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恭曲膝_背曲腰躬,膝关节屈伸不利,行走费力,肾将惫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26 0
  1. 他是我的老师,他有腰椎病,压坐骨神经,很疼痛。我做为学生,应该怎样安慰他?
  2. 骨质增生简介
  3. 委中央简介

女性出现腰酸背痛的情况其实很常见,特别是那些平时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不仅会腰酸背痛,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的身体不适,腰疼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职业病,不同的人导致腰疼的原因是不一样的,那哪些原因会导致腰疼?女性腰疼是因为什么?

1、哪些原因会导致腰疼

1、***位置异常

背恭曲膝_背曲腰躬,膝关节屈伸不利,行走费力,肾将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位置前倾、后屈、脱垂等导致腰痛此种腰痛无特殊方法治疗,矫正***脱垂,改变***可缓解症状。

2、腰椎间盘突出

该病是青壮年女性腰痛背痛的常见原因。多由于腰部受伤、长期慢性劳损引起,表现为腰部的疼痛,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治疗有卧床牵引、手术等。

3、风湿性关节炎

很多妇女在分娩期、产后期、月经期可能受到风、湿的侵袭,这样会导致骨刺,骨刺的位置可能长在脊椎等位置,进而因为椎间盘突出,引起很严重的疼痛。

4、盆腔肿瘤

如***肌瘤、***颈癌、卵巢囊肿的病人,会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该类患者在腰痛时,常伴有全腹广泛性疼痛,药物治疗常无效。

5、盆腔炎

盆腔炎等炎症引起的腰痛与男性腰痛完全不同,是育龄期女性较常见的腰痛。盆腔炎和宫颈炎引起的腰痛,临床上比较常见。痛感为腰骶部酸困疼痛,伴有小腹坠痛、白带增多等。

6、受凉、创伤

罹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妇女,多因在月经期、分娩和产后受风、湿、寒的侵袭,导致脊椎长骨刺而诱发腰痛。若腰部曾扭伤,可能发展为椎间盘脱出,出现较重的腰痛,甚至影响脊椎的屈伸和转动。

7、肾虚

女人很男人一样也是容易肾虚的,女人肾虚跟男人肾虚的后果差不多,都能造成腰痛。如果是肾虚腰痛那就要注意补肾,平时除了服用一些补肾的保健品外,也可以吃那些可以补肾的时候,比如一些动物内脏,或者是其他的蔬菜水果。

8、腰椎病

很多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腰疼的现象也随之增多。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质容易疏松,造成椎体塌陷性骨折。老人的骨赘可以导致持续的腰痛。这种情况是老年人常见的。不只如此,骨质酥松可以引起腰椎管狭窄,进而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9、长期穿高跟鞋

穿高跟鞋也是引起女性腰痛背痛的原因之一,长期穿高跟鞋使下肢的平衡受到影响,站立、行走都不能随心所欲,整个身体的反应、协同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急性腰扭伤。扭伤时肌肉、韧带发生程度不等的撕裂和微量出血、肿胀甚至瘀血青紫,可表现为腰痛,给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10、孕期及产褥期劳累

怀孕期间,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孕妇腰骶及盆腔各关节韧带松弛,同时***重量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加,致使身体重心前移。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腰部多向前挺起,若不注意休息,则易引起腰痛。妊娠期间,胎儿发育需要充足的钙、磷等营养物质,若膳食中摄入量不足,可造成孕妇骨质软化脱钙,亦会引起腰痛。产褥期出血过多,或劳动过早、过累以及受凉等,也可造成腰痛。

2、女人如何缓解腰痛疼

1、选择适合的鞋子

选择一双舒适的、性能较好的鞋子,能够帮助女性朋友们抵抗地面对人体的冲击,从而保护腿部、腰部以及背部等身体部位免受损害。

2、控制体重

控制体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腰痛的状况。肥胖无疑是使腰部肌肉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控制体重很重要,建议腰不好的女性朋友们尽量控制自身的体重,防止发胖而带来的腰部不适。

3、穴位

(1)、揉腰眼穴

腰眼穴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处,与阳关穴相平。双手握拳,用拳尖按揉此穴,可起到活血通络、健腰益肾的作用。

(2)、拿委中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_窝横纹正中点处。双手对搓至热,以两手同时拿揉(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施力)两下肢委中穴,时间约一分钟。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3)、揉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命门穴相平。双手握拳,将拳尖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压揉,再逆时针压揉。每天坚持按揉此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的作用。

(4)、揉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约与髂脊相平。左手或右手握拳,以拳尖置于腰阳关穴上,反复按揉。该穴为督脉上阳气通过处,每天按揉,可起到疏通阳气、强腰膝、益下元的作用。

(5)、揉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与肚脐相对。右手或左手握拳,以拳尖置于命门穴上,先顺时针压揉9次,再逆时针压揉9次,重复压揉36次。坚持按揉此穴,可起到温肾阳、利腰脊的作用。

4、早起伸伸懒腰

每日清楚,起床后,可以适当地做做深呼吸、伸伸懒腰,可有效缓解身体疲劳、缓解腰部疼痛等症状。而晨练也可以选择散散步、骑一骑单车等适当地运动和锻炼,从而令腰部肌肉更加有力

3、女人如何缓解腰痛

1、拔火罐能治腰痛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病手段,主要就是通过拔罐来达到疏通经络以及泻火活血等等的作用。拔火罐能治腰痛,但是在治疗之前一定要进行辩证,首先需要弄清楚是那种类型所导致的腰痛情况,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起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身体也能够恢复健康。事实上,拔罐其实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就是依靠罐子内部的和外部的空气形成负压,然后作用于一个特定的位置之中,另据不出现充血或者是疲血的现象。

取穴位置:肾俞穴、气海俞穴、承山穴、阿是穴、三阴交、人中穴、命门穴等等。

2、拔火罐治疗腰痛的操作方法

1.让患者选择一个舒服的***,并且要令全身的肌肉放松,将需要治疗的部位曝露出来。

2.将大拇指对着需要进行拔罐的穴位进行适度的按压,最好是选择压痛最为明显的那几个地方,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压痛点或者是阿是穴。通常来说,拔火罐这种方法治疗腰痛,压痛点都是选择皮下组织比较丰富或者是毛发比较少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更加有利于拔罐。

3.拔罐的手法有很多,常见的就有闪火法、投火法等等,现在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比较安全并且也更加容易操作的闪火法。

在治疗之前首先需要检测拔火罐是否完好,如果出现了裂痕,那么最好换一下;用镊子将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之后放到罐子之中绕上三圈,最后急速抽出,并且迅速将拔火罐扣在需要进行拔罐的位置,吸附稳之后就可以了。大约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取罐了,注意千万不能够立刻用力拔出,而是应该让外部的空气缓缓的进入,这样就拔火罐就能够自然脱落了。想要获得比较好的治腰痛的效果,那么最好每天进行一次,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疗程时间。

4.除了使用拔火罐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适当的配合一些***配穴的方法,常见的穴位有人中穴、腰阳关穴以及殷门穴等等,最好能够进行留针,这样效果更好。这种***的治疗方法千万不能够自己进行,最好能够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3、拔罐时应注意: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有皮肤破损处、皮肤斑痕处、皮肤有赘生物或骨突出处。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做拔罐。

拔罐是一种很好的疗法,如果身体出现一些疼痛的时候都可以尝试一下拔罐疗法,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治疗腰痛的拔罐疗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他是我的老师,他有腰椎病,压坐骨神经,很疼痛。我做为学生,应该怎样安慰他?

练习设施

练习轻功需要很多用具、设施。如木桩、弓房、跳台、铁衣、铅瓦、铁鞋、跑板、护踝等等。

⒈木桩 选用坚实的圆木制成,其规格一般直径2寸,长2尺,一半削尖埋入土中固定,另一半露出地面之上,各桩距离以练功者步子的距离为度。

⒉跳台 用砖砌成长方形的台身,其规格一般为长5尺,宽3尺,又用同样大小的木板制成台面,盖于砖上,板下四周有约1尺长的边,刚好套在砖台之上,使练功者跳上时不致动摇。初练时高3尺,以后逐渐加高。跳台的另一种制法是做一木架,四脚埋入土中使其牢固,架上铺以木板。台前可挖一沙潭作为起跳点。

⒊沙坑 在泥地上挖一深3尺,直径3尺的圆潭,底下铺一层厚沙。随着功夫增加,坑亦逐渐挖深,直至超过头部一尺深为止。

⒋铅瓦 用铅制成瓦的形状,内一面略为凹进,如半圆形,与腿形相吻合。一般从4两(16两制)起,逐渐增为半斤、一斤、二斤半、到三斤半为止。也可用铁块来代替。铅瓦要用死铅,方法:将铅放入火中烧红,再放入猪血中粹之,并浸泡三天。如此再烧、再浸泡,总七次,再埋入土中七七四十九天,即可除其“火毒”,然后按练功者小腿外形制成轻重不等铅瓦备用。

