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意思,雨顺风调百谷登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10 0
  1. 关于龙眼树的诗句
  2. 雨顺风调是什么意思
  3. 描写夏天水果的古诗有吗?
  4. 我想知道是谁的诗
  5. 苏轼《荔枝叹》的翻译
  6. 求苏轼的生平经历(400字左右)

荔枝叹

(北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意思,雨顺风调百谷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关于龙眼树的诗句

1. 关于美人茶的诗句

2. 关于美人和茶的诗句

关于美人茶的诗句 1.描写美女喝茶诗句

1、散诞向阳眠。

将闲敌地仙。诗情茶助爽。

药力酒能宣。关于茶的优美诗句。

2、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3、春共山中***,香宜竹里煎。

4、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5、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6、武夷春暖月初圆,***摘新芽献地仙。

7、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茶时。关于茶的优美诗句。

8、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9、小鼎煎茶面曲池。

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

记着南塘移树时。 10、见月连宵坐。

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

笼暖焙茶烟。 11、延英引对碧衣郎。

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

宫人手里过茶汤。 12、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13、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14、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15、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16、乱飘僧舍茶烟湿。

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人披得一蓑归。

2.茶与美人的诗句

荔枝叹

(北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3.关于茶与美女的诗句有哪些

1、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桑茶坑道中》杨万里(宋)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2、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桑茶坑道中》杨万里(宋)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3、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唐)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4、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唐)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5、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琴茶》白居易(唐)

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陶陶:和乐貌。

6、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唐)

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7、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品令·茶词》黄庭坚(宋)

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8、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满庭芳·茶》黄庭坚(宋)

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9、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1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4.急寻和"美人"与"茶"有关的诗句,自己写的也可以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鹧鸪天

内容

寒日萧萧上锁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作品:临安春雨初霁

内容: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年代:南宋

作者:蜀妓

作品:鹊桥仙

内容: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

动便春愁满纸。

多应念得脱空经,

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

一味供他憔悴。

相思已是不曾闲,

又那得功夫咒你。

5.描写女性喝茶的诗句有哪些

1.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 吴文英《无闷·催雪》2.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3.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 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4.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5.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6.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 李涛《春昼回文》7.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8.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9.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10. 饮茶除***寐,闻磬释尘蒙。 11. 丑妻终胜长为客,薄酒能无更饮茶。

12. 雅倩樊蛮诵长恨,饮茶亦可拟芳斟。 13.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唐白居易 14.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15.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16.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17.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自从神农氏发现茶,将它作为一种药予以记载之后,茶的品饮方法经历了千年的起承转变,从粗犷走向优雅。

茶的走向,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发展走向的一个缩影。 春秋时期,茶叶是一种蔬菜,人们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

可能还会添上油盐酱醋之类,我是没吃过,十分好奇这味道。不过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凉拌茶菜”“油茶”之类,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时候茶还被当成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明。 汉朝的时候,茶叶终于被作为饮品推广,“武阳买茶”这个典故,可以看得出,至少在富庶的人家,茶已尽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

不过汉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摘后的茶叶都是做成饼状的,类似今天的普洱饼。

喝之前,先把饼烤红,然后再在陶器里边把它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

这样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就做好了。哦呸,是一碗香喷喷的茶终于泡好了。

不过这样的节奏也太奇怪了吧。汉朝人,你们的茶咸不咸啊? 再来看,三国两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玄学盛行的时代。

什么叫玄学?简单理解就是哲学。不过深层次分析就是,科举制还未发明,此时的读书人做官只有靠走关系,或是家庭名望这两种方式,所谓的举孝廉。

那你想啊,大批的读书仔没有公务员考试可以参加,更没有公车上书的机会。那既然与政治无缘,就只好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上瞎折腾了,这个时代也是历史上出奇葩最多的时候。

这个时代的有关茶的文化,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喝的人越来越多,喝法则跟前辈一样。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提出了“以茶代酒”的概念。

