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什么意思_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4 0
  1. 登春台的解释
  2. 《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道德经 . 第二十章》

遥远啊,差距像是没有尽头!众人兴高***烈,有如参加丰盛筵席,有如春天登台远眺。唯有我淡泊啊,无动于衷,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孤孤单单啊,好像无处可去。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什么意思_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本章,老子以唯美的语言,说出了一位“悟道”者内心的孤独。细细品味,颇有“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老子说,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是那么的巨大,世人与我在处事态度上距离是那么的遥远。但我宁愿孤独着坚守我那婴儿一般的精神家园。

别人越是不能理解,我就越是要独善其身,因为那“自然之道”源远流长,那“自在之德”禀赋饱满,我怎忍心于不顾,而贪恋那美食声色,而留恋于那春台美景呢。

本章既像是老子个人修养的自我独白,又如一位智者的心灵画像。面对芸芸万物,老子发出内心苍茫之呼唤:“傫傫兮,若无所归”。

世界如此之大,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归宿所在啊?可是如果没有对生命之道的觉悟,失去了对自在身心禀赋的坚守,即使有房屋万间,又有何用呢?而尽管无人理解,人生路上我仍坚守我心之所念,真的是何其之难吗?

在坚守信念梦想,孤独前行的路上,苏东坡可以称得上天然的乐观派。纵使被流放之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仍满怀童趣的作诗云,“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没有了西子杭州的柔美,远离了赤壁长江的浩瀚,在相隔万里之外,不是还有那黎家小童,吹着葱笛与我日日相伴,那心中的孤独在海南的溪边,就瞬间化为了清欢闲适。

先圣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生活,一时在我心中涌现,我信口低吟“暮春时,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由此看来,老子笔下那份“我独泊兮,如婴儿之未孩”的孤独,在苏子瞻那里找到了觉悟后的精神归处。孔子那憧憬实现人生梦想后的悠然,在苏学士这里得到了知音般的惬意践行。

每个人成为自己的道路,亦必将是孤独的,也许两千多年前的老子那“如婴儿之未孩”的初心,会是我们追求梦想路上永恒的心之归属。

孩童生长亦是如此,在孩童“傫傫乎,若无所归”时,父母与孩童一起重拾初心,做孩童筑梦路上的陪伴者、支持者和见证者。在孩童有所成就时,和孩童一起享受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幸福,我想这该是家庭教育最为珍贵美好的体验了。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登春台的解释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

唯与之阿,相去几何01?美之与恶,相去何若0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03。众人熙熙,如享太牢04,如登春台05。我独泊兮其未兆06,如婴儿之未孩07,儽儽兮若无所归08。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09。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1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01。俗人察察,我独闷闷02。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03。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04。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05。

今 译

敬诺与怒阿,相差多少?善与恶意,相差几何?大家所畏,我也不能不惧,内心慌乱未尝停止。大家愉悦,如享太牢和春天登台观景。只有我如游子飘泊,前程不堪;像婴儿不知言笑,十分疲劳,而没有归宿。大家生活有馀,只有我感到不足。我是愚人心肠,一无所知。大家都很明白,只有我很暗昧。大家都很精察,只有我很糊涂。我生活很不安定,像大海波浪翻滚和大风狂吹不停。大家皆有作为,只有我顽愚鄙陋。我与众不同,而珍视修养大道思想。

评 议

本章是老子所见所闻所产生的感想,可称为一则随感录。其中包含有老子对世态人情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切身生活处境的无限感慨。具体地说,有这样三方面。

其一,老子认为,世人待人“唯”与“阿”之中含有善恶之意,是很不相同的;其二,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西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见众人生活愉悦,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观景,而感到自己与之反差甚大:他说自己生活拮据,飘泊不定,疲累不堪,无有归所,像婴儿不知言笑、愚人那样无知。因此,便感慨万千。其三,老子说,众人皆很明白,自己却很暗昧;众人皆很精察,自己却很糊涂;众人皆有作为,自己却顽愚鄙陋。老子说,自己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自己十分珍重修养大道思想。

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老子对世人的看法和感慨呢?老子对众人的生活是羡慕还是批判呢?从“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两句,即不难看出,老子对众人的生活,只是客观地描写,并未表现出肯定与批判的态度,这说明老子并不妒忌别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好。相比之下,只是说明自己甘居清贫,仍“独顽似鄙”、“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正是道家“清虚自守”、“澡雪精神”、忧道不忧贫的思想表现。

高亨先生认为,后人对此章竹简排列顺序的整理有误,以致造成句意之间很不衔接,因此,他对此章词句重新予以校勘编排。下面,将高亨先生所整理的此章,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荒兮其未央,澹兮其若海,飃兮若无止,沌沌兮若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注译》)

陈鼓应先生对此章的分析,也颇有独到之处,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在老子看来,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价值的判断,如风飘荡。所以老子感慨地说:“相去几何!”世俗的价值判断固然如此混乱,但岂可任意而行?不然。众人所戒忌的,也不可不警惕,不必特意去触犯!

