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_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07 0
  1. 孟子第十九课(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出幽谷而迁乔木~孟子对农家的驳斥)
  2.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3. 琐记为公译文
  4.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夷夏”对立的观念始终未被打破?
  5. 历代王朝以“夷夏观”发展来的“以夏变夷”边疆理论,有哪些特征?
  6. 用夏变夷什么意思?

5.4.1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xíng)①,自楚之滕,踵(zhǒng)门②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án)③而为氓(méng)。”文公与之处(chù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hè),捆屦(jù)④、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④与其弟辛,负耒耜(lěi sì)⑤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yōng sūn)⑥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⑦而以自养也,恶(wū)得贤?”

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_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yì)乎?”曰:“否。许子衣(yì)褐。”“许子冠(guàn)乎?”曰:“冠。”曰:“奚(xī)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zèng)爨(cuàn)⑧,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⑨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 dàn )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⑩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sì)人,治人者食(sì)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 有一位奉行神农氏学说的人,名叫许行,他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是从远方来的,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所,成为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他一个住处。他有***数十人,都穿粗麻衣服,以编草鞋、织席子为生。

(楚国的儒者)陈良的***陈相带着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非常高兴,就完全抛弃以前所学的(儒家道理),改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懂得正道。真正贤明的君主应该与百姓一起耕种养活自己,既要烧火做饭,也要治理百姓。现在,滕国有储存粮食与财货的仓库,这是损害百姓来供养自己,怎么算得上贤明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自己栽种粮食才吃饭吗?”陈相说:“是的。”孟子说:“许子定要自己织布才穿衣吗?”陈相说:“不是,许子穿粗麻衣服。”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的。”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陈相说:“戴白绸帽子。”孟子说:“是他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是的,用粮食换来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会妨碍他农耕。”孟子说:“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器耕田吗?”陈相说:“是的。”孟子说:“是他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是的,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取器皿、工具不算是损害瓦匠、铁匠;瓦匠、铁匠也用他们制的器皿、工具来换取粮食,难道就是损害农夫了吗?并且许子为什么不兼做瓦匠、铁匠,样样东西都从自己家里取来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呢?”陈相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一面耕种一面能同时做的。”

孟子说:“那么,难道治理天下就能与耕种一起干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并且,一个人身上的用具,要靠各种工匠来制作才能齐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那将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了。所以说:有的人操劳心思,有的人操劳体力。操劳心思的治理别人,操劳体力的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养活别人,治理人的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共同的法则。”

注 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神农与伏羲、燧人合称“三皇”, 相传他制造农具,教导人民种田。战国时,诸子百家学说多托古圣贤之名,“农家”就***托为“神农之言”。许行:战国时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能是楚人。农学家主张:“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②踵门,上门。踵,至,到。

③廛:住房。

④屦,草鞋。

⑤耒耜( lěi 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木柄叫“耒”,犁头叫“耜”。

⑥饔飧 ( yōng sūn):早饭叫“饔”,晚饭叫“飧”,这里用作动词,指做饭。

⑦厉:害。

⑧釜甑爨,甑(zèng),做饭用的一种陶器。爨(cuàn),烧火做饭。

⑨舍皆取诸其宫中,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舍,何物也,后代作?(shā),缓读为“什么”“甚么”,现代口语为“啥”。宫中:家中,古代住宅不分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居所为宫。纷纷然:繁忙貌。

⑩率天下而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路:用作动词,指奔走于道路。

5.4.2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bī)人①。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fū)治②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yuè)济漯(tà)③,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sì),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④,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yòu )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⑤曰:‘劳(lào)之来(lài)之⑥,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⑦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yù)⑧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译文 “在尧的时候,天下尚未太平,洪水横流,四处泛滥,草木丛生茂盛,鸟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鸟兽迫害人类,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尧特别忧虑,提拔舜来全面治理(这个局面)。舜派伯益掌管火政,伯益就用大火把山野沼泽的草木烧掉,使禽兽逃跑躲藏起来。大禹疏通九条河道,引导济水、漯(tà)水流入大海;挖掘汝水、汉水,疏浚淮水、泗水,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中原的百姓才能耕种而有饭吃。在那个时候,大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去,即使是想亲自耕种,可以吗?

