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不老是啥意思?,宝刀不老的意思和典故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11 0
  1. 关于成语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2.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懊悔无及〗 成语典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傲睨得志〗 成语典故: 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昂然而入〗 成语典故: 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宝刀不老是啥意思?,宝刀不老的意思和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昂然直入〗 成语典故: 何进昂然直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安身之处〗 成语典故: 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安身之地〗 成语典故: 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

〖傲贤慢士〗 成语典故: 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步步为营〗 成语典故: 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71回

〖败兵折将〗 成语典故: 袁本初败兵折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6回

不测风云〗 成语典故: 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李定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

〖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不成体统〗 成语典故: 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不此之图〗 成语典故: 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

〖不次之图〗 成语典故: 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宝刀不老〗 成语典故: 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

〖步罡踏斗〗 成语典故: [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

〖兵精粮足〗 成语典故: 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不可造次〗 成语典故: 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兵疲意阻〗 成语典故: 诸公不知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背若芒刺〗 成语典故: 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病势尪羸〗 成语典故: 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不世之略〗 成语典故: 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避凶就吉〗 成语典故: 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6回

〖避嫌守义〗 成语典故: 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

〖把薪助火〗 成语典故: 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饱学之士〗 成语典故: 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拨云雾见青天〗 成语典故: 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不置褒贬〗 成语典故: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别作良图〗 成语典故: 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出榜安民〗 成语典故: 请后主还宫,出榜安民,交割仓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

〖赤膊上阵〗 成语典故: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

〖才薄智浅〗 成语典故: 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

〖踌躇不定〗 成语典故: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踌躇不决〗 成语典故: 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草船借箭〗 成语典故: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目

〖尺寸可取〗 成语典故: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3回

〖初出茅庐〗 成语典故: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唇齿之戏〗 成语典故: 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

〖乘其不备〗 成语典故: 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赤身〗 成语典故: 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或谁或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

〖赤身露体〗 成语典故: 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或睡或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初生之犊不惧虎〗 成语典故: 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才疏智浅〗 成语典故: 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尘头大起〗 成语典故: 山后尘头大起,必有伏兵。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

〖赤体上阵〗 成语典故: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9回

〖才望兼隆〗 成语典故: 今卿亦须荐一才望高隆者,代卿为妙。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残贤害善〗 成语典故: 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

〖村野匹夫〗 成语典故: 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东冲西突〗 成语典故: 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 《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得而复失〗 成语典故: 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大获全胜〗 成语典故: 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大吉大利〗 成语典故: 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大计小用〗 成语典故: 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丁宁告戒〗 成语典故: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6回

〖刀枪剑戟〗 成语典故: 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大仁大义〗 成语典故: 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也大仁大义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

〖胆丧心惊〗 成语典故: 袁绍父子胆丧心惊,奔入旧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低头丧气〗 成语典故: 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

〖答问如流〗 成语典故: 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6回

〖等闲人物〗 成语典故: 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

等闲视之〗 成语典故: 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等闲之辈〗 成语典故: 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等闲之人〗 成语典故: 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

〖大雨滂沱〗 成语典故: 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

〖大言欺人〗 成语典故: 军败于当阳,詈穷于夏口,亘亘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地远山险〗 成语典故: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明日复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蠹政病民〗 成语典故: 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抵足而眠〗 成语典故: 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

〖抵足而卧〗 成语典故: 一日,众官皆散,权(孙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灯烛辉煌〗 成语典故: 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大展经纶〗 成语典故: 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成语典故: 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

〖恩荣并济〗 成语典故: 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恩怨分明〗 成语典故: 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反败为胜〗 成语典故: 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

〖法不徇情〗 成语典故: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纷纷穰穰〗 成语典故: 孔明端坐于帐上,只见蛮兵纷纷穰穰,解到无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

〖反覆无常〗 成语典故: 操曰:‘袁谭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 《三国演义》第三三回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语典故: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第一回

