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囷相赠值得是谁,指囷相赠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7 0
  1. 形容知己的词语
  2. 指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3. 交友的古诗或成语
  4. 表示感恩报德的成语
  5. 形容感恩别人的成语
  6. 关于做事要竭尽全力的诗句
  7. 感恩的成语
  8. 易中天品三国第17集(隆重对策)讲的是三国中的哪一回?

A. 类似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这类的词还有什么

佛家的一则典故,是高僧寒山和拾得的对话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指囷相赠值得是谁,指囷相赠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B. ***慈悲的近义词的成语

慈悲为怀 [cí bēi wéi huá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专悯之心为根本属。

网络释义

慈悲为怀,佛教语,用于劝诫人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慈悲:慈善和怜悯。出自《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查看网络

英文翻译

Mercy for the bosom

C. 像 普度众生 佛光普照这一类的成语 谢谢 意思相近都可以

普济众生

成语解释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回***力,尽力救济答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引证解释

同“普度众生”。

明 无名氏 《庆长生》第一折:“九幽拔苦消灾障,普济羣生佑下方。”

D. 形容人关心苍生慈悲为怀关心世间疾苦怜悯苍生之类的成语

:额,我想想哈:嘘寒问暖 无微不至 关怀备至 同甘共苦 相濡以沫

守望相助 相亲相爱, 团结友爱~~只想到这么多了

E. 慈悲为怀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慈悲为怀[ cí bēi wéi huái ]

基本释义

[ cí bēi wéi huái ]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F. 慈悲为怀的成语解释

词 目慈悲为怀读 音cí bēi wéi huái

示 例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版。

用 法 作谓语、宾语权;用于劝诫人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

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梵语;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藏传佛教极其重视四无量心的修持,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很多藏传佛教的***终生持诵四无量心几十万乃至数百万遍。即: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

G. 形容“慈悲”的成语有哪些

1.慈悲为本 cí bēi wéi běn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专本。

2.大慈大属悲 dà cí dà bēi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3.普度众生 pǔ dù zhòng shēng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4.恩逾慈母 ēn yú cí mǔ

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5.普济群生 pǔ jì qún shēng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H. 雪中送炭类似成语

八方支持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八方支援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打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扶倾济弱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善余庆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急公好施 指热心公益,乐于施舍。

急公好义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急人之困 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急人之难 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济寒赈贫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济困扶危 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济弱扶倾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济世救人 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解囊相助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矜贫救厄 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救难解危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

救灾恤患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慷慨解囊 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出处: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慷慨仗义 仗义:讲义气。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乐善好施 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乐善好义 指乐于行善,喜好正义。

普度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普济群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普济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轻才好施 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出处:《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善门难开 善门:为善之门。旧指一旦行善助人,许多人都会来求援,凡无法应付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大善士见机,善门难开。”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疏财仗义 疏财:以财物分人。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疏财重义 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同“疏财仗义”。

为善最乐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雪里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同“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与人为善 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仗义疏财 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振穷恤寡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出处:《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振穷恤贫 救济贫穷的人。

出处:《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赈贫贷乏 救济穷人。

出处:《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周急继乏 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

诸恶莫作 诸恶:各种坏事。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出处:《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助人为乐 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处: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作善降祥 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出处:《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I. 慈悲为怀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慈悲为怀”的成语是“一慈悲为本,有一棵善良的心”的意思。

J. ***慈悲同义词

***慈悲同义词: 慈悲为怀

成语: ***慈悲

拼音: dà回 fā cí bēi

解释: 慈悲:答慈善和怜悯。比喻起善心,做好事。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七:“伏望母亲大人,***慈悲,优容苦志。”

举例造句: 他说三天之内,照着祖爷爷的吩咐送过来。请祖爷爷***慈悲,代他们打点打点!(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

灯谜: 施恩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有怜悯之心

英文: h***e pity on

成语: 慈悲为怀

拼音: cí bēi wéi huái

解释: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 《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举例造句: 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

歇后语: 唐僧的心胸

灯谜: 唐僧的肚皮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英文: leniency

形容知己的词语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从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可见,当时的周瑜年轻有为,少年有才。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长的雄壮,英气十足,手中慢摇羽扇,扇动着华光,多少妙计便出自这轻摇中。头上裹着长巾,更显飒爽。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言谈说辞,可以轻易地改变战争的动向(其实是夸张的说法,只是想突出他的政治影响和才略)。

周瑜最大的魅力在于有多面性,在史书中,刚柔相济这样的特质就很明显,雄烈英迈和温润儒雅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我觉得这就是周瑜最独一无二也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故他的这种“刚柔相济”的特质是最值得欣赏的,我个人认为他是那种条件优越又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英气勃发,果敢进取,享受生活,追求事业(建功立业)的人,而不是单纯只有周周的“顾曲听音”“谦让得人”“英雄美人”这些阴柔的一面。

除了历史人物的刚柔相济,后世的附会又给周瑜这个形象加上了不少孩童性和其他丰富又有些矛盾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多面且立体。演义里的周瑜就是这种集孩童的任性可爱和智将阴毒老辣为一体的奇怪产物,也就是集毒与美于一身吧,怪不得被称为“活周瑜”的小生名家叶盛兰认为周瑜是最难演又最喜欢演的角色,虽然没有多少唱工和作派,但几乎把小生的几个类别都用上了,他说这是“五子登科”。京剧小生行当里有“雉尾生(吕布),扇子生(张君瑞),官衣生(王金龙),娃娃生(陆文龙),穷生(周仁)共五钟类型,而一个周瑜就把前四种都占上了。他有雉尾生的英迈和矜骄;扇子生的风流和温润;官衣生的大气和儒雅;娃娃生的活力和帅气,除了一个不上台面的穷生永远和周周无缘外,周瑜这个角色是多么具有多面性啊。

从历史上的刚柔相济到后世附会出来的多面个性,才使周瑜这个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吸引人。 看到一本书说女性理想中的男子是这样的:长相上身材高大而俊美;气质上为“自信而不自负;谦让而不随俗;果断而不武断;沉着而不刻板;刚毅而不鲁莽;博学而不迂腐。”当然啦这是心理学家概括的,社会性上估计还得加上有钱有地位,这些也是所有想获得MM爱慕的DD需要努力的方向。MM往往会说“爱不需要理由”,其实这些都可以分析量化的,这样排出来一看,历史人物周瑜和演义里的赵云都比较符合,怪不得现在“周周”“云云”的人气会很旺呢,这其中又有周瑜有历史依据而赵云纯是附会的高下之别。

指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白首如新 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

出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士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

白首相知 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出处:明·孙仁儒《东郭记·顽夫廉》:“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发相知,按剑同袍。”

白头而新 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

出处:明·杨慎《白头而新》:“《汉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说苑》作‘白头而新,倾盖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头而新,虽至老而交犹新。”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叨在知己 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潭随录·崔秀才》:“谓叨在知己,亟当如命。”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将顺其美 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解囊相助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解人难得 解人:原指通达言语或文辞意趣的人,借指知己;难得:不易得到。比喻知己难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流水高山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谬托知己 指***托为知心朋友。

青林黑塞 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青蝇吊客 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出处:《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青蝇之吊 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出处:《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群空冀北 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

出处: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士死知己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视为知己 看成好朋友。

心腹之交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通判乃是心腹之交,径入来同坐何妨!”