后稷教导百姓进行各种农事,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才可养育百姓。人类生活的法则是:吃饱穿暖,要是生活安逸而没有教育,也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忧虑,就任命契为司徒,教导百姓***关系:父子有亲情,君臣有道义,夫妇之爱有内外之别,长幼有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尧说:‘慰劳及催促他们,匡正及期勉他们,辅导及协助他们,使他们自己走上正路,然后赈济及加惠于他们。’圣人为百姓忧虑到这种地步,还有空闲耕种吗?

尧以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以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耕不好百亩地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以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恩惠;以善行教导别人,叫做忠心;为天下找到贤才,叫做仁德。因此,把天下让给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才是困难的。孔子说:“伟大啊,像尧这样的君主!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是效法天的。他的恩泽广阔无边啊,百姓没有办法去形容。舜真是个君主啊!多么崇高啊,拥有天下而不私自享有。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是无所用心的吗?只是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注 ①逼人,逼字的异体字,同逼。

②敷治,遍也。

③瀹(yuè)济漯(tà),瀹,疏导。济、漯,济水、漯水,古漯水在山东,今已湮灭。

④树艺五谷,。“树艺”, 种植,栽培。五谷,稻(水稻)、黍(黄米)、稷(小米)、麦(小麦)、菽(豆类)。

⑤放勋,尧的称号。

⑥劳之来之,劳(lào),慰劳。来(lài)通“徕”。劝勉。另东汉郑玄注:劳、来皆谓勤也。

⑦易,治也。

⑧不与(yù),不私有。杨伯峻说:“‘与’即‘参与’之‘与’这里含有‘私有’、‘享受’的意思。”

5.4.3 原文 吾闻用夏变夷①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②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③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 qiǎng)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zhuó)之,秋阳以暴(pù)之,皜皜(hào hào)乎不可尚已④。’今也南蛮鴃( jué)舌⑤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⑥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jià )⑧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jù)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⑨,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bì)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jù)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 我只听说用中原文明去改变蛮夷的,没有听说反而被蛮夷改变的。陈良原是楚国人,却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方的中原来学习,北方的学者没有超过他的,他真是所谓的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向他学习了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守丧三年之后,收捡行李准备各自回家,,走进子贡住处行礼告别,相对痛哭,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重新筑屋,独居三年,然后才回家。一段时日之后,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的言行举止很像孔子,就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去侍奉他,并且勉强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经过江水、汉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老师的人品高尚)洁白明亮无以复加了!’现在,那个说话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子,否定了先王的正道,你却背叛了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与曾子大不相同啊。我只听说有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上的,没有听说从高大的树木上飞下来,迁徙到幽暗的山谷中的。《诗经·鲁颂·问宫》上说:“打击戎狄,惩戒荆、舒。周公尚且要打击楚国人,你还去向他们学习,也真是不善于改变了。”

陈相说:“如果依照许子的办法,那么市场价格一致,国中就没有作伪的事。即使叫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有人欺骗他。布匹丝绸长短相同,价钱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就一样;五谷只要数量相同,价钱就一样;鞋子只要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

孟子说:“物品各有差别,这是它们的实际情况。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只是扰乱天下罢了。粗糙的鞋与精致的鞋价钱一样,谁还肯做精致的鞋呢?依照许子的办法,大家一个跟着一个都去作伪了,哪里还能治理国家?”

