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是什么生肖动物_欺世盗名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18 0
  1. 欺名盗世还是欺世盗名
  2. 欺世盗名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3. 欺世盗名什么意思?
  4. 欺世莫名是什么意思?

盗名欺世的意思是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盗名欺世,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 míng qī shì,意思是窃取名誉,欺骗世人。出自《宋史·郑丙传》。

成语出处:

欺世盗名是什么生肖动物_欺世盗名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宋史·郑丙传》:“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2、《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成语故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锐地对欺世盗名的行径作过批判。

在他所著的《不苟》篇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一件事是说,夏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史鱼,他屡次纳谏卫灵公,均未被灵公纳。为此史鱼很不甘心,直到他临死之时还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不要用弥子瑕,他都不听。我作为一个大夫生前不能改正国君的过失,死后就不应成殓。”这事很快就被卫灵公知道了,很受感动,决心改过。

另一件事是说,战国时齐国有个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在朝中做了大官,收入的俸禄多达几万石,但田仲既不去做官,也不接受做官的哥哥的给济,而靠自己种菜过活。当时,这两人的异常举动,曾博得了不少人的称赞

但苟况却认为:“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意思是:这两个人都是盗名之人的行径。像这样的狡诈之人,在的时代以欺骗世人的手段去窃取虚名,危险是非常大的。

成语寓意:

社会上,八面玲珑者、自作聪明者不可胜数,有的人为了一己之私绞尽脑汁,弄虚作,沽名钓誉。然而,象总有暴露的一天,要知道,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无论多声名显赫,一旦欺世盗名,被发现之后只会败坏名声,遭到无情地鞭答与痛骂。

成语告诉人们,与其费尽心思、混淆视听,不如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去办事。实实在在,让人们备受欢迎;奉献社会,让人们功德圆满。不是为钱为名为利,而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平淡,用一颗平淡的心去生活,去做人。

欺名盗世还是欺世盗名

欺世盗名的意思解释指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造句如下:

1、他们为了欺世盗名,搞材料,报告,拍照片,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真相。

2、因为受害者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揭发他们欺世盗名的罪行,才使他们的原形暴露出来。

3、不知平日所讲何学,居然欺世盗名。

4、清***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

5、他是个欺世盗名,混淆视听,不可信任的人。

6、你们这群欺世盗名之徒,不过是觊觎化血神功而已,说的如此大义凛然的话,仿佛自己做的是多么高尚的事。

7、他不愿欺世盗名、盗用他人才学流芳百世,却又不肯屈服于人、做那婢膝奴颜之事。

8、为了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竟然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可以当着众人随意作贱。

9、是谁说我华夏棋道中都是欺世盗名之辈,给我出来。

10、他的所谓善行,根本就是欺世盗名而已。至于人格,真的作家,不是欺世盗名的,也有他们的人格在作品里。

11、这名记者最为人称许的作为,就是曾经连续发表一个月的文章,揭发部分***欺世盗名的行径。

12、欺世盗名,不过他的西洋医术据说不错。

13、弗里曼博士欺世盗名,那些流亡叛军却将之奉若神灵,助纣为虐,四处引发骚乱,制造恐怖。

14、你说佛主只知愚弄世人,不过欺世盗名之辈,我便允你灭了诸天神佛,焚去周天佛法,抹去万民信仰……

15、智商较为发达的阴谋家于是可以通过故意的放言高论欺世盗名,比如终南山道士。

16、他善于欺世盗名,其实作恶多端,只是未被发觉罢了。

17、一直到这幅真品画作出土,众人才知道这幅赝品的主人欺世盗名。

18、表面上看来,他是个温柔敦厚的好人,背地里其实是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19、这个世界上欺世盗名之徒可不少,谁知道这位柳三变是不是真的就像人们传言的那么有才华呢?

20、忙碌之间,有羽扇纶巾,儒雅风流的听客不高兴了,翻着白眼道:“苏诺妹妹,你年纪还小,却不知道,这世上多欺世盗名之徒,可不要轻易被骗了。

欺世盗名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正确的成语是欺世盗名,意思是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1、这个成语来源于《荀子·不苟》中的一句话:“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意思是说,那些富贵的人往往傲慢自大,而贫贱的人则往往委曲求全。这不是仁爱之人的真情,而是奸诈之人想要在黑暗的社会中窃取名誉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2、因此,“欺名盗世”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成语,而“欺世盗名”才是正确的表达。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择手段、欺骗世人、窃取名誉的行为。

欺世盗名什么意思?

