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殷鉴不远_前危后则,殷鉴不远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6 0
  1. 关于警惕的成语
  2. 形容借鉴的成语
  3. 为何对澳大利亚说殷鉴不远
  4. 夏桀是一个好皇帝吗?

釜底游鱼fǔ dǐ yóu yú

成语解释: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前车之鉴殷鉴不远_前危后则,殷鉴不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例  句:他们已是飞走路绝,恰似釜底游鱼,或降或死,别无他途。(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

覆亡无日fù wáng wú rì

成语解释:马上就会灭亡,已经没有可以推延的时间了。

例  句: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清史稿·康有为传》)

飞蛾赴火fēi é fù huǒ

成语解释: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气息奄奄qì xī yān yān

成语解释: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成语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乞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shùn wǒ zhě chāng,nì wǒ zhě wáng

成语解释: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例  句:在她控制的文艺阵地,疯狂地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统治。(周立波《一个伟大文献的诞生》)

大事去矣dà shì qù yǐ

成语解释: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寿终正寝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成语解释: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例  句:这样看来,邮递这条路是要断绝了,刊物也就不免寿终正寝了!(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釜中游鱼fǔ zhōng yóu yú

成语解释: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飞蛾投火fēi é tóu huǒ

成语解释: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例  句:不然进入他家,如飞蛾投火一般,坑你上不上,下不下,那时悔之晚矣。(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十七回)

虮虱相吊jǐ shī xiēng diào

成语解释:虮:虱的幼卵。吊:慰问。虮和虱相互怜悯。比喻自怜即将灭亡。

成语出处: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继绝存亡jì jué cún wáng

成语解释: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途灭虢jiǎ tú miè guó

成语解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道于虞以伐虢。”

例  句:此乃“***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鱼烂而亡yú làn ér wáng

成语解释: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成语出处:《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危急存亡wēi jí cún wáng

成语解释: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例  句:当这个危急存亡,不顾性命的时候,还不振作起精神来,一致对外吗?!(鲁迅《两地书》二七)

以卵击石yǐ luǎn jī shí

成语解释: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

例  句: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岌岌可危jí jí kě wēi

成语解释: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例  句:这座建筑物年久失修,已经岌岌可危了。

以卵投石yǐ luǎn tóu shí

成语解释: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殷鉴不远yīn jiàn bù yuǎn

成语解释: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例  句:宋与金的历史,对崇桢说来,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臣民心目和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无能的君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引火烧身yǐn huǒ shāo shēn

成语解释: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例  句:谁胆敢发动战争,必定会引火烧身。

回光返照huí guāng fǎn zhào

成语解释: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弃死归生,回光返照。”

例  句:所以唐末宋初,骈体文又回光返照了一下。(朱自清《经典常谈·文第十三》)

鱼游釜中yú yóu fǔ zhōng

成语解释:釜:锅。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

成语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例  句:姜尚进山,似鱼游釜中,肉在几上。(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成语解释: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成语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安坐待毙ān zuò dài bì

成语解释:坐着等死。指不积极想办法,坐等灭亡。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邓鼎石》:“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毙。”

关于警惕的成语

前车之鉴

qián chē zhī jiàn

[释义] 前车:前面的车子;鉴:镜子。前面车子翻了的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

[语出] 清·陈忱《水浒后传》:“前车之鉴;请自三思。”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

[辨形] 鉴;不能写作“签”。

[近义] 前车可鉴 殷鉴不远

[反义] 重蹈覆辙

[用法] 常用于劝告别人。一般作主语、宾语

形容借鉴的成语

安不忘危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惩前毖后 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处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出处:李娴娟等《血染的爱》:“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员,我们的党可以从这场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中汲取教益。”

丰屋之戒 指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

出处:《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高亨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覆车之鉴 覆:倾覆;鉴:镜子。把翻车作为镜子。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隗器凭陇而亡,公孙述据蜀而灭,此皆前世覆车之鉴。”

覆车之戒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晋书·庾纯传》:“纯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谦敬之节,不忌覆车之戒矣。”

覆舟之戒 推翻船的教训。比喻失败的教训。

出处:明·陈子龙《陈涉论》:“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高枕无忧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后车之戒 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五十二回:“秦王道:‘孤当初不听先生们之谏,致有此难,将来后车之戒,孤当谨重。’”

稽古振今 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

出处:清谭嗣同《报贝元微书》:“稽古振今,士风一奋。”

鉴前毖后 指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

鉴往知来 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戒骄戒躁 戒:警惕,预防。警惕并防止产生骄傲和急躁情绪。

