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成语故事_口蜜腹剑的成语故事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2 0
  1. ?口蜜腹剑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2. 能力要用到对的地方-口蜜腹剑的典故
  3. 口蜜腹剑说的是谁_主人公
  4. 一个人一把剑一坛蜂蜜打一成语
  5. 口蜜腹剑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典故

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

口蜜腹剑的主人公

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唐朝宗室宰相李林甫这个词语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现在常用来形容口头上说话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着害人的阴谋。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_口蜜腹剑的成语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林甫的简介

李林甫,字哥奴,陇西郡成纪县人。由于他对音律非常的有研究,因此受到其舅父的喜爱。然后又得到了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予了御史中丞的职位。又因其十分善于谋权,并且与当时的宦官、妃嫔交情不错,总能讨得玄宗的欢喜,并深得赏识。这为其后来晋升宰相做下了铺垫。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中的江郎指的是江淹。江淹年轻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由于父亲去世早,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上山砍柴,靠卖柴供奉母亲。尽管条件艰苦,江淹仍然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和诗篇,世人读了,个个称赞,他的名声就传扬开去,最终江淹受到朝廷的器重。

可是到了晚年,江淹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平淡,没有文***,诗篇也再没有佳句出现。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人物经历

江淹长大后任职宣城太守时,一日停船在禅灵寺庙,梦见一个自称孙景阳的人出现,表示曾赠送江淹一匹锦缎,现来讨回。江淹伸手掏向怀中,果真抽出几尺锦缎。孙景阳见状却生气地表示江淹将锦缎都要裁没了,然后就将锦缎送给了路边的一个文人。

又一次,江淹在凉亭午休,梦见自称郭璞的人表示送了一支笔给江淹,前来讨要,江淹向怀里一掏,又掏出一支笔,于是也还给他了。此后,江淹再写诗文就没有什么名言佳句,众人也纷纷表示他的才气已尽。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和游酢。

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正遇上下雪,一直在雪中待到程颐午休醒来的事情。后人便把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成恳求教,尊师重道的学子。

杨时,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杨时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为官政绩突出,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游酢,北宋书法家、理学家。他自幼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熙宁、元丰年间,程颢和弟弟程颐在河南讲授孔子孟子的学术精要,洛阳等地的学者都争相拜他们为师,此时的杨时没有应任命赴官,而是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杨时听说以后,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东汉时期军事家、外交家。

2,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文如下: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少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白话文释义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庸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扩展资料

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

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能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投笔从戎

金屋藏娇的主人公是谁?

金屋藏娇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汉武帝刘彻和他的表姐陈阿娇。

不会吧!不会真有人不记得金屋藏娇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吧!不记得也没关系,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重温一下吧!

详细内容

01

《金屋藏娇》出自班固《汉武故事》,“娇”即陈阿娇,汉武帝年幼的时候说娶了阿娇就给她造一栋金房子把她藏起来,故叫”金屋藏娇“,现在很多男性***,找小三也可说成金屋藏娇。

02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做出了不少贡献。

陈阿娇:她的父亲是堂邑侯陈午,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由于陈阿娇自幼就深得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养成了骄纵跋扈的性格,导致后来被废除。

03

相传,馆陶长公主抱着幼年的刘彻问:“彻儿长大了娶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娶啊。”于是长公主指着宫女美女问他想要哪个,他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口蜜腹剑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成语名称: 口蜜腹剑 kǒu mì fù ji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口蜜腹剑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口蜜腹剑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口蜜腹剑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正音]?腹;不能读作“fǔ”。

[辨形]?蜜;不能写作“密”;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 甜言蜜语 佛口蛇心

[反义]? 心直口快 心口如一

[用法]?用作贬义。多用于两面三刀的人物。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和“笑里藏刀”;都形容狡诈阴险。但~偏重在嘴甜;心口不一;“笑里藏刀”语义更重;更阴险。

[例句]? 你可要提防这种~的“朋友"。

[英译]? honey in mouth;danger in heart

[成语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呢?别人劝您开***,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百科解释如下: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

读音 kǒu mì fù jiàn 目录 ? 成语 ? 示例 ? 近义词 ? 反义词 ? 典故 ? 口蜜腹剑的英文翻译 ? 冷眼看“口蜜腹剑”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成语[回目录]

出处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语法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回目录]

明·王世桢《鸣凤记·南北分别》第二十五出:“这厮~,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

近义词[回目录]

