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正始文学概念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6 0
  1. 有没有谁知道《中国文学史》
  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图书目录
  3. 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线索
  4.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5. 古代车骑文化常识

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

下面是全文和翻译

原文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正始文学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胸中的郁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东方先生可以和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所以我叹服您的风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有没有谁知道《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

ISBN:704016480

作者:袁行霈//罗宗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38.8

页数:426

出版日期:2005-7-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也是学术研究著作。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出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成果,对内容也有所增删,体例和文风得到进一步的统一。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目录:

目录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

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

文学思潮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

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迪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从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

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丈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两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魏

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骨气奇高、辞***华茂

五言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谈

“七子之冠冕”王桑 仗气爱奇的刘侦 察琰与

《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

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俄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

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

的风格 嵇康与应璩的诗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褥: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 左思与刘混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典以

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刘琨的诗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 乖远玄宗与坎谋咏怀 文***富艳寄

托高远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

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 玄释合流 心隐与运意:因循

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以辞彭泽今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仕与隐的选择

贫与富的交战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魏晋风流

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行役诗中表

现的苦闷 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日常生活的诗化

情景事理的浑融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暗而

陶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任柳先生住种的自我形象 《归去来兮辞》与文学

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

五斗米折腰 酒与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市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女性的吟唱

清丽缠绵的情调 修辞特点《西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社会题材

的多方面表现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木兰助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山水成为独立的

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 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寒士的呼声 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 对七言诗的

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眺与永明体

永明体的兴起 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 沈

约的诗歌谢眺的诗歌 阴锤、何逊等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 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

心的形成 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 诗

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竞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

统,萧纲 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

的影响 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 女性生活、

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 爱情心理的刻划

辞藻与声色 感官的***

第七章 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仿古与趋新:西魏、

北周文坛概况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第三节 庚信文章老更成

前期诗艺的养成 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承前

启后的地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曹操的教令 曹丕

兄弟的书札 《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论辩

文的勃兴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世重文翰 元嘉三大家 范晔史论《文心雕

龙》的骈文艺术 齐梁新变之风 诗体赋与写

景文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

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 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的兴盛

关于“***” ***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的

兴盛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与志人志怪***兴盛的背景 志怪***的

内容 志人***兴盛的背景 志人***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的特色

第三节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编撰 《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士人的人生信仰、

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漫游、人幕、读书山林之风、贬满与唐丈学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幕府生活与文学 唐人读

书山林的风气 贬摘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道

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诗的发展轨迹 唐代散文的

文体文风革新 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唐文学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书 隋代文学

统一国家的建立 南北文学的合流

第二节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王绩与“四杰” 杜审言与

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陈子昂诗歌的昂扬

情调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他们对盛唐

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和孟浩然 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 隐

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 禅宗思想对

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领、祖咏等诗人的创作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

第一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 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

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地位 李白的影响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

《箧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

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

到高度成熟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社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

散自然 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书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李益的边塞诗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益诗派的形成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

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贸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

创新

韩愈、孟郊、李贺、卢全、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

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刘诗的雄直劲健和

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张

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午稹的诗歌

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谕诗与《***府》创

作的得与失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中唐诗人的交往

之风和唱和诗***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闲适许对后代的影响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 由

此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唐代的耕文 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韩愈、柳宗元

的古文理论 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 杂文学观念

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

游记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骄丈的复兴

古文的衰落 晚唐小品 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第九章 唐***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

由发动到***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作意与虚构性

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俗讲与讲*** 转变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

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 苦吟诗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 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

虑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闽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

庭筠、韩[亻屋]等诗人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

思、淡泊境界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郑谷 韦庄 罗隐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李商隐的

思想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

写照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 诗歌情调的幽美 膜

胀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 凄抱浑融的风格

凄艳泽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

较 李商隐与阮籍的比较 李商隐与李贺的比较

李商隐与杜甫的比较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沉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

