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必躬亲的成语,必躬亲行之前一句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04 0
  1. 《说苑 杂言》全文及译文
  2. 《道德经》里的育儿宝典
  3. 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是贬义词吗

曾子说道“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这个是“夫子之易事也.”平易近人,很好相处.都是放着人家的优点,哪怕只有一个优点,都去赞叹去效法这个优点,不把别人的不好放在心上,“忘其百非,夫子之易事也”.大家可以感觉得到他时时都能肯定别人的优点,去赞叹别人、去帮助别人的优点,那跟人相处非常和乐,人家也很喜欢亲近他.当老师的人就要让学生喜欢亲近,离我们远远的我们就不好教他了,尤其是我们***如带着有色的眼镜看某个同学,他就不敢亲近我们.

“见人有善若己有之”,看到别人的功劳优点,就像自己一样高兴,夫子没有嫉妒心.前面是没有傲慢,对人没有成见,接着没有嫉妒心.“是夫子之不争也”,不跟人家争高下.随喜、肯定他人的功德、他人的功劳.这是第二个曾子观察到的优点.

第三,“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导之.”这一点非常可贵,“是夫子之能劳也”.当夫子闻到经典,闻到他人的善言,观到他人的善行,闻善了,他必亲自自己去力行这个教诲、这个优点;自己做到了,“行之”;做到了才什么?才去引导学生,做到再说,圣人.

什么必躬亲的成语,必躬亲行之前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他要做到,他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对治自己的缺点.我们今天要有恒心,当然就要把这个五分钟热度的习性去掉.我们今天要念念为人着想,我们必然要把自私自利去掉;我们今天要谦卑,必然要把傲慢去掉;能够时时肯定别人,必然要把嫉妒去掉.要去掉这些坏的习性容不容易?可是夫子都全力的去闻善行之,然后去引导孩子,而且他是他学生的好榜样.当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得要下功夫在谁身上?在自己.夫子他求学问的态度可以从这里看出来.有一次子贡在批评人,孔子就对子路讲:“子路啊,你很贤德吗?我都没有时间去批评人,光是在自己的德行上下功夫对治习气就没有时间,你还有时间去批评人.”这个话当中也可以感觉得出来,夫子对于自己的道德学问的用心程度.

那既然要做好学生,跟谁学?跟孔子.所以孔子之所以成为至圣先师,因为他就是最好的古圣贤王的学生,他才成为至圣先师.从哪里看出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孔子说他“述而不作”,他没有自己创造发明,他所讲述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他非常老实听话;“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王的教诲没有丝毫怀疑,而且这个“好”是读书读到吃饭忘了、睡觉忘了,非常高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乐此不疲.

有人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回答不出来.孔子事后就跟他讲,你怎么不跟那个人讲,我这个人“发奋忘食”,很用功学习忘了吃饭;“乐以忘忧”,读书读到很快乐,“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都把年龄给忘了,“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自己几岁了.大家有没有读到忘记自己几岁了?很好,忘记自己几岁连保养品都不用买了.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他好学.夫子有讲到,在一个住十个家族的小村庄里面,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德行忠信特质跟他差不多一样的人.但是虽然有这么好的特质,没有他这么好学.有好的特质,还要后天自我的培养、自我的用功,才能成为君子圣贤.

孔子是非常好学的.好学表现在哪里呢?另外《论语》又有讲到,夫子讲“君子食无求饱”,第一天陈真老师有讲到,这一句话不要误会:哎呀,读书又没的吃、又没的住,不是这个意思,是不去重视它,够用就好,知足.他所有的精神都在不断提升自己、深入经典,“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个人***如欲望很强,他要开智慧就很难,就被欲望给障碍住了.“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所以他不会去追求欲望,知足常乐,然后很用心的学习之外,落实在每件事情当中、每个言语当中.“就有道而正”,一有机会去请教,他就会很主动去请教,这是好学的表现.

夫子在求学的态度当中,有提到一句,他曾经一天都没有吃,“终日不食”.整夜都没有睡,在那里想想想,好像没什么收获,不如去读经典.因为我们在想一些事情,有时候想事情,会用着自己的执着点、分别这些念头去想经典,可能就解偏掉了,不如看经典,看历代这些契入圣贤境界的这些圣贤人的注解,你就更能领会经义.这里告诉我们以经典为师,以法以经典为师,不然会“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都想错了就麻烦了.自己想错了又去告诉别人,去教学生又误导学生.所以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都应该跟经典对照之后再去讲,不然有时候我们的经验可能跟性德不相应,自己不清楚.

夫子又教诲到学习必须很主动,夫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个“如之和”就是该怎么办?该怎么办?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主动去想,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突破?他就退缩了,他就放弃了,那这样的人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了,谁也帮不了他.所以求学问要主动,要不耻下问,要自己有毅力去突破自己的习气,不能一遇到困难了自己就退缩,要主动突破.

夫子为学,夫子他教学的风范,首先,是他的身教.夫子有智慧,所以他因材施教;夫子他有智慧,所以他能抓到教育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这都是他智慧的表现.

