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_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原文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04 0
  1.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2.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是什么意思
  3. 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汉语翻译

全文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出自:《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_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1. 求礼之用,和为贵全文翻译

出处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_____《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2. 英语翻译1.《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

1:子说:“礼的运用,以和睦为贵.古代君王治国的道理,这就是最值得人们赞美学习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按照这个道理施行.但有的时候这个方式是行不通的,为了和睦而和睦却不以礼节,也是不值得施行的.” 2:子说:“ 用政令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约束人民,民可能可以免于犯罪却毫无廉耻之心;用德行来治国,用礼来约束人们,能使人民有廉耻之心并能彻***止犯罪的发生.3;子说;“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又怎么会有礼节呢?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又怎么会有快乐呢?” 4:子说:“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无法称为君子;不知道礼节,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知道怎样交流,就无法了解别人.” 5颜渊问什么是仁,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节做事这就是仁,你一天克制自己按照礼节做事,天下人都认同你的仁.仁是属于自己的,又关别人什么事呢?” 6樊迟问什么是仁,子说:“爱护别人”问什么是智慧,子说:“了解别人.” 7樊迟不明白子说:"把贤德的人挑选出来,不贤德的人自然就离开了.8子说:“那仁德的人,自己想要成功先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要辉煌腾达先让别人辉煌腾达.凡事能够将心比心就是施行仁义的方法了.9子说:“智慧的人不会为未来迷惑,仁德的人不会为未来忧愁,勇敢的人不会为未来害怕.” 10: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智慧的人能够得到快乐,仁德的人能够长寿.11:“但凡是仁人志士,没有为求得生存而做有损仁义的事,只做牺牲自己成就仁义.” 学生不才,如有错误请谅解.。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是什么意思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及不可行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论语集注》

————————————————————————————————————

在这里我们知道‘和’的意思是从容不迫,但什么是从容不迫呢?我们可以看《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其先后,才能从容不迫。再更近一步,可以看《中庸》: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这里看我们可以知道程子的‘礼胜则离’而对应的‘和’还有和谐,性子之意,最后所延伸出来的‘乐’(可能有人会说这里的和谐与从容不迫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体两面的,不知道本末,不知道终始,和不通人性,不通物性有很大的联系,通人性通物性,自然知其先后,自然能做到从容不迫。)。

再看回,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大概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是强调形式上的礼,忘记礼的根本是道,是天理,结果只是让礼‘离开’我们,这里的离开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只是形式没有了意义;一种是不合理的要求遵守,大家都受不了,只好放弃。所以,礼的最佳状态不是束缚也不是形式,而是‘和’,就是孔子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觉得这样做很好,这样过生活很和谐,很安乐。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快乐,为了追求享受,把其它的都放在一边不管了,那这种快乐,就只是‘快’乐了,一下就过去了,是不可能‘安’的。这跟我们的追求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只是一时的,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很快这种乐是会流掉的,剩下的是什么?焦虑、恐惧、盲目、不知所措,因为这时候我们离道很远了。

好了,我们可以来看《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当我们要行天道(生活和谐)开始,我们就该知道我们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当一个合理的制约过来,我们要去遵循,但我们也知道会有特殊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应变,不能一刀切。可是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是特殊案例,不是所有犯错的人都可以以此为例加以宽恕的。

——————————————————————————————————————

以和为贵的‘和’,跟致中和的和是差不多的,但是知和而和里的‘和’跟致中和里的和是不一样的,一个存有偏差流于形式,一个是内部的真正的和。不能混为一谈,不然,也不用引进‘乐’的概念。

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汉语翻译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他们小事大事都讲究和谐,(但是如果都死板地按照和谐来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礼的作用,以遇事都讲究和谐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讲究和谐,(但是如果都死板地按照和谐来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扩展资料:

一、出处简介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二、《论语》发展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百度百科-小大由之

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意思是:古代君王治国的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出处:《论语·学而篇》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古代君王治国的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不论大小事情一味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又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扩展资料:

赏析: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