人调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 缛***轻艳的花间词风

第三节 李恩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已 李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文学史年青

研修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并作了许多论述。 这些论述散见于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中;在 一些序跋、题记及其他文章中也有所涉及。

就现在所能看到的资料而言,史家的记述是比较早的。司马迁的《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不但为屈原、贾谊这两位文学家立传,而且笔墨涉及宋玉、唐勒、 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的辞赋家,已经算是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此 后,(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对司马迁《史记》以前史官之文的 发展过程有简单的追述;齐梁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回顾了南朝 宋以前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是关于诗歌史的比较详细的论述。(南朝宋) 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 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了文学发展的线索。此后,一些正史中的《文苑传》 或《文艺传》,大都沿袭《后汉书》的体例。在目录学著作方面,斑固在刘歆 《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中的《诗赋略论》对诗和赋的发展 有初步的描述。此后,一些目录学著作,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 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的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 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在 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论及许多文体的形 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的精彩论述。(梁)钟嵘的《诗品序》, 对文学的发展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此后,在一些诗话、词话,以及诗纪事、词 纪事之类的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发展的论述。

此外,(东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的起源,历数周文王、周武王、周 成王以至懿王、夷王、厉王、幽王时政治的变迁与诗歌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对 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这个 新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的发展。(唐)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对《诗》、《骚》 以来诗歌发展的历程作了总结。(宋)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 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明)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题辞,已经 勾勒出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脉络。(清)钱谦益的的《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 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清代所修《全唐诗》,为唐代诗人逐一作了简介, 从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

毫无疑问,上述种种著述都是我们今天撰写文学史应当借鉴的。然而,这些 还不能算是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的论述,因而还不是专门的文学史著作, 更不能说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文学史学科。中国学者所写的文学史著作,是20世 纪初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出现的,一般认为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 文学史》为滥觞之作。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卷、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 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 《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史略》,在分体文学史中是最早的、最有影 响的著作。

由此我们可以说,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各家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并不相同,因此文学史的写法 也有很大差异。只要是严肃的学术研究,因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写法而形成各自 的特色,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完善文学史这门学科。即使现在或将来,也 不可能只有一种理解、一种模式、一种写法,而只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那么,我们对文学史是怎样理解的呢?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 一的文学的历史。

这是一个最朴实无华的、直截了当的回答,意思是强调:文学史是文学的历 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它包括以下几 方面的意思:

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 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当然,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方面的功能是怎样实现的呢? 是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以唤起接受者的美感而实现的。一些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广 度与深度未必超过史书的记载,如果以有“诗史”之称的杜诗和两《唐书》、《 资治通鉴》相比,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与《顺宗实录》里类似的记载相比,对 此就不难理解了。但后者不可能代替前者,因为前者是文学,具有审美的价值, 更能感染读者。当然也可以以诗证史,将古代文学作品当成研究古代社会的资料, 从而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但这并不是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必须注意文学自 身的特性。

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 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背景研究很重要,这是深入阐释文学创作的 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但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研究显然不能成为文学史著作的 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社会发展史的图解。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 的主 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应当充分重视作家研究,但作家研 究也不是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作家评传的集成。正史里的 《文苑传》、《文艺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 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学创作最终体现为文学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文 学,更没有文学史。换句话说,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 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是指导 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的 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这并不是 说要在文学史著作里加进许多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内容,在文学理 论史和批评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今天,撰写文学史更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我们只是强调撰写文学史应当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 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古代的文学媒体远没有今天多,只有 口头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等几种,但已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文学作品靠了媒体才能在读者中起作用,不同的媒体对文学创作有不同的要求, 创作不得不适应甚至迁就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学创作的状况是取决 于传媒的。从口头流传到书写传抄,再到印刷出版,由传媒的变化引起的创作的 变化很值得注意。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的繁难不能说没有关系。唐宋 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 地流传,这对宋代作家的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为诗这个特点的形成有重要 的影响。宋元说话艺术对***创作的影响,宋元戏曲的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的影 响,更不容忽视。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应当包括在 文学史的内容之中。

