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不知之者不言说明了什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读音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6 0
  1. 怎么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体现了什么思想
  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哪里?
  4. 言者不知,知者默…出自那里?█ >_ <█又是什么意思?老君若是真知者,言何自著五百言?这矛盾吗?
  5.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译文

“智者不言善者不辩”字面意思是,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善良的人不争辩。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释义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言者不知之者不言说明了什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怎么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不是佛语,而是道祖老子的言论。不过在佛经中有类似的话:“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有时候事物本身是很难描述清楚的,说出来反而误导他人,需要他人自己去领悟才能真正明白,所以不可说。而有时候,是能说明白的,但是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或结果,比如说所谓天机,就是一种可能的结果,如果有人知道了结果,就会相信命运,而放弃奋斗,那么天机就变了,甚至变成大家都不希望的结果,所以佛不说。。总之两个不可说,都至少包含了说不清和不可以说两层意思。简单的六个字,意义深远。和道家的知者不言异曲同工。或许这就是大道到一定境界都是想通的吧。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体现了什么思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出典于《老子(道德经)?56章》。

而《老子(道德经)》里与这句相关联的还有:“多言数穷(5章)”,“圣人行不言之教(2章)”等。

在我看来这些语句言下之意并不是在讨论“不说才是明智的”或“说话多少才好”这个问题,而是同指一个中心即“道法自然(25章),无为为之”。

“道法自然”直译是“道(道)效法(法)自己(自)如此(然)”。

简单说就是,不是人或其他什么造出了”道“,并且可以主宰它。

“道”的“存在”和“运行”是按照它与身俱来的规律或准则而来的。不受人力、神力或其他外力的控制而改变。他是自然而来循自然而去的。

至于老子的“道”很难解释,但可以理解成万事万物的本质,世间一切现象的本质规律,最高真理(至理)等等。

总而言之从”道法自然“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等都是自然而来自然而去不受人等外力支配控制,也不可强加改变的。就像一定空间内的物理化学等规律一样,不可人为创造更改控制,人只能根据这个规律生活、创造等,违背即是失败。

回到主题。若要说”无言/不言“是什么意思,”觉得应从” 无为“着手。因为老子的”无言“其实是”无为“的一种表现。

这里的“无为”当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因为老子自己说了”无为则无不为(37章)“。也就是说做到了”无为“,则没有做不成的事。

那”无为“为什么要叫”无为“呢,全是因为”道法自然“。

万事万物都在按其自身本质和规律而存在发展着。人所需要做的只是顺应这个本质和规律去做就好。顺应着去做便是成为这自然的一部分,便是”无为 “,是”不妄为“。儒家所说天时地利人和,或者我们一般所谓的顺时,顺势,这些都是属于”无为“。在政治领域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便是“无为”最有名的政治实践。

”无为“就像是顺水行舟,是不需要划桨就能前行的,人只需要做在船上便能到达目的地。(题外话)其中难的就是,先要知道”顺水好行舟“这个规律,然后再去找这样一条水路,然后再去造艘船。所以”无为“并不简单。

那么“无言”就简单多了。“言”属于“为”(行为,作为),“无言”自然属于“无为”的一个表现。”无言“并不是不说话,而是”不妄言“。(”言“于老子而说不仅指说话,还有政令等意思。为一己之私而不顾天下所发的政令、辩言等,违背了自然之”道“都是老子所不推从的。而“不言”与之相反,是合乎自然之“道”的。若是把其中意思展开就有很多含义,比如”说该说的“,“不说不能说的“…………)

例如”圣人行不言之教“,这并不是指圣人用不说话教育大家,或教育人时不说话。

通俗点解释,因为圣人掌握了人学习和行为的本质或规律。知道人是会学样,且会在环境中改变。所以他教育大家时,不会命令他人一定要做什么怎么做。而是用自身的行为,自身的言语谈吐,慢慢的感化大家。他人看到圣人的行为谈吐,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份意识为促使自己自发地改变,而圣人则成为一个榜样。圣人并没有强加什么在他人身上,不号令,不宣扬,只是以最朴实的存在以身作则着。 所以圣人并不”言教“而是”身教“。说白了圣人其实什么也没做,平时该干啥就干啥,但是自身却教化了无数人,这也是”无为“。