佛口蛇心、笑里藏刀

反义词[回目录]

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典故[回目录]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李林普在唐玄宗前排挤与他意见不合之人

李林普在唐玄宗前排挤与他意见不合之人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蜜腹剑的中文解释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治国有方,有德有才,而是他专权用事,玩弄“口蜜腹剑”的伎俩.以达到自己独揽***。李林甫专权的十几年中,李唐王朝政治上日益黑暗,各种矛盾尖锐,***盛世急剧转变成了天宝末年的经济、政治危机。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连续16年任宰相之职。历来对他的评价都是盖棺定论为“口蜜腹剑”的奸臣,是祸乱国家的罪人。“口蜜腹剑”的成语,便是出典于李林甫其人其事。当时朝中人都异口同声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宋代的司马光说得更明确:“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那么,李林甫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他的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弟,按辈分来说他是唐玄宗的远房小叔叔呢。他素来品行才望不高,被人瞧不起,但颇为机灵乖巧,善于钻营。历任御史中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位。***二十二年(734年)坐上宰相之位,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林甫深知,为官之道便是要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他想尽办法与后宫殡妃及宦官套近乎,以便从他们口中得到皇帝的真实想法。史称李林甫“柔候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殡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当时,杨贵妃尚未进宫,后宫最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也得到玄宗格外恩宠,李林甫便通过宦官表示会尽力推荐寿王为太子。为此,惠妃十分信赖李林甫,并不时地通过宦官袁思艺把玄宗的动静告诉李林甫。不明就里的玄宗还真把李林甫视为心有灵犀的知己,恩宠日甚。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儿,暗中与李林甫有勾搭,想通过高士在玄宗面前为李林甫谋相位,未成。而玄宗正想用韩休为宰相,裴夫人就让李林甫公开向玄宗推荐韩休。韩休居相位后,很是感激李林甫,就推荐李林甫人相,武惠妃从中帮忙,于是李林甫就升为黄门侍郎,进人了宰相行列。李林甫为了达到专权用事的目的,首先排挤的便是同时的宰相。当时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还不是主要的执政者。张九龄鄙视他的为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林甫虽然心里恨得要死,但因为张九龄大权在握,李林甫表面上还不时讨好他。大臣们议事时,李林甫从不敢公开反对张九龄的意见,背后却处处设陷阱,向玄宗打小报告,挑拨离间,制造君臣间的矛盾。