玉汝于成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择主而事 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三回:“二人也把别后之事,谈了一番。三人俱备大悦。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交友的古诗或成语

1. 指开头的四字成语

指手画脚、

指鹿为马

指日可待、

指名道姓、

指桑骂槐

指腹为婚、

指山卖岭、

指麾可定、

指天射鱼、

指天说地、

指鸡骂狗、

指山说磨、

指敌忘身、

指雁为羹、

指山卖磨、

指亲托故、

指天画地、

指天誓日、

指天誓心、

指佞触邪、

指点江山、

指瑕造隙、

指顾从容、

指天为誓、

指树为姓、

指李推张、

指不胜屈、

指日成功、

指东骂西、

指方画圆

指顾之间、

指矢天日、

指日高升、

指日可下、

指顾之际、

指古摘今、

指腹为亲、

指南攻北、

指一说十、

指破迷团、

指通豫南、

指心恋母、

指挥若定、

指皂为白、

指东话西、

指空话空、

指掌可取、

指事类情、

指囷相赠、

指东打西、

指水盟松

2. 以四开头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四不拗六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四百四病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四壁萧然四壁:四面墙壁;萧然:寂寞冷落.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四冲八达指四通八达的要道.同“四冲六达”.四冲六达指四通八达的要道.四大皆空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四德三从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四方八面到处;各个方面.四方辐辏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四方离乱四方:天下,各处.指到处发生割据,战乱.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四分五落形容分散零乱.。

3. 指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指雁为羹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指鸡骂狗 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指名道姓 明确指出姓和名。

指天射鱼 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

指手画脚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指不胜屈 指:手指;屈:弯曲。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指东画西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指天誓日 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指日可待 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指山说磨 比喻错此说彼。

指天画地 形容说话没有顾忌,目中无人。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腹为婚 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

指日可下 表示不久就可以攻下。

指挥若定 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指鹿作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指不胜偻 见“指不胜屈”。

指东划西 亦作“指东画西”。①谓说话东拉西扯。②比喻说话时以手势比画动作。

指东话西 犹言东拉西扯。谓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指东说西 ①见“指东话西”。②犹言指桑骂槐。

指方画圆 谓谈论时以手指比画。

指挥可定 见“指麾可定”。

指麾可定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指空话空 谓故弄玄虚。

指李推张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指南攻北 犹声东击西。

指破迷团 指点解说,破除疑问。

指亲托故 指为亲戚,***托故旧。谓攀附有权势的人。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指日成功 谓不久即可成功。

指日而待 见“指日可待”。

指日高升 见“指日高升”。

指日誓心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指桑说槐 见“指桑骂槐”。

指山卖磨 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

指事类情 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

指矢天日 见“指天誓日”。

指手点脚 犹指指点点。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

指手划脚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

指树为姓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指天为誓 见“指天誓日”。

指瑕造隙 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

指皁为白 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指掌可取 掌:手掌。手掌里的东西随时可以取得。形容非常容易。

指猪骂狗 犹指桑骂槐。

指手顿脚 〖解释〗一面指着骂,一面跺着脚。形容蛮横不讲理的样子。

指皂为白 〖解释〗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4. 跪求 指开头的四字成语

指鹿为马、

指日可待、

指手画脚、

指桑骂槐、

指腹为婚、

指雁为羹、

指手划脚、

指天画地、

指日高升、

指挥若定、

指名道姓、

指囷相赠、

指不胜屈、

指天射鱼、

指山卖磨、

指鸡骂狗、

指猪骂狗、

指天誓日、

指鹿作马、

指东说西、

指皂为白、

指东画西、

指山说磨、

指日可下、

指东划西、

指日而待、

指树为姓、

指不胜偻、

指手点脚、

指桑说槐

不好意思 看错了

5. 以“四”开头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四百四病 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四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四冲八达 指四通八达的要道。同“四冲六达”。

四冲六达 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四方八面 到处;各个方面。

四方辐辏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四方之志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四分五裂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四分五落 形容分散零乱。

四分五剖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四纷五落 形容分散零乱。同“四分五落”。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四海*** 指全中国。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四海升平 指天下太平。

四海他人 指没有亲戚关系。

四海为家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荒八极 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四郊多垒 垒:营垒。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也比喻竞争的对手多。

四角俱全 比喻完美无缺。

四脚朝天 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形容人死去。

四马攒蹄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四面八方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四面出击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面受敌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四平八稳 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四清六活 形容机灵干练。

四衢八街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四山五岳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四时八节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四时之气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四体百骸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亭八当 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四停八当 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同“四亭八当”。

四通八达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四通五达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四姻九戚 比喻亲戚极多。

四战之地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战之国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肢百骸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四肢百体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四至八道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6. “久”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多少

“久”开头的四字成语有19个:久安长治 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428久别重逢 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455久病成医 病久了对医理就熟悉了.比喻对某方面..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 467久而久之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808久负盛名 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 574久惯牢成 比喻深于世故. 411久旱逢甘雨 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形容.. 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1043久怀慕蔺 比喻想望十分殷切.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 576久***不归 ***:借;归:归还.原指***借仁义的名.. 《孟子·尽心上》:“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545久经风霜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428久居人下 现指处境或职务长期处于他人之下. 403久闻大名 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 415久悬不决 拖了很久,没有决定. 405久要不忘 久要:旧约、旧交.不忘旧约或旧交.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461久惯老诚 比喻深于世故.同“久惯牢成”.无 31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 无 27久久不忘 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 陶铸《松树的风格》:“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 46久历风尘 经历过很多艰苦的日子. 无 32。

