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能安邦定国_武能安邦定国平天下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10 0
  1. 历史上是文安帮 武定国 还是武安帮 文定国
  2. 历史上说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中的安邦是什么意思啊
  3. 司马光笔下的宋太祖赵匡胤,生性节俭、克己复礼,帝王人设近完美呢?

出处:明·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①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出自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②同名书籍,吴礼权编著。本书系丛书一种,汇聚了中国历代有关治国安邦的经典名句数千条,都是中国历代先贤治国安邦的心得与经验总结

武能安邦定国_武能安邦定国平天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释:安:使安定,治:管理,治理.使国家安定太平.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使国家安定 示例:~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冰心《斯人独憔悴》)

历史上是文安帮 武定国 还是武安帮 文定国

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要求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考生,只是在他们才学出众的基础上,添加上身体 健康 ,便是德才兼备了。而在古代的文武双全,要求的是“文能治天下,武能安邦定国”的人,才能称为文武双全,大家都知道在古时文学当中有所造诣会有多难,还要"闻鸡起舞"练习超强武功,这得需要有顽强的意识力才能做到。

但是在我们古代就有2位真正的文武双全之人,不过人们知道的大多都是他们在文学方面的著名成就,至于在武功谋略方面却鲜为人知,那么这2位“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的军事强人究竟是谁呢,第一个便是南宋有“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山东济南历城县人,他出生时北方已沦为金人之手。他的词大都豪迈奔放,表达了他热爱祖国,并且力图恢复北方,完成南北统一的愿望。比如在他的《千古江山》中写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言壮语

从这首中我们看到的是真真正正的大文豪的诗词,他的词和当时的苏轼被称为“辛苏",可见辛弃疾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文豪。但是他武功方面相对他的文学就没有那么出名了,但他又实实在在在武功方面作出了惊人的壮举。

由于辛弃疾从小生在北方沦陷区,亲眼目睹了***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痛苦与屈辱,故而在公元1161年即绍兴31年,年仅21岁的辛弃疾投笔从戎,组织起了2000人的反金武装,而当时的金人是数100000人,辛弃疾的武装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但是他不丧气,并且加入了当时有名的抗金队伍,耿京领导的武装组织。

由于叛徒张安国的出卖,耿京被杀,张安国逃往金营,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马上赶回耿京队伍,由于耿京被杀,群龙无首,辛弃疾当机立断决定活捉叛徒张安国,但是叛徒已被几万金兵保护起来,大家都认为辛弃疾想活捉张安国无疑是“水中捞月”自欺欺人罢了。可是辛弃疾却认为兵贵神速而不在多。

辛弃疾带上50精锐,直扑张安国所在地,由于事先得到确切位置,活捉叛徒张安国,把他捆绑上马,这时金人才得到消息,马上赶来拦杀,辛弃疾目的达到,砍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金兵的包围,辛弃疾之所以能顺利达到目的,是因为他知己知彼,他们人少机动灵活,便于行动,而金人队伍庞大调动缓慢,所以辛弃疾敢于几万人马中活捉叛徒全身而退。

有谋略,胆识和武力在当时的乱世中堪称名将,但是在一个大文豪身上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呢。可是他的文学造诣比起军事才能方面就更胜一筹了,所以就是你说出辛弃疾是个军事强人,谁又会信呢,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辛弃疾是个大文豪,而不是能征善战的将军。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篇文章写红了岳阳楼,从这篇名著中我们看到的作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文人,也可以说这个作者范仲淹纯粹是个文臣,但是他却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强人,而且是个能战的武将,他的武能镇住一个国,因为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上策。范仲淹生于989年,是北宋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北宋关系破裂。1039年西夏李元昊为了强逼北宋承认他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在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朝野震惊。1043年仁宗皇帝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自请出任延州,当他到达前线延州后,更改军队旧制,分路训练,轮流御敌,在他的精心调整与训练下。

范仲淹的军队迅速发展到18000人,他把军队分为六都,加强对军队的训练,练成了一支类似戚继光的“戚家军"一样。并且培养了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干的将领,他曾给狄青《左氏春秋》并告诫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就只有匹夫之勇”,可见范仲淹的军事才能胜过当时的好多将领。

1041年2月,元昊攻打渭州,夏竦要求反攻,并让范仲淹一同出兵,可是范仲淹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结果夏竦于好水川之战,丧失了十六名将领被贬,升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任职耀川,职务不变。范仲淹到庆州后联络羌族,以朝廷名义犒赏羌人,与他们签约,严明军纪,为宋效力。

1042年9月,李元昊分兵南下,大举攻宋,宋夏大战,李元昊获胜。范仲淹率6000人,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西夏军队被迫撤出边塞。范仲淹被任命“经略安抚招讨使”,范仲淹为将士,号令清楚,关心士兵,对于归顺之人一视同仁,诚恳接纳,因而李元昊对北宋称臣,西夏从此不敢侵犯中原半步,可见范仲淹也是一个军事强人。

苏轼曾评价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天下传涌,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争师尊之”当之无愧,范仲淹的武功堪称第一。但是他的文学却遥遥领先他的军事才能。

历史上说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中的安邦是什么意思啊

文安邦 武定国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靠着一批武将流血牺牲打下来的,但建立王朝以后,武将可以继续开缰列土,但要发展经济、安定百姓就不行了,这时需要一批文官建立一整套方法和制度帮助国家进行管理。因此也就有了“文安邦,武定国”的说法。

司马光笔下的宋太祖赵匡胤,生性节俭、克己复礼,帝王人设近完美呢?

文能安邦,与后面的武能定国形成对应.

文,名词,武,名词.

安邦,安定,所谓邦,指的是特有的地区与居住在地区里的人,这是一个集体,称为邦.

意思就是,人有了文化有了知识,就可以安定并且教化一定地放一定的人,有些象数词,其实不是,就象国,国就是一个民族,一个集体,邦就和国有着比较基本的意思.

今天依旧风雅?宋?,邀请大家在双节***期和梨白一起?梦?回宋朝,看看宋朝那些事儿。

《千里江山图》局部

两宋三百多年间一共出了一十八位帝王,武能安邦定国的宋太祖赵匡胤,史上第一?仁宗?的赵祯,不肖子孙宋徽宗,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等等,因为他们的存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清明上河图》局部

帝王,在臣子的眼中是天子,也是君王,但更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人便有七情六欲,便有是非对错,这些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史学家眼中最真实的史实。宋太祖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一直被后世之人称赞;司马光,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毕生所作《资治通鉴》是其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那么在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眼中,素未谋面却一直流传在朝廷民间的宋太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今天便为大家奉上司马光笔下的宋太祖赵匡胤。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司马光

司马光所作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从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开始写起,到了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战淮南停笔,涵盖了一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司马光其实一直有想要续写《资治通鉴》的愿望,所以他将听过或者经历过的事情随手记录,后虽未续写成功,却也被整理成了《涑水记闻》,作为珍贵的史料参考笔记流传后世。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史实,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到暴病而亡,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小事,让我们见微知著,仿佛从这部笔记的一角窥探了一个先是有血有肉后事开国帝王的赵匡胤。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光认为赵匡胤的上位?顺理成章?的。周恭帝年幼上位,军政大事多为韩通裁决。韩通为人刚愎自用,赵匡胤却是刚好与之相反,?武有度量,多智略?,且战功赫赫,所以很多军士早就有了爱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