限于篇幅及个人精力,且真正练者并不多,这里我姑且偷懒一下,其如弓房、铁衣、铁鞋、跑板、护踝、布架、腿带、竹箕等具体要求及制法,不再介绍。

基础功

学习轻功之前,宜先练基础功——丹田内功。如今的人,身体虽强弱各异,但若未经过气功锻炼,大多上焦满蚀,下焦虚陷,气机紊乱,意气不和。丹田内功就是以特定的方法锻炼人身三宝精、气、神,使百脉通畅,丹田之气充盈。晋代许逊在《灵剑子》中云:“气若功成,筋骨和柔,百关调畅。”丹田内功性命双修,这里为轻功基础,修好命功阶段即可。

***

练功时,先做好三调(调身、调息、调心)详细参见基础功>>>;三调篇)。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步:按调身要求摆好姿势,以坐势为佳。全身放松,排除杂念。

第二步:调息,先缓慢地呼出三口气,边呼气边意想着将体内毒素、浊气由全身毛孔放出。然后再做吸气,边吸气边意想干净、清新的宇宙精华之气由百会穴往下流过膻中而至丹田,再意想此精华之气慢慢地滋润全身,全身干净、透明。

第三步:双眼平视,似看到千里之外的光景,即使在黑暗的屋里,也要做这样的观想。如此片刻,目光逐渐移近,垂帘回光,返照祖窍,下观鼻尖,似将千里之光收至今。此时闭口,鼻呼鼻吸,舌抵上颚,摒除杂念,将千里之光随双目丹田,实则以先天之性光下照丹田,并轻轻意守丹田,凝神寂照,神归照临之所,即是真气凝集之处。似守非守,勿忘勿助。

收功: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初学亦可20来分钟,渐增至1小时,甚至数小时),即可收功。收功之时,不可骤然睁眼,意想浊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同时观想宇宙之真气清新、洁净有如甘露从头顶流贯全身洗髓,洗入地下。如此三遍,才慢慢地睁开眼睛,然后可做些自我动作(详见后面功),再缓步行步数分钟,结束练功。

火候

习练丹田内功,不可不明火候,掌握火候决定功夫的进程和质量。然历代丹家视火为不传之秘,道都南五祖中之一薛道光赋诗云:“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莫将大道为儿戏,须共神仙仔细推。”

何谓“火”?何谓“火候”?《脉望》曰:“以气摄精谓之药,以心炼念谓之火。”火,实际上就是指意念,意念的运用,或叫神,或叫我之真意。《金仙证论》曰:“火者社也,……皆我之真意。”火候,指的就是炼丹中用火的掌握。《悟真直指》曰:“金丹全赖以火候修持而成。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药须知迟早,炼药须知时节。”用通俗的话讲,火候实际上就是指用神(意念)来调息(调节呼吸)。但火候之法度,实难掌握。其中谈得最多的是文火和武火,《医学衷中参西灵:论医士当用***之功以悟哲学》中云:“盖***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阳生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由斯而论,***之时用文火,当名为凝神照气穴至阳生时用武火,言可谓凝神入气穴。”元神无意,火起犹温,识神意到,故火起甚烈,对于火候的一般规律,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云:“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练功之时,主要就是调起火力,念不可起,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散则火冷。练功中,前半段用武,但又不可故意加重意念呼吸,必须注意武火是在练功过程中形成的;火起之后,则勿忘勿助,自然无为,以文火温养之。练功火候,历来全凭师傅指点,或自己在功中去摸索、领悟,逐步把握其中的要决。道家丹鼎门有“八字火诀”:“似是乃是,自然而然。”学者可细细参悟之。

按语:大道至简至易,本功不仅有助于轻功的修炼,且对健身祛疾都有很好作用。 ⒈丹田贯气法:

这是内功(包括内家拳)的功,此法传之于武术名家张占魁,张又传入室***张雨亭。

初习内功,许多人最感困难的是丹田取得得气感。所谓得气感即意守丹田或引气下沉丹田时,丹田处有一股气流跳动。往往有一些人,虽练了很长时间的功,但毫无丹田得气感。究其原因,既有练功不得法,也关于各人身体素质。丹田贯气法即是针对上述情况的一种***。可以练丹田内功的前后行之。具体练法分三步:

第一步:两腿微曲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微成内八字,十趾抓地;舌尖轻抵上颚,悬顶,竖项,微收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松、松小腹,两手自然下垂于两腿侧,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虚心涵空。两眼平视远方或垂下眼帘视鼻端。

第二步:接上势,两手紧握成拳,分别移向后背,以背食指根部(即拳尖)抵住各一侧的肾俞穴(本穴在第十四脊椎,即腰二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一寸五分,按之有痛胀感,即为此穴位),要用力,以穴位感到有力或痛胀为宜。然后晃动腰腹部,先左扭——前仰——右扭——后俯,顺时针成1圈,幅度要尽量大,共晃动80-100圈,接着逆时针晃动80-100圈。当然,如感晃动太吃力,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注意:晃动时,一定要晃动腰腹部,以小腹丹田部位带动腰部晃动,头部要保持端正,保持内功身法要求,千万不要以头部去带动腰腹晃动。否则不仅感到吃力,更会导致内气上浮,头晕、脑胀。

晃动后稍停,意守丹田,可以两拳尖在两肾俞穴揉动30~40下,要用力,以穴位有酸胀热感为宜。

第三步:接上势,两拳变掌,从肾俞穴分别经两胁前移,紧贴小腹。拇指紧按小腹上缘,余四指向下,紧按小腹下缘,两手虎口相对,中间突出丹田部位,然后上下拦动小腹30~40次,此时意守丹田,气沉小腹,切不可上浮。

本法一般习练10~60天就能获得丹田有气感,注意练功期间要节制性生活。本法又称:“晃气海,抖丹田”,还能医治腰腿乏力、心率不齐等病症。

⒉洗髓法:

相传达摩有《洗髓金经》传世,但其修炼之法却一直秘而不宣。宋人司议郎蒲虔贯的《保生要录》中谈了些导引之法:“故手足欲其屈伸,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两手双拓如拓头法,或两拳筑空,或两手臂左右前后轻摆,或头顶左右顾,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捉细细捩如洗手法,或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事闲随意用之,各十数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不佳,快为之即解。”这些内容,古往今来为人们练功养生所常行。

《勿药元诠·金丹秘诀》载有著名的“十六宜”:“发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颚,齿宜常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欲道宜常摄,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这些养生诀简单易行,收效显著,是中国人民在温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里,我们从配合习练丹田内功及轻功的角度,删敏就痢,取其精华,编成洗髓19式。这些***用于功前功后,睡前醒后,可疏通气血、调整阴阳,柔筋强骨,增强功效。功或整套操作,也可选择部分动作,若能习之以常,持之以恒,必对习练丹田内功、轻功,强身健体产生莫大的功效。

⑴搓手:

双手合十,两中指对鼻尖,一上一下地对搓手掌,直至发热;手掌发热后,再互搓手背,先以左手掌搓右手背,复用右手掌搓左手背。搓时手背不动,手掌在手背上来回搓。

⑵浴面(干擦脸):

以搓热的双手掌贴于两颊上,大拇指交于太阳穴处,双掌一上一下地抚浴整个面部。一上一下为一次共行36次。

⑶干梳头:

双手掌按于前额,手指朝上,十指为梳,稍用力由前额经头顶百会梳至后脑,共行36次。

⑷运转百会:

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穴相对(男子左手在下,右手压左手;女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置于头顶使劳宫穴紧贴百会穴,推动头皮旋转。先逆时针转16次,再顺时针转16次,反复共36次。

⑸眼部:

以搓热之双掌捂在眼部,以掌心劳宫穴对准眼睛。逆时针方向转6次,再逆顺时针方向转6次,反复共36次。

⑹擦鼻梁:

两手握成空拳,以大拇指第二节一上一下循按按鼻梁。一上一下为一次,共36次。

⑺揉按太阳穴:

双手掌按着前额,两大拇指按着太阳穴,同对按逆时针方向揉转6次,再按顺时针方向揉转6次,再按顺时针方向揉转6次,反复共36次。

⑻鸣天鼓:

用两手心将两耳翼向前压伏,以两手的中指和食敲打风府穴,使耳内有如击鼓般的轰鸣。连做36次。

⑼叩齿:

上下齿相叩击36次。

⑽漱口:

将上下牙齿相叩,用气漱口,共36次。

⑾搅海:

用舌在牙齿的内外以顺逆方搅、舔各36次,然后将口中唾液分3次咽下。

⑿搓两耳:

用双掌分别按住两耳,做上推下搓运动。向下推时手掌以柔劲充分耳、耳轮等整个耳面及听会、听宫、耳门等穴位和耳旁的上关、下关穴位;向下搓揉时用手掌耳背。如此一上一下为一次,共做36次。

⒀拿项:

用整个手拿住颈项,配合呼吸,吸气时抓紧上提,呼气时放松。左、右手轮换,共做36次。

⒁揉肩:

用左手托住右肘揉左肩,顺逆为18次,然后用右手托住右肘揉右肩,顺逆各18次。

⒂揉摩腹部:

双手重叠于小腹之上,先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向顺时针方向揉转36~108圈,再两手交换位置,逆时针方向揉转36~108圈。揉时手掌紧贴住腹皮,但不可重压,均匀缓慢地揉动,腹皮与手掌一起动。

⒃搓两肾:

