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辞厚礼以遗之意思是什么,卑辞厚礼以遗之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04 0
  1. 请以遗之的解释请以遗之的解释是什么
  2.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遗什么意思
  3.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厚礼(hòu lǐ),汉语词汇。

释义:1、丰厚的礼物。2、规格很高的礼节,丰厚的礼遇。出自《史记·孝武本纪》。

例句

卑辞厚礼以遗之意思是什么,卑辞厚礼以遗之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丰厚的礼物。

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

唐_陈章甫_《与吏部孙员外书》:且古之招贤,降蒲轮束帛,卑辞厚礼,犹恐不来。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并且由先前那个委员 替他说合,拜钦差童子良为老师,借名送了一分厚礼,自不必说。

2、规格很高的礼节,丰厚的礼遇。

《史记·孝武本纪》:“及武帝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唐 陈章甫 《与吏部孙员外书》:“且古之招贤,降蒲轮束帛,卑辞厚礼,犹恐不来。”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四八回:吾昨因醉误伤汝父,悔之无及。可以三公厚礼葬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一:“勾践当年欲豢吴,卑辞厚礼破姑苏。”

《***》第三十九回:“西门庆止还了半礼,说道:‘多谢你师父厚礼。’”

请以遗之的解释请以遗之的解释是什么

1. 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翻译

遗 wèi 〔动〕 (1) 给予;馈赠 [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

——《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遗赵王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

——《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carry]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诗·邶风》 (7) 另见yí 基本词义 -------------------------------------------------------------------------------- 遗 遗 yí 〔动〕 (1) (形声。从辵(chuò),贵声。

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

——《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

注:“弃也。” 郢人有遗燕相过书者——郢书燕悦 亡矢遗镞。

——汉·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

——唐·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

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

——《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

留下 [hand down;le***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

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

——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

——《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词性变化 -------------------------------------------------------------------------------- 遗 遗 yí 〔名〕 (1) 遗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楚如拾遗。

——《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wèi 常用词组 -------------------------------------------------------------------------------- 遗案 yí'àn [cases left over by]∶遗留下来需要处理的案件 遗产 yíchǎn [legacy;inheritance;heritage] 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遗臭万载 yíchòu-wànzǎi [bad name for thousands of years;remainforever infamous] 死后臭名一直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亦作“遗臭万年” 遗传 yíchuán (1) [heredity]∶通过细胞染色体由祖先向后代传递的品质 遗传学 (2) [inheritance]∶先人所流传下来的 遗传学 yíchuánxué [heredity;geics] 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存 yícún (1) [le***e over] 遗留下来 这些石刻遗存至今已有千年 (2) [historical remains]∶也指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 遗毒 yídú (1) [congenital syphilis]∶病名。又名胎毒 (2) [pernicious influence;evil legacy;harmful tradition]∶过去留下来的有害的思想、风气等 遗范 yífàn [good example set up by our predecessors] 前人树立并留传下来的规范 遗范尚存 遗风 yífēng [custom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余风,余音。

指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或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 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扬郑卫之浩乐,结激楚之遗风。——《淮南子·原道训》 遗腹 yífù [posthumous] 父亲死后出生的。

2. 文言文中的“遗”有哪几种意思

1) 给予;馈赠 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置币遗单于。

——《汉书·李广苏建传》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遗赵王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遗权书曰。

——《资治通鉴》以书遗操。(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5) 输送 [carry]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6) 加给 [add]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诗·邶风》。

3. 急用,含遗字的文言文及解释

遗遗wèi动给予;馈赠〖makeapresent;offerasagift〗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置币遗单于。

——《汉书·李广苏建传》裘葛之遗。——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送交;交付〖turnover;handover;pay〗遗赵王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遗权书曰。

——《资治通鉴》以书遗操。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输送〖carry〗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加给〖add〗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诗·邶风》另见yí遗遗yí动(形声。从辵(chuò),贵声。

本义:遗失)同本义〖lose〗遗,亡也。——《说文》遗,离也。

——《释言》不遐遗。——《易·泰》君惟不遗德刑。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

注:“弃也。”亡矢遗镞。

——汉·贾谊《过秦论》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小学而大遗。

——唐·韩愈《师说》行若遗。——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

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遗漏,因疏忽而漏掉〖omit;le***eout〗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遗弃;舍弃〖abandon〗故旧不遗。

——《论语·泰伯》必遗乎今。——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不自主地排泄〖involuntarydischargeofurine,etc.〗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汉书》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残存。

留下〖handdown;le***ebehindatone'sdeath〗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晁错《论贵粟疏》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缺失〖lack;beshortof〗。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遗忘〖fet〗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

注:“忽忘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史记》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遗留〖le***eover;handdown〗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访其遗踪。

——宋·苏轼《石钟山记》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专指死人留下的〖leftbythedeceased〗。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离开,脱离〖le***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堕,落下;下垂〖fall〗目眇眇而遗泣。

——《楚辞》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废止〖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遗遗yí名遗失之物〖lostarticles〗高祖取楚如拾遗。

——《汉书》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姓另见wèi。

4. 文言文中的遗是什么意思

①同“溢”。水漫出来。《察今》:“澭水暴~。”

②增加,与“损”相对。《出师表》:“至于斟酌损~,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利益;好处。《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得~。’”

④更加;愈加。《滕王阁序》:“穷且~坚,不坠青云之志。”

⑤渐渐地。《黔之驴》:“~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遗

①遗失;丢失。《过秦论》:“秦无亡矢~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②放弃;舍弃。《师说》:“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

③遗失的东西。《乐羊子妻》:“况拾~求利以污其行乎?”

