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甲山齐而有余涉及谁,积甲山齐指什么动物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19 0
  1. 来自论语
  2. 关于科技类历史人物的故事
  3. 有关<<史记>>的资料
  4. 谁知《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内容?
  5. 《晋书》中对 竹林七贤 的记载 (全文)!
  6. 有令山的四字成语

1、翻译

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人,本是聂壹的后裔,因为躲避仇家而改了姓。年轻时作过郡吏。

汉朝末年,并州刺史丁原因为张辽武艺高强膂力过人,召他担任从事,让他带兵去京都。

积甲山齐而有余涉及谁,积甲山齐指什么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何进派他到河北召募士兵,召到一千多人,回来的时候,正赶上何进失败,就带着召来的新兵归附于董卓。董卓败亡,又带兵投靠吕布,升任骑都尉。

吕布被李莈打败,张辽跟着吕布向东逃奔徐州,担任鲁相的职务,那一年他二十八岁。曹操在下邳大破吕布,张辽率众投降,曹操任命他为中郎将,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他屡建战功,升任裨将军。袁绍被打败后,曹操另派张辽去平定鲁国的各县。

张辽与夏侯渊在东海郡包围了吕布的余党昌豨,围了几个月,军粮将尽,将军们便商量撤退,张辽对夏侯渊说:

“最近几天来,我每次巡视包围的阵营,昌豨总是专注地盯着我,而且他们射出的箭也更少了,这一定是他犹豫不定战还是降,所以不奋力抵抗。我想诱使他同我对话,或许可以劝他投降。”

就派人传话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对你宣布。”昌豨果然从城上下来与张辽谈话,张辽对他说:“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各派的势力,先归附的可以受大赏。”

昌豨于是答应投降。张辽单人登上三公山,进入昌豨的家,向他的妻子致礼。昌豨非常高兴,跟随他去见曹操。曹操让昌豨先回去,责备张辽说:“这不是大将应该做的。”

张辽谢罪说:“凭着明公达于四海的威信,我拿着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敢去。”

后来,张辽跟随曹操在黎阳征剿袁谭、袁尚,再次立功,代理中坚将军的职务。又随曹操在邺县攻击袁尚,袁尚据城顽抗,一时不能攻破,曹操回许昌,命令张辽同乐进拔取阴安,把当地人迁移到黄河以南。

尔后张辽再次跟随曹操攻打邺县,邺县被攻破。张辽单独被派往赵国、常山招降沿山各路贼寇以及黑山的孙轻等人。

此后再度随曹操攻击袁谭,打败了袁谭,曹操另外又派张辽率军夺取海滨,击溃了辽东的贼寇柳毅等部。他回到邺县,曹操亲自出来欢迎他,拉着他同乘一辆车,任命他为荡寇将军。

以后他又领兵攻打荆州,平定了江夏各县。回军屯扎在临颍,被封为都亭侯。后来张辽又一次随曹操征伐袁尚,在柳城突然遭遇匈奴,

张辽劝曹操同匈奴作战,意气非常振奋,曹操被他的胆魄所感染,把自己手拿的麾旗交给了他。于是张辽出击,大败匈奴,杀死了单于蹋顿。当时荆州还没有平定,曹操又派张辽屯驻长社。

临出发的时候,部队中有谋反的,乘夜间放火呼叫,全军都被扰乱。张辽对左右的卫士说:“不要动。绝不是全营都造**了,一定是制造叛乱的人,借此煽动扰乱全军。”

于是传令军中,不想造**的都安静地坐下,张辽亲自带着几十个亲兵,在军营正中列队站立。不一会全营都安定下来,便抓到了带头谋反的,处死了他们。陈兰、梅成煽动六安县的氐族人叛变,曹操派于禁、臧霸等领兵征讨梅成,命张辽督率张郃、牛盖等人征讨陈兰。

梅成佯装投降于禁,等于禁撤军以后,梅成就同陈兰会兵一处,转入飅山。飅山中有天柱峰,高峻陡峭,方圆二十多里,山道狭窄嵯峨,宽度仅容一人通过,陈兰等在上面筑起营垒。

张辽想要进军,众将都说:“兵少路险,难以深入。”张辽说:“这正是春秋时齐国的申鲜虞所说的‘一与一’的形势,谁勇敢谁就能占到先机。”

便到山下安营,发起攻击,将陈兰、梅成斩首,全部俘虏了贼众。曹操为众将评功说:“登天柱峰,亲涉险境,战胜陈兰、梅成是荡寇将军的功绩。”为张辽增加了食邑,允许他持节巡行。

曹操征讨孙权回朝后,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率领七千多人去合肥屯驻。曹操出征张鲁,临行交与护军薛悌一份手令,在函边上注明“敌人到了再打开”。

不久,孙权带领十万兵马包围了合肥,于是各位将军一起打开手令,上面告谕:“如果孙权兵来,张辽、李典二位将军出战,乐进守城,护军薛悌不得参战。”

众将都疑惑不解。张辽说:“主公在外远征,等救兵赶到,敌人必定已经把我们打败了,所以命令我们趁敌人尚未集中的时候立刻迎击,挫伤他们的气势,来安定军心,以后就可以防守了。胜负的机会,就在这一战,大家有什么怀疑的呢?”

李典也赞成张辽的意见。于是张辽连夜召募敢死的士兵,得到八百人。杀牛犊犒劳将士,决定明日大战。

天一亮,张辽披甲持戟,率先攻入敌阵,连杀几十名敌兵,斩杀了两名敌将,大声喊着自己的姓名,冲入敌军营垒,直到孙权的旗帜之下。

孙权大惊,手下不知所措,逃上山顶,用长戟护住自己。张辽喝叱孙权来接战,孙权不敢动。望见张辽带领的兵士少,孙权的部下渐渐聚拢,把张辽层层包围起来。

张辽左右突围,奋勇向前,冲开缺口,部下几十人随着冲出。余下的士兵高声号叫:“将军要抛弃我们吗?”

