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志意思,笃志近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9 0
  1. 读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有啥体会
  2.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

笃志意思,笃志近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

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

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扩展资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博学之,审问之

推荐于 2019-09-0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读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有啥体会

切问而近思的前一句是博学而笃志。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广泛的学习就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题解:博,广也。笃,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子夏简介

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被魏文侯尊为师傅。

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切问---亲切地向人请教。

译文子夏说:“博学而坚定志向,亲切地向人请教而且联系自己思考,仁义便在其中了。”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今解子夏说“博学”,那何谓博学呢?所谓博学,其实就是学问广博。也就是说,子夏此说的博学,只是讲学问的广博,而没有附加任何的条件。然而,孔子也是说过博学,不过是说“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其实,博学与博学于文二者相差甚远,不是吗?也就是说,如果将博学限制在文之内,可以说处处是仁义,而所谓博学则不然。之所以会是这样,就是所谓博学的范围太庞杂,也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在这样的状况下去求仁义有些太麻烦,不是吗?也就是说,如果目的是求仁义,还是用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更为简洁,不是吗?何谓文呢?原是指周文王的思想,后来被孔子所继承,对此孔子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我们今日讲博学,最好还是按照孔子思想去做,也就是博学于文,因为这样所学到的都是一些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言行,而非其它,再说也是节省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不是吗?

所谓“笃志”,就是坚定志向。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志向的问题;二是坚定的问题。那何谓志呢?《诗大序》:“在心为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中之念想。我们也是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心中有了念想以后,一定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如果是这样,我们最终才能够达到目的。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立志容易,笃志难,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说,问题的重点不在立志,而是在于笃志!那如何才能够笃志呢?其实只有一个笨办法,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真的!不过,我们所立之志必须得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符合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言行,否则不为志向,更谈不上实现的问题!

其实对于我们今日而言,已经完全用不着再向别人“切问”了,因为你的目的不就是追求仁义吗?仁义在哪里呢?还不是存在于孔子思想里面吗?换言之,向谁去“切问”仁义呢?难道还会有超过孔子思想的人吗?所以说,对于切问仁义之事,只能够是这个样子了,难道不是吗?那何谓“切问”呢?邢昺疏:“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也。”

诚然,对于我们今日的每一个人来讲,所谓“近思”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近思,就是反躬自问,或是反思。也就是说,当我们向孔子思想切问时,还一定要附加上近思,也就是联系自己进行思考,如此这般才能够深刻理解孔子思想,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行动,最终达到学习仁义、理解仁义、应用仁义的境界。换言之,子夏在此章所说的一切,最终难道不就是为了实践仁义吗?

此句出自《论语》,《注疏》 正义曰;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此句不敢苟同,我认为应该解释为提问题要问到点子上,切中中心),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

也就是既要广博地学习知识,又要有一个自身的追求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能不切实际,而要多想当前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反映在哲学上就是,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外来文化我们要不断学习,但是我们要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要把那些能够为我所用者学好,去其糟鄙,吸收精华,简单说就是‘与时俱进’、‘师夷长技以自强’。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