 机会终于在***二十四年(736年)来到。蔚州刺史王元淡贪赃案发,而王元淡的妻子是张九龄的好友严挺之早已离异的前妻。严挺之想为王元淡一家脱罪,李林甫把这个消息秘密地告诉了唐玄宗,于是玄宗要追究严挺之的包庇之罪。张九龄不知道这是李林甫设下的陷阱,极力替严挺之辩护,这样张九龄、裴耀卿、严挺之等人被扣上了结党营私的罪名,唐玄宗罢了张九龄、裴耀卿的相职。旁观者都说这是李林甫一石二鸟之计。此后,李林甫开始了他的专权生涯。李林甫专权之时,竭力“杜绝言路”,“蔽欺天子耳目”。当时,有大臣向玄宗进谏,李林甫竟明目张胆地进行阻挠,并用恐吓手段杜绝言路。他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所谓的“立仗马”,是指宫廷里仪仗队的骏马,平时吃上好的饲料,养得高大肥壮,每天八匹骏马分为左右两队,立在正殿侧宫门外,候仗下即散。李林甫把众臣比做立仗马,无疑是要他们摆摆样子,谁要提意见谁就会被贬黝。自此,群臣慑于李林甫的权势地位,不敢再向玄宗进谏了,谏净之路断绝。李林甫是权欲熏心之徒,喜欢独揽大权。因此,他专门引荐一些唯唯诺诺、没有才智和主见的人与其共事。由他引荐的牛仙客,一切政事都听任李林甫处置,只“独洁其身”,不直接参与干坏事。牛仙客死后,玄宗命刑部尚书李适之顶替牛仙客的左相之位。李适之也出身于宗室,欲与李林甫争权,结果也被李林甫设法除掉。后来李林甫又推荐陈希烈为左相,也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可见,李林甫专权时期,只任用易于制服的柔接之人与其共事,以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同时,他还极力阻挠玄宗启用新人。天宝六年(747年),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李林甫怕玄宗启用有识之士会对他不利,狡猾地利用玄宗对他的信任,略施小伎,最终使全国无一人被选中。他还***惺惺地恭贺玄宗“野无遗贤”,似乎天下贤士都已被录用,草野之士尽是“卑贱愚啧”之人。李林甫不仅把无才能者“引与共政”,阻挠玄宗启用新人,还对朝中有声望的大臣加以诬陷、排挤、打击,史称其“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前面提到的严挺之,虽被玄宗贬默,但玄宗始终认为他是有用之才。在时隔多年之后,仍问起他的处境,想重新调他回京加以重用。李林甫又耍花招,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又患风疾,建议玄宗给他个闲职,让他回家养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李林甫的专权,使唐王朝逐步走向衰弱、混乱的政治局面。唐宪宗时就有大臣尖锐地指出:“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后代许多史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玄宗用李林甫为相,是后来安史之乱,唐王朝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李林甫的为人及为官给予全面不过,全面否定李林甫的,唐玄宗其实是第一人。李林甫死后不久,还未下葬,其政敌杨国忠就指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勾结阿布思谋反。结果,李林甫被削去一应官爵,还剖棺夺去所硷的金紫朝服和含硷的珍珠,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下葬,家财籍没,子孙流放。唐玄宗后来逃到四川后,给事中杜元淹问起李林甫,玄宗说:“这个人妒忌贤能,专门推荐比不上自己的人。”杜元淹说:“陛下既然知道李林甫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任用他这样长久呢?”玄宗低头不吭声了。这说明对李林甫的否定并不是后代史学家才开始这样做,而是当事人已经有这种看法了。也许有人会问,李林甫真的只是一个口蜜腹剑、妒贤嫉能、一无是处的奸相、小人吗?他的得宠仅是因为他用那套奸臣的智术迷惑了唐玄宗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玄宗对李林甫的为人是十分清楚的。他之所以长期地宠用李林甫,除了被他的巧言迷惑外,恐怕还有其他的原因。应该说,唐玄宗是一个较为精明能干且有作为的皇帝。从他早年剪除伯父中宗的韦后和安乐公主,继而又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建立自己的***以及***盛世的出现,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无奈岁月不饶人,到***后期,他已逐渐老去,加上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户口赋税都有所增长,使他对朝政之事都不再像当初那样有兴趣、有精力去过问处理。这样,他就需要一个精明能干且又能了解、贯彻他意图的人代替他去处理政事。李林甫正是这样合适的人选。他城府深密,在处理朝政重大军国事务时,是一个颇为老练的官僚。史称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一些学者认为,李林甫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处理政务也算得上是尽心尽职了。而且李林甫又善于领会玄宗的政治意图,并能贯彻执行玄宗制定的方针政策。正因如此,李林甫成为玄宗的合适人选,代替玄宗主持朝政长达2s年之久。许多学者在批判李林甫的为人和种种恶行的同时,也看到了他在玄宗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李林甫确实是一个玩弄权术、口蜜腹剑的小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在政事的处理上,做到“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他们认为玄宗时期的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有李林甫的参与,最有代表性的是有改革税制和修订法典。他协助玄宗在财政、军事、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及法律制度上***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李林甫执政时期的***对外战争连续获得了辉煌胜利,唐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唐王朝达到鼎盛。由于***体制的变化,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姚崇等人全面。

 看来,唐朝政坛上的李林甫,的确是个口蜜腹剑的高手,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政坛上翻云覆雨的老手。他的长期执政,是唐玄宗和中唐政治的需要。

口蜜腹剑的英文翻译[回目录]

1. 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 hypocritical and malignant

 2. honey on one's lips and murder in one's heart; a Judas kiss

冷眼看“口蜜腹剑”[回目录]

“口蜜腹剑”、“过河拆桥”表达了人情的冷酷和绝情,

 相信一句话:“领导是有情的,管理是无情的。”

 对待“口蜜腹剑”,或许需要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位。 众所周知,“口蜜腹剑”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字眼。大凡被冠以“口蜜腹剑”者,都会使人深恶而痛绝之。因此,如何评价他人是否“口蜜腹剑”,当遭遇“口蜜腹剑”该如何应对,这是每一个在职场打拼的人需要学会的一种本领。

