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平风破,明月清风我-明月清风我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9-08 0
  1. 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什么意思
  2.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体现的是什么思想
  4.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达了什么
  5.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体现什么思想?

最近因为一些缘故,偶遇东坡的词《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极爱这一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后来得知,苏州园林拙政园中有一亭名唤“与谁同坐轩”,其亭名正是出自这一句。

在一个月夜,独坐于亭上,清风,明月,我,清冷中反添潇洒自在。

是啊,一向是爱苏轼的潇洒自在的。

风月平风破,明月清风我-明月清风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几日上古代文学课的时候,偶然得知一直极爱的一句话“万人如海一身藏”亦出自苏轼笔下,更是惊喜。记得高中的时候在安妮的《眠空》里读到“万人如海一身藏,当下的心安”,当时只觉新颖别致,是极美的句子。万人如海,有无依之感,但一身藏,却让人心安。如今才得知,原是借用了东坡《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之一》中的句子,原诗是:“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著书多暇真良计,従宦无功谩去乡。惟有王城最堪隐, 万人如海一身藏。”讲的是大隐隐于市,正是因为王城万人如海,英才汇聚,所以才更不容易被注意吧,如此隐居,倒也简易自在。

突然想到安妮。她后期的散文随笔,除了常常提及佛教谒语外,对中国古典诗词散文都有涉及,以致里面的语言也略带有古典文言韵味,字句大多精致。她也曾在散文随笔里提到自己常常阅读佛经和一些古典散文,比如《东京梦华录》、《浮生六记》。她曾有一篇随笔,写的就是读完《浮生六记》后的感受,其实当时看到这篇我有些惊喜,因为安妮的文字一向都是关于自我、关于情、关于人生、关于存在等一系列不那么具象的东西的,很少看到她写一些正式的、类似于书评之类的文章。当然那也算不得书评,只是私家之见,未必权威,倒合我的胃口。

从初中起,就对文辞优美、辞藻华丽的句子有一种痴迷,哪怕它没表达什么实际的道理,只是单纯地写景状物,也是喜欢的。后来人渐大了,才开始在华丽的句子里找寻人生意义与生活哲理,不再只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华美,明白了朴实无华里也有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再喜欢华美的文辞,每当看到美丽的句子,还是会勾起嘴角,拿出纸笔记下;若是有文质兼美、写到心坎里的句子,更是直接背下,记在心里了。

如今念了中文专业,觉得日常读一两篇文言文、看几本诗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对于高中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即使有时间也大多用来看电视剧和畅销书的我来说,是极羡慕那些有时间读古书的人的。记得那时候语文早读,在背完了要求要背的文言文之后,总是会抽时间去读课本里自己喜欢的诗词散文,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张岱的《陶庵梦忆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比起言志,还是更喜欢写情的诗文,或思念怀人,或抒写自在。如今,接触的诗人文家渐多,发现最爱的还是中学时代就喜欢的那几个,老庄、陶渊明、王维、苏轼,似乎都是道家,都是出世,都属于自在。或许是因为自己在现实生活里没有办法实现这种自在,所以才格外向往他们在诗文里铸就的那个自在世界吧。

自己或许写不出什么好的诗词,以后也未必会去研究古代文学,但无疑的是那些东西必不会在今后的生命里缺席,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欣赏者和体悟者,也该好好把那些喜欢的古代诗集文集一本一本读下来。总是相信,各种文学作品,或许表达工具有文言文与白话文、中文与外文的区别,写作背景有古代、近代与现当代,中国与外国的差异,但人性是共通的,这也是文学可贵的地方。好的文学总是能够揭示共通的人性,那些恒久不变的、古今中外都能获得共鸣的东西,正是文学所追求、所要表达的东西。

一直以来都把自己囿于一个怪圈,总觉得喜欢的东西就应该变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可后来渐渐发现,可以称作“事业”的东西被划分得越来越细,专业意识亦越来越浓,一个人喜欢的东西实在可以太多太多,能够称得上热爱的东西也不会只有一个。也许,你原以为自己热爱的东西只有一个,可最后却发现,那唯一的一个也可以被拆分成好几个,然后非得让你再去做选择。做选择总是难的,因为无论你选择哪一个,你都必将错过另一个选项给你带来的所有可能性,更何况是让你在都热爱、都不愿舍弃的东西里做选择。

但最终还是会被现实逼着非得做一个选择,那也只好在那些热爱的东西里面再挑出一个最热爱的东西,或是挑出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把它作为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热爱的舍弃,生活本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都能朝着自己选择的那个方向走下去,但没有人能做到永不止歇,我们在生活里短暂停留的地方正是我们所放弃的那些选项。

就像我可能不够,没有被上帝赐予天赋,可能不足以把写作当成事业,但写作亦从不曾在我的生命里缺席。过去不曾缺席,今后更不会。这些不能作为事业、但并不缺席的部分,是我们对生命的另一种完成。

我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完成。

今夜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什么意思

别乘:别乘即别驾,官职名,在宋代一般指通判,为知州的主要佐官,知州的行政命令须通判附签才能生效,这个通判是谁因无资料佐证我们无从知晓,但从“有唱应须和”来看,来着应该是作者的朋友,而且也不是为公事而来的。

还知么:还,来、到来,这里指到来者,即别乘;知么,知道吗。

添个:添个侬的省语,意即增加了个你。

风月平分破:这是针对上阙中的“明月清风我”所说的,别乘你没来之前,这里的清风明月都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现在你来了,我们两个就平分这里的风月吧,一人一半。当然清风明月是无法平分的,其意即共赏清风明月。

大意·:别乘你这一来,我们彼此诗词唱和。别乘你知道吗?自从这儿添了个你,这儿的清风明月就被我们两个人平分成两半了。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是我与明月清风交朋友,不再来繁华的社会意思。明月清风指与明月清风交朋友,红尘指繁华的社会,不复来指不再来,所以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指我与明月清风交朋友,不再来繁华的社会。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出自赵崇嶓的《窗前》,《窗前》:“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明月清风我,红尘不复来。

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体现的是什么思想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句用了拟人、设问的修辞手法。。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是点绛唇,二之一。作者是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达了什么

此词是苏轼与好友袁公济畅游湖山时所作。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的独特享受。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等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与好友畅游湖山的快乐。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突出的是一个人游玩时的寂寞,为下面的和好友一起游玩的快乐做铺垫和对比。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体现什么思想?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苏轼身心幽闲、旷然天真、潇洒自然的风姿,并且呈现出人生最安静、最孤独的状态。

出自宋代苏轼的《点绛唇·闲倚胡床》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秋。是时,词人正在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任上。袁毂(公济)春夏间来为杭悴,词人与、刘季孙(景文)登山玩水,赋诗唱和。此词亦是词人和袁公济词作之一,概括为“风月平分”词。此词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的独特享受。全词运用了叙述、描写、写实与用典等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词人与好友畅游湖山的快乐,实现了人格化、自然化和谐统一,突现出东坡和其友人那种身心幽闲、旷然天真、潇洒自然,与大自然为伍的绰绰风姿。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体现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的思想。

那“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如画一般,沁人心脾。凡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将赋予他艺术的美妙的人生。

出自宋代苏轼的《点绛唇·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与谁同坐轩的意境

与谁同坐轩,为苏州园林拙政园中一亭,也是是其重要景点之一,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该轩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此扇形建筑的来历为,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西园,当时称为补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用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来形容他们的修建过程一点不为过。

其扇面两侧实墙上所开的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