两手掌置腰背,两手指尖相对,两手劳宫穴对肾俞穴,配合呼吸,吸气时两手向上搓按,呼气时两手向下搓按。可稍用力,可以舒服为度。一上一下为一次,共做36次。

⒄揉按膝关:

两腿放平,大腿与小腿成90度,两手掌分另置于两膝鹤顶穴上,顺时针揉按6次,逆时针揉按6次,交替揉转共36次。

⒅搓涌泉:

用左手劳宫穴搓右脚心涌泉穴,右手劳宫穴搓右脚心涌泉穴,一推一送地搓,左右各36次。

⒆搓揉肾囊:

先用左手揉搓肾囊(女子搓揉小腹)36次,再换右手36次。 习练轻功,特别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础处起步,由易到难,由浅而深,老老实实地按步骤进行,不能擅自跨越某一练功步骤,此其一;其二,每日练功,在强度上也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一口吃一个胖子,不顾自己身体的承受程度而接命加大练功量。贪功冒进往往损伤身体而练一日养十日,欲速反而不达。循序渐进,是每个练功者要时时把握的一大原则。

轻功初级功由跑步、跑桩、跑砖、顶功几个练功层次组成,其目的在于锻炼脚步的轻稳和身体的浮劲。

一.跑步:

跑步功夫可为轻功的基础之基础,此步功夫少年八九岁左右就可开始练习。

⒈跑前准备:

准备活动的内容可以自己编排。一般先由走至慢跑几分钟,再做些徒手体操、将上肢、躯干、腿和脚都做充分的活动,特别注意转动脖子、腰、膝和脚部。准备活动进行10~20分钟,以全身发暖微微出汗 度。然后可立即做跑步练习。

⒉跑时两腿的动作要领:

练习跑步注意两腿的动作很重要。跑步时从前脚触地点到身体移动重心线下,这阶段称重心脚着地缓冲阶段,这个阶段身体对前下方的地面造成压力,因而产生一个向后上方的支撑反作用力,阻碍人体的前进。尽量减少这个阻力的办法就是脚的着地点要离身体重心射影线近一些,脚着地后膝关节迅速弯屈,作好缓冲动作,以减少这个阶段的阻力。

由脚移到身体重心射影线下,到脚离开地面,称为后蹬阶段,这是形成向前跑的主要动力阶段。此阶段的要点是后腿蹬直,髋、膝、踝三个关节应充分伸展,由此获得向前的推力。

两腿是义叉运动的,当一条腿后蹬时,另一条腿则向前摆,前摆动作和后蹬动作同时进行。前摆的要点是方向要正,并带动臀部向前。

后腿蹬地后,人体就腾空而起,在腾空阶段,动作要放松,让身体随着惯性向前。在整个跑步动作中,后蹬腿的肌肉积极收缩,而在脚落地的缓冲和腾空阶段,肌肉要尽量放松,这样就能跑得更轻松、更快、更远。

⒊跑时脚着地的要领:

跑步时脚着地一般有三种情况:脚掌先着地;脚跟先着地;全脚着地。三种情况,应该用哪种呢?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脚的结构特点。

除少数人的脚是扁平之外,大多数人的脚是弓形的,有所谓的“脚弓”。脚弓由主要由骨骼和韧带组成,其结构象个拱桥,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坚固而富于弹性。脚部还有很多关节,关节里的软骨和韧带副于弹性,跑动中能缓解外力的震动,从而保护人体不受损伤。

跑时用脚跟先着地的话,由于要脚跟需滚动脚前掌才能进行后蹬,需要一个过程,影响了前进速度。又由于用脚跟着地,足弓的缓冲作用发挥不出来,产生较大震动,容易引起膝关节的损伤,更会引起大脑和内脏器官受到震动而损伤,所以一般跑步都不会用脚跟着地的方法。

脚前掌先着地是较好的方法。在脚的各个部位中,脚骨和韧带集中在脚的中部和前部,脚前掌宽而薄,弹性较好,以脚前掌先着地,可维持身体平衡,缓冲外来的震动和阻力,所以跑步练习以脚前掌先着地为好,开始可能较费力,可先用全脚掌着地,练习一段时间后,再逐渐用脚前掌先着地的方法练习。

以脚前掌先着地的方法练习一段时间后,还要更上一层楼,改为仅用脚尖点地而跑。只有这时,才具有初步的轻功练习特点。因为用脚掌着,步伐踏实,而踏实则身体就能轻灵;用脚尖点地,则步虚,步虚则身体易轻灵。当然脚尖点地而跑,难度很大,只能循序渐进。

二.跑桩:

跑桩是轻功初级功的第二步,分跑马桩、九宫桩、梅花桩几种。

马桩

当以脚尖点地跑的练习进行约半年之后,就可进入马桩练习了。

马桩的制作:以长2尺左右,直径2寸左右的圆木,根据自己步伐大小一步一桩,一字直行排开,至少二三十根,条件允许可直排数百米远近。

对于平时只在平地奔跑的人来说,初上桩,其难度是非常之大的。桩面很窄,跑时只能用脚尖,着力处非常小,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踏空,初时,可先练习桩上行走,由慢走到快走,再过渡到跑,同样先慢到快,循序渐进。练跑之初非常困难,一个月左右可稍熟悉,如苦练半年一年,就是闭上眼,也不会踏空。

九宫桩

九宫桩是一种有奔跑次序的桩式。用与马桩相同的桩木九根,按九宫方位埋好,练习时从一宫到九宫,又从九宫到一宫不断循环于九根木桩之间,速度也是由慢而快。(九宫桩排法:九根桩分别编号为1~9,由北到南三排每排三根,我们面对北方,次序为:5.1.7;6.9.3;2.8.4。)

梅花桩

所用桩木与上同,在土中钉成梅花五瓣的形状,每五根桩为一组,多则六、七组、,少则三、四组。跑梅花桩,不同于马桩的直来直去民不同于九宫的从一而九从九而一的规定路线。马桩只有前进之法,九宫虽较马桩灵活,但线中有一定的规矩。跑梅花桩则前后左右随意奔跃,既锻炼脚步的轻灵,又可练习躲闪腾挪,轻如狸猫,敏似猿猴之功。梅花桩难度很大,需经长期苦练才能纯熟。

整个跑桩功夫,重在锻炼脚下稳劲,不致发飘,是为轻功的重要基础功夫。

三.跑砖(跑弓):

在跑桩功夫练得纯熟之后,脚下的稳劲和身体的灵活性已相当可观,就转而练习跑弓。跑弓功夫是由稳劲向浮劲过渡的阶段。跑砖一法,其目的和效果与跑弓大致相同,如因弓房设置有困难,可改练跑砖。跑砖这功,随砖 不同放置,可分为三个阶段:

⒈平铺砖:

选较厚的砖360块,平铺地上,每距一步放置一块,排成长列,练功之时即在砖上来回奔跑,此步功夫,看似比梅花桩还要容易,但它要求点砖即过,不可发声响。

⒉侧立砖:

待在平铺砖上能自如地往来飞行,毫无声响时,再将砖侧立起来练习。此时在步伐的轻、稳上要求更为严格,直至在侧立砖上奔走而能寂然无声,砖不绝不倒时,则转入下步。

⒊竖立砖:

此时将砖直竖起来,直竖之砖更易倒伏,能落脚的面积更小。这一步功夫严格锻炼落脚的准、身法的轻和稳。等到练得奔跑自如而砖安稳不倒时,还可另选薄砖练习。不断加大难度,久久纯熟。跑砖之功即告大成。

四.顶功:

顶功是练向上弹跳之劲。选一平地,身子正直站立,两手下垂,两腿并拢,用脚前掌向上弹跳。跳时两膝盖不得弯曲,同时意念上引,也就是意想头顶向上顶劲,有一鹤冲天之势。如久练之则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功到自然成。每天早晚练习,不计次数,感到疲劳炎止。能直膝跳起1寸,则屈膝可跳起1尺,直膝跳起1尺,则屈膝可跳起1丈。所以古时练功家云:“一寸管一尺,一尺管一丈”。顶功如能练到直膝跳起1尺,则轻功的初级功功夫就算练成了。

习练初级功的注意事项

⒈轻功初级功运动量大,消耗体能多,练功期间,注意饮食营养,保证睡眠,少年人每天可睡10个小时左右,最低不能少于8小时。

⒉初级功与丹田内功同时习练,丹田内功可安排在晚上子时(23时到凌晨1点)。

⒊要特别注意安全。桩功、砖功都有一定的危险性,精神集中,由慢而快。

⒋练功后出汗太多,不能马上洗冷水澡,也不宜用冷毛巾擦汗。出汗时全身毛孔开张,骤然遇冷,容易感冒。

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要长久坚持,不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 学功者经过二三年的艰苦锻炼,在初级功的各的练习项目都打下坚实的基础后,就可转入中级功的学习了。

对于轻功中级阶段的锻炼,各门各派的方法可说是五花八门。应该承认,自古传下的种种练功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锻炼的目的和效果,但若无师傅亲传,往往在众多的练功项目面前莫衷一是,不知该练哪种,先练哪种。这是许多学习者感到非常困惑的难题。我们经过对各门派、各种练功方法的进一步考察,并结合前人练功的成功经验,将轻功中级阶段的功夫概括为“飞檐走壁”和“踏雪无痕”两大类。前者为向上跳跃之法,后者为平行奔走如草上飞、雪上飘、水上行等之法。每类之下,各选最稳妥有效的练习方法若干项,并说明其练习的先后次序,使学习者有章可循,有法可参,不至于苦自摸索而走入歧途,徒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我们在中级功中所安排的练习项目,是传统上各门派中最普通的常规练习方法,其锻炼效果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至于内家轻功中的各种中层功夫,我们将在后面的各派精纯轻功中作介绍。

“飞檐走壁”和“踏雪无痕”各有许多锻炼项目,我们依功夫的进阶安排于后,希望练功者一项一项循序渐进地习练。不可专挑自己喜欢的项目练,也不可擅自打乱项目的先后次序而练。循序进行,一项一项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达到上乘境界的最佳途径。

按语:鉴于轻功练习的艰难困苦,非有超人一等的毅力与决心不可的,而现代人多心气浮躁,不能有始有终,更无此毅力决心,当然也无此精力,无非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而轻功的练成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投机取巧之处,故在此对中级功的***只作大概介绍,让大家对神秘的轻功练法有个大概了解,也就足够了。当然这也是在下偷懒的一个借口罢!

