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公职人员犯法吗,贿赂公行者昧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27 0
  1. 贿赂是什么意思
  2. 贿赂的意思贿赂的意思是什么
  3.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4. 荀子·大略篇这段翻译
  5. 贿赂是什么意思解释
  6. 为治有体文言文翻译

指以财物买通他人。也指行贿的财物。

贿赂 huì lù,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金钱或其它利益,以排斥竞争对手,获得更大利益的行为。

近义词有:行贿,买通,使用,孝敬,打点。

贿赂公职人员犯法吗,贿赂公行者昧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左传·昭公六年》:“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解释: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使自己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或提供服务等业务活动中获得利益,而取的向交易相对人及其职员或其代理人提供或许诺提供某种利益,从而实现交易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法律:

主要的社会危害性有对开展工作,对商业活动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争取交易机会。作为属于刑法第八章类罪,***贿赂案件在我国立法和立法机构得到足够重视。比如刑诉法18条明确规定***贿赂案件由检察院侦查,而不是由公安机关;第37条对于特别重大的***贿赂犯罪,严格控制辩护律师与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区别立法,对我国法制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范围:财物、财产性利益与非财产性利益。

处罚: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或拘役。

本条第2款规定,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对介绍贿赂人自首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介绍贿赂人作为行贿、受贿双方之间牵线搭桥的人对整个贿赂犯罪的过程了解得十分清楚,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犯罪行为,实际上也是检举、揭发了行贿、受贿双方的犯罪行为,对于司法机关收集证据查明贿赂犯罪事实,惩处贿赂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

单字解释:

贿 huì

〈名〉形声。从贝,有声。本义:财物。

贿,财也。——《尔雅》

1. 财物:“以尔车来,以我~迁”。

2. 赠送财物:厚~之。

3. 以财物买通公职人员:行~。受~。~赂。~通。

常用词组:贿赂 贿买 贿通 贿选

赂 lù

〈动〉形声。从贝,各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赠送财物。

赂,遗也。——《说文》

1. 赠送的财物,亦泛指财物:~之甚厚。“货~将甚厚”。

2. 用财物买通公职人员:贿~。“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相关词组:

贿赂、宝赂、货赂、赂贿、赂器、邀赂、琦赂、饰赂、赂遗、润赂

贿赂是什么意思

赂的拼音 赂的解释 赂是什么意思

1、赂字的拼音是lù ; 2、 赂字的解释:见〔贿赂〕。

精选部分赂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贿赂造句:他们宣称苏丹王是被贿赂的,而且,即使是占领者,他也没有任何权利去对帕特农神庙下手。

解释:(huìlù)(1)用财物买通别人。(2)用来买通别人的财物。

2、贿赂公行造句:来自老旧汽车的废金属是科索伏的最大出口项目。 *** 官员表示,基础建设摇摇欲坠;商人抱怨贿赂公行,全国失业率大约50%。

典故: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

有关赂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赂的组词 赂怎么组词 赂的多音字组词 赂字组词

责赂、重赂、贪赂、贿赂、货赂、赇赂、琦赂、赂息、赂遗、赂谢、纳赂、赂结、赂献、利赂、馈赂、遗赂、臧赂、诱赂、珍赂、私赂、通赂、瑰赂、宠赂、琛赂、财赂、宝赂、润赂、饰赂、受赂、岁赂、饩赂、行赂、邀赂、赠赂、赂权、赂买、赂器、赂田、赂门、赂地、赂贿、赂赠、礼赂、性贿赂、货赂公行、货赂大行、贿赂公行、金玉货赂、招权纳赂、贿赂并行

贿赂的意思贿赂的意思是什么

不夸张,***犹如全球性的“瘟疫”,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幸免。为此,《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除在第8条规定了“***行为的刑事定罪”而外,又在第9条专门规定了“反***措施”。我国***问题的严重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现行《刑法》虽以专章形式规定了***贿赂罪,但其实施的效果却仍不能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刑事立法上所固有的缺陷也确实导致了一系列司法上和理论上的困惑,从而使反***斗争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能不能借鉴、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立法例,这些借鉴符不符合、在何种程度上符合我国“国情”等问题上的踌躇不前,已极大地妨碍了我国贿赂罪立法的发展和司法的运作。就如同当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药品和***公约》促成了我国“洗钱罪” 的确立一样,相信《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下称《公约》)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刑法贿赂罪的立法完善。本文仅就我国刑法贿赂罪中贿赂范围的重新定位问题,探讨如下。

一 与《公约》的现实差异

在理论上,“贿赂”是贿赂罪的行为对象,是“作为职务行为的代价所赠受的不法报酬” ,其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贿赂罪的成立以及刑事处罚的范围和力度。因此,我国刑法有关贿赂范围的规定是否达到《公约》所要求的标准将直接关系到对《公约》义务的履行。

《公约》第8条第1款规定,行贿罪是指“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许诺、提议给予或给予该公职人员或其他人员或实体不应有的好处,以使该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 ***则是指“公职人员为其本人或其他人员或实体直接或间接索取或接受不应有的好处,以作为其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 可见,《公约》的“贿赂”是指作为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的“不应有的好处”。

我国《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也就是说,我国刑法将“贿赂”定位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索取或非法收受的“他人财物” 。

这样一来,在贿赂的范围问题上,我国刑法中的“财物”与《公约》中的“好处”是何种关系,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 我国立法沿革的回顾

要搞清作为我国贿赂内容的“财物”在法律上的内涵外延,还得简单回顾一下我国有关贿赂的立法沿革。首先,在19年的刑法典中,贿赂罪的行为对象被直接表述为“贿赂”,亦即***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行为,这种规定在赋予法律用语以弹性和包容性的同时,也使得该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害;于是,在1988年的《关于惩治***罪贿赂罪的补充决定》(下称《补充规定》)中,立法机关对此进行了修改,将“贿赂”限定为“财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构成要件明确性的要求,但因范围过窄而不符合贿赂犯罪的实际情况;之后,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肯定“用财物”贿赂的同时,还承认了用“其他手段”而成立贿赂行为的可能;然而,19年的修订刑法并未在刑事法领域经济法的这一立场,而是沿用了《补充规定》的提法,其当时的立法意图是在于限定处罚范围,还是认为“财物”一词在社会生活上已发生了某种语言学上的变化,尚不得而知。

三 对各学术观点的评析

显然,在此立法背景下,对“财物”内涵外延的理解直接涉及到了罪与非罪,反腐力度及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于是,围绕我国贿赂罪中“财物”之范围问题,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现分别评析如下。