 关于“口蜜腹剑”的判断

 判断“口蜜腹剑”要秉持一种公正的心态,不可轻下定论。工作中不免要遇到这样的情形:领导或同事会交代一些事情给自己做,并会尽力说服自己要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同时也做出某些承诺。接过任务的你在工作中尽心竭力,并按照预先的思路不折不扣地将工作进行到底。“收工”之余,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当初许下的诺言。这时发现领导或同事却已“变卦”,原先的承诺“竹篮打水一场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大肆宣扬自己遭遇了“口蜜腹剑”,将领导或同事的行为视为“过河拆桥”的卑劣行为,从此怀恨在心或形同陌路。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首先还在于冷静下来、思前顾后,往往能作出较为理智的评价:如果自己工作“过程”确实无可挑剔,那么工作的“成果”是否达到对方的要求,是否“结果”也令对方感到满意?这应该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自己确实努力了,绩效也达到了,甚至超出了预想的成绩,而对方却不予认可,甚至毫无根据地让工作要求“水涨船高”,这确实是一种“过河拆桥”的可恶行为。这时自己应该***取积极的对策,或沟通或运用其他方式,解决矛盾。

 相反,尽管自己工作过程踏踏实实,没有丝毫懈怠,而结果却不甚理想,甚至还让事态出现了“倒退”趋势,起了反作用,那这时就要理解对方的做法,尽管“结果”不是自己所希望出现的,但也不可以将自己推脱得干干净净,而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仍是执意地要求对方履行承诺或视之为敌,未免显得胡搅蛮缠、不明事理。

 因此判断他人是否“口蜜腹剑”的关键还在于分清自己的努力是“越帮越好”还是“越帮越忙”。

 正直坦诚是避免遭遇“口蜜腹剑”的基础

 当然,“口蜜腹剑”者毕竟会存在。避免遭遇“口蜜腹剑”的方法还在于自己要正直、坦诚,有敏锐的分辨是非能力。正如塞万提斯所言:“把嘴闭住,苍蝇就飞不进来。”不管他人如何“循循善诱”,施以“法术”,我自岿然不动,相信任何“口蜜腹剑”者也奈何不了。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32311.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v104207.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能力要用到对的地方-口蜜腹剑的典故

典故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意思: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著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成语注音:ㄎㄡˇ ㄇㄧˋ ㄈㄨˋ ㄐㄧㄢˋ 通用拼音:kǒu mi fu jian 拼音简写:KMFJ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口蜜腹剑,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正音:腹,不能读作「fǔ」。 成语辨形:蜜,不能写作「密」;剑,不能写作「箭」。 英语翻译:honey in mouth; danger in heart 日语翻译:口に蜜あり腹に剑あり,真绵(まわた)に针(はり),笑中(しょうちゅう)に刀あり 俄语翻译:на устaх мёд,а за пaзухой нож <ковaрный> 其他翻译:<德>honigsuβe Worte machen,im Herzen aber einen Dolch tragen<法>du miel sur les levres et un poignard dans son sein<葡>boca de mel, coracǎo de fel 成语谜语:白糖嘴巴刀子心 近义词: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词: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成语例句:这厮口蜜腹剑,正所为慝怨而友者也。(明 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五出) 成语故事:

出处:《资治通鉴 唐纪 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呢?别人劝您开***,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口蜜腹剑说的是谁_主人公

和没有什么家族背景,靠善写文章而出道的李义府不同,李林甫本就是唐朝宗室,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因为这个关系,李林甫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唐玄宗李隆基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迎合玄宗的想法,深得赏识。李义府飞黄腾达靠的是傍上了武则天这个大腿,李林甫权倾天下则是找到了武惠妃这个靠山。武惠妃也是绛州刺史武攸止(武则天堂侄)之女。

武惠妃初封为婕妤,为玄宗诞育四子三女。***十二年(724年),赐号惠妃。性情乖巧,善于逢迎的武惠妃,很得唐玄宗(唐明皇)的欢心,宠冠后宫,虽只将她封为妃,但宫中对她的礼节却等同皇后。甚至唐玄宗一度打算立武惠妃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表示当今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惠妃自己也有儿子,一旦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储位不安。从江山社稷的稳定考虑,玄宗***纳了谏言,才没有立惠妃为皇后。

虽然封后不成,但唐玄宗还是更宠爱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对太子李瑛则有所疏远。李林甫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忠心,表示愿意尽力辅佐寿王。武惠妃对此自然非常感激,之后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李林甫被授为黄门侍郎。李林甫也投桃报李,死心塌地地支持武惠妃。