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 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 及其两翼。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 方式。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突破过去那种按照时代顺序将一个个作家 作品论简单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应当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 变的过程。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靠描述,要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 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评价式的语言重在定性,描述式的语言重在说明情况、 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 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描述和评价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而且是两种 不同的思维方式。描述并不排斥评价,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著作既 然是“史”,就要寻绎“史”的规律,而不满足于事实的罗列。但规律存在于文 学事实的联系之中,是自然而然的结论,而不是从外面帖上去的标签。

我们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注意文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 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 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 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 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 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先秦诗歌与原始巫术、歌舞密不可分;两汉文 学与儒术独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不能不关注玄学、佛学; 研究唐诗不能不关注唐朝的音乐和绘画;研究宋诗不能不关注理学和禅学;保存 在山西的反映金元戏曲演出实况的戏台、戏俑、雕砖、壁画是研究金元文学的重 要资料;明代中叶社会经济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是研究那 时文学的发展决不可忽视的。凡此等等,都说明广阔的文化学视角对于文学史的 研究是多么重要!有了文化学的视角,文学史的研究才有可能深入。

文学史的存在是客观的,描述文学史应当力求接近文学史的实际。但文学史 著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呢?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文学史的资 料在当时记录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记录者主观的色彩,在流传过程中又有佚失,现 在写文学史的人不可能完全看到;再加上撰写者选用资料的角度不同,观点、方 法和表述的语言都带有个性色彩,纯客观地描述文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多 少带有一些主观性。如果这主观性是指作者的个性,这个性又是治学严谨而富有 创新精神的,这样的主观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这主观性是指一个时代大体 相近的观点、方法,以及因掌握资料的多少有所不同而具有的某种时代性,那也 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当代人写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 定具有当代性。这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 文学创作的关注。研究古代的文学史,如果眼光不局限于古代,而能够通古察今, 注意当代的文学创作,就会多一种研究的角度,这样写出的文学史也就对当代的 文学创作多了一些借鉴意义。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史著作,更有可能因为反映了当 代人的思想观念而格外被后人注意。但是无论如何,决不能把主观性当作任意性、 随意性的同义语。

撰写《中国文学史》应该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但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 发,不能将外国时髦的理论当成公式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中国文学。有志气的中 国文学史研究者,应当融会中国的和外国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学理论,从中国 文学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阐述中国文学的历史, 而不应先设定某种框架,然后往里填装与这框架相适应的资料。

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所谓文学史史料学,包括与文学 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 等,是以资料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资料考证学。这是撰写文学史必不可少的基 础性工作,没有这个基础,文学史所依据的资料的可靠性就差多了,但严格地说, 文学史史料学并不完全等于文学史学。着眼于学科的分工,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 应当在文学史学之外另立一个分支学科即文学史史料学;然而就学者而言,史的 论述和史料的考证这两方面不但应该而且也可以兼顾,完全不懂得史料学是很难作好文学史研究的。

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线索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第四章 汉代诗歌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第二章 正始之音

第三章 两晋诗坛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二章 盛唐诗歌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坛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八章 唐代散文

第九章 唐***与变文、俗讲

第十章 唐五代词

附录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是按照文学发展的进程来与历史朝代相结合进行分期教学的,文学的分期有“三古七段”之说,历史朝代则有九段之分。各阶段的知识要点如下:

1、先秦文学: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2、秦汉文学:秦及两汉散文,两汉辞赋,汉乐府诗与文人诗。

3、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太康诗坛、玄言诗、陶渊明、元嘉诗歌、永明体、宫体诗,志怪志人***,六朝辞赋与骈文。

4、隋唐五代文学: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杜牧、李商隐等晚唐诗人,古文运动,唐***,花间词人、南唐词人。

