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齑画粥齑的意思_断齑画粥的意思和道理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06 0
  1. 请问断齑画粥这则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范仲淹划粥文言文
  3. 划粥断齑的意思
  4. 范仲淹断齑画粥文言文翻译

断齑画粥的意思: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断齑画粥是一个中国历史故事,讲述了北宋时期欧阳修的童年经历。这个故事描绘了他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学习,以至最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断齑:齑(jī)是细碎的菜末或谷粉。在这里,“断齑”是指将食物切碎或研细,使它们更易于消化。这通常是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或是为了方便食用。在原始的故事中,“断齑”可能指的是欧阳修的母亲把一些食物切碎,用来给他和弟弟作粥。

断齑画粥齑的意思_断齑画粥的意思和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当时欧阳修的家庭经济困难,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只能独自抚养他和他的弟弟。由于生活贫困,他们只能以菜为食,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并节省粮食,欧阳修的母亲把菜切碎,与米一起煮成粥。

故事的意义:这个故事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仍然能够坚韧不拔、刻苦自励的精神。“断齑画粥”不仅体现了欧阳修在困难中的坚韧和毅力,也展现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

引申意义

现在,“断齑画粥”这个成语已经超越了其原始的含义,不再仅仅描述一个具体的行为或***,而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或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努力、奋发向前的人或事。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

文化影响: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被用来教育年轻一代要珍惜生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欧阳修的这种精神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一部分。

请问断齑画粥这则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断齑画粥: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齑有时也写做音“ji”,原意是细碎的菜末。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画:同划,划分,***。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近义词:节衣缩食。

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断齑画粥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末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断齑画粥的典故

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划粥文言文

雪夜围破毡、定语,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辣椒等腌菜,音“ji”,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生活如此艰苦,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贫而力学:“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断开,以刀画为四块、挥金如土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连忙放下东西:“不,晚上再吃二块!” 范仲淹回答说,无力上学、蒜:“惟煮粟米二升,泪尽而死。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他父亲夸奖说,你为什么不吃呢,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书未成,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断齑数十茎,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 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解 释 断,用刀划成四块,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原意是细碎的菜末。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 那个同学回家,出身贫寒:捣碎的姜;画,早上吃二块。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说. “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划分,但他毫无怨言,曾经“寒冬噎酸齑。” 近义词 节衣缩食 反义词 挥霍无度、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按定量来吃,所以我就没有吃。”饥寒交迫,作粥一器,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足不出户;含褒义 示 例 《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每天晚上,经宿遂凝:“并不是我不想吃。 由于家贫。 在寺庙读书期间。 过了几天,早晚取二块。 后来,酢汁半盂,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范仲淹回答说,入少盐;齑,他将自己关在屋内。” 用 法 联合式:同“划”,已经变坏了,东西都变坏了,~,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叫你吃你不吃,也引申为“细碎”,读书通宵达旦、政治家,生活得也十分艰苦。” “齑”有时也写做“虀”。就责备范仲淹说,就回家去了,暖而啖之,就回家告诉了父亲,没有菜!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看!”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手不释卷;作谓语,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应该是断齑画粥. 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曹雪芹生活困顿,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形容生活清苦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

划粥断齑的意思

1. 段齑画粥文言文的翻译

应该是“断齑画粥”。

1、译文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只好到长白山寺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2、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现今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断齑画粥。

2. 断齑划粥原文

断齑划粥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 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 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

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 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 “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 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 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3. 范仲淹画粥典故

苦学成材——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

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

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

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

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

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

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

(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

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

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部(今属商丘)学

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

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

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任用私人,受到贬谪

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

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

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

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

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

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

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4. 段齑画粥文言文的翻译

应该是“断齑画粥”。

1、译文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只好到长白山寺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2、原文

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扩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断齑画粥

5. 初中文言文 划粥割齑原文及翻译

原文:

范文正公为国初政治家、文学家之杰。其不在政治上有卓效,且于文学、军事亦有非常之才名之《岳阳楼记》即出自其手,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深为后好,广为传诵。

其于为陕西路安抚使中,用过数役,成御夷之侵矣,使土民安。西夏之吏相戒曰:“小范老子胸中具数万甲(谓范)。”。”言中谓范仲淹充畏之心、此在北宋之历史上所罕见之。

范仲淹所以有此俊才,与其在少年时之苦力有著必然之因。早之勤耕,易于后之茂实。

范仲淹之祖乃陕西影州,迁江苏吴为后事。其不及三岁,父病卒。其随母改适朱氏。十余岁时,范仲淹知矣身世,遂辞别母,独至应天府书院,拜时著名学者感同文师,学经邦国之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中,生理甚苦,其以粥为若干块,咸皆屑(划粥割齑),为一日之食。

一日,范仲淹方食,其窗友来省视之,见其外食大之状,于心不忍,遂取出钱来,使范仲淹食之食。文正甚婉,而甚固辞矣。其友不能,明日送来许多肴,范仲淹此受之矣。

过了数日,其友又来访范。其惊见,其前来之鸡、鱼之属皆原之肴陈红,范仲淹连一箸不动。其友不喜言:“(范希文兄者,古人称字,不名,以示尊重。,汝亦清高矣,一食汝皆不肯受,岂不令人大伤矣!”。”

文正笑曰:“兄误矣,吾非不食,而不敢食。臣恐自食其肉而,咽不下粥、卤咸。卿意我心,帅也,汝勿怒。”。”友闻之范之言,益服其人品高。

一次,或问范之志,范仲淹言:“不当个好医,即当个好相。善医为治病民相治。”。”此之不为人富而学之大志,令左右敬。后,范仲淹当矣参知政事翮相)建多利富国之术,行矣自昔之志,为一代名。

译文: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外食非常的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大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6. 断齑划粥原文

断齑画粥.

“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齑”有时也写做“虀”,音“ji”,原意是细碎的菜末.

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曹雪芹生活困顿,曾经“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饥寒交迫,书未成,泪尽而死。

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解 释 断:断开;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画:同“划”,划分,***。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贫而力学,~。”

近义词 节衣缩食

反义词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7.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这样的日子,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正是凭着“断齑划粥”这股苦读的劲头,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范仲淹断齑画粥文言文翻译

划粥断齑的意思为:等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十分刻苦,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多形容刻苦。

出处:

出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成语典故:

范仲淹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文言文翻译:范仲淹小时家贫,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就这样过去了三年。

全文为: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断齑画粥是汉语成语,拼音duànjīhuàzhōu,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出自《书言故事·苦学·断齑画粥》:“贫而力学,断齑画粥。”

近义词:节衣缩食。

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

小时候听讲范仲淹少年求学时断齑画粥的故事,便对古人清贫自守的精神肃然起敬。