张辽返身再次突破重围,救出余下的士兵,孙权的人马望风披靡,没有敢阻挡他的。从清晨战到中午,吴兵的士气完全丧失了,退回去修筑防御工事。大家的心情才安定下来,众位将军都很钦佩张辽。

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看到不可能攻破,便领兵撤退了。张辽率领各路人马追击,几乎再次捉住孙权。曹操深深为张辽的勇武而感动,封他为征东将军。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再次征伐孙权,到合肥,沿着张辽当时作战的遗迹走了一趟,感慨叹息了很久。于是给张辽增兵,多留诸军,张辽转移到居巢屯驻。关羽在樊城包围曹仁,正赶上孙权称王。

曹操召集张辽以及各路军马一律回兵救援曹仁。张辽尚未赶到,徐晃已打败关羽,曹仁的围困被解除。张辽与曹操在摩陂会合,张辽的部队到达的时候,曹操乘车出来慰问他,张辽回军屯驻陈郡。

文帝即王位以后,张辽任前将军,他的哥哥张泛和他的一个儿子被分封为列侯。孙权再次背叛,文帝派张辽仍到合肥驻扎,晋封他都乡侯的爵位。

赐与张辽的母亲舆车,派兵马护送张辽的家眷到驻地,命令张母到达的时候,前导后从地迎接,部下各军的将吏都要在道边罗列下拜。大家都认为张辽一家十分荣耀。曹丕作了皇帝以后,封张辽为晋阳侯,增加一千户的食邑,连同以前的共二千六百户。

黄初二年(221),张辽到洛阳宫朝拜,文帝在建始殿会见张辽,亲自问他打败吴国的情况。文帝听了以后,叹息着对左右说:“张辽也是周代召虎那样的人。”

文帝为他建造了宅第,又专门为他母亲盖了宫殿,把张辽召募的跟随他打败吴国的士都称作“虎贲”。

孙权再次称藩国,张辽又回军屯驻雍丘,得了疾病。文帝派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前来诊治。那些虎贲勇士询问病情,一路上不断。病没有痊愈,文帝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乘车亲自来探视,握着他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来送御膳。

病势稍有好转,张辽又回到屯兵的地方。孙权再次反叛,文帝派张辽乘船,同曹休到海陵县,面临大江。

孙权十分害怕,告谕众将:“张辽虽然生了病,还是勇不可挡,你们可要小心啊!”那一年,张辽同各位将军打败了孙权的大将吕范。张辽病重,死于江都县。文帝痛哭流涕,赠他刚侯的谥号。他的儿子张虎承袭了爵位。

黄初六年(225),文帝追怀张辽、李典在合肥的战功,下诏说:“合肥的战役,张辽、李典凭着八百步兵,打败了十万敌军,自古以来用兵,没有这样的战例。使敌人至今威风扫地,可以称作国家的爪牙了。分赐给张辽、李典食邑各一百户,赐他们每人一子关内侯的爵位。”

张虎任偏将军,死后,他的儿子张统承袭。

2、原文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

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仪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

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

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着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从攻尚于邺,尚坚守不下。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颖,封都亭侯。

从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

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人耳。”

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合、牛盖等讨兰。成伪降禁,禁还。

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

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节。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

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

分封兄汛及一子列侯。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台肥,进辽爵都乡侯。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

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十六百户。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

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

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还屯。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

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

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虎为偏将军,薨。子统嗣。

扩展资料:

在《三国演义》中,张辽的历程大概依循正史而为。《三国演义》有两个回目出现张辽的名字,分别是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与及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

他先为吕布部将,多番令曹军陷于苦战,其武勇连关羽亦甚称道,他曾对张飞说:“此人(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

后来吕布战败遭擒,张辽亦成为战俘,于白门楼上表现刚烈,骂吕布为“匹夫”,大呼曹操为“国贼”,视死如归。曹操下令绞杀吕布后,刘备、关羽为张辽求情,曹操便待张辽以上宾之礼。

张辽感其恩情,于是投降,自此成为曹操将领。第二十五回中,曹操在下邳城外的土山上包围关羽,张辽请缨劝说关羽暂降曹军,以报关羽白门楼相救之恩。

关羽降曹期间,张辽一直担任曹操与关羽之间的协调者与斡旋者。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被夏侯惇追赶纠缠,亦赖张辽赶至拆解二人纷争,让关羽可以顺利离开曹营。

张辽跟随曹操后,一直随军征讨,不久参与官渡之战以及平河北之战,先后大战张郃,斩蒋奇,大败袁尚、沮鹄。

在追击袁熙、袁尚时张辽受曹操任命,秉持军麾,担任首将,率领许褚、于禁、徐晃迎击乌桓军,张辽更亲斩乌桓单于蹋顿,建立诸多战功。

来自论语

孙膑和庞涓分别是齐国人和魏国人,拜师路上偶遇,并结为兄弟,同拜师鬼谷子学艺,学习兵法,孙膑和庞涓两人性格却不相同,孙膑为人善心实在,庞涓为人险恶人心狠,学艺中听到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机会来了,自己学的东西足可以独当一面,可以得到***厚禄和国王的赏识。

庞涓走后,在魏国当了军师,后孙膑又学得鬼谷子的孙子兵法和孙武子的兵书十三篇,后经墨子之徒秦华礼推荐给魏国,和庞涓一同做军师,庞涓写信请孙膑来魏国。

后来发现孙膑比自己的才华高,便心生恶意,设计谋害孙膑,使得孙膑膝盖骨被挖掉,并想把兵书十三篇得到手后,便将其除掉,后被孙膑察觉,腿跑不了便用兵不厌诈之计“装疯“”忍辱负重拖延时间。

后被秦华礼等人救出魏国,赶奔齐国,后孙膑在马岭道用兵,庞涓中计,拔剑自刎,也是个罪有应得。

扩展资料

两人相争

孙膑谦虚勤奋,深悟兵法真谛,又纯朴厚道;庞涓则生性奸诈,仅得兵法皮毛,又贪恋功名。后来,孙庞同投魏国,皆辅佐魏惠王。庞涓嫉贤妒能,唯恐失去宠信,于是设计陷害孙膑,孙膑惨被剔骨黥面。

庞涓还以巧言蒙蔽,欲骗孙膑所学兵书。幸亏童仆实情相告,孙膑才如梦方醒,佯装疯癫,保全性命。后得齐使搭救,侥幸逃到齐国.

