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的原文及译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原文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18 0
  1.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云舒是什么意思?
  2. 宠辱不惊出自哪里?
  3. 关于淡定,从容,怀有人生大意的诗句
  4. 旷世奇书《菜根谭》中的经典名句及译文
  5.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6. 宠辱不惊的释义是什么呢?
  7. “宠辱不惊”最早是发生在什么事情上的
  8.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和出自《岳阳楼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表达了作者从容淡然的心态。

两者都是传统的道家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是说修身养性的豁达淡然,带有一种对自身要求的感觉。前一句的话带着旷大风流,恬然自得。

扩展资料

宠辱不惊的原文及译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小窗幽记》明·陈继儒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

译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云舒是什么意思?

出自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语录集《菜根谭·概论》。

意思是:无论光荣还是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的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

节选原文: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竹,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鸮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鸮者,几何人哉!

译文:

被狐狸当成窝的残垣断壁,有野兔出没的荒废楼台,这些都是当年歌舞升平的地方;枯萎的花朵在寒露中颤抖,烟雾笼罩着枯草,这里曾是古人争斗的场所。兴盛和衰败哪里会长久不变?强弱胜负又在哪儿?想到这些,不禁令人心灰意冷。

无论光荣还是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的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

晴空万里,明月高照之下,哪里的空间不能任意翱翔,而飞蛾却偏偏要扑向烛火;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儿,哪一种东西不能果腹,而鸱鸮却偏偏爱吃死老鼠。唉,世界上能不像飞蛾、鸱鹗那样犯傻的人又有几个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洪应明,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

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的内容是儒家通俗读物,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同时由于它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这些特色,它也是一部使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

《菜根谭》中的名言名句

1、交友须带有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与朋友交往,需要有着几分的豪气,做人应当保持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素心。

2、一苦一乐相磨炼,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人生经过苦与乐的磨练,磨练到了极致,便会获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可以长久。

3、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为人处世,不要争取邀功,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是功劳。帮助别人也不要去奢求别人的感恩报答,只要对方没有怨恨就可以了。

4、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处世时,让人一步是明智之举,因为暂时的退让是再度进步的必要条件;待人宽厚是福,因为以善心待人实际上是为自己受到别人善待奠定了基础。

5、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即便是盖世的功劳,如果因此骄傲自满,就一定会栽跟斗;即便是犯下了滔天大罪,只要能够悔过之心,一样可以重新做人。

6、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世,能够忍让一部,最为高明,退让一步即是前进一步。待人宽厚一份,便是福气,有利于别人是有利自己的根基。

7、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贫穷的家庭房子干净,贫穷家庭的女儿头发干净,摆设和穿着虽然不算豪华艳丽,却有脱俗高雅的感觉。所以,有才华的人一旦处于困境中,也无需自暴自弃,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

百度百科--菜根谭

宠辱不惊出自哪里?

1、作者是明朝的洪应明,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小窗幽记》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2、译文:无论是光荣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如地舒卷。

3、意义:人生路上,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一直走下去。荣耀也罢,屈辱也罢,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把心放平,生活就是一泓平静的水;把心放轻,人生就是一朵自在的云。

扩展资料: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对于一切荣耀和屈辱都泰然处之,用平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花开花落。对于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

所谓身不惊,才有闲看的雅致。心无意,才有漫随的风情。 这是一种境界,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不喜,失不忧。

一幅看似简单的对联,只有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体现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样才能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看庭前三字,颇有我行我素,我乐我忧的情怀。望天上三字则尽显放眼天外,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胸怀;那句云卷云舒更有能屈能伸,旷达风流的境界。

百度百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关于淡定,从容,怀有人生大意的诗句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原文: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顺,不 ?妄喜,乃看透得失,明忧乐之义;逆,不惶馁,是执着之中,心态平淡;安,不奢逸,为有进取之心,明取舍之 ?道;危,不惊惧,非自信坦然,镇定自若者,不能为也!

