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听之,姑妄信之_姑妄听之,如是我闻出处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17 0
  1. 仪态万千还是仪态万方
  2.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跋 盛时彦
  3.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译文是什么?

我只能翻译,典故之类的没有办法。网上也没找到白话文版。大概翻译一下吧。

曾经听我母亲讲过:外祖父家经常在晚上看到一个东西,在房子前面跳来跳去,一见到有人来就很快躲起来不见了。趁着月光从窗户的缝隙中偷偷看它,穿着一个非常绿的衫子,外形笨重得像一只鳖一样的东西,只能看见手足,却看不见头。(好寒啊)不知道是什么怪物。

外叔祖(指作者姥爷的亲兄弟)紫衡公(估计是名字或者号什么的)找了几个身体强壮的仆人,拿着刀子棍子和绳索躲在门外,等他出来的时候忽然冲上去捉它。(那怪物)踉踉跄跄地逃到楼梯下躲起来了。

姑妄听之,姑妄信之_姑妄听之,如是我闻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拿着烛火照着看,墙角有一个绿锦包袱,里面包着一个银船,左右有四个轮子。是外祖父家最鼎盛时期的玩物。

这才明白那个绿衫就是这个绿色的包袱皮,手和脚是那四个轮子。把它溶化了大概买了三十多金。(靠,那得多大个银船啊)

家里的一个老太太说起:我还做丫鬟的时候,家里面丢失了这个东西,一起做丫鬟们的都受到了杖责。不止是谁偷去了放在这里,现在幻化成了这个妖怪啊。

《搜神记》里记载着孔子的一句话:“凡是六畜之类的东西,比如龟蛇鱼鳖或者草木之类的东西,吸取天地精华之后都会幻化成妖,称作“五酉”,天下各地都有这种东西。“酉”就是指老旧的意思,所以说东西越老就越容易成妖,杀掉就行了,没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东西时间长了会幻化成型,也是世间正常的道理啊。

(五行之方的意思我不是很明白,不知道是指所有的方向还是指金木水火土的那个五行)

尽力了。

仪态万千还是仪态万方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的合集。有《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集《滦阳续录》。

《阅微草堂笔记》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纪昀仕途顺利,他写此书的指导思想是“大旨不乖于风教”,用六朝志怪的笔法,叙述简淡,不作细节描写,不求文辞华美,与《聊斋志异》的描摹细腻、委曲动人大异其趣。

阅微草堂笔记是q清代纪昀写的一部内容以鬼怪故事为题材文言体集.文中借妖狐怪异来讽喻、劝戒各种当时有孛与封建道德礼仪的种种丑陋现象.

世人常那它与《聊斋志异》相比较:两者虽然同为鬼神,在因身份立场不同,写作目的迥异,反映出的文章风格、社会意义也不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多年官场失意,最后心灰意冷,转而借鬼狐直抒孤愤之意,大胆揭露社会各种阴暗不平之事,具有强烈批判意义。从中反映出比较客观的社会现实;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城人(河北献城),生于1724年(雍正二年),卒于1805年(嘉庆十年),“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四岁读书,以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而被称为“神童”。24岁乡试夺魁,31岁高中甲戌科进士,直接步入鸿才硕学的翰林院。从乡试主考、同考到侍读、侍读学士、到当朝文学重臣,一路仕途亨通。后任《四库全书》总编,人生事业更是达到顶峰。(另有文章介绍纪昀简介)虽也有流离***的坎坷,但并不影响一生的辉煌。始终处于“庙堂”之上的纪昀笔下的鬼怪更多表现的是种“劝戒”,“不乖与风教”,也就是宣扬维护封建礼仪统治和因果报应,故在文学成就上不上《聊》,但对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礼仪都有一定描述,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跋 盛时彦

仪态万方:仪态:仪表姿态。万方:多种多样。形容人容貌仪表极其美丽动人。也作仪态万千。

仪态万方出处《玉台新咏·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舞衫歌扁;仪态万方。弹指繁华;总归逝水。鸳鸯社散之日;茫茫回首;旧事皆空。”

近义词:仪态万千、倾国倾城、天姿国色。反义词面目可憎、其貌不扬。

一、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女子。

二、示例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舞衫歌扁,仪态万方。弹指繁华,总归逝水。鸳鸯社散之日,茫茫回首,旧事皆空。”

2、清·王韬《淞滨琐话·真吾炼师》:忽有一女郎诣词焚香,翩然而入,仪态万方,容光四映。?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4、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五》:“天上的黑云已经披离的四散了,孔雀的尾翎,仪态万方的在空中放射着光彩。”

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如是我闻》:自取最丽者四人。教以歌舞脂香粉泽,彩服明珰,仪态万方,宛如娇女

关于仪态万千的句子如下:

1、晚上,大小虫虫组成的环保大军走上舞台,立即摆出了千变万化的仪态万千造型。

2、秋,是一首诗,清高孤傲,是一幅画,淋漓尽致,是一缕泉,冷酷不羁,是永远的风景,当秋然来临的瞬间,空气变得清冷,凉风席卷,落叶纷飞,可是谁又能想到秋的序幕又是多么的温情,阳光依旧明媚,清晨的露珠滋润着万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3、我对你的爱如滔滔江水川流不息,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再如日落西山灿烂辉煌,我想你爱你,我不能没有你,我一定要得到你。

4、秋雨像圆圆的珍珠,又像滑润的碎玉儿,零零散散,断断续续。

5、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6、一缕阳光直射进我的房间里,像一束亮闪闪的金线,不仅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我的心田。

7、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8、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9、雨过天晴,一条彩虹出现在碧蓝的天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一层层重迭着,相映生辉,它像一座金桥,横卧天空,气势雄伟,光彩夺目。

10、星空倒映在这汹涌的海面上,便随波上下跳舞者,翻腾者。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译文是什么?

河间先生纪昀持校勘书籍二十多年,(他的)学问和文章(造诣之高)名满天下。但是为人天性孤高严厉,不太喜欢结交朋友。公务之余(?或者是退休之后),(不过是)焚香扫地,关门写书罢了。年龄快七十岁了,就不再看那些词赋,免得烦心了,只是不断地追记、补写一些旧闻轶事,用来消遣打发时间养老。最初写了《滦阳消夏录》,又写了《如是我闻》,再写了《槐西杂志》,都已经被出版发行在市场上卖了。今年夏秋之际,又写下了四卷书,取用庄子的话作为题目——《姑妄听之》。因为之前的三套书,还没有脱稿,就被那些钞胥(专事誊写的胥吏、书手)私下里抄去了。(这样的版本)字句遗漏和错别字都很多。因此这本书(《姑妄听之》)特意交给盛时彦进行校对。(时彦)我曾经说过先生写的书,虽然是以的形式,但是其主要意义是勉励告诫,没有一句不是经典的见解(就是没有一句废话),这是天下众所周知的。至于(文章中)辨析名理,非常的精深微妙,引经据典,都有凭有据,这就显示出了(纪昀先生的)知识广泛。对的叙述和对材料的取舍安排,记叙结构的连贯性,描写景物相互映衬,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又突出了事物的真谛,于是又显示了著作功底。这些东西读者也许就不一定都知道了。

第曰(?有人说?)“先生只是用他的业余技能,用笔墨文字罢了。”既然这样再看先生的书和有多大差别呢?著书立说必须引经据典,这样之后才能有正确的主旨思想;必须参考史事的裁断能力,这样文章才能条理明晰;必须博览群书知晓诸子百家,这样才能考虑周全。就像建筑***建造宫殿,有千根柱子的大楼,和几根房梁的小房子,它们的结构是一样的。所以不懂得著作撰写道理的人,就算(只是)解释评论经史典籍,也会杂乱粗陋;懂得著作撰写道理的人,就算只是写稗官野史或是杂谈议论,也会很有条理章法。(纪昀)先生曾经说过:《聊斋志异》盛行一时,但是这是才子的文笔,不是著书立说的人写的东西。

虞初之后,干宝之前,这个时期的古代大多失传了。中能找到的完整版,(只有)刘敬叔的《异苑》、陶潜《续搜神记》,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这些故事是按类汇总,所以可以一起收录。现在这一本书同时兼有链中体裁,这是难以理解的。是记录奇闻轶事的,属于纪实叙事的,不比戏曲中的对白情节,可以随心所欲的修饰编撰。伶玄写的《赵飞燕外传》,因为是根据樊通德讲的故事,所以庸俗猥琐的事情都写上了。元稹写的《莺莺传》,是对自身经历的描写,所以有些许的省略。杨升庵编造《秘辛》,尚且知道要实事求是,所以升庵的书中经常出现典故。时下(《聊斋志异》中)那些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很黄很暴力的不和谐因素描写的过分详细)如果是自己的经历,似乎没这个道理(古人比较低调,不喜自曝)如果是代言别人的经历,那么又是从哪里看来的呢?难以理解啊……留仙的才华,我实在是比不上万分之一;只不过这两个疑惑,夏虫不免疑冰。刘舍人曾经说过:‘滔滔前世,既洗予闻;渺渺来修,谅尘彼观。’能够理解他的深意的,还有这样的人吗?”想着先生的话,再读先生的书,就好像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一点偏差也没有。明显与《聊斋志异》分道扬镳,截然不同。于是窃喜以自己这样的水平,竟然也能对纪昀先生的深意略懂一二。

学问:知识丰富

文章:著作功底

经心:留心、劳心、烦心

送老:养老

坊:市场

贾:商人,或者买卖行为

退食:退朝就食于家或公馀休息;归隐;退休。

钞胥:专事誊写的胥吏、书手

名理:特指 魏 晋 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

迥出:突出、超群

余技:指无须耗用主要精力的技艺、技能。

史裁:谓史事的裁断能力。

脞:琐碎的东西

虞初:旧释人名,所作《周说》,共计943篇,原书失传。他是汉武帝时一个方士,后人将他当成“家”的始祖,虞初同时也成为了“”的代名词。

干宝:东晋文人,作《晋纪》20卷,传说干宝因有感于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乃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