田忌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孙膑仅略施小计,已让齐威王折服。当时天下大局,魏国***侯革新,正崛起于三晋大地;齐国任邹忌为相,逐渐复苏昔日锋芒。齐魏直接交锋,已经不可避免。不久,一场同窗间的恩怨,借助齐魏争锋背景,演绎出了孙庞斗智。

庞涓死得其所。他内心狭隘阴暗,缺失为将胸襟;他性格傲慢轻狂,缺少为将胆识。随着孙庞斗智终结,魏国的强国梦想,画上了残破句号。自此魏国再也无力扩张,战国进入秦齐并霸阶段。

百度百科-孙庞斗智

关于科技类历史人物的故事

《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06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今解·为政第二》

0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0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0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6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07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0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9 子曰:君子不器。

10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⒋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⒋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⒋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⒋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⒋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⒋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⒋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⒋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⒋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⒋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⒋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⒋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⒋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⒋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⒋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⒋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⒋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⒋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⒋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⒋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⒋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⒋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⒋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⒋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⒋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⒋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⒌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⒌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⒌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⒌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⒌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⒌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⒌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⒌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⒌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⒌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⒌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⒌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⒌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⒌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⒌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⒌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⒌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⒌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⒌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⒌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⒌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⒌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⒌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⒌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⒌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⒌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⒌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⒌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⒍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⒍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⒍3』哀公问:"***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⒍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⒍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⒍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⒍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⒍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⒍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⒍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⒍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⒍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⒍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⒍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⒍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⒍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⒍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⒍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⒍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⒍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⒍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⒍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⒍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⒍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⒍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⒍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⒍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⒍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⒍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⒍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⒎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

『⒎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⒎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⒎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⒎5』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⒎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⒎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⒎8』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⒎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⒎10』子於是哭,则不歌。

『⒎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⒎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⒎13』子之所慎:齐,战,疾。

『⒎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⒎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⒎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⒎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⒎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⒎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⒎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⒎21』子不语怪,力,乱,神。

『⒎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23』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颓其如予何?"

『⒎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⒎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⒎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⒎27』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⒎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⒎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⒎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⒎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⒎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⒎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⒎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不能学也。"

『⒎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久矣。"

『⒎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⒎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⒎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

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

君祭,先饭。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大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有关<<史记>>的资料

1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地动仪历史故事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2毕升

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

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3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詹天佑塑像(3张)当时,清刚提出修筑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其中一位。

1905年,清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谁知《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内容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用这种体裁撰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9]?

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晋书》中对 竹林七贤 的记载 (全文)!

故事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评析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冒死作出象,最后成功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大胆。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新城。若取新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新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新城;若得新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却说郭淮收了军马,乃谓左右曰:“吾虽不得街亭,却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径到城下叫门,只见城上一声炮响,旗帜皆竖,当头一面大旗,上书“平西都督司马懿”。懿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木栏干,大笑曰:“郭伯济来何迟也?”淮大惊曰:“仲达神机,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见已毕,懿曰:“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公可速与子丹星夜追之。”郭淮从其言,出城而去。懿唤张*曰:“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先去据阳平关。吾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杀,中其计矣。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若彼败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可尽得也。”张*受计,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进。西城虽山僻小县,乃蜀兵屯粮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总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复矣。”于是司马懿留申耽、申仪守列柳城,自领大军望斜谷进发。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时曹真听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赶。山背后一声炮响,蜀兵漫山遍野而来:为首大将,乃是姜维、马岱。真大惊,急退军时,先锋陈造已被马岱所斩。真引兵鼠窜而还。蜀兵连夜皆奔回汉中。却说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闻孔明传令回军,云谓芝曰:“魏军知吾兵退,必然来追。吾先引一军伏于其后,公却引兵打吾旗号,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护送也。

却说郭淮提兵再回箕谷道中,唤先锋苏*分付曰:“蜀将赵云,英勇无敌。汝可小心提防,彼军若退,必有计也。”苏*欣然曰:“都督若肯接应,某当生擒赵云。”遂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赶上蜀兵,只见山坡后闪出红旗白字,上书“赵云”。苏*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数里,喊声大震,一彪军撞出:为首大将,挺枪跃马,大喝曰:“汝识赵子龙否!”苏*大惊曰:“如何这里又有赵云?”措手不及,被云一枪刺死于马下。余军溃散。云迤逦前进,背后又一军到,乃郭淮部将万政也。云见魏兵追急,乃勒马挺枪,立于路口,待来将交锋。蜀兵已去三十余里。万政认得是赵云,不敢前进,云等得天色黄昏,方才拨回马缓缓而进。郭淮兵到,万政言赵云英勇如旧,因此不敢近前。淮传令教军急赶,政令数百骑壮士赶来。行至一大林,忽听得背后大喝一声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者百余人,余者皆越岭而去。万政勉强来敌,被云一箭射中盔缨,惊跌于涧中。云以枪指之曰:“吾饶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赶来!”万政脱命而回。云护送车仗人马,望汉中而去,沿途并无遗失。曹真、郭淮复夺三郡,以为己功。却说司马懿分兵而进。此时蜀兵尽回汉中去了,懿引一军复到西城,因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抚了诸处官民,引兵径还长安,朝见魏主。睿曰:“今日复得陇西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兴兵。忽班内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计,足可定蜀降吴。”正是:蜀中将相方归国,魏地君臣又逞谋。未知献计者是谁,且看下文分解。

曹操为空城计的发明者的说法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缓过气来的曹操再次亲率军攻打吕布,迫使吕布后退。夏天,吕布反扑,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的伏兵,大败而逃。曹操对吕布首次取得了重大胜利。败退中的吕布与陈宫部会合,聚集到一万多部队,转身又来战曹操。曹操大胆的取了“空城计”虚张声势,吕布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连夜调回了大量的部队。而吕布知道曹操昨天的举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第二天一早便主动进攻。结果曹军伏兵大出,大败吕布。吕布连夜逃走,放弃了兖州,投奔刘备。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连续失败中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以燎原烈火一样的疯狂热情激励出了全军的斗志,虽然身处逆境,但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吕布,最终取得胜利。