白话译文:

处于顺境的时候,不要狂妄欣喜;处于逆境的时候,不要惊慌;胸中有惊天的雷声而外面看上去很平静的人,可以封他为上将军!顺境时,不狂妄欣喜,才是把得失看透了,明白了忧愁快乐的真谛;逆境中,不惊慌妥协,这是心中有所坚持,心中平静淡定;处在安逸的环境下,不骄奢贪图安逸,是有进取的心思,理解了取与舍的真正含义;处于危险之时,不惊惶恐惧,不是自信坦然,镇定自若的人,不能够做到这样啊。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频频征战,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出征,父亲当时已经是将军,儿子是小兵,父亲在开战前把儿子叫到身边,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里面插着一支箭。

他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传家宝,只要佩戴在身边,力量无穷,但是千万不可抽出来。儿子见后发现的确是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襄着亮色的铜边,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就能看见是上等羽毛制作成的,儿子喜出望外。

幻想着箭头,箭身的模样,仿佛见到了箭嗖嗖飞进敌军的阵营,对方主帅应声而倒的场景。果然,在开战后,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无比,勇冠三军。

在鸣金收兵的时候,兴奋过头的儿子再也抵挡不住诱惑,他忘记了父亲的嘱托,拔出了宝箭,然而瞬间他惊呆了。他看见箭囊里装着一支断箭,原来我一直背着一支断箭在打仗,儿子瞬间意志崩塌,再战时他惨死在乱军之中。

他之所以战死,败于自己的意志,意志有的时候可以左右战争的走向胜负,一旦与敌人开战,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孤注一掷,要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可拜上将军。

这才是大意志,大气魄。老将军用”上将军”的要旨教导儿子,儿子却用士兵的标准来看待成败,这才是他战死的原因。

回想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我们能从点滴做起,多读书看报,参加实践,磨练性子,培养意志,做一个有胸怀,有格局的人。

旷世奇书《菜根谭》中的经典名句及译文

1、《小窗幽记》 明朝文学家 陈继儒

原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

2、《题都城南庄》唐代诗人 崔护

原文: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代诗人 李白

原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4、《终南别业》唐代诗人 王维

原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5、《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

原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译文: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1、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当风吹过稀疏的竹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当风过之后,竹林又依然归于寂静而不会将声响留下;当大雁飞过寒冷的潭水时,潭面映出大雁的身影,可是雁儿飞过之后,潭而依然晶莹一片不会留下大雁的身影。所以君子临事之时才会显现出本来的心性,可是事情处理完后心中也恢复了平静。

 2、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译文

 无论是光荣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如地舒卷。

 3、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译文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反而建立不起廉洁之名,那些到处树立名望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所以看上去反而很笨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4、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攲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译文

 攲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因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宁愿处于无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日常生活宁可感到缺欠一些,也不要过分美满。

 5、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译文

 一个具有高深才德而又能淡泊明志的人,一定会遭受那些热衷名利的人所怀疑,一个言行谨慎处处检点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无所忌惮的小人的嫉妒。所以一个有才学而又有修养的君子,万一不幸处在这种既被怀疑又遭忌恨的恶劣环境中,固然不可以略为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但也绝对不可以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节操。

 6、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译文

 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中,那周围所接触到的全是有如医疗器材、药物般的事物,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敦品励行,把一切毛病都治好;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良好环境中,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刀枪等的利器,在不知不觉中使你的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7、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译文

 一个伪装心地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无恶不作的邪僻小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改变自己所操守的名节,他的品格还不如一个毅然痛改前非而重新做人的小人。

 8、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译文

 如上天不给我许多福分,我就多作些善事来培养我的福分;如上天用劳苦来困乏我,我就用安逸的心情来保养我疲惫的身体;如上天用穷困来折磨我,我就开辟我的求生之路来打通困境。如我能做到以上各点,上天又能对我如何呢?

 9、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译文

 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所得到的宁静并非真宁静,只有在喧嚣环境中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之性的真正宁静;在狂歌热舞环境中得到的快乐并非真快乐,只有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灵性的真正乐趣。

 10、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译文

 在闲暇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宝贵的时光,最好要利用这段时间为以后的事情作一些准备,等到忙碌起来就会有受用不尽之感;当平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以便为日后担任艰巨工作作些准备,等到艰巨工作一旦到来就会有应付自如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没有任何人看见的地方时,也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怀,既不产生任何邪念,也不作任何坏事,如此才能使你在众人面前受到人们的尊敬。

 11、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走,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译文

 当你心中刚一浮起邪念时,如你能发觉这种邪念有走向物欲或情欲方向的可能,就应该立刻用理智把这种欲念拉回正路上去。坏的念头一产生立刻有所警觉,有所警觉后立刻设法来挽救,这是扭转灾祸为幸福、改变死亡为生机的重要关头,所以你绝对不可以轻轻放过这邪念产生的一刹那。