(1)财物说

该说认为,贿赂仅限于“财物”,包括金钱与物品,不包括财物以外的财产性利益,更不能包括其它非物质性的利益,并认为这是从法条和现代汉语的语意所得出的当然结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因依该说不能处理在社会生活上较为普遍的以财物以外的利益进行贿赂的行为,其支持者较少。可笔者认为,就目前立法而言,在实然意义上,财物说的结论是妥当的,由此而在司法上所造成的困惑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立法上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完善立法,而是仅仅依靠“解释”和“理解”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非但不能推动法治的进步,还有可能侵犯,从而背离刑法的价值。因为,刑法不仅仅为司法者和法学家提供了解释的对象,它更应该为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成员提供以普通社会生活的观念进行理解的可能。

(2)财产性利益说

该说认为,贿赂不仅仅限于财物,还应包含金钱及物品以外的可以直接用货币计算的财产性利益。但该说在对“其他财产性利益”范围的理解上又不尽一致。有的将所有可以直接用货币计算的财产性利益都包含在“财物”之内,如设立债权,免除债务,免费提供食宿旅游,免费提供劳务,等等 ;而有的则认为应排除诸如免费旅游、免费劳务等情形,并以限定处罚范围及类似利益不易计算价值等作为其理由 。该说实际上将财物理解为“具有价值的可以管理的有体物、无体物以及财产性利益。”并认为“财产性利益可以通过金钱估价,而且许多财产性利益的价值超出了一般物品的经济价值,没有理由将财产性利益排除在财物之外。***是以权换利的肮脏交易,将能够占有与使用的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完全符合***的本质” 。同时,该说反对将非财产性利益纳入“贿赂”的范畴,认为若如此,既无法估算价值以便准确量刑,又易扩大处罚范围,同时,也与我国社会约定俗成的“贿赂”含义相左 ,等等。

依据该说能够处理社会生活中大多数的贿赂行为,且操作性强,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反***的社会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财物”一词语言学上的要求,故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支持,而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笔者认为,在不能立即改进现行立法及司法状况的情况下,与其说该说是最为合理的,倒不如说该说是最为务实和最为机智的。因为该说虽然巧妙地维持了“解释的极限”与人们当罚性观念的平衡,但却并不足以完全驳倒另外两说的观点――它既未在实然性上完全解决其立场与“财物”一词在词义上的矛盾冲突,也未能在应然性上彻底说明以非财产性利益进行“贿赂”行为本身不当罚的理由。

(3)利益说

又称“需要说”。认为“能满足受贿人各种生活需要和精神欲望的一切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均可成为“贿赂”。因为“迁移户口、调动工作、提升职务、安置就业、提供女色等非财产性利益”与财产性利益一样,也能“起到收买国家工作人员的作用” 。

该说与现行法条中“财物”一词的冲突是不可能调和的,故在实然性上应予以否定评价,绝不能在解释论上取这样的观点,否则即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明显破坏。但从应然的角度论,笔者却不能完全同意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居于通说地位的观点,反而认为该说在应然性上具有最大的合理性。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某些非财产性的利益比财产性的利益更具腐蚀性,更能够达到行贿者的目的。因而,将贿赂的范围扩及非财产性利益更符合贿赂罪“以权换利,以利换权”的本质特征。该说虽不能成为现实司法的指导,但却应成为改进立法的思路之一。

四 观点的取舍和立场的确立

其实,上述观点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考察问题的角度和基点不同罢了。决定观点的取舍和最终的立场,首先应确定研究的角度和基点。笔者认为,若以改进现行立法,满足实践需求,加速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履行《公约》义务的见地看,在贿赂的范围问题上,立法者应“利益说”的立场。理由如下:

(1)从贿赂罪的罪质看,无论认为贿赂罪是侵犯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犯罪,还是认为贿赂罪是侵犯职务行为公正性或廉洁性的犯罪,“贿赂”均是作为“职务行为的代价所赠受的不法报酬”而存在的,这一不法报酬理当“包括能够满足人需求与欲望的一切利益” 。从贿赂罪“以利换权”这一本质属性来看,能满足人之需求的非财产性利益与包括财物在内的各种财产性利益并无本质的区别,故无充分理由将其排除在外。有论者认为,对于“收受”不便计算价值的财产性利益(如免费旅游、劳务)和非财产性利益(如提供职位、)的国家工作人员,施以行政纪律处分即可,对其中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者可以其它渎职犯罪追究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在于:(A)依此,不能处理“行贿者”,与对合犯的一般特征不合 ,无法收到刑罚特殊预防及一般预防的效果;(B)对事实上具有同等社会危害性的贿赂行为,仅因贿赂的内容不同而作出罪与非罪这种性质迥异的法律评价,实质上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C)贿赂罪的罪质表明,其当罚性主要在于该罪对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或廉洁性的侵犯,是否为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并非刑法设立该罪所考量的重点――对行为人渎职行为的法律追究不能代替对其受贿行为的法律评价,这种认识与修订刑法将贿赂罪与渎职罪分离的立法旨趣也是一致的。可见,就贿赂罪的罪质而论,以非财产性利益为对象的贿赂行为同样具有当罚性,且这种当罚性是相对独立的,并不能完全包含于其他渎职犯罪之中。

(2)从社会生活的实情看,以某些不便计算价值的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实施贿赂已成为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重要手段,危害相当严重,刑法应当对社会生活的这种变化及时作出适当的反应。一些“新兴”的贿赂手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向“常规化”发展。如,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子女解决升学、就业、提拔或出国问题,给予官员的亲属某种商业上绝对盈利的“机会”,为公务人员的房屋无偿提供装修设计或其它劳务,无偿向“实权者”长期出借住房或汽车等等,至于免费吃喝玩乐、提供等则更为常见。在“民间口头文学”所描述的与领导的“五大关系”中,“一起嫖过娼”是排于“一起收过赃”之前的与领导最“铁”的一种关系,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贿赂”的巨大“威力”和独特“功效”,以及普通民众对我国***现状的看法。在这些“新兴”贿赂的社会危害日渐严重,民众严惩***的要求日益强烈,“贿赂”之词义在实际的社会观念上已发生重大变化 的情况下,代表民意的立法者绝不能再囿于“计赃论罪”的巢臼,而对新的社会现象视而不见。毕竟,社会实践才是决定理论走向的最终力量――法律的设置和语言、观念的内涵都应当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3)从人的需要结构看,非财产性利益在人类的各种需求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中的相当部分在社会意义上具有贿赂的价值。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见,从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非财产性的需要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或缺的。弗洛伊德甚至将性看作是推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力量。连孔子都承认“食色,性也。”我们无意在此探求这些论断在理论上的准确性,只想据以说明以性满足为代表的一系列非财产性利益之于人的重要性,并进而标明这些利益作为“贿赂”的价值及其对作为人而存在着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杀伤力”。有媒体曾报道过某“走私大亨”摆平各路官员的“心得”,其“经验”表明:凡是当官的都必有一好,要么好财,要么好色,要么好官,故只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则必有“斩获”。其实,这位行贿“高人”并不是什么法律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的“高明”之处仅在于他客观地认识并利用了人性的基本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学。这便意味着刑法必须站在人性的立场,以客观的态度,摆脱极端“经济一元论”的消极影响,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在社会意义上具有贿赂价值的所有利益 ,这当然包括诸如性满足在内的某些非财产性利益。