在正月十五的《百家讲坛》开篇之讲中,易中天认为“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据易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还有读《品三国》觉得易中天的曹操是空城计的首创者,但是我老觉得曹操的空城计也不算是空城计,为什么呢?兵法中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就是当时吕布不具备围之的条件,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吕布有一万兵力,曹操的城中有一千吧,吕布也只会用三千攻城。城中加上女人就可以达到近三千人了,所以也不具备攻之的条件。曹操的兵力都在城里边,所以做不到“分之”。这样当天曹操不出兵应战,吕布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女人去城上打仗也不一定是吓唬吕布,因为什么呢,曹操的队伍大都去乡下割麦子去了,这就不会走的太远,顶多就是二十来里吧,用上一些女人守城能多坚持一会,这样就争取了大部队回来支援的时间。骑着马两个时辰割麦子的队伍就回来了,而吕布未必两个时辰能拿下城来。所以曹操的空城计也不能算是空城计。就算是最后被吕布攻破了一处到时候再跑也不晚,再说这比起曹操以前经历的危险也不算什么,刺杀董卓要比这危险的十倍还多!曹操那时候都不怕,还怕吕布领一万来人在城外晃悠吗?

有令山的四字成语

嵇康传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曰:

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途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

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磐。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曷云能补。雍雍鸣雁,厉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畴。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只搅余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勖将来,无馨无臭。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神养寿。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子绍,别有传。

向秀传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始,秀欲注,嵇康曰:“此书讵复须注,正是妨人作乐耳。”及成,示康曰:“殊复胜不?”又与康论养生,辞难往复,盖欲发康高致也。

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作《思旧赋》云: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并以事见法。嵇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想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曰: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以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追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在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伫驾言其将迈兮,故援翰以写心。

后为散骑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卒于位。二子:纯、悌。

刘伶传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伶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其辞曰: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瓮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尝为建威参军。泰始初对策,盛言无为之化。时辈皆以高第得调,伶独以无用罢。竟以寿终。

阮咸传

咸字仲容。父熙,武都太守。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历仕散骑侍郎。山涛举咸典选,曰:“阮咸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武帝以咸耽酒浮虚,遂不用。太原郭奕高爽有识量,知名于时,少所推先,见咸心醉,不觉叹焉。而居母丧,纵情越礼。素幸姑之婢,姑当归于夫家,初云留婢,既而自从去。时方有客,咸闻之,遽借客马追婢,既及,与婢累骑而还,论者甚非之。

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与从子修特相善,每以得意为欢。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群从昆弟莫不以放达为行,籍弗之许。荀勖每与咸论音律,自以为远不及也,疾之,出补始平太守。以寿终。二子:瞻、孚。

瞻字千里。性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由是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矣。举止灼然。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太尉王衍亦雅重之。瞻尝群行,冒热渴甚,逆旅有井,众人竞趋之,瞻独逡巡在后,须饮者毕乃进,其夷退无竞如此。

东海王越镇许昌,以瞻为记室参军,与王承、谢鲲、邓攸俱在越府。越与瞻等书曰:“礼,年八岁出就外傅,明始可以加师训之则;十年曰幼学,明可渐先王之教也。然学之所入浅,体之所安深。是以闲习礼容,不如式瞻仪度;讽诵遗言,不若亲承音旨。小儿毗既无令淑之质,不闻道德之风,望诸君时以闲豫,周旋诲接。”

永嘉中,为太子舍人。瞻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可以辩正幽明。忽有一客通名诣瞻,寒温毕,聊谈名理。客甚有才辩,瞻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覆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于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瞻默然,意色大恶。后岁余,病卒于仓垣,时年三十。

山涛传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

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帝曰:“吕望欲仕邪?”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迁大将军从事中郎。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

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统别营。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武帝受禅,以涛守大鸿胪,护送陈留王诣邺。泰始初,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冀州俗薄,无相推毂。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转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诏曰:“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职是也。方今风欲陵迟,人心进动,宜崇明好恶,镇以退让。山太常虽尚居谅暗,情在难夺,方今务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涛为吏部尚书。”涛辞以丧病,章表恳切。会元皇后崩,遂扶兴还洛。逼迫诏命,自力就职。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咸宁初,转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除尚书仆射,加侍中,领吏部。固辞以老疾,上表陈情。章表数十上,久不摄职,为左丞白褒所奏。帝曰:“涛以病自闻,但不听之耳。使涛坐执铨衡则可,何必上下邪!不得有所问。”涛不自安,表谢曰:“古之王道,正直而已。陛下不可以一老臣为加曲私,臣亦何必屡陈日月。乞如所表,以章典刑。”帝再手诏曰:“白褒奏君甚妄,所以不即推,直不喜凶赫耳。君之明度,岂当介意邪!便当摄职,令断章表也。”涛志必欲退,因发从弟妇丧,辄还外舍。诏曰:“山仆射近日暂出,遂以微苦未还,岂吾侧席之意。其遣丞掾奉诏谕旨,若体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舆车舆还寺舍。”涛辞不获已,乃起视事。

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曰:“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岂遗力于圣时,迫以老耄,不复任事。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从而静之,百姓自正。但当崇风尚教以敦之耳,陛下亦复何事。臣耳目聋瞑,不能自励。君臣父子,其间无文,是以直陈愚情,乞听所请。”乃免冠徒跣,上还印绶。诏曰:“天下事广,加吴土初平,凡百草创,当共尽意化之。君不深识往心而以小疾求退,岂所望于君邪!朕犹侧席,未得垂拱,君亦何得高尚其事乎!当崇至公,勿复为虚饰之烦。”涛苦表请退,诏又不许。尚书令卫瓘奏:“涛以微苦,久不视职。手诏频烦,犹未顺旨。参议以为无专节之尚,违在公之义。若实沈笃,亦不宜居位。可免涛官。”中诏瓘曰:“涛以德素为朝之望,而常深退让,至于恳切。故比有诏,欲必夺其志,以匡辅不逮。主者既不思明诏旨,而反深加诋案。亏崇贤之风,以重吾不德,何以示远近邪!”涛不得已,又起视事。