出处:***《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来者不善 善:亲善,友好。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出处:《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履霜之戒 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出处:《易·坤》:“履霜坚冰至。”

麻痹大意 麻痹:肢体失去知觉和运动机能障碍,比喻失去警觉。指粗心、疏忽,对事物不敏感,失去警惕性。

前车可鉴 鉴:引申为教训。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

出处:《清史稿·刘韵珂传》:“洋人在粤,曾经就抚,迨给银后,滋扰不休,反覆性成,前车可鉴。”

前车之鉴 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前覆后戒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前危后则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辙可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同“前车之鉴”。

如临深谷 好像到了深深的山谷边上。比喻行事十分警惕,小心谨慎。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九十八:“如潜有所得,专如临深谷,战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门耳。”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出处: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枭视狼顾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

燕雀处堂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燕雀处屋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处堂”。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以人为镜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出处:《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以往鉴来 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出处:《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

殷鉴不远 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引古证今 用古代的经验教训,证明现实中的事情。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儒家之教,***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锁相袭。”

引以为戒 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

出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欲取姑予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甄心动惧 敬慎而保持警惕。

知往鉴今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昼警夕惕 日夜警惕戒慎。

出处:宋·沈括《延州谢到任表》:“敢不尽虑力行,求神圣责任之实;昼警夕惕,思天地亭育之恩。”

酌古御今 指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观今宜鉴古 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

出处:《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出处:明·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比喻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

出处: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七:“仁庙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犹或时失足。汉顾赵曰:‘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为何对澳大利亚说殷鉴不远

覆前戒后:覆:倾覆;戒:防备。指前面事情的失败可以为后面事情的借鉴。

观今宜鉴古:宜:应该;鉴:镜子。观察当今的社会,应以古代为镜子加以借鉴。

后车之戒: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稽古振今: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

鉴前毖后:指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以人为镜: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往鉴来: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有鉴于此:鉴:借鉴。指借鉴于这一点。

知往鉴今: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酌古御今:指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

夏桀是一个好皇帝吗?

〖名称〗殷鉴不远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解释〗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极其震惊的大事,甚至到东周时期,还能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是:"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是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管子-民篇》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韩诗外传》总结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说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这也是一则活成语,现在常用.意思大体都明白,但是有人对“殷鉴”的理解不确,认为是指殷商亡国的教训并不很远.这则成语出自诗经中的一首长诗《荡》.《荡》的最后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人称夏为夏后氏.它的意思是说,可供殷商王朝借鉴的王朝覆灭的例子并不算遥远,就是夏桀那一代.这首诗中还有两句有名的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开头,但很少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全诗是借周文王的话指斥商纣王来讽刺当时的周统治者.夏朝是以治水有功于世的夏禹开始的,可是他的后代夏桀却是一个荒*暴君,于是商汤揭竿而起,就把夏朝给推翻了,建立了商朝,因国都建在殷这个地方,所以也称殷商.商代***传到纣时,纣也是一个和夏桀一样的荒*暴君.当时作为商的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就对殷纣王提出了诚恳的批评规劝,说殷商的历史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前代夏桀灭亡的例子就是.但是,殷纣王并没有听周文王的忠告,终于被周武王给推翻了.该成语告诫人们决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

〖例句〗:宋与金的历史,对崇祯来说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1]

〖同义词〗:前车之鉴

〖用法〗: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原文: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古文翻译: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都取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事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事君主,便是对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厉害,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太厉害,本身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死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过:‘殷商有一面力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更新1:

急 急 !!

夏桀不是一个好皇帝。 因为中国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后一任君主,名履癸,发之子,另一说皋之子。后世 的文献将他描述成一个暴君:他宠信王后妺喜,对政事不闻不问之余,还大量残杀忠良。 结果商汤起兵,〈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于是桀逃到鸣条(今山西安 邑);在鸣条之战,桀战败,夏朝就此灭亡。以后,他被流放至南巢(今安徽省巢县)。 桀临死前说:「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我悔恨不在夏台杀商汤,否则我今日就 不会到这个地步。),不久病死,后世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夏桀不是一个好皇帝 夏代后期,由于几个帝王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国力日趋衰弱,到夏桀(履癸)时,已是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著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这时,商族的势力已经强盛,正在做灭夏的准备。商汤看到夏桀已处于众叛亲离的情况,遂起兵伐桀。夏桀毫无准备,被围于鸣条。商汤全歼了夏军,桀匆忙逃奔,后死于南巢。

参考: china10k/trad/history/1/12/12c/12c03/12c0301

ED都未证实系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