(4)从国外的立法潮流看,随着***的社会危害不断加剧,世界各国反***的力度也相应加大。严惩***之理念在立法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均承认,“贿赂除了财物、财产性利益之外,还包括其他非物质性利益,”如意大利、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即是如此 。这无疑大大强化了对贿赂犯罪处罚,使得许多依“财物说”和“财产性利益说”不能处罚的行为,成为犯罪而遭受刑罚的制裁。在***问题已相当严重的我国,笔者确实不能、也不敢认为存在着某种真正有力的理由能使我国游离于这一立法潮流之外――“特色论”或“国情论”若用于此,是不足以服人的。因为正如政治学和法学界主流观点所指出的那样――当今全球性的***问题,有着许多共同的成因和规律,那么也必然会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对策。笔者以为,《公约》出台的基础之一,正这种普遍规律的客观性和某些普遍对策的有效性。有论者指出,“对一种犯罪究竟打击面多大,这取决于犯罪的客观性、惩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从实践中看,确实存在以非物质性利益为贿赂,并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从可行性上看,把财产之外以(的)其他一切不正当利益纳入贿赂之中,势必给司法实践具体操作带来困难,……其可行性是不具有的。” 这种担忧不能说没有道理的,但以此来否定“利益说”则显得力度不够。笔者倒是认为,有必要认真借鉴那些“利益说”的发达国家的作法,结合我国实情,去解决“可行性”的问题。

(5)从我国立法进程看,贿赂之内涵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其运动变化的过程表明,任何一种对“贿赂”范围的界定都会随社会生活的变迁而被扬弃。“贿,财也;赂,遗也”的认识及“计赃论罪”的原则,曾是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的,“财物说”自然会被立法者纳。79刑法中“贿赂”一词虽在今天看来似乎可能涵盖任何形式的利益,但依我国历史传统、立法当时的社会观念及司法实情,贿赂主要还是指“财物”――这可从88年《补充规定》及修订刑法将“贿赂”明确为“财物”以及处刑轻重主要以数额论而得以印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财物以外的财产性利益成为了贿赂犯罪的对象。笔者认为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用财物”以外的“其他手段”作为商业贿赂的一种形式,正是在经济法领域适应了社会生活这一变化的结果 。可见,“作为贿赂的利益,其内容未必是确定的或永存不变的。它的实现可能要受以后不同的条件所左右,如果实现了预想的可能性,就成为贿赂所得。” 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反***力度的加大,使贿赂的范围已事实上大量地及于非财产性利益,立法者对之作出必要的回应是顺理成章的。

(6)从《公约》的要求看,缔约国有义务“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使其国内法达到《公约》的基本要求。对于《公约》第8条第1款的贿赂罪,《公约》是取“均应该……将下列故意行为规定为刑事犯罪”这种强制性条款来规定的。易言之,即使仅从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角度,我们也必须使我国刑法中贿赂罪的构成要件达到《公约》所确立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在贿赂罪行为对象的范围问题上,我国刑法中贿赂的范围不得小于《公约》的相应范围。《公约》在该款a、b两项中将贿赂定位于“不应有的好处”,而“好处” 的范围明显大于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财物”,即使“财产性利益说”这样的扩大解释来理解“财物”也是如此。从文理上讲,现代汉语的“好处”是指“使人有所得而感到满意的事物” ,并不局限于“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范围;从论理上说,能够成为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的条件”的“不应有的好处”,当然会包括某些与“财物”、“财产性利益”一样,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和欲望之功能的“非财产性利益”。可以认为,作为各种价值观念、文化信仰及法律制度斗争、妥协和融合产物的《公约》,在贿赂的范围问题上取了多数发达国家的立场,藉“利益说”以收严惩***行为、打压有组织犯罪之功效。由此看来,将我国刑法贿赂罪的对象扩张及于某些非财产性利益,是《公约》的要求,也是我国必须履行的国际法义务。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刑事立法上“利益说”的主张,将“贿赂”的范围定位于包含某些非财产性利益在内的,所有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具有“贿赂”价值 的利益,是有较为充足的理由的。这既是反***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贿赂罪罪质的要求;既符合法律的发展规律,也顺应了先进的国际立法潮流;既是可行的立法改进方案,同时也是必须履行的国际法义务。至于在法律条文中具体何种表述方式为妥,则可继续作深入的研究。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贿赂的词语解释是:贿赂huìlù。1. 用给予报酬(如金钱、财产、利益或方便)来收买某人(如官员)。2. 用来收买某人的报酬。

贿赂的词语解释是:贿赂huìlù。1. 用给予报酬(如金钱、财产、利益或方便)来收买某人(如官员)。2. 用来收买某人的报酬。词性是:动词。结构是:贿(左右结构)赂(左右结构)。拼音是:huìlù。注音是:ㄏㄨㄟ_ㄌㄨ_。

贿赂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谓私赠财物而有所请托。引《左传·昭公六年》:“乱狱滋丰,贿赂并行。”宋刘克庄《龙学行隐傅公行状》:“贿赂流行,公私俱困。”章炳麟《讨满洲檄》:“官常之败,恒由贿赂。”⒉指因行请托而私赠的财物。引唐韩愈《永贞行》:“公然白日受贿赂,火齐磊落堆金盘。”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十:“王将明当国时,公然受贿赂,卖官鬻爵,至有定价。”许地山《危巢坠简·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他们以廉洁相号召,难道还能受贿赂?”⒊财货。引《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因东师之献捷,就海孽之贿赂。”李善注引《尔雅》:“贿,财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郎君莫作恶剧,强以贿赂_人。”

二、国语词典

以财物买通他人。

三、网络解释

贿赂贿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ìlù,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金钱或其它利益,以排斥竞争对手,获得更大利益的行为。近义词有:行贿,买通,使用,孝敬,打点。

关于贿赂的近义词

行贿

关于贿赂的反义词

索取

关于贿赂的诗句

公然白日受贿赂不能受你的贿赂贿赂成知己

关于贿赂的单词

boodlebribegreasecorrupttampergetatfixpayoff

关于贿赂的成语

揽权纳贿货贿公行贿赂并行货赂公行货赂大行贪贿无艺政以贿成赃贿狼藉招权纳赂贿赂公行

关于贿赂的词语

招权纳赂货赂公行货贿公行揽权纳贿贪贿无艺贿赂并行货赂大行赃贿狼藉金玉货赂重赂轻贤

关于贿赂的造句

1、他要写一首长诗,诉说农民工打工历程的苦难,揭露包工头和老板的黑心肠和不折手段的贿赂官员,书写黑暗和龌龊。

2、这位税务干部在贿赂面前捐金沉珠,坚持原则,受到群众的普遍赞扬。

3、当陌生人贿赂你的时候,你因该斩钉截铁地拒绝他。

4、不好意思,除了夫人的美色,我不接受其他贿赂。

5、这次东窗事发,被查出他收取贿赂五十多万元。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贿赂的详细信息