太康初,迁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选如故。涛以老疾固辞,手诏曰:“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意。吾将倚君以穆风俗,何乃欲舍远朝政,独高其志耶!吾之至怀故不足以喻乎,何来言至恳切也。且当以时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朕不安席。”涛又上表固让,不许。

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猋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后拜司徒,涛复固让。”诏曰:“郡年耆德茂,朝之硕老,是以授君台辅之位。而远崇克让,至于反覆,良用于邑。君当终始朝政,翼辅朕躬。”涛又表曰:“臣事天朝三十余年,卒无毫厘以崇大化。陛下私臣无已,猥授三司。臣闻德薄位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凶,下有庙门之咎,愿陛下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诏曰:“君翼赞朝政,保乂,匡佐之勋,朕所倚赖。司徒之职,实掌帮教,故用敬授,以答群望。岂宜冲让以自抑损邪!”已敕断章表,使者乃卧加章绶。涛曰:“垂没之人,岂可污官府乎!”舆疾归家。以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蜜印紫绶,侍中貂蝉,新沓伯蜜印青朱绶,祭以太牢,谥曰康。将葬,赐钱四十万、布百匹。左长史范晷等上言:“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帝为之立室。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有五子:该、淳、允、谟、简。

王戎传

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祖雄,幽州刺史。父浑,凉州刺史、贞陵亭侯。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浚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赏其要会。朝贤尝上巳礻契洛,或问王济曰:“昨游有何言谈?”济曰:“张华善说《史》《汉》;裴頠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其为识鉴者所赏如此。

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袭父爵,辟相国掾,历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坐遣吏修园宅,应免官,诏以赎论。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戎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戎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邾二县降。吴平,进爵安丰侯,增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戎渡江,绥慰新附,宣扬威惠。吴光禄勋石伟方直,不容皓朝,称疾归家。戎嘉其清节,表荐之。诏拜伟为议郎,以二千石禄终其身。荆土悦服。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裴頠往吊之,谓人曰:“若使一恸能伤人,浚冲不免灭性之讥也。”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杨骏执政,拜太子太傅。骏诛之后,东安公繇专断刑赏,威震外内。戎诫繇曰:“大事之后,宜深远之。”繇不从,果得罪。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给恩信五十人。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

戎始为甲午制,凡选举皆先治百姓,然后授用。司隶傅咸奏戎,曰:“《书》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今内外群官,居职未期而戎奏还,既未定其优劣,且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诈由生,伤农害政。戎不仰依尧舜典谟,而驱动浮华,亏败风俗,非徒无益,乃有大损。宜免戎官,以敦风俗。”戎与贾、郭通亲,竟得不坐。寻转司徒。以王政将圮,苟媚取容,属愍怀太子之废,竟无一言匡谏。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禄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浚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CM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戎有人伦鉴识,尝目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谓裴頠拙于用长,荀勖工于用短,陈道宁纟畟纟畟如束长竿。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尝先见如此。尝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酣畅于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绁。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初,孙秀为琅邪郡吏,求品于乡议。戎从弟衍将不许,戎劝品之。及秀得志,朝士有宿怨者皆被诛,而戎、衍获济焉。