***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在唐玄宗欲废黜三子之时,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虽然这次因为张九龄的极力劝阻,三王没有被废,但祸根却已经种下了。

在排挤掉了张九龄后,李林甫稳坐宰相高位,朝堂之中基本就是他说了算了,三王被废也就是迟早的事了。***二十五(737年),玄宗听信了武惠妃和李林甫等人的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东宫储位由此空悬。

但没过多久李林甫的后台武惠妃就病死了,怎么办?为了长久富贵,总揽大权,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把寿王李瑁立为太子。李林甫为此数次劝说唐玄宗,而玄宗却更倾向于忠王李玙。他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当然,唐玄宗应该还有一个没有明说的想法:太子要是和宰相等重臣关系太近,势力过大,对他的皇权也是威胁,最好就是***和朝臣各为派系,他在中间保持平衡就行了。

***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李亨。次年(739年),李林甫又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官员的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但却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不久,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授上柱国、光禄大夫,封渭源县开国公。李适之也是唐朝宗室,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

《***天宝遗事》里面说:“李林甫妒贤嫉能,不协群议,每奏御之际,多所陷人,众谓林甫为肉腰刀。又云林甫尝以甘言诱人之过,谮于上前,时人皆言林甫甘言如蜜。朝中相谓曰:“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人日憎怨,异口同音。”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出处。

李林甫一生构陷诬蔑无数,制造冤案无数,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专门针对太子李亨的“三狱案”,而首先遭殃的就是李适之。

李适之拜相后,便想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他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杜甫还写了一篇出名的《饮中八仙歌》。好酒之人多半性情粗疏,哪里是心思缜密的李林甫的对手?所以就难免掉进李林甫下的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我觉得你可以上奏给皇帝。”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有金矿之事奏知唐玄宗,唐玄宗一听,这是好事啊,便征询李林甫的意见。

李林甫答道:“这个事情,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按《旧唐书·礼仪志三》:“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唐玄宗生于公元685年岁次乙酉,而地支“酉”与八方相配,正当西方,所以华山又成了玄宗的本命山。

唐玄宗大吃一惊,心中不爽,认为李适之要么是不忠,要么是鲁莽,就对李适之道:“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从此,李适之被皇帝认为虑事不周,不堪重用,渐渐被疏远了。但李林甫坏事做绝,做坏事总是要做绝,他要的不是皇帝疏远李适之,而是彻底干废李适之。由于李适之兼任兵部尚书,于是李林甫就一手炮制了“兵部案”,借以打击李适之。“兵部案”算是“三狱案”的发端。

天宝四年(745年),李林甫突然向兵部发难,诬告兵部的某些官员***,并下令逮捕了官员六十多人,交由京兆尹和御史审讯。由于纯属诬告,审讯持续了几天,李林甫仍然得不到任何有用的口供,于是又将这些官员交给法曹吉温审理。

与李林甫臭味相投的吉温本非善类,作为李林甫的心腹打手,当然知道李林甫想要什么,为了拿到李林甫想要的口供,“或杖打或挤压,哭嚎之声,撕心裂肺”,在他的严刑逼供下,官员们个个屈打成招,纷纷按照吉温的意旨,互相揭发,画押招供。李适之身为兵部尚书,自然难辞其咎,深受打击。

李林甫很明白,由于自己在立太子一事中支持的是寿王李瑁,日后如太子李亨继位登基,自己必定死得很难看。以李林甫的狠毒奸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很快便有了兴大狱动摇东宫,再废太子,另立储君的想法。

李林甫说干就干,马上将目标对准李亨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三狱案”之“韦坚案”就此开始。韦坚在担任江淮转运使期间,颇有作为,以办事干练而著称,给国库增加了不少的收入,所以受到玄宗的恩宠。且韦坚与李适之关系好,借此不但可以迂回地解决东宫问题,还可以顺便打击李适之,一举数得!