荀子·大略篇这段翻译

却说那给刘璋献计的人是益州别驾官,姓张名松,字永年。这人生得十分丑陋,头顶尖额头窄的枣核脑袋,鼻孔朝上,牙齿外翻,身高不到一米五,但说起话来却是响如铜钟,震得大厅嗡嗡直响。

刘璋问:“刘别驾有什么高见,可以解除张鲁的威胁?”张松说:“我听说许昌的曹操已经荡平了中原,吕布、二袁都被他所灭,近期又刚攻破了马超,实在是天下无敌。主公准备好礼物,我亲自去许昌跑一趟,说服那曹操兴兵攻取汉中。那时张鲁会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蜀中?”

刘璋听完大喜,命人收拾好金珠锦绮当作进献之礼,派遣张松为特使。张松暗中绘制了西川地理图本藏好,带着几名仆从骑马赶赴许昌。早有人报到了荆州,诸葛亮派人到许昌打探消息。

却说张松到了许昌馆驿中住下后,每天都很早去相府等着曹操接见,却一直见不到面。原来曹操自从攻破马超回师后,骄傲得快上天了,眼中无人,每天只是聚集手下人饮酒,没有事情基本不出府门,国家大事都在相府中商议。张松等了三天后,才能通报上姓名,左右站岗看门的明要了贿赂后才让他进去。

曹操坐到大堂上,张松参拜完毕。曹操问:“你的主公刘璋多年不来进贡,这是什么原因?”张松说:“路途往来艰难,贼寇到处都是,来一次很不容易。”曹操一听这话喝斥道:“我已经扫清了中原,哪里会有什么盗贼?”张松说:“现在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都带甲十多万以上,怎么能说是天下太平?”曹操一开始看到张松形象猥琐,早就有了五分不高兴;又听到张松敢用言语冒犯,就拂袖而起,转入后堂中。

曹操的左右都责备张松说:“你作为特使,怎么不懂得礼节,只是一味冲撞丞相?幸好我们丞相宽宏大度,看在你远道而来的面子上没有怪罪你,你赶紧回西川吧。”张松笑道:“回川中最好,因为我们川中没有诌佞之人。”忽然台阶下有一人大声喝道:“你说你们川中人不会谄佞,难道我们中原大国就有谄佞之人吗?”

张松看说话的人单眉细目,貌白神清,就问他姓名,他说是太尉杨彪之子杨修,字德祖,现在身为丞相门下掌库主簿。这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张松知道杨修是个舌辩之士,就有意为难他。这杨修依仗着有些才华,平时小觑天下人士。当听到张松说话中带着讥讽,就邀请他到外面书院中分宾主落坐。

杨修对张松说:“蜀道崎岖,先生远来劳苦。”张松说:“我奉主公之命,虽然是赴汤蹈火,也不敢抱怨。”杨修问:“我没有去过蜀中,那里风土人情怎样?”张松说:“蜀中西郡古称益州,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鸡鸣犬吠相闻,市井闾阎不断。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富如山积。天下没有地方可比!”杨修又问:“蜀中有哪些知名人物?”张松说:“文人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三教九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不可胜数,说三天也讲不完!”杨修又问:“现在刘季玉手下像先生这样的人才还有几位?”张松说:“文武全才、智勇足备、忠义慷慨之士,知名的用百位来数。像我张松这样才干不济的人,用车载用斗量,用笤帚一扫满大街上都是。”

杨修问:“先生现在担任什么职务?”张松说:“我滥竽充数只当名别驾官,其实很不称职。我敢问先生在朝廷做什么官职?”杨修说:“我现在是丞相府的主簿。”张松说:“我久闻先生世代簪缨,为什么不在庙堂中辅佐天子,而是只当了相府门下的一名小吏?”

杨修听完这话,满面羞惭,强装笑颜回答:“我虽然职位不高,但是曹丞相却委任我管理军政钱粮重务,早晚都能得到丞相教诲,也是受益匪浅,就一直担任这个职务。”张松笑道:“我听说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靠强霸而占据大位,你怎么能够有所受益?”杨修说:“先生久居边陲,怎么能说丞相没有大才?我这就让先生来看一物。”

杨修招呼左右,在书箱中拿出一卷书递给张松,张松看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孟德新书》。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共有十三篇,都是用兵的精要之法。张松看完后问:“先生说这是谁的著作啊?”杨修说:“这是曹丞相酌古准今,仿照《孙子》十三篇而作。先生说丞相无才,这部专著可以流传于后世吧?”张松大笑道:“这书我们蜀中三尺小童都能背诵,这书怎么好意思叫做‘新书’?这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剽窃来冒充自己的专著,只能欺瞒了先生你吧?”

杨修说:“丞相秘藏的这本书虽然已经写成,却还没有流传于世。先生说蜀中小儿都能暗诵如流,你是大话欺我吧?”张松说:“先生如果不信,我这就给你背诵一下。”于是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然没有一个字有差错。杨修大惊道:“先生过目不忘,真是天下奇才!”后人有诗赞曰:

张松想要辞别回川,杨修说:“先生暂且回馆舍,容我再禀明丞相,让先生再见丞相。”张松谢过后退出。

杨修进入见曹操说:“刚才丞相为什么慢待了张松?”曹操说:“他出言不逊,所以我故意慢待他。”杨修说:“丞相能够容得下狂士祢衡,为什么会容不下张松?”曹操说:“祢衡的文章传播于当今,所以我不忍心杀他,这张松有什么本事?”杨修说:“不必说他口似悬河,雄辩之才无比。刚才我把丞相所撰写的《孟德新书》给他看,他只看了一遍就能背诵,这么博闻强记的人世间罕见。张松说这书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都能熟背。”

曹操问:“难道古人和我心中暗合吗?”就把书扯碎烧掉。杨修说:“不如让这人前去面君,也让他领教一下天朝大国气象。”曹操说:“明天我就到西教场点军,你领他过来,也让他见识一下我们军容之盛,让他回去报告:我攻下了江南,便去收川。”杨修领命前去准备。

到了第二天,杨修陪同张松到了西教场。曹操点起虎卫雄兵五万,布列到教场中。只见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扬彩,人马腾空。张松只是斜目观看。折腾了很久,曹操招呼张松到面前指着队伍问:“你们川中能够看得到这么多的英勇之师吗?”张松回答说:“我们蜀中用仁义治人,从来看不到这些兵革。”曹操变脸盯着张松,张松一点也不害怕,杨修频频用目光示意张松。