这个概念多伟大,以至于到现在我们中国还常常提起。其实说白了,自从中国人提出了这句话开始,我们就已经比别的民族早进入斯文的时代了。

喝茶的民族跟喝酒的民族怎么比?就好比秀才与野蛮人。互相瞧不起吧。

中国历史后半段发生的很多事都可以用这个偏见来解释。 ***盛世,对茶最伟大的贡献恐怕是出现茶圣陆羽,一部《茶经》奠定了中华茶道的基础。

茶具之精美自不必说,被日本人尊称为“唐物”,与他们自己粗糙的“和物”分开。唐三彩出现,瓷器开始千变万化。

茶马古道也形成了,茶叶开始出口。金银类的高档茶器也渐渐受到欢迎。

种种迹象表明,茶的时代到了。只是这时候喝茶的时候已经不加葱姜之类的了,我***国民早就品出了茶叶本真味道的曼妙。

宋朝,什么都是最高级,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LV,奢侈的王朝。连皇帝都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叫《大观茶论》,亲自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而且将民间的茶和***的茶分开,在福建设立官焙,专做***茶,叫龙团凤饼。***无处不在啊。

宋朝人终于不再沉迷于煮茶了,而是点茶,所谓点茶其实喝法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日本人到现在还是点茶法,冲泡茶粉来喝。

有机会的朋友可以现场体会一把。每个人点出来的茶,要比味道,图案,色泽等等,这个叫斗茶。

插一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提到曲水流觞。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游戏

就是将各自泡好的茶放在一个水循环系统上,转来转去,然后你可以在水面选一杯来喝。 明朝,朱元璋是个土包子,忍受不了那么多规矩,不喝茶粉,不喝茶饼,只喝散茶,直接拿开水一冲。

跟今天普通人喝茶是一样一样的。同时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喝了几千年绿茶的中国人,开始喝上红茶、黑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什么呢?紫砂壶也是在这时候发明的,第一泡茶利器诞生了。 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时代,几乎***都喝茶。

地球上有五亿人口在饮茶,四亿在中国。那些百年的老茶馆,都是从清朝。

6.形容女人与茶美的古诗词

荔枝叹

(北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关于美人和茶的诗句 1.关于茶与美女的诗句有哪些

1、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桑茶坑道中》杨万里(宋)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2、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桑茶坑道中》杨万里(宋)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3、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唐)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4、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唐)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5、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琴茶》白居易(唐)

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陶陶:和乐貌。

6、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唐)

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7、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品令·茶词》黄庭坚(宋)

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8、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满庭芳·茶》黄庭坚(宋)

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9、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1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茶与美人的诗句

荔枝叹

(北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3.急寻和"美人"与"茶"有关的诗句,自己写的也可以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鹧鸪天

内容:

寒日萧萧上锁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作品:临安春雨初霁

内容: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年代:南宋

作者:蜀妓

作品:鹊桥仙

内容: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

动便春愁满纸。

多应念得脱空经,

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

一味供他憔悴。

相思已是不曾闲,

又那得功夫咒你。

4.描写美女喝茶诗句

1、散诞向阳眠。

将闲敌地仙。诗情茶助爽。

药力酒能宣。关于茶的优美诗句。

2、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3、春共山中***,香宜竹里煎。

4、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5、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6、武夷春暖月初圆,***摘新芽献地仙。

7、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茶时。关于茶的优美诗句。

8、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9、小鼎煎茶面曲池。

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

记着南塘移树时。 10、见月连宵坐。

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

笼暖焙茶烟。 11、延英引对碧衣郎。

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

宫人手里过茶汤。 12、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13、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14、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15、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16、乱飘僧舍茶烟湿。

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人披得一蓑归。

5.形容女人与茶美的古诗词

荔枝叹

(北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6.书、茶和美女在一起的诗句有吗

《醉太平》(宋)米苇

风炉煮茶。霜刀剖瓜。暗香微透窗纱。是池中藕花。

高梳髻鸦。浓妆脸霞。玉尖弹动琵琶。问香醪饮么。

《踏莎行·咏汤》(宋)张炎

瑶草收香,琪花***汞。冰轮碾处芳尘动。竹炉汤暖火初红,玉纤调罢歌声送。

麾去茶经,袭藏酒颂。一杯清味佳宾共。从来***药得长生,蓝桥休被琼浆弄。

《踏莎行》(宋)吴潜

红药将残,绿荷初展。森森竹里闲庭院。一炉香烬一瓯茶,隔墙听得黄鹂啭。

陌上春归,水边人远。尽将前事思量遍。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

《东亭茶宴》 唐代:鲍君徽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黄庭坚宜州见茶》(应是现在人写的)