编号 1244 成语 欺世盗名 注音 ㄑㄧ ㄕˋ ㄉㄠˋ ㄇㄧㄥˊ 汉语拼音 qī shì dào míng 释义 「欺世」,欺骗世人。

※语或本《韩非子.诡使》。

「盗名」,**名誉。

语出《荀子.不苟》。

「欺世盗名」比喻欺骗世人,**名誉。

「沽名钓誉」 典源 1、「欺世」:※《韩非子.诡使》上握度量1>,所以擅生杀之柄也。

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婴2>上而不得见。

巧言利辞,行奸轨以幸偷世者3>数御4>。

〔注解〕(1)度量:指法度。

(2)婴:侍奉。

(3)以幸偷世者:以侥幸偷欺于世,获致非分之利者。

(4)数御:屡次得到重用。

数,音ㄕㄨㄛˋ。

2、「盗名」:《荀子.不苟》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

夫富贵者则类傲1>之,夫贫贱者则求柔2>之,是非仁人3>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4>世者也,险莫大焉。

故曰:盗名不如盗货。

田仲5>、史?6>不如盗也。

〔注解〕(1)傲:骄傲。

(2)柔:柔弱屈就。

(3)仁人:俞樾曰:「『仁』字衍。」

上文说明「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并不是人之常情,乃是泛言人性,故不应当为「仁人」。

(4)晻:音ㄢˋ,昏暗的。

(5)田仲:即陈仲子,田陈古时本为同一姓氏。

陈仲子不食兄禄,避居于陵,为人灌园,自食其力。

(6)史?:人名。

字子鱼,故亦称为「史鱼」。

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卫国大夫。

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屡谏不听,史?自认未尽职责,临死遗言停尸在内室而不停放在大厅,终于感动卫灵公。

孔子称赞他:「直哉史鱼。」

典故说明 「欺世盗名」系由「欺世」及「盗名」二语组合而成。

「欺世」是出自《韩非子.诡使》。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因为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加上国君无能,人心涣散,以致内忧外患交迫,随时都可能亡国。

韩非身为韩国的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门下受业学习,希望能用一己之才,为国效力,挽救国势。

他虽屡次上书劝谏韩王,却无法受到重用。

于是他把满腔的壮志雄心,写成《韩非子》一书。

在〈诡使〉篇中韩非认为,君主掌握法度,是为了要拥有生杀的权柄,然而现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却不得进见;而言语巧诈,行为奸轨,侥幸得以偷欺于世的人,反而能够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盗名」则是出自《荀子.不苟》。

荀子认为:富贵是人性所爱,贫贱是人性所恶,如果有人厌恶富贵,喜爱贫贱,这是违反人性,用来**声望的作法。

这两个典源,一见「偷世」,一见「盗名」,后来被合用演变成「欺世盗名」,用来比喻欺骗世人,**名誉。

书证 01.《宋史.卷三九六.王淮列传》:「宰相汤思退无物望,淮条其罪数十,于是策免。

至于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之狡险,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幸,皆劾罢之。」

02.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李纲罢相被谪,汪彦章行词云:『朋党罔上,有虞必去于驩兜;欺世盗名,孔子首诛乎正卯。

』」0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汪彦章)草伯纪谪词,乃云:『朋奸罔上,有虞必去于驩兜;欺世盗名,孔子先诛于正卯。

』」04.《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其余凡贪官、污吏、富室、豪民,及矫情干誉欺世盗名,种种之人,无不随业得报,一一不爽。」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欺骗世人,**名誉。

使用类别用在「欺瞒蒙骗」的表述上。

例  句<01>他是个欺世盗名,混淆视听,不可信任的人。

<02>他善于欺世盗名,其实作恶多端,只是未被发觉罢了。

<03>这对神棍夫妻打着解救苦难的名号,进行欺世盗名的勾当。

<04>一直到这幅真品画作出土,众人才知道这幅赝品的主人欺世盗名。

<05>表面上看来,他是个温柔敦厚的好人,背地里其实是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06>因为受害者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揭发他们欺世盗名的罪行,才使他们的原形暴露出来。

<07>这名记者最为人称许的作为,就是曾经连续发表一个月的文章,揭发部分***欺世盗名的行径。

近义词: 沽名钓誉,惑世盗名,盗名窃誉

反义词: 辨识 请参考『辨识1244』 参考语词 偷世窃名,盗名欺世,欺世钓誉,钓名欺世

欺世莫名是什么意思?

欺世盗名,汉语成语。

拼音 :qī shì dào míng

释 义: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 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欺世盗名 qīshì-dàomíng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语本《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 汪彦章 ﹞草 伯纪 谪词,乃云:朋奸罔上, 有虞 必去於 驩兜 ;欺世盗名, 孔子

先诛於 正卯 。” 明 李贽 《贾谊》:“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

鲁迅 《花边文学·大小骗》:“‘欺世盗名’者有之,盗卖名以欺世者又有之,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