曹操对张松说:“我看天下鼠辈都像草芥。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你了解这些情况吗?”张松说:“丞相驱兵到处,真的是战必胜、攻必取,张松我早就有所耳闻。想当年濮阳攻伐吕布时,宛城征战张绣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我知道这都是天下无敌之举!”曹操大怒喝道:“你这个***胆敢揭我的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杀。

杨修求情说:“张松虽然该杀,可他是肩负使命从蜀地远来进贡,如果斩杀了,恐怕失去远人之心。”荀彧也上前劝谏。曹操怒气未消,就免了张松死罪,喝令武士乱棒打出。

张松回到馆舍后连夜出城,想要回奔川中,却暗自寻思:“我本来想把西川州郡献给曹操,谁想这家伙这么轻慢我!我来的时候在刘璋面前夸下了海口,今天却是怏怏空手而回,肯定会被蜀中人笑话。我听说荆州刘备仁义远播,不如就去荆州看看情况。”于是乘马领着仆从朝荆州界上赶去。

眼看来到郢州界口,忽然看到一队军马,约有五百多名骑兵,为首一员大将,轻妆软扮,勒马向前问:“来的莫非是张别驾吗?”张松回答:“正是。”那将军慌忙下马,称喏说:“赵云我等候先生多时了。”张松也下马还礼问:“莫非将军就是常山赵子龙吗?”赵云说:“正是在下。我奉主公刘备命令,为大夫远涉路途,鞍马驱驰,特地命我聊奉酒食。”说完后命军士跪进酒食,赵云也敬酒。张松寻思:“人们都说刘备宽仁爱贤,今天一见果然真是这样。”就和赵云饮了数杯后上马同行。

一行人马来到荆州界首已经是天晚,前面就是馆驿,看到馆驿门外一百多人垂手侍立,看到后立刻击鼓迎接。一将到马前施礼说:“我奉兄长将令,为大夫远涉风尘,令我洒扫驿庭以待歇宿。”来将正是关羽。张松下马,和关羽、赵云同入馆舍。叙礼落座后排上酒宴,两人殷勤相劝。饮酒直到半夜才罢席,休息了一宿。

第二天早饭后,上马行不到三五里,又见一簇人马赶到,正是刘备带领着伏龙、凤雏亲自前来迎接。远远望见张松,早都先下马等候,张松也慌忙下马相见。刘备说:“久闻大夫大名如雷灌耳,却恨云山遥远,不能听教。现在听说先生要回成都,我专门在这里迎接。如果先生不嫌弃,就顺便到荒州暂且歇息片刻,以叙讲渴慕之情,实在是我人生万幸!”张松大喜,立即上马并辔进入荆州城中。到了府堂上各自叙礼后,分宾主依次落坐,摆设盛宴款待。

饮酒时,刘备只是闲谈,却一点也不提起西川的有关事情。张松就用言语引导:“现在皇叔除占据着荆州外,还有其他几个州郡?”诸葛亮回答:“荆州是我们暂时从东吴借的,他们常常派人来讨要。因为我们主公是东吴女婿,所以暂且在这里安身。”张松说:“东吴已经占据了六郡八十一州,国富民强,还嫌不知足吗?”庞统搭话说:“我主公是汉朝皇叔,反而不能占据州郡。其他的汉室蟊贼,却都能够恃强侵占地土,确实让天下有识之士愤愤不平。”

刘备说:“两位先生不要多说。我能有什么大德,敢有那么多的想法?”张松说:“皇叔说得不对。您是汉室宗亲,仁义之名远播于四海。不要说是占据几个州郡,就是代正统而居帝位,也一点也不过分。”刘备拱手道谢:“先生表扬得太过无头了,我哪里能够承担得起!”

就这样一连挽留张松饮宴三天,却从不提起川中之事。张松辞别,刘备在十里长亭设宴送行。刘备举酒对张松说:“承蒙大夫不见外,得以留叙三日。今天相别后,不知什么时间再能够听教。”说完后潸然泪下。张松寻思:“刘备这么宽仁爱士,我怎么能够轻易舍弃?不如把话说明了,建议他攻取西川。”于是说:“我也是常思朝暮侍君,只恨是没有条件。我现在看这荆州之势: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这里绝对不是可以久恋之地。”刘备说:“我也知道这一点,但一直没有新的地方可以安定下来。”张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荆襄之众,长驱西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刘备说:“我哪里敢去图谋?刘益州也是帝室宗亲,恩泽布于蜀中多年,他人岂能轻易动摇?”张松说:“我不是来卖主求荣的。现在遇到明公,不敢不披肝沥胆说句实话:刘季玉虽然拥有益州之地,却一直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再加上张鲁在北面常想侵犯,人心早已经离散,全都思得明主。我这次出来,本来是想向曹操献上蜀中。没有想到这逆贼恣逞雄奸,傲贤慢士,所以我特地前来见明公。明公要先取西川为根基,然后北图汉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如果真有收西川的意思,张松我愿作为内应施犬马之劳,不知道明公钧意怎样?”

刘备说:“我深感先生深情厚意。怎奈刘季玉和我是同宗兄弟,如果攻取,恐怕被天下人唾骂。”张松说:“大丈夫处世,就应当努力建功立业。现在明公如果不取,定被为他人所取,肯定会追悔不迭。”刘备说:“我听说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就是我想攻取,也没有什么良策。”

张松马上从袖中取出一张地图,递给刘备说:“我深感明公盛德,特意献上这张图。只要看明白了这张图,便知蜀中道路交通。”

刘备展开图大体一看,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全都标注的明明白白。张松说:“明公想取就要马上实施。我有两个心腹好友,他们是***和孟达。这两人肯定能够帮助明公,如果他们两人到荆州时,可以和他们商议。”刘备拱手谢道:“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张松说:“我有幸得遇明主,不能不尽情相告,哪里会期望回报?”说完辞别而回,诸葛亮派关羽等护送数十里才返回。

张松回到益州后,先去见好友***。***字孝直,右扶风郿人,是贤士法真的儿子。张松见到***后,把曹操轻贤傲士的事情说了一番,说曹操只能同忧、不能同乐。我已经要将益州献给刘皇叔了,现在专门和兄长来商议这件事。***说:“我早看到刘璋无能,也是很久想见刘皇叔了,咱俩想法一致。”

不一会,他们的另外一个好朋友孟达也来了。孟达字子庆,和***是老乡。孟达进来后,看到***和张松在说悄悄话,就问:“我已经猜到了二公的意思,你们是想献益州吗?”张松说:“正是这事。兄长你猜一下我们应当把益州献给谁?”孟达说:“这个还猜什么,不是刘备能会是谁。”三人同时抚掌大笑。***对张松说:“兄长明天去见刘璋,话会怎么说?”张松说:“我推荐二公为使者前往荆州。”两人答应回府。

