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指的是哪一种昆虫-朝生暮死指的是什么昆虫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9-05 0
  1. 蜉蝣朝生暮死下一句是什么?
  2. 什么是“朝生暮死”的蜉蝣?
  3. 哪种动物寿命最短

蜉蝣这一种昆虫,确实如文言文中所说的那样,它只有一天的生命,但这是在它成虫期之后。蜉蝣在成虫期以前,都是在水下生存的,它们在水下会生存,数月甚至一两年,在这个期间中,它们还会经历几十次的蜕皮, 在它们要步入成虫期的时候,它们会选择跑去水面,在外面脱皮一次,不过成虫期的蜉蝣是不吃任何东西的,所以它们会在短短的一天之内死亡,有的甚至在几个小时内就死掉了。

蜉蝣的主要生存在,没有水流动的淡水湖,或者是水流流动的溪流之中,它们主要是吃水下的水草,成虫期的蜉蝣之所以不吃任何东西,是因为它蜕变成成虫后,它的嘴退化了,失去了进食的能力,只能靠之前储存的能量来撑一段时间,它们也撑不了太久,所以会在短短的一天内死去。

蜉蝣的一生也要经历几个时期才能变成成虫,同时它也是最古老的有翅昆虫,蜉蝣的全身都非常的柔软,而且看着细细,它们的体长通常都在两三厘米与二三十厘米之间,它们还有触角,虽然它们的触角很短,但在某些地方还是有一定作用,它们的前翅非常的发达,后翅就相对退化了,没啥功能,只能说后翅是看着好看,它们最特别的是尾部有一对很长很长的尾须,凑近了就会觉得特别好看。

朝生暮死指的是哪一种昆虫-朝生暮死指的是什么昆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能是有一些蜉蝣品种不一样,它们在成虫期以后可以活个一个星期左右,这种类型的蜉蝣跟文言文中讲的那种浮游就不一样。从某一些层面来讲,蜉蝣这种昆虫也可以算是一种有益的昆虫,它们活在水下时都去吃一些水藻,水草之类的生物,同时它们也是鱼类和虾类的天然饵料,同时蜉蝣数量有多少,也跟鱼虾数量有多少有一定关系。

蜉蝣朝生暮死下一句是什么?

“朝生暮死”的虫

初夏的黄昏时分,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体长不到1厘米的小虫,成群地在空中飞舞,这些小虫就是蜉蝣。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的古人就已经发现它“朝生暮死”,寿命极为短促,因此,古人常在文学作品中提到它,感叹生命的短暂,告诫人们珍惜时间。

古人的看法对不对呢?昆虫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既对也不对。如果将蜉蝣的寿命从成虫算起的话,古人的观察是正确的,神经质确是个短命鬼。蜉蝣从它变为成虫时起,到它生命结束止,最多的活不到一天,少的仅仅只有几小时。在昆虫世界里,成虫寿命最短的就数它了。不过,蜉蝣的寿命要是从幼虫算起的话,古人的看法就不对了。蜉蝣变成成虫以前,要在水中度过1-3年漫长的时光呢!这样长的寿命,在昆虫世界里,不但不能算是“短命鬼”,而且,还应该说是长寿者哩。

蜉蝣的一生是这样的:它的卵产在水里,一般经过7-14天便孵化成小幼虫。蜉蝣幼虫在水中靠吃植物、藻类和小虫为生。在1-3年的漫长时光里,它还要蜕20多次皮,身体才能逐渐长大,直到长出翅芽,变为亚成虫的时候,它才顺着水草爬出水面,在水边的草丛或石块上蜕去暗淡的“旧衣”,换上洁白透明的“新装”,变成成虫,展翅飞到空中。古人没有细致地观察到蜉蝣的一生,不知道它幼虫阶段的生活经历,只看到它生命历程的最后一段,所以才把它错认为“短命鬼”。

由于蜉蝣成虫的寿命十分短促,它们十分珍惜这短暂的时光。它们变为成虫后,既不吃,也不喝,急急忙忙飞聚到一起择偶婚配、产卵,直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大事,才力竭死去。

寿命最短的植物:

在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里,有一种叫短命菊的菊科植物,它才是世界上最短命的植物,生命只有几个星期。在干旱的沙漠里,雨水十分稀少,只要有一点点雨滴的湿润,短命菊的就会马上发芽生长,赶在大旱来到之前,匆忙地完成它的生命周期,发芽、生根、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的全过程。

什么是“朝生暮死”的蜉蝣?

蜉蝣朝生而暮死下一句是“尽其乐”。

意思是:蜉蝣这种小虫子早上出生,傍晚就死掉了,但它也知道在这短短一天的时光里尽情欢乐。

蜉蝣的危害:

由于很多种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北美和欧洲多地的酸雨曾杀死了蜉蝣栖息地的幼虫,使当地鱼群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为蜉蝣幼虫是鱼群的主要食物。

1675年,伟大的荷兰生物学家简·旺麦丹对一种蜉蝣做了详尽的描述,当时这种蜉蝣在荷兰的数量很丰富,但是现在,整个西欧都找不着这种蜉蝣的踪迹了,原因就是蜉的幼虫对环境污染的极端敏感。因此,蜉蝣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

哪种动物寿命最短

“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很多人都认为蜉蝣朝生暮死,那这是真的吗?

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属于蜉蝣目。从外貌上看和蜻蜓有相似之处,但体型相对要小很多。其体长一般为3至27毫米,身形细长柔软,头部灵活,有较大的复眼,触角短且呈刚毛状。

关于蜉蝣朝生暮死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蜉蝣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蜉蝣交配后,将卵产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孵化成稚虫。蜉蝣的稚虫期时间较长,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最长可蛰伏3年。稚虫长年生活在水下,主要在淡水湖或溪流中,食物主要是水中草类、藻类和孑孓(蚊子的幼虫)等。所以,就某种程度来说,蜉蝣还是一种有益的昆虫。

在稚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亚成虫期。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

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少则几小时,多则1至2天,少数能超过10天。蜉蝣一旦变为成虫,其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因而,成虫期的蜉蝣便会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依靠之前积蓄在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蜉蝣生存时间就变得短暂了。

蜉蝣的生命虽然不是很长,但也并非朝生暮死,你了解了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蜉蝣 身体细长,头部能自由转动,翅膀两对,前翅发达,后翅很小;腹部细长,有一对比身体还长的丝状尾毛。成虫寿命依种类而定,有些极短只有数小时,最长的可达八~廿一日,通常为二~三日。所以成语中「朝生暮死」指的是蜉蝣由稚虫变成成虫后的生命。

蜉蝣是中国文人骚客心仪的对象。《诗经·曹风》就歌唱过:「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妇女衣裙联系起来了,像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淮南子》进一步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更作了科学上的比较描述。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加了神来的一笔:「蜉,水虫也,……朝生暮死」,一句话抓住了蜉蝣的生态特徵。西洋人也早就发现了蜉蝣夭寿,它的昆虫学学名叫做 ephemeron,是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给起的,意思直截了当就是「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