歌梁舞地别凄凉,才笑江南又断肠。

第四阳关人不见,一瓢春茗忆潇湘。

7.描写女性喝茶的诗句有哪些

1.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 吴文英《无闷·催雪》2.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3.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 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4.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5.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6.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 李涛《春昼回文》7.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8.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9.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10. 饮茶除***寐,闻磬释尘蒙。 11. 丑妻终胜长为客,薄酒能无更饮茶。

12. 雅倩樊蛮诵长恨,饮茶亦可拟芳斟。 13.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唐白居易 14.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15.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16.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17.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自从神农氏发现茶,将它作为一种药予以记载之后,茶的品饮方法经历了千年的起承转变,从粗犷走向优雅。

茶的走向,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发展走向的一个缩影。 春秋时期,茶叶是一种蔬菜,人们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

可能还会添上油盐酱醋之类,我是没吃过,十分好奇这味道。不过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凉拌茶菜”“油茶”之类,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时候茶还被当成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明。 汉朝的时候,茶叶终于被作为饮品推广,“武阳买茶”这个典故,可以看得出,至少在富庶的人家,茶已尽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

不过汉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摘后的茶叶都是做成饼状的,类似今天的普洱饼。

喝之前,先把饼烤红,然后再在陶器里边把它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

这样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就做好了。哦呸,是一碗香喷喷的茶终于泡好了。

不过这样的节奏也太奇怪了吧。汉朝人,你们的茶咸不咸啊? 再来看,三国两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玄学盛行的时代。

什么叫玄学?简单理解就是哲学。不过深层次分析就是,科举制还未发明,此时的读书人做官只有靠走关系,或是家庭名望这两种方式,所谓的举孝廉。

那你想啊,大批的读书仔没有公务员考试可以参加,更没有公车上书的机会。那既然与政治无缘,就只好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上瞎折腾了,这个时代也是历史上出奇葩最多的时候。

这个时代的有关茶的文化,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喝的人越来越多,喝法则跟前辈一样。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提出了“以茶代酒”的概念。

这个概念多伟大,以至于到现在我们中国还常常提起。其实说白了,自从中国人提出了这句话开始,我们就已经比别的民族早进入斯文的时代了。

喝茶的民族跟喝酒的民族怎么比?就好比秀才与野蛮人。互相瞧不起吧。

中国历史后半段发生的很多事都可以用这个偏见来解释。 ***盛世,对茶最伟大的贡献恐怕是出现茶圣陆羽,一部《茶经》奠定了中华茶道的基础。

茶具之精美自不必说,被日本人尊称为“唐物”,与他们自己粗糙的“和物”分开。唐三彩出现,瓷器开始千变万化。

茶马古道也形成了,茶叶开始出口。金银类的高档茶器也渐渐受到欢迎。

种种迹象表明,茶的时代到了。只是这时候喝茶的时候已经不加葱姜之类的了,我***国民早就品出了茶叶本真味道的曼妙。

宋朝,什么都是最高级,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LV,奢侈的王朝。连皇帝都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叫《大观茶论》,亲自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而且将民间的茶和***的茶分开,在福建设立官焙,专做***茶,叫龙团凤饼。***无处不在啊。

宋朝人终于不再沉迷于煮茶了,而是点茶,所谓点茶其实喝法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日本人到现在还是点茶法,冲泡茶粉来喝。

有机会的朋友可以现场体会一把。每个人点出来的茶,要比味道,图案,色泽等等,这个叫斗茶。

插一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提到曲水流觞。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游戏。

就是将各自泡好的茶放在一个水循环系统上,转来转去,然后你可以在水面选一杯来喝。 明朝,朱元璋是个土包子,忍受不了那么多规矩,不喝茶粉,不喝茶饼,只喝散茶,直接拿开水一冲。