一.飞檐走壁练习法:

整个飞檐走壁功夫的练习项目大致有:跳坑、跳台、点豆、跳沙、带铅、带铁、着鞋、拈功、跳墙、游墙等几种。

跳坑跳坑练习是在初级功顶功练至直膝仅用弹轻跳起一尺后接着进行的。开始练习跳坑时,先挖三尺深的坑,人站坑中,先向前,再向后、向左、向右,分别练习纯熟,能轻灵而上后渐渐加深坑的深度,直到达到超过头顶一二尺左右。以后再带铅如法练习,功夫日深。

跳台

跳台与跳坑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仍有所区别,两者可同阶段练习。练法,先做跳台,起始三尺左右,逐步加高。先是面对跳台,再背向、左侧向、右侧向分别练习,以跳上不发出声响为好。

点豆

点豆功夫,必须在跳坑、跳台功夫练成后才能进行。练法与跳坑、跳台同,只不过在起跳的地面上铺一层木板或石板,并在板上再铺一层黄豆或豌豆。开始时注意滑倒,本法主要是练习逐渐减少脚下的借力,功成后,可借微小力量跃起。

跳沙

跳沙主要练来回跳跃之法。此法比点豆难度更大,因豆的质地重实,只要能止住它的滚动,有功夫者脚点其上,也还能承受得住。湖沙细小而松软,很轻的物体点到上面还会留下痕迹。如要求人跳其上而不留痕迹,其难度可想而知。此法是人体完全立于沙上,而是人在坑中跳起,仅用两脚尖轻轻在沙上一点,稍微借力,即返身跳回,沙上不许留下脚点的痕迹。方法是将坑上边沿四周都铺上厚厚的湖沙,然后人立坑中,向前跳起,在脚尖稍微触及沙时,就立即拧身向后一跳,回到坑中;然后向后跳出,如法再跳回坑中,再向左、向右如法练习。

跳沙之法在轻身功夫中非常重要,如果不善于往回跳,则功夫就仍很粗浅。如我们跳入一高墙之内,身子已飞过了墙,却突然发现落下之处是水池或壕沟等,决不能下,此时就可运用这种功夫,回跳出墙。或者飞身跃入,忽然踩上翻板,势必下陷坑,为人所擒。有了这种功夫,脚下只稍一借力,就可飞身而出,不致为人所算。

铁锡碑

带铅、穿铁衣和穿铁底鞋之法,习惯上统称为铁锡碑。当然并非仅是带铅、穿铁衣和穿铁底鞋就能生效,还在此过程中结合跳坑、跳台、跳沙等法同时练习。铁锡碑练功比之空身跳跃可说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在功成后,将铅瓦、铁衣、铁底鞋卸掉之时,要逐渐卸去,次序应由上而下,即先脱铁衣,再脱铅瓦,最后去掉铁鞋,在每去掉一样后,要先适应一段时间,再去掉另一样。注意,千万不能由下而上。

一般是先带铅瓦练习,二年后脱去铅瓦再穿上铁衣,三年后,铁衣不脱,再缚上铅瓦。铅瓦需用熟铅制成,先选用较轻的,一般以四两一块为宜,双腿各带一块,每隔三个月加四两,逐渐换上厚重的铅瓦。初练不可贪功。缚上铅瓦时,要用丝棉衬垫在里面,再合在腿上,外面用绷带紧紧缚紧,使它固定,否则在跳跃时,因震动而与腿骨摩擦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切记,带上铅瓦后,即便在洗澡时,脱下后,也要马上缚上,不能卸下。

一般带铅二年后,就可以穿铁衣练习了,先将铅瓦去掉,穿上铁背心,最初重七斤(古十六两制)。三个月后将铁加重,以一斤为度,以后每月加一次。一年后,铁衣已有二十斤,此时不需再加,再将铅瓦带上,从每边腿四两重开始,约一个月加重四两,加到每腿七斤时,不必再加,将铁背心换成铁袄,从二十五斤开始,三个月后加一斤,加到四十斤为止。此时,仍能行以上功夫,不感到疲倦困苦,功夫也就达到八九成了。

注意,以上加重时间间隔可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延长,待完成适应不觉困苦时再加重。千万不可贪功。

练习轻功的人,对于穿鞋也是十分讲究的,不同常人。开始练功时,先穿较薄毛布底鞋,此时尚无什么功夫,跳纵时容易打滑跌倒,毛布底鞋较涩滞,可以稍为借力。稍后,可将鞋底加厚,使之稍有重量,脚下不致发飘。再进一步则用牛皮制成鞋底,此时借其滑溜的特点,练习爬爪之力。功夫过半后,就换上木底鞋,再进一步就需穿铁底鞋了。每只脚加重到四斤为止。

跑墙

跑墙功夫不是练习腾跃,而是锻炼仅凭两脚尖的功夫,粘住墙面,直升而上的能力。此功从跑板练起,跑板先钉有横木,支起一端,形成一定坡度,先逐级跑上,再逐级倒退下来。逐渐加大坡度,并削底横木的厚度,最后撤掉横木,直至跑板与墙面平贴为止。此功关键全在善于借力、奔跑迅速两点,如稍一迟滞,则立刻下降。

游墙

游墙又名爬壁功、挂画。擅此术者,能以背贴墙,用肘踵之力,在墙面行功,形如壁虎游于墙上,故名。此功与跑墙相近,只是人的位置与跑墙正好相反,跑墙是面对墙面,以两脚尖之力奔跑而上;而游墙则是以背贴墙靠两肘两踵之力而上。此法练习十分不易,能成全功者仅百分之几而已。开始先练习仰卧于地面,在地面上行走纯熟,如蛇行,再在一凸凹不平的墙面上练习,逐渐敲平墙面,日久功成。

拈功

拈功是专练以指借力的,以腾跃之不足。主练大、食、中三指,先练拔桩,钉一直径一寸左右圆木于地面,用三指拔出,交替练习左右手。再于墙上钉立若干横木,露现墙面少许,以三指拈住,使身体悬空,在上面游走自如后即可成功。

骨质增生简介

腰椎病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2更新时间:2005-11-29

腰椎病包括腰椎外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椎炎,腰椎肥大性脊椎炎,腰椎骶化,隐性脊柱裂,以及椎体的肿瘤、结核等。由于椎体的病变,使相应的神经根受压或受损而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病症。本病属中医“腰痛”的范畴。

辨证分型及食疗方

1.肾虚型腰酸痛,喜揉喜按,伴腰膝无力,屈伸不利,颊劳则剧,夜尿多。偏阳虚者畏寒肢冷,腰部冰冷,少腹拘急,面色苍白,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口燥咽干,心烦不寐,面色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1)杜仲煨猪腰:杜仲15克,猪腰4个。将杜仲切成片。猪腰破开,呈钱包样,把杜仲片放入猪腰内,外用湿草纸将猪腰包裹数层,放入柴火中慢慢烧烤至熟,除去草纸即可食。(猪腰不放盐)适用于偏阳虚者。

(2)肉苁蓉炖羊肾:肉苁蓉片30克,羊肾l对。将羊肾、肉苁蓉片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炖熟。将羊肾倒入碗中,加入胡椒、食盐少许即可。适用于偏阳虚者。

(3)补髓汤:鳖1只,猪脊髓200克,生姜、葱、胡椒粉、味精适量。将鳖用开水烫死,去内脏和头爪。将鳖肉放入砂锅内,加生姜、葱、胡椒粉,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煮熟。再放入洗净的猪脊髓煮熟,加入调味品,吃肉喝汤。适用于偏阴虚者。

(4)鹿筋煲花生:鹿筋50~100克,花生米150~200克。加水煲汤,油盐调味,佐餐。

2.寒湿型 腰部冷痛重坠,屈伸不利,日轻夜重,天阴下雨加重,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

(1)松叶蚕砂饮:松针50克,晚蚕砂50克。用酒、水各1碗,将上二药煎为1碗服饮。

(2)茴香炖猪腰:猪腰2个,将茴香9克、食盐少许纳入猪腰内,放入砂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服用。