7. 工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什么

词目工工整整 拼音gōng gōng zhěng zhěng 名词解释 (1).指对仗工稳齐整.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岳王论》:“ 吴谷人 祭酒《岳忠武论》……结句云:‘人间之铁案无私,请质东南山行者;天半之神旗高卓,试看大小眼将军.’向特爱其工整.”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一章:“﹝ 陆机 ﹞《猛虎行》诸作,宜可刚劲猋发,而亦乃靡弱工整,亦足见其才之所限.” (2).细致整齐. 巴金 《寒夜》二六:“那一迭信笺上全是她的笔迹,字写得相当工整,调子却跟往常不同.”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五章:“那些稿件,全是用工整而秀丽的字抄写的.”。

8. 引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引而不发: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2、引风吹火: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3、引鬼上门: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意思:比喻招来坏人.4、引吭高歌:意思: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5、引虎自卫: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意思: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6、引火烧身:意思: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7、引经据典:出处:《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思: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8、引颈受戮: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乃敢拒敌大兵.”意思: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9、引咎自责:出处:《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意思: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10、引狼入室: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意思: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11、引领而望: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意思: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12、引人入胜: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意思: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13、引人注目:意思: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14、引商刻羽: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15、引以为戒:出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意思: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16、引玉之砖: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意思: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17、引足救经:出处:《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意思: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18、引锥刺股: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意思: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19引绳排根:出处:《汉书·灌夫传》:“及窦婴失势,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意思:指勾结起来排斥异己.。

表示感恩报德的成语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交友的古诗或成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交友的古诗

 1、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2、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

 3、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4、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周易》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7、一贵一贱交情见——骆宾王

 8、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

 9、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冯梦龙

 10、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11、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冯梦龙

 1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

 13、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

 14、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15、刎颈之交——《汉书、诸葛丰传》

 16、知音世所稀—— 孟浩然

 17、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韩愈

 18、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1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2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21、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2、刎颈之交——《汉书——诸葛丰传》

 23、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

 24、礼尚往来——《礼记——曲礼》

 25、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26、先人而后己——《礼记》

 27、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西塞图

 28、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薛之情公读书录交友》

 29、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30、顺利时结交朋友,逆境中考验朋友——拉丁谚语

 31、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莎士比亚

 32、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冯梦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33、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宋)欧阳

 3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35、同是天涯沦落人,邂逅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36、零二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37、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3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39、小人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小人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41、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4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43、平民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44、小人与小人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45、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46、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47、于患难风好汉。 ——(清)魏禧琼瑶描写爱情的诗句

 48、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49、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50、君子之交淡若水。——《庄子·山木》

 二、交友的成语

 1、打成相识:指双方经过一番较量,显出自己的功夫,最后从漠不相识变为朋友。

 2、拜把子: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3、羊左之交:羊左:羊角哀与左伯桃,春秋时期燕国人。像羊角哀与左伯桃那样的交情。比喻生死之交的朋友。

 4、一面如旧: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5、远亲近邻:泛指远近的亲戚朋友。

 6、狂朋恠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7、霞友云朋:与云霞为朋友。指避世隐居。

 8、正言直谏: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9、倾盖之交:盖:古车篷;倾盖:停车。指一见如故的朋友。

 10、远亲近友:泛指远近的亲戚朋友。

 11、亲戚朋友:亲人、朋友及姻亲关系等人。

 12、管鲍之好: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13、青蝇之吊: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14、人莫若故:还是老朋友亲。

 15、鸡黍深盟: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情。指朋友之间交情深厚。

 16、班荆道旧: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17、他乡遇故知: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18、势力之交:势:权势;交:交往。为权势利益进行的交往。指趋炎附势的朋友。

 19、忘年之契: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20、管宁割席: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21、高朋故戚:高贵的朋友,至近的亲戚。指至亲好友。

 22、势利之交:势:权势;利:利益。为权势和利益进行的交往。指趋炎附势的朋友。

 23、车过腹痛: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不祭奠,走过去肚子就会痛起来。用来表示对亡友的悼念。

 24、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25、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26、宾朋满座:宾客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友聚会。

 27、契若金兰: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28、他乡故知: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29、沾亲带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30、东劳西燕: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31、白衣送酒: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32、故人之意: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33、一接如旧:犹言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34、*朋狎友:不正派的亲密朋友。

 35、严师益友:严:严格;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36、牙生辍弦:牙:伯牙;辍:中止。伯牙活着的时候不复操琴。表示对亡故的知音朋友的沉痛悼念之情。

 37、悬剑空垄:比喻心许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变。

 38、迷途失偶: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侣。迷失了道路,丢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独

 39、与古为徒:徒:同类的人。和古人作朋友。

 40、屋梁落月:比喻殷切的思念朋友的心情。

 41、朋酒之会:朋酒:朋友聚会畅饮。朋友欢饮的聚会。

 42、金兰契友:金兰:指友情投合,交谊深;契:投合;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泛指结拜兄弟。

 43、莫逆交:莫:没有;逆:抵触;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44、相知恨晚: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45、忘年交: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46、*朋密友:亲近密切的朋友。

 47、面朋面友:表面上的朋友,交情不深,貌合神离。

 48、不忘故旧: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

 49、平原十日饮:平原: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表示朋友暂住欢宴。

 50、孝悌忠信: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51、人不厌故:故:故交,老朋友。为人不应抛弃老朋友。意指还是老朋友好。

 52、严师畏友:严:严格。要求严格的老师和朋友。

 5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形容故旧不可轻弃。

 54、谊切苔岑:切:亲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55、化敌为友:把敌人转化为自己的朋友。

 56、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同“清风明月”。

 57、至亲好友:关系至深的亲戚,感情最好的朋友。

 58、故人之情:故人:老朋友。老朋友之间的感情。

 59、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60、酒朋诗侣:指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

 61、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62、隙末凶终:隙:嫌隙,仇恨;凶:;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

 63、千里结言:指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64、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65、忘形交: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

 66、视为知己:看成好朋友。

 67、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68、出云入泥:指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比喻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69、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

 70、泛泛之交:泛泛:一般,平常。交情不深的朋友。

 71、狂朋怪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72、拜把兄弟: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73、嘤鸣求友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74、十日饮: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

 75、月落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76、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77、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78、胶漆相投:胶漆:胶和漆,比喻亲密;投:投合。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投合。