第二天,张松去见刘璋。刘璋问:“先生此行办的事怎么样?”张松说:“曹操实为汉贼,想要篡夺天下,不能和他谈事。他已经有了攻川之心。”刘璋说:“真是这样我们怎么办?”张松说;“我有一个计谋,可让张鲁和曹操都不敢轻易进犯西川。”

刘璋问:“是什么计策?”张松说:“荆州刘皇叔和主公同宗,他仁慈宽厚有长者之风。赤壁鏖兵之后,曹操听到他的名字后胆裂,何况是那小小张鲁?主公为什么不派人前去结好作为外援,可以敌曹操、拒张鲁。”刘璋说:“我也这个想法,谁能够作为使者?”张松说:“***、孟达可以前去。”

刘璋立即召两人进入,修书一封,命***为特使,先去通报情况,再派孟达领精兵五千,迎接刘备入川为援军。正商议之间,有一人从外面闯入,汗流满面,大叫道:“主公如果听信了张松之言,那么四十一州郡,就会属于他人!”张松大吃一惊,看说话的是西阆中巴人,姓黄名权,字公衡,现在是刘璋的府中主簿。

刘璋问黄权:“刘备和我同宗,我想交结他为外援,你怎么说出这种话来?”黄权说:“我也知道刘备宽以待人,他是以柔克刚,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更加上有诸葛亮、庞统之智谋,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为羽翼。如果召到蜀中后,把他当作将领来对待,刘备怎能俯身做下将?如果用客礼对待,又是一国不容二主。主公就听我一言,那么西蜀有泰山之安;不听我言,主公有累卵之危。张松昨天从荆州路过,肯定是和刘备结成了同谋。可先杀张松,后绝刘备,那么西川万幸。”

刘璋问:“曹操和张鲁杀来,我们用什么抗拒?”黄权说:“这个不难。只要我们闭境绝塞,深沟高垒,那么敌兵自然会退却。”刘璋说:“贼兵犯界是燃眉之急,如果静等敌军退却,这个办法不行。”刘璋不听黄权的建议,派遣***前行。

又有一人劝阻说:“不可!不可!”刘璋一看,说话的是帐前从事官王累。王累叩拜道:“主公如果听了张松的话,就是自取其祸。”刘璋说:“先生说得不对。我结好刘备只是想抗拒张鲁。”王累说:“张鲁犯界是癣疥之疾,刘备入川是心腹之患。况且刘备是当世枭雄,先前投奔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他心术一直是这样,主公怎么能够和他平安共处?现在如果召他而来,西川就完了!”刘璋喝斥:“你不要胡说八道!刘备是我同宗兄弟,他怎么能够抢夺我的基业?”便让左右架出两人,命令***立即动身。

***离开益州后直奔荆州。见过刘备后参拜已毕,呈上刘璋书信,刘备拆开观看。信中说:“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刘备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蜀道崎岖,未及进贡,感觉很是惶愧。我听说过吉凶相救、患难相扶,朋友间都是这样,何况宗族兄弟?现在张鲁在北旦夕兴兵,侵犯我的边界,感觉很不安定。专门派人谨奉尺书,上乞钧听。如果念及同宗之情、全手足之义,希望兄长立即兴师剿灭狂寇,永为唇齿,自有重酬。书不尽言,专候车骑。”刘备看完书信后大喜,设宴热情款待***。

酒过数巡后,刘备屏退左右对***说:“我久仰孝直英名,张别驾也多次谈起盛德。今获天能够听教,甚慰平生。”***忙起身拜谢道:“我只是蜀中一名小吏,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人们常说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张别驾所提的建议,将军有这个意向吗?”刘备说:“我一生飘寄过客,想起来也是暗自伤感叹息。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是一个人啊?蜀中丰腴之地,不是我不想取,怎奈刘季玉是我同宗,出手相图确实不忍心,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说:“益州号称天府之国,不是能够治乱之主不能安定。现在刘季玉不选贤任能,这份基业不久必定属于他人。现在马上要落到将军手中,机会绝对不能错失。难道将军没有听说过逐兔先得的话了吗?将军如果想取川中,我会效死力。”刘备拱手谢道:“这事再商议。”

当天席散后,诸葛亮亲自送***回到馆舍。刘备独自坐着沉吟。庞统进来坐下说:“事情当决而不决者,是愚人。主公一向高明,为什么大事面前这么多犹豫?”刘备问:“依照先生的意见,我们该怎么做?”庞统说:“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这个地方难以施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成大业。现在所幸得到张松、***作为内应,这都是天赐良机,还有什么事情让主公下了不决心的?”刘备说:“现在和我水火不相容的人是曹操。曹操做事严苛,我偏要行宽;曹操施行暴政,我施以仁政。曹操做人诡诈,我做事忠信。我只有在行事风格上和曹操完全相反,大事才能成就。如果因为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我确实下不定决心。”庞统笑道:“主公说的话虽然合乎天理,但现在是离乱世界,用兵争强也不能一条路跑到黑。如果拘泥于常理,就会寸步难行,应该讲究随机应变。况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是汤、武正道。如果大事成了以后,再对刘璋报之以义,封为大国,又怎能说负于信义?今天不取西川,终究会被他人所取。刘表让荆州的事主公不能不铭记在心,我愿主公再深思熟虑。”刘备对庞统说:“先生的话都是金石良言,我应当铭刻肺腑。”

于是请来诸葛亮商议起兵西行。诸葛亮说:“荆州重地必须分兵把守。”刘备说:“我想和庞统、黄忠、魏延前去西川;军师可和关羽、张飞、赵云留守荆州。”诸葛亮答应下来。于是诸葛亮总守荆州,关公守住襄阳要路,屯兵青泥隘口;张飞领兵在四郡巡江,赵云屯驻江陵,镇守公安。刘备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刘备和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点起马步军兵五万起程西行。临行时,忽然廖化带领一支军兵来投奔,刘备便让廖化关羽抗拒曹操。

这年冬天,刘备领兵向西川进发。快到益州界上,孟达早已经接着,拜见刘备后,说刘益州派他领兵五千远来迎接,刘备派人到益州报告刘璋。刘璋便发书信告诉沿途州郡供给钱粮。刘璋想要亲自到涪城迎接刘备,下令马上准备车乘帐幔,旌旗铠甲都要鲜明。主簿黄权再次劝阻说:“主公这次前去,肯定会被刘备所害,我食禄于主公多年,不忍心您中了他人的奸计。望主公三思而后行!”张松说:“黄权你这话,分明是疏间我们主公刘家宗族之义,滋长寇盗之威,实在无益于主公。”刘璋于是斥责黄权:“我意已决,你怎么还敢反对!”黄权叩头流血,近前用嘴衔住刘璋的衣角苦谏。刘璋大怒,扯衣服而起。黄权都不松口,立刻扯落掉两个门牙。刘璋喝令左右推出黄权,黄权大哭而回。