5、宋辽金文学:欧阳修与北宋诗***新运动、江西诗派、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柳永与北宋词风的演变、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与辛派词人、姜夔与宋末词坛。

6、元代文学:关汉卿等元曲四大家及其创作,郑***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高明与南戏,元散曲,元代诗文。

7、明代文学: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明代诗文。

8、清代文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清初诗文、清中叶诗文。

9、近代文学: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近代前期***创作、四大谴责***与近代后期***创作。

上述九段串联成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古代文学基本内容。

古代车骑文化常识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刘勰所说“***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阮籍和西晋诗人左思的伎,发扬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鲁迅称一些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如《读山海经》其十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6、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很少用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少用。2、情、景、理的统一。

7、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了玄言诗的统治,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的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8、陶诗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学习田园诗的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基础:

1、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外,还有一首较长的抒情诗《西洲曲》,属《杂曲歌辞》。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乐集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创作,我们所接触到的,除***的作品外,还有氐人、羌人、鲜卑人,以鲜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它产生的时代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诗文基础:

1、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2、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写景名句。

3、鲍照对诗歌形式的主要贡献是为七言诗拓宽道路,其诗歌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中“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诗句,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拟古》其三(幽并重骑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大力写作乐府诗,他是继曹丕之后,对七言诗贡献最大的诗人。

5、教材中提到继承建安风骨或发扬其精神的诗人有: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

6、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7、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谢朓、梁诗人何逊、陈诗人阴铿等。

8、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朓因为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9、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题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矣望长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春江日暮景色,“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写建康(南京)周围的景色,是写景名句。

10、谢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带有南朝民歌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和《王孙游》(绿草蔓如丝)等。

11、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2、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反映的是阴铿、何逮两位诗人。他们的名篇分别是阴铿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江渚)何逊的《相送》(客心已百念)等

13、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出使西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

14、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赋》,五言小诗的名作有《寄王琳》(玉关道路远)和《重别周尚书》(阳光万里道)。

15、骈文是与散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的对偶,好象是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芜城赋》,孔稚圭讽刺***隐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

第六魏晋南北朝***:

1、南北朝***,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即志怪***和志人***。

2、南北朝***中现存比较完整的,并能代表这个时期志怪***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3、南北朝志人***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篇,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刘孝标。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1、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2、《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3、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4、成书于梁代的一部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菱是钟嵘的《诗品》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

1、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有诗人两千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2、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散文、***都得到很***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5、初唐的中心问题是:(1)冲破六朝诗歌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2)摈弃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3)确立律体,发展七言歌行。

6、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继有沈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最后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倡建安风骨,才为唐诗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7、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府运动象一条大河贯穿了整个中唐。

9、爱情主题在晚唐十分流行,这是受了市民文学的影响。

隋及初唐诗坛

1、唐代初年,旧陈、隋入唐的宫庭诗人仍“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用诗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点缀升平。这些诗人中最有名的是宫庭诗人上官仪,他的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仪把六朝以来的对仗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这些法式成为后人写作律诗的规范。

2、在初唐诗坛上,诗人王绩是位较突出的诗人,他的《野望》不仅风格澹远,而且已是成熟的五律了。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开一代新诗风。

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都是七世纪下半期“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他们凭自己的创作登上初唐诗坛,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杰”中,卢骆可能比王杨时代稍早些,卢骆发展了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

4、“四杰”的创作有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他们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杰”中卢洛由陈隋入唐,其诗仍有“宫体诗”的韵味,其歌行体是“宫体诗”的新发展和新改造;五律到王杨手中才开始定型,是五律的奠基人。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算是当时最好的五律了,其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6、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充分肯定了四杰的地位。

7、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是其代表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其中的名句。

8、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

9、沈佺期、宋之问的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10、和沈、宋同时,工于律诗的人还有不少,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被称为“文章四友”。

11、陈子昂的诗歌主张见于他的《修竹篇序》中,他以复古为革新,主张继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12、陈子昂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感遇》三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其《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只有四句,前二句写自己的孤独,后二句写人生之有限,感情深沉蕴藉。