接着,老子说他在生活态度上,和世俗价值取向的不同;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老子则甘守淡泊,澹然无系,但求精神的提升。在这里,老子还显示出和人群的疏离感。(《老子注译及评介》)

注释

01 唯:敬诺之声。《说文解字》曰:“唯,诺也。”阿:慢应之声,怒应之声。楚简本、帛书乙本作“呵”,帛书甲本作“诃”。高亨说:“‘呵’与‘诃’一字,阿借为诃。”(《老子注译》)《说文解字》曰:“诃,大言而怒也。”

02 美:楚简本、帛书乙本作“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善”。二字异而义同。何若:楚简本、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皆作“何若”,与“何”为韵,是。王弼本作“若何”,误。以上四句谓:敬诺与怒阿,相差多少?其善与恶,又相差几何?奚侗《老子集解》曰:“李嘉谋曰:‘唯之为恭,阿之为慢,方其唯阿之间,其相去几何?及其为恭为慢,则相去远矣。向理为善,背理为恶,相去几何?及其为善为恶,相去远矣。’”

03 荒:乱。 央:尽也,止也。林希逸曰:“荒,乱也。未央,无穷极也。”以上四句:意谓别人以为可怕之事,自己也未尝不惧怕,慌乱的心理,未尝停止。

04 熙熙:高亨说:“喜乐也。”(同上)朱谦之说:“读为嘻嘻,笑声。”(《老子校释》)河上公曰:“熙熙,*放多情欲也。”可供参考。享:同“飨”,食也。帛书甲乙本作“乡”。古代飨与乡通用。 太牢:古代祭祀,牛羊猪三牲齐备,谓之太牢。

05 如登春台:帛书甲乙本作“而春登台”。王弼本作“如春登台”。河上公本注曰:“春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然。”故高亨说河上公本原作“如登春台”。作“如登春台”与“如享太牢”相对应,故从之。以上三句:意谓众人喜笑愉悦,像在享受太牢、春日登台观景。

06 泊:飘泊不定。 兆:预料。

07 孩:帛书乙本作“咳”,同孩。《说文解字》曰:“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以上两句:谓只有我到处飘泊,前程不堪,像婴儿那样不知喜笑。

08 儽儽:河上公本作“乘乘”,误。王弼本作“儽儽”,疲劳之意。句谓:我疲劳至极,无有归宿。

09 遗:同“匮”,匮乏不足也。两句:谓众人皆生活有馀,只有我匮乏不足。10 沌沌:河上公本、严遵本作“沌沌”。苏辙曰:“沌,如‘浑沌’之‘沌’,冥昧无所分别也……亦与《庄子》之‘愚芚’之‘芚’同,谓无知也。”两句:谓我真是愚人心肠,一无所知。

01 俗人:同“众人”,只是换一种称呼。 昭昭:明白,智慧。 昏昏:暗昧。两句:谓大家皆明白,只有我暗昧。

02 察察:精察。察,清也。 闷闷:不明也。奚侗《老子集解》曰:“闷闷,本训‘烦懑’,引申有不爽明谊,与‘察察’相对。‘昭昭’、‘昏昏’,对持己言;‘察察’、‘闷闷’,对接物言。”两句:谓众人皆清察,只有我不明白。

03 澹:河上公本作“忽”,非是。王弼本作“澹”。《说文解字》曰:“澹,水摇也。” :《说文解字》曰:“ ,高风也。”两句:谓我生活不安定,像大海波滔翻滚,大风猛吹不止。

04 以:河上公注曰:“以,有为也。” 顽鄙:顽愚鄙陋。奚侗《老子集解》曰:“顽愚鄙陋,无为之象。俞樾曰:‘似’,当读为‘以’,古‘以’、‘似’通。顽以鄙,犹言顽而鄙也。释德清本‘似’作‘且’,于谊较明。王弼注云:‘昏昏闷闷,若无所识’,故曰‘顽且鄙’也。是王弼原本‘似’亦作‘且’。”两句:谓众人皆有所作为,只有我顽愚鄙陋。

05 我独异于人:即我独与人异。 食:养也。吴澄曰:“我之所贵者,则大道之玄德也。玄德者,万物资之以养,所谓万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母’二字见《礼记· 内则篇》,即乳母也。”母:指老子的道家思想,非指产生万物之道。两句:谓只有我与众不同,珍视修养道家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登春台的解释

