽谤我。这些儒生,我派人调查过,有的人根本就妖言惑众。”

盛怒下的秦始皇派御史审讯查办。受牵连的方士一个咬一个,互相告发,到最后黑名单共四百六十余人,这些全部被活埋。

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焚书的第二年(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

“焚书坑儒”成为秦始皇遗臭万年的罪名。到此已经很明白,秦始皇坑杀的是方术之士。但为什么在后来变成了坑儒呢?

原来,秦时方士和儒生身份经常合而为一,直到西汉,儒家的主流派其实是黄老派。汉朝盛行黄老之学,张良,陈平,曹参等深富韬略的政治人物都是黄老派,叔孙通,公孙弘,董仲舒儒学人士也遭受黄老启迪,从秦朝到西汉,儒生的定位,和后人印象中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有相当大的距离。

所以,秦始皇坑儒,说对也不对,说不对也对。

我们要认清的是,秦始皇的,不是整天吟诗诵经的文人雅士,不是整天关在书房专研学问、研读孔孟学说的知识分子,而是口诵孔子学说,编造神仙、宣传封建迷信,一心想蒙骗他人,获取富贵的一群方士。

这些方士不是不识字的草包。我们更不能骂秦始皇把天下读书人都抓来杀掉,这样以讹传讹,是不对的。

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背后的真相吗?他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其实对于这个***相信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都明白具体是什么事情。很多人都误以为是秦始皇的暴政和专权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此次事情发生的真实始末是怎么样的。

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觉得秦始皇贪婪、缺乏仁义之心。所以在无形当中也就产生了坏的影响。但是就秦始皇做的一些历史功绩,还是令人称赞的。就比如大家所熟悉的修建长城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后的伟大举措,也是将秦国的疆土扩大了很大一个版图。

说起坑儒的***,其实在学术界中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因为句史料记载,其实秦始皇在当时并非坑儒,他唯一坑杀的其实是江湖的术士,也就是俗称,炼制丹药的江湖术士。

所以在这件事情的背后,并非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是秦始皇所为。虽然秦始皇在建立自己的专政以后,由于性格的暴力,所以对人民的残害力度非常的大。同时自己也一味的寻求长生不老药。

所以在当时也是拒绝了江湖一些所谓的炼药师。当时秦始皇在听取丞相李斯等人的意见后,就开始进行丹药的炼制。只是在后期炼制丹药的过程中,由于那些江湖术士只是空有虚名,并不能真正炼制长生不老药。

所以在面对秦始皇的催促下,很多江湖术士也都纷纷逃离。所以到后来秦始皇了解情况后,也就将这些江湖术士全部坑杀。而且在到了汉代的时候,史书将?术士?也改成了?儒士?。所以这才有了坑儒的***发生。所以直到现在,很多人也都会以为是秦始皇坑杀了文学的儒者,其实也具有很多的片面性,虽然秦始皇专政,但是他对后期人类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

在中国古代秦朝始皇帝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秦朝的博士淳于越(人名)反对***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根据古来的制度,把土地分别封给子弟们。秦朝的丞相李斯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就是不许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学问的看法,对朝廷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提出意见和批评。

在《史记·始皇本纪》写到: 秦始皇下令焚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就是说,凡是有谈论《诗》、《书》的人全都要处死,凡是借鉴古代的经验批评当代的朝政的都要剿灭他的全家族。第二年,许多方士和儒生(有学问的学者)奉命去寻找仙药,没有找到,还讲怪话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在坑里了。历史上称这件事为焚书坑儒。

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网

焚书坑儒”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取更缓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最好从该***产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要***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是什么呢?我认为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

先来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取了激烈手段。但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定下了阳儒阴法的调子。所以,我认为焚书坑儒造就了中国的大一统。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秦始皇坑儒就坑对了,我只是想要说他统一思想的方向是对的,并且。具体方法可以更好一些,但在一个人命不如草芥的时代,没有比直接肉体消灭更干净利落的方法了。另外,我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一定要从它产生的历史效果上去评价,这样可能会更客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