注 ①用夏变夷:用中原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去改变周边民族的落后文化。

②倍:同“背”。背叛。

③治任:准备行李。治:整治。任:担子;行李。

④江汉以濯(zhuó)之,秋阳以暴(pù)之,皜皜(hào hào)乎不可尚已,濯洗涤。秋阳,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故秋阳实际相当于今天的夏阳。暴同“曝”,晒。皜皜:同“皓皓”。光明洁白的样子。句意为,如同江汉之水洗涤,,好似六月骄阳曝晒过,(老师的人品)高尚洁白无人比得上。

⑤鴃(jué)舌:比喻语言难懂。鴃:伯劳鸟,喜弄舌啼聒。

⑥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引自《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即膺戎狄。是无实意,起宾语前置的作用。膺:打击。荆舒是惩,即惩荆舒。楚国本名为荆,舒是楚国邻近的小国。

⑦是之学:即“学是”

解读 1、许行认为真正的贤君应该是和百姓一样,劳作、干活。我想,在许行的心里,贤君应该是神仙,啥都会,样样精通才行。只能说许行一类的人不懂的什么是社会分工。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社会分工的。我们传承千年的姓氏、技能等都和分工有关。没有人能够事事皆通,肯定都会有擅长的方面。

无论是什么社会模式下,也都是有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所偏重的方面也是不同的。樊迟请学稼、学圃,孔子就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因为孔子更重要的是教化万民。

同理,从古时的部落首领,到后来的王、皇帝,再到现代的各种管理者,他们所需要做的是要如何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管理;如何掌握大的方向;’如何能够凝聚人心、人力;如何能将部落、国家或者企业、团队发展壮大;如何能做好先天下之忧而忧。

所以,并不像许行认为的,管理不重要,而恰恰相反,管理者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行动上,都是一个团队、一个国家的核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强有力的管理,那么团队就失去的主心骨,更不会有凝聚力,一切就像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我们都要尊重管理,因为它也是一项工作,是为社会创造秩序必不可少的分工。

每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但能伟大的远见,还要有正确的判断力,恰到好处的亲和力,以及科学用人的能力。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能力,在当代会被人称为“艺术”。其实这也不为过。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要能挖掘人才、发现人才、知人善任、量才使用、疑人不用。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团队,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2、人类社会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迭,用新的文明来改造或代替旧的文明。而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地发展,就在于我们能够不断地创造大量的需求,并且允许创新的人能够获利,这样才能敦促人类社会不断的更迭、不断地进步。

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偏离美好初心、正心、正念的事情,但这并不影响它推动社会的进步。

孟子第十九课(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出幽谷而迁乔木~孟子对农家的驳斥)

关于“文化厚重的成语”的问题答案如下:

1、蹶角受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形容声威极大。

造句: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

2、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造句:我们县真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几年给国家输送的大学生数量还真不少。

3、学养深厚:学业上的修养深切浓厚。

造句:他的学养深厚,兼以才思敏捷,自然出口成章。?

4、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造句: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5、人才辈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造句: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所作为。

6、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造句:今天的黄鹤楼虽然富有古色古香的情调,但它已不是古时的黄鹤楼了。

7、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造句: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幸福的生活源远流长

3、书香四溢:是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四溢”。

造句:地广人稀环境好,追求境界素质高。社区静谧才安逸,书香四溢有和气。

4、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造句:江南人杰地灵,是文人才子向往的好地方。

5、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造句:屏山岩的钟灵毓秀,曾吸引古今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8.6共修孟子第十九课(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孟子对农家的驳斥),原文如下: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艾婷的分享:

孟子的思想在滕国践行如火如荼时,有自称神农后代的许行,找到滕文公请求投靠,过了一段时间,又有陈氏门徒来到滕国,希望做滕之子民。陈相与许行相遇并学习之,后来见孟子并和孟子进行一番"同耕同食"的大讨论。

以孟子的思想,如何看待陈相的"同耕同种"思想?

一."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在孟子看来是带所有的人往越来越劳累的路上走,是让社会退步。在神农时代最缺乏食物,神农带领大家共同寻找粮食、挖巢穴,解决温饱。但在距离神农已有三千年,战国时代社会已经不是原始分工,相对于同耕同食年代已经非常现代化。

二.天下的事有大人之事,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在尧的时代,天下尚未平,尧找到舜治理天下,舜派禹疏理河道治大水,又令伯益掌管火政趋禽兽,用契做司徒教百姓人伦。或劳心或劳力,分工统筹规划明确;为农夫时则为农夫,为君王时则为君王,分人以才为之慧,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仁者为之仁。