跟今天普通人喝茶是一样一样的。同时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喝了几千年绿茶的中国人,开始喝上红茶、黑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什么呢?紫砂壶也是在这时候发明的,第一泡茶利器诞生了。 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时代,几乎***都喝茶。

地球上有五亿人口在饮茶,四亿在中国。那些百年的老茶馆,都是从清朝。

雨顺风调是什么意思

1.描写“龙眼”的诗句有哪些

1. 《荔枝叹》

宋代: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相宠加 一作: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2. 《南乡子(龙眼未闻有诗词者,戏为赋之)》

宋代:韩元吉

江路木犀天。梨枣吹风树树悬。只道荔枝无驿使,依然。赢得骊珠万颗传。

香露滴芳鲜。并蒂连枝照绮筵。惊走梧桐双睡鹊,腰底黄金作弹圆。

3. 《偶题》

唐代:殷尧藩

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

4. 《送谢进士还闽》

唐代:章碣

百越风烟接巨鳌,还乡心壮不知劳。雷霆入地建溪险,

星斗逼人梨岭高。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

名场声利喧喧在,莫向林泉改鬓毛。

5.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2.关于龙眼的诗句有哪些

绛衣摇曳绽冰肌,依约华清出浴时。

香剖蜜脾知韵胜,价轻鱼目为生多。龙目秋成亦一奇,略无瘴雾损瑶肌。

桂树冰轮两不齐,桂圆不似月圆时。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1.《龙眼》李刘绛衣摇曳绽冰肌,依约华清出浴时。

何物鸦儿驱不去,前身恐是食酥儿。2.《龙眼》刘子翚幽株旁挺绿婆娑,啄咂虽微***何。

香剖蜜脾知韵胜,价轻鱼目为生多。左思赋咏名初出,玉局揄扬论岂颇。

地极海南秋更暑,登盘犹足洗沈疴。3.《谢刘宪惠龙眼诗》朱翌龙目秋成亦一奇,略无瘴雾损瑶肌。

荔枝韵胜村谁亚,益智名同性即非。侠士从禽携弹去,鲛人探海得珠归。

不须直待枯成腊,便遣尊前解褐衣。4.《桂圆》杨万里桂树冰轮两不齐,桂圆不似月圆时。

吴刚玉斧何曾巧,斫尽南枝放北枝。5.《荔支叹》苏轼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3.关于龙眼的古诗

龙眼

刘彦冲

幽株傍挺绿婆娑,啄咂虽微***河。香割蜜脾知韵胜,价轻鱼目为生多。

左思赋咏名初出,玉局揄扬论岂颇。地极海南秋更暑,登盘犹足洗沉疴。

《送谢进士还闽》

章碣

百越风烟接巨鳌,还乡心壮不知劳。雷霆入地建溪险,星斗逼人梨岭高。

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名场声利喧喧在,莫向林泉改鬓毛。

《偶题》

殷尧藩

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

《八月十四夜对月效李长吉》

朱翌

雨江洗出揉蓝天,结璘下铺白玉筵。尾箕斗牛珠一穿,连晖接影堕我前。

整襟危坐天地默,不知夜漏下几刻。飞萤一点从外入,白露下湿桂子香。

蓝桥云英正卖浆,金盘荔枝龙眼双。

请及时***纳

4.关于桂圆的诗句急

小小bai一颗桂圆树啊长得绿意婆娑多好看,

虽然果子很小但是吃起来味道很美。

又香又甜的果肉啊回味无穷,

而且因为产量大价格也很便宜。

左思曾经写过一首赋专门称赞这种水果,所以很有名,虽然也有其他人褒贬不一,du但是无损龙眼的美味。

海南省地处中国的最南边秋天也非常炎热,

幸亏有了这种美zhi味水果,大家吃了消暑滋补真是太好了。

九月十五,夜月细看,桂枝北茂南缺,未经古

宋 杨万里

桂树冰轮两不齐,桂圆不似月圆时。

吴刚玉斧何曾巧,斫尽南枝放北枝。

龙眼是桂圆的别称

翠毛开越dao巂,龙眼弊瓯闽(唐代内、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

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唐代、殷尧藩、《偶题》)

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唐代、章碣、《送谢进士还闽》)

颠坑仆谷相枕藉容,知是荔支龙眼来(宋代、苏轼、《荔支叹》)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宋代、苏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

描写夏天水果的古诗有吗?