他先推荐韦坚担任刑部尚书的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等待下手的机会。恰好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捷,皇甫惟明曾经担任过太子李亨的幕僚,颇为念旧,见李林甫专权乱政,就建议唐玄宗罢免李林甫的相位,并提出刑部尚书韦坚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谁知建议没有被玄宗***纳,消息反倒泄露了出去。

这种事情李林甫当然不能忍,决定先下手为强,把对方全部扳倒,还是老办法——诬告。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夜,太子李亨出宫游玩,在夜市上刚巧遇到了韦坚,韦坚之前和皇甫惟明相约夜游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所以两人聊了几句之后就分开了。很快杨慎矜向玄宗揭发,说韦坚身为外戚,不应结交边将。《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说:玄宗忌讳皇室人员与外臣相交,曾经发布敕命:“宗室、外戚、驸马,非至亲毋得往还;其卜相占候之人,皆不得出入百官之家。”于是唐玄宗大怒,皇甫惟明与韦坚因此锒铛入狱。

李林甫也趁机诬奏,称韦坚勾结皇甫惟明,打算拥立太子李亨为帝,接着又让杨慎矜、杨国忠、王鉷、吉温等人一起出来做证。玄宗虽然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心存不轨,但说到太子参与其中,企图大逆谋反,却谁也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所以唐玄宗处理得也很慎重,便下制书责备说韦坚因谋求官职地位,存有野心,定了个“干进不已”的罪名,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浙江缙云)太守。

而皇甫惟明则被安上个“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得职务,贬到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家产全部没收充公。而皇甫惟明的兵权则被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皆知。

看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太子平安无事,分毫未动,李林甫也是无可奈何。

本来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有想到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不服,突然又跳出来为哥哥鸣冤叫屈,还说太子李亨可以作证。这样一来,事情顿时变复杂起来,唐玄宗龙颜震怒——之前说你们勾结起来要谋反,我还不相信,现在看来恐怕真是有问题!

人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太子李亨真是被几个舅子害惨了,惶惶不可终日,马上向唐玄宗上表辩白,表明与韦坚兄弟毫无干系,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坚决请求离婚,表明了“不以亲废法”的态度。唐玄宗也不表态,听任太子李亨与韦氏离婚。随后韦氏被废为庶人,出家为尼。韦氏兄弟也被贬往岭南,韦氏家族在朝堂上的势力就此被清洗一空。

其他只要是与韦坚、皇甫惟明有牵连的人,如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李林甫也都不放过,先后遭到李林甫的中伤构陷,将其诬蔑为韦坚和皇甫惟明的同党,几十个人全部贬官流放。由于受到“兵部案”的牵连,喘息未定的宰相兼兵部尚书李适之看到这样的情景,又惊又怕,知道自己斗不过李林甫,再等下去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便上疏请求辞职,算是对李林甫示弱:你李林甫赢了,我李适之认输了。

天宝五载(746年),李适之被罢去相位,改授散职太子少保。得到任命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躲过了无妄之灾,平安无事了,于是就大宴亲朋,在席间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李林甫一听大怒:你讽刺我不是贤人,意思是你把宰相的位置让给我的?那你去死吧!

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为朋党,勾结废太子李瑛。因此。韦坚流放临封(今属广州),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以李林甫坏事要做就做绝的性格,怎么可能放过这些人,万一这些人有朝一日咸鱼翻身,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747年,在得到玄宗的批准后,李林甫殿中侍御史罗希爽到各地巡查被贬谪的官员。吉温和罗希奭并称为“罗钳吉网”,作为李林甫的左膀右臂,得力打手,尤其擅于罗织罪名、刑讯逼供。罗希奭的舅舅是李林甫的女婿,所以他也算李林甫的心腹干将。罗希爽根据李林甫的授意,从青州到岭南,只要见到李林甫贬谪的官员,一律找个由头栽赃,然后格杀勿论。

李适之在宜春听到这一消息后,心中万分忧惧,知道李林甫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自己已经是大祸临头了,为了保护家里人不被牵连,就只有服毒***了,死前李适之大呼:“惟愿转世不再做朝官!”他的儿子李普送父亲的尸骨到东京,被李林甫知道后,竟又派人诬告李普,将其乱棍打死在河南府大堂上。而皇甫惟明、韦坚三兄弟自然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都被赐死在外地。“韦坚案”牵扯广泛,旷日持久,直到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后,才算结束。

眼见这次没有扳倒太子李亨,反倒是逼死了太子妃的兄弟,还逼得太子离婚,李林甫知道自己和太子已经是不可共存的死对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李林甫当然不想死,那就只有太子死!李林甫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三狱案”之“杜有邻案”就此爆发。