盛唐诗坛:

1、前人常以张九龄与陈子昂并称,他的《感遇诗》十二首和陈子昂的《感遇》很近似,都是兴托讽谏之作。

2、***初年,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

3、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著名的咏物诗,它借柳树歌咏了春风,赞美了欣欣向荣的春天。

4、张说的代表作是《邺都引》,王翰的代表作是《凉州词》,王湾的代表作是《次北固山下》。

5、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但他诗歌的主要题材却多是山水行旅。其诗歌的风格是恬淡孤清。

6、《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中写得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在八句五言诗中,写了田园景物的清新秀丽,故人情谊的真挚深厚,田家生活的简朴可爱。

7、盛唐时期真正大量写田园诗的是储光羲,他偏重写农家的快乐,如《钓鱼湾》、《田家杂兴》等。

8、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思想和创作以天宝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热衷政治,奋发有为。后期则是吃斋奉佛。

9、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三方面:政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

10、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画的评价。

11、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把边塞沙漠景色描绘得历历在目,历来为人称道。

12、王维的诗在抒情方面以构思精巧和语言新鲜见长。《送元二使安西》被《诗薮》评为唐绝句之冠。

13、王之涣仅存六首绝句,其《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非说理,却包含了生活的哲理。

14、李颀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又以赠答最多,而且善于用古诗描写音乐。

15、崔颢最著名的诗是《黄鹤楼》其中第二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贯穿了古今,神思邈远。

16、王昌龄曾做过江宁丞,所以有“诗家天子王江家”之称,他的七言绝句,只有李白能与之媲美。

18、高适诗歌今存二百余首,从体裁看,绝大部分是古诗,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19、高适边塞诗的特色是“尚质主理”,即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其代表性作品《燕歌行》即是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

20、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诗“尚巧主景”,他善于用浓重的色调描绘边塞的奇异景色;用奇特想像造成鲜明的诗句;音调悲壮 宏亮,用韵灵活,有的三名一换韵,如《走马川行》;有的两句一换韵,如《轮台歌》等。

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其《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名句。

解词与简答

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的一个重要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而得名,以王维孟浩然为主要代表,另外还有储光羲等,这一派诗人注意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体物精细而风格淡远,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

2、边塞诗派:盛唐时期著名的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故双称“高岑诗派”。此派作家有王昌龄、王之焕、李颀等。他们多用七言歌行和七绝,多方面表现边塞生活和景色,往往笔力雄健,色彩浓烈,风格雄浑奔放。

3、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政治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他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如《少年行四首》,善于描绘边塞的景物,如《使至塞上》、《陇头吟》、《老将行》。王维早年,曾经写过一些抨击权贵、不满现实的政治感遇诗,如《寓言》,后期的诗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有些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审美趣味比较高。

李白:1、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虽然有复杂的思想倾向,担仍有一个中心主题,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2、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的又一高峰。

3、杜甫称赞李白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李白的诗歌的语言清新、豪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恰好说明了他诗歌的语言特色。

李白在汲取了民歌语言清新明快特点的同时,又注意继承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因而又具有精美的特点。

6、《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现了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在他的笔下,大自然都具有了生命。

7、《子夜吴歌》、《早发白帝城》都是用极单纯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二、解词与简答

1、简要说明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1)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如《蜀道难》。(2)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3)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又是最易为人接受的。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4)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杜甫:1、杜甫的家庭有两特色,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从杜甫的一生来看,他一直在实践着他的家训,无论穷达,他都要兼济天下,可见他的思想属于儒家,这一点从他叙事诗都统一在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中即可证明。

2、天宝十四年,杜甫往奉先县控望家小,回家后即写了《自就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3、公元七五年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将沿途所见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杜甫《春夜喜雨》中最后一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春雨的可爱,它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5、《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等诗句,表现了杜甫对国事的感慨,怅恨与家人离别。