三.同耕同种是神农外在的形,为民***是神农内在的神。许行,陈相之流没有学到神,只留于形。孔、孟、周文王注重神,一脉相承,注重形,只会夜郎自大,有形无神,违背自然之道。

从清静本心而发,追求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的道重在神而非形,思想扎根,思维成熟,坚定心去探索实行。

Alice的分享:

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思:凡事不能只看表面,照猫画虎,有形无神。陈相与许行只看到了神农氏的行,并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学得不精造成错误的理解,正如大学所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修:用心学习经典,清静本心。

琐记为公译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译文

作者:孟子(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思(孔 )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文体: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有为神家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但他还是没真正认识圣人之道啊。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力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问道:“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

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况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践踏出来的道路,纵横交错,遍布在中原大地。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的人民才能够正常耕种,赖以生活。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来行事。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拥有天下却不把它据为私有!’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决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夷夏”对立的观念始终未被打破?

琐记

<br>

<br>

<br>

<br>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br>

<br>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br>

<br>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br>

<br>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br>

<br>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br>

<br>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br>

<br>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br>

<br> 好。那么,走罢!

<br>

<br> 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当作有趣的话柄。我只记得那“起讲”的开头是:——

<br>

<br>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今也不然:鸠舌之音,闻其声,皆雅言也……。”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br>

<br>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象《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isacat。”“Isita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id="id5">历代王朝以“夷夏观”发展来的“以夏变夷”边疆理论,有哪些特征?

对中国人来说,中国皇帝膺荷天命,中国是“中央之国”,是“孔乐教化,尧天舜日”,周边则“蛮夷之域,不识礼义”。但从历史实际看,“夷夏”对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说绝对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改变,因为历史上中原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任何力量无法改变的,而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虽是他的个人偏见,却也不幸言中。“夷夏”格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华夏文化在发展中能适应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挑战,始终保持着一种不曾间断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传承下来,而以华夏文化为主导融合“四夷”的过程也不断继续下去。说相对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文化对“夷夏”对立中的异质文化,表现出了适度的开放性和宽容,并能在不断的“以夏变夷”的方式中发展壮大。这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与政治的统一和发展,无疑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用夏变夷什么意思?

第一,将边疆问题作为内部文化认同问题,强调“以夏变夷”,积极主动开边、经营边疆。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的核心,历来都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在秦汉统一之前,中国不仅在政治上分为许多诸侯国,各自为政,在民族上也分裂为不同的种族、部族、部落,当时人称“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因而有中原诸侯的“尊王攘夷”。伴随着“攘夷”而来的,则是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秦汉以后,虽然大统一成为常态,但中华民族内部中心区域与散居于四周的“夷狄”,仍然处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层次。

第二,以华夏文化为主导,在“以夏变夷”的基础上促进文化认同,使各民族共同走向文明。

按照儒家的“天下”模式,华夏文化的影响力是分成不同的等级从中心向周边辐射的,而作为中心的“中国”及其文化,又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历史上华夏族“有章服之美”,“有礼仪之大”,有高度的诗书礼乐文明,而“夷狄”不仅经济落后,且“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这就使华夏族有了一种文化优越感,并因之而产生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孟子就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所以,华夏族不仅应保持华夏文明绝对的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此前提下,还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地以“以夏变夷”的方式,对“夷夏”对立中的异质文化加以改造,将自己优越的文化不断向外拓展,使“夷狄”也“沾沛王化”。也就是说,天下虽有层次,“夷夏”尽管有差距,但理想的君主应由内而外,“一”乎天下,“一”的方法是孟子所说的“以夏变夷”,化“四夷”之陋俗,播“声教”于普天之下,骄傲而宽宏地接受边疆“四夷”的仰慕、朝贡和拱卫,从而不断促进“夷夏一体”的天下大一统。