 12、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译文

 一个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一个人只有在闲暇中气概才像万里晴空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一个人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谦冲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大凡要想观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没有比这种观人之术更好的了。

 13、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文

 清廉纯洁而又有能容忍不廉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有能当机立断的魄力,聪明睿智而又有不失于苟求的态度,性情刚直而又有不矫枉过正的胸襟,这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地甜,海产的鱼虾虽然淹在盐里却不过分地咸,一个人要能把持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作美德。

 14、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译文

 在困苦时能坚持原则把握方向,当问题解决时自然能得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只有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时有过分狂妄的言行,往往会因此而跟他人结下冤仇,种下日后发生祸患的悲剧根苗。

 15、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译文

 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当政治黑暗天下纷乱时,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当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时期,待人接物就应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大众应宽严互用。

 16、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译文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17、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译文

 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18、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一个人的耳朵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19、 一念之差失之千里

 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译文

 每个人都有一颗大慈悲的心,维摩居士和屠夫刽子手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人间处处都有一种真正的情趣,金宅玉宇和草寮茅屋之间也没有什么两样。所差别的只是,人心往往被欲念和私情所蒙蔽,以致于错过了慈悲心与真情趣,虽然看起来只有咫尺的距离,实际上已经相差千万里了。

 拓展内容

 《菜根谭》读书心得

 这段时间,闲时一直在看从女儿那儿拿来的一本《菜根潭》,它是明朝末年隐士洪应明所著。菜根潭三个字表达了作者“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至高心境。它讲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的领悟,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让你读后会豁然开朗。无论你身陷人际困局还是职场是非中,它都会给你一把智慧的钥匙帮你打开烦恼的大门。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开阔思想、修养身心、让你成为一个懂事理、明大义的人,这是本难得的、助人一生的好书。

 只要你还在人世间生存,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与各种各样的烦心之事搅和在一起。“君子之心事,***,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易知。”阐述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明人不做暗事”。对于才能来说呢,不易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时,我们要心存善意的带上面具,不同的面具去面对形形的人。展现才华的时候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这样不仅不能让你瞩目,还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做人要低调些,这不是世俗眼中的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如果我们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便专心致力与一项事业,只要能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如果追求华服美食,这些贪图物质享受的做法还在继续,那我们就是真的活着没什么意义了。真的没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随遇而安。

 “晴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身履薄处出。”像晴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节操,是从贫困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扭转大局的雄才伟略是从谨慎的行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我明白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并且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来行事。在读书中静静的思考过程也即是生活的过程,若要真正的读懂一部书,必须要保持一颗融有真实,真诚,真情的心,并可以为你所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出来,让周围的人们感受的到你的真实,真诚与真情。读书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谛的过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书,让人感觉就是如沐春风,《菜根谭》中每条的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当这些集古贤人智慧于一体的文字从舌尖划过时,不单单的是一种清新,心头那份无法言喻的***更是另一番情趣。《菜根谭》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让人有积极的对待人生之态度,又有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情怀。我“悟性浅”,对于书中的智慧,只能“浅尝”,结合自己以前对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为深刻的就是“糊涂处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菜根谭》的智慧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条排遣寂寞、烦恼的曲径——在夜深人静时,翻开一本名著,静下心来,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来品味“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读书心得

 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润着我的心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喜欢读《菜根谭》,他认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自己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孙自然也学得心地善良。如此类推,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具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师爱和良好的言行举止,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予了学生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每次去烈士公园散步,在进门不远处,都要经过菜根香酒店,也多次在此店享受“菜根”的香味,却不知还有一本名为《菜根谭》的书,可见自己多么孤陋寡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读书是我们为人的根本,也是发展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源泉。虽然我书读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种读书的“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初见《菜根谭》这部书,见其文字就如同与洪应明本人对话,一句话,足可受用一辈子。这就是《菜根谭》,好书《菜根谭》。

 《菜根谭》读书心得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静;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你听过吗?这是在《菜根谭》中的一则,说了在一个静的地方,很安静,这不是真正的静,要在一个喧闹的地方静下来,才是真正的静。

 有一次,我和妈妈来到一个农村,那里很穷苦,他们在那里干活,种田,满头大汗。我在城市里整天很开心,可是我在农村里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种田的大人们也很开心。为什么呢?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在快乐的环境中很快乐,这不是真的快乐,在很穷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保持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我终于知道了,我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中取得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我一定会做到这些的。

 《菜根谭》这本书是对我有好处,我会把这本书保存得很好,认真学习。

宠辱不惊的释义是什么呢?