(3)千斤拔狗脊炖猪尾:千斤拔、狗脊各30克,猪尾1条。二药用纱布包好,与猪尾同放入锅内,加水煮熟,弃药包,调味,饮汤吃肉,日2次,连服数日。

解说

1.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椎病的发生与肾关系非常密切。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均可导致肾虚而引发本病。故可常食补肾益精的物品,如杜仲、菟丝子、枸杞、猪脊骨、猪腰、羊肾、肉苁蓉、鳖。而对中医辨证属风寒湿者,可饮适量蛇酒、五加皮酒等,以温经祛风散寒通络。

2.对于腰椎病,辅以适当的食疗,配合临床治疗,对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同时应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如练功十八法,腰部俯仰转侧的练习。

3.在膳食中宜多食高钙食品,如奶类、豆类、海产品等。也可适当食用中药健脾益胃之品,以保证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有利于钙的吸收。

摘自《四季食物补养法》

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有过腰痛的经历,而五分之一的腰腿痛患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腰椎间盘突出症冶疗存在一些误区:

牵引术不一定都有效。牵引可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还纳,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痉挛,恢复后关节正常对合关系。但如果突出的椎间盘在神经根内侧,则会愈牵愈痛,而且对中央型、游离型突出及巨大髓核突出者不宜用。

推拿不适合所有患者。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调节作用,起到镇痛效应、能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周围炎症消退,解除神经根挤压,可能使突出髓核部分还纳。但是,严重疼痛的中央型突出和伴有椎管狭窄,一般不宜。病程较长,疼痛剧烈,神经受压症状明显或迅速恶化的复杂病情者,不可勉强使用。

微创手术作用有限。微创手术包括了髓核化学溶解法、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手术创伤小,只能减低神经根上的张力,而缓解坐骨神经痛,并不能降低椎间盘的压力,而使椎间盘复位或还纳,因此其作用是有限的。并且经过化学溶解法后,椎间盘间隙变窄,造成长期的椎间盘高度降低,***相邻关节突,发生骨关节炎。

需做手术者不超过10%。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已有60年的历史,但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杨克勤教授说:“手术主要是切除突出物以达到减压目的,但又可带来下腰椎的不稳定和骨质增生等问题,术后症状能减轻到什么程度也难以预料,故不要一心追求手术治疗。”他又说:“必须明确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的不超过10%。”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

1.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超过半年,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并且症状加重。

2.首次剧烈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因疼痛难以 行动及入眠,被迫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

3.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排便排尿障碍。

4.中年患者,患病时间很长, 影响工作和生活。5.经可靠检查证实全椎间盘退变或较大突出。6.经非手术治疗有 效,但症状反复发作且疼痛较重超过3次以上,建议手术治疗。

7.椎间盘突出并有其他 原因所致的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误区多

据统计,5%以上的人在一生中有过腰

背痛,其中约35%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

疾病。导致腰椎间盘病变常见的因素有四

种情况:

1.腰部急慢性扭伤、拉伤或轻微闪挫;

2.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便秘;

3.***改变,腰部屈曲位变为直立位

或坐位变为站位;

4.长期过度负荷及静力性损伤:体力劳

动者长期从事弯腰,机动车驾驶员、

电脑操作员长期坐位,保持一种姿势

,易使肌肉疲劳,加快椎间盘的病变。

要避免腰椎间盘病变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专家传授了几招日常防病的“绝招”。

姿势预防是关键

站立时:全身从脚开始微微上扬,即收腹挺胸,双肩撑开稍向后展,双手微微收拢,自然下垂;下颌微微收紧,目光平视,后腰收紧,骨盆上提,腿部肌肉绷紧,膝盖内侧夹紧,使脊柱保 持正常生理曲线。

行走时:双手微微向身后甩, 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

坐位时:有坐凳子(无靠背)和坐椅子(有靠背)之分,坐凳子时腰部肌肉收缩,引起腰部疲劳及酸痛;而坐椅子时,椅子的靠可以部分承担躯干重力,减缓腰部肌肉的疲劳。

卧位时:最好睡木板床加5cm 左右的床垫或较硬的席梦思床垫, 这样可使背部完全休息。侧卧时, 腰要直,膝关节微曲;仰卧时,腰间可垫放毛巾卷,保持腰部弧度;起床时,先转身,然后将双脚放在床边,用手力把身体支撑起来。

提取重物时:动作要连贯及缓慢,避免忽动忽停。

运动预防要坚持每日最少应进行下列三种运动两次,但如果任何运动令背痛增加,则须停止进行。

1.翘起骨盆: 身体平躺在地上,屈膝,脚掌接触地面,将腰后的凹位压下贴着地面,并收紧胃部及臀部的肌肉,数5下,然后放松,重复上述运动10次。

2.静止腹部运动:基本动作如翘起骨盆,然后提起头部及肩膀,双手伸向膝部,直至肩膀离地6寸 为止,数5下,然后放松,重复上述 运动10次。

3.脚部运动:

a.贴墙站立,双脚与墙距离6寸,收紧胃部

及臀部的肌肉,身体紧贴着墙。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屈膝蹲下。数5下,跟着回复原来的姿势。重复上述运动10次。

b.上述运动亦可作为教导正确站立姿势之用。站立时背部紧贴着墙。维持这种姿势,然后身体离墙。平时应尽量保持上述姿势。

饮食预防供参考:

下面是几种食疗的食谱:参芪龙眼粥:党参、黄芪、桂圆肉、枸杞子各20克,粳米30克,用于补气养血。葛根五加粥:葛根、薏苡仁、粳米各50克,剌五加15克,用于祛风除湿。木瓜陈皮粥:木瓜、陈皮、丝瓜络、川贝母各 10克,粳米50克,用于化痰除湿。 山丹桃仁粥:山楂30克、丹参15 克、桃仁6克、粳米50克,用于活血化瘀。

--------------------------------------------------------------------------------

本站由《乐而乐》工作室制作发布

欢迎随时发信联系:E-mail:yl.q@163

--------------------------------------------------------------------------------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病人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一侧腰部疼痛,经臀部向大腿后方放射,直到小腿和足部,有时还有麻木感,咳嗽时加重。下腰部正中线离开脊柱棘突旁边约1.5厘米的部位可有压痛,有时向下肢放射。此外,在下肢的后方,如臀横纹中点、大腿后侧中点、胭窝部、小腿肚正中等坐骨神经走行的途径上也常有压痛点。正常人平卧床上,可将下肢抬高到90度角、没有任何痛苦;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下肢抬高因腰、臀部疼痛受到限制。专家支招防腰椎病

护好体内的“弹簧”

脊柱:脊柱并非直的,其全长从颈部到尾部共有4个生理性弯曲,它们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这些弯曲组合在一起使脊柱像个大弹簧,缓冲作用于来自身体上下两个方面的力,从而减轻了外界作用力对大脑和胸腹腔的震荡,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椎间盘:椎间盘在上下椎体之间构成 一个“减震器”。当脊柱运动时,椎间盘通过变形以增大运动的幅度,协同脊柱,一起对大脑和腹腔脏器起支持和保护作用。但当脊柱在负重情况下猛然改变***或 过度劳损时,均可引起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脱出,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

半月板:这是人体内又一弹性装置,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膝关节腔内的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呈“C”字型,外侧半月板呈“0”字型。它们具有很好的弹性作用,可缓和冲击和震荡。但如果膝关节骤然发生强烈运动时,可导致半月板撕裂等损伤,所以在做跳跃或踢打动作时,应注意保护好膝关节。

足弓:足弓是由足骨借关节和韧带紧密连结而成的,在纵横方向上都形成凸向上弓形结构。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和负重时重要的弹力缓冲装置,同时也有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免受重力压迫的作用。但足弓可因劳损而变形甚至消失,临床上称为劳损性平足症;也可因先天性发育不良而成为先天性扁平足症。对于扁平足,可加强锻炼小腿及足部的肌肉,增强其肌力,同时减少过度负重。痛风 眼科疾病 腰痛病

委中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6 治疗 6.1 疗效标准 6.2 分型治疗 6.3 专方治疗 6.4 老中医经验 6.5 用药规律 6.6 其他疗法 6.7 其他措施 附: 1 治疗骨质增生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骨质增生症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骨质增生症 已经自动替换为 骨质增生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gǔ zhì zēng shēng

2 英文参考

hyperosteogeny

3 概述

骨质增生是以骨质病理性增生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韧带活动障碍,伴发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发生在颈椎、腰椎、关节及跟骨等处,包括肥大性脊柱炎、肥大性骨关节病及跟骨骨刺等。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及从事承重、久站、久坐的工作人员,以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脊椎的病变多见。骨质增生症的病因迄今未明,多归属于老年性退行变的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说甚多,如机械说、机能说、血管障碍、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等。基本认识是在内因基础上,由外因的诱发而导致发病。目前西医用非激素类消炎止痛药物、理疗及手术治疗,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疗法。

在中医中无骨质增生症的病名,从其病理而论可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骨痹”的病名,指出其临床以“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为主症,病机则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及“寒气至”的内因及诱因,嗣后在《中藏经》、《景岳全书》、《医碥》中都有相,毕关的病因病机论述。