太子东宫的内官有妃、良娣、宝林***,还有诸多宫女。良娣是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天宝五年(746年)年底,太子李亨的姬妾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时任为赞善大夫,正五品官,为太子东宫官属。杜有邻还有一个女儿(杜良娣的姐姐),嫁给左骁卫兵曹柳勣。曹柳勣生性狂疏,不拘小节,喜欢交结豪俊之士,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都是好朋友。

丈人杜有邻和女婿曹柳勣性情大不相同,杜有邻接受不了曹柳勣的轻傲狂放,而曹柳勣则讥笑杜有邻的迂腐胆小。这样,二人的积怨越来越深,甚至相互仇视。有一天,为了一件小事二人又争吵起来。杜有邻仗着自己是长辈,***地训斥了曹柳勣一顿。曹柳勣一贯心孤气傲,这一次又被老丈人骂得狗血淋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愤恨交集之下,他就写了一篇诬告状,状告杜有邻“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诉状刚好落到李林甫的手里。李林甫一看,机会又来了。

曹柳勣告发丈人杜有邻,起因简单,不过是挟怨报复,李林甫却借口案情重大,直接由委派人员审讯。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曹柳勣继续诬告,由于李林甫揪住不放,估计还有“罗钳吉网”等帮凶的功劳,案情迅速扩大,审讯中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便以“厚相赂遗”受到牵连,又因李邕与淄川太守裴敦复有私交,裴敦复曾推荐李邕担任北海太守,裴敦于是也遭到株连。此案不但牵扯了一大批地方官员,最后太子李亨也被牵连进来。

玄宗听说涉及太子,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曹柳勣搞鬼。由于涉及到太子,为避免朝堂动荡,玄宗还是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但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曹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执行杖刑的尺度是因人而异的,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邻、曹柳勣均丧命重杖之下,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天宝六年(747年)李邕、裴敦被"就郡决杀",李邕时年七十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记载:之前曾经有人对李邕说:“君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想不到果然应验了。 

历史 总会重演,太子被迫再次离婚。李亨看着老丈人杜有邻等人冤死却无可奈何。李亨为了向父皇表明自己的清白无关,虽然非常喜爱杜良娣,也只能和杜良娣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此时,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据野史记载说,处理此事的李辅国是太子心腹太监,揣摩到了太子不能忘怀杜良娣的微妙心思,悄悄为无家可归的杜良娣做了一番安排。这雪中送炭的举止令太子李亨格外感激,后来李亨当了皇帝后,李辅国深得重用,权势滔天,当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名将王忠嗣是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子,赐名忠嗣,自幼在被养于宫中,与太子李亨交情深厚,后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控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威震边疆,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和信任。李林甫担心王忠嗣会入朝拜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非常忌惮,一直想找机会对付王忠嗣。

恰好唐玄宗考虑攻占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但王忠嗣认为花数万伤亡的代价,就算取得石堡城也得不偿失,唐玄宗对此很不高兴。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就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无奈只能出兵。将军董延光进攻石堡城失利,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唐玄宗大为不悦。不把太子置之死地的李林甫誓不罢休,一看机会来了,正好可以一箭双雕,便马上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魏林声称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而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过:“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幸好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的哥舒翰,正受到唐玄宗宠爱,辞语非常恳切的上奏说王忠嗣是冤枉的,并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最后才消了点怒气,没有杀王忠嗣,将他被贬为汉阳太守。

李林甫虽屡兴大狱,欲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但李亨仁孝谨慎,又有张垍、高力士的保护,他的奸谋最终也未能得逞。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鉴于***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为了巩固自己的相权,打算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于是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上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李林甫认为在朝堂没有势力的蕃将好控制,对他一手遮天没有威胁。唐玄宗忙着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便***纳了他的建议。李林甫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揽朝政,权势滔天。为蒙蔽皇帝,他曾召集谏官训话:“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李林甫也更是无法无天,肆意妄为。

李林甫外防边将,内防谏官,却没有防到杨国忠。《明皇杂录》记载:李林甫宅亦屡有妖怪,其南北隅沟中,有火光大起,或有小儿持火出入,林甫恶之,奏于其地立嘉猷观。林甫将疾,晨起将朝,命取书囊,——即常时所要事目也。忽觉书囊颇重于常,侍者开视之,即有二鼠出焉。投于地,即变为狗,苍色壮大,雄目张牙,仰视林甫。命弓射之,殷然有声,狗形即灭。林甫恶之,称疾不朝。其日遂病,不逾月而卒。