“仁”,夫子仁慈,有德行.所以学生称他“温”,温和.良,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是他德行、仁德的表现.

“勇”,夫子的勇表现在哪里?“过则勿惮改”,只要发现自己有过失缺点马上去改,勇气.再来,夫子的勇气是他有使命感承传道统.夫子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都不怕,他说老天爷要让这个道统传下来,谁都伤不了我,他有这种勇气承担起整个民族文化的承传.

第一是身教,第二是夫子的慈悲心.他“诲人不倦”,教诲人从来不觉得疲惫,只要学生有得利益就是他最高兴的事情.第三,孔子时时引导学生要立志,他才有学习的目标.孔子有一次问颜回、子路:“盍各言尔志”,你们谈谈自己的志向.诸位老师你们有没有哪一堂课跟学生谈志向?有没有?(观众:有.)不简单,你们跟夫子一样,抓到了学习首先要有一个目标.再来,要有根本的动力.目标有了,动力是什么?孝心、责任心、使命感.所以这里看得出来,夫子重视立志,而且夫子的志向给学生做榜样,夫子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老人安享晚年;朋友、夫妻之间都能够诚信、真诚;然后下一代都能得到我们的慈爱、教导,使他们非常缅怀我们对他们的这些养育照顾.

第四,夫子有教无类,只要肯学的孩子,他没有一个不接受,然后都是成就人、成就学生.夫子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有一次有个孩子来了,他是从那个风气特别恶劣的一个村庄来的.结果这个孩子来请教,其他的学生就说:“夫子你干嘛教他?他们那个地方的素质不好,你跟他讲白花时间,浪费体力.”夫子就告诉学生,他以前怎么样你们要包容.我现在教他,是因为他有学习的态度,我就应该全力教他,至于他以后怎么样,那“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要珍惜跟他这一段的缘分,有教无类.有恭敬心来求教的,没有不教导的.

再来,夫子因材施教当中,学生问如何行孝?夫子的答案都不一样.如何做君子?夫子的答案都不一样.都是因为他非常了解他的学生状况,给他最适合他的教导,这个都是良苦用心.体会学生的情况,那是慈悲,又有智慧针对他的问题解答那就是智慧,所以当老师是“悲智双运”.

第六,夫子很能抓住机会点,提醒学生的错误.冉求是他的学生,有一天跟他说:“夫子,我不是不仰慕你的大道,我的能力不够,学不了”.夫子给他讲:“学不了,力量不够,是走到一半了觉得力量不够,你现在连做还都没有做,你是画地自限,你不是能力不够.”这个机会点就提醒他了.

第七,夫子也是教学相长.有一次夫子到了武城去,他的学生子游在那里当官.他一进去听到人家弹古琴,这些弦乐的声音.夫子就很惊讶,这么小的一个县城居然用礼乐大道在教化,夫子就脱口而出:“割鸡焉用牛刀.”其实夫子是太高兴的了,看到学生在这里治理的这么好,太高兴了,脱口而出,“割鸡焉用牛刀”.结果子游马上跟老师讲:“夫子,你教我的,上位的人学礼乐、学道,他就能够爱老百姓;老百姓学了礼乐这些大道,他就很能服从国家的法令跟领导的带领.”夫子一听完,子游讲的对不对?对呀,而且是他曾经教他的.其实夫子刚好是太高兴了,不小心讲了一句玩笑话.但是他的学生马上很慎重的说:“夫子,这是你教我的.”夫子马上说:“啊,子游讲的对,刚刚我开玩笑讲错话,是我不对.”他马上就道歉,这叫教学相长.

《说苑 杂言》全文及译文

1. 文言文《治水必经躬亲》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2. 初中文言文治水必躬亲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词(及个别字词翻译): 1. 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题目时编者所加。躬亲(ɡōnɡ qīn), 〈书〉亲身去做:事必~。

2.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

例句:泥于掌故。 3.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4.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5.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

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6.举: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7. 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

例句:是以比得躬历山川。 8. 尝:古义,曾经。

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9.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10.潴:水停聚的地方。

11.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12.相度:观察和测量。

13.情:真实情况。 14.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15.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 16.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17.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18.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谥“忠介”。

19.布袍缓带:指轻便的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20.致:事理。

21.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计:盘算,考虑。[编辑本段]相关练习: 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2分) 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 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讲究方法。 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 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

正反对比论证:例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任选一种) 作者简介:作者姓名: 钱泳 原名:钱鹤 字号: 字立群,号梅溪,台仙。

时代:清代 简介:钱泳(1759-1844),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尝客游毕沅幕中。工篆、隶,精镌碑版,作印得三桥(文彭)、亦步(吴迥)风格。

有缩临小汉碑,集各种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后扬州江人骥,得其残石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两,嵌之杭州诂经精舍之壁。

惟诸碑中伪字甚多,泳未能——正之。画山水小景,疏古澹远。

有仿赵大年柳塘花坞图,藏故宫博物院。著履园丛话。

卒年八十六。 钱泳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这到底是因为家里有钱,不用稻粱谋,还是因为个性使然,已无史料可查。