现代中医治疗,以往均未以“骨质增生症”立题,于1961年有关于治疗颈项强痛的报道,实际上包含了颈椎肥大症。直至13年才有“骨质增生症”的专题报道: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中老年人之骨质增生症已逐年增多,由此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也相继增多,并有相关的综述文献。临床上不仅探讨了对骨质增生的分型辨治,

近年来,在初步肯定肾虚是本病内在病机的前题下,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如肾虚型骨质增生症病人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等。研究发现,此类病人头发中锌、钙含量减少,而骨骼中钙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并研制了骨刺丸、抗骨质增生症丸、软骨丹等成药,进行了多病例的临床验证,有效率达86%~%。除药物外,还开展了多种其他疗法。如用中药离子渗透疗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及针灸疗法等,显示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4 病因病机

从中医而论,本病之内因常责之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外因则主要为风寒湿邪之侵*,及外伤劳损,兹分述如下:

肝肾阴虚 肝主筋,肾主骨,骨之强壮,筋之轻灵,均有赖肝血肾精的濡润,故肝肾充盈,则筋骨强劲,关节滑利,运动灵活。待步人中年之后,肝血肾精渐亏,致使筋骨失养,外邪诱因乘虚而入,致使酿疾。诚如《中藏经》曰:“骨痹者,精气日衰,邪气妄入。”

肝肾阳虚 筋骨固然依赖肝血肾精之滋荞,但筋骨之功能活动则有赖于肝气之舒展及肾阳之健壮。肝肾阳虚则筋骨失去其日常功能,转枢已欠灵活,且阳虚卫外不固,更易受风寒湿等外邪之侵蚀,以致寒湿凝滞,骨质变形增生,进一步影响其筋骨之畅利,诸症丛起。

气涝血瘀 骨质增生症则以虚证居多,但气滞血瘀却是其内蕴之实质病理,因骨质增生症在病理上是持续存在,其临床症状的引发,多因增生物引起周围软组织炎症、肿胀、纤维化或疤痕化,并有局部肌肉痉挛,致使该处血运障碍,瘀血阻络,出现并加重其症状。而某些由于闪扭外伤为诱因者,更是局部气滞血瘀,经络损伤,血行不畅之因素所导致。

寒湿痹阻 风寒湿邪之入侵,常是诱发本病的外在因素,这是在肾虚的基础上,邪气乘虚而人。本病多见于劳伤或久站、久坐者,皆由于久站伤肉、久坐伤骨、久劳伤肾之故,外邪侵*而致伤骨。在一些治疗用药中用酒炒、热敷的方法就是在于祛风散寒渗湿以缓解症状。

5 辨证分型

骨质增生症虽然病理改变基本相同,但随其对周围肌肉筋腱的影响及体质、病程的不同,临床症候有异。对此,临床辨证分型有二型、四型、六型之分,甚至仅颈椎病就有三类十三型区分之多。综合各家论述,结合病因病理,临床主要可划分为四型。

1.肝肾阴虚 形体偏瘦,骨关节病处疼痛,局部有灼热感,得热则痛增,得冷则痛减,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畸形或强直,面色潮红,唇干口苦,二便短少,或伴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烦躁不安,夜眠不实,舌红苔少或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本型多见于素体阴虚或房劳过度, *** 亏耗者。一般病程尚短,以青壮年偏多。

2.肝肾阳虚 形体偏丰或臃肿,骨关节作胀,有冷痛感,屈伸不利,喜 *** 及温熨,遇冷则痛剧,神疲肢冷,倦怠无力,面色咣白或虚浮,口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偏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本型多见于老年人或平素禀赋不足、体弱多病者。病程较长,平素有寒湿凝滞,易感风寒者。

3.气血瘀阻 骨关节局部久痛不止,疼如***,昼轻夜重,稍事活动后局部疼痛可有所减轻,舌质偏暗有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本型多见于中老年、久病患者。病程已久,反复不愈,或因闪扭外伤等所引发者。

4.寒湿痹痛 骨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平素恶风寒,易罹外邪,伴头晕目眩,自汗神疲,肢体麻木,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弦或沉紧。本型多见于骨质增生症之急性发作时,常与阳虚型伴发,在寒湿痹痛缓解后,可见阳虚或阴虚型之征象。

6 治疗 6.1 疗效标准

本病之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对骨质增生症的病理变化,目前尚未能予以消除,故临床一般多分为四级。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x线复查骨质增生症未有增长,1年后随访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局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可恢复原来工作。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劳累或受寒后可出现症状,但较前有所减轻,可参与较轻的工作。

无效:用药治疗2~3个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关节活动障碍无变化,甚则加重。

6.2 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处方:生熟地黄各20克,山萸肉8克,淮山药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知母10克,黄柏8克,白芍12克,威灵仙12克,制马钱子末0.3克(冲服)。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活动不便者加木瓜、桑枝、牛膝、秦艽;兼虚热者加青蒿、鳖甲;兼湿热者加土茯苓、海桐皮;颈椎病者加葛根;胸椎病者加姜黄;腰椎病者加杜仲;足跟痛者加牛膝(下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八味丸、一贯煎、滋阴逐痹汤。

(2)肝肾阳虚

治法:温补肝肾,祛寒除湿。

处方:熟附块12克,桂枝8克,党参12克,黄芪20克,淮山药10克,骨碎补15克,狗脊10克,*羊藿10克,川草乌各8克,鹿角片12克,制马钱子末0.3克(冲服)。

加减:兼风湿活动加五加皮、羌活、独活、寻骨风;兼阴虚加沙参、五味子;肢冷怯寒、脉迟加细辛、麻黄;骨节酸痛加秦艽、威灵仙;兼血瘀证加川芎、丹参;兼气血亏虚加鸡血藤、当归。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右归丸、温阳蠲痹汤。

(3)气血瘀阻

治法:理气止痛,活血祛痹。

处方: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8克,秦艽8克,桂枝8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五灵脂15克,地龙6克,鸡血藤12克。

加减:局部刺痛明显加地鳖虫、穿山甲;腰以上痛加姜黄;腰以下痛加茜草;痛剧不止加乳香、没药、川草乌;兼阳虚加炙芪、党参;兼阴虚加枸杞、自芍;兼脉络痹阻加路路通、威灵仙;关节不利加木瓜、桑枝。

常用成方: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4)寒湿痹痛.

治法:祛风散寒,渗湿蠲痹。

处方: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风8克,细辛4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党参10克,桂枝8克,茯苓12克。

加减:关节活动不利者加鹿衔草、宣木瓜;疼痛明显者加川草乌、制乳没;夹有痰湿者加胆南星、萆薢;久痹不愈者加蜈蚣、乌梢蛇。

常用成方:独活寄生汤、桂枝汤加味。

疗效:按中医辨证论治予以分型治疗的患者共有386例,临床治愈309例,显效27例,有效2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

6.3 专方治疗

(1)灵仙五物汤(散)

组成:灵仙3O克,苦参10克,山甲10克,香附10克,透骨草10克。

用法:①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药渣加水1500毫升,煎至800毫升,局部熏洗热敷浸泡;③将上药共研细末,过60目筛,1次10~20克,每日2次;冲服;④外用,将药粉适量用白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局部,连续10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368例,痊愈128例,显效121例,有效112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8.1%。

(2)软骨丹

组成:熟地40克,鹿角胶40克,龟版40克,当归3o克,川芎30克,红花30克,麻黄30克,桂枝30克,防风30克,炙马钱子10克,蜈蚣10克,地鳖虫10克,炙川乌5克,炙草乌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75例,痊愈355例,显效103例,有效9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6%。

(3)骨剃丸

组成:熟地、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各60克,三七、净乳香、没药、川芎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早晚各服1丸。

疗效:治疗317例,显效21例,有效259例,无效8例,疗效不明29例,总有效率为88.3%。

(4)骨仙膏(外用)

组成:制川乌、草乌各250克,制乳香、没药各100克,全蝎60克,蜈蚣60条,蟅虫120克,威灵仙180克,水蛭60克,细辛50克等。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用生姜汁拌成稠糊状,并置锅内蒸15分钟,取出稍等片刻敷贴于穴位上,以胶布固定,再红外线照射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79例,显效101例,有效720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为93.4%。

(5)药枕(外用)

组成:白附子、细辛、川芎、白芷、菊花、薄荷、桑叶、艾叶、夏枯草、冰片、磁石等20多味。

用法:做成长40厘米、直径13厘米的长圆形颈椎保健枕,替代睡枕,把药枕置于颈项下,于耳下肩上,头悬空距床面2~3厘米,头面后仰,形成头和躯干对抗牵拉,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卧枕30分钟。

6.4 老中医经验

王之术医案

高××,男,47岁,科技人员i初诊日期:16年12月8日。主诉:腰痛27年,严重时卧床不起,病情反复,曾经 *** 、针灸、西药等各种治疗,始终未愈。

检查:腰僵如板,活动全限,骶棘肌两旁相当于腰4、5椎处均有明显压痛点,右侧腰5椎有放射性压痛点,直腿抬高右30°、左45°,拉西克氏征右(+)左(),坶背伸力等强,腰椎x线片:腰4、5椎体前后缘均有增生性改变,腰5椎右缘较著,生理曲线消失。