道德经第13章精解及译文

老子的《道德经》经常让世人吃惊,此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重重的一记棒喝,谁听了都大吃一惊。几千年来,仕途精英都经历了人生的宠辱纠结,老子的***泛起千层浪,击中几千年士人最脆弱的神经。

明朝通议大夫沈一贯在注解中洋洋洒洒,把一个中国士大夫的人生际遇都晒了出来。他说:“宠亦辱也。”又说:“夫宠必为人下矣。

闻夫君宠臣,未闻臣宠君。”宠就是辱,被宠的本身就是下等人。只有君宠臣,没有臣宠君。身份地位就已经很下等了,还高兴的起来吗?老子说如此透骨的话,是为了让世人惊醒,世人受不了辱,受宠又怎么样呢?有人格的人知道受宠就是受辱,那是下等人的待遇。

修行者更知道,鱼因贪图诱饵而上钩,结果悲惨。庄子说燕子虽然寄住人间,主人用肉末引诱它,但它看都不看一眼就飞走了,宁肯辛苦到很远的地方找食物。

因为燕子知道人世的险恶,所以远离诱惑,远离受宠,远离受辱。老子从宠辱若惊演说法理,有私心才会受辱,没有私心,你怎么会甘愿受辱呢?这样衬托出无私的可贵。

此章老子进一步宣讲无私的妙理,把身体放下,把身体当做大患,宠辱不惊,才能真正无私,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老子对欲望穷追猛打,前章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对欲望大加挞伐。世人向外追逐,却不知道向自己的内心寻求。

感觉器官主导了人的心灵,本来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心灵的结构大不相同,感觉器官就是一个有形的生物机械结构,而心灵却是无形无相的,绝对自由的,二者如此不同。

但世人误以为二者机理完全一致,适应感觉器官的法则同样适应心灵。擒贼先擒王,刚刚观察完感觉器官的一举一动,现在老子又追踪到感觉器官的载体--人的身体。

“宠辱不惊”最早是发生在什么事情上的

意思:不让杂事扰乱自己的处事的决心, 理性对待问题,不感情用事,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必胜的信念,不让往事成为自己的牵绊,束缚自己的思想。如果真能做到这些,就太好了。

形容人生要淡定,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扰乱心智。

作者:丰子恺

出处:《不宠无惊过一生》

原文: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扩展资料

《不宠无惊过一生》白话译文:

少年时,我们不应该经常受到外界的因素而使自己内心感到迷惑,迷茫,不应该早早地为世情所牵绊,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与他人保持一种距离。

不应该对未来的人生和生活充满畏惧,要充满信心,也不应该老是生活在回忆里,活在过去,人生要大步向前走,向前看,这样,才会使得内心舒适、自然。

青年时期,我们一定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忠?什么是义?这是衡量一个人心态是否成熟的标准。

什么是大义?什么是小节?既要把握整体的发展趋势,也要紧紧抓住细节,不能顾此失彼。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平静,舒坦,也才能感受生命的宁静与美好,才能迸发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年时期,我们身上背负的责任重担也愈加沉重,于自我,于家庭,于事业,于社会关系。但在这一时期,我们也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我们的事业往往在这一时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年时期的我们,没了年少时的青涩,没了青年时的狂热,更多的是一种执著,一种坚持。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一种最佳的人生状态。

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到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方才对得起生命,算得上是在这世上走了一遭。这才是人生最圆满的谢幕。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应为科举考试。

注释:宠辱不惊,指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

出处:《新唐书·卢承庆传》。

原文:

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译文:

当初,卢承庆掌管选拔考校百官,有一名督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遭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督漕运却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级。”那人脸色自若,不辩解就退去了。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洪的气度,改批注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级。”那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又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嘉许,又改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级。”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大多像这样。

近义词:置之度外

反义词:患得患失

全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出自: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赏析: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小窗幽记》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窗幽记》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共一千五百余则,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致仕、立业、治家等各方面,主要表达的是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幽窗小记》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幽窗小记》,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