(1). 《老子》 :“众人 熙熙 ,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后以“登春台” 比喻 盛世和乐 气象 。 晋 潘岳 《秋兴赋》 :“仰羣儁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唐 陆贽 《登春台赋》 :“登春台而写望,独观化以娱情。” (2).曲名。 宋太宗 所制小曲小石角 之一 。 《宋史·乐志 十七 》 :“ 太宗 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剏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小石角九: 《月宫春》 、 《折仙枝》 、 《春日迟》 、 《绮筵春》 、 《登春台》 、 《紫桃花》 、 《一林红》 、 《喜春雨》 、 《泛春池》 。”

词语分解

登的解释 登 ē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僴 )。登高。登攀。登临。 登科 。登程。登堂入室。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记载 :登记。登报。登载。 谷物 成熟 :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春台的解释 .春日登眺览胜之处。《老子》:“荒兮其未央,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唐 贾岛 《送刘式洛中觐省》诗:“晴峯三十六,侍立 上春 台。” 郭沫若 《水调歌头·喜雪》词:“驱旱魃,除虫害,登春台。”

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e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áo)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一部分:绝学无忧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如果修炼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自然就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

第二部分: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唯与阿两字,是指我们讲话时对人的态度,唯是诚诚恳恳的接受,阿是拍马屁的应对,不管事实对或不对,一味迎合对方的意见,用这两个字是为了提醒我们,要学习真诚不佞的唯,避免虚伪造作的阿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善与恶若是往深一层去观察,也许是划分不出界限的,善恶之间,很难分辨,比如你救了一个人,但是这个人以后可能会伤害到更多的人,所以善与恶的分际无法确定出一个绝对的标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指即使你到达了道的境界,但在这个世界上,你仍有必要陪大家遵守这个世界的种种规则,避免举止怪异,惊世骇俗,这就是第四章所讲到的和其光,同其尘;不可不畏乃发自于自己内心的认识与选择,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随顺众生,而不是受外在环境的制约,执著一般相对的价值标准,比如有个东西,大家都认为是黑色,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称呼,你也就跟别人说是黑的,不必硬说是白的,否则将有麻烦,无法彼此沟通

第三部分: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荒是形容词,像荒原大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这句话就如《易经》中的最后一卦“未济”所讲的,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没有了结之时

熙熙是指太平、自然、舒适、自在,看起来很好的样子,然而熙字是好而不好,吉中有凶,如司马迁《史记》上提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们看这个世上,每个人外表看来好像没怎样,其实内心却有诸多痛苦,一生忙忙碌碌,为了生活争名夺利,好像人活着,就是为了天天都能上舞厅,都能坐在观光饭店顶楼的旋转厅里,高兴地吃牛排大餐

又好像天天都像春天一样,到郊外登高,到处游山玩水,这样的生活真的快乐吗?真的幸福吗?因此才会有“我独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兴,澄澈到底;应该“如婴儿之未孩”,平常心境,保持得像初生婴儿般的纯洁天真

儡儡如同孔子在《易经》上说的:确然而不可拔,自己站在那里,顶天立地,如一座高山,不可动摇;无所归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自归于任何典型,无法将他归于某一种范围,加以界定

众人皆有余,世上的人拼命的追求,什么都想占有;而我什么都不要,遗世而独立,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忘了我一样

第四部分: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愚并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现的;沌沌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但自己内心清清楚楚

一个修道有相当体悟的人,他可以做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昭昭就是高明的样子,一般人都想这么高人一等,而修道人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给人看起来,反是平凡庸陋,毫无出奇之处;我独昏昏,同时也说明了修道人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利益

并且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普通人对任何小事都很精明,事事精打细算,但是我倒是闷闷笨笨的,外表和光同尘,混混饨饨,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你们要聪明,就让你们去聪明,你们到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但我倒是无所谓,视而不见

再者,一个修道人的胸襟也要澹兮其若海,像大海一样,宽阔无际,容纳一切细流,容纳一切尘垢;飂兮若无止,飉不是台风,而是高雅的清风,如空中大气清远徐吹,这种境界,要自己住在高山上,方能有所体会

第五部分: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一般人对人生都是有目的,或求升官发财,或求长命百岁,而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就如佛家所说的随缘而遇,但是随缘而遇还不够,还要顽且鄙,顽是指非常有个性,永远坚持不变,鄙是指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让人看不起,就如民间流传已久的《济公传》,其中的主角济公和尚,他时常弄些狗肉吃吃,找点烧酒喝喝,疯疯癫癫,冥顽不灵,人们都瞧他不起,但他却是最解脱、最不受限制的人,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也是很难做到的

才会有“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种处世态度,虽然和众人不同,却不是标新立异,惊世骇俗,这乃因为自己“贵食母”,“母”字代表生我者,也就是后世禅宗说的生命本来,“贵食母”就是要死守善道,还我本来面目,永远回归到生母的怀抱,也就是道的境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