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证系肝肾亏虚,督脉拘急,治宜培补肝肾,益督荣筋。

处方:白芍30克,木瓜15克,鸡血藤15克,杜仲12克,威灵仙15克,怀牛膝12克,甘草12克。

共服20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王之术老医师以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症,全方具有补肝肾、柔筋脉、活血化瘀、软坚、缓急止痛作用。其中主用白芍,据有关记载,白芍具有镇痛、驱瘀血、滋阴补肾及软坚作用,是为主药,重用30克;且佐杜仲、牛膝滋补肝肾,以顾其本;鸡血藤补血活血驱瘀;威灵仙舒筋活络,软化骨刺,诸药合参而奏效。

6.5 用药规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5~6

熟地、鸡血藤、当归、川芎、丹参、威灵仙。

801~1000

2~6

马钱子、乳香、没药、白芍、红花、草乌、骨碎补。

401~800

2~4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乌、蜈蚣、鹿角胶、鹿衔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200~400

2~3

黄芪、桃仁、南星、独活、狗脊、赤芍、干姜、蒲公英、甘草。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症,主要是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症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以中医药治疗骨质增生症的报道日趋增多,兹将近年来以基本方为主加减出入治疗100例以上的13篇报道,计2552例,共用药物67味,其中具有2篇以上用的计34味,统计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5~6

熟地、鸡血藤、当归、川芎、丹参、威灵仙。

801~1000

2~6

马钱子、乳香、没药、白芍、红花、草乌、骨碎补。

401~800

2~4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乌、蜈蚣、鹿角胶、鹿衔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200~400

2~3

黄芪、桃仁、南星、独活、狗脊、赤芍、干姜、蒲公英、甘草。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症,主要是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症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6.6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甲.颈椎病

取穴:主穴:夹脊、大椎。配穴:随证取穴:风邪入络型配风池、肩榭、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配曲池、足三里、阴陵泉;气血瘀滞型配外关、肩榭、天泉、三阳络穴;肝阳上亢型配太冲、侠溪、风池、印堂等穴。

操作:用平补平泻得气手法,留针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61例,基本痊愈22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

乙.腰椎病

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穴、九宫穴。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养老、合谷;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环跳、委中、昆仑;头晕重者,配风池。

九宫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干宫、坤宫,然后夹干、中、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

操作:主穴任选1个,华佗夹脊以取病变部为主,取平补平泻得气手法操作。九宫穴刺法,取俯卧或侧卧位,进针顺序为:先刺中宫,次针干、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加用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70℃,留针20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留针15分钟。均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177例,痊愈21例,显效102例,有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6%。

丙.跟骨病

取穴:后合谷、大陵。

后合谷位置:合谷后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约1.5寸左右,行针时同时活动患侧足跟,留针1小时。

疗效:共治疗167例,痊愈124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2%。

②穴住贴敷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颈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关;腰椎增生配志室、肾俞;伴肢麻胀痛配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承筋;膝关肀增生配内外膝眼、鹤顶。

阿是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药膏制备: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当归、川芎、延胡、桂枝、生龙骨、牡蛎、透骨草、豨签草、威灵仙、黄芪、鸡血藤、桃仁、红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香、麻黄、细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浸泡24小时,然后煎煮1小时滤渣澄汁;并再将药渣反复煎煮两次滤渣澄汁,将三次药汁混合一起浓缩成稀糊状时加入血竭、硇砂搅匀,收人容器内封存备用。

药粉制备:麝香、皂角粉、藤黄各等份,碾成细粉过80目筛,制成粉剂后装人瓶内封存备用。

用时,将1克药膏做成8个小“点”,每点为0.125克,压贴于,2.5×500厘米的胶布上,间距1厘米即可,然后排成二“点”一对,10点一组,贴于无毒塑料薄膜上待用。用时根据增生部位的需要,将药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个药膏“点”撒药粉10毫克,贴于增生部位,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颈椎用14点,贴腰椎用20点,膝关节10点,跟骨4~6点,7天换药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00例,痊愈398例,显效165例,有效72例,无效65例,总有效率为91%。

(2)单方验方

治骨酊

组成:四方木皮500克,战骨500克,红花100克。

用法:以60%~70%乙醇3000毫升浸泡15天即可,去渣过滤备用。视病变大小,用10~20厘米见方的纱布3~4层,浸透治骨酊后平敷于患处,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以稍热为佳,一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86例,痊愈3例,显效378例,有效273例,无效38例,总有效率为96.5%。

(3)推拿

①牵引下手法 :

在用电动对抗牵引下,行施下列手法:

压颤手法:在牵引2~3次后加用,患者俯卧,髋及胸垫高20厘米左有,术者以双手掌根迭按压于压痛最明显棘突处,作有节律的弹性按压颤抖,5~10次为限,术中可闻及“喀喀”复位声。

斜搬手法:患者侧卧呈弓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下时,下肢靠床面侧伸直,上侧下肢呈屈髋屈膝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上时,两下肢伸屈状态则相反。术者立于患者对面,右肘压于臀部,左手按住肩部,作对向推板运动,先作健侧卧位,再作患侧卧位,以听到“喀嚓”声为好。

屈髋伸腿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以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膝部,一手托握小腿下1/3,先使肢体呈屈髋屈膝90°位,用力压向腹部,2~3次后,回复至屈髋90°位,一手推住膝部,一手将小腿逐渐伸直,然后回复。如此反复2~3次。先做健侧肢体,再做患侧肢体。

理筋手法: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根作双侧骶棘肌压推手法,由上而下,从轻到重,每侧3~5次。

拍击手法:术者用空手掌击拍患者腰骶部,由上而下,由轻到重,击拍2~3遍。

疗效:共治疗34例,痊愈24例,有效10例。

②推拿 *** 法

松解法:取俯卧位,先以滚法、揉法施于患者背、腰及臀部和双艮 下肢,自上向下往返10余次,再以推法自背部向下至骶部,进行3攒 ~5次。

弹拨法:在患者脊柱两侧,沿膀胱经用拇指作理筋弹拨法,在两侧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醪等穴位上加把 重力量弹拨,进行4~5次后,再点压数次。

振颤法:以右手掌根置于患者腰部,左手掌压于右手背上,用力振颤,频率约200次/分,速度要均匀,约2分钟。

挤压法:以左手掌根抵按住患者左骶髂关节,右手掌根抵按住腰部右上侧,相对用力作推、挤压动作,再以同法施于另一侧,各5~7次后,以右手掌根抵按腰脊上部,左手掌根抵按腰脊下部,作上推下挤动作10余次。

搬摇髋关节法:一手按压任腰部,一手托起一膝关节,作搬、摇、旋转动作,同法施于对侧各10次,再以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托起双侧大腿,向上作搬、左右摇、旋转3~5次,注意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斜搬法:取侧卧位,上腿屈膝,下腿伸直,以一手或肘后按住肩前,一肘抵住髂骨翼后侧,同时将肩臂向后推,骨盆向前推,慢慢摇动数次后突然用力,可闻及腰部有弹响声。同法施于另侧腰部。

牵拉法: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握住上面腿的踝关节,向后作牵拉3~4次,同法施于对侧。

屈膝摇髋法:取仰卧位,左手按压住右肩部,右手扶托右膝部,向胸部作旋转摇动,并按压。同法施于对侧后,左手仍按压有肩部,右手扶托双膝,作同样动作各5~6次。再让患者屈双膝,两足平放于治疗台上,双手用力向下按压双膝,使其腰骶部腾空3~4次。

抬腿法:一手按住一侧膝部,一手抬举同侧足跟,尽力向上抬,同法施于对侧后,以一手按住两膝,一手抬举双足跟,尽量让双腿伸直,各4~5次。

提抖法:患者仰卧,术者双手抱住腰部,作提、抖运动5~7次;再以双手握住一踝部作抖动,同法施于另侧后,双手握住两踝部,用力提抖,尽管使腰部抖动,各5~7次。

疗效:治疗39例,显效3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

(4)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①强骨舒筋液离子导入 :

药物:乌梢蛇10克,用白酒100毫升浸泡10天。乌梅、木瓜、威灵仙、透骨草、鹿衔草各10克,丹参、皂角备30克,骨碎补、鸡血藤各15克,加水约750毫升,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约500毫升,兑入乌梢蛇酒密封备用。

用法:取纱布垫2块,以药液20毫升浸透后贴敷患处,将治疗机正负极板放在纱布垫上,固定好,开机。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一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386例,显效37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②骨友灵离子导入

药物:骨友灵搽剂。

用法:将骨友灵5毫升倒人加热60℃湿布垫上,放于病灶局部或相应穴位,将铅板接电源负极置布垫上,上压沙袋,另一湿布垫加热后放在距负极10~20厘米痛点扩散部位,接正极,接通电源调节至病人觉温热麻刺为度,每次30分钟。

疗效:共治疗430例,痊愈156例,显效124例,有效13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6%。

(5)药酒疗法

骨增酒

组成:威灵仙、透骨草、杜仲、牛膝、穿山甲、丹参、白芥子各30克,白酒2000毫升(50度以上)。腰骶椎增生加*羊藿30克,颈椎增生加葛根30克,跟骨加木瓜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置瓷罐或玻璃瓶中,加人白酒密封半月饮用,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服25~30天,间隔3~5天。

疗效:共治疗100例,痊愈48例,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6.7 其他措施

物理疗法:可用卧床休息、理疗、红外线照射等。

手术治疗:对保守疗法无效者,可用切除增生的唇样变病理骨质,松解局部粘连的软组织等法。但疗效不理想。

治疗骨质增生的穴位 大腧

,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大腧(《黄帝内经灵枢·...