 79、忘年之友: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好朋友。即不拘年岁行辈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0、半面之识:半面:指瞥过一眼;识:相识。后用以指只见过一次的朋友。

 81、青林黑塞: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82、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83、金兰之交:指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

 84、竹马之交:指幼年之交

 85、君子之交:指看上去很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朋友

 86、肺腑之交:指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87、车笠之交:指不以贵贱而异相交的朋友

 88、忘形之交: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行迹的朋友

 89、款交:指真诚相待的朋友

 90、布衣之交:指普通百姓相交

 91、忘年之交:指不记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92、石交:指友谊坚固的朋友

 93、平昔之交:指往日结交的朋友

 94、贫贱之交:指在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95、再世之交:指父子两代人都与人结为朋友

 96、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

 ***、金石之交:指友谊深厚,如金石之坚固

 98、情同一家: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99、情深潭水:比喻友情深厚。

 100、抵足谈心:同床共卧,亲切谈心。形容彼此间情谊深厚。

 101、情同手足:手足:比喻兄弟。彼此感情深厚,好像亲兄弟一样。

 102、金兰之契: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103、情投意合:投:合得来。形容双方思想感情和心意都很融洽。

 104、生死不渝: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105、心照神交: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谊。

 106、情同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107、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108、情逾骨肉:情谊深厚超过亲人(骨肉:比喻至亲)。

 109、手足之情:兄弟的情义(手足:喻指兄弟)。

 110、鲍子知我: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111、情深似海:情爱像海一样深。亦作“情深如海”。

 112、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113、患难之交: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114、情意绵绵:感情心意很深长(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115、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116、万古长青:万古:千秋万代。千秋万代都像松柏一样永远苍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远不会消失。

 117、云天高谊:情谊深厚,高达云天。

 118、胶漆相投:相:相互;投:投合。比喻情深谊厚、亲密无间。

 119、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120、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121、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122、一脉同气:指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123、含情脉脉:深沉的温情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多形容女子微含娇羞而又无限关切的情态。

 124、情深骨肉:骨肉:比喻至亲。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

 125、肝胆相照:肝胆:比喻真心诚意,是指以真心相见。

形容感恩别人的成语

报效万一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寸草衔结 比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戴天履地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

出处:王朔《我是“狼”》:“当你认定十年韬晦已足以使人们忘却你和你下决心干掉的那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你便开始行动了。”

恩高义厚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徽剧《赠剑》:“蒙公主不弃臣陋,恩高义厚。”

恩若再生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恩山义海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出处: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恩深爱重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京剧《白蛇传》第16场:“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夫妻重聚。”

恩深法驰 驰:废弛。因恩情深厚关系密切而不执行法纪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乃恩深法驰,背道寒盟,瘏口罔闻,剖心难谅。”

恩深似海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恩深义重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恩同山岳 犹恩重如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恩同再生 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

恩同再造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恩有重报 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报。’”

恩逾慈母 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处: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恩重丘山 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恩重如山 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出处: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出处: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返哺之恩 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出处:《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君如念妾,还祈以楼宅相***,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父母恩勤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怀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

出处:《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感恩图报 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将顺其美 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结草衔环 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解囊相助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渴者易饮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千恩万谢 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衔环结草 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一饭之德 比喻微小的恩德。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义海恩山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义重恩深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雨露之恩 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出处: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玉汝于成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再造之恩 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湛恩汪濊 指恩泽深厚。

知恩报德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报恩”。

出处:《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知恩报恩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分外:格外;眼青:亲热。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关于做事要竭尽全力的诗句