子万,有美名。少而大肥,戎令食穅,而肥愈甚。年十九卒。有庶子兴,戎所不齿。以从弟阳平太守愔子为嗣。

1. 带有山字的四字词语

安如泰山 安如太山 安若泰山 挨山塞海 半壁河山 半壁江山 兵败如山倒 半壁山河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拔地摇山 百二河山 百二山川 百二山河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跋履山川 表里山河 避溺山隅 拔山超海 巴山度岭 拔山扛鼎 拔山盖世 白山黑水 拔树撼山 拔山举鼎 宝山空回 逼上梁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冰山难靠 背山起楼 跋山涉川 跋涉山川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不识泰山 冰山易倒 巴山越岭 巴山夜雨 尺山寸水 重山复岭 重山复水 崇山峻岭 丛山峻岭 重山峻岭 愁山闷海 出山泉水 春山如笑 残山剩水 楚水吴山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之名山 藏诸名山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地崩山摧 地动山摧 地动山摇 笃定泰山 荡海拔山 大好河山 调虎离山 堆积如山 带砺河山 带砺山河 东山复起 东山高卧 刀山火海 堆山积海 刀山剑树 登山临水 倒山倾海 登山涉水 道山学海 登山小鲁 登山越岭 登山陟岭 东山再起 东山之志 恩德如山 恩山义海 恩同山岳 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 放虎归山 放火烧山 覆海移山 逢山开道 逢山开路 范水模山 翻山越岭 扛鼎拔山 隔行如隔山 功若丘山 冠山戴粒 高山峻岭 高山景行 高山流水 隔山买老牛 关山迢递 观山玩水 高山仰止 高山仰之 关山阻隔 高卧东山 海沸山崩 海沸山裂 海沸山摇 湖光山色 火海刀山 航海梯山 号令如山 海盟山咒 鸿毛泰山 回山倒海 河山带砺 海誓山盟 火山汤海 怀山襄陵 河山之德 回山转海 还我河山 华屋山丘 海啸山崩 海约山盟 举鼎拔山 久归道山 积甲如山 寄迹山林 积甲山齐 军令如山 聚米为山 剑树刀山 箕山挂瓢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积土成山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箕山之操 箕山之风 箕山之节 荆山之玉 箕山之志 锦绣河山 锦绣江山 锦绣山河 开门见山 开山鼻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开山老祖 昆山片玉 开山始祖 跨山压海 开山祖师 昆山之玉 砺带河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力可拔山 乐山爱水 砺山带河 离山调虎 临水登山 流水高山 庐山面目 连山排海 绿水青山 庐山真面目 庐山真面 累土至山 马放南山 闷海愁山 猛虎出山 猛虎深山 木坏山颓 名落孙山 马入华山 邈若河山 邈若山河 漫山遍野 满山遍野 名山大川 模山范水 弥山亘野 名山胜川 盟山誓海 名山胜水 名山事业 漫山塞野 邈以山河 南山可移 南山铁案 披发入山 排山倒海 被山带河 爬山涉水 排山压卵 青山不老 穷山恶水 青山绿水 穷山僻壤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千水万山 青山一发 堑山堙谷 丘山之功 敲山振虎 敲山震虎 气吞山河 气涌如山 气壮河山 气壮山河 入宝山而空回 日薄西山 日落西山 肉山脯林 肉山酒海 刃树剑山 人山人海 如山压卵 人心齐,泰山移 山崩川竭 耸膊成山 山崩地坼 山崩地裂 山崩地塌 山崩地陷 山包海容 山崩海啸 寿比南山 山崩水竭 水碧山青 山崩钟应 山川米聚 山长水阔 山长水远 山肤水豢 山复整妆 山公倒载 山高皇帝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水光山色 山高水险 山河表里 涉海登山 山呼海啸 誓海盟山 山寒水冷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山积波委 水尽山穷 山砠水厓 山鸡舞镜 山节藻棁 水阔山高 山枯石死 山亏一篑 山溜穿石 山林隐逸 山鸣谷应 山盟海誓 水满金山 水漫金山 山明水秀 水明山秀 山眉水眼 山木自寇 山南海北 山栖谷隐 山栖谷饮 山穷水断 山穷水尽 山穷水绝 水穷山尽 山清水秀 山容海纳 水软山温 山锐则不高 深山长谷 剩水残山 剩山残水 升山珠 寿山福海 深山老林 誓山盟海 深山密林 深山穷谷 深山穷林 水剩山残 水色山光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三山五岳 四山五岳 尸山血海 山水相连 深山野墺 深山幽谷 山颓木坏 山童石烂 使蚊负山 山行海宿 水秀山明 水宿山行 山阴乘兴 山摇地动 山 *** 上,应接不暇 山肴海错 山遥路远 水远山长 山遥水远 水远山遥 山肴野湋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肴野蔌 山阴夜雪 山吟泽唱 山止川行 山珍海错 山陬海噬 山陬海澨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死重泰山 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 山峙渊渟 山中宰相 铁案如山 铁壁铜山 退如山移 泰山北斗 太山北斗 泰山不让土壤 投山窜海 他山攻错 梯山航海 泰山鸿毛 梯山架壑 铜山金穴 泰山梁木 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 泰山其颓 铜山铁壁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泰山压顶 泰山压卵 梯山栈谷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童山濯濯 铁桶江山 铁证如山 稳如泰山 文山会海 巫山洛浦 万水千山 巫山云雨 为山止篑 文章山斗 啸傲湖山 啸聚山林 学如登山 挟山超海 仙山楼阁 显山露水 秀水明山 仙山琼阁 西山日薄 堙谷堑山 愚公移山 义海恩山 渔海樵山 一山不藏二虎 移山拔海 阴山背后 依山傍水 移山倒海 远山芙蓉 移山回海 移山竭海 移山跨海 野蔌山肴 银山铁壁 移山填海 游山玩景 游山玩水 逾山越海 乐山乐水 移山造海 渊亭山立 渊停山立 猿穴坏山 阳煦山立 有眼不识泰山 一叶迷山 云雨巫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坐吃山崩 坐吃山空 钟鼎山林 执法如山 纵虎归山 拄笏看山 拄笏西山 拄颊看山 枕山臂江 阻山带河 枕山负海 坐山观虎斗 栈山航海 枕山襟海 指山卖磨 劚山觅玉 枕山栖谷 钻山塞海 坐食山空 指山说磨 醉山颓倒 这山望着那山高 铸山煮海 众喣漂山 众喣飘山 众喣山动 重于泰山 醉玉颓山。

2. 什么的山峰四字成语

危峰兀立

1基本信息

读音:wēi fēng wù lì

2释义编辑

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3字义

危:高。兀:突起 。

4近、反义词

近义词:孤峰突起 峰峦叠嶂 反义词:一马平川

5造句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来自陈淼的《桂林山水》)

三峡两岸,危峰兀立,白云环绕,真是美不胜收,如临仙境。

------------------------------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O(∩_∩)O,记得好评和纳,互相帮助

提问勿忘纳

满意请按答题先后纳~

谢谢

如对你有所帮助,

请纳或给予好评,

如有其他疑问,

可以向我求助,

O(∩_∩)O谢谢

亲,请纳或给予好评哦,O(∩_∩)O谢谢

注:此答案已经过验证

诚心为您解答每一个问题!

如您满意请纳最佳!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

您的好评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3. 描写山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安如泰山 挨山塞海 半壁江山 兵败如山倒 拔地摇山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表里山河 拔山超海 拔山扛鼎 拔山盖世

白山黑水 宝山空回 逼上梁山 冰山难靠 背山起楼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不识泰山 巴山夜雨 崇山峻岭

出山泉水 春山如笑 残山剩水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地崩山摧

地动山摇 大好河山 调虎离山 堆积如山 带砺山河

东山高卧 刀山火海 堆山积海 刀山剑树 登山临水

倒山倾海 道山学海 登山小鲁 东山再起 恩德如山

恩山义海 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 放虎归山 覆海移山

逢山开路 翻山越岭 隔行如隔山 高山景行 高山流水

隔山买老牛 关山迢递 高山仰止 关山阻隔 高卧东山

湖光山色 火海刀山 鸿毛泰山 回山倒海 河山带砺

海誓山盟 还我河山 华屋山丘 海啸山崩 举鼎拔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昆山片玉 开山祖师 积甲山齐 军令如山

聚米为山 剑树刀山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荆山之玉 锦绣河山 锦绣山河 开门见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力可拔山 砺山带河 绿水青山 庐山真面目

累土至山 名落孙山 漫山遍野 名山大川 名山胜川

名山事业 南山可移 排山倒海 被山带河 排山压卵

青山不老 穷山恶水 青山绿水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成语搜索 词目 拼音 释义 出处