〖封金挂印〗 成语典故: [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三国演义》第二七回

〖反客为主〗 成语典故: 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凤毛鸡胆〗 成语典故: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繁礼多仪〗 成语典故: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费力劳心〗 成语典故: 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

〖放龙入海〗 成语典故: 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成语典故: 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

〖奋武扬威〗 成语典故: [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

〖拂袖而起〗 成语典故: 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

〖放鱼入海〗 成语典故: 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

〖滚鞍下马〗 成语典故: 良久,见一员小将,白袍银铠,滚鞍下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各霸一方〗 成语典故: 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

〖骨颤肉惊〗 成语典故: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深奥血污……不知主何吉凶?’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盖地而来〗 成语典故: 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写‘天公将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割恩断义〗 成语典故: 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股肱心腹〗 成语典故: 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葛巾布袍〗 成语典故: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

〖国家大计〗 成语典故: 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

〖鼓角齐鸣〗 成语典故: 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

〖官轻势微〗 成语典故: 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则陛下一阶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骨肉之恩〗 成语典故: 孤亦何不待卿以骨肉之情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骨肉之情〗 成语典故: 孤亦何不待卿以骨肉之情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成语典故: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 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过五关,斩六将〗 成语典故: 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割须换袍〗 成语典故: 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

〖割须弃袍〗 成语典故: 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

〖光阴荏苒〗 成语典故: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双是新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鼓噪四起〗 成语典故: 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缓兵之计〗 成语典故: 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虎荡羊群〗 成语典故: 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虎踞鲸吞〗 成语典故: 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好谋无断〗 成语典故: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

〖好乱乐祸〗 成语典故: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漂狡锋协,好乱乐祸。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虎狼之穴〗 成语典故: 父亲奈何以万金之躯,亲蹈虎狼之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红旗招展〗 成语典故: ***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虎入羊群〗 成语典故: 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

〖虎体熊腰〗 成语典故: 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

〖何往不利〗 成语典故: 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

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关于成语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三国演义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之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

傲慢少礼

见「傲慢不逊」。《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把薪助火

把:手握。拿着柴禾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反而增长对方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参见「抱薪救火」。百步穿杨

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形容枪法高超。《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班师回朝

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后主(刘禅)下诏,宣孔明~。」

宝刀不老

比喻虽年迈或脱离本行已久,但技艺并无减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倍道而进

形容加快速度前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髀肉复生

髀bì:大腿。谓因久不骑马,大腿上肉又长起来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演义》第三四回作「髀肉复生」。后因以「髀肉复生」为自叹壮志未酬,虚度光阴之辞。别来无恙

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常用作别后通信或重逢时的问候语。金·董解元《西厢记》卷四:「莺莺坐夫人之侧,生问曰:『别来无恙否?』莺莺不言而心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蒋)干曰:『公瑾~?』」

兵精粮足

兵士精壮,粮草充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清·无名氏《说唐》第二十回:「他久镇河北,~,自立旗号,不服隋朝所管。」勃然大怒

突然变了脸色,***脾气。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甲乙之间,暴风三溱拔树折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周瑜听罢,~。」

不成体统

形容办事没有一定的体制、规矩,不成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红楼梦》一三回:「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体统,要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七回:「此时官厅上乱烘烘的,闹了个~。」 才薄智浅

才智浅薄。自谦之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没有丝毫仁慈之心。《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不仁,遂以严刑胁应。」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韩玄~,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苍生涂炭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重见天日

比喻脱离黑暗的处境。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十三·真州杂赋·序》:「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意重睹天日至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仓乃一粗莽之夫,失身为盗;今遇将军,如~,岂忍复错过!」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犹豫不能作出决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景公口虽不唯唯,终以田陈同族为嫌,~。」