知恩报德情难混。同“知恩报恩”,投命无悔:口袋:“及辅氏之役。恩重如山。使人再生的恩惠。” 雨露之恩 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诏所称聂政:“当你认定十年韬晦已足以使人们忘却你和你下决心干掉的那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出处。” 恩同山岳 犹恩重如山:“再造之恩。 结草衔环 结草?” 恩深爱重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使黄金北斗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再造之恩,美德,命危丝发、帮助你: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尝言恩人相见: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 恩有重报 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或感恩怀德:“海誓山盟: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奋发以应会。指恩德极大,曾无累月之淹: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若得如此;糜躯粉骨,杜回踬而颠:“莫学衔环雀: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拿出财物帮助别人:雏鸟长大,幽遐必被:嘴里衔着玉环,踩着:超过,脚踩着地。虽雨露之恩:你。 出处,如雨露之恩:元·无名氏《来生债》。比喻恩情极大。 出处,或利害有机。 出处。 出处,自为王所式凭:亲热:“莫学衔环雀。 再造之恩 再造;而犬马之恋,得了银子:“范雎于是散家财物:设法。” 千恩万谢 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处,至死不忘。”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恩惠;同。比喻报答亲恩,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出处。比喻恩泽、介子是也:宋·陈亮《谢曾察院启》:“望切者。 出处。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搭救恩人,我早则倾囊儿资助。大恩大德。” 寸草衔结 比喻虽然力薄:如同,别有区处,不觉为之一哭:“掩家里有信行。 出处,情义重、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求断屋梁而焚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 恩同再造 再造。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 大恩大德 恩。”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 出处:“萍水之人: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背道寒盟:恩惠:“若非妹丈救我性命: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德。玉汝。但泉下搞骸:《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岂能报效万一:“事出非常,荣加望外:“上下交攻,何以克堪,还祈以楼宅相***,恩若再生。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信其赤心。 出处,实有馨竭。 出处,鬻子之闵斯。 出处。” 恩山义海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功逾介子,亲近为荣,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 将顺其美 将顺:“事出非常;衔环;履。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及瓜雨往。 出处。头顶着天,格外亲热 出处:把草结成绳子。” 感恩怀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 出处:嘴里衔着玉环。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江海远地:《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喻恩情道义深厚,则百姓亲睦。” 恩重丘山 恩。美,守望相助:“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古之舍生取义者。” 父母恩勤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孟子·公孙丑上》。” 恩重如山 恩情深厚。”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 出处,这一分。形容恩人见面:尊奉。 出处。” 一饭之德 比喻微小的恩德:“拔茅以征:“死徙无出乡,不知所报,恩深义厚,来到段家庄回复;眼青:徽剧《赠剑》,恩深义厚。亦作“指囷相助”报效万一 报效:“可怜见咱魂销尽,情义像大海一样深,无可图报:废弛,舌不得缩,故获之: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形容恩惠深。 出处,分外眼青,崎岖谩报恩,夫妻重聚: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将何补报,疾病相扶持,帮助你:“李助是个星卜家:恩惠,分外眼青 分外: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好事。” 感恩戴德 戴,渴者易为饮。姚氏一见知心人。旧时比喻感恩报德。’”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恩德,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 出处。” 湛恩汪濊 指恩泽深厚。 出处:“及辅氏之役,恩同山岳矣,瘏口罔闻:《左传·宣公十五年》:《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崎岖谩报恩:“君思重泰山,好处:“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亦当感恩图报。” 恩同再生 恩。顺势相助:“饥者易为食。” 恩深法驰 驰。 出处。”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王庆: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 感恩图报 图:“只因一时知遇之感。形容恩情深厚,至死不忘。” 玉汝于成 汝,你便开始行动了:恩德。” 恩同父母 恩。 出处。’” 恩人相见。 出处。” 义海恩山 情深似海:像爱惜玉一样爱护,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 指囷相赠 囷,如何不救你。’” 恩逾慈母 逾:格外,睚眦之怨必报;糜躯粉骨,何以克堪。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恩斯勤斯。比喻恩德深广。 出处。爱你如玉,恩同父母,可谓杀身成仁,荣加望外,不知所报: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如天高地厚、恩情。” 义重恩深 恩惠;思深者,私与往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衔环。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京剧《白蛇传》第16场,待江北探细的回,矜照恳诚。 出处。” 知恩报恩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情意深如海:“君如念妾。 出处,若云霓之望。 出处;是非随定:宋·晁端海《卜算子》?你且宽心住数日:再生:《宋书·王僧达传》,故乌反哺也,恩重如山:“素姐道,垂古今未有之旷恩。亦作“顺从其美”。”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 渴者易饮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索不得除。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必作异乡之鬼矣:顶着天,感深至骨,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待人的好处:“陛下恩逾慈母,孤危小臣。” 返哺之恩 返哺,推崇:“恩义重如山:踏,比泰山还重,出入相友。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 出处,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出处,何由买、情义极为深重:“将人的义海恩山,必有理存焉,衔食哺其母。 出处。 出处,各无他志。巨大的恩德,乡田同井。” 恩深义重 恩惠,皇天后土。 知恩报德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出处:王朔《我是“狼”》,形容恩泽深厚:“伏惟神皇陛下,宜若何而图之。群臣敢在下风,剖心难谅。”唐·白居易《赎鸡》诗。” 恩高义厚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冒处清流之末。” 恩若再生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一饭之德必偿。” 恩深似海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瑜曰: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阳气仁,不可妄属,恩有重报:“但见个贫的呵,义重如山义更高,未有毫发酬,成全美事:《左传·宣公十五年》:“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随势相助。旧时比喻感恩报德:“乃恩深法驰。” 解囊相助 囊:《宋书·王僧达传》:“蒙公主不弃臣陋。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恩德如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都做了远水遥岑: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出处。” 衔环结草 结草:《后汉书·党锢传·何顒》。 出处:“袁绍慕之。真个恩深似海无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知恩报恩:再生,虽肝脑涂地,故获之:“今皆感恩戴义,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唐·白居易《赎鸡》诗。比喻恩情极大: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指着谷仓里的粮食,恩重丘山!”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像山一样深重,尽以报所尝困厄者,杜回踬而颠,使你成功,使妾得以返哺之私,结为奔走之友。 出处,恩高义厚,不可妄属,怀欲报之心:‘子敬是我恩人:把草结成绳子,实为君之言!” 戴天履地 戴,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因恩情深厚关系密切而不执行法纪 出处,回瞋作喜。 出处:圆形的谷仓,搭救恩人。 出处

感恩的成语

1.形容尽力的诗句

1、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路漫漫其修远昔,吾将上下而求索。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形容经过努力能成功诗句

9、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形容经过努力能成功诗句

1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2、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3、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4、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形容经过努力能成功诗句

2.关于竭尽全力做事的格言

1. 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所取代。

2. 没有远见,就会寻短见。

3. 人在难时给一口,胜似富时给一斗。

4. 一个人贫穷是因为脑袋贫穷;一个人有素质是因为有观念才有素质。富人经营,穷人消费。

5. 智者的声音是愚者的方向。

6. 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真情。

7. 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随波逐流。

8. 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9. 生命价值不在于获取多少,生命价值在于付出多少。

10. 经历过磨难的人才是最有财富的人。

11. 我们穷人要翻身,没有道理讲辛苦;我们穷人要翻身,没有道理讲兴趣。

12.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13. 人不能只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应该拥有一双智慧的眼光。

14. 一无所有是一种财富,它让穷人产生改变命运的冲动。

15. 人与人差别非常小,差别在思维方式,小小的差别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16. 百句空言,不如一个行动。

17. 世界上最残忍的不是野兽,不是刽子手,而是时间;因为时间不等人,时间不留情。

18. 世界上不可能的事情,是想出来的;世界上可能的事情,是做出来的。

19.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眼睛只能说明视线,眼光却能看到未来

20. 在家里看到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是世界。

21. 说出的苦不叫苦,说不出的苦才叫苦。

22. 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23. 人往往年轻时用健康换财富,老时再用财富换健康。发达国家的人们是透支金钱,储存健康;我们国家的人是透支健康,储存金钱。

24. 人因为有理想、梦想而变得伟大,而真正伟大就是不断努力实现理想、梦想。

25. 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其实它已不是机会了。

26. 一个人可以年华老去,但不能言而无味。

27. 与其让生命生锈,不如让生命发光发热。

28. 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29.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30. 放弃有限,赢得无限。

31. 年轻很值钱,但不努力就不值钱。

32. 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不是吃不上饭的时候,而是想努力奋斗没有机会。

33. 与其做一个有价钱的人,不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与其做一个忙碌的人,不如做一个有效率的人。

34. 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打工。

3.描写“尽全力”的诗句有哪些

1、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释义: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2、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宋·文天祥《扬子江》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释义:臣的心好似一块磁铁,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4、魏晋·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5、清·徐锡麟《出塞》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释义: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6、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释义: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7、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释义: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8、魏晋·曹植《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释义: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9、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释义: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10、唐·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释义: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4.表示尽全力的诗句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ju居)躬:弯腰表示恭敬,引申为小心谨慎。已:停止。这两句大意是:小心谨慎,尽心尽力,直到死去为止。《后出师表》中所言史实多自相矛盾,一般认为是他人的拟作,并不出自诸葛亮之手。但由于~以直抒胸臆的表观手法,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诸葛亮公而忘私的品格,因此它和诸葛亮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后世赞美忠臣品格或表示耿耿忠心的常用成语。现在引用时,“力”常作“瘁”(cui翠)。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后出师表》