青山一发 丘山之功 气吞山河 气涌如山 气壮山河

日薄西山 肉山脯林 人山人海 人心齐,泰山移 退如山移

泰山北斗 泰山不让土壤 他山攻错 梯山航海 泰山鸿毛

泰山梁木 山崩地裂 寿比南山 山崩钟应 山长水远

4. 有风,山的四字成语

包含“风”的成语共有755个: 一、174个在第一位: 风兵草甲、风不鸣条、风餐露宿、风车雨马、风车云马 风掣雷行、风尘肮脏、风尘碌碌、风尘仆仆、风尘之变 风尘之会、风驰草靡、风驰电掣、风驰电骋、风驰电赴 风驰电击、风驰电卷、风驰电逝、风驰霆击、风驰雨骤 风驰云卷、风驰云走、风吹草动、风吹浪打、风吹马耳 风吹日晒、风吹雨打、风吹云散、风从虎,云从龙、风刀霜剑 风调雨顺、风度翩翩、风风火火、风风雨雨、风风韵韵 风高放火,月黑、风骨峭峻、风光旖旎、风光月霁、风禾尽起 风和日丽、风和日美、风和日暖、风和日暄、风虎云龙 风花雪夜、风花雪月、风华绝代、风华正茂、风鬟雾鬓 风鬟雨鬓、风回电激、风激电飞、风激电骇、风急浪高 风景不殊、风举云飞、风举云摇、风卷残云、风谲云诡 风口浪尖、风雷火炮、风雷之变、风流才子、风流跌宕 风流千古、风流人物、风流儒雅、风流倜傥、风流潇洒 风流冤孽、风流云散、风流韵事、风流蕴藉、风流罪过 风马不接、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风马云车、风门水口 风靡一时、风木含悲、风木之悲、风木之思、风牛马不相及 风平波息、风平浪静、风起水涌、风起云涌、风起云蒸 风前残烛、风前月下、风樯阵马、风轻云淡、风轻云净 风清弊绝、风清月白、风清月皎、风清月朗、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风情月意、风情月债、风驱电击、风驱电扫 风趣横生、风声鹤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霜雨雪、风俗人情 风土人情、风潇雨晦、风信年华、风行草从、风行草靡 风行草偃、风行电掣、风行电击、风行电扫、风行电照 风行革偃、风行雷厉、风行水上、风行一时、风行一世 风行雨散、风旋电掣、风雪交加、风言醋语、风言风语 风言雾语、风言影语、风影敷衍、风雨不测、风雨不改 风雨不透、风雨对床、风雨共舟、风雨晦冥、风雨晦暝 风雨交加、风雨连床、风雨漂摇、风雨飘零、风雨飘摇 风雨飘飖、风雨凄凄、风雨如晦、风雨如盘、风雨如磐 风雨时若、风雨同舟、风雨无阻、风雨萧条、风雨摇摆 风语不透、风月无边、风月无涯、风云变幻、风云变态 风云不测、风云际会、风云人物、风云突变、风云月露 风云之志、风韵犹存、风栉雨沐、风中秉烛、风中之烛 风烛残年、风烛草露、风烛之年、风姿绰约 二、309个在第二位: 挨风缉缝、捱风缉缝、暴风疾雨、暴风骤雨、北风之恋 抃风舞润、抃风儛润、变风改俗、变风易俗、别风淮雨 捕风捉影、风问俗、骖风驷霞、餐风露宿、餐风沐雨 餐风啮雪、餐风茹雪、餐风宿草、餐风宿露、餐风宿水 餐风宿雨、餐风咽露、餐风饮露、长风破浪、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趁风使柁、成风尽垩、成风之斫、乘风破浪 乘风兴浪、乘风转舵、驰风骋雨、冲风冒雨、冲风破浪 传风搧火、传风扇火、春风得意、春风风人、春风和气 春风化雨、春风满面、春风夏雨、春风野火、春风一度 春风沂水、春风雨露、此风不可长、从风而服、从风而靡 粗风暴雨、大风大浪、当风秉烛、雕风镂月、调风变俗 调风弄月、东风吹马耳、东风过耳、东风浩荡、东风化雨 东风马耳、东风人面、东风入律、东风射马耳、东风压倒西风 敦风厉俗、反风灭火、分风劈流、愤风惊浪、风风火火 风风雨雨、风风韵韵、高风劲节、高风峻节、高风亮节 革风易俗、观风察俗、光风霁月、寒风侵肌、和风丽日 和风细雨、黑风孽海、呼风唤雨、黄风雾罩、惠风和畅 毁风败俗、箕风毕雨、急风暴雨、急风骤雨、疾风暴雨 疾风劲草、疾风扫秋叶、疾风甚雨、疾风迅雷、疾风彰劲草 疾风知劲草、疾风骤雨、霁风朗月、见风使船、见风使舵 见风使帆、见风是雨、见风转舵、见风转篷、浇风薄俗 接风洗尘、借风使船、金风送爽、金风玉露、惊风骇浪 惊风怒涛、看风使船、看风使舵、看风使帆、看风驶船 狂风暴雨、狂风恶浪、狂风怒号、狂风骤雨、阑风长雨 阑风伏雨、列风*雨、临风对月、流风回雪、流风遗迹 流风余俗、流风余韵、盲风暴雨、盲风妒雨、盲风怪雨 盲风怪云、盲风晦雨、盲风涩雨、拏风跃云、南风不竞 逆风恶浪、欧风美雨、怕风怯雨、批风抹月、劈风斩浪 飘风暴雨、飘风过耳、飘风急雨、飘风苦雨、飘风骤雨 平风静浪、凄风楚雨、凄风寒雨、凄风苦雨、凄风冷雨 栖风宿雨、迁风移俗、清风高节、清风劲节、清风峻节 清风朗月、清风两袖、清风亮节、清风明月、秋风过耳 秋风落叶、秋风扫落叶、秋风扫叶、秋风团扇、秋风纨扇 染风习俗、如风过耳、三风十愆、杀风景、煽风点火 扇风点火、伤风败化、伤风败俗、十风五雨、世风日下 顺风扯帆、顺风吹火、顺风而呼、顺风使船、顺风使舵 顺风使帆、顺风驶船、顺风行船、顺风张帆、顺风转舵 随风倒舵、随风而靡、随风逐浪、随风转舵、饕风虐雪 粜风卖雨、听风听水、通风报信、通风报讯、通风讨信 吞风饮雨、歪风邪气、望风捕影、望风承旨、望风而遁 望风而降、望风而靡、望风而逃、望风披靡、望风扑影 望风希旨、望风希指、望风响应、威风八面、威风凛凛 威风扫地、威风祥麟、未风先雨、文风不动、闻风而动 闻风而起、闻风而逃、闻风而兴、闻风而至、闻风破胆 闻风丧胆、闻风响应、闻风远遁、闻风远扬、握风捕影 无风不起浪、。