出言成章

脱口而出的话都成文章。形容谈吐风雅,文思敏捷。《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淮南子·破修务》:「[舜]作事成法,出言成章。」亦作「出口成章」。《史记·樗里子列传》:「樗里子滑稽多智。」司马贞索隐:「以言之人出口成章,词不穷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歆曰:『人皆言子建~,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亦作「脱口成章」。宋·苏轼《黄州再祭文与可文》:「艺学之多,蔚如秋蕡。脱口成章,粲莫可耘。」

传檄而定

檄:对敌声讨的文书;定:平定。传布檄文便可平定天下。形容威力无比,不战而胜。《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

捶胸跌脚

捶:用拳敲打;跌脚:顿脚,跺脚。用拳敲打胸膛,用脚跺地。形容人极为悲伤或悔恨的情状。元·无名氏《延安府》一折:「莫不是打官司人连累,莫不是告田宅争地土,莫不是争差斗殴人欺负,则管里捶胸跌脚狠忧虑。」《儒林外史》六回:「[赵氏]数了又哭,哭了又数,捶胸跌脚,号做一片。」亦作「捶胸跌足」。《隋唐演义》一八回:「老妪见公子出来,更添叫喊,捶胸跌足,呼天拍地,要讨女儿。」亦作「捶胸顿足」。《三国演义》五六回:「孔明说罢,触动玄德衷肠,真个捶脚顿足,放声大哭。」《英烈传》三七回:「太祖捶胸顿足,叫说:『可惜了!』」亦作「捶胸顿脚」《儿女英雄传》一九回:「说完了,拍着那棺材捶胸顿脚,放声大哭。」

凤凰来仪

亦作「凤皇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指吉祥之兆。《书·益稷》:「《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仪,有容仪。备乐九奏而致凤皇,则馀鸟兽不待九而率舞。」晋成公绥《啸赋》:「百兽率儛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唐柳宗元《晋问》:「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於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亦省作「凤皇仪」。《后汉书·崔寔传》:「乐作而凤皇仪,击石而百兽舞。」一说,舜作箫韶,其形制法凤凰之容仪,十管参差,像凤之翼。参阅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箫》。

拂袖而去

拂袖:把袖子一甩,表示生气。形容很生气地走了。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郞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又《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遂拂袖而去。」

兼弱攻昧

兼并弱国,攻取政治昏乱之国。《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周书·长孙俭传》:「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虚。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三国演义》六O回:「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举贤使能,举贤任能

推举品行正直的人,起用才能出众的人。《三国演义》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

疏财仗义

慷慨解囊,扶危济困。《三国演义》五回:「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仗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又作「仗义疏财」。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冢中枯骨

犹言死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吾早晚必擒之。」

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传圣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死,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一)、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四)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五)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六)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七)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八)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九)暗度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十)约法三章

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领袖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酷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十一)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其千金。

(十二)悬梁刺股

汉朝时儒学***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十三)背水一战

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十四)多多益善

西汉初期,韩信最初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就去投奔刘邦,经丞相萧何极力推荐,才担任汉军的大将军。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因此得罪了刘邦。后来西汉巩固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不久就朝廷所杀。

(十五)完璧归赵

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十六)画龙点睛

南朝梁代著名书画家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梁武帝在金陵建安乐寺,让张僧繇在墙上画龙,他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都没有点眼睛。众人不解,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

(十七)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十八)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十九)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二十)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懊悔无及〗 成语典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傲睨得志〗 成语典故: 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昂然而入〗 成语典故: 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昂然直入〗 成语典故: 何进昂然直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安身之处〗 成语典故: 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安身之地〗 成语典故: 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

〖傲贤慢士〗 成语典故: 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步步为营〗 成语典故: 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

〖败兵折将〗 成语典故: 袁本初败兵折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6回

〖不测风云〗 成语典故: 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李定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

〖半筹莫展〗 成语典故: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不成体统〗 成语典故: 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不此之图〗 成语典故: 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

〖不次之图〗 成语典故: 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宝刀不老〗 成语典故: 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