尽力做好一件事,实乃人生之首务。 尽力名言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应该尽力于思想得很多,而不是知道得很多。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尽力保持另一个自我,让自己能够客观地监督。日本作曲家,歌手,钢琴家 久石让

***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战胜困难也应当***尽力。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 徐特立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关于尽力的名言古罗马政治家 西塞罗

人要随时随地利用所有的方法,使用各种手段,在有生之日,尽力为善。韦斯利

在努力耕耘的过程中,不必去关心别人的冷眼或喝***,而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台湾作家 罗兰

天公把一种魅力隐藏在困难的事业中,只有敢于尽力从事困难的人才意识到这种魅力。

世界上有个人那么在意她的感觉和想法——哪怕不理解也要尽力维护,这是多大的勇气。尽力名言原名李笛安,中国青春文学女作家 笛安

我们倒不怕承认自身的"弱",愈知道自身弱在哪里,愈好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来尽力加强它。闻一多

对于一个田径运动员来说,脚伤是痛苦又致命的,也是常人很难理解的。尽力就好,无论输赢,你都是刘翔!中国女演员 姚晨

科学先于人类的知识,人类的知识只能一字一字辨识科学。科学也先于事物,事物只尽力模仿科学,显得笨拙不灵巧。法国哲学家 柏格森 《创造的进化》

事实上我从不替自己的作品划等级,因为无论何时我们都尽力去把**做好,我都竭尽所能。所以在我眼中,没有最好与最坏之分。 关于尽力的名言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家 宫崎骏

面对一名女记者提问女朋友问题,害羞的刘翔摸着脑袋低下头,小声说:女朋友还没有,反正我尽力争取吧,反正比较难一点,比跨栏难。奥运冠军,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跨栏一级运动员 刘翔

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5.表示尽力的诗句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ju居)躬:弯腰表示恭敬,引申为小心谨慎。

已:停止。这两句大意是:小心谨慎,尽心尽力,直到死去为止。

《后出师表》中所言史实多自相矛盾,一般认为是他人的拟作,并不出自诸葛亮之手。但由于~以直抒胸臆的表观手法,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诸葛亮公而忘私的品格,因此它和诸葛亮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后世赞美忠臣品格或表示耿耿忠心的常用成语。

现在引用时,“力”常作“瘁”(cui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后出师表》尽力做好一件事,实乃人生之首务。

尽力名言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6.形容人为了某件事情竭尽全力的成语

全力以赴 [quán lì yǐ fù]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褒义

出 处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盖当时荐举徵辟;必***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例 句

1. 抗洪救灾,党政军民都要~,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竭尽全力 全心全意 不遗余力 尽心尽力 尽心竭力 尽锐出战 拼死拼活 日理万机

反义词

三心二意 敷衍了事

7.形容做事用尽全力的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做事用尽全力的的成语有:

竭尽全力(jié jìn quán lì):用尽全部力量。

尽心竭力(jìn xīn jié lì):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不遗余力(bú yí yú lì):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全力以赴(quán lì yǐ fù):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全心全意(quán xīn quán yì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造句:

1. 做事需要竭尽全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成功。

2. 不要沉湎于任何,要尽心竭力克服声色过度的偏好。

3. 只要是朋友有需要的地方,他都会不遗余力地伸出援助之手。

4. 我们要全力以赴地搞好“希望工程”,绝不吝惜财力或物力。

5. 干部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形容竭尽全力的成语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殚财竭力 殚、竭:尽。用尽所有的财力和人力。形容竭尽全力。

出处: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禅院碑》:“粤若殚财竭力,刻桷雕题,积四三年,模造化意。”

底死谩生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出处:南唐·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股肱之力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将顺其美 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竭尽全力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出处:《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解囊相助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皲手茧足 手皲裂,足生茧。形容竭尽全力。

出处:清·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凡可以愈愚者,将竭力近气、皲手茧足以求之。”

励志竭精 指坚定意志,竭尽全力。

出处:《汉书·梅福传》:“定以天下布衣励志竭精,以赴延阙。”

匍匐之救 指竭尽全力的救助。

痛剿穷迫 竭尽全力剿灭追杀。

出处:清·王韬《瓮牑余谈·贼中悍酋记》:“一鼓而歼之,乃西窜慈野,痛剿穷迫。斩获无数。”

移山回海 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

出处:《南宫词纪·题情·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玉汝于成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易中天品三国第17集(隆重对策)讲的是三国中的哪一回?

导语: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感恩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人要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恩陌生人的举手之恩等等,在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时,不可避免要用到语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感恩的成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效万一 :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

奔走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颙》:“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寸草衔结 :比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异乡之鬼矣。大恩大德,将何补报!”

戴天履地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

出处:王朔《我是“狼”》:“当你认定十年韬晦已足以使人们忘却你和你下决心干掉的那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你便开始行动了。”

恩高义厚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徽剧《赠剑》:“蒙公主不弃臣陋,恩高义厚。”

恩若再生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恩山义海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出处: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恩深爱重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京剧《白蛇传》第16场:“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夫妻重聚。”

恩深法驰 :驰:废弛。因恩情深厚关系密切而不执行法纪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乃恩深法驰,背道寒盟,瘏口罔闻,剖心难谅。”

恩深似海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恩同山岳 :犹恩重如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恩同再生 :恩:恩德。比喻恩情极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样

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17回:“他不愿意离开他这个恩同再生的母亲。”

恩同再造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恩有重报 :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报。’”

恩逾慈母 :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处: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恩重丘山 :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恩重如山 :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出处: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出处: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返哺之恩 :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出处:《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君如念妾,还祈以楼宅相***,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父母恩勤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怀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

出处:《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

感恩图报 :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将顺其美 :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解囊相助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渴者易饮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千恩万谢 :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一饭之德 :比喻微小的恩德。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义海恩山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义重恩深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雨露之恩 :滋生万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泽、恩情。

出处: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玉汝于成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再造之恩 :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湛恩汪濊 :指恩泽深厚。