这在今天也有点不可思议。这就像现在的孩子能考大学却执意不考。

也许正因为如此,钱泳才会行万路里,读万卷书,不人云亦云,也才会年过八秩仍著述不辍,身后留名史册。

3.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编辑本段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段落大意:第一段,提出论点 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 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层意:得出结论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4.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

5. 治水必躬亲译文

参考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妄意:随意.相度:观察和测量.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6. 《海瑞清廉》这个文言文的每个字的解释《海瑞清廉》这个文言文在

原文: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怀民一人.苏怀民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7. 李冰治水文言文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8.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③是以必得。。胼胝层意:得出结论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道德经》里的育儿宝典

原文:

《说苑 杂言》

作者:刘向

朝代:西汉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也,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译文:

孔子到宋国,匡简子想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子路很愤怒,提起戟就要下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多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习气啊!如果不学习《诗》、《书》,不加强礼乐的修养,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至于我长得像阳虎,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这是天命啊!你来唱歌,我来配合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就解散了。

扩展资料:

《说苑 杂言》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观念。

《说苑 杂言》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

《说苑 杂言》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百度百科-说苑 杂言

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是贬义词吗

文|水月静

教育无疑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也关乎每个家庭的未来。

面对现如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给孩子辅导作业,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成了许多家长生活的一部分。

在忙碌的生活中,你也许和我一样思考着怎样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读老子的《道德经》,我找到了答案。

原典

译文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老子认为,符合自然的就是合乎“道”的。因为它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

老子还说,希言自然。意思是少说,多遵循自然规律。干涉太多,往往适得其反。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对象是孩子,就应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

孩子的心智本就不成熟,无论是觉察能力还是情绪管理能力都较弱。一味讲大道理往往行不通。

和孩子相处多用共情,多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多用情感交流,容易产生共鸣。比如用娃娃音和孩子交流,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危险的事,可以给他说这么做会伤到你,孩子就愿意听了。

三字经有言,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就不难发现孩子在吃饱喝足的前提下,更多地是需要家长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求。比如爱的需求、被看见被关注的需求。

史蒂芬·柯维说,如果你重视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

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更容易发展出自我意识,这有利于他们独自探索和学习。

所谓行不言之教,也正如隋末唐初的医家和哲人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

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能力。在他们眼里,大人是无所不能的,孩子就是在不断模仿大人的行为中,习得各种技能。

曾子曰:“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意思是,亲自做到,然后才是引导别人去做。”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大人经历的多,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不知不觉中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因为孩子写作业的事感到很头疼。开始女儿写作业不积极,于是监督她写作业,可后来发现女儿比以往更拖沓了。

严格的监督,会抑制孩子的成就动机。孩子做作业的积极性被消磨了,从我要做作业变成了家长要我做作业。

再比如,要不要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我认为家长可以给孩子接触的机会,但学不学由孩子自己决定。

只有家长适当放手,孩子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内驱力是激活孩子行动的动力。

上进是人类的天性,家长只要适当引导就能把本有的内驱力激发出来。

一是可以给孩子更多接触优秀同龄人的机会,把他放在群体中。孩子会见贤思齐,调动自己本有的内驱力,学着自己适应竞争环境。

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每个孩子就像一颗***,只要给他合适的土壤、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

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长大,让孩子都能尽情地发展自我,是家长应该做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教育好他们是家长的责任和使命。

《道德经》里的行不言之教,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 -end-

我是“水月静”,原国企中级会计师,现为宝妈一枚,爱好读书、画画、写作。

学习知识并分享心得体悟,欢迎关注点赞,愿结交同频的你。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是贬义词,是褒义词

1、事无巨细

拼音:shì wú jù xì

释义:指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引证:《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于亮。”

译文:对于诸葛亮来说,政事没有大小之分。

近义词: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2、事必躬亲

拼音:shì bì gōng qīn

释义:事:事情。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

引证:?唐·九龄《谢赐大麦面状》:“伏以周人之礼,唯有籍田,汉氏之荐,但闻时果,则未有如陛下严祗于宗庙,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动合天德。”

译文:用周人的礼数对待,只有籍田,汉时的荐举,但是听闻结果,则如果没有陛下严祇宗庙,让人勤俭,事必躬亲,行为感动天地。

近义词:事无巨细、身体力行、亲力亲为。

反义词:好逸恶劳、坐而论道。

扩展资料:

1、近义词词语解释:

(1)、亲力亲为

拼音:qīn lì qīn wéi

释义:指亲自(直接)参与,不由别人来代替。

示例:钱仓颉同志在工作中做事一向亲力亲为,不去烦其他同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身体力行

拼音:shēn tǐ lì xíng

释义: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示例:《礼记·中庸》: “圣人以身体之,力行近乎仁。”

译文:圣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2、反义词词语解释:

(1)、好逸恶劳

拼音:hào yì wù láo

释义: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专指好吃懒做的人。

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译文:为他们治病,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

(2)、坐而论道

拼音:zuò ér lùn dào

释义: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引证:《抱朴子·用刑》:“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

译文:通人扬子云也以为肉刑恢复了,但是废了很久了,坐着议论政事,就以为不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