6、杜甫喜欢歌咏凤凰,这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和写照。因此,他笔下的凤凰如他一样仁爱善良。

7、在杜甫的七律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是《秋兴八首》组诗。

8、杜甫诗歌在写法上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用身边琐事表现重大主题,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等。通过人物对话表现重大主题是杜诗的又一特色,如《兵车行》《石壕吏》等。

9、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富想象力的两个形象,在《登高》、《白帝》、《秋兴八首》等诗中,都集中了这两个形象。

10、杜甫诗歌的语言是苍劲凝炼的,用他的说法是“诗成毫发无遗憾”。

11、杜甫是一个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无不运用自如,其中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他是唐代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同时,他“即事名篇”的***府诗,直接开启了中唐的***府运动。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12、杜甫所经历的重大历史***,在他的诗中都得到了深刻反映,所以他又被称为“诗史”。

简答题:1、举诗例简要说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答: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是:(1)面对现实,讽谕时事,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2)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如《水会渡》、《负薪行》、《遭田父泥饮美来中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3)热爱生活,描写日常生活,如《舟前小鹅》《春夜喜雨》《月夜》《北征》《羌村》等。

2、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答: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府运动和白居易:1、***府指的是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中唐***府运动是由张籍、王建、李绅的创作开始的,李绅写《新题乐府》二十篇,元稹和之,白居易又元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府”,并在序里明确提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于是***府创作从杜甫开始,经过元结、顾况,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重要作家除白居易外,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2、用新题写时事的***府,始创于杜甫,从杜甫到白居易过渡的作家 是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等。

3、写***府取首二字为题为白居易总结***府“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特点开了先河的诗人是顾况,而除了白居易外,在***府运动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张籍和王建。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李绅《悯农》中著名诗句。

5、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6、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讽谕诗,大都写于前期。

7、在白居易感伤诗中有两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长恨歌》和《琵琶行》,其中《琵琶行》在描写音乐形象方面历来为人所称道。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提出的文学创作主张。

简答题:1、简要举例说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答:(1)突出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上。浅显平易,有意到笔随之妙。(2)善于运用一、二警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警奇的效果。(3)还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诗上,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脉络分明,曲折生动,人物个性突出。

1.古代座次文化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时代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据《仪礼》记载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座在西面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坐(座在北面而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坐(座在南而朝北);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座在东面而朝西)。《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那么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越靠近皇帝官位越大。

扩展资料: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由此说明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古代的居住建筑一般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最尊贵的座位是南面,即坐北朝南 。古人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把称臣附属叫做“北面”就与座位有关。

作为臣子朝拜君主,面向北方,一般按官位高低从东向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就排在右面,这也就形成了古代在大多数时候的“以右为上”。因此,在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

百度百科-座次。

2.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竹林七贤 开放分类: 中国历史、历史、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三国名士 目录 ? 竹林七贤 ? 嵇康(224—263) ? 阮籍(210-263) ? 山涛(205—283) ? 向秀(约227-272) ? 刘伶 ? 阮咸 ? 王戎(234—305) 竹林七贤 [编辑本段]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成为司马氏***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的***。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简介 嵇康(224—263) [编辑本段]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编辑本段]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编辑本段]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编辑本段]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

3.骠骑将军

古代将军称谓: 东周 大将军——官名。

起于战国,历代多沿用,而以汉代地位最尊。汉初以韩信为大将军,其后又称为大司马大将军,位最尊贵,霍光、王凤等皆曾任之。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大将军——汉时军职最高勋衔。东汉时最高的官职,在朝廷掌有实权。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三国时魏、吴并增置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唐宋于十六卫皆置大将军;明初徐达为将军;清初年羮尧及诸王也曾授予大将军等号,督师出征,礼遇殊异,然并非常设,事毕则废。