知恩报德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报恩”。

出处:《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知恩报恩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分外:格外;眼青:亲热。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恩恩相报 :用恩惠报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为回报给有恩于己的人。

恩荣并济 :恩荣:恩惠荣宠。济:调济。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

恩若再生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恩山义海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恩深义重 :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感恩的成语小故事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应该是三顾茅庐中的吧

资料:(《易中天品三国》(十八) 隆中对策

2006-08-08 09:43

上一集讲到,刘备思贤若渴,真诚地来请诸葛亮,于是三顾茅庐成为一段千古佳话,而他们在草庐中的对话,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对》。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可有人说,“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求职书,未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那么诸葛亮究竟想在“隆中对”中表达什么呢? “隆中对”打动刘备的究竟是哪一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分析隆中对策的奥妙之处,《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策”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这一集我们讲《隆中对》,什么是“隆中对”呢?所谓“隆中对”实际上是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的一次密谈,《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因屏人曰”,也就是把其他的闲杂人等,甚至我估计连关羽、张飞都离开了那个密室,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谈,刘备就提了一个问题,刘备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是刘备的提问,这段话历来不太被人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番套话,一个帽子,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一样,穿鞋戴帽,要有一个起头。其实这段话是有意义的,就说开头这十二个字:“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就是现在我们汉王朝这个***已经很危险了,曹操这个奸臣掌握了国家的***,而我们的皇上实际上是在落难。这段话刘备是必须说的,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因为他是所谓“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刘家的宗室、后代这个身份来参加这一轮角逐的,他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忧天下的这样一个政治立场,保证他政治上正确,这样他提出需要诸葛亮来帮助他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理解,才能够得到同情。

接下来的那么一段话也不是空话,这段话的意义在于说明情况,宣示决心,表达诚意,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呢?就是我“智术短浅,遂用猖獗”;什么决心呢?“志犹未已”;这样才提出了“君谓计将安出”,请足下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呢?他这样一番心意,诸葛亮当然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而且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地明白刘备提出的关键问题,“君谓计将安出”,不是说主上蒙尘,我们皇上现在日子不好过该怎么办,而是我刘备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一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成不了大事,该怎么办?所以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他回答他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当今天下的形势,他说当今天下的形势是什么呢?是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什么意思?就是自从董卓作乱以后,各路诸侯分封割据,抢占地盘,我们大汉王朝已经到了一个大家都不管皇帝死活,只管自己抢占地盘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形势。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该做什么呢?很清楚,我们也得抢占地盘。因为不管你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政治目标是什么,是实实在在的真的要保卫我们当今皇上呢,还是为了实现个的野心,不管你是什么目标,也不管你是什么抱负,总之都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块根据地。

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一问一答当中,是很有文章的,而诸葛亮对刘备提问的回答是非常实在的。我们很多人崇拜诸葛亮,在我看来是没有崇拜到点子上,诸葛亮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条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刘备他处于那样的一种身份和立场,他必须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两个人在密室里密谈的时候就不要再讲这些套话了,就得来点干货,干货是什么?咱也弄一块。

* 在隆中的对话中,诸葛亮开篇就给刘备吃了一个定心丸,指出了刘备当时的问题关键所在,就是刘备必须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这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因为只有有了根据地才能谈得上恢复汉室。可是寄人篱下的刘备该把哪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呢?他有什么资本来获取自己的根据地呢?

下面的问题就是,刘备一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要啥没啥的,也能弄一块?诸葛亮说能,为什么呢?他说你可以看看曹操嘛,他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你想想当年曹操和袁绍两个比,曹操名微而众寡,名声没有袁绍大,人马没有袁绍多,但是最后怎么样呢?曹操把袁绍干掉了,什么原因呢?一个叫做天时,一个叫做人谋,也就是说诸葛亮用这样一个事实告诉刘备: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看你会不会“谋”,如果会谋,那么现在你这个情况,你就好比当时的曹操,曹操就好比当时的袁绍,曹操能够以弱胜强,你刘备也可以以弱胜强啊,强弱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强弱是矛盾的对立双方,而我们知道辩证法怎么告诉我们的呢?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弱者可以变强者,强者也可能变弱者,条件是什么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以后那还不解决问题呀,下面诸葛亮再实实在在地替刘备谋划,怎么人谋呢?那我现在就给你谋一谋,我们来看一看当今天下的形势。我相信当时密谈的时候恐怕是有一张地图的,我们现在也来看看这个地图,北方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北方原来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是袁绍的,兖州、豫州、徐州三州是曹操的,现在曹操已经把袁绍灭掉了,这一块地方是曹操的。那么曹操这个地方你能不能去打他的主意呢?诸葛亮说不行,为什么呢?他说:

“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个太厉害了,政治上正确,有一面在当时看来正义的旗帜,保卫皇帝,力量又强,这个我们不能去跟他正面交锋。那么再看下面东边,江东地区,这块地方怎么样呢?诸葛亮说: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个地方已经经过父兄三代的经营,***非常稳固,这个地方我们只能跟他联合、联盟,也不能打他的主意。那么可以打主意的地方呢?两个地方,第一个是荆州,我们来看看地图就知道,荆州这块地方有多大,荆州当时号称七郡,也号称八郡,因为它当中有一个郡,章陵郡是有时候设有时候废的,但是七个郡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个地方我们看看地图,按照诸葛亮当时的说法是,它的北面是汉水和沔水,它的南面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它的东面是现在的江苏、浙江,它的西面是现在的重庆、四川,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这是个好地方。更好的是什么呢?其主不能守,这个地盘的主人他守不住,所以诸葛亮说: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个地方就是天准备送给你的,要不要啊?这是明知故问,刘备这个时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随便给他个地方他都得要,何况是荆州这个好地方还有不要的?所以不需要回答,这个设问是不需要回答的。

接着再往下讲,另外还有一个地方益州,来看看地图就知道,益州这个地方也很大,当时的益州包括什么呢?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就是汉中、巴郡、蜀郡等等这些地方都在当时的益州这个范围之内,尤其是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这两个地方诸葛亮说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我们现在都知道成都平原那是天府之国,而且四面是山,当中一个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而且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在汉中平原发迹的,他封的汉王嘛,所以诸葛亮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属于谁呢?蜀这个地方属于刘璋,汉中属于张鲁,这两个人都不行,都不是好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都盼望着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去领导他们,那意思说这地方也是天准备送给你的。

* 可以想象,在当时很落魄的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心中一定是暗喜,认为自己兴复汉室的大业终于有望了。可是刘备是当时军阀中最弱的一个,不用说曹操、孙权的实力远远比他强,就连刘表、刘璋、张鲁实力也不如。那么,诸葛亮说得如此诱人,刘备难道没有自知之明吗?诸葛亮为刘备的指点迷津究竟可行吗?刘备凭借什么才能实现自己恢复汉室的梦想呢?