④遗留。《伶官传序》:“此三者,吾~恨也。”

又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序》:“否则不能继述先烈~志且光大之。”

wèi

①赠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欲厚~之。”

②给予的东西。《送东阳马生序》:“父母岁有裘葛之~。”

遗风流传下来的风尚。

遗民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少

shǎo

①数量少;不多。《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缺少短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③小看;轻。《望洋兴叹》:“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又以……为少;轻视。《后序》:“北亦不敢遽~吾国。”

④稍;略微。《触龙说赵太后》:“~益嗜食,和于身。”

⑤少顷;一会儿。《赤壁赋》:“~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shào

①年轻;年纪小。《陈涉世家》:“陈涉~时,尝与人佣耕。”

②年轻人;青年。《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③排行在后的。《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子乎?”你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个古汉语词典啊

5. 急用,含遗字的文言文及解释

遗 wèi 动 给予;馈赠〖makeapresent;offerasagift〗 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置币遗单于。

——《汉书·李广苏建传》裘葛之遗。——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送交;交付〖turnover;handover;pay〗 遗赵王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遗权书曰。

——《资治通鉴》以书遗操。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输送〖carry〗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加给〖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诗·邶风》另见yí 遗 遗 yí 动(形声。从辵(chuò),贵声。

本义:遗失) 同本义〖lose〗 遗,亡也。——《说文》遗,离也。

——《释言》不遐遗。——《易·泰》君惟不遗德刑。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

注:“弃也。” 亡矢遗镞。

——汉·贾谊《过秦论》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小学而大遗。

——唐·韩愈《师说》行若遗。——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

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omit;le***e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遗弃;舍弃〖abandon〗 故旧不遗。

——《论语·泰伯》必遗乎今。——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不自主地排泄〖involuntarydischargeof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汉书》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残存。

留下〖handdown;le***ebehindatone's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晁错《论贵粟疏》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缺失〖lack;beshortof〗。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遗忘〖f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

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史记》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遗留〖le***eover;handdown〗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访其遗踪。

——宋·苏轼《石钟山记》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专指死人留下的〖leftbythedeceased〗。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离开,脱离〖le***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堕,落下;下垂〖fall〗 目眇眇而遗泣。

——《楚辞》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废止〖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遗 遗 yí 名 遗失之物〖lostarticles〗 高祖取楚如拾遗。

——《汉书》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姓 另见wèi。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遗什么意思

遂_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解释: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遂_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解释: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诗词名称:《郑伯克段于鄢》。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请以遗之”的详细介绍:

一、《郑伯克段于鄢》的全文点此查看《郑伯克段于鄢》的详细内容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

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

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

不过参国之一;中,

五之一;小,

九之一。今京不度,

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

焉辟害?”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蔓草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与,

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

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厚将崩。”大叔完聚,

缮甲兵,具卒乘,

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

故不言弟;如二君,

故曰克;称郑伯,

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

_我独无!”颍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曰: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

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

纯孝也。爱其母,

施及庄公。《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二、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三、赏析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处。我们要相信***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得到证明,得到捍卫。

儒家传统一直是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内心承认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论中确信原则,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体现,让真理、原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如果能做到这样,不溢、恶行、阴谋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兽,也不是不可战胜和征服的。关键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从而让东风压倒西风。

四、译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_,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_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_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__。”遂为母子如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五、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六、注解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_”,逆,倒着。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遂恶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爱:喜欢,喜爱。

亟:屡次。

于:介词,向。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大:同“太”。

祭仲:郑国的大夫。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先王:前代君王。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不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

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

图:除掉。

犹:尚且。

况:何况。

毙:本义倒下去、垮台。

姑:姑且,暂且。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鄙:邑也,从邑,_声,边境上的城邑。

贰:两属。

公子吕:郑国大夫。

堪:承受。

若之何: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使动,使民生二心。

无庸:不用。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及,本义追赶上。

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廪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同昵(异体),亲近。

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具卒乘: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

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叛:背叛。

入:逃入。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辛丑:干支纪日。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

克:战胜。

讥:讽剌。

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

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封,聚土培植树木。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舍,舍的古字。

尝:吃过。

羹:带汁的肉。

遗之:赠送给她。

_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_,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敢,表敬副词,冒昧。

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

悔:后悔的心情。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阙:通“掘”,挖。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赋: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施:延及。

匮:尽。

锡:通赐,给与。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相同朝代的诗歌

《***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详细信息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遗”的意思是:赠送。

这句话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所作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原文节选如下: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译文如下: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赢,七十岁了,家里贫穷,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么个人,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侯赢不肯受,说:“我修养品德,保持操行的纯洁,已经几十年了,终竟不能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接受公子的财物。”公子于是办了酒席,大会宾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信陵君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百度百科——信陵君窃符救赵

原文;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

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卿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

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舆?”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仗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

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

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翻译;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