刘璋要起前行,又有一人叫道:“主公不纳黄公衡忠言,我这就死在主公面前!”伏在台阶前苦谏。刘璋看说话的人是建宁俞元人,姓李名恢。李恢叩首说:“我听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黄公衡忠义之言,主公一定要听从。如果容许刘备入川,就好比是迎虎入门。”刘璋说:“刘备是我的宗族兄长,怎么肯加害我?谁再多说必定问斩!”让左右推出李恢。张松说:“现在蜀中文官各顾妻子,不想替主公效力;武将恃功骄傲,各有外意。不迎来刘皇叔,就会面临敌人攻于外、百姓攻于内的窘态,这是必败之道。”刘璋说:“先生所谋划的,确实对我是长远之计。”

第二天,刘璋上马出了榆桥门。有人报告从事官王累,用绳索倒吊在城门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果劝谏不从,就自己割断绳索撞死在门下。

刘璋让左右拿来谏章观看。里面说道:“益州从事臣王累泣血恳告:主公肯定听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初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言,会盟于武关后被秦所困。现在主公轻易离开大郡,亲自去涪城迎接刘备,恐怕会有去无回。我劝主公马上斩杀张松于市曹,撕毁和刘备的盟约,那样将是蜀中老幼的万幸,对主公的基业也是万幸!”

刘璋看完后大怒说道:“我前去和仁人相会,就像亲近芝兰,你怎么三番五次来侮辱我!”王累大叫一声,抬手割断绳索撞死在地上,后人有诗叹曰:

刘璋带领三万人马,浩浩荡荡往涪城前去,后军装载资粮饯帛一千多辆车去接刘备。却说刘备前军已到垫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其中原因,一是西川供应充足;二是刘备号令严明,如有妄取百姓一物者立斩。百姓扶老携幼沿路观看,焚香礼拜,刘备都用好言好语抚慰。

***对庞统说:“近日张松有密信来到,说刘璋到涪城相会时便可图谋,机会切不可失。”庞统说:“这话先不要提起。等到二刘相见后再乘机图谋。如果预先走露了消息,恐怕其中有变。”***于是秘而不言。

涪城离成都三百六十里。刘璋到了后派人迎接刘备,两军都屯驻到涪江之上。刘备入城和刘璋相见,各叙兄弟之情。彸礼完毕后挥泪诉告衷情,酒宴后各自回寨中安歇。刘璋对众官员说:“可笑那黄权、王累等人,不知道我宗兄的心意,胡乱猜疑。我今天见到了兄长,真是仁义之人。我得到他为外援,又怎么会担心曹操、张鲁?不是张松谋划就会和宗兄失之交臂。”刘璋脱下身上所穿绿袍,带上黄金五百两,派人到成都赏赐给张松。这时部下将佐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一班文武官说:“主公先不要欢喜。刘备这人柔中有刚,其心术深不可测,还是加小心为好。”刘璋笑道:“你们都不要多虑了,我的兄长怎会有二心!”众人都咳声叹气退出。

却说刘备回到寨中,庞统进入问:“主公今天在席上见到了刘季玉有什么动静吗?”刘备说:“季玉真是大实在人。”庞统说:“刘季玉虽然心善,但他的臣下刘璝、张任等都有愤愤不平之色,其间吉凶没有保障。依照我的意见,不如明天摆设酒宴请刘季玉赴席,就在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摔杯为暗号,就在宴席上斩杀刘璋。然后一拥攻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主公可安坐而平定川中。”刘备说:“刘季玉是我同宗,他诚心待我。再说我刚刚到蜀中,恩信还没有建立。如果这样行事上天不容,百姓也会怨恨。先生这个谋略,虽然是王霸之理我也不能这么办。”庞统说:“这不是我的计谋,这是刚刚收到张松密信,说这事事不宜迟,早晚马上图谋。”

话音未落,***进入说:“我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顺应天命。”刘备说:“刘季玉和我是同宗,我不忍心下手。”***说:“明公这话说得不对。如果明公不这样做,张鲁和刘璋有杀母之仇,必定前来攻取。明公远涉山川,驱驰士马,既然来到了这里,进则有功,退则无益。如果这样狐疑不定拖延时间长了就是失策。况且这机谋一旦泄露,就反而被他人算计。我看不如乘此天人当归之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早立基业,这是上策。”庞统也是再三相劝。

黄其军

作于2018年8月30日烟台(古历七月二十)