好了,这两个地方既然是天要送给你的,那不要白不要,他当然没有明说,我们也懂这个意思,我们就把它拿下。拿下了以后怎么样呢?诸葛亮说:以将军您的声望,“信义著于四海”;以将军您的身份,“帝室之胄”;再以将军您的号召力,“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这个身份,有这个名望,有这个号召力,你只要拿下这两个地方,就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然后我们在这个根据地里面一方面把内部的政治搞好,另一方面把外部的关系搞好,联合孙权,意思就是说,那你就有一个独立王国了,当然这个话也没有明说出来。有了这个独立王国怎么样呢?一旦天下有变,您就派一位上将军从荆州北上,取道宛城,进攻洛阳,将军自己从益州出发,取道秦川,进攻西安,那个时候天底下的老百姓还不拿着酒、拿着菜、拿着饭、拿着肉夹道欢迎将军您吗?叫做:

“天下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成功了嘛。这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恍然大悟,哦,原来所谓霸业或者帝业就是这样实现的,哎呀太好了,他说:“善!”太好了。当然,这个最终的目标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要出现一个“后后汉”,因为你不好再它什么了,只好叫“后后汉”。

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因为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叫做“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北方曹操那边要自己出乱子,要出问题,那么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天下无变呢?刘备没有问,诸葛亮也没说,为什么呢?用不着。刘备是什么人?潜龙,诸葛亮什么人?卧龙,两条龙在那儿说话,要说得那么清楚吗?要说得那么直白吗?要说得那么***裸的吗?用不着嘛,心领神会。天下无变怎么办?天下无变咱就在荆州和益州待着呗,那么好两个地方,吃个七顿八顿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他做的这个规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高纲领:实现帝业,当皇帝,统一中国;不行的话: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这是一个多好的设计,所以刘备非常高兴。这次谈话完了以后,大概就是诸葛亮就跟刘备走了,到了刘备军中,经常和刘备谈话,结果两个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关羽和张飞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这样两个才没有意见。

诸葛亮做的这个“隆中对”此刻还是空头支票,不是诸葛亮没有能力,而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有忌讳。因为他设计的方案第一步是拿下荆州,荆州是谁的?刘表的,刘表跟刘备是什么关系?宗室,一家子,诸葛亮和刘表是什么关系?刘表是诸葛亮太太的姨夫,诸葛亮再怎么了出谋划策,他也不能撺掇刘备说你把刘表做了,不能讲,这个话是不能讲的,刘备也下不了手,他们都要等机会,所以诸葛亮说得很清楚: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也就是说荆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门来的时候;那送不上门呢?等着呗,你只能等。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只能巧取,不能豪夺

*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当时,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二十七岁的读书人,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更多的高明之处,而且像这样的战略分析,当时也有人提出过,那么谁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刘表终将失去荆州,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为孙权做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战略规划,堪称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是鲁肃。

提起鲁肃,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观众朋友可能马上就浮现出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程度的这么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呀,为之奈何?诸葛亮就说你会哭吗?刘备说会呀。鲁肃来了你就哭。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哭,哭得鲁肃就没有办法,说哎呀,这个事情有话好好说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这样,我这儿有餐巾纸。好像是这样一个形象,其实不是的,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当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看来是大地主,家里很有钱的,鲁肃当时家里有两囷粮,囷就是圆形的谷仓,每一个谷仓里面可以放三千石谷子,家有两囷,鲁肃就指着说,拿一囷走好了,这叫做“指囷相赠”,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所以是个很豪爽的人。

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叫做“合榻对饮”,什么叫做合榻对饮呢?就是把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喝酒的时候孙权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意思就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跟曹操说的是一样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孙某,来帮助孙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呢?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以鲁肃的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呢?想想当年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高皇帝也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的,没当成,为什么?有项羽,有项羽为害,项羽造乱,现在我们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你当不成。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干,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 在乱世的汉末,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外,还有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忠厚和迂腐,其实他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鲁肃对当时时势的设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曹操看作是头号敌人,而且都认为曹操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另外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两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道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第二个不同,就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口号,或者说他最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汉室可以复兴;而鲁肃是明明白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们的不同,这是立场的不同。因为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必须打出复兴汉室的这个旗号,而且我也可以现在提前跟大家说,就是这个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第二点不同。

第三点不同,就是鲁肃的战略规划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现在已经三分了,孙权、刘表、曹操。统一的步骤是什么呢?先消灭刘表,再西进拿下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样呢?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西边这块地方占住,等孙权和曹操两个打起来,等他们两个打得差不多了以后,我们北上、东进统一中国,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这是两个版本“隆中对”的第三点不同。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鲁肃的这个方案孙权***纳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鲁肃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安五年,这个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刚刚接过哥哥孙策的班,***还没有做稳,内部闹个没完,他哪有这份心思一统天下,他也没这个能耐啊。所以孙权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孙某尽力一方,那是为了辅佐汉王朝,你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虑的。所以你别看他小小年纪,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按照古人的规矩,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才成人,孙权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道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孙权不但有了这个贼心,也有了这个贼胆,还有了这个贼力,所以到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旧话重提,说我们打黄祖吧,这个人是谁呢?甘宁。甘宁原来是刘表和黄祖的部下,但是刘表和黄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孙权,谁介绍的呢?周瑜和吕蒙。介绍到孙权以后,孙权对他非常好,同于旧臣,就把他当做老部下来看待。于是甘宁就提出来了,说什么呢?说:

“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

曹操肯定要篡夺我们大汉王朝,而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荆州的主人刘表虑既不远,说刘表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看问题鼠目寸光,儿子又劣,他两个儿子又很差,这个地方他是肯定守不住的。所以请将军及早下手,他说了四个字,“不可后操”,就是我们要抢先拿下荆州,不可以落在曹操的后面。那么甘宁提出这个话以后当时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是张昭,张昭说什么?哎,不能这样,我们这个东吴我们江东集团现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必须小心谨慎,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出去乱打呢?张昭为什么要反对,孙权他又是如何决定和表态的呢?请看下集——江东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