第三,协调“夷夏”关系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应该是“文教”。

在传统的边疆经营中,解决“中国”与边疆的“四夷”这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可供选择的办法不外有二:“文德教化”与武力征伐。但按照“夷夏观”对“夷夏”的认识和判定,中华文化的“一体”意识、包容意识、大一统意识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如此,要实现“以夏变夷”的目的,就必须务实理性地应付来自边疆的挑战,综合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各种手段,特别是要重视内地的文物制度在边疆治理中的示范和影响作用,突出招抚、德化与怀柔,从而“播声教”于普天之下。相反,通过武力征伐强行改变周边民族的风俗习惯,既不是“以夏变夷”的唯一的手段,甚至也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恰恰是必须尽量予以避免的。

词目

用夏变夷

发音

yòng xià biàn yí

释义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引用

《两晋演义》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蓟北 毙赵染晋相保关中 ...宿儒刘赞为东庠祭酒,令子皝带着国胄,北面受业,居然习礼讲让, 用夏变夷 。慕容之兴,实基于此。幽州从事韩咸,监护柳城,入谒王浚... 《两晋演义》第四十一回 察钤音异僧献技 失军律醉汉遭擒 ...书监刘均领国子祭酒,散骑侍郎董景道为崇文祭酒,居然尊经讲道, 用夏变夷 。曜后羊氏,虽得专宠干政,究竟也没有甚么权力,曜立羊氏... 《两晋演义》第七十九回 吕氏肆虐凉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 ...谕旨,多出二人手裁。小子有诗咏道:  楚材入晋再弹冠, 用夏变夷 易旧观。  只是华人甘事虏,史家终作贰臣看!... 《南北史演义》第二十九回 萧昭业喜承祖统 魏孝文计徙都城 ...诗咏道:  霸图造就慕皇风,走马南来抵洛中;   用夏变夷 怀远略,北朝嗣主亦英雄。  魏主迁洛的时候,正值... 《元史演义》第二十回 勤南略赍志告终 据大位改元颁敕 ...,未始非保存国粹之意。主非 *** ,而文则从汉,故宋亡而文不亡, 用夏变夷 ,此之谓欤?  ... 《清史演义》第二十九回 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 ...无怪其旋平旋乱也。若台湾收入版图,已数十年,芟荆棘,夷溪洞, 用夏变夷 ,推行风教,吾知数十年内,亦可收功。乃所用非人,徒知殃... 《清史演义》第七十七回 戮权阉丁抚守法 办教案曾侯遭讥 ...等,留心外事,自愧不如,乃迭请剏办新政,改习洋务。廷臣又据了 用夏变夷 的古训,先后奏驳。满首相倭仁,尤为顽固,事事梗议。夏虫... 《宋史》卷一百九十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等 ...。今宜令蕃兵稍与汉同,与蕃贼异,必先录用其豪杰,渐以化之。此 用夏变夷 之术也。"帝乃诏王韶议其法。 ... 《宋史》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 ...手所笔削之书,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 *** 灭理, 用夏变夷 ,殆由乎此。"故潜心是书二十余年,以为天下事物无不备于... 《元史》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 ...中原。太宗继之,而金源为墟;世祖承之,而宋箓遂讫。立经陈纪, 用夏变夷 。肆宏远之规模,成混一之基业。爰及成、仁之主,见称愿治... 《明史》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礼五 ...并隆,咸膺显号。钦惟皇考皇帝,统天肇运,奋自布衣,戡定祸乱, 用夏变夷 ,以孝治天下。四十馀年,民乐永熙,礼乐文章,垂宪万世,...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 用夏变夷 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 《新元史》卷九十五·志第六十二 ...毳幕,百度草创,独汲汲然效先王之法服,与夫差之冠何以异。是故 用夏变夷 ,必自衣冠始焉。自宪宗以下,至世祖始制祭服;至成宗祭服... 《新元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富妻黄氏 昆山孝节妇 《春秋》之义, 用夏变夷 ,必自夫妇之伦始。世祖奄宅中夏,有意于先王之礼教,独于...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中 ...一世酣豢于利欲之中。奉贼称臣而不以为耻,忘雠事虏而不以为怪, 用夏变夷 而不以为非,其弊可胜言哉!国家靖康之祸,乃二晋之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