百旁

,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大腧(《黄帝内经灵枢·...

大杼

,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

背俞

,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

风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委中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特异性 9 委中央穴的定位 10 委中央穴的取法 11 委中央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委中央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委中央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委中央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委中央穴研究进展 17.1 对膀胱的影响 17.2 对体温的影响 17.3 治疗细菌性腹膜炎 17.4 治疗腰腿痛 17.5 治疗腰背痛 17.6 治疗急性腰扭伤 17.7 治疗坐骨神经痛 17.8 治疗银屑病 17.9 治疗鼻衄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委中央 1 拼音

wěi zhōng yāng

2 英文参考

Wěizhōng BL40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委中央为经穴别名,即委中[1]。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穴位 委中 汉语拼音 Weizhong 罗马拼音 Weichung 美国英译名 Commanding Median 各

号 中国 BL40 日本 40 法

国 莫兰特氏 V54 富耶氏 V54 德国 B54 英国 B54 美国 BI40

委中为经穴名(Wěizhōng BL40)[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委中别名委中央(《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郄中(《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血郄(《古今医统大全》),腘中(《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腿凹(《医宗金鉴》),中郄(《中国针灸学》)。属足太阳膀胱经[2]。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五行属土[3][2]。四总穴之一[2]。委即弯曲,中即中间,此穴在腘窝横纹中点,故名委中[2]。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背痛,吐泻,皮肤瘙痒,疔疮等,现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急性肠胃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衄血,膝肿痛,腰脊强痛,急性胃肠炎,肠炎,尿潴留,脑血管病后遗症,,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鼻出血等。

4 委中的别名

委中央(《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郄中(《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血郄(《古今医统大全》),腘中(《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腿凹(《医宗金鉴》),中郄(《中国针灸学》)。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入于委中。

6 穴名解

委即弯曲,中即中间,此穴在腘窝横纹中点,故名委中[2]。

委,有曲义。中,不偏之为中。《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腘谓膝解之后曲脚之中。”本穴在膝腘窝正中,取本穴时,须使患者腘膝弯曲。《灵枢经》谓:“委而取之。”《针灸甲乙经》:“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故以为名。[4]

7 所属部位

腘[5]

8 特异性

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合穴[3],膀胱的下合穴[3],五行属土[3]。四总穴之一[2]。

9 委中央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3]。

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中点,俯卧取之[2]。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之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膜肌肌腱的中间[6]。

委中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委中穴在腘部的位置

10 委中央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处取穴。

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中点,俯卧取之[2]。

俯卧位,腘横纹正中,二肌肌腱之间取穴[7]。

11 委中央穴穴位解剖

委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腘窝、腘斜韧带。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著股后皮神经及胫神经。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腘窝的皮肤较柔软。由足背静脉网外侧起始的小隐静脉,经外踝后下方上升至小腿后面,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腘筋膜致密较厚。腘窝中央由浅入深有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靠近腘窝外侧缘有腓总神经通过。腘动、静脉有结缔组织包绕。动脉贴近股骨,在腘窝内发出五条关节支,即膝上内外侧动脉、膝中动脉和膝下内外侧动脉,它们和膝最上动脉、胫前返动脉等吻合,共同参加膝关节网。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2]。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起始端、胫神经干和腘动、静脉经过[8]。

布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6]。

12 委中央穴的功效与作用

委中穴具有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功效。

委中穴有清热凉血、舒筋通络、祛除风湿的作用[2]。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因腰部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所过,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是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故委中穴可治疗背腰部及下肢部的经脉病[9]。

太阳主表,最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夏秋之季,暑湿蕴蒸,易于侵袭人体中焦而发吐泻,委中乃足太阳膀胱之合穴,配五行属土,土应于脾胃,“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可治疗胃肠病[9]。

委中穴又名血郄,为血气深聚之处,故善治血分毒热之皮肤病[9]。

委中穴是膀胱之下合穴,故可治疗小便异常[9]。

委中穴为膀胱之合穴,又为四总穴之一,有清热利湿、舒筋利节作用。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风痹、遗尿、转筋等症,诸症之近于委痹者。[4]

委中穴治头痛,以本经起于头也[4]。

委中穴主要功能,为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关于肾也。足少阴之气,由内踝上行至阴谷,折向腘中央,于本穴处相与叠并(太阳下行,少阴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极效,以其有协于肾经也。[4]

委中穴又名“血郄”,以其多以放血为治也。但虚人不宜放血,应以补泻手法调之。[4]

13 委中央穴主治病证

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背痛,吐泻,皮肤瘙痒,疔疮等,现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急性肠胃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衄血,膝肿痛,腰脊强痛,急性胃肠炎,肠炎,尿潴留,脑血管病后遗症,,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鼻出血等。

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2]。

委中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8]。

委中穴主治背痛,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7]。

现代又多用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急性肠胃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等[2]。

委中穴主治中暑,衄血,癫痫,疟疾,下肢痿痹,膝肿痛,腰脊强痛;以及急性胃肠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6]。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

4. 皮肤科系统疾病:,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

5. 运动系统疾病: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6. 其它:中暑,疟疾,鼻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

直刺1~1.5寸[7][8][6],局部有沉、麻、胀感,可向下传导至足跟[7];

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7][6][8]。

注意:委中穴浅层是神经,中层是静脉,深层是动脉,故不能深刺,以免剂破大血管造成出血或下肢活动不利。

14.2 灸法

可灸[2][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委中央穴的配伍

委中配肾俞、腰阳关,有强腰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配曲池、风市,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主治,疔疮。

委中配阳陵泉,悬钟,有补髓强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委中配大椎、曲池、足三里,治皮肤病[7]。

委中配尺泽、足三里,治急性吐泻[7]。

委中配环跳、肾俞、阳陵泉、足三里,治腰痛、下肢麻木[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不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

《针灸甲乙经》:热病挟脊痛,委中主之。疟、头重、寒背起、先寒后热、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筋急身热,少腹坚肿、时满、小便难、尻股寒、髀枢痛引季胁,内控八髎,委中主之。癫疾、反折,委中主之。

《针灸大成》:大风发眉堕落,刺之出血。

《备急千金要方》:腰痛挟脊至头沉沉然,凡腰脚重痛,于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腰重不能举体,热病汗不出,足热厥逆满,膝不得屈伸。

《类经图翼》:大风眉发脱落,太阳疟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然,汗出难已,头重转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遗溺,小腹坚,足软无力。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虚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委中者,血郄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瘈疭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

17 委中央穴研究进展 17.1 对膀胱的影响

***委中对膀胱压力有双向调节作用[2]。一般可使膀胱内压有不同程度下降,对松弛性膀胱或尿潴留者,可使膀胱内压升高[7]。

现代研究证明,***委中穴对膀胱功能有调整作用。对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膀胱,***能使其松弛,内压下降;对松弛状态的膀胱或尿潴留者,针之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4]

17.2 对体温的影响

委中穴对体温的调节作用,已被动物实验所证实[4]。动物实验还证明,***该穴可使上升的白细胞数下降,对实验性细菌性腹膜炎有效[4]。

例如,人工造成家兔细菌性腹膜炎,使白细胞计数上升,***“委中”可使白细胞计数向相反方向变动,以至白细胞总数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给家兔腹腔注射金**葡萄球菌,当动物体温下降时,电针坐骨神经或***“委中”,可使体温升高或恢复正常的时间提前。[7]

17.3 治疗细菌性腹膜炎

对细菌性腹膜炎,针委中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病灶区腹膜粘连、炎性细胞渗出迅即停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明显提前[2]。

***实验性细菌性腹膜炎家兔的“委中穴”,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灶区腹膜粘连减轻,炎性细胞渗出减少或停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明显提前。

17.4 治疗腰腿痛

用“双针一罐”法治疗腰腿痛185例,取委中、阿是穴,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加拔火罐,每3d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117例,显效22例,好转24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87%。[7]

17.5 治疗腰背痛

***委中、昆仑,治腰痛587例,有很好疗效。又有用电针委中、肾俞等,治疗102例,有很好疗效。还有在委中刺络拔罐,治疗腰背痛100例,有较好疗效。

17.6 治疗急性腰扭伤

以委中点刺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58例,医者用三棱针对准腧穴部位迅速刺入0.1~0.2寸,出血量达1~3 mL。结果:痊愈32例,显效1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7]

17.7 治疗坐骨神经痛

***委中、环跳治疗坐骨神经痛168例,常规***,行提插泻法,以麻电样感传至足趾部,3次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106例,占63.1%;显效27例,占16.1%;好转24例,占14.3%;无效11例,占6.5%。总有效率为93.5%。[7]

17.8 治疗银屑病

以梅花针叩刺委中、曲池治疗银屑病1例,每日叩刺1次,1个月后治愈,1年未复发[7]。

17.9 治疗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