题库内容:

调: 调和 ;顺:和协。风雨及时 适宜 。 形容 风雨 适合 农时。

成语出处: 《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

成语例句: 我愿天公怜 赤子 ,莫生 尤物 为疮痏。 雨顺风调 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宋·苏轼《荔枝叹》诗

繁体写法: 雨顺风调

注音: ㄧㄩˋ ㄕㄨㄣˋ ㄈㄥ ㄊㄧㄠˊ

雨顺风调的近义词: 风调雨顺 指风雨适时,与农事有利。形容年成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雨顺风调的反义词: 赤地千里 大旱之年,庄稼、野草尽皆干枯而死,大地满目荒凉 暴风骤雨 ∶暴:突然而猛烈的。骤:急。迅猛的大风大雨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西游记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天气及局势等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俄语翻译: погóда благоприятствует богáтому урожáю

我想知道是谁的诗

苏轼《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棋海,风枝露业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姇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出新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唐 唐彦谦 咏葡萄

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

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干作晴雨。

神蛟清夜蛰寒潭,万片湿云飞不起。

石家美人金谷游,罗帏翠幕珊瑚钩。

玉盘新荐入华屋,珠帐高悬夜不收。

胜游记得当年景,清气逼人毛骨冷。

笑呼明镜上遥天,醉倚银床弄秋影。

作品内容

唐 刘禹锡 葡萄歌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雨过蒲萄新涨绿。苍玉盘倾,堕碎珠千斛。

元·郑允端。《葡萄》:“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应不乞金盘。”

清·吴伟业。《葡萄》:“百斛明珠富,清阴翠幕张。晓悬愁欲坠,露摘爱先尝。色映金盘果,香流玉碗浆。不劳葱岭使,常得进君王。”

清·陈维菘。《青玉案·夏日怀燕市葡萄》:“风窗冰碗谁消暑?记百颗,堆盘处。掬罢盈盈娇欲语。轻明晶透,芳鲜圆绽,小摘西山雨。”

清,萧雄。《葡萄》:“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

唐 白居易 种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韩偓

荔枝三首

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

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

封开玉笼鸡冠湿,叶衬金盘鹤顶鲜。

想得佳人微启齿,翠钗先取一双悬。

巧裁霞片裹神浆,崖蜜天然有异香。

应是仙人金掌露,结成冰入蒨罗囊。

.明·文征明《新荔篇》: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闽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宁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故应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宋·宋徽宗赵佶《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走笔谢吉守赵判院分饷三山生荔子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吾州五马住闽山,分我三山荔子丹。

甘露落来鸡子大,晓风冻作水晶团。

西川红锦无此色,南海绿罗犹带酸。

不是今年天不暑,玉肤照得野人寒。

苏轼《荔枝叹》的翻译

《荔枝叹》 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埃,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臡。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陵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这首诗的前十六句是揭露汉唐官僚争献荔支、龙眼的丑态。他们十里五里密设驿站(置堠),快马奔驰,尘土飞扬,催征荔支,急如兵火,弄得人倒马毙,尸骨成山。车马跨山越岭,就像猛鹘横海一样急速;荔支运到京城,枝叶风露犹存,好像刚从树上***下来一样。这些家伙为了赢得“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弄得人民“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

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交州(今广东西南部)贡荔支起,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涪州(今四川涪陵)贡荔支,人们只知痛恨以贡荔支固宠的奸相李林甫,却没有人纪念汉和帝时上疏反对贡荔枝的唐伯游。也就是说,人们虽然痛恨暴政,但敢于效法直臣、反对暴政的人却太少了。这些话显然是有感而发。苏轼希望老天爷怜悯老百姓,不要出产那些成为老百姓祸害(“疮臡”)的珍贵物品(“尤物”),只要风调雨顺,百谷丰登,民无饥寒,就是最大的祥瑞了。这些话表现了苏轼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荒*腐朽的统治者的极端不满。