白话《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贿赂是什么意思解释

7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 译文 礼, 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 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 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 ○原文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译文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 ○原文 《易》曰: “复自道,何其咎?” 译文 《易经》说: “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 ○原文 《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译文 《春秋》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够转变。 ○原文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 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译文 士人有了妒忌的朋友,那么和贤人交往就不会亲密;君主有了妒忌的臣子,那么贤人就不会到来。 埋没公正的人叫做欺昧,埋没贤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诡诈。狡猾诡诈的小人, 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国家的垃圾和。 ○原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 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室,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译文 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 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 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是国家的。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 工具,铲除国家的。 ○原文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 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 《诗》曰: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王事具矣。 译文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整饬民众的本性。每家配置五亩宅基 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 等学府, 设立地方学校, 整饬六种礼仪, 彰明七个方面的教育, 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 《诗》 云: “给 人喝啊给人吃,教育人啊指导人。 ”像这样,称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备了。 ○原文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译文 周武王刚进入殷都的时候, 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门口设立了标记以表彰他的功德, 解除了箕子的囚禁, 在比干的墓前痛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趋向行善了。 ○原文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 《诗》曰: “我言维服,勿用 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译文 8 天下、一国都有才智出众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贤能的人。迷路的人不问道,溺水的人不问涉水的 路,亡国的君主独断专行。 《诗》云: “我所说的是要事,不要以为开玩笑。古人曾经有句话:要向樵夫 去请教。 ”这是说要广泛地询问各方面的人。 ○原文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庆赏刑 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译文 有法律依据的就按照法律来办理, 没有法律条文可遵循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 根据它的根 本原则推知它的细节,根据它的一个方面推知它的另一个方面。大凡各种事情,道理虽然不同却互相制 约着。对于表扬奖赏与用刑处罚,通达了类推的原理,然后才能有相应的处置。政治教化与风俗习惯相 适应,然后才能实行。 ○原文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 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 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不与新有昏, 期不事。 译文 八十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劳役;残废有病、没有人 照顾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可以有一个人不服劳役。有父亲、母亲的丧事,可以三年不服劳役;齐衰和 大功,可以三个月不服劳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以及新结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劳役。 ○原文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 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译文 孔子说子家驹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个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产;子 产,是个给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身处事,致力于功效而不致力于道义,致力于智谋而不 致力于仁爱,是个缺乏礼义修养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原文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 “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 “我先攻其邪心。 ” 译文 孟子三次见到齐宣王而不谈国事。 他的学生说: “为什么三次碰到齐王都不谈国事?” 孟子说: “我先要打击他的坏思想。 ” ○原文 公行子之之燕, 遇曾元于涂, 曰: “燕君何如?” 曾元曰: “志卑。 志卑者轻物, 轻物者不求助。 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豪,害靡国家,然且为之, 几为知计哉?” 译文 公行子之到燕国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说: “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说: “他的志向不远大。志向 不远大的人看轻事业, 看轻事业的人不找人帮助。 如果不找人帮助, 哪能攻克别国呢?他只能是氐族人、 羌族人的俘虏。他不担忧自己被捆绑,却担忧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习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 就像那秋天新长出来的兽毛一样细微,而危害却有损于国家,这样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谋 划呢?” ○原文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译文 现在那丢了针的人,整天找它都没找到;当他找到它时,并不是眼睛更 加明亮了,而是睁大 了眼睛才发现它的。心里考虑问题也是这样。 ○原文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 9 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 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 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 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译文 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 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 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 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 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 去贩运买卖货物; 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 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 上卿不放***, 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 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原文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译文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 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 ○原文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译文 赞许积聚钱财而把一无所有看作羞耻,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是邪恶行为产 生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上好羞,暗饰矣;上好富,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民语曰: “欲富乎?忍耻矣,倾绝 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 ”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译文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整饬了。君主爱好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 叉道。民间俗语说: “想富吗?忍着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 ”君 主爱好富,那么人民的行为就这样,怎么能不乱? ○原文 汤旱而祷曰: “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 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译文 商汤因为大旱而向神祷告说: “ 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民众太苦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 的地步?是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妻妾嫔妃说情请托太多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 贿赂盛行吗?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 ○原文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 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译文 上天生育民众,并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民众。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国,并不只是用来尊重诸侯而已;安排各种官职,

纳哦

为治有体文言文翻译

贿赂的解释 (1) [bribe;entice ***. with advantages] (2) 用 给予 报酬(如金钱、财产、 利益 或 方便 )来收买某人(如官员) 贿赂证人 (3) 用来收买某人的报酬 他接受 5 万美元的贿赂 详细解释 (1).谓私赠财物而 有所 请托。 《 左传 ·昭公六年》 :“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宋 刘克庄 《龙学行隐傅公行状》 :“贿赂流行,公私俱困。” 章炳麟 《讨满洲檄》 :“官常之败,恒由贿赂。” (2).指因行请托而私赠的财物。 唐 韩愈 《永贞行》 :“公然 白日 受贿赂,火齐磊落堆金盘。” 宋 朱弁 《曲洧旧闻》 卷十:“ 王将明 当国时,公然受贿赂,卖官 鬻爵 ,至有定价。” 许地山 《危巢坠简·在费总理底客厅里》 :“他们以 廉洁 相 号召 , 难道 还能受贿赂?” (3).财货。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 :“因东师之献捷,就海孽之贿赂。” 李善 注引 《 尔雅 》 :“贿,财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 :“郎君莫作恶剧,强以贿赂啗人。” 词语分解 贿的解释 贿 (贿) ì 财物:“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赠送 财物:厚贿之。 以财物买通公职人员: 行贿 。受贿。贿赂。贿通。 部首 :贝; 赂的解释 赂 (赂) ù 赠送的财物,亦泛指财物:赂之甚厚。“货赂将甚厚”。 用财物买通公职人员:贿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部首:贝。

1. 为治有体文言文全文翻译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颙径直入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

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所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优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

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

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

杨颙去世,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2. 《杨禺页谏孔明》文言文翻译

诸葛亮时常亲自考核文书簿册。杨颙径直入内,直言规劝诸葛亮:“治理国家要有分别,因此上级官员和下级官员的职责不能相互混淆。请我为您以一家之主来比喻:现今有一个人在这里,派遣奴隶执行耕种,婢女负责烧火煮饭,公鸡负责早上报时,狗负责在出现盗贼时叫唤,用牛来负重,用马来载人长途跋涉,私人的事没有一件耽误,所需要的都充足,生活舒缓,无忧,所需要做的只有饮食。突然一天,想要尽力亲自去做这些事,不再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耗费自己的体力,为这些琐碎事务,身体疲劳,精神困倦,最终没有一件会成功。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奴隶、婢女、公鸡和犬吗?而是因为这违背了作为一家之主的原则。

“所以古人称:‘坐着谈论道理的人为三公,起身去做事的人为卿大夫。’邴吉不去理会路上的尸体,而担心牛因热而喘气,陈平不会回答关于国家赋税的问题,说:‘自然会有人负责’。他们都十分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如今您治理国家,亲自考核文书簿册,整天辛苦流汗,不也是十分艰劳吗!”诸葛亮因此对杨颙表示感谢。

杨颙在担任丞相主簿时,劝说诸葛亮不必越俎代庖,自校簿书,整日劳累,以致“上下相侵”,这样做最终只会空耗精力,一事无成。杨颙的话得到诸葛亮的肯定。杨颙去世后,诸葛亮十分悲痛,并认为杨颙之死是蜀汉朝廷的一个损失。

3. 文言文翻译

1.所以古人说,"坐着高谈阔论大道理的,称之为王公;亲身去实践的,称其为士大夫."所以,丙吉(一个人名)不问死在道路中间的人而担忧牛喘气,陈平不愿意知道钱粮的具体数量,说,"自然有人主管",他们这些人实在通晓自己的职位(即知道自己的责任),今天你掌管,却亲自校订书册,为此而整天流汗,不也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表示感谢(理解为歉意也可),等到颙(前面这段话都是颙这人说的)死了,诸葛亮流泪哭泣三天.

2,主与司在这里都是掌管的意思

3.溪大怒说:"这就是太师的仁义明智,与我的事情有什么关系?你竟然心怀祸心来贿赂我吗?"将他送来的金钱还给他,斥责他让他走了.

4.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5. 文言文《以柔克刚》翻译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说的意思是: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6. 文言文有度全文翻译

原文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 *** 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

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戚,无私贤哲之臣,无私 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外使诸候,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

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名,退*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译文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

燕昭襄王把黄河作为国界,把蓟城作为国都,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昭襄王灭了他国,燕也就衰弱了。魏安厘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取河东地,全部攻占陶、卫领土;对齐用兵,占领平陆;攻韩,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边;眼阳交战,楚军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战,楚军败;魏军遍布天下,威振于中原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