5. 描写山的四字词语

峰峦雄伟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连绵起伏 (峰峦叠嶂 千峰万仞 奇峰突兀,重峦叠嶂,孤峰突起) “山”的成语共有430个: 一、71个在第一位: 山包海容、山崩川竭、山崩地坼、山崩地裂、山崩地塌 山崩地陷、山崩海啸、山崩水竭、山崩钟应、山长水阔 山长水远、山川米聚、山肤水豢、山复整妆、山高皇帝远 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公倒载、山光水色 山寒水冷、山河表里、山河易改,本性难移、山呼海啸、山鸡舞镜 山积波委、山节藻棁、山砠水厓、山枯石死、山亏一篑 山林隐逸、山溜穿石、山眉水眼、山盟海誓、山明水秀 山鸣谷应、山木自寇、山南海北、山栖谷饮、山栖谷隐 山清水秀、山穷水断、山穷水尽、山穷水绝、山容海纳 山锐则不高、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山水相连、山童石烂、山颓木坏 山行海宿、山肴海错、山肴野蔌、山肴野湋、山摇地动 山遥路远、山遥水远、山阴乘兴、山 *** 上,应接不暇、山阴夜雪 山吟泽唱、山雨欲来风满楼、山珍海错、山珍海味、山止川行 山峙渊渟、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山中宰相、山重水复、山陬海噬 山陬海澨 二、193个在第二位: 挨山塞海、巴山度岭、巴山蜀水、巴山夜雨、巴山越岭 拔山超海、拔山盖世、拔山举鼎、拔山扛鼎、跋山涉川 跋山涉水、白山黑水、宝山空回、背山起楼、被山带河 冰山难靠、冰山易倒、残山剩水、尺山寸水、崇山峻岭 愁山闷海、出山泉水、春山如笑、丛山峻岭、刀山火海 刀山剑树、倒山倾海、道山学海、登山临水、登山涉水 登山小鲁、登山越岭、登山陟岭、东山复起、东山高卧 东山再起、东山之志、堆山积海、恩山义海、翻山越岭 逢山开道、逢山开路、高山景行、高山峻岭、高山流水 高山仰之、高山仰止、隔山买老牛、关山迢递、关山阻隔 观山玩水、冠山戴粒、河山带砺、河山之德、怀山襄陵 回山倒海、回山转海、火山汤海、箕山挂瓢、箕山之操 箕山之风、箕山之节、箕山之志、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江山如故、江山如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荆山之玉、开山鼻祖、开山老祖、开山始祖、开山祖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跨山压海、昆山片玉、昆山之玉、乐山爱水 乐山乐水、离山调虎、砺山带河、连山排海、庐山面目 庐山真面、庐山真面目、满山遍野、漫山遍野、漫山塞野 盟山誓海、弥山亘野、名山大川、名山胜川、名山胜水 名山事业、模山范水、南山可移、南山铁案、爬山涉水 排山倒海、排山压卵、千山万壑、千山万水、堑山堙谷 敲山振虎、敲山震虎、青山不老、青山绿水、青山一发 穷山恶水、穷山僻壤、丘山之功、人山人海、肉山脯林 肉山酒海、如山压卵、三山五岳、深山长谷、深山老林 深山密林、深山穷谷、深山穷林、深山野墺、深山幽谷 升山珠、剩山残水、尸山血海、誓山盟海、寿山福海 四山五岳、他山攻错、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太山北斗 泰山北斗、泰山不让土壤、泰山鸿毛、泰山梁木、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泰山其颓、泰山压顶、泰山压卵、梯山航海 梯山架壑、梯山栈谷、铜山金穴、铜山铁壁、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童山濯濯、投山窜海、为山止篑、文山会海、巫山洛浦 巫山云雨、西山日薄、仙山楼阁、仙山琼阁、显山露水 挟山超海、一山不藏二虎、依山傍水、移山拔海、移山倒海 移山回海、移山竭海、移山跨海、移山填海、移山造海 阴山背后、银山铁壁、游山玩景、游山玩水、逾山越海 远山芙蓉、栈山航海、这山望着那山高、枕山臂江、枕山负海 枕山襟海、枕山栖谷、指山卖磨、指山说磨、重山复岭 重山复水、重山峻岭、劚山觅玉、铸山煮海、阻山带河 钻山塞海、醉山颓倒、坐山观虎斗 三、56个在第三位: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跋履山川、跋涉山川、百二山川、百二山河 半壁山河、避溺山隅、表里山河、带砺山河、地崩山摧 地动山摧、地动山摇、恩同山岳、海沸山崩、海沸山裂 海沸山摇、海盟山咒、海誓山盟、海啸山崩、海约山盟 湖光山色、华屋山丘、积甲山齐、寄迹山林、锦绣山河 邈若山河、邈以山河、木坏山颓、气吞山河、气壮山河 入宝山而空回、水碧山青、水光山色、水尽山穷、水阔山高 水明山秀、水穷山尽、水软山温、水色山光、水剩山残 水宿山行、水秀山明、水远山长、水远山遥、退如山移 文章山斗、啸聚山林、阳煦山立、野蔌山肴、渊亭山立 渊停山立、钟鼎山林、众喣山动、坐吃山崩、坐吃山空 坐食山空 四、106个在第四位: 安如太山、安如泰山、安若泰山、拔地摇山、拔树撼山 百二河山、半壁河山、半壁江山、逼上梁山、兵败如山倒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泰山、藏之名山、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藏诸名山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楚水吴山、大好河山、带砺河山、荡海拔山 调虎离山、笃定泰山、堆积如山、恩德如山、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范水模山、放虎归山、放火烧山、覆海移山 高卧东山、功若丘山、航海梯山、号令如山、鸿毛泰山 还我河山、火海刀山、积甲如山、积土成山、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剑树刀山、锦绣河山、锦绣江山、久归道山、举鼎拔山 聚米为山、军令如山、开门见山、扛鼎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