诗的后八句直接揭露本朝官僚的“争新买宠”,指名道姓揭露的就有三人。一是“前丁”,指宋真宗时的宰相丁谓,他开始以福建武夷山的初春芽茶(“粟粒芽”)进贡。二是“后蔡”,指北宋书法家蔡襄,他在宋仁宗时,曾造小片龙茶进贡。

三是“洛阳相君”,指历仕真宗、仁宗的钱惟演,他的父亲吴越王钱?归顺宋朝时,宋太宗曾称赞他“以忠孝而保社稷”,故称“忠孝家”。钱惟演作洛阳留守时,开始设驿站,向宫廷进贡牡丹珍品“姚黄花”。苏轼曾把钱惟演这种行为叫做“宫妾爱君之意”,并说“洛花有识,鄙之”(《仇池笔记》卷上《万花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斗品充官茶”一句,苏轼在这句下自注说:“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所谓“斗茶”,“斗品”,是指参加比赛的高级茶;“充官茶”即充贡茶。如果哲宗没有接受这种“斗茶”,还可说这些话仅仅是指责“闽中监司”;但哲宗“许之”,这“致养口体何陋耶”(一心在口体上下功夫是何等鄙陋),就无异于直斥哲宗了。在封建时代,敢于直接揭露本朝大臣,甚至揭露当今皇上,这是需要勇气的。

求苏轼的生平经历(400字左右)

苏东坡《食荔枝二首·之二》赏析

食荔枝二首·之二 ·苏东坡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一、书 香 世 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 (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二、 应 试 及 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三、出 任 凤 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四、王 安 石 变 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

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猎》

五、乌 台 诗 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六、流 放 黄 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扩展。如 《前赤壁赋》,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 !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 团练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简介,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七、元 佑 更 化

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一件,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八、南 行 千 里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继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结束。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九、永 存 的 诗 人 心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 !然而此时,苏轼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

十、东坡印象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首先是他的相貌,苏小妹曾经取笑他:“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当然这是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苏轼的相貌有四大特点:身材颀长;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胡须稀疏。

其次是他的朋友印象,苏轼交往最多的为文人。当时北宋的知识分子经常用学问开一些高雅的玩笑。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一些趣事常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这是一种智慧而快乐的游戏,他把渊博的学识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我想,这也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

第三,苏轼的书画在北宋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书法位于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人们都希望得到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一位名为姚磷的武将,出言用一只羊腿换他的一幅作品,可见其造诣之高了。苏轼的画作也是很著名的,他爱画竹松石等,从中也可看见他的品格。他画画讲求真实性,所以他对生活也观察的十分细致。

第四,师徒印象。苏轼是一位名人,旗下门生自然也极多。较为著名的是黄庭坚和秦观等。他和徒弟间是亦师亦友的,所以他的徒弟也经常和他开玩笑,甚至当面对其提出意见。即使他遭受磨难,也没有一个***背叛他。

最后,他的人格印象。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他树立了人格精神的标准,他也树立了人格的模式,这是最为重要的。他的人格对后人影响是极深的。

十一、苏轼之死

苏轼的后半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宋哲宗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苏轼深谙这一点,同时他厌恶朝廷的纷争,所以主动请求到地方做官。但即使这样,苏轼还是没有逃过那场祸事。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执政。他主张变革,于是以苏轼作为重点人物的旧党官员纷纷被贬,苏轼更是从三品的高级官员被贬到九品芝麻官,并调往海南。海南的生活状况是十分差的,没有肉吃,没有药用,没有地方住,出门更是没有朋友。这样的条件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身体虚弱的苏轼来说,未免太过艰苦。但是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并不是苏轼死去的真正理由。他自成一套调理的方法。反而是五年之后,他被召回,他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一路的船行使他身体的适应能力急剧降低,于是,在刚安定下来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了。

苏轼对于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从不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所以这也是让他能够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他在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但是他永远在我国的诗歌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十二、苏轼的诗词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