〖步罡踏斗〗 成语典故: [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

〖兵精粮足〗 成语典故: 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不可造次〗 成语典故: 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兵疲意阻〗 成语典故: 诸公不知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病势尪羸〗 成语典故: 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不世之略〗 成语典故: 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避凶就吉〗 成语典故: 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6回

〖避嫌守义〗 成语典故: 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

〖把薪助火〗 成语典故: 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饱学之士〗 成语典故: 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拨云雾见青天〗 成语典故: 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不置褒贬〗 成语典故: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别作良图〗 成语典故: 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出榜安民〗 成语典故: 请后主还宫,出榜安民,交割仓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

〖赤膊上阵〗 成语典故: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

〖才薄智浅〗 成语典故: 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

〖踌躇不定〗 成语典故: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踌躇不决〗 成语典故: 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草船借箭〗 成语典故: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目

〖尺寸可取〗 成语典故: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3回

〖初出茅庐〗 成语典故: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唇齿之戏〗 成语典故: 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

〖乘其不备〗 成语典故: 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赤身〗 成语典故: 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或谁或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

〖赤身露体〗 成语典故: 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或睡或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初生之犊不惧虎〗 成语典故: 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才疏智浅〗 成语典故: 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尘头大起〗 成语典故: 山后尘头大起,必有伏兵。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

〖赤体上阵〗 成语典故: 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9回

〖才望兼隆〗 成语典故: 今卿亦须荐一才望高隆者,代卿为妙。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

〖残贤害善〗 成语典故: 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

〖村野匹夫〗 成语典故: 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东冲西突〗 成语典故: 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 《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得而复失〗 成语典故: 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大获全胜〗 成语典故: 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大吉大利〗 成语典故: 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大计小用〗 成语典故: 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丁宁告戒〗 成语典故: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6回

〖刀枪剑戟〗 成语典故: 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大仁大义〗 成语典故: 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也大仁大义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

〖胆丧心惊〗 成语典故: 袁绍父子胆丧心惊,奔入旧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低头丧气〗 成语典故: 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

〖等闲人物〗 成语典故: 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

〖等闲视之〗 成语典故: 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等闲之辈〗 成语典故: 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等闲之人〗 成语典故: 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

〖大雨滂沱〗 成语典故: 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

〖大言欺人〗 成语典故: 军败于当阳,詈穷于夏口,亘亘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地远山险〗 成语典故: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明日复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蠹政病民〗 成语典故: 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抵足而眠〗 成语典故: 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

〖抵足而卧〗 成语典故: 一日,众官皆散,权(孙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灯烛辉煌〗 成语典故: 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大展经纶〗 成语典故: 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成语典故: 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

〖恩荣并济〗 成语典故: 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恩怨分明〗 成语典故: 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反败为胜〗 成语典故: 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

〖法不徇情〗 成语典故: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纷纷穰穰〗 成语典故: 孔明端坐于帐上,只见蛮兵纷纷穰穰,解到无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

〖反覆无常〗 成语典故: 操曰:‘袁谭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 《三国演义》第三三回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语典故: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第一回

〖封金挂印〗 成语典故: [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三国演义》第二七回

〖反客为主〗 成语典故: 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凤毛鸡胆〗 成语典故: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繁礼多仪〗 成语典故: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费力劳心〗 成语典故: 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

〖放龙入海〗 成语典故: 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成语典故: 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

〖奋武扬威〗 成语典故: [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

〖拂袖而起〗 成语典故: 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

〖放鱼入海〗 成语典故: 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

〖滚鞍下马〗 成语典故: 良久,见一员小将,白袍银铠,滚鞍下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各霸一方〗 成语典故: 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

〖骨颤肉惊〗 成语典故: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深奥血污……不知主何吉凶?’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盖地而来〗 成语典故: 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写‘天公将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割恩断义〗 成语典故: 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股肱心腹〗 成语典故: 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

〖葛巾布袍〗 成语典故: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

〖国家大计〗 成语典故: 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