李林甫快死的时候,杨国忠刚到剑南,便被唐玄宗派宦官召回朝中,并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他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杨国忠对李林甫仍非常忌惮,汗流满面,连称不敢。

李林甫刚死,杨国忠拜相,便马上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大为震惊,马上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和杜有邻案是不是很像?)。唐玄宗一看,证据确凿啊,顿时大怒。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安禄山是很畏惧李林甫的,听到李林甫病死的消息还不敢相信,反复确认后才松了一口气说:“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安禄山才见李林甫时还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可几次交锋下来,安禄山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慑服,甚至李林甫成了他唯一忌惮的人。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现在李林甫一死,安禄山再没了顾忌,安史之乱很快爆发。

联手安禄山扳倒李林甫的杨国忠根本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安史之乱起兵的借口就是奉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跑到成都,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纵观李林甫一生,坏事做绝,卑鄙恶毒,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个懂人性、有手段,甚至有能力的人,不然唐玄宗也不会这样信任他,而安禄山和杨国忠这些人也不会这样怕他了。

可见,能力再大,没有用对地方,那就是错误。如果这个人还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那就会造成天大的错误。

能力要用到对的地方,要是用错了地方,就会变成能力越大,后果越可怕。

一个人一把剑一坛蜂蜜打一成语

口蜜腹剑说的是谁呢?成语故事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唐玄宗时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李林甫。这是一个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人品极差的人。这个词的意思指嘴上说得甜如蜜,肚子里却装着***的剑。比喻嘴甜心狠,狡诈阴险。说坏人或笑面虎时,常用此语。与“笑里藏刀”近义。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位高权重&mdashmdash;他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此人知识渊博,能书善画,但是人品极差。他忌贤妒能,凡是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会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打击排挤。而对于唐玄宗,他则阿谀奉承,竭力迁就,并且***取种种手段和方法,巴结讨好唐玄宗宠信的嫔妃和心腹太监,博取她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与人交往时,总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说的都是些动听的话,心里却琢磨着怎么害人。有一次,他***装诚恳地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若能开***出来,就可大大丰富国库,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信以为真,赶忙跑去建议玄宗开***华山矿藏。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就招李林甫前来商议。李林甫却说:“我早知此事,华山是历代帝王的‘风水宝地’,怎么能随便开***呢?别人劝您开***,恐怕是不怀好意。”唐玄宗又一次被李林甫蒙蔽,还认为他是忠臣,于是逐渐疏远了李适之。李林甫就这样排挤了许多有才之士,使朝中忠臣良将越来越少,因此百姓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现在你知道口蜜腹剑说的是谁了。李林甫的为人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么一个贬义的成语。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所以还不至于像秦桧那样遗臭万年。甚至还可以被某些同样人品的人当成学习的榜样呢。

口蜜腹剑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典故

一个人一把剑一坛蜂蜜打一成语——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

kǒu mì fù jiàn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贬义。多用于两面三刀的人物。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腹;不能读作“fǔ”。

辨形蜜;不能写作“密”;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词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词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辨析~和“笑里藏刀”;都形容狡诈阴险。但~偏重在嘴甜;心口不一;“笑里藏刀”语义更重;更阴险。

例句你可要提防这种~的“朋友”。

英译honey in mouth;danger in heart

成语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呢?别人劝您开***,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口蜜腹剑成语故事典故

释义腹:内心。意思是嘴说甜话,心里狠毒。比喻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害人的阴谋。

例句老爷爷时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对口蜜腹剑的*****,一定要多加提防,谁相信了他们的宣传,谁就会上当受骗。

近义;反义佛口蛇心 口是心非;心直口快 心口如一

这个成语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在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相近于宰相的职位。此人是个非常阴险、毒辣、狡猾的家伙。对皇帝,他想方设法,用尽阿谀、拍马的本领,取得宠爱和信任。对朝中的官员,他总以甜言蜜语,讨得对方的好感和欢心。有些人被他表面的伪善所迷惑,有时对他讲出了心里话。他便以此作为把柄,背后进行陷害。尤其对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比自己功劳大的人,他总是千方百计的玩弄两面派手法,进行打击、排挤、诬陷,置人于死地。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他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都知道:这是李林甫暗中捣的鬼。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甚至巧言令色,笑脸相待,背地里却暗箭伤人。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了李林甫的为人,也识破了他阴阳两面的手法。后来,人们每逢谈起李林甫,都说他是一个“口有蜜,腹有剑”的阴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