关目:戏曲、中的重要情节、对白

伶玄:即伶元,《赵飞燕外传》的作者。

樊姤慝:通德即樊通德,伶元之妾,樊通德为樊嬺***不周之子,能道飞燕姊妹故事“能言飞燕子弟故事”,伶元的《赵飞燕外传》即根据她所讲的故事写成的。

留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

夏虫语冰: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矩重规: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灼然:明显貌

用了晚上仓促完成,可能有些错漏,才疏学浅,望谅解~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如下:

文章是用来阐释道理的,儒家之人都可以通过文章来抒发感情。那么所谓的大道难道真的是讳莫如深、高深莫测、秘密不传,就像佛家的心印,道家的口诀一样吗!万事本来如此的道理,就是大道了。所以道在天地之间,好像水银泻地,颗颗圆润;好像千江有水千江月,处处皆见。

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都蕴涵着道的踪迹。文章只是道理的一个方面。文章中的大者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这是道的寄托所在,再下面就是历朝各代的史书,再下面就是各位贤人的著述,再下面就是所谓百家的文集,这又是文章里的一方面,它们的言论足以阐明道理。

再下面就是稗官野史、演义,看似与道毫无关联,可是诸如汉代诗赋志怪列谈已自成一家,历代书典回目也都有所著述、收录,难道都以荒诞悖妄者而一概而论吗?它们的言论也足以阐明道理。虽然不能充数在以上的大者之列,其宗旨也是近于正道,对于世道人心也未尝没有助益呀!

河间先生纪公以学问文章辜负天下重望(此指纪晓岚著作不丰,辜负天下文人期盼。),而天性孤傲耿直,不喜欢空谈心性借以标榜门户,也不喜欢才人放诞诗社酒社,夸耀名士风流。所以在茶余饭后,只耽溺心系典籍,老来懒于考经索典,就开始收集异闻,不时做做笔记,用来寄托心里想说的话。

《滦阳消夏录》等五篇奇幻诡谲无所不载,博大放旷无所不言,而宏观大旨则归结于醇厚方正,想要使人知道什么才是劝善惩恶,所以它是一部纠正邪*疏导欲望的奇书,像那些鸳鸯蝴蝶、才子佳人之类无病***的,虽然在当时流行传诵,而终逃不出被人遗忘湮没的命运。可是纪先生的《阅微草堂笔记》,则再刻发行数版,弥久而不令人生厌。

这就是华而不实与敦实笃厚两相比较的最好见证。可是我也看到翻印盗版的太多,其中舛误错漏不胜枚举,而且还有妄自标榜回目像明朝人翻刻《冷斋夜话》的,致使读者受到蒙蔽伤害。

当时我(作此序者:盛时彦)跟随先生游习,曾经出版过先生的《姑妄听之》,并且还在他的书后作跋,先生很以为是他的知己之言。近来各种盗版愈加猖狂泛滥,于是我请求先生,将五篇文章(《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合而为一。

而还各自保存其原来出处,我长夜对灯亲自校正不避辛劳,不敢怠慢,又请先生检视一遍,然后摹版刻印。虽然先生的著作不必单单借助此次的刻本用来流传,但是诸如鱼鲁二字之舛谬一定会少于先生存世的其他刻本,或许这不也是一种小小的补助吗。

嘉庆庚申八月纪先生门人北京盛时彦恭谨作序。

原文: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文以载道,儒者无不能言之。夫道岂深隐莫测秘密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是即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泻地,颗颗皆圆,如月映水,处处皆见。大至于治国平天下,小至于一事一物一动一言,无乎不在焉。

文,其道之一端也。文之大者为六经,固道所寄矣;降而为列朝之史,降而为诸子之书,降而为百氏之集,是又文中之一端,其言足以明道;再降而稗官,似无与于道矣。然汉书艺文志列为一家,历代书目亦皆著录,岂非以荒诞悖妄者?

虽不足数,其近于正者,于人心世道亦未尝无所裨欤!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而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谈标榜门户,亦不喜才人放诞诗社酒社,夸名士风流。是以退食之余,惟耽怀典籍,老而懒于考索,乃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

滦阳消夏录等五书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故诲*导欲之书,以佳人才子相矜者,虽纸贵一时,终渐归湮没,而先生之书,则梨枣屡镌,久而不厌。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

顾翻刻者众,讹误实繁,且有妄为标目如明人之刻冷斋夜话者,读者病焉。时彦夙从先生游,尝刻先生姑妄听之,附跋书尾,先生颇以为知言,迩来诸板益漫漶,乃请于先生,合五书为一编,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灯手校不敢惮劳,又请先生检视一过,然后摹印。虽先生之著作不必藉此刻以传,然鱼鲁之舛差稀于先生教世之本志,或亦不无小补云尔。

嘉庆庚申八月门人北平盛时彦谨序。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1798年),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

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