综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当然不是指”知道的人“或”有智慧的人“就不和别人说话聊天,也不把正确的说出来等着别人自己领悟,相反说出来了还是不明智(不知道)的人。

这里不言是指”不妄言“(顺应规律、世事等说该说的,说需要说的……),而”言“则与之相反,是指”妄言“。(如前所述“知者不言”其实是“无为”的一个表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哪里?

庄子认为,争辩无是非。因为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认为对方是错而自己是对,各自有各自的是非标准,因而就无法达到统一,也就难以确定对错。他说“大道不称”,就是说大道是无须宣扬的,因为能够说清楚的就不是道。而且道既然是真的,就是一定要实现和展示自己的,因而就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我们所讲的“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最高的道的境界只能用心来体会,不是争辩出来的。体现了庄子超越我们任何现成的思维之上的“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思想。

言者不知,知者默…出自那里?█ >_ <█又是什么意思?老君若是真知者,言何自著五百言?这矛盾吗?

出自老子《道德经》原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兑:口。挫:收缩。锐:锐气,咄咄逼人的气势。解:化解。纷:***、争执。

玄同:用天地一样自然平等的心态包容一切。

意思是:智者不胡言乱语,多言多语者无智慧。闭上纷争嘴,关起贪欲门,磨掉锋芒,化解纷争(在天与日月)同光,(在地与泥土)同尘,这就是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译文

“言者不知知者默”这一句来源于《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理解第一种解释在于提倡道家“韬光养晦”的精神。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一直处在常空的状态。要不断地把自己或美好或丑陋的思想倾出,才能保持大脑常空。不管是善思想,还是恶思想,蓄积在脑中都会憋坏的。(我们认为是善的,不一定是善的;我们认为是恶的,不一定就是恶的。本无善恶。所谓: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所以,道佛常强调要“空”。

人生的遭遇,成功与失败都有它的原因。引用庄子“覆虚舟”的典故,我们只看到世上富贵人家多财润饰华丽的房屋,仍会被大火烧毁。却从未见到空船在水上被风浪吞没的,装了东西的船,遇到风浪才会沉没,而且装得愈重,沉没的危险愈大。虚舟本来就是空的,纵会翻覆,亦仍浮在水面,这是说人的修养,应该无所求,无所得,愈空虚愈好。

我喜欢后一种解释:知者贵行不贵言。“知”是用来“行”的,而不是用来“言”。“驷不及舌,多言多患。”行不言之教,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看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觉得:若把写作也看作是一种言语的话,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任何乐于把自己点滴思想记录下来的人,都知道:“写出来,会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明晰。”同样任何乐于敞开心扉放下偏见进行交流的人,都知道:“说出来,一起探讨会产生更妙的想法。” 书写的过程,像是一个挤牛奶的过程,又是一个用牛奶进行创作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创造出更加美味的酸奶、奶酪。若我们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智者,而不说话写作的话,那我们就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那不是智者,而是自大者。天下最可悲的,莫若自大了。这时,可不可以这样说:“愚者不言,知者常言,言者愈知。”

最后,送给在这个世界上爱我的我爱的人: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快乐的生存必须破除众生相。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前人们其实保留了一片最初的赤子之心,你至少能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读出真诚,学会思考、学会成长。

智慧深澈的人实施超脱语言的教化,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并没有多少真知。摒弃一切感知,停止 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消除种种人为限制,突破重重心灵障碍,使心灵纯真质朴;收敛起光泽避免无谓争夺,混同尘世凡 物: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所以没法亲近他,也没法疏远他;没法给他好处,也没法损害他;没法抬高他,也没法贬低他。所以他才真正成为天下最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