参阅《通典。职官十一》。

大将军:位在三公上,掌征伐。属有主簿(记室)、列曹掾(都督)。

将军——指将军。将军——官名。

春秋时诸侯国以卿为将军,始有将军之称。战国时用为武官名。

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 临出征之统帅亦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度辽将军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繁,除沿用汉代旧称外,又有龙骧、骁骑等名号,其常置而有专职者仅为少数。唐代,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自唐至元也以将军为武散官。明代总兵官有挂印并带将军号者。

此外,宋、元、明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清代的将军有四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

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满人充任。

内地各省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黑龙江、吉林、伊黎等边疆地区,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统帅的称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四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 西汉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

金印紫绶,其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 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苏武的父亲苏建伐匈奴有功,封为“游击将军”、“右将军”。

平东、西、南、北将军——汉置。 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

三品。 右将军——官名。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如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可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三品。

护军将军——保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

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 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前将军——常设高级将军位。

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设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

三国时品级下降。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三品。 轻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上将军——主将,统帅。 后将军——将军有前、后、左、右的名号,位上卿。

中将军——将军的一种号。 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不常置,位比三公。 二品。

镇东、西、南、北将军——位次四征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二品。 东汉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

三国均置。五品。

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

四品。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

三国时均置此号。 扬武将军——东汉有此职,三国均置。

五品。 三国魏 折冲将军——三国魏吴所设杂号将军五品。

将军——魏晋以后,中央军官逐渐形成两类。一类是实职,掌军队。

在西晋即领军与护军将军(资格浅的叫中领军、中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各将军,总称“六军”。 此外还有“四军”、“五校”。

南朝领军将军下属有外监、制局监,掌兵器、兵役,多以寒门充任,一度得皇帝信任,权力膨胀,“领军拱手而已”。一类是虚的荣誉衔,并不领兵。

地位最高的为骠骑、车骑、卫诸将军,还有四征(征东、征南……)、四镇(镇东、镇南……)等将军。 他们虽不领兵,却“开府”,即建立将军府,设属官(长史、司马及诸参军),以为荣宠。

如系实职都督(见下)带将军号,这些属官就要在都督指挥下承担军务。 次将——职位次于主将的将军,即副帅。

安东、西、南、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魏吴有置,蜀无。 三品。

安东大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魏吴有置,蜀无。三品。

安远将军——杂号将军。 虎威将军——杂号将军。

魏吴有置。 建武将军——三国曹魏置。

五品。 建威将军——三国魏置,吴蜀亦置。

四品。 昭武将军——三国魏置杂号将军。

昭德将军——三国魏置杂号将军。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

曹魏沿置。五品。

讨寇将军——魏、蜀置杂号将军。五品。

卫将军——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二品。

武卫将军——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四品。 牙门将军——三国魏黄初年间始置,无定员。

蜀、吴亦置。五品。

蜀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蜀亦置,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右大将军——蜀汉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吴 横江将军——仅三国吴置。 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

4.为什么古代以左为尊

中国古代崇“右”,以右为上,为贵,为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两例中的“右”均要释为“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左”指较低的地位,“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中“闾左”指贫苦人民,《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中“豪右”即富豪大户,因古时贫者居闾左,富豪住城右。右代官职亦有“左”、“右”之别,且以“右”为高。如《〈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史”,“士大夫萃于左丞相府”,《海瑞传》“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等。

古代以“右”为尊,从《鸿门宴》的座次中亦可得到佐证。“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即坐西向东,古地理上西边即“右”,可见项王当仁不让地坐了尊位;“张良西向侍”即坐东向西了,地理上东即“左”,即是通常所说的“坐下席”作陪了。

古代崇“右”,也有例外的情况。同是《史记》,在《魏公子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节中,先记“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后文又说侯生“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左”为何又变成了“上坐”呢?这就要另当别论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此处的“虚左”则表现了公子的仁而下士。

“左”、“右”孰尊,古今有别,情形各异。近现代尚“左”,古时候崇“右”,古